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发生规律研究

甲虫发生规律研究

一、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丙涛,任利利,蒋琦,刘漪舟,俞琳锋,骆有庆[1](2020)在《不同受害油松林内红脂大小蠹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是我国一种危害松林的重大入侵害虫,近年其分布区逐步向北扩散,严重威胁我国北方松林生态安全。本文研究了在新入侵地红脂大小蠹侵入孔的空间格局,以期为监测和防治红脂大小蠹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的油松林内和重度受害油松林内不同时间的红脂大小蠹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红脂大小蠹当年侵入孔在不同受害程度林分内均为聚集分布,但空间结构具有差异。轻度和中度受害林内,最优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空间依赖范围分别是2.060m和2.400m;过火后的重度受害林内最优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空间依赖范围为38.610 m,未过火的重度受害林内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空间依赖范围是2.633 m;未过火的3种林分内局部空间连续性均大于94%,而过火林内局部空间连续性小于90%。重度受害林内往年侵入孔呈聚集分布,最优拟合模型是高斯模型,空间依赖范围为2.754 m,局部空间连续性为99.9%。通过比较往年和当年侵入孔等值线与矢量叠加图,发现红脂大小蠹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结论】红脂大小蠹侵入孔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并以虫源树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覃责实[2](2020)在《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跨地域的人员交流以及货物运输也使得有害生物的传播更为迅速。明确入侵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产地检疫,从源头上切断入侵种的传播。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地区的舞毒蛾(国际检疫性害虫)和红脂大小蠹(外来入侵害虫)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测试供试标本的同位素值,结合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OIPC),探索利用氢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进行溯源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OIPC数据库中下载了全球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栅格数据,然后利用Arc GIS 10.4.1构建了我国大陆地区降雨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坐标系统为Beijing1954)。基于此图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递减。该区划图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虫源地指示作用。2)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284头舞毒蛾成虫的鳞翅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1.186x–13.247(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舞毒蛾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913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选取5个地区捕获的153头红脂大小蠹成虫作为实验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和元素分析仪测量样品的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采样地的降雨氢同位素比值,利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发现红脂大小蠹样品的δ2H值随着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方程式为:y=3.166x+86.050(其中x代表降雨氢稳定同位素比值,y代表红脂大小蠹氢稳定同位素比值)。经T检验(P<0.001,显着性指数为***),方程的解释变量显着性高;经F检验(P<0.001),方程整体显着性高;经R2检验,其结果为0.9808证明模型拟合程度高。以上研究一方面表明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都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呈现线性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指出由于红脂大小蠹与舞毒蛾取食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红脂大小蠹对于降雨中氢同位素的变化更为敏感。3)为了验证模型精度,选取四川成都地区的舞毒蛾样品进行模型回验。首先基于本文所构建的舞毒蛾样品的δ2H值和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之间的回归模型y=1.186x–13.247,利用成都地区舞毒蛾的δ2H测量值(-64.3~-65.2)推算出其理论来源地点的降雨δ2 H值在-43.04~-43.80之间,然后查询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中氢稳定同位素的区划图,找出该数值所对应的色块,指向以下两个区域——四川盆地和呈环状分布的华中地区。因该样品的实际采样地成都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这也证明了基于本文所构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推算可以得到舞毒蛾样品实际来源地的信息。今后若有未知来源地的舞毒蛾和红脂大小蠹(待测标本),可利用本文所建立的两种昆虫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测量昆虫标本的氢同位素值,推算出待测标本来源地的降雨氢同位素值。通过查询本论文构建的中国大陆地区降雨同位素的区划图,得到待测标本所属地区的范围,从而实现对待测标本的来源地追踪的目的。

