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叶连翘提取物与复合维生素B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贯叶连翘提取物与复合维生素B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一、贯叶连翘提取物和维生素B复方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丽[1](2021)在《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牙痛停滴丸临床主要用于风火牙痛,牙周炎及冠周炎引起的牙痛,并且前期临床反馈其具有潜在的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本研究拟考察牙痛停滴丸对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作用,为其增加临床适应症奠定基础,并通过其药效成分对口腔溃疡的直接作用及调节口腔菌群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采用热板法和二甲苯致耳肿胀法对牙痛停滴丸的镇痛、抗炎药效进行研究;采用化学灼烧口腔黏膜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模型,探究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直径、愈合时间以及组织病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基于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平台,对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集样本的液相和质谱数据,通过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归纳荜茇、丁香、冰片的化学成分,运用Masslynx4.2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牙痛停滴丸的化学成分。再依据得到的化学成分和文献报道的化学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采用公共数据库收集牙痛停滴丸成分靶点和口腔溃疡的疾病靶点,对其交集靶点进行分析,得到关键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得到的通路,选择其中的关键靶点,对口腔溃疡粘膜组织进行RT-PCR验证其m RNA的表达量,并分析得到成分-靶点-通路-效应的网络图。3.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采用16S r RNA测序对口腔溃疡模型大鼠进行口腔菌群的检测,在无菌的条件下取溃疡处粘膜组织,进行DNA提取,并对V3-V4区扩增,对特定片段的PCR产物,使用Miseq PE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得到的测序结果利用I-Sanger云平台进行分析,得到菌群多样性、群落组成、各组间差异等结果。结果:1.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牙痛停滴丸有较好的镇痛、抗炎效果,与阳性药阿司匹林无明显差异;并且促进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药效作用明显,可以减少溃疡面积,红、肿、溃烂的发生,缓解口腔溃疡处的病理变化。2.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UPLC-Q-TOF-MS检测牙痛停滴丸的方法可行,共检测鉴定出32个化合物,其中荜茇所含的成分共鉴定出19种,丁香所含的成分鉴定出13种。牙痛停滴丸中的胡椒碱、槲皮素、山奈酚等化合物,可以通过CDK2、CDK4、FOS、HIF-1、MAPK8(JNK)、TGF-β的表达,影响Cell cycle、P53、FOXO、MAPK、TOLL-LIKE、HIF-1、ERBB、Neurotrophin、TGF-beta、T cell、B cell、c AMP等信号通路,产生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效应,最终治疗口腔溃疡。3.基于口腔菌群调节的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研究牙痛停滴丸可以改善大鼠口腔中群落的丰富度,与其他各组有差别的群落分别为,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牙痛停滴丸可能通过调节这几种菌群的丰富度发挥治疗口腔溃疡的药效。还可以通过影响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Apoptosis、p53 signaling pathway、Bacterial invasion of epithelial cells和RIGI-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发挥药效。结论:牙痛停滴丸具有明确的抗炎、镇痛、促进实验大鼠口腔溃疡愈合的作用,其作用一方面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免疫反应、凋亡等缓解口腔溃疡病理变化,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影响口腔棒杆菌、呼吸性链球菌、罗尔斯顿菌和巴斯德氏菌改善口腔环境发挥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

张静慧[2](2021)在《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是一种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虽然肝癌可以手术切除,但药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化疗药物仍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限制,如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急需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中药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并通过其复杂成分的整体作用治疗疾病,在复杂性疾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中药蟾酥是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研究证实其具有抗肿瘤作用。迄今为止,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对其中单一活性成分的单独评价,很难解释其在临床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联用的机制。因此,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应引起重视。因此,本论文综合运用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肠道微生物组学等分析方法,探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并通过质谱成像、病理切片观察、基因表达检测等技术对关键基因和代谢通路在体内、外进行验证。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通过细胞活力实验研究蟾酥中主要活性成分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单用及联用对Hep G2肝癌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三者对肝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相较于酯蟾毒配基,蟾毒灵和华蟾酥毒基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利用两个经典药物相互作用模型(Chou-Talalay模型和Bliss Independence模型)从体外评价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的相互作用,明确了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从体内研究的角度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协同药效,结果显示二者联用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较强,其药效与阳性对照药顺铂相近,且未导致化疗药常见的体重降低的副作用。体内、外研究结果综合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在肝癌治疗中可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2.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釆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的代谢组学对不同处理组的肝癌细胞和移植瘤组织进行分析,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肝癌代谢的影响,揭示了蛋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在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药效中的作用,代谢的调控可引发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积累及能量代谢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3.