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合日光温室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开发进入产业化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尹川[1](2020)在《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寻找清洁无污染能源和可替代能源成为紧要任务。对比火力发电光伏发电成为一种新型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其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这种新形式的“光伏+”项目,因其创新性地利用太阳能和农业大棚的结合而在全国广泛推广,因此其有效的融资模式下的建设运营管理也将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为依托,通过对项目的实地考察和大量文献搜集阅读,在了解当前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该项目的融资模式、所有权拥有、项目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保障系统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了研究。(1)对当前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融资模式以及运营管理情况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泰安市X镇的经济发展、自然地理因素以及现有的交通、电力条件,来构建“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融资模式,并对该模式的运作进行分析。(2)依据“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构建的BOO融资模式,对其建设阶段的项目选址进行分析,筹划项目融资的渠道、进行融资结构的设计,将从农业和电力两个部分对项目建设进行阐述,并对项目的电力配套系统做简要论述。(3)在项目“Own(拥有)”阶段对项目的所有权转移进行论述,并明确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以及权利义务的划分;根据项目的投资金额、每年的现金流量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项目特许经营期的计算,并分析是否符合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预期。(4)分析项目在运营阶段的市场定位,并对产业园的运营模式、运维组织架构、农业园区的管理模式进行匹配;通过与现有的现代化产业园做对比来明确“农光互补”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5)通过对“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的构建,对其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对其清偿能力、盈利能力、财务敏感性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财务分析结论;对其社会效益进行评价,鉴于其特有的能源类项目,对其构建CDM机制并对其是否产生收益进行分析。(6)基于对项目的BOO融资模式的构建,分析其在特有的融资模式下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来保障项目全生命周期下的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20幅,表15个,参考文献101篇。
王佳[2](2017)在《陕北山地枣树涌泉根灌调亏灌溉制度与水肥耦合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亏灌溉与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生长及果实产量有较大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保证生态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实现陕北地区有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以陕北地区山地枣树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4月—10月在陕北红枣节水试验基地进行枣树涌泉根灌调亏灌溉试验和水肥耦合试验,研究了不同试验处理对枣树土壤水分状况、需水耗水规律、生态指标、枣果产量、水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分析了枣树水肥耦合效应,制定了偏丰年陕北山地枣树调亏灌溉制度,主要成果:(1)灌水结束时0-80cm深的土壤含水率明显增大,80-100cm深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全生育期内灌水对枣树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时效性,时效期在15天左右,受灌水量影响,但差异较小。枣树全生育期内的耗水量基本为降水和灌水量的总和,不同灌水处理间枣树耗水量差异主要由灌水引起。(2)枣吊生长变化与时间存在极显着抛物线函数关系,函数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小于10%,模拟结果良好,函数模型适用于开始生长至模拟最大值时间段内的模拟计算;枣树开花坐果期灌水促进枣树枝叶生长,提高枣树坐果率,轻度调亏对比充分灌水可抑制枣树枝叶生长。枣树果实膨大期灌水促进枣果生长,枣果体积对比不灌水处理评价增大68%;调亏灌溉对枣树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调亏灌溉处理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最大,对比充分灌溉处理提高了 57.8%;枣树果实膨大期和开花坐果期为水分敏感期。(3)枣树开花坐果期施肥促进枝叶生长,提高坐果率;果实膨大期施肥促进枣果生长,提高枣树产量;枣树开花坐果期每株喷施浓度0.2%的硼酸溶液200g,间隔10天,喷3次,着提高枣树坐果率;枣树水肥耦合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显着提高水肥利用效率。(4)建议灌水施肥方案,开花坐果期调亏灌溉,追肥量为全年施肥量15%左右,果实膨大期充分灌溉,追肥量在全年施肥量的25%以内;偏丰年陕北山地枣树涌泉根灌调亏灌溉制度为开花坐果期灌水一次,轻度调亏,果实膨大期灌水两次,第一次复水,第二次轻度调亏。
刘婞韬,李小龙,李治国,徐岚俊,陈华,张传帅,乔光明,苏楠,李晓晴[3](2016)在《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调研》文中指出以北京市大田农业、设施农业、林果、畜牧和水产5大行业为重点,分别就各行业农机发展现状、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农机智能化装备应用现状等关系到各产业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国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归纳总结各产业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各产业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张景福[4](2016)在《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文中指出设施农业克服了蔬菜、花卉和家畜等农业生产受气温波动的限制,可获得反季节农产品和高产优质产品,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武威市凉州区总人口10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12万人,通过增加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人口的收入是目前亟待解决难题。本论文拟对凉州区设施农业现状进行调查,以探讨解决此难题的出路。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凉州区建成高坝、黄羊、发放、武南、永昌、清源、金羊等7个设施农业万亩以上乡镇;建成中坝、双城、张义等23个设施农业5000亩以上乡镇,8个设施农业2000亩以上乡镇。