下岗女工的追求

下岗女工的追求

一、一位下岗女工的追求(论文文献综述)

车志远[1](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高露洋[2](2020)在《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是对中国改革历程的生动记录,内在蕴含了民族国家、现代化、改革之丰富语义,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表征符号。思考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创作,有助于审视中国改革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探究改革政治的多重面向,为反思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新的视域。首先,工业小说中改革政治的核心内涵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以科学技术为方法,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小说始终将国家置于现代化的时间序列上,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现实,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受文化保守主义影响,部分工业小说尝试将儒家文化、家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核与工业生产、企业家精神相结合,试验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促进现代化的可能性与代价;“工业史”小说则尝试修复国家与工人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叙写工业历史,缓释当下工人群体的身份焦虑。科学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手段,在新时期工业小说中继续以“红”与“专”的形式得到呈现。知识分子作为科技的主体成为叙述的中心,工人在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知识分子的留洋与工人为国分忧,暗示了“红”与“专”的对立。科学管理一方面被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方法,具有无可争议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工人将科学管理视为压迫自身的方法。工人在失去科技话语权后,只能成为被管理的劳动力。新世纪工业史小说将“红”与“专”统一起来,工人子弟通过接受教育,既保证了工人文化的延续,又掌握了科学技术,完成了新世纪关于“又红又专”的想象。打工小说赋予“南方”以现代化的象征功能,集中呈现了打工者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热望与代价,亦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南方或是现代文明的等价物,隐含了城与乡、现代与前现代的二元结构;或是检验劳动致富的实践空间;或是封闭的城市,拒绝打工者的闯入;或是生活的寓所,承载了打工者所有的喜怒哀乐。打工小说中的南方具有多样化的价值属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表意空间。其次,改革的推进伴随着阶层分化等社会矛盾的出现,使人们对改革产生质疑。工业小说与改革进程相呼应,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整合出现分裂的社会认同,修正社会对改革的认知。这突出表现在干部群像的改革实践以及对工人苦难的想象。不同阶段的改革实践赋予了干部形象特殊的政治意图和身份想象:他们或以“开拓者”之姿态表征国家改革的坚定意志;或以自身的失败反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必要性;或被“污名化”处理,成为改革代价的道德镜像;或成为“职业经理人”,探求解决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资本逻辑矛盾的可能性。总之,干部形象的多种类别充分说明了中国改革的历时性与复杂性。工业小说中的苦难书写不仅仅在于展示苦难,更在于赋予苦难意义,达到阐释苦难的目的。《抉择》将苦难道德化,肯定工人对苦难的承担,通过惩治腐败回报工人对国家的忠诚,修复工人与国家的关系,消解了现实苦难的悲剧意义。《车间主任》认为苦难源于工人缺乏改革意识,苦难的克服有赖于工人自我的蜕变,简化了苦难生成的复杂性。《问苍茫》将苦难归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借助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寻找解决现实矛盾的方法,最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进退失据。《无碑》将苦难视为打工者融入现代文明的必要代价,以个人奋斗的失败反思资本逻辑中的劳动美学。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书写工业历史,记忆工人文化,想象工人未来,成为工业小说创作的中心。在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分化成两种不同的路径:一是对工人文化的浪漫怀旧,反思改革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冲击,抚慰工人群体的精神伤痛,重建工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是消解工人文化的崇高性,突出工人的失败图景,突破工业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两种路径都存在明显的认知偏见,彰显了后工业社会记忆工人文化的难度。

宋佳星[3](2020)在《底层视角下的李宝群话剧剧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底层视角为出发点,对李宝群现实主义话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叙事内容、精神内涵及审美意蕴进行系统分析。李宝群的话剧作品主要描述对象是大时代背景下底层百姓,这些剧作在不同方面反映着社会现实,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剧作家坚持从实践中获得创作灵感,因此李宝群将社会问题以话剧形式在舞台上演,获得各方好评。以李宝群的底层话剧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思考在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接下来的前进方向。李宝群的话剧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剧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人物各不相同,但是不论是话剧人物的设定还是话剧内核的书写,他都将真诚与勇气在作品中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研究,进一步探求观众的喜好和探讨当下剧作家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从人物形象入手,将人物以不同的人物关系进行总结划分,由此引出作家创作的中心是围绕底层人民展开,这些不同领域不同关系的底层群众构建了李宝群话剧中的人物群像,由人物关系入手分析李宝群如何将“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塑造的生动传神。对人物分类解析,以日常生活的故事作为题材,以家庭、工作岗位、日常生活里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划分开来,着重展现不同环境下人物的的不同问题,论证这些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正是以人物关系作为依托展现出来。同时从“家庭”“集体”“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将人物的实践活动和不同的人物形象相结合,以分类的模式对底层人物关系做了基本的划分。