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通过基于LC-MS的脂质组学分析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脂质调控的影响,从脂质变化的角度解释二者的抗肿瘤机制,发现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可导致鞘脂和甘油磷脂的代谢失调,进而引起生物膜系统破坏和线粒体驱动的细胞凋亡。在脂质组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MALDI-MSI)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的主要作用区域,发现与二者抗肿瘤作用相关的关键脂质主要分布于肿瘤的非坏死区,表明二者可以穿透肿瘤并在肿瘤的非坏死区发挥作用。4.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测定、Seahorse XF细胞能量代谢分析、氧化应激指标测定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q 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验证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通路和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能量代谢抑制、ROS积累、生物膜系统破坏是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5.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通过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对荷瘤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会导致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着提高。并发现二者联用导致酸杆菌门丰度及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丰度的比值提高,这代表机体健康状态的提升。该结果从肠道微生物对机体整体调节的角度初步阐释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抗肝癌的作用机制。

杨帆[3](2017)在《金线莲丛生芽生物反应器培养及促进有效物质积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线莲是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珍稀植物,但其野生资源和人工栽培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提供金线莲丛生芽作为产品生产的另一种原材料,本研究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金线莲丛生芽,探究了影响丛生芽生长和有效物质积累的因素,同时使用诱导子促进丛生芽中有效物质的生产量。为了筛选丛生芽培养的适宜培养基,用均匀设计法对MS培养基浓度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4MS培养基中加入2.0 mg·L-1 BA,0.2 mg·L-1KT和0.5 mg.L-1 NAA的组合最利于丛生芽的生长和多糖、金线莲苷、总酚及黄酮四种有效物质的积累;用均匀设计法对培养基中蔗糖、磷和氮浓度的效果进行调查的结果,蔗糖为35 g·L-1,3/4MS培养基中磷浓度为0.93 mM和氮浓度为45 mM的组合最佳。进一步对硝态氮和铵态氮浓度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将3/4MS培养基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调节为30 mM和15 mM为宜。丛生芽在球体下部设支持网的反应器中生长最佳。丛生芽在反应器培养时,0~20 d为生长停滞期,20~30 d为指数生长期,30~40 d为平稳期,丛生芽在培养第30 d时四种有效物质的积累量最多。对丛生芽接种量、通气量及光照强度进行探究的结果,四种有效物质生产量在接种量为12.5 g·L-1和通气量为500 mL.min-1最多;不同的有效物质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2400 Lux下金线莲苷和多糖积累的最高和1600 Lux下总酚和黄酮的积累最高。利用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MeJA)和酵母提取物(YE)作为诱导子对其适宜处理时间和浓度进行了调查,当用475μM的SA处理丛生芽12 d时,最利于金线莲苷的生产;用525 μM的MeJA处理16 d时,利于黄酮的生产;SA、MeJA和YE对多糖和总酚生产均有同样的促进作用。对丛生芽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的结果,发现丛生芽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呈剂量依赖性,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张金花[4](2016)在《三拗缓释给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将治疗哮喘的经典名方“三拗汤”研制成一种缓释给药系统,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给药次数,增加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减少毒副作用。方法:(1)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对复方共煎和单味药分煎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研究不同提取溶剂对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以加水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2)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精制三拗汤水提液,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大孔树脂种类(D-101、HPD 100、HPD 300、AB-8、XAD-7、ADS-17、HPD 500、HPD 600)、树脂柱径高比、上样条件(药液浓度、上样流速和pH值)、杂质洗脱条件(洗脱溶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流速)、有效成分洗脱条件(洗脱溶剂种类和用量、洗脱流速)等工艺参数进行优选。(3)以薄层鉴别方法和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主建立三拗汤精制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对精制中间体开展理化性质和药动学研究,搞清楚中间体中主要活性成分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等药动学基本参数,为三拗缓释片的设计与制备打下基础。(4)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对三拗缓释片的制剂处方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颗粒制备和压片方法等制剂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优选。(5)采用TLC法对三拗缓释片中的麻黄、甘草和苦杏仁进行鉴别,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三拗缓释片中麻黄碱、伪麻黄碱、甘草酸和苦杏仁苷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体外释放度试验评价三拗缓释片的缓释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拗缓释片的质量标准。(6)采用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光照试验以及加速试验的方法对三拗缓释片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1)提取方式对麻黄碱等四种指标成分的提取率有较大影响,其中麻黄碱和甘草酸的提取转移率在复方共煎中大于其分煎液,而伪麻黄碱的提取转移率则在麻黄与苦杏仁配伍中最高,苦杏仁苷的提取转移率在麻黄与苦杏仁配伍中最高。综合考虑,本制剂提取方式为以水为溶媒复方共提。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麻黄碱等四种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具有显着性意义,而提取时间和加水量对提取率的影响无显着性意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是A2B1C3,即加十倍量水煎煮三次,每次一小时。(2)静态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HPD 300大孔树脂对三拗缓释片中的4种有效成分的吸附率和解析率均较佳。