2、2014年设施农业面积已达5125.2hm2,约占凉州区耕地面积的5.33%,比2010年增长90.57%。牛、生猪、羊存栏分别为37.48万头、80.31万头、100.04万只,畜牧业增加值19亿元。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150.17万吨,其中,设施蔬菜59万吨,占全区蔬菜总产值的40%,产值达20亿元。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明显,特别是日光温室适应当前凉州区农民的经济条件,投入成本130元/m2左右,收入贡献率达60%以上,日光温室与养殖暖棚比重已达2:1。3、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府行政干预加剧矛盾,设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农业设施的建设质量偏低,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设施成本回收周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动植物疫病的防治技术薄弱。4、改进的建议如下:政府应发挥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和服务功能,如规划、筹集资金、土地流转、科技服务与宣传,而应减少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调节;生产主体的农民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实现设施农业管理的机械化和智能化,构建销售渠道的网络化、信息化,发挥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品牌效应。以国家农业政策为指导方向,遵循市场的供需规律,地方政府提供引导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武威市凉州区的设施农业将有较大提升。
李丽纯[5](2015)在《现代农业的哲学考量与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加快了由传统农业向西式现代农业(也称石油农业)的转型进程,虽然成效显着,但却引发了农村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土壤破坏、健康隐患、社会分化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部分中外学者受世界哲学思潮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向的启发,探讨了世界以及中国的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极大地拓展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转型的思维空间。现代主义的基本思想源自14世纪以来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三大运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帮助人类摆脱了对神和自然的迷信,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以反拨和超越现代主义为主要旨趣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于1960年代,一般被区分为否定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前者侧重解构,后者侧重建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拨和超越主要体现在:(1)世界整体论对人类主体论的反拨与超越:包括主客消融论对主客二分论、自然价值论对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论对人类中心论的反拨与超越。(2)多元互补论对中心外围论的反拨与超越:包括相对理性论对绝对理性论、价值多元论对单元价值论、尊重他者论对中心主导论的反拨与超越。(3)厚道科学论对科学至上论的反拨与超越:包括有机整体论对机械还原论、技术审慎论对科技万能论、道义相融论对科学中立论的反拨与超越。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着积极影响。具体体现在:(1)推崇人类主体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影响:主客二分论促进改造农业自然条件;二元对立论促进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人类中心论促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2)推崇中心外围论对以城带乡发展的积极影响:绝对理性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单元价值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心主导论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3)推崇科学至上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机械还原论促进工业科技扩散农业领域;科技万能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升级;科学中立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主因子。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着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1)张扬人类主体论引致农业生产产生的消极影响:主客二分论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受损;二元对立论致使农业资源能源巨耗;人类中心论致使农业物种系统失衡。(2)张扬中心外围论引致以城带乡产生的消极影响:绝对理性论致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化;单元价值论致使传统农村风貌丧失;中心主导论致使农民行为观念异化。(3)张扬科学至上论引致农业科技产生的消极影响:机械还原论致使传统农耕技术隐退;科技万能论致使农业科技风险频发;科学中立论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滥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得出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主因子。主要基于重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考虑农业现代化的“收益-成本”对比,选取22项指标构成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优势分析法进行指标赋权,采用多指标综合加权平均法对这一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效益水平进行定量分析。(1)1981-2012年农业现代化收益指数C总体处于加速上升的态势。(2)1981-2012年农业现代化成本指数T的波动轨迹为一个“S”型走势,即指数T以2002年为界先加速上升后减速上升。(3)1981-2012年农业现代化效益指数M的波动轨迹为一个不规则的“V”字形走势,即指数M以2002年为界先加速下降后加速上升。世界整体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意义是:必须强调农业自然资源的生命体意识;必须强调集约利用资源的全过程意识;必须强调农业生产活动的泛利润意识。基于世界整体论的生态农业建设路径包括:弘扬主客消融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弘扬自然价值构建低碳农业体系;弘扬主体间性维护农业物种平衡。多元互补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意义是:必须强调农村社会的价值独立意识;必须强调城乡社会的互动互补意识;必须强调社会运行的顶层调控意识。基于多元互补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包括:弘扬相对理性推动城乡发展优势互补;弘扬价值多元彰显乡村特有建设风貌;弘扬尊重他者鼓励城乡文明良性互动。厚道科学论对农业科技规制的启示意义是:必须强调传统农耕技术的科学理性意识;必须强调农业科技应用的伦理道德意识;必须强调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防范意识。基于厚道科学论的农业科技规制路径包括:弘扬有机整体继承创新传统农耕智慧;弘扬技术审慎推进管控农业科技风险;弘扬道义相融引导善用农业科技成果。