深入分析李宝群话剧作品的创作技巧,从话剧结构、语言和剧场形态等方面展开研究。贴近群众的话剧语言是李宝群的特色,方言化的台词让话剧语言亲切自然,歌曲的加入,烘托了整体氛围,体现着话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的音乐性。对于话剧结构的变化,李宝群在舞台上将事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组合。李宝群的小剧场话剧不仅在演出形式上体现了作家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是作家对现实主义的新的探索,将李宝群小剧场话剧作为一节单独阐述,李宝群的小剧场话剧为现实主义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论文以剧本为依托对李宝群具有个人色彩的创作风格进行细节化的阐述,同时在从创作技巧方面探求着李宝群对于底层人民细节的塑造。剧作家将底层人物作为自己的创作中心,多年的生活经验和深入底层人民的生活,使得李宝群对大环境下的底层群众观察的极其细致。李宝群作为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也在剧中处处体现出来。李宝群做到了戏剧围绕“人”展开,关照底层人民的梦想与尊严。李宝群透过事件本身想要阐发对于人性的思考,突破了人物性格的单一模式,人性的多面性开始在舞台上上演。同时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二元结构单独分析,在话剧中探讨城市人与农村人如何在谋生的同时保障自身的权利,李宝群呼吁重视底层群众的发言权,关注底层人民生活中存在的困苦和挣扎,这种悲悯情怀让作家的作品有情怀、有温度。通过对李宝群话剧的人物形象、写作技巧、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解析,思考李宝群现实主义话剧的研究价值。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话剧发展本身能做到广受好评就很不容易,况且李宝群的剧作不仅在满足群众的欣赏口味,而且还重视对自身戏剧创作水平的提高。作为戏剧艺术的创作者,对于作品的选材和人物的刻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不同时期李宝群的作品也可以从剧中感受到剧作家的成长变化。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希望底层人民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艺术的形式展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张璇[4](2020)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工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富有责任感的作家们,通过塑造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工人形象,呈现出了时代变迁给工人这一群体带来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谱系和嬗变轨迹,并分析其嬗变背后的原因,力图把握工人形象嬗变所包含的文学与现实意义。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工人形象”的定义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在梳理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有关工人形象的书写的基础上,指出论文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结合新时期以来工人形象的研究成果综述,阐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思路。第一章围绕“变革”与“困惑”两个关键词对8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一节主要分析80年代工人群体所具有的“新英雄形象”的特点,这类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工人们从“伤痕”中走来,他们身上既保留着“十七年”时期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孕育出新的时代特质和品格,发挥了“社会主义新人”的正面引导功能,从而成为新时期的新英雄。第二节探讨了在“改革优先”时代背景下的普通一线工人形象,他们是作为衬托强有力的改革者而存在的次要人物和“陪衬者”。第三节主要论述在时代变革中普通工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脉动,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显现,作家们开始由对“大我”精神的颂扬转向对“小我”个体生命的关怀,塑造了困惑、无奈与挣扎的普通工人形象。第二章选取“转型”与“蜕变”两个关键词考察90年代小说中工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处境。第一节重点分析在企业转型的艰难巨变下仍然能够选择与工厂分享艰难,甚至做出自我牺牲的工人形象,这类工人形象在当时既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招致了严厉的批评,本节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作家们塑造这一类工人形象的意义和得失展开分析。第二节探讨了在转型期发生精神“蜕变”的工人形象,他们面对阶级分化的社会现状时,其生存观、价值观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颠覆。第三节围绕着处于困境之中的下岗工人形象进行分析,在作家笔下这一群体尽管依然保有工人阶级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更多时候流露出的是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90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首次以“底层”的面貌和身份出现,无论从生活还是精神上看,他们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动与落差。第三章以“困境”与“拯救”两个关键词为切入点,以新世纪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为研究对象。第一节分析在充满艰辛的生活中仍以反抗或担当的姿态,延续工人阶级品格的工人形象。第二节探讨因身份地位被逐渐底层化和边缘化而处于“失语”境地的底层工人形象,他们人性深处的孤独、矛盾、绝望与挣扎成为了这一时期作家挖掘和书写的重点。第三节论述靠达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和民间生活智慧来获得幸福的“知足常乐”型的工人形象,他们是工人形象谱系中的一抹亮色,当然亮色的背后仍有阴影,他们身上所残留着的某些性格缺陷和精神顽疾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第四章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原因进行剖析和论述。第一节主要以“改革意识形态”和“金钱意识形态”两个方面为切入点,从外因的视角论述时代语境的变迁对作家人物塑造产生的规约和影响。第二、三节主要从内因的角度来分析,其中第二节以作家创作姿态为突破口,论述在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彰显的时代中,作家介入现实的姿态选择对工人形象塑造的影响。第三节从作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技巧的层面来论述新时期以来工人形象嬗变的原因,工人题材的小说叙事整体上呈现出从“宏大叙事”到“日常书写”的转变,这背后的重要推力,既有作家创作理念的革新,也有艺术技巧的突破。正是在这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呈现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的五彩斑斓之景观。结语梳理研究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工人形象嬗变的意义价值,并指出当下工人形象塑造的局限不足,继而就目前存在的不足分析其原因,为未来工人形象书写的革新与突破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借鉴。

