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证监会 财政部 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宇[1](2021)在《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及规避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是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但现实中存在的规避行为使得该项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基于近年资本市场审计失败的上市公司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主要的规避行为是换所不换人。这种规避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市场压力,还与监管不当和地方政府存在的以IPO成功为条件的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奖励政策有关。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王思凡[2](2020)在《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签字注册会计师能否保持审计独立性,发表公允真实的审计意见一直是审计领域的重点问题。安然事件过后,人们发现较长的审计任期很可能会促使被审计机构与审计师产生合谋关系,因而国内外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应的强制轮换政策以避免审计任期过长导致的不良后果,中国证监会也于2004年1月开始实施《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相较于其他签字会计师在任职年度审计时具有较为特殊的意义,包括由于其三年加一期的IPO审计时间使得审计任期更长、所积累的关于被审计机构的专属经验与知识更多、在企业IPO后为了避免过会后企业业绩不佳而被暂停发行的风险从而协助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更大。基于以上的特殊性,我国的《定期轮换规定》专门对IPO签字会计师提出了任期限制方案,即被审计机构上市之后,该公司的IPO签字会计师最多连任两年年审就需要进行强制轮换。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的,也没有分析这一条政策的有效性。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于2004-2015年上市的公司2004-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专门针对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强制轮换政策有效性以及规避该政策的行为进行分析,并通过产权性质这一变量对样本进行细分,更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内的不同之处。研究发现: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年度审计的审计质量会更差;与其他签字注册会计师相比,IPO签字注册会计师经过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该公司年度审计时的审计质量会更好;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上市后连续任职年度审计时,审计质量会更差;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年度审计时,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审计质量均会更好。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期望能对完善强制轮换政策、规范审计师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和审计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公开提供一定帮助。
韦睿[3](2020)在《事务所频换对日海智能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审计地位空前提高。审计是加强外部监督、提高经济信息质量、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制度安排。近年来,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共同努力下,审计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显着提高。但随着毕马威41亿天价罚单的出现,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受到了社会公众的质疑。许多企业甚至为了粉饰报表,不惜花重金通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实现审计意见的购买。据中注协网站数据表明,近些年事务所更换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截止至2020年3月,共有40家会计师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备了上市公司年审机构的变更信息,涉及上市公司656家。相较于前一年变更的298家而言,变更的增长速度高达120.13%。日益频繁的变更情况发人深思,变更之后又会对审计质量造成怎样的影响?鉴于事务所频换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展开了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关于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这一课题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然而对于单个公司频繁变更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首先,大量地阅读了审计质量的衡量标准、事务所变更原因及后果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紧接着分别从事务所变更和审计质量两方面来进行概念的论述。然后引入日海智能公司作为本文的案例公司,分别从操控性应计、市场反应、审计费用和会计稳健性这四个方面,对事务所每次变更后审计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以日海智能公司为例,研究发现频换会计师事务会导致审计质量下降,本文针对这一结论分别对资本市场中的参与者和监管者提出几点建议。一方面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对频繁变更事务所这一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从而整肃行业风气,减少信息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给其他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一定的经验借鉴,避免重蹈覆辙,从而共同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许可[4](2020)在《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影响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了证券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会在未来更加完善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充分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核心,而会计信息更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投资者的决策息息相关。作为证券市场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中间人,注册会计师其职业鉴定有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透明,对于会计信息披露,一直发挥着极度重要的质量保障等相关作用。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中扮作“经济警察”的角色,不仅承担着会计信息披露“看门人”的职责,对于保障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允、公正”更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近些年,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质和量的双重发展。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相较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缺失,是舞弊违法事件频繁出现在资本市场中的直接因素。