最佳的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参数为:每毫升树脂吸附1.67 g生药,树脂柱径高比1:7,上样液质量浓度为生药0.6 g/mL,上样体积流量4.0 BV/h,2BV去离子水洗涤,70%乙醇溶液洗脱,洗脱体积流量4.0 BV/h,洗脱量5 BV。(3)三拗汤精制中间体的大鼠灌胃给药药动学结果表明:盐酸麻黄碱与盐酸伪麻黄碱的AUC(0-t)分别为746.03和415.634;MRT(0-t)平均驻留时间分别为 138.066 和 115.355 min;Cmax 分别为 5.564 和 3.898 mg/L,t1/2 分别为110.93和83.189 min。由于盐酸麻黄碱半衰期接近2 h,盐酸伪麻黄碱接近1.5 h,为避免频繁给药,将三拗汤制成缓释给药系统是可行的合理的。(4)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选出三拗缓释片的最佳制剂处方为:HPMCK4M 160 mg,MCC 90 mg,主药 250 mg,硬脂酸镁1%。最佳的成型工艺条件为:按处方量称取中间体及辅料,过100目筛,采用等量递增法使之充分混合均匀,用无水乙醇溶液制软材,过24目筛,制粒;在60℃烘箱中干燥,颗粒过24目筛整粒,加入1%硬脂酸镁,混匀,用直径1mm浅凹冲模于单冲压片机上压片,控制片重为0.50g/片。(5)建立了三拗缓释片中麻黄、杏仁和甘草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三拗缓释片中麻黄碱等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三拗缓释片中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和甘草酸的含量分别为2.00%、1.41%、6.68%和4.95%。体外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2小时累积释药25%,6小时累积60%,12小时累积释药90%以上,说明其释药无突释现象且具有明显缓释特性。其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机制是药物扩散和溶蚀作用共同调节。(6)采用高温试验、高湿试验、光照试验以及加速试验的方法对三拗缓释片进行初步稳定性研究,发现三拗缓释片性质基本稳定,在选择包装时需要选择避免吸潮的材料且要密封保存。结论:三拗缓释片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是科学合理可行的。

王璟[5](2015)在《贯叶连翘悬浮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物质的研究》文中认为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传统民间药物广泛应用于消化疾病、病毒感染、湿疹、抑郁症、烧伤以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是其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但由于贯叶连翘植物分布地域较狭窄,人工培育又面临培养周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等难题,且过度开发将导致植物资源匮乏甚至面临枯竭。借助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贯叶连翘黄酮类化合物,不但可避免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植物资源和耕地面积的保护,产品质量的也更容易控制,对于贯叶连翘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以贯叶连翘植株为材料,采用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经反复继代后,以MS+1mg/L2,4-D+0.2mg/L6-BA为培养基,在温度25±2℃,转速100rpm光照12h/黑暗12h条件下进行培养20d,成功建立了悬浮细胞。实验进一步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悬浮细胞培养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悬浮细胞能够产生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金丝桃苷和槲皮素。为了提高黄酮产量,采用前体和诱导子添加的方式考察了其对悬浮细胞生长和金丝桃苷、槲皮素等黄酮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前体L-苯丙氨酸能促进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浓度的L-苯丙氨酸后细胞中的黄酮含量均有提高。当添加浓度为50mg/L时,细胞生物量和细胞中黄酮含量均明显增加,培养结束时总黄酮产量达到最高(161.26±28.47mg/L)。在诱导子筛选中,发现茉莉酸甲酯(Methyl j asmonate, MeJA)能显着促进细胞生长和黄酮生物合成。其最佳诱导条件为培养第15天添加MeJA (100μM),培养结束时,细胞干重达562±0.45g/L DW,总黄酮产量为280.40±38.99mg/L,为对照的2.7倍。同时,实验对光照、蔗糖浓度、聚集体大小、接种密度等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聚集体大小300μm的细胞在光照12h/d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培养基蔗糖浓度25g/L,接种密度0.6g/30mL FW。在该条件下,培养20d后,细胞生物量达到10.95±1.22g/LDW,黄酮产量达到365.18土17.20mg/L。此外,为进一步阐明不同培养条件对悬浮细胞生长及黄酮合成的影响机制,对贯叶连翘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与植物防卫反应以及黄酮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酶活(CAT、PPO、PAL)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光照和MeJA诱导均可降低细胞中CAT活性,并提高PAL和PPO活性水平,从而高效诱导了植物防御反应,促进了总黄酮的合成,这与观察到的黄酮产量显着提高的结果相一致。不同聚集体大小的悬浮细胞酶活水平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最终细胞生物量和总黄酮产量的不同。

葛少波[6](2014)在《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尔舒组方是由《伤寒论》中的四逆散、茵陈蒿汤和《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枳术丸三个经典古方化裁而成,曾作为院内制剂(合剂)在临床上使用二十余年,处方组成合理、保肝降酶疗效佳,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疏肝健脾、清化湿热之效,对急慢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雍结证具有十分显着的治疗作用。由于合剂存在久置易变质、携带不方便等缺点,另外慢性肝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无论从剂型还是口感上对于患者来说都不易接受。本课题通过富集纯化肝尔舒的有效部位群,将其开发成缓释胶囊,具有给药次数少、给药间隔时间长、病人的依从性好等优势,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肝尔舒缓释胶囊属于六类中药新药,是由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和总有机酸共四个有效部位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前期工作中已经完成各有效部位富集纯化、药效部位筛选及成型工艺的优化工作。本论文按照六类新药的要求,首先对肝尔舒的药效学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同时也对该制剂的体内和体外释放特性做了相关评价,并初步完成了该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和稳定性考察,对确保该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提供充足保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药效学研究 观察肝尔舒对多种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同时考察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和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肝尔舒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表现出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和MDA含量,升高GSH-Px活性,还可降低肝脏指数和病理学评分;对四氯化碳所致慢性肝损伤大鼠也可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活性,显着升高A、A/G、SOD、GSH-Px,同时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此外还可显着降低慢性肝损伤的病理学评分;在免疫性肝损伤大鼠中可见药物能降低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升高A和A/G,并降低免疫学肝损伤病理评分;在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影响的实验中,未见到肝尔舒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着性影响。