张小宝[5](2019)在《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将男女平等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以国家最高政策的形式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发展的一项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总政策。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确立,从一项政府承诺发展为一个不断完善并日益丰富的运行体系,在推动我国男女平等事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战略高度,对如何进一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系统地梳理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进程,探索进一步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策略,既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体制机制”的题中之义。所以,本研究对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的研究局限,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微观与宏观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策略建构相结合,从党和国家对男女平等认识的发展变化、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及其体系的生成与建构及对男女平等突出问题的解决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和归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从理论上廓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对“妇女问题”的社会属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变迁,揭示这些思想理论的核心构成、阶段性特征和新发展,以阐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的伟大实践,重点回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律政策等方式推动男女平等与国家发展进步共赢的重要举措,揭示党运用法律政策推动男女平等的延续和发展。第三部分从国内妇女发展状况、国际社会推动妇女发展的潮流及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拓展三个层面分析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梳理1995年前后到2012年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从提出到在国家政策、法律和党的执政纲领层面的确立,呈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由一项国家承诺发展为一个内含组织机构、规划纲要、法律政策、监测评估在内的国策运行体系的过程,并以此期间中国妇女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切入点,研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研究在新时代妇情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男女平等新思想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作用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相关机制、激发妇女主体潜力等方面的新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研究党和政府直面弱势妇女和农村妇女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难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男女平等事业不断走向深入。第五部分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内在局限及国策运行的外部环境来理解和认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问题;然后,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探讨如何在完善法律政策、健全配套措施、增强机构建设、优化国策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发展。总之,二十多年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对男女平等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正视不同时期中国男女平等的现实情况和妇女发展的现实需求,推动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男女平等事业逐渐走向深入的历史图景。但是,面向新时代背景下“三个平等”的新观点给中国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面临着内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环境的不完善的新挑战和新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的方式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男女两性平等发展、妇女自身全面发展。

胡丹丹[6](2018)在《“空间—权力”视角下的小工厂女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私营经济合法地位的确认,私营企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而工厂在发展的浪潮中势头猛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工厂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成为一名女工。在近几年间,许多城市为了推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在城乡结合地带大力建设工业园,许多别具特色的小工厂出现在了工业园中。这种规模较小的小工厂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具有熟人关系的人员构成。即小工厂的老板最初以自己的亲戚为主力员工,而后每个亲戚又找各自的亲戚加入小工厂。并且此类小工厂多以手工业与操作过程简单的制造业为主,凭借自身单一而又简易的工作特性吸引了很多女工的加入。小工厂中的女工这一群体很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时代特点。因此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也引起了学界上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站在福柯的“空间——权力”视角,通过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小工厂中女工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涉及到小工厂与女工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女工的生存状态问题上,本文有以下发现:首先,小工厂的时间策略贯穿在女工的整个时间轴,具有“全方面”影响的性质。