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PEEP和氦氖激光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氧

早期应用PEEP和氦氖激光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氧

一、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林琳[1](2018)在《低声压级次声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认知、运动功能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认知、运动、语言和吞咽等功能障碍常见于脑卒中的患者,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及本团队的前期研究基础,低声压次声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功能状态。低声压次声通过机械共振作用可疏通微小血管,减轻脑组织梗死程度,促进神经元间的联系,体外可以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并且由于其穿透性强的特性,即使存在颅骨的阻隔包裹,依然可以穿透颅骨将机械共振作用传达到颅内组织。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实验,观察低声压级次声治疗后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的认知、运动功能变化情况,并通过Brdu标记及免疫荧光观察其脑组织中NSCs增殖的标记物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Brdu)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程度,探讨低声压级次声对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为脑缺血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模型,以Infrasound 8TM次声治疗仪作为处理因素。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假手术组(n=12)、手术组(n=12)、次声组(n=12),其中假手术不进行栓塞。造模成功12小时后,次声组开始每天次声治疗1小时,其余两组置于作用探头下,但无能量输出。观察干预后第3、7和14天时各组的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在造模后第3-6天进行Morris水迷宫训练,记录各组大鼠的逃逸潜伏时间及最后1天各组大鼠跨越平台次数。各组大鼠分别在三个时间点处死前32小时进行腹腔注射Brdu,每次间隔4小时,共3次。末次注射24小时后进行灌注取脑,切片做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脑组织中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Brdu)阳性细胞数及巢蛋白(Nestin)阳性累积光密度IOD值。结果与手术组相比,次声组在三个时间点的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均明显改善(P<0.05)。第3、7、14天神经干细胞表达情况分别为次声组>手术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天数的增加,次声组神经干细胞增殖量呈递增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组第7天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较第3天增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与第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声压级次声治疗可促进梗死灶脑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延长其增殖时长,改善大鼠的认知、运动功能,发挥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

唐骥文[2](2016)在《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在颅脑外伤后昏迷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我国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发生率越来越高,每年因颅脑外伤死亡者超过10万,居世界之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急救医学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颅脑外伤患者的生命得以抢救成功,但也使颅脑外伤后昏迷的患者逐年递增。昏迷是最严重的觉醒障碍,也是神经外科重症病人最主要的症状。颅脑外伤后的昏迷一般为中重度昏迷,且多伴有继发性脑损伤,意识恢复缓慢,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持续植物状态(PVS),且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佳,死亡率、致残率均非常高,即使意识恢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仍很高。在治疗上,各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至今为止,仍没有单一特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成为临床一大难点。国内外学者目前普遍认为综合的促醒康复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有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内容为针灸治疗、多感觉刺激、电生理刺激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等。有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CT、MRI、MRA等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得出针灸治疗、多感觉刺激及电生理刺激对TBI后昏迷患者有促醒效果,但各自方法及标准不同,针灸选穴配伍及电生理刺激部位、频率不同,评价方法亦有差异,缺乏系统性、规律性。目的:优选针灸腧穴配伍,观察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在颅脑外伤后昏迷综合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应用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在颅脑外伤后昏迷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顺序随机纳入30例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15例,对照组1例中途转院脱落。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治疗。电针治疗每日1次,周末休息,电针治疗后行五感刺激治疗,每日实行,周末不休息,共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的昏迷时间、苏醒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总有效率,并且对比256层CT脑灌注成像脑损伤区的CBV、CBF。所有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治疗前GCS评分等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苏醒率66.67%,对照组苏醒率35.71%,试验组较对照组昏迷时间短,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GCS评分、GOS评分、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损伤区CBV、CBF比较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较常规疗法能缩短昏迷时间,提高GCS、GOS评分,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改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后遗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和推广价值。