根据以上结果推测肝尔舒的肝损伤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损伤途径而发挥的,而非免疫调节途径。因此该药物更加适宜于扭转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起到降酶保肝的对症治疗作用。此外,肝尔舒对大鼠有短暂的促进胆汁生成和排泄的作用,进而调节代谢,保护肝脏功能,也表明有利于胆石症、胆囊炎的辅助治疗。2.缓释评价研究 体外释放特性的评价采用桨法,在温度为37±0.5℃、转速为75r·min-1、释放介质为蒸馏水的条件下,分别以单体有效成分柚皮苷和有效部位总黄酮为指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体外释放情况并探讨缓释胶囊的释药机制。结果显示,普通胶囊中总黄酮和柚皮苷的累积释放均在1h达到90%以上,而在缓释胶囊中,所选两个指标的释放均较为平缓,在12h的累积释药百分率均达到90%以上,符合缓释要求。同时对其释药模式考察,初步判断该制剂释放机制为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体内评价采用的是血药浓度法,以柚皮素为指标,测定缓释胶囊与普通胶囊在Beagle犬体内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通过比较普通胶囊与缓释胶囊的半衰期、达峰浓度、体内滞留时间、表观分布容积等药动学参数,证明缓释胶囊半衰期延长2.4h,体内滞留时间延长,Cmax减小,Tmax延长,进而初步评价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体内缓释特性。3.质量标准研究 采用TLC法对肝尔舒缓释胶囊中所含垂盆草、枳壳、白芍、延胡索、茵陈5味药进行了鉴别,多次试验显示重现性良好。在含量测定中,以HPLC法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柚皮苷、橙皮苷、甘草酸和没食子酸的含量,所有方法合理可行,重现性好。同时,按现行药典有关规定,对本品的水分、粒度分布、装量差异、释放度等检查进行检查,均符合规定。最后初步建立了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质量标准草案。4.初步稳定性考察 按《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采用加速试验和室温留样观察法,连续6个月考察其性状、薄层鉴别、水分、粒度分布、体外释放度、有效成分含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本品质量基本稳定。据稳定性考察结果,暂定本品有效期为24个月。

CHAI Yi-feng*,ZHU Zhen-yu and CHEN Xiao-fei(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School of Pharmacy,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Fenxi Shiyanshi,2010,29(9):78~122[7](2010)在《药物分析(Ⅰ)》文中研究指明对国内(不含港、澳、台地区)药物分析在2008至2009年的主要进展进行综述。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其它分析方法等。另外,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不同联用技术进行分别评述。共引用文献3392篇。

张林林[8](2010)在《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暑湿感冒的临床表现有别于一般感冒,且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甘露消毒丸首载于《医效秘传》卷一,为叶天士所创之方,具有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功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暑湿感冒。按照现代中药新药的要求,针对甘露消毒丸的现状,采用现代提取纯化、现代质量检测技术和制剂技术,现代药效和毒理学研究方法、对甘露消毒胶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其提取工艺的研究,以出膏率和连翘苷含量转移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挥发油得率、出膏率、黄芩苷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水提醇沉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甘露消毒胶囊的最佳工艺;通过对制剂的研究,用倍他环糊精对挥发油进行包合,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并对制剂成型工艺进行研究,兼顾服用需要、制剂成型,优选出最佳制剂工艺。通过对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了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石菖蒲、豆蔻、连翘、川贝母四味药味建立了薄层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芩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水分、崩解、重金属、砷盐等进行检查,采用留样观察法考察甘露消毒胶囊成品的稳定性。该标准灵敏度高、准确性大、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以有效控制其产品质量。通过甘露消毒胶囊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和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通过对内毒素所致大鼠发热和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影响评价其解热作用;采用A/PR 8/34型流感病毒评价其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甘露消毒胶囊具有明显抗炎、镇痛、解热、抗病毒的作用,且胶囊与同剂量的原剂型药物作用相当。通过对甘露消毒胶囊系统研究,其制剂工艺合理、稳定可行,质量稳定可控,药理作用明显,基本符合现代中药的要求。

李素梅,李津明[9](2010)在《口服中药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口服中药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口服中药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通过综述发现,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研究中药相互作用的影响。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方法在不断更新,研究在不断深入,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也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结论:临床上中药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在充分考虑药动学综合效应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代谢性相互作用,以此优化中药的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杨玉帆[10](2009)在《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癌症”,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被公认为是新世纪的三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廿一世纪三大黑死病之一,据估计目前全国有精神障碍症状(如抑郁、焦虑等)的成人超过一亿人。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至70%,抑郁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一名的定义,是由现代精神病学所命名的,病因病机复杂,由于对疾病分类体系与认识疾病的方式不同,西医抑郁症在中医病症中至今无法定位于一个特定的疾病,它指包括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等的一组心理症候群。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有关郁症的古代文献却极为丰富,对其认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秦汉起,发展于唐宋,完善于金元,鼎盛于明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最早将属于郁证的百合病、脏躁、梅核气、奔豚气等情志引起的病证进行描述及鉴别,虽没有明确提出“郁证”的名称,但为郁证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也为现代的抑郁症提供了丰富的辨证施治材料。