小工厂通过制定无缝衔接的时间表或一整段的工作时长以及加班制度规划出女工一天中大量的工作时间,使女工的身体一直停留在车间为工厂的效益出力。再施以迟到早退罚钱的制度,最大程度地将女工与工作捆绑在一起。其次,小工厂的空间策略从空间的布局着手。空间的布局从生产空间延伸到了生活空间,并且小工厂不论是对生产空间还是生活空间,都进行了有效地布置与划分,并加之监控手段进行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小工厂的微观权力不仅能够在生产空间得以开展,还能够浸入到女工工作以外的私人领域中,在空间上实现对女工全方位的管理。再次,在小工厂中,微观权力并不是单向的。小工厂与女工分别作为微观权力的两个端点对另一方采取着不同的策略。小工厂在时空上对女工进行全面的管理与约束的同时,女工也采取了相应的相对温和的战略进行反抗。她们会在合适的时间点采取自己的策略对小工厂进行抵抗,这时微观权力的实施方完成了巧妙的转化。最后,身处小工厂的女工是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理性的市场选择,虽然在小工厂中会受到带有压迫感的管理、约束与限制,但女工通过反抗策略的实施,也尽可能地获得了自己对于工厂的需求满足以及工作中的愉悦感。正是通过与小工厂的微观权力的转化这个过程,女工完成了主体性的实现,并且这种主体性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杨文学[7](2016)在《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文中提出未来的中国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心怀苍生,大爱无疆。——习近平开篇九问1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陈旧话题,不断被刷新纪录的贪官激活的当下,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拥有百亿资产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却填写了一份感动国人的答卷。一个用27年的心血,创造了一个年销售额60多亿元、为国家一年就纳税近10亿元的财

郭莉[8](2014)在《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基于上海某麦当劳阿姐群体的都市民族志田野研究,试图解释劳动力市场化转型对中国个体化的影响。研究考察了国企女工从单位体制脱嵌成为“下岗女工”,在劳动力市场中沉浮后,再入嵌成为“麦工”的过程,借助个体化理论分析框架,以时间序列为轴,从宏观制度变迁、价值观念和自我认知变化、个体日常行动策略三个层面,理解和解释中国个体化起点、动力机制、主要特征及其后果。研究发现,国家主导性与个体的被动性是中国个体化区别于西方社会的突出特征。基于中国农村的研究,阎云翔认为个体的崛起是个体化体现在社会结构的主要后果,本研究则发现以城市下岗再就业到跨国连锁快餐业的女工群体为例,社会结构也体现出另外群体个体的失落现象。个体选择更少,个体利益和意志更少得以表达。阎指出中国式个体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缺失个人主义的个体化”,本研究发现就职于全球性、标准化企业的群体,内化了部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集体主义余音,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混杂式自我。暂且称之为“集体-个人主义自我”,作为对中国个体化的补充。研究还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化过程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下的劳动者转变为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这个过程发生的劳动意义去传统化造成劳动者的价值和意义丧失感,对中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徐剑[9](2012)在《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文中研究指明书上说,塞北皆胡地也。于是有了秦开戍边,有了万里长城,有了关里关外。其实,秦开还没有到来之前,便有了新乐文明,那是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就近说,2700多年以前,就有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早了秦开到来400年。辽河孕育了红山文化,与长江、黄河并行,辽河也孕育了太阳鸟和青铜剑,只是不像关里人那样把历史写在纸上,刻在碑上,而是消解在人们的血肉里、魂魄里。于是有了东北人的旷达、豪放和诚恳,有了金戈、长风和塞北。书上还说,东北人倘能近于文而不失尚武时代留下的坦荡气魄的余韵,是很有出息的一类。题记——东北无名氏(摘自《铁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金窗爱[10](2012)在《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劳动就业是透视一个社会中女性的经济权利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视角。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并保有财产权利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多门学科,只有从多视角进行分析,才能反映出女性就业的全貌。本文选取女性就业的产业行业结构、角色期待、性别歧视和就业政策作为研究视角,从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女性就业的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根据建国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其对女性就业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划分了女性就业的四个阶段:变革期、过渡期、调整期和重组期。结合相关的劳动统计数据,梳理了每个阶段女性就业的基本状况、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女性就业遇到的性别歧视和该时期政府针对女性就业的相关政策。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女性就业的历程,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一是产业结构变化与女性就业质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女性就业的行业职业结构也不断提升,女性就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发展。但与男性相比,职业层次、工资收入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角色冲突与女性就业困境。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化印象,女性首先被赋予养育子女、照顾家庭的社会角色,其次才是工作角色。由此产生职业女性家庭与工作的角色冲突,难以两全齐美。要想取得职业发展,女性往往需比男性付出更大的努力。三是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或者由于个人“偏好”,在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能造成对女性的歧视,包括招聘录用中的提高标准、培训晋升中减少机会等。四是就业政策与女性就业保障。就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条件下管理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推进女性就业平等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很重视女性就业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与政策还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缺少相应的就业歧视诉讼制度和专门的就业平等机构。