赵东芳[3](2020)在《红脂大小蠹耐寒相关基因筛选与表达分析》文中认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是我国林业重要的入侵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油松、樟子松等松树干部和根部危害,导致松树衰弱,甚至整株死亡。红脂大小蠹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在松树树干基部及根部越冬,自1998年从美国传入我国山西后,其分布区不断向北扩散,2017年,在辽宁、内蒙和河北三省交界处大面积爆发成灾,表现出较强的耐寒性。为明确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在越冬过程中相关耐寒基因及变化规律,本文以红脂大小蠹越冬期和非越冬期成虫、幼虫为研究对象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非模式生物差异转录组学分析方法,比较了两个时期成虫和幼虫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了差异基因相关功能的分类鉴定和参与代谢通路的初步分析,初步筛选了耐寒相关基因,转录组数据也得到了可靠性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了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转录水平的所有遗传信息。通过对越冬期和非越冬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12个样本进行测序,共获得86.32 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6.14 Gb以上,Q30≥93.21%,Q20≥97.82%,GC含量平均占比为42.98%。利用软件Trinity对所有clean reads进行从头组装,共获得110,932个转录本,进一步聚类和去冗余优化组装得到Unigenes 58,956条,组装后转录本平均长度为1163.73 bp,N50为2101 bp,BUSCO score达96.3%。经NR、SwissProt、KEGG、COG、GO、Pfam等数据库比对注释,有28,218条序列获得了已知生物学功能注释,约占转录组文库所有unigene序列的47.86%。2.明确了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的转录差异。与非越冬期相比,成虫筛选获得8260条DEGs,幼虫筛选得到4996条DEGs,成虫和幼虫共同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189条,有92条差异表达基因在成虫和幼虫体内均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集中有720条基因获得GO注释,主要富集了“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肽代谢过程”、“细胞内细胞器”、“水解酶活性,作用于糖基键”和“水解酶活性,水解O-糖基化合物”等条目,说明温度对红脂大小蠹的代谢活动影响较大。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同差异基因集中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酯的相互转化”、“半乳糖代谢”、和与运输分解代谢的有关的“溶酶体”3条途径得到显着富集,表明代谢调控在应对低温时很重要。3.初步筛选了红脂大小蠹体内可能与耐寒相关的基因。筛选得到112条基因,主要是与冷冻保护剂合成降解相关的酶和蛋白基因,共计44条,其中包括21条小分子多元醇的合成和代谢过程的基因,10条参与海藻糖合成的基因,13条合成低分子氨基酸的基因。另外,注释到1条细胞保护蛋白Hsp70基因、11条细胞骨架蛋白基因、1条与角质层形成相关基因、1条抗氧化防御基因、15条参与信号传导相关基因、6条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以及31条其他参与耐寒相关基因等。4.验证了红脂大小蠹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从可能与耐寒相关的候选基因中随机挑选了15条做了q PCR的验证,结果表明15条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与RNA-seq测序结果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证实转录组数据可信,可以进行后续分析。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取了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转录组数据,筛选出了可能与耐寒相关的基因,研究结果丰富了红脂大小蠹的遗传信息,为后续红脂大小蠹耐寒基因功能分析及耐寒机制的揭示奠定了分子基础,同时为从分子水平开展红脂大小蠹行为调控以及防治新策略提供参考。

郑纯纯[4](2020)在《红脂大小蠹内参基因的筛选以及热激蛋白的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是我国松树上严重发生的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油松、樟子松等松属干部和根部进行侵害,导致松树生长受碍,甚至整株枯死。红脂大小蠹主要以成虫和老熟幼虫在松树根部越冬,自1998年从美国传入我国山西后,正在不断的向北扩散到内蒙、辽宁等地,其耐寒能力逐渐增强。由于热激蛋白可以促使因外界刺激而错误折叠的肽链进行重新折叠,为了明确热激蛋白在红脂大小蠹抵御低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红脂大小蠹的转录组数据得到候选内参基因,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在各样本间的表达量,通过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三种生物软件评价基因的稳定性;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热激蛋白基因在成虫和老熟幼虫体内受到不同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规律。结果如下:1.明确了红脂大小蠹成虫和老熟幼虫体内候选内参基因在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的稳定性。通过对转录组数据的挖掘分析,本研究得到了6个候选内参基因的基因序列(ACT,TUB,SHDA,PRS18,18S r RNA和CYP4G55)。在不同低温胁迫下,6个候选内参基因在成虫体内的稳定性排序是18S r RNA>PRS18>TUB>SDHA>ACT>CYP4G55,在老熟幼虫体内的稳定性排序为TUB>18S r RNA>SDHA>PRS18>CYP4G55>ACT。