安森用[6](2015)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及推广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以其集约化、高效化、规模化的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是我国新阶段推进新的农业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选择,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但从相关调研显示,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很大一部分农业园区处于连年亏损的状态。究其原因,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已经不是问题,软件建设才是症结所在。经营管理模式(或运营模式)就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很有必要对农业园区运营模式展开研究,探讨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基于此,本文从现代农业园区的技术对接机制入手,以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为重点,在理论上探讨其可行性,在实践上归纳其成功的案例模式,并以山东省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为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并对现代农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概念,归纳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出路的观点;第三,对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下的技术对接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其理论上的可行性;第四,从实践上对园区专家大院下的技术对接与推广模式汇总分析,总结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六种技术对接模式;第五,以山东省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区为案例,根据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并对其技术对接体系提出了改进方案。
本刊专题报道[7](2014)在《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快速升级》文中提出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列为农业领域优先主题,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遇到了一些挑战。本文就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任务落实情况、技术进展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陈伟维[8](2013)在《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实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是提高我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农业领域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和话语权、实现后发优势的重要先决条件。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及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力图为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技术选择、管理决策,乃至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制订提供研究性参考。本文在对农业高技术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研究对象—863计划农业技术领域项目,介绍了政策背景、供需情况和实施现状,重点对投入产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文章分析了世界背景下的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描述了国家农业高技研发项目安排现状,在分析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产出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十一五”863计划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简要分析,构建了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模型,经对比验证后提出绩效综合分析结论。本文通过对25个“十一五”863计划农业专题和项目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类型的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的投入产出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前沿探索类的专题产生的的论文、专着等创新成果较多;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成果转化推广情况较好。农业生物技术项目对投入资金和高端人才的依赖性较强;生物工程项目的专利、奖励产出较多,食品加工等民生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好;精准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成果转化推广情况较好;项目实际已转化成果情况一般,但转化需求较为强烈。通过构建因子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模型进行绩效评价和比照,两种方法分析得出的结果较为一致,25个项目中12个项目绩效优良,1个较好,9个较差,表明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绩效良好。针对以上结论和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实施、管理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大农业高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加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集成;加强对科技规划、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监管;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特点加强分类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打造农业高技术创新团队;深化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智建伟[9](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聂斌[10](2013)在《宁南山区设施芹菜适宜灌水量和施氮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宁南山区设施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迅速发展,而栽培技术多沿袭传统的大水大肥耕种方式,不仅浪费宝贵水资源,而且会使设施内环境恶化,导致病虫害发生和作物品质产量的下降。本文根据宁南山区土质气候条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设施芹菜节水节肥栽培技术,以及根据设施芹菜需水规律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并掌握设施芹菜需肥规律,合理施用化肥,为提高芹菜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投入成本提供保障。