尹成文[3](2014)在《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5-HT,NE>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有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二篇。第一篇总结了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第二篇总结了5-HT(5-羟色胺)和NE(去甲肾上腺素)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动物实验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中5-HT,NE的变化及电针对它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作用的机理,为临床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动物(SD大鼠)用随机方法分为四个组。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针刺治疗组。利用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打击装置把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大鼠造成左顶叶局限性脑挫裂伤模型,针刺治疗组电针百会和足三里2穴,空白对照组不做打击和治疗。各组大鼠在取材前参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进行行为学检测,再分别在造模后6h断头取血。通过HPLC法,测定实验各组大鼠脑内的血清中5-HT,NE含量,以判定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1)6h急性颅脑损伤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电针针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的NSS评分显着的偏高(P<0.01)。(2)经过电针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速度明显加快。高效液相色谱检测(HPLC)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的5-HT、NE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二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的5-HT, NE含量也都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二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电针治疗能促进急性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急性颅脑损伤后大鼠血清的5-HT,NE含量均明显升高.电针能够控制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5-HT,NE含量的升高趋势,使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升高的5-HT,NE含量下降。结论: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5-HT,NE的含量,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紊乱,缓解颅脑组织细胞的受损程度,防止神经元的死亡,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肢体功能,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胥全宏[4](2003)在《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的实验模型,探讨模拟高原颅脑战伤伤情特点,为高原颅脑战伤救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建立大鼠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模型;(2)通过在金属密闭环境中军用雷管空中爆炸建立大鼠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3)通过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条件,并与正常平原环境条件下对照,观察上述两种模型的伤情特点;(4)观察两种模型伤后即刻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伤后1h、6h、12h、24h、48h、72h和168h各时相点的脑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病理学的改变,了解伤情变化;(5)应用Moor DRT4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和LICOX CMP组织氧监测仪进行局部脑血流量和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动态监测,了解两种模型伤情变化特点。(6)应用墨汁灌注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模型伤后微循环的改变。结果:(1)本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2)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且伤后即刻及1h内死亡率最高;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伤情较重,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中,伤后即刻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组;(3)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伤后较伤前有明显延长,高原与平原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伤后高原组较平原组各波潜伏期有明显延长;(4)脑含水量、伊文氏蓝含量在伤后1h即出现明显增加,24-48h达到高峰,72h开始恢复,到168h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伤后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伤后6-72h,高原组脑含水量和伊文氏蓝含量较平原组明显增高。(5)局部脑血流量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48-72h下降到最低点,之后开始恢复,到168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血流量明显较高,在伤后1h,高原组局部脑血流量仍明显高于平原组,12-72h则明显低于平原组各时相点;(6)局部脑组织氧分压于伤后1h开始明显下降,在伤后24-48h下降到最低,之后开始恢复;高原对照组与平原对照组相比,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差异,在伤后1h仍无明显差异,在伤后6-72h高原组则明显低于平原组;(7)相关性分析显示,伤后局部脑组织氧分压、局部脑血流量的动态变化与脑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有密切相关关系;(8)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WP=7>伤区边缘3mm处,伤后1-6h即有神经细胞缺血性改变,胞浆内尼氏体减少,线粒体肿胀,胞体周围间隙赠宽,血管周围水肿,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多;到24-48h,上述变化进一步加重,神经细胞出现坏死;72h后开始逐渐恢复;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伤后各相应时相点,病变更为明显。(9)墨汁灌注及图像分析显示,墨汁染色的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1h即开始减少,到24-48h达到最少,到168h均未完全恢复正常;高原组各时相点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幅度大于平原组各相应时相点。结论:1、通过民用射钉枪射击和军用雷管在金属密闭环境中空中爆炸致伤,并结合低压氧舱持续减压,可以成功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低速低能投射物所致的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2、本实验两种颅脑损伤模型中,伤后脑水肿以血管源性脑水肿为主,且于伤后早期出现,进行性加重,12-48h达高峰,72h后开始恢复,模拟高原条件下两种模型脑水肿进展规律与平原基本一致,但均较平原程度为重,发展快,且持续时间长。3、与平原对照组相比,高原缺氧对照组大鼠局部脑组织氧分压无明显变化,但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模拟高原条件下开放性和爆炸性颅脑损伤伤后伤区局部脑组织缺氧和脑血流量下降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表明PbtO2和rCBF监测能较好的反映颅脑损伤后缺血缺氧状态,尤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陈玉梅,苏嫦娥,宋娟[5](2002)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文中提出

冯书珍,黄细富,侯树勇,叶斌主[6](2001)在《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文中指出

马惠芳[7](2001)在《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其发病、死亡和致残率高,不仅危害着人的生命,而且其幸存者也常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中风病的发病机理,寻找保护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已成为医学界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目的:为研究针刺在中风病中的发病机理,寻找针刺在急性脑缺血损伤时对脑组织保护的作用机制,探讨四肢井穴对本病的治疗原理及最佳取穴方案,进行了针刺不同井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钙调素(CaM)、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Wistar大鼠,采用三动脉阻断法建立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以CaM、ET和CGRP为检测指标,观察电针前肢井穴、后肢井穴、四肢井穴、前肢井穴加药、后肢井穴加药、四肢井穴加药及西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治疗和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脑缺血后,脑缺血区胞内活性CaM含量明显上升,经以上各组方法治疗后,CaM含量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有极显着差异P<0.001,而各组之间对CaM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然而从CaM含量的均值来看,各针刺加药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各组。脑缺血后,ET升高、CGRP下降,二者平衡失调,但与模型组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针刺后ET、CGRP含量无明显变化。 综上述结果表明:电针井穴可降低活性CaM的含量,提示电针井穴可起到减轻活性CaM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又以井穴加药组特别疗效最佳,各井穴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针刺与药物有协同的作用,这与文献报道是一致的。ET与CGRP的含量变化,脑缺血后ET升高和CGRP降低,虽无统计学意义,但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平衡改变的趋势,说明二者在脑缺血中起着一定作用,但针刺对这种平衡的调整未见明显改善,这可能与针刺的即刻效应相关,今后应从针刺时间效应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前肢、后肢与四肢井穴之间无差异。 研究结果提示,井穴可作为中风病的急救方法之一,同时提示前、后肢井穴可单独使用,这与古代及现代文献报道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针灸经典理论对临床的重要指导作用。