西方医学对于抑郁症形成原因至今未有定论,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学因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等方方面面探讨,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交错。治疗上以药物疗法为主流,主要包括三环抗郁剂(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选择性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剂(SSRI)等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新型抗抑郁药神经生长因子NGF植物药提取物治疗抑郁症特别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改变药物治疗策略,促使心理治疗逐渐为医学界所重视。在古代抑郁症丰富文献基础上发展,现今中医有关抑郁症文献研究成果丰硕。古经方历久弥新如越鞠丸、逍遥散、温胆汤、柴胡类方、百合地黄汤、香砂六君子汤、半夏厚朴汤、甘麦大枣汤等都取得现代临床效果验证;以经方加减化裁,从辨证分型论治,从五脏病位论治或针对躯体疾病治疗研究,与西药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等也都在临床运用上展现成果,甚至发展为简便服用的中成药及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的单方或复方天然药,无论动物实验或临床都持续在发展当中。针灸运用治疗缠绵难愈的抑郁症,机理研究获得临床认可,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单纯体针、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头皮针、埋线、离子透入、艾灸等,纯用针刺调神理气或针药并用,或搭配西药辅助治疗,内外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临床上己证明其疗效确切。中医养生和抑郁症之研究虽然属于起步阶段,但抑郁症的治疗发展应该朝向整体配套的防治思路,《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存在着同步节律变化。研究这种规律不仅对于养生保健,对于说明疾病的变化以及诊断、治疗、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从内经文献研究,将诸多因素有机的、系统的抑郁症病因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除了情志本身诱因之外,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饮食因素、外邪侵袭、气血逆乱、体质因素、六经功能等等分析了抑郁症的病因,时藏阴阳理论与季节性抑郁症、气功、保健推拿、走罐疗法等经络养生取得临床印证,中医养生的具有防治抑郁症的可行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以方法多元综合施养为原则,具有普适性等更凸显了防治抑郁症的优势,掌握养生原则,养神为贵,采取精神养生、音乐养生、饮食养生、动静互涵中形神皆养的经络养生等养生措施将能对抑郁症防治做出贡献。

二、贯叶连翘提取物和维生素B复方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叶连翘提取物和维生素B复方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 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药效学研究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对热板法镇痛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时间对痛阈值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痛阈值的影响
        2.3 牙痛停滴丸对痛阈值的影响
        3.小结
    实验二 牙痛停滴丸对二甲苯致耳肿胀法抗炎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不同给药剂量对肿胀度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对肿胀度的影响
        3 小结
    实验三 牙痛停滴丸对化学灼烧法致口腔溃疡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大体形态的影响
        2.2 牙痛停滴丸对溃疡直径的影响
        2.3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评分的影响
        2.4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溃疡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于成分-靶点相互作用探讨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实验一 牙痛停滴丸化学成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的总离子流图
        2.2 牙痛停滴丸提取物化学成分鉴定
        2.3 提取物化学成分裂解规律
        3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机制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的收集
        1.3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的收集
        1.4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网络构建以及关键节点的确定
        1.5 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6 关键节点的验证
        1.7 统计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口腔溃疡相关靶点
        2.2 牙痛停滴丸相关靶点
        2.3 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PPI网络及关键靶点
        2.4 GO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2.5 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2.6 牙痛停滴丸对口腔黏膜组织中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小结
研究内容三 基于对口腔菌群的调节探究牙痛停滴丸防治口腔溃疡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实验结果
        2.1 样品的稀释曲线分析结果
        2.2 Alpha 多样性和Beta 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
        2.3 群落组成分析结果
        2.4 组间群落物种差异分析结果
        2.5 组间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结果
        2.6 物种与功能注释分析结果
    3.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口腔微生物群探讨中药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1.1.1 肝癌的发病
        1.1.2 肝癌的治疗
        1.1.3 肝癌与肠道微生态
    1.2 蟾酥的研究进展
        1.2.1 蟾酥的本草考证
        1.2.2 蟾酥的资源分布
        1.2.3 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
        1.2.4 蟾酥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3 药物联用的研究现状
        1.3.1 药物相互作用
        1.3.2 中药联用的研究现状
    1.4 多组学策略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1 代谢组学研究
        1.4.2 脂质组学研究
        1.4.3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蟾酥中活性成分在肝癌治疗中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用于肝癌治疗的相互作用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总结
3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3.2.3 代谢物的提取
        3.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3.2.5 代谢组学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处理组间的代谢物表征
        3.3.2 差异代谢物筛选
        3.3.3 通路分析
    3.4 本章总结