例如“琼民源”、“宁广夏”事件以及近年来的“康得新”、“康美药业”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都说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证监会逐渐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却仍然无法从本质上阻止舞弊违法案件的发生。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法律法规,增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的监察作用和会计信息披露“看门人”的保障作用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研究主题。所以,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原因及证监会对其处罚的效果,不仅能够为有关部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有效的建议,对构建选优淘劣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也有着推进意义。本文以瑞华会计师事务受到行政处罚为案例事件,以2017年其受到财政部、证监会的联合处罚(财会便[2017]3号)为节点,对其处罚前后的客户数量、审计收费、审计质量等指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剖析证监会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所产生的后续影响,探究了从严监管是否会对会计师事务所产生经济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从行业监管、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这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经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发现,行政处罚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后果并没有显着影响,证券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重视度、敏感度并不如预期,说明行政处罚的惩戒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也是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屡罚屡犯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切实提高审计行业的质量,应该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违法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力度和违法成本,促使注册会计师真正变成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经济警察”。本论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1)以往关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经济影响的论证大多集中于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案例对象,分析了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数量、审计收费、审计质量等方面的影响,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2)通过探究行政处罚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数量、审计收费、审计质量的影响,可以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对行政处罚的重视,有助于监管政府部门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制度和处罚机制,这对于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姜子阳[5](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瑞华对康得新公司审计失败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资本市场的规模也随之增长。审计行业在这种形式下也迅速发展,存量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主要从事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迅猛增长。目前我国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优化,主要目标是完善注册会计师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防范审计失败相关制度。即使在众多研究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审计工作还是遇到了诸多问题,审计失败情况也频繁发生。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形象受到了此次康得新审计失败的严重损害,财务造假的企业和审计行业都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即便审计失败已经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做了许多年的论述和研究,得出了一些较成熟的研究结果,然而资本市场频发的暴雷现象令人们不禁会对现有有关审计失败的相关研究结论产生质疑。本文选择了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瑞华审计康得新失败一案作为例子,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审计失败的有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成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通过对证监会2010年至2019年处罚公告的统计,针对审计失败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具体案例研究方面,结合康得新公司业务涉猎的领域、康得新财务状况、康得新发展历程研究了康得新的概况。详细分析了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对康得新审计失败的原因,并介绍了由此导致的后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审计失败发生频率提高的原因,以及如何从业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监管角度来有效防止审计失败。随着近期新证券法的颁布和正式实施,本文还考虑了其对各层次组织机构防止审计失败措施制度的影响,能为防范审计失败研究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罗云[6](2020)在《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避免签字注册会计师过长的审计任期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威胁,进而降低审计质量,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要求签字注册会计师在经强制轮换后需要2年的“冷冻期”。而目前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后重新上任(即2年的冷冻期结束后重新回到原客户公司继续提供审计服务)现象较为常见。虽然签字注册会计师在2年的“冷冻期”结束后重新回到原客户公司继续提供审计服务并没有违反强制轮换规定,但是其重新上任行为可能会损害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以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为研究切入点,研究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行为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监管部门完善强制轮换制度,加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管,提高审计质量提供经验支持和有益参考。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方面研究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首先梳理了已有相关文献,并基于审计寻租理论、声誉机制理论、深口袋理论、管理层权力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对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事务所规模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以及该调节作用在不同财务状况公司下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在实证方面,本文以2003—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发生强制轮换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及事务所规模对此影响的调节作用,并考察这种调节作用在财务状况不同的上市公司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会降低审计质量;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能有效削弱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的降低效应;相比财务状况较好的公司,事务所规模在财务状况较差公司中的调节作用更加显着。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对完善强制轮换政策、鼓励事务所做大做强政策、优化企业注册会计师选聘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和优化企业经济发展提供经验支持和价值参考。