在分析了影响我国女性就业的主要因素后,本文选取英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几个典型国家,总结了他们在促进女性就业方面的经验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四个国家各具特点的男女平权工作对中国女性就业问题在立法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提供了不同侧面的借鉴。最后,本文提出促进我国女性就业的对策建议。包括健全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加强法律可操作性;将性别平等作为公共决策主流,推动女性就业;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女性就业,增加女性就业资本;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就业能力。总之,女性就业问题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多元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能缺位,司法不能缺席,男权不能缺德,女权不能缺力。

二、一位下岗女工的追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下岗女工的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工业小说范畴的厘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改革主体:新时期民族国家想象的建构
    第一节 民族国家神话与现代性反思的阙如
    第二节 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
    第三节 “工业史”书写与缓释身份焦虑
第二章 改革路径:科技霸权与工人的失落
    第一节 科技主体:工人主体地位的消解
    第二节 科学管理:效率与公平矛盾的凸显
    第三节 科学信仰:工人与科技再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章 改革前沿:“南方”的现代化想象
    第一节 文明之地:无悔的现代性追求
    第二节 财富之所:虚幻的奋斗传奇
    第三节 封闭之城:永远的都市异乡人
    第四节 生存之寓:被忍受的现实痛楚
第四章 改革干部:公平与效率的困境
    第一节 “开拓者”型:官僚体制与卡理斯玛支配的失败
    第二节 “无力回天”型:“好人”没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吁求
    第三节 企业家型:改革正义与干部形象的污名化
    第四节 职业经理人型:身份焦虑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
第五章 改革阵痛:工人苦难与认同政治的重整
    第一节 《抉择》:主流话语与苦难的道德化
    第二节 《车间主任》:改革神话与苦难的内在化
    第三节 《问苍茫》:诗性正义与苦难的本质化
    第四节 《无碑》:资本逻辑与苦难的价值化
第六章 怀旧与消解:后工业社会工人文化的再生产
    第一节 怀旧:工人文化的浪漫想象
    第二节 消解:工人文化的否定性书写
    第三节 工人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与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底层视角下的李宝群话剧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直面底层的人物关系及形象塑造
    第一节 血浓于水的亲情
        一、家庭的中心:父母形象的温情刻画
        二、血脉同源的力量:兄弟姐妹形象的个性凸显
        三、“家”的含义
    第二节 工友关系的朴素表达
        一、文化景观:工厂与矿山
        二、底层刻画:农民工的悲欢离合
        三、“集体”的意义:个体之间的相互慰藉
    第三节 人间真情:爱人之间的坚守与离别
        一、挚爱的坚守
        二、无奈的离别
        三、情感与人物形象的建构
    第四节 陌生人之间的戏剧火花
        一、“排斥”与“接受”
        二、人性本善
第二章 艺术特色:语言、结构及剧场形态的多样化探索
    第一节 平民化的戏剧语言
        一、方言化台词
        二、台词与音乐结合
        三、贴切的戏剧语言真实的塑造群众
    第二节 话剧作品结构的多样化尝试
        一、三一律结构的矛盾突出
        二、分段性时间叙事
    第三节 小剧场对个人剧作风格的塑造
        一、多重空间的灵活变换
        二、“文学性”意义的审美表达
        三、小剧场话剧的文化热度
第三章 精神内涵: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关照与悲悯情怀
    第一节 时代下的个人选择
        一、底层人民眼中的大时代
        二、利益诱惑下的个人选择
        三、选择背后的力量
    第二节 底层人民的梦想与尊严
        一、生活梦想的指引
        二、主体尊严的寻找
        三、生存意义的拷问
    第三节 李宝群的责任意识与悲悯情怀
        一、实践生活里剧作家的责任担当
        二、剧作家的人文情怀
        三、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悲悯情怀
    第四节 当下的城市与乡村
        一、农民与“外来者”
        二、城市进程中的主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变革与困惑:1980 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成长中的新英雄形象
    第二节 改革大潮中的“陪衬者”
    第三节 时代变革中的困惑者
第二章 转型与蜕变:1990 年代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时代巨变下分享艰难的自我牺牲者
    第二节 情感欲望“滋生”与身份认同“位移”的精神蜕变者
    第三节 面临挑战的下岗群体
第三章 困境与拯救:新世纪小说中的工人形象
    第一节 反抗与担当的“英雄化身”
    第二节 “失语”与挣扎的底层个体
    第三节 达观与坚韧的知足常乐者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原因
    第一节 从“改革优先”到“金钱至上”:时代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从“质疑反思”到“底层关怀”:作家介入现实的姿态选择
    第三节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书写”:创作理念的革新与艺术技巧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一)国内关于男女平等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男女平等观
        (一)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二)无产阶级解放道路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道路
        (三)妇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
    二、毛泽东男女平等思想
        (一)“四权”是中国妇女受压迫的社会总根源
        (二)在革命斗争中求解放,在参与生产中求平等
        (三)劳动妇女是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领导人的男女平等观
        (一)邓小平男女平等观
        (二)江泽民男女平等观
        (三)胡锦涛男女平等观