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滴灌垄栽相对其他方式更省水,但是其最高产量相对较低,每公顷灌水量达到698.57m3时产量最高,达到64976.06kg;沟灌垄栽产量较高,耗水较高,单位水生产效率较低;滴灌畦栽耗水较少,产量也非常高,是比较适宜的既高产又节约灌溉用水的种植方式;沟灌畦栽在大水情况下产量较高,对宁南干旱缺水地区而言不适宜普遍推广。滴灌垄栽方式下,设施芹菜茎粗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呈现出抛物线趋势,灌水量在每公顷600-800m3时最粗,沟灌垄栽方式下,灌水量在每公顷1200m3时最粗,随着灌水量增加,茎粗降低。四种栽培方式下,滴灌畦栽茎粗最粗,沟灌畦栽最细,从芹菜商品品相和产量来看,滴灌畦栽方式比较合适该地区芹菜灌溉发展方向。2.当氮素供应充足时,芹菜体内氮素代谢旺盛碳、氮代谢相互之间能基本维持平衡,而且碳代谢随氮代谢的增强而增强,因此芹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到达530kg hm-2,芹菜体内氮素代谢迅速降低,不再增加。3.在施足磷肥和钾肥的前提下,随施氮量的增加,芹菜产量显着增加,但当施氮量超过640kg hm-2时产量开始下降,继续施用氮肥不会增加产量。根据边际分析原理,供试条件下,设施芹菜的最高产量施氮量为640kghm-2,最高产量为66001.31kg,最大利润施氮量为560kg hm-2。
二、适合日光温室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开发进入产业化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适合日光温室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开发进入产业化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的构建 |
2.1 X镇自然和经济现状分析 |
2.2 “农光互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3 “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3 B(Build)——以全方位覆盖为主导的项目建设 |
3.1 “农光互补”项目选址分析 |
3.2 “农光互补”项目的融资渠道 |
3.3 “农光互补”项目主体部分的开发 |
3.4 “农光互补”项目配套系统的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4 O(Own)——以利益均衡化为主导的项目拥有 |
4.1 “农光互补”项目所有权的转移 |
4.2 “农光互补”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分配 |
4.3 “农光互补”项目的特许经营期 |
4.4 本章小结 |
5 O(Operate)——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项目运营 |
5.1 “农光互补”项目的市场定位 |
5.2 “农光互补”项目的运营管理 |
5.3 “农光互补”项目的未来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6 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CDM效益评价 |
6.1 “农光互补”项目的财务评价 |
6.2 “农光互补”项目的CDM收益分析 |
6.3 “农光互补”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BOO模式下的项目全周期保障系统 |
7.1 “农光互补”项目实施障碍研究 |
7.2 “农光互补”项目保障系统的建立 |
7.3 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陕北山地枣树涌泉根灌调亏灌溉制度与水肥耦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涌泉根灌研究 |
1.2.2 果树需水耗水规律研究 |
1.2.3 非充分灌溉研究 |
1.2.4 作物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
1.2.5 目前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案设计与指标监测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1 枣树调亏灌溉试验方案设计 |
2.2.2 枣树水肥耦合试验方案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枣树生育期的划分 |
2.3.2 土壤含水率测定 |
2.3.3 气象因子测定 |
2.3.4 枣树生理指标测定 |
2.3.5 枣果品质测定 |
2.3.6 枣树产量测定 |
3 涌泉根灌枣树耗水规律研究 |
3.1 枣树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
3.1.1 枣树生育期内的降水情况与灌水时间 |
3.1.2 枣树生育期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
3.1.3 灌水对枣树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
3.2 参考作物蒸散量 |
3.2.1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计算 |
3.2.2 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规律 |
3.2.3 气象因子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 |
3.3 涌泉根灌枣树耗水规律研究 |
3.3.1 涌泉根灌枣树各生育期的耗水量及耗水模数 |
3.3.2 涌泉根灌枣树耗水强度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调亏灌溉对枣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4.1 调亏灌溉对枣树生长的影响 |
4.1.1 调亏灌溉对枣树叶面积的影响 |
4.1.2 调亏灌溉对枣树枣吊生长的影响 |
4.1.3 调亏灌溉对枣树开花坐果率的影响 |
4.2 调亏灌溉对枣树果实的影响 |
4.2.1 调亏灌溉对枣树果实生长的影响 |
4.2.2 调亏灌溉对枣树果实数目的影响 |
4.2.3 调亏灌溉对枣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调亏灌溉对枣树当年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4.3.1 调亏灌溉对枣树营养生长生物量的影响 |
4.3.2 调亏灌溉对枣树果实生物量的影响 |
4.4 调亏灌溉对枣树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1 调亏灌溉对枣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4.4.2 调亏灌溉下枣树各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 |
4.5 本章小结 |
5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5.1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生长的影响 |
5.1.1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叶面积的影响 |
5.1.2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枣吊生长的影响 |
5.1.3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开花坐果率的影响 |
5.2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果实的影响 |
5.2.1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果实生长的影响 |
5.2.2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果实数目的影响 |
5.2.3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
5.3 水肥耦合对枣树当年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