4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脂质组学及质谱成像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及分组
        4.2.3 脂质提取
        4.2.4 质控样品及空白样品的制备
        4.2.5 脂质组学分析
        4.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7 肿瘤组织切片制备
        4.2.8 肿瘤组织H&E染色
        4.2.9 MALDI-MSI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处理组间的脂质表征
        4.3.2 差异脂质标志物筛选
        4.3.3 通路分析
        4.3.4 肿瘤的异质性
        4.3.5 脂质标志物的可视化及在肿瘤中的定位
    4.4 本章总结
5 基于代谢组学与脂质组学的生物学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5.2.2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5.2.3 能量代谢分析
        5.2.4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5.2.5 关键基因表达的检测
        5.2.6 统计学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3.2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5.3.3 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
        5.3.4 关键基因的表达
    5.4 本章总结
6 蟾毒灵及华蟾酥毒基联用治疗肝癌的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6.2.2 肠道微生物组学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析
        6.3.2 α多样性分析
        6.3.3 β多样性分析
        6.3.4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
        6.3.5 蟾毒灵与华蟾酥毒基联用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6.4 本章总结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金线莲丛生芽生物反应器培养及促进有效物质积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组分对金线莲丛生芽生长和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
    2.2 丛生芽生物反应器培养的研究
    2.3 诱导子对金线莲丛生芽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抗氧化活性
3 讨论
    3.1 培养基组分的研究
    3.2 生物反应器培养的研究
    3.3 诱导子对有效物质积累的影响
    3.4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三拗缓释给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1.1 缓解支气管哮喘药物
        1.2 控制和预防哮喘发作药物
    2. 三拗汤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1 麻黄化学成分研究
        2.2 苦杏仁化学成分研究
        2.3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
    3.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4.1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
        4.2 中药缓控释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本研究的思路
第二章 三拗汤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苦杏仁苷和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提取方式的考察
        2.3 提取溶剂的考察
        2.4 正交试验设计
    3. 小结
第三章 大孔吸附树脂对三拗汤纯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筛选
        2.2 HPD 300大孔树脂泄漏曲线的绘制及上样量的确定
        2.3 径高比考察
        2.4 上样液三拗汤质量浓度考察
        2.5 上样流速考察
        2.6 洗脱剂浓度考察
        2.7 洗脱流速考察
        2.8 洗脱剂用量考察
        2.9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确定与验证
    3. 小结
第四章 三拗汤精制中间体的药动学研究
    1. 仪器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测定条件
        2.2 样品采集、处理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小结
第五章 三拗缓释片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三拗缓释片成型工艺研究
        2.2 三拗缓释片处方筛选与制备工艺研究
        2.3 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3. 小结
第六章 三拗缓释片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中间体质量标准研究
        2.2 三拗缓释片质量标准研究
    3. 小结
第七章 三拗缓释片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高温试验
        2.2 高湿试验
        2.3 光照试验
        2.4 加速稳定性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贯叶连翘悬浮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
        1.1.1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类与合成途径
        1.1.2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方式
        1.1.3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
    1.2 植物黄酮类次级代谢产物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2.3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现状
        1.2.4 影响植物细胞生长及黄酮积累的关键酶
    1.3 贯叶连翘及其黄酮概述
        1.3.1 贯叶连翘中的活性成分
        1.3.2 贯叶连翘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的研究现状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一般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常用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常用实验方法
        2.3.1 植物培养基与主要试剂的配制
        2.3.2 样品制备方法
        2.3.3 总黄酮检测方法
        2.3.4 酶活检测方法
        2.3.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贯叶连翘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悬浮培养体系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消毒时间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2 外植体来源对愈伤组织诱导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3.3 光照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4 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5 贯叶连翘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3.3.6 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过程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前体和诱导子对细胞生长和总黄酮积累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苯丙氨酸前体饲喂对细胞生长、总黄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4.3.2 不同诱导子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4.3.3 MeJA添加方式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积累影响