        (四)习近平男女平等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孕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初步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政议政,争取男女政治权利平等
        (二)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争取男女经济权利平等
        (三)实行婚姻制度改革,争取妇女婚姻自由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面探索
        (一)男女平等成为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颁布《婚姻法》构建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三)保障妇女参加普选和民主建政
        (四)强调同工同酬与保护妇女劳动权益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推进男女平等的全新探索
        (一)修改《婚姻法》,应对新时期婚姻新问题
        (二)直面妇女参政低谷,切实维护妇女参政权利
        (三)促进妇女公平就业,深化妇女劳动权益保障
        (四)出台《妇女权益保障法》,推动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及逐步完善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和确立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出的时代背景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提出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建构
        (一)明确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组织体系
        (二)制定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纲要规划体系
        (三)构筑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执行的法律政策体系
        (四)建立科学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监测评估体系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的初步推进
        (一)多措并举保障妇女就业创业
        (二)齐抓共管积极推动妇女参政
        (三)多部门联合共促妇女成长成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发展
    一、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的新机遇
        (一)新时代妇女发展的新样态
        (二)习近平男女平等的新思想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
    二、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运行体系的新进展
        (一)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政策体系的突破性成果
        (二)妇女发展纲要规划凸显妇女的主体地位
        (三)法律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的探索和建立
    三、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对妇女发展问题的新突破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二)助力贫困妇女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三)促进农村妇女平等参与村民自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妇女发展问题凸显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三)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亟需加强
    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男女平等的重视程度有限
        (二)相关机构的权威性与协调性不足
        (三)性别平等文化环境尚未形成
    三、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一)完善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政策
        (二)健全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配套措施
        (三)增强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机构建设
        (四)营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文化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空间—权力”视角下的小工厂女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下岗女工问题
        1.2.2 女工主体性的研究
        1.2.3 性别权益问题
    1.3 概念说明
    1.4 理论视角:福柯“空间——权力”视角下的微观权力分析
        1.4.1 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的区别
        1.4.2 “空间——权力”视角下的微观权力的场所
第2章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方法
        2.2.1 参与式观察
        2.2.2 深度访谈
    2.3 研究过程
        2.3.1 研究地点选择
        2.3.2 实地研究的进入
        2.3.3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第3章 微观权力在时间上的布局与开展:时间规划与影响
    3.1 布局:时间表的制定
        3.1.1 无缝衔接的精密时间表
        3.1.2 不停歇的整段时间划分
    3.2 开展:工作时间内与工作时间外的的管理与弥散
        3.2.1 工作时间内的直接管理——加班
        3.2.2 弥散到工作时间外的私人领域
第4章 微观权力在空间上的渗入与加强: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约束与管理
    4.1 生产空间:有效地布置与利用
        4.1.1 车间布局:机器与人的布置与安排
        4.1.2 车间管理:规训手段的实施
    4.2 生活空间:宿舍的划分与管理
        4.2.1 宿舍的规划
        4.2.2 生活空间:工厂之外的全景展示
第5章 微观权力下女工的反抗策略
    5.1 改账本:监视范围外的小动作
    5.2 “注水”工作
        5.2.1 计件领工资下的质量蒙混过关
        5.2.2 按天领工资下的偷懒耍滑
    5.3 顺走工厂的小物件
    5.4 携家带口
第6章 微观权力下女工主体性的实现
    6.1 工作的目的:我为什么要出来打工?
        6.1.1 “让生活过得更好”
        6.1.2 “挣点儿小钱补贴家用”
        6.1.3 “活着就不想闲着”
    6.2 身份的思考:我是一个女工吗?
        6.2.1 “社会记忆”对身份认识的影响
        6.2.2 “土地情节”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6.2.3 语言习惯对身份的影响
    6.3 社会支持:我该怎样解压?