王烁[8](200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指导,并观察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证候评分表,对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辨证,统计证候分型。从中选择60例风痰上扰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祛风化痰定眩汤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用氟桂利嗪合灯盏花素治疗,7天为一疗程,在治疗第1、3、7天分别观察其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中医证候的疗效,并观察疗程前后TCD改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总例数的95.08%符合风痰上扰证。治疗组在所有观察时点眩晕症状、总体疗效以及对中医证候的风、痰证改善上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0.01或P<0.05),TCD结果显示,祛风化痰定眩汤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P<0.05),与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祛风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疗效显着。

谢荃[9](2009)在《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以下称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与西医治疗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研究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文全面回顾中医学历代典籍有关中风病的预防、治疗思想,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对脑梗死中、西医治疗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6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住院期间治疗方案分为中风醒脑组(西医基础治疗+中风醒脑口服液)和西医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残疾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等指标的改变,分析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西医基础治疗+中风醒脑口服液)和西医治疗方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结果:(1)病死率: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在治疗14±2天、28±3天和90±5天时急性脑梗死死亡病人数彼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和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均具有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的作用,治疗后(14±2天、28±3天)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和对生活影响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治疗后积分小于治疗前;中风醒脑组在28±3天时中医症状和体征对生活影响的改善优于西医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mRS评分: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患者mRS评分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后m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 NIHSS评分情况: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后(包括14±2天、28±3天和90±5天时)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评分优于治疗前;中风醒脑组28±3天时NIHSS评分和西医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风醒脑组优于西医对照组。(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中风醒脑组和西医对照组在14±2天、28±3天和90±5天生活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患者人数比较无显着差异。(7)中风醒脑组安全性指标未出现与中风醒脑口服液有关的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或治疗前异常/治疗后异常加重的情况。结论:(1)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并不能比单纯西医治疗方案减少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病死率;(2)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改善中医症状体征对生活影响的疗效在治疗28±3天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3)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在治疗28±3天时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案;(4)结合前期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结果和应用体会,认为脑梗死急性期中风醒脑口服液方案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方便,适合在城乡应用。

二、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声压级次声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认知、运动功能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现状
    1.2 物理因子对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1.3 低声压级次声脑卒中的治疗作用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对象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3.2 认知功能评估
    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3.4 Brdu/Nestin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路线
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致谢

(2)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在颅脑外伤后昏迷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颅脑外伤后昏迷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昏迷的认识
        1.2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病因及机理
        1.3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颅脑外伤后昏迷的认识
        2.1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概述
        2.2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病因病机
        2.3 颅脑外伤后昏迷的治疗进展
        2.4 电针优选腧穴的选穴依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分组
    3. 研究方法
    4. 观察及评估指标
        4.1 昏迷时间、苏醒率
        4.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
        4.3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及总有效率
        4.4 脑血流量、脑血容量等脑灌注评估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一般情况比较
        6.2 昏迷时间、苏醒率比较
        6.3 GCS评分比较
        6.4 GOS评分及总有效率比较
        6.5 脑损伤区脑灌注指标比较
    7. 结果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观察数据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关于综合治疗理念
        1.2 关于早期康复理念
    2. 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的临床意义
    3. 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的机制探讨
    4.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5-HT,NE>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汉对照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
        1. 前言
        2.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的研究
        3.针灸治疗急性烦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概况
        4.电针治疗
        5.“百会”,“足三里”在急性殡脑损伤中的作用机理
        6.总结
    综述二 5-HT和NE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研究概况
        1. 神经递质
        2. 5-HT和NE
        3. 5-HT和NE在实验研究的概况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讨论
    1. 6H急性颅脑损伤动物造模的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2. 大鼠死亡原因分析
    3. 模型评价
    4. 关于电针对急性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程度评分(NSS)的影响
    5. 关于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大鼠的5-HT及NE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4)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脑外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