薛文迪[7](2020)在《基于审计声誉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发展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资源要素的整合与交易进一步深化,企业及其管理者急需资本投入扩大经营规模,投资者渴求投资获取未来收益,在相关决策信息的披露与使用中,需要现代审计制度的作用保障。然而,赛迪媒体、欣泰电气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的发生,不仅导致投资相关企业投资者的利益损失,也引发公众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信任度的质疑。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为审计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审计质量在短期内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可能没有引发审计风险,对事务所审计声誉没有造成直接显性影响,但长期缺乏有效审计质量控制的情况下,事务所必将发生因审计风险累计导致的声誉受损,进而导致会计师事务所收入、规模、资源等方面均受到严重影响,声誉低下进一步桎梏会计师事务所的长期发展,甚至导致直接解体。因此,如何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增强监管机构和公众对审计报告信息质量的信任,已成为当前会计师事务所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2019年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康得新审计中的因未能勤勉尽责而被调查,康得新涉嫌在2015-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审计机构也受到证监会的处罚,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损毁导致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客户数量、人力资源在半年时间内损失过半。因此论文选择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案例,基于审计声誉视角,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分析并探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优化的路径。论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PDCA循环理论以及深口袋理论为依托,通过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声誉理论相关研究为基础,通过长期声誉引导下的审计质量控制分析,对业务层面、组织层面等审计质量控制优化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康得新案例进行剖析,首先通过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受损所带来一系列后果,再通过瑞华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分析其审计质量控制不足的问题成因。最终提出优化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从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声誉风险。
曹党[8](2018)在《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客户承接保持和注册会计师配置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高质量的审计控制体系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帮助会计师事务所赢得良好的口碑和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财政部于2016年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发布了《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应用指南》。然而,近年来,审计市场审计失败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我们去怀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情况如何。本文选取LAD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研究对象,以风险客户承接占比、高风险客户所配备的签字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为指标去考察其审计质量控制情况。在考察了总体质量控制情况之后,将高风险客户细分成ST族客户、特殊行业客户和污点客户等特殊风险客户,从签字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角度开展进一步分析,并对重点注册会计师和污点注册会计师进行了剖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选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更为深刻地展现研究问题所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LAD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股东纠纷可能致使了审计质量控制未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监督而频繁审计失败,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第二,LAD会计师事务所的高风险客户数量远远超过德勤,可见其在承接新客户时可能不是很谨慎,没有从源头去做到审计质量控制,而且德勤对于大部分高风险客户都只审计了一两年就不再提供审计服务了。第三,LAD会计师事务所未为高风险客户配备专业胜任能力强和独立性高的注册会计师,也未控制污点注册会计师的签字次数。与德勤相比,其可能还存在审计师轮换和审计师搭配的问题。第四,LAD会计师事务所高风险客户的签字注册会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大部分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所以审计质量很可能会因为其为了节省成本而遭到降低;而且LAD会计师事务所为高风险客户配备的两位签字注册会计师大部分都在审计1至2年后就轮换了,而较短审计任期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能会因为较高的非审计费用而降低,而且轮换后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对业务并不熟悉,最终降低了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而德勤通常只轮换两位签字注册会计师中的一位。透过LAD会计师事务所的案例研究,给了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管理部门以下启示: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保证内部稳定,避免股东纠纷;在人才招聘时要注重注册会计师结构的合理性;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拒绝承接不诚信的客户、为高风险客户配备经验丰富的审计师和控制签字注册会计师的签字集中度以达到审计质量控制;最后,审计质量控制还需内外部监督相结合,审计管理部要不断完善我国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