        6.3.1 坚定的工作意志
        6.3.2 不断的自我疏导
        6.3.3 适时的抗争
        6.3.4 注意力转移
第7章 总结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20位被访者基本信息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论文提纲范文)

一、采撷信息
二、泪光里的见闻
三、哭声里的故事
四、泪眼里的肖像
五、第三只泪眼
    1、你在一线实习了一周了,你认为自己该怎么开拓业务渠道?
    2、你觉得自己能吃得下推销工作中的苦吗?
六、异样的泪光
七、强者的孤独

(8)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引言:选题的背景
        一、宏观社会背景
        二、本议题的关注点
        三、选题的现实契机
    第二节 相关理论文献回顾
        一、个体化理论
        二、学者们对于中国个体化研究的理论贡献
    第三节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问题
        一、个体化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论文的篇章结构
    注释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都市民族志研究
        一、以一家麦当劳店为基础田野的都市民族志
        二、本研究考察维度和考察要素
        三、对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
    第二节 田野数据收集策略
        一、现场参与式观察
        二、传记性访谈(autobiographical ethnography)
        三、案头研究
        四、文本内容分析
    第三节 研究对象、地点的选取
        一、阿姐们
        二、阿姐们经历的曲折性
        三、阿姐群体的多元性
        四、其他研究对象
        五、为什么选取上海麦当劳作为研究田野?
    第四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身份问题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三、研究方法创新反思
        四、采集个人生活史中对于“集体记忆”的处理方法反思
    注释
第三章 麦当劳—理解中国人个体化的窗口
    第一节 麦当劳的典型性意义
        一、从第一现代性的福特主义“快餐工厂”到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麦当劳化
        一、麦当劳中国发展简史
        二、加盟连锁的加速度极其后果
        三、“大众化”本土化路径
    注释
第四章 断裂:骤然的脱嵌与失落的个体
    第一节 上海国有企业改革与下岗女工的“脱嵌”
        一、引子
        二、国家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产业工人下岗
        四、“结构性失业”与“结构性失语”
    第二节 下岗女工主观意识层面的去“传统化”过程——从“单位人”到“市场人”
        一、“打破大锅饭”——集体主义的去“传统化”
        二、邓时代集体主义除魅的深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三、下岗女工责任与风险内化——低文化等于“低素质”
    第三节 失落的个体:非自愿性脱嵌与社会底层的重构
    注释
第五章 流动:劳动力市场中的焦虑群体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双重挤压
        一、自由劳动力市场对下岗女工的排斥性
        二、外来务工人员对下岗女工就业形成的竞争与压力
        三、焦虑的群体
    第二节 下岗女工生存策略
        一、寻求市场缝隙中的工作机会
        二、社会支持计划中寻求工作机会
        三、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支持作用
    第三节 身份之争及其意义
        一、“国企职工身份”
        二、“上海人”的户籍身份之争
    本章总结
    注释
第六章 蜕变:“麦当劳人”的再生产
    第一节 标准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一、引子:刘阿姐开早铺
        二、麦当劳圣经:《标准化管理手册》
        三、标准化的岗位管理体系
        四、标准化的操作要求
        五、严格的监管制度
    第二节 企业文化对“麦工”的自我再塑作用
        一、品牌口号“我就喜欢!”传达的西方自我概念及其“自反性”特征
        二、“更好的我!(Better Me)”
        三、员工招聘及培训口号:“发现自己!”(我的另一个另一半)
    第三节 “阿姐麦工”身上体现的集体主义余音
        一、“挣表现”的阿姐们
        二、制造的归属感与流动率的降低
        三、重“人情”,拉“关系”
    第四节 总结:从“麦工”的再生产探讨标准化、全球化对个体化的影响
    注释
第七章 从劳动者到劳动力:劳动力市场化转型与劳动意义丧失感
    一、一个下岗女工的自杀事件
    二、集体主义时代劳动者意义与劳动的神圣感
    三、讨论:从劳动者到劳动力一脱嵌过程中工人劳动意义的丧失
    注释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国家主导性与个体的被动性是中国个体化的突出特征
        二、“过渡性政策”体现出的自反性特征
        三、个体的崛起还是个体的失落?与阎云翔商榷
        四、集体主义余音、西方个人主义价值混合体的个体化与多元的自我形式
        五、劳动意义的去传统化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节 本研究的贡献和局限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女性就业与职业结构
        (二) 女性就业与性别歧视
        (三) 女性就业与角色期待
        (四) 女性就业与公共政策
    三、 论文的框架结构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 跨学科研究法
        (二)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三) 历史分析法
        (四) 文献资料研究法
    五、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性就业相关理论综述
    一、 相关概念
        (一) 就业与女性就业
        (二) 职业结构
        (三) 性别歧视
        (四) 角色冲突
    二、 就业性别歧视理论
        (一) 贝克尔个人偏见歧视理论
        (二) 统计歧视理论
        (三)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 社会角色理论
        (一) 角色及角色理论
        (二) 性别角色与社会性别
        (三) 女性角色冲突