5.3.1 水肥耦合对枣树营养生长生物量的影响 |
5.3.2 水肥耦合对枣树果实生物量的影响 |
5.4 水肥耦合效应对枣树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5.5 本章小节 |
6 陕北山地枣树典型水文年需水特性与灌溉制度 |
6.1 气象资料分析 |
6.1.1 气象条件的年内变化规律 |
6.1.2 气象条件的年际变化规律 |
6.2 枣树生育期内多年参考作物蒸散量 |
6.2.1 枣树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规律 |
6.2.2 枣树参考作物蒸散量年际间变化规律 |
6.3 节水灌溉对枣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6.4 灌溉对枣树耗水规律的影响 |
6.5 枣树典型水文年的需水特性 |
6.5.1 枣树生育期内的需水特性 |
6.5.2 枣树典型水文年的需水特性 |
6.5.3 枣树作物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6.6 枣树调亏灌溉制度与施肥方案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设施农业的概念 |
2.2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历程 |
2.2.1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史 |
2.2.2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史 |
2.3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3.1 国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3.2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3.3 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凉州区区域概况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发展现状 |
4.1.1 规模 |
4.1.2 经济效益 |
4.1.3 龙头企业 |
4.2 分析 |
4.2.1 生产层面 |
4.2.2 政策层面 |
4.2.3 市场层面 |
4.2.4 管理层面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存在问题 |
5.1.1 政府层面 |
5.1.2 生产层面 |
5.1.3 市场层面 |
5.1.4 管理层面 |
5.2 发展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管理层面 |
5.2.3 生产方面 |
5.2.4 市场层面 |
5.3 展望 |
5.3.1 无土栽培等技术将普及 |
5.3.2 设施大型化、标准化 |
5.3.3 作业机械化、智能化 |
5.3.4 日光温室材料多样化 |
5.3.5 设施生产更节能 |
5.3.6 温室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将普及 |
5.3.7 设施农业多样新业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现代农业的哲学考量与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后现代农业研究述评与研究意义 |
1.1.1 国外后现代农业研究 |
1.1.2 国内后现代农业研究 |
1.1.3 文献述评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 |
1.2.4 创新点 |
1.3 内容简介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拨与超越 |
2.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概述 |
2.1.1 现代主义概述 |
2.1.2 后现代主义概述 |
2.2 世界整体论对人类主体论的反拨与超越 |
2.2.1 人类主体论的理论要义 |
2.2.2 世界整体论的反拨与超越 |
2.3 多元互补论对中心外围论的反拨与超越 |
2.3.1 中心外围论的理论要义 |
2.3.2 多元互补论的反拨与超越 |
2.4 厚道科学论对科学至上论的反拨与超越 |
2.4.1 科学至上论的理论要义 |
2.4.2 厚道科学论的反拨与超越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的积极影响分析 |
3.1 推崇人类主体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影响 |
3.1.1 主客二分论促进改造农业自然条件 |
3.1.2 二元对立论促进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
3.1.3 人类中心论促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 |
3.2 推崇中心外围论对以城带乡发展的积极影响 |
3.2.1 绝对理性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3.2.2 价值单元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
3.2.3 中心主导论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
3.3 推崇科学至上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 |
3.3.1 机械还原论促进工业科技扩散农业领域 |
3.3.2 科技万能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升级 |
3.3.3 科学中立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的消极影响分析 |
4.1 张扬人类主体论引致农业生产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4.1.1 主客二分论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受损 |
4.1.2 二元对立论致使农业资源能源巨耗 |
4.1.3 人类中心论致使农业物种系统失衡 |
4.1.4 人类主体论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4.2 张扬中心外围论引致以城带乡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4.2.1 绝对理性论致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化 |
4.2.2 单元价值论致使传统农村风貌丧失 |
4.2.3 中心主导论致使农民行为观念异化 |
4.2.4 中心外围论对中国以城带乡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4.3 张扬科学至上论引致农业科技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4.3.1 机械还原论致使传统农耕技术隐退 |
4.3.2 科技万能论致使农业科技风险频发 |
4.3.3 科学中立论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滥用 |
4.3.4 科学至上论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测度分析 |
5.1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文献分析 |
5.1.1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地域范围 |
5.1.2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
5.1.3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赋权 |
5.1.4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文献评述 |
5.2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评价指标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5.3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指数测度与结果分析 |
5.3.1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指数测度 |