(5)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监护
    1.1 心电图和生命体征
    1.2 瞳孔
    1.3 体循环动脉压 (MABP)
    1.4 动态颅内压
    1.5 超声多普勒 (TCD) 监测
2 治疗进展
    2.1 营养支持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低氧血症
    2.3 控制高热
    2.4 亚低温疗法
    2.5 高压氧治疗
    2.6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 (ILIB)
    2.7 药物治疗
        2.7.1 尼莫通
        2.7.2 泰胃美
        2.7.3 纳洛酮
        2.7.4 蝮蛇抗栓酶
3 并发症
    3.1 消化道出血
    3.2 早期癫痫持续状态
    3.3 鼻饲并发症
    3.4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FS)
    3.5 尿路感染
    3.6 肺部感染

(7)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1 文献综述
    1.1 传统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1 病名考证
        1.1.2 病位辨析
        1.1.3 病因病机论
        1.1.4 中风辨证施治探讨
        1.1.5 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作用
        1.1.6 中风先兆症状析
        1.1.7 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疗效评定
    1.2 传统医学对井穴的认识
        1.2.1 井穴的出处、内容及分布
        1.2.2 井穴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1.2.3 井穴的主治作用
        参考资料
    1.3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
        1.3.1 传统刺法
        1.3.2 特殊刺法
        1.3.3 艾灸法
        1.3.4 穴位埋藏
        1.3.5 穴位贴敷
        1.3.6 综合疗法
        参考资料
    1.4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概况
        1.4.1 生化与免疫方面
        1.4.2 血液流变学方面
        1.4.3 电生理学方面
        1.4.4 脑血流量与脑血流图方面
        1.4.5 微循环方面
        1.4.6 形态学方面
        参考资料
    1.5 井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1.5.1 井穴的临床应用
        1.5.2 井穴的实验研究
        参考资料
    1.6 钙调素物生理病理及文献研究
        1.6.1 钙调素的生理功能
        1.6.2 钙调素在脑缺血中的作用机制
        1.6.3 实验研究概况
        参考资料
    1.7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脑缺血的文献研究
        1.7.1 内皮素
        1.7.2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1.7.3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
        1.7.4 实验研究
        参考资料
2 实验研究
    2.1 前言
        2.1.1 动物模型的确定
        2.1.2 处方(穴位)的确定
        2.1.3 刺激量的确定
        2.1.4 药物的选择
        2.1.5 检测指标的确定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处理
        2.3.1 钙调素
        2.3.2 血浆内皮素
        2.3.3 降钙基因相关肽
        2.3.4 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对比分析
3 分析讨论
    3.1 井穴在中风病中的作用
    3.2 井穴对脑缺血作用机制的实验指标选择
    3.3 缺血区脑组织活性钙调素
    3.4 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参考资料
4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 古代中医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眩晕的病名和定义沿革
        2 眩晕的病位
        3 病因病机
        4 眩晕的治法方药
        二 当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组方遣药
        三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2 发病机制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及伴发症状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6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证候调查
        一 一般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二 调查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中医证候
        2.1 证型及轻重程度
        2.2 证候组合情况
        2.3 外感风邪的证候调查
        三 讨论与分析
        四 结论
    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一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两组治疗前资料分析
        四 治疗结果
        五 讨论与分析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

(9)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论中风
    1. 中风病名沿革
    2. 中风病病因病机
    3. 中风病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1.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伤机制及治疗认识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治疗
第三部分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对照组治疗
        2.2 中风醒脑组治疗
    3. 建立数据库
    4. 评定标准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7.1 受试人群分析
        7.2 两组可比性研究
        7.3 疗效比较
        7.4 安全性分析
        7.5 小结
    8. 讨论
        8.1 关于试验量表的讨论
        8.2 关于试验结果的讨论
        8.3 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治疗思路的讨论
        8.4 导师陈绍宏教授关于中风的理论
        8.5 中风醒脑口服液治疗脑梗死的机理探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四、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声压级次声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认知、运动功能和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D]. 林琳.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2]电针优选腧穴联合五感刺激在颅脑外伤后昏迷中的临床研究[D]. 唐骥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电针对6h急性颅脑损伤大鼠血清<5-HT,NE>影响的实验研究[D]. 尹成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及爆炸性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伤情特点的初步研究[D]. 胥全宏. 第三军医大学, 2003(02)
  • [5]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 陈玉梅,苏嫦娥,宋娟. 护理研究, 2002(04)
  • [6]早期应用PEEP及氦氖激光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缺氧改善的研究[J]. 冯书珍,黄细富,侯树勇,叶斌主.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1(06)
  • [7]电针不同井穴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CaM、血浆ET和CGRP影响的实验研究[D]. 马惠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1(01)
  • [8]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D]. 王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9]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优化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 谢荃.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早期应用PEEP和氦氖激光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