    四、 公共政策理论
        (一) 公共政策的伦理标准
        (二) 利益均衡的政策安排
        (三) 政策平等
第二章 中国当代女性就业历史沿革
    一、 1949—1978 年:女性就业的变革期
        (一) 就业状况
        (二) 角色期待
        (三) 就业歧视
        (四) 就业政策
    二、 1979—1990 年:女性就业的过渡期
        (一) 就业状况
        (二) 角色期待
        (三) 就业歧视
        (四) 就业政策
        (五) 焦点问题:特区中的打工妹
    三、 1991—2000 年:女性就业的调整期
        (一) 就业状况
        (二) 角色期待
        (三) 就业歧视
        (四) 就业政策
        (五) 焦点问题:单位制与下岗女工
    四、 2001 年-现在:女性就业的重组期
        (一) 就业状况
        (二) 角色期待
        (三) 就业歧视
        (四) 就业政策
        (五) 焦点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一、 产业结构变化与女性就业质量
        (一) 变革期的产业结构与女性就业
        (二) 过渡期的产业结构与女性就业
        (三) 调整期的产业结构与女性就业
        (四) 重组期的产业结构与女性就业
    二、 角色冲突与女性就业压力
        (一) 变革期的角色冲突
        (二) 过渡期的角色冲突
        (三) 调整期的角色冲突
        (四) 重组期的角色冲突
    三、 性别歧视与女性就业困境
        (一) 女性就业的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二) 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性分析
        (三) 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社会性分析
        (四) 女性就业性别歧视的制度性分析
    四、 就业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
        (一) 变革期就业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二) 过渡期就业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三) 调整期就业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四) 重组期就业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第四章 国外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英国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立法保障,维护女性就业权益
        (二) 政策倾斜,推动女性平等就业
        (三) 组织建设,落实女性就业保障
    二、 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日本反就业歧视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二) 日本保护女性劳动就业的政策规定
        (三) 日本反就业歧视的组织机构
    三、 加拿大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加拿大保护女性就业的法律框架和内容
        (二) 加拿大促进女性就业的司法保护机制
    四、 印度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经验借鉴
        (一) 印度女性就业的现状
        (二) 印度女性平等就业权利的保障
        (三) 印度女性就业平等的司法救济
第五章 促进我国女性就业的建议
    一、 健全立法体系,提供就业保障
        (一) 制定反歧视基本法
        (二) 完善平等就业的单行法
        (三) 建立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四) 设立就业机会平等机构
    二、 创新公共政策,推动女性就业
        (一) 促进公共政策制定中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二) 促进女性就业的公共政策选择
    三、 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就业资本
        (一) 发挥妇联组织优势,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利
        (二) 设立女性创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女性自主创业
        (三) 改变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四、 完善自我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一) 强化主体意识和行为
        (二) 正确认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树立新的性别观念
        (三) 树立正确的择业竞争观念
        (四) 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科技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一位下岗女工的追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2]改革政治的多层想象 ——新时期以来工业小说研究[D]. 高露洋. 河北大学, 2020(02)
  • [3]底层视角下的李宝群话剧剧作研究[D]. 宋佳星. 河南大学, 2020(03)
  • [4]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嬗变研究[D]. 张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历史演进及推进策略研究[D]. 张小宝.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空间—权力”视角下的小工厂女工研究[D]. 胡丹丹. 山东大学, 2018(12)
  • [7]信仰无价——一个共产党员的生死财富[J]. 杨文学. 时代文学, 2016(04)
  • [8]从下岗女工到“麦工”:一项关于上海阿姐被动个体化与自我再造的民族志研究[D]. 郭莉. 复旦大学, 2014(03)
  • [9]白山黑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纪实[J]. 徐剑. 中国作家, 2012(20)
  • [10]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 金窗爱.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下岗女工的追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