5.3.2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测度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基于世界整体论的生态农业建设 |
6.1.1 世界整体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意义 |
6.1.2 基于世界整体论的生态农业建设路径 |
6.2 基于多元互补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
6.2.1 多元互补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意义 |
6.2.2 基于多元互补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
6.3 基于厚道科学论的农业科技规制 |
6.3.1 厚道科学论对农业科技规制的启示意义 |
6.3.2 基于厚道科学论的农业科技规制路径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关于本文选题的补充说明 |
7.2 本文的主要观点 |
7.3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及推广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
1.2.2 关于农业园区类型和特征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园区功能与运行模式 |
1.2.4 关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现代农业 |
2.1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背景 |
2.1.1 传统农业遭遇发展瓶颈 |
2.1.2 城镇化迅速发展 |
2.1.3 “三农”问题 |
2.2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 |
2.2.1 现代农业 |
2.2.2 农业产业化 |
2.2.3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
3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
3.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
3.1.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 |
3.1.2 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
3.1.3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意义 |
3.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类型划分 |
3.2.1 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分类标准汇总 |
3.2.2 基于主体功能的类型划分 |
3.3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
3.3.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 |
3.3.2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阶段 |
3.4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1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
3.4.2 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3 农业科技园区存在问题的原因 |
3.5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出路 |
3.5.1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
3.5.2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
3.5.3 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化经营的瓶颈 |
4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体系 |
4.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的理论基础 |
4.1.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4.1.2 农业技术推广理论 |
4.1.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4.1.4 农户行为理论 |
4.1.5 农业技术革新变迁与农业踏板原理 |
4.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的相关概念 |
4.2.1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的概念和特征 |
4.2.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体系的结构框架 |
4.3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与推广的组织形式——专家大院 |
4.3.1 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概念与特征 |
4.3.2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内涵与功能 |
4.3.3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的类型 |
4.4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的对接机制分析 |
4.4.1 “专家+农业中介组织+农民”技术对接机制 |
4.4.2 “专家+龙头企业+农户”技术对接机制 |
4.4.3 “专家+农业经纪人+农民”技术对接机制 |
4.4.4 “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技术对接机制 |
4.4.5 “专家+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技术对接机制 |
4.4.6 “专家+龙头企业+经纪人+农户”技术对接机制 |
4.4.7 小结 |
5 基于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的案例分析 |
5.1 园区发展概况介绍 |
5.1.1 基础建设方面 |
5.1.2 产业项目建设方面 |
5.2 园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5.2.1 园区科研组织体系建设 |
5.2.2 园区专家队伍建设 |
5.2.3 园区产学研及示范、辐射、带动体系建设 |
5.3 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5.3.1 主要成果 |
5.3.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5.4 天泽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技术对接机制的构建 |
5.4.1 专家大院组织结构 |
5.4.2 “专家+ 企业+基地+农业中介组织+农户”技术对接机制的运行程序 |
5.4.3 “专家+企业+基地+农业中介组织+农户”技术对接机制的特征 |
5.4.4 新技术对接模式下所承担科技项目的预期成效 |
5.4.5 推进天泽农业科技园专家大院建设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快速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一、《纲要》颁布以来, 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方向的任务落实 |
1. 加强了规划引导, 系统部署, 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
2. 全面兼顾、突出重点, 科学布局科研任务 |
3. 突出顶层设计, 着力加强了科技与产业的结合 |
二、《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实施的进展与成效 |