黄印强[9](2018)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对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参与资本市场给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为上市公司或者公司IPO提供注册验资、报表审计、专项审计、出具相应的验资报告或者审计报告或者税务代理等服务。资本市场严格的审计标准能够促进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能够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水平,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资本市场可能对其竞争力产生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参与资本市场能够使得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干中学”机制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参与资本市场会使得会计师事务所努力提高其质量控制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增加注册会计师人数、合伙人数量等以达到资格认定标准,从而提高其竞争力。第二,参与资本市场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风险,从而可能会对其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资本市场业务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会提高其提供服务的业务风险,使自身面临更大的处罚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审查。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但是其业务要求也更高,在面临如此高的业务水平要求和激烈的竞争时,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策略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其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如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经营策略,从而导致其违反证监会的相关规定。根据理论分析结果,本文首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之后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方法,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参与度对其竞争力影响,并分别检验了资本市场参与度对会计师事务所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会计师人数、师均业务收入和所受处罚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参与度的增加能够显着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水平,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本回归结果保持一致,影响机制检验则发现资本市场参与度主要通过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会计师数量和师均业务收入对竞争力产生影响,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情况影响并不显着。根据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行业协会和事务所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资本市场的法律法规、完善退出机制;行业协会则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则应当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自律。通过以上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行业发展水平。
汪犁[10](2009)在《强制轮换对审计绩效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自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诞生以来,审计绩效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使注册会计师的行业声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期我国证券市场也相继发生了银广夏、黎明股份、麦科特等一批上市公司的造假丑闻,独立审计的社会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在剖析和反思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会计欺诈从而发生审计失败的原因时,时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审计任期与审计绩效的关系,强制轮换是否能够提高审计绩效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我国监管机构于2004年要求实行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以期通过该制度能够提高审计绩效。本文以中国证监会2003年10月8日颁布的《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为制度背景,结合国内外现有成果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盈余管理幅度角度论证上市公司在强制轮换制度发生的前后以及该规定在轮换期间五年间审计绩效的变化情况,以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为切入点,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轮换期间内审计绩效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影响审计绩效的相关变量之后,2003年发布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并没有显着提高2004年资本市场的审计绩效,但对于2004年发生了强制轮换的公司,轮换后第一年审计绩效显着提高,而随着审计任期的增加审计绩效降低,五年轮换期内审计绩效呈偏右态倒U型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对审计绩效与强制轮换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从审计绩效的内涵和强制轮换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审计师变更的动因。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强制轮换制度与审计绩效之间的关系。在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轮换期间内审计绩效的不同而应加强的审计监管、审计风险的控制和审计质量的改进方案,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绩效的提高和强制轮换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相应参考。
二、中国证监会 财政部 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证监会 财政部 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及规避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审计独立性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二)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
1. 市场环境。 |
2.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和审计费用水平。 |
3. 注册会计师个人特征和对客户的经济依赖。 |
(三)强制轮换制度的效果 |
三、强制轮换制度及规避行为 |
(一)审计市场监管机制——强制轮换制度 |
(二)行业内的现实规避行为 |
1. 规避行为案例。 |
2. 行政法规执行不到位。 |
四、规避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 |
(一)市场压力 |
(二)地方政府行为 |
五、政策建议 |
(2)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审计质量 |
2.1.1 审计质量定义 |
2.1.2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
2.2 审计任期 |
2.2.1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正相关 |
2.2.2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负相关 |
2.2.3 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的其他关系 |