        4.3.4 优化前后贯叶连翘悬浮细胞HPLC图谱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贯叶连翘悬浮培养条件对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接种密度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3.2 聚集体大小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3.3 光照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3.4 培养基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3.5 蔗糖浓度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生长和总黄酮含量影响
        5.3.6 培养条件优化前后贯叶连翘悬浮细胞HPLC图谱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细胞悬浮培养生产黄酮过程中的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光照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酶活的影响
        6.3.2 聚集体大小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酶活的影响
        6.3.3 诱导子MeJA对贯叶连翘悬浮细胞酶活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慢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药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的研究
    2. 肝损伤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方法
    3. 中药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
        3.1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外评价方法
        3.2 中药缓释制剂的体内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药效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CCl_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影响
        2.2 对CCl_4所致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影响
        2.3 对猪血清所致大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
        2.4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2.5 对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药效各指标的选择
        3.2 药效学的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缓释特性的体内外评价研究
    1. 体外释放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溶出方法
        1.3 总黄酮的释放测定
        1.4 柚皮苷的释放度测定
        1.5 释药模式考察
    2. 体内药动学研究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名称
        2.2 处方
        2.3 制法
        2.4 性状
        2.5 薄层鉴别
        2.6 检查
        2.7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4. 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初步稳定性考察
    1. 仪器与材料
    2. 考察内容
        2.1 加速试验
        2.2 长期试验
    3. 考察结果
        3.1 加速稳定性结果
        3.2 室温留样观察试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对感冒的认识及市场分析
        1.1.1 对暑湿感冒的认识
        1.1.2 感冒药市场分析
    1.2 甘露消毒丸的研究概况
        1.2.1 处方来源及方解
        1.2.2 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2.3 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3 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工艺研究
    2.1 试验仪器与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提取工艺的筛选
        2.2.2 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2.2.3 水提工艺的优化研究
        2.2.4 干燥工艺的研究
        2.2.5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2.2.6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3 试验结果
        2.3.1 提取工艺的筛选
        2.3.2 醇提取工艺的优化
        2.3.3 水提工艺的优化研究
        2.3.4 干燥工艺的研究
        2.3.5 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2.3.6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标准研究
    3.1 试剂、试药与仪器
        3.1.1 试剂
        3.1.2 试药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甘露消毒胶囊的性状描述
        3.2.2 甘露消毒胶囊的TLC鉴别
        3.2.3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检查
        3.2.4 甘露消毒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3.2.5 稳定性试验
    3.3 试验结果
        3.3.1 甘露消毒胶囊的性状描述
        3.3.2 甘露消毒胶囊的TLC鉴别
        3.3.3 甘露消毒胶囊的质量检查
        3.3.4 甘露消毒胶囊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研究
        3.3.5 稳定性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露消毒胶囊的药效及急性毒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药品及试剂
        4.1.2 仪器
        4.1.3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抗炎作用
        4.2.2 镇痛作用
        4.2.3 解热作用
        4.2.4 抗病毒作用
        4.2.5 急性毒性实验
    4.3 实验结果
        4.3.1 抗炎作用
        4.3.2 镇痛作用
        4.3.3 解热作用
        4.3.4 抗病毒作用
        4.3.5 急性毒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论
    5.1 工艺研究
    5.2 质量标准研究
    5.3 药效评价及急性毒性研究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口服中药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剂学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在药物吸收之前,即体内转运或贮藏期间)
    1.1 中药有效成分间药剂学相互作用
        1.1.1 有效成分溶出率升高
        1.1.2 有效成分溶出率降低
        1.1.3 生成新物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1.1.4 对各成分影响很小或无影响
    1.2 中药复方药物的药剂学相互作用
    1.3 中药与化学药物的药剂学相互作用
2 药动学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发生在肝及其他组织的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