1. 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得到升级 |
2. 科技支撑农机化和农机工业朝着又好又快发展 |
3. 装备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
4. 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获装备与温室设施装备进展突出 |
三、《纲要》实施过程中, 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提出的新问题 |
1.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2. 面临的挑战 |
四、新形势下对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的实施建议 |
1. 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实施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
2. 重点技术方向补充和调整建议 |
(8)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加强农业高技术部署 |
1.2.2 农业高技术作用日益凸显,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
1.2.3 绩效评价成为推进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
1.2.4 绩效评估评价成为国家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的重点方向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资料和数据来源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1.5.1 可能创新之处 |
1.5.2 研究局限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高技术 |
2.1.2 农业高技术 |
2.1.3 项目和科技项目 |
2.1.4 科技管理体体系和关键技术预测、选择 |
2.2 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综述 |
2.2.1 农业高技术范畴和特点相关研究 |
2.2.2 技术预测与选择相关研究 |
2.2.3 项目管理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
2.2.4 政府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2.5 科技评估相关研究 |
2.2.6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研究 |
2.2.7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1 世界农业高技术发展历程和总体趋势 |
3.2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2.1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
3.2.2 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
3.3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3.3.1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
3.3.2 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
3.4 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4.1 农业装备技术研发现状 |
3.4.2 农业装备技术发展趋势 |
3.5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
3.5.1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研发现状 |
3.5.2 农业资源节约技术发展趋势 |
3.6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需求及科研项目安排现状 |
4.1 我国农业发展对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1 粮食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2 食品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3 农业生态安全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4 农业资源短缺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5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6 现代化大生产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1.7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的重大需求 |
4.2 我国农业高技术规划部署和重点任务 |
4.3 我国农业科研项目供给总体情况 |
4.3.1 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类科研项目 |
4.3.2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类科研项目 |
4.3.3 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 |
4.3.4 行业共性和公益类科研项目 |
4.3.5 前沿和战略性高技术类科研项目 |
4.3.6 其他类型科研项目 |
4.4 863计划总体情况和特点介绍 |
4.4.1 863计划定位 |
4.4.2 项目设置 |
4.4.3 专题(主题项目) |
4.4.4 重大项目 |
4.4.5 重点项目 |
4.4.6 管理特点 |
4.5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1 “七五”至“九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2 “十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情况 |
4.5.3 “十一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 |
4.5.4 “十二五”期间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安排 |
4.6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实施效果及供需差距 |
4.6.1 《规划纲要》落实情况 |
4.6.2 项目实施总体成效 |
4.6.3 存在问题和差距 |
4.7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投入产出分析 |
5.1 科技活动及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特点 |
5.1.1 科技研发活动特点 |
5.1.2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特点 |
5.2 项目产出主要影响因素 |
5.3 国拨经费投入分析 |
5.4 人力资本投入分析 |
5.5 科研成果产出分析 |
5.5.1 发表论文专着情况 |
5.5.2 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
5.5.3 获得科技奖励情况 |
5.6 经济效益产出分析 |
5.7 成果类型及转化应用情况分析 |
5.7.1 成果类型分布情况 |
5.7.2 成果技术成熟度情况 |
5.7.3 成果已应用情况 |
5.7.4 对外成果转化需求情况 |
5.8 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因子分析法绩效评价 |
6.1 模型建立与指标体系设计 |
6.2 因子分析过程 |
6.3 多元回归分析 |
6.4 基于多元回归的绩效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DEA绩效实证分析 |
7.1 模型建立 |
7.2 实验数据处理 |
7.3 基于DEA的项目绩效评价与分析 |
7.4 基于DEA方法、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方法的分析结果对比 |