2.3 强制轮换制度 |
2.3.1 强制轮换制度的有效性 |
2.3.2 规避强制轮换制度的行为研究 |
2.4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2.4.1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公司上市后连续任职审计 |
2.4.2 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在强制轮换后再次任职审计 |
2.5 产权性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2.6 小结 |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审计寻租理论 |
3.1.4 资产专用性理论 |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
4.2.1 变量选择 |
4.2.2 模型设定 |
5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6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6.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事务所频换对日海智能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 |
1.2.2 事务所变更的原因 |
1.2.3 事务所变更的影响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事务所变更含义及分类 |
2.1.2 审计质量含义及特征 |
2.2 事务所频换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传递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深口袋理论 |
2.3 事务所频换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章 日海智能公司的案例介绍 |
3.1 日海智能公司简介 |
3.2 日海智能公司主营业务变化 |
3.3 日海智能公司事务所的变更情况及原因 |
3.3.1 日海智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情况 |
3.3.2 日海智能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原因 |
第4章 事务所频换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基于操控性应计的变更前后审计质量对比分析 |
4.1.1 操控性应计的计算 |
4.1.2 变更后日海智能公司操控性应计下降 |
4.2 基于市场反应的变更前后审计质量对比分析 |
4.2.1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4.2.2 变更后日海智能公司市场反应为负 |
4.3 基于审计费用的变更前后审计质量对比分析 |
4.3.1 变更后日海智能公司审计费用上升 |
4.3.2 变更后日海智能公司审计费用增长率上升 |
4.4 基于会计稳健性的变更前后审计质量对比分析 |
4.4.1 会计稳健性的计算 |
4.4.2 变更后日海智能公司会计稳健性下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日海智能公司频换事务所后操控性应计上升 |
5.1.2 日海智能公司频换事务所后市场反应为负 |
5.1.3 日海智能公司频换事务所后审计费用上涨 |
5.1.4 日海智能公司频换事务所后会计稳健性下降 |
5.2 启示 |
5.2.1 监管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
5.2.2 上市公司应规范自身行为 |
5.2.3 会计师事务所应加强风险识别,提高专业素养 |
5.2.4 投资人应提高对变更企业的关注度 |
5.2.5 社会大众应充分发挥媒体监督职能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影响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数量及变更影响的研究 |
1.2.2 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影响的研究 |
1.2.3 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理论概述 |
2.1 行政处罚的概述 |
2.1.1 行政处罚的概念 |
2.1.2 行政处罚的主体与客体 |
2.2 行政处罚的种类及现状 |
2.2.1 行政处罚的种类 |
2.2.2 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现状 |
2.3 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原因 |
2.3.1 未识别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 |
2.3.2 未执行恰当的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2.3.3 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 |
2.4 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审计声誉机制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3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案情介绍 |
3.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及概况 |
3.1.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情况介绍 |
3.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况介绍 |
3.2.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违法情况 |
3.2.2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对瑞华所立案调查 |
3.2.3 监管部门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的结果 |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
4.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原因 |
4.1.1 未按准则规定实施函证程序 |
4.1.2 未按准则规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
4.1.3 未合理识别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计提的舞弊 |
4.1.4 对于已识别的会计差错未要求上市公司纠正 |
4.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受到行政处罚的后续影响分析 |
4.2.1 对客户数量的影响 |
4.2.2 对审计收费及CPA人数的影响 |
4.2.3 行政处罚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4.3 行政处罚对瑞华所影响的原因分析 |
4.3.1 客户流失的原因分析 |
4.3.2 审计收费波动的原因分析 |
4.3.3 审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启示 |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
5.1.1 行政处罚造成瑞华所客户数量一定程度的流失 |
5.1.2 行政处罚对瑞华所的审计收费无显着影响 |
5.1.3 行政处罚对瑞华所审计质量的提升效果较弱 |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
5.2.1 监管部门应完善监管制度、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
5.2.2 会计事务所应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
5.2.3 注册会计师应注重职业道德建设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瑞华对康得新公司审计失败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图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2.2 审计失败研究基础理论 |
2.2.1 审计失败的概念 |
2.2.2 审计失败的特点 |
2.3 审计失败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3 审计冲突理论 |
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理论分析 |
3.1 事务所审计失败案件分析——基于证监会处罚公告 |
3.1.1 审计失败案件分析 |
3.1.2 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处罚原因分析 |
3.1.3 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处罚金额统计 |
3.2 审计失败的影响因素 |