    2.1 影响口服中药吸收的药物相互作用
        2.1.1 基于影响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相互作用[13]
        2.1.2 影响重吸收
        2.1.3 通过P-糖蛋白(P-gp)影响吸收
        2.1.4 研究中药在吸收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细胞模型
        2.1.4. 1 Caco-2细胞
        2.1.4. 2 MDR1-MDCK细胞系
        2.1.5 其它
    2.2 影响口服中药分布的药物相互作用
        2.2.1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所致药物相互作用
        2.2.2 研究药物在分布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方法和细胞模型[35]
    2.3 影响口服中药代谢的药物相互作用
        2.3.1 影响肝微粒体酶活力而产生的中药相互作用
        2.3.2 研究中药代谢及相互作用的模型
        2.3.2.1
        2.3.2.2
    2.4 影响口服中药排泄的药物相互作用
        2.4.1 尿液pH值的改变而影响排泄,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2.4.2 由代谢抑制影响排泄,从而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2.4.3
3 药效学相互作用
    3.1 协同作用
    3.2 拮抗作用
4 研究口服中药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4.1 药动学方法:
    4.2 药效学方法:
    4.3 数学模型:
    4.4 细胞模型:

(10)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抑郁症古代相关文献汇要
    一、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证但兼及相关病症
    二、古代对"郁"证的认识
        (一) 形成于秦汉
        (二) 发展于唐宋
        (三) 完善于金元
        (四) 鼎盛于明清
    三、传统中医与抑郁症相关病症文献梳理
        (一) 癫病
        (二) 梅核气
        (三) 百合病
        (四) 脏躁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一、发生机理
        (一) 躯体疾病与抑郁症高度相关
        (二) 生化不平衡致病
        (三) 心理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产生有影响
        (四) 抑郁症具有遗传倾向
        (五) 药物诱发抑郁症
    二、临床表现
    三、临床诊断
    四、临床类型
    五、临床治疗
        (一) 文献丰硕手段多元
        (二) 西药治疗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
    一、历久弥新古经方
        (一) 常见证型与代表方
        (二) 古方临床疗效佳
    二、从辨证分型论治
    三、从病位论治
        (一) 从肝论治
        (二) 从脾论治
        (三) 从心论治
        (四) 从肺论治
        (五) 从肾论治
        (六) 从肝脾论治
        (七) 从肝肾论治
    四、与西药比对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少
    五、中成药治疗抑郁症愈后良好
    六、抗抑郁中药研究进展
        (一) 作用机制研究—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
        (二) 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抑郁症之研究
    一、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优势
    二、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原则
        (一) 根据辨证循经取穴进行治疗
        (二) 根据病因病位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三) 根据症状选取穴位进行治疗
    三、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常用验穴举例
        (一) 辨证取穴
        (二) 辨病取穴
        (三) 对症取穴
    四、临床常用的针灸方法
        (一) 普通针刺
        (二) 电针
        (三) 头皮针
        (四) 艾灸
        (五) 针药结合
    五、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一) 针刺治疗
        (二) 电针治疗
    六、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
        (一) 临床实验研究
        (二) 动物实验研究
第五部分 中医养生和抑郁症之研究
    一、系统观的理论支持
        (一) 《内经》抑郁症病因的系统认识
        (二) 从整体观预防抑郁症的系统认识
    二、运用四时五脏阴阳学说防治抑郁症
        (一) 四时五藏阴阳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二) 四时阴阳与抑郁症之发病关系
    三、脾肾亏虚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四、中医养生的特点与防治抑郁症的优势
        (一)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二) 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
        (三) 以方法多元为原则
        (四) 中医养生具有普适性
    五、抑郁症的中医养生措施
        (一) 掌握养生原则
        (二) 防治抑郁养神为贵
        (三) 饮食养生防抑郁
        (四) 运动不如运气—动静互涵中形神皆养
    六、经络养生防治抑郁症研究成果具体
        (一) 太极气功临床研究有效
        (二) 保健按摩治疗抑郁症
        (三) 走罐疗法有效针罐并用尤佳
第六部分 讨论与展望
    一、梳理文献价值强化综合施治与预防研究
    二、针对疾病本身的应对措施
        (一) 针对抑郁症高危险及慢性化因素做好预防
        (二) 加强测量量表研究,重视早期发现治疗
    三、提高诊断水平
        (一) 善用流行病学调查
        (二) 中西融合不只是结合
    四、加强抑郁症认识的教育研究及推广
        (一) 针对患者本身与家属强化正确知识
        (二) 针对一般大众去除污名化之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贯叶连翘提取物和维生素B复方镇痛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牙痛停滴丸治疗口腔溃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雪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组学策略研究蟾酥中活性成分对肝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张静慧. 浙江大学, 2021(01)
  • [3]金线莲丛生芽生物反应器培养及促进有效物质积累的研究[D]. 杨帆. 延边大学, 2017(05)
  • [4]三拗缓释给药系统研究[D]. 张金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
  • [5]贯叶连翘悬浮细胞培养生产黄酮类物质的研究[D]. 王璟.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肝尔舒缓释胶囊的药效学及质量评价研究[D]. 葛少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7]药物分析(Ⅰ)[J]. CHAI Yi-feng*,ZHU Zhen-yu and CHEN Xiao-fei(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School of Pharmacy,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Fenxi Shiyanshi,2010,29(9):78~122. 分析试验室, 2010(09)
  • [8]抗感冒新药甘露消毒胶囊的研究[D]. 张林林. 天津大学, 2010(03)
  • [9]口服中药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 李素梅,李津明. 黑龙江医药, 2010(01)
  • [10]抑郁症之文献研究及中医养生防治探讨[D]. 杨玉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贯叶连翘提取物与复合维生素B镇痛作用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