7.5 方法比较分析 |
7.6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
8.1.2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技术需求旺盛 |
8.1.3 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主要由政府供给,政府主导性强 |
8.1.4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产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
8.1.5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投入产出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
8.1.6 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总体绩效较好 |
8.1.7 项目组织管理框架设计基本有效 |
8.2 政策建议 |
8.2.1 加大农业高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完善投入结构 |
8.2.2 加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统筹集成 |
8.2.3 加强对科技规划、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监管 |
8.2.4 根据项目特点加强分类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8.2.5 创新项目组织方式和激励机制,打造农业高技术创新团队 |
8.2.6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 |
8.2.7 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 |
8.2.8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English Catalog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重点和难点 |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
2.2 其他经济理论 |
2.2.1 古典经济理论 |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
2.3 现代经济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
5.2 经验借鉴 |
5.3 本章小结 |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
6.3.5 虚拟合作模式 |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
6.4.1 纵向比较分析 |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
6.4.3 成本比较分析 |
6.4.4 效果比较分析 |
6.4.5 比较分析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7.1 土地要素 |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
7.2 劳动力要素 |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
7.3 资金要素 |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
7.4 科技要素 |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
7.5 本章小结 |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
8.3.1 数据来源 |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
8.5 本章小结 |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
9.4.4 算例分析 |
9.4.5 实证分析结论 |
9.5 本章小结 |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
10.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宁南山区设施芹菜适宜灌水量和施氮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宁夏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设施蔬菜节水灌溉技术 |
1.3 设施蔬菜合理施肥技术 |
1.4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 |
1.5 本试验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测定项目 |
2.4 试验统计与处理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方式对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芹菜干鲜比的影响 |
3.3 不同栽培方式芹菜生育期耗水特征 |
3.4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芹菜产量的影响 |
3.5 氮肥施用量对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6 不同施氮量对芹菜产量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不同栽培方式生育期耗水特征 |
4.2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产量影响的结果 |
4.3 不同栽培方式和灌水量对干鲜比影响的结果 |
4.4 不同栽培方式对生物指标的影响结果 |
4.5 不同施氮量对设施芹菜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适合日光温室的经济型微灌技术产品开发进入产业化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市X镇“农光互补”项目BOO融资模式应用研究[D]. 尹川.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陕北山地枣树涌泉根灌调亏灌溉制度与水肥耦合效应研究[D]. 王佳.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0)
- [3]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调研[J]. 刘婞韬,李小龙,李治国,徐岚俊,陈华,张传帅,乔光明,苏楠,李晓晴. 农业工程, 2016(S1)
- [4]武威市凉州区设施农业现状调查与改进建议[D]. 张景福. 兰州大学, 2016(11)
- [5]现代农业的哲学考量与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路径[D]. 李丽纯. 湖南大学, 2015(02)
- [6]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对接及推广模式研究 ——以泰安市天泽农业科技园为例[D]. 安森用.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7]我国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技术快速升级[J]. 本刊专题报道. 科技促进发展, 2014(06)
- [8]我国农业高技术研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863计划项目为例[D]. 陈伟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9]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10]宁南山区设施芹菜适宜灌水量和施氮量研究[D]. 聂斌. 宁夏大学, 2013(03)
标签:农业论文;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运行模式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灌溉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