3.2.1 连续审计项目人员独立性和谨慎性 |
3.2.2 事务所质量控制监督水平 |
3.2.3 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
4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康得新失败案分析 |
4.1 案例背景介绍 |
4.1.1 康得新公司简介 |
4.1.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4.2 康得新审计失败案例介绍 |
4.2.1 康得新舞弊手段介绍 |
4.2.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分析 |
4.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
4.3.1 对连续审计项目组成员独立性评估不足 |
4.3.2 未发现资金池业务协议对银行存款实际余额的影响 |
4.4 康得新审计失败案的启示 |
4.4.1 对事务所的启示 |
4.4.2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
5 防范审计失败的措施 |
5.1 会计师事务所的防范措施 |
5.1.1 执行业务承接标准慎重选择客户 |
5.1.2 严格执行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与考核 |
5.2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防范措施 |
5.2.1 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引导和培训 |
5.2.2 同一审计项目由多个事务所联合审计 |
5.3 监管机构的防范措施 |
5.3.1 由证监会收取、支付上市公司审计费用 |
5.3.2 规范审计市场竞争,完善审计监督 |
5.3.3 完善上市公司连续审计强制轮换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述 |
2.1.1 强制轮换规定 |
2.1.2 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 |
2.1.3 审计质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审计寻租理论 |
2.2.2 深口袋理论 |
2.2.3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4 声誉机制理论 |
2.2.5 管理层权力理论 |
3 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 事务所规模对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影响审计质量的调节作用分析 |
3.3 不同公司财务状况下事务所规模调节作用的差异分析 |
4 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取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调节变量 |
4.3.4 控制变量 |
4.4 模型构建 |
5 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1.2 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5.3.1 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5.3.2 事务所规模的调节作用 |
5.3.3 考虑不同公司财务状况下的调节作用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基于PSM样本配对的检验 |
5.4.2 变更变量衡量指标的检验 |
5.5 实证结果分析 |
6 提升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制度 |
6.1.1 延长强制轮换的“冷冻期” |
6.1.2 进一步细化强制轮换规定 |
6.1.3 加强对强制轮换规定执行力度的检查 |
6.1.4 建立健全与强制轮换配套的惩罚机制 |
6.2 继续推进事务所“做大做强”政策 |
6.3 优化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选聘机制 |
7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审计声誉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理论 |
2.2.1 审计质量控制内涵 |
2.2.2 审计质量控制的内容 |
2.2.3 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
2.3 审计声誉的基础理论 |
2.3.1 审计声誉的内涵 |
2.3.2 审计声誉的评价体系 |
2.3.3 声誉的效应理论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PDCA循环理论 |
2.4.3 深口袋理论 |
3 基于审计声誉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分析 |
3.1 审计质量控制与声誉的关系 |
3.1.1 审计声誉与审计质量控制的短期背离性 |
3.1.2 长期审计声誉引导下的审计质量控制的一致性 |
3.2 审计声誉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后果 |
3.2.1 对业务承接的影响 |
3.2.2 对审计收费的影响 |
3.2.3 对事务所客户的影响 |
3.3 业务层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重点 |
3.3.1 业务承接的质量控制 |
3.3.2 贯穿业务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
3.3.3 审计结果的复核 |
3.3.4 应用新型审计技术策略 |
3.4 组织层面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重点 |
3.4.1 分所管理 |
3.4.2 审计费用的管控 |
3.4.3 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
3.4.4 专业胜任能力 |
4 瑞华-康得新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介绍 |
4.1.1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概述 |
4.1.2 康得新基本情况 |
4.1.3 瑞华对康得新审计失败案件背景 |
4.2 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声誉所受影响分析 |
4.2.1 客户股市反应 |
4.2.2 客户数量反应 |
4.2.3 人才流失反应 |
4.3 瑞华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
4.3.1 审计流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缺陷 |
4.3.2 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不佳 |
4.3.3 事务所对分所管控不到位 |
4.4 瑞华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成因 |
4.4.1 缺乏基于声誉的风险管理制度 |
4.4.2 分所为追求业绩而忽略质量 |
4.4.3 未能在过往业务中吸取经验教训 |
5 针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优化建议 |
5.1 优化业务层面的质量控制制度 |
5.1.1 审计质量的事前控制制度 |
5.1.2 审计质量的事中控制制度 |
5.1.3 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制度 |
5.2 优化组织层面管理制度 |
5.2.1 推进总分所一体化管理 |
5.2.2 加强员工风险意识 |
5.2.3 完善培训机制 |
5.3 构建审计声誉风险管理机制 |
5.3.1 审计声誉风险的识别 |
5.3.2 审计声誉风险的评估 |
5.3.3 审计声誉风险的预警与响应 |
6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
6.2 建立公正有效的事务所声誉评价机制 |
6.3 规范市场环境并提高公众对高声誉审计师的需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客户承接保持和注册会计师配置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理论和制度背景 |
2.1 审计质量控制概念与特征 |
2.1.1 审计质量控制概念 |
2.1.2 审计质量控制特征 |
2.2 审计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
2.2.1 会计师事务所因素 |
2.2.2 注册会计师因素 |
2.2.3 审计环境因素 |
2.3 有关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管要求 |
2.3.1 业务承接和保持方面的要求 |
2.3.2 审计业务检查和监督方面的要求 |
2.3.3 签字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要求 |
3 LAD会计师事务所情况介绍和现状分析 |
3.1 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 |
3.1.1 发展历程 |
3.1.2 基本情况 |
3.2 分所设置和人员构成 |
3.2.1 分所设置 |
3.2.2 人员构成 |
3.3 历次被处罚情况简介 |
4 基于客户角度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4.1 基于长期客户角度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4.1.1 客户审计任期分析 |
4.1.2 客户风险性分析 |
4.1.3 签字注册会计师配备分析 |
4.1.4 注册会计师签字集中度分析 |
4.1.5 签字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分析 |
4.2 基于新承接客户角度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4.2.1 客户风险性分析 |
4.2.2 签字注册会计师配备分析 |
4.2.3 注册会计师签字集中度分析 |
4.2.4 签字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分析 |
4.3 基于特定高风险客户角度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4.3.1 ST族客户 |
4.3.2 特殊行业客户 |
4.3.3 污点客户 |
5 基于特定注册会计师角度对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分析 |
5.1 污点注册会计师 |
5.2 重点注册会计师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对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 |
1.2.2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内容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 |
2.1.2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 |
2.2 相关指标的度量方法 |
2.2.1 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的度量 |
2.2.2 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度量 |
2.3 资本市场参与度对竞争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1 “干中学”理论 |
2.3.2 经营风险理论 |
第3章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
3.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3.1.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历程 |
3.1.2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现状 |
3.1.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现状 |
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评价 |
3.2.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评价方法 |
3.2.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
3.2.3 数据处理与检验 |
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分析 |
3.3.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的演进趋势 |
3.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结论 |
第4章 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对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背景与基本假设 |
4.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参与度的现状 |
4.2.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平均审计费情况 |
4.2.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平均审计主板企业数量情况 |
4.2.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平均审计中小创业板企业数量情况 |
4.3 研究设计 |
4.3.1 计量估计模型 |
4.3.2 数据来源与样本处理 |
4.3.3 变量定义与描述统计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基本回归结果 |
4.4.2 稳健性检验 |
4.4.3 影响机制检验 |
4.5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强制轮换对审计绩效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章 审计绩效的内涵和审计师更换理论基础 |
2.1 审计绩效的内涵和基本约定 |
2.1.1 审计绩效的内涵 |
2.1.2 审计绩效的产出 |
2.1.3 审计绩效的投入 |
2.1.4 基本约定 |
2.2 审计师变更理论基础 |
2.2.1 经济人假设 |
2.2.2 受托经济责任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寻租理论 |
第3章 实证研究 |
3.1 研究样本 |
3.2 变量设定与模型 |
3.2.1 审计绩效的衡量 |
3.2.2 模型与变量 |
3.3 研究假设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4.2 变量相关性分析 |
3.4.3 回归分析 |
3.5 进一步研究 |
3.6 实证研究小结 |
第4章 政策建议 |
4.1 加强轮换期间审计监管 |
4.1.1 进一步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
4.1.2 建立以他律为主的监管机制 |
4.2 加强轮换期内审计风险管理 |
4.2.1 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
4.2.2 轮换期内有效识别财务欺诈 |
4.2.3 完善审计委托人机制 |
4.3 促进轮换期间审计质量提高 |
4.3.1 协调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 |
4.3.2 推进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
4.3.3 加大对轮换期内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中国证监会 财政部 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制度及规避行为研究[J]. 刘立宇. 财会月刊, 2021(07)
- [2]IPO签字注册会计师强制轮换、再次任职与审计质量 ——来自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D]. 王思凡. 暨南大学, 2020(04)
- [3]事务所频换对日海智能公司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D]. 韦睿.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4]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影响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行政处罚为例[D]. 许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 ——以瑞华对康得新公司审计失败案为例[D]. 姜子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6]强制轮换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重新上任对审计质量影响研究[D]. 罗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7]基于审计声誉的审计质量控制优化研究 ——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薛文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8]LA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 ——基于客户承接保持和注册会计师配置的案例分析[D]. 曹党. 东华大学, 2018(03)
- [9]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资本市场参与度对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黄印强. 厦门大学, 2018(02)
- [10]强制轮换对审计绩效的影响分析[D]. 汪犁. 湖南大学,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