其中,18S r RNA和TUB分别是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红脂大小蠹成虫和老熟幼虫体内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2.揭示了红脂大小蠹老熟幼虫和成虫体内热激蛋白基因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规律。通过转录组数据得到4条热激蛋白的基因序列(hsp20-1、hsp20-2、hsp70-1以及hsp70-2)。在老熟幼虫和成虫体内,四条热激蛋白基因对低温胁迫均有响应,但对温度的响应程度并不相同。在本实验条件下,hsp20-2基因和hsp70-2基因在老熟幼虫和成虫体内均能被低温诱导,在老熟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时的温度分别为-5℃、-10℃,在成虫体内为5℃、10℃;hsp20-1基因和hsp70-1基因在老熟幼虫体内能被低温诱导,分别在-10℃和5℃时表达量达到最高,在成虫体内各温度下的表达量相较于对照来说均降低,并未被低温所诱导。综上所述,不同虫态在同一低温处理下各内参基因的稳定性排序并不相同,同时,能够被低温所诱导的热激蛋白基因种类和表达规律均有所差别,各热激蛋白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协同作用,共同抵御低温胁迫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红脂大小蠹耐寒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董亚新[5](2020)在《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文中提出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油松、华山松和樟子松的根干部,对我国的松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其发生区逐渐向北方扩散,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增强。低温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及种群扩散有着直接影响,耐寒能力对其种群繁衍尤为重要,其适应北方的低温环境是顺利越冬的关键。目前,关于红脂大小蠹耐寒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幼虫及成虫为研究对象,从耐寒能力、体内生化物质、保护酶以及幼虫肠道真菌和细菌的群落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越冬期幼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及冰点的差异性。越冬期幼虫的过冷却点为-18.34±0.26℃,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8.59±0.63℃,两者并无显着差异,且极差值较小;越冬期幼虫的冰点为-10.17±0.36℃,成虫的冰点为-15.90±0.70℃,两者存在显着差异,且极差值较大。(2)明确了越冬期及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主要耐寒物质的种类以及含量变化。越冬期幼虫体内脂肪、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非越冬期幼虫,水分、糖原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越冬期成虫体内糖原、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非越冬期成虫,水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脂肪、糖原、甘油、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均存在显着差异,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着差异;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水分、糖原和海藻糖含量有显着差异,脂肪、蛋白质、甘油和山梨醇含量无显着差异。(3)阐明了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三种保护酶在其越冬中的作用。越冬期幼虫体内三种酶的活力均低于非越冬期幼虫;越冬期成虫体内三种酶的活力均高于非越冬期成虫;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体内三种酶均存在显着差异,成虫体内酶活显着高于幼虫;非越冬期幼虫和成虫仅POD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幼虫体内酶活显着高于成虫,而CAT和SOD无显着差异。(4)明确了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变化规律。在门水平上,幼虫肠道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隐真菌门(Rozellomycota)组成,子囊菌门为三个时期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Cyberlindnera为肠道真菌的优势菌属。幼虫肠道细菌群落主要由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id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组成,变形菌门为三个时期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上,肠道细菌的优势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三个时期肠道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尽相同,5月份幼虫肠道真菌群落丰富度较高,而细菌则表现为1月份幼虫肠道群落丰富度较高。研究结果为明确红脂大小蠹种群扩散原因、体内调节机制以及种群控制措施等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全球变暖大趋势下,进一步阐释其适应性,对其科学防控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邓竣丹[6](2020)在《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 Conte,Red Turpentine Beetle,RTB)是中国林业重大外来入侵害虫,原产于北美地区。在我国主要危害松属植物,自传入以来已致死上万公顷的松林。生物防治措施是目前解决红脂大小蠹防治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自然界中分布广,寄主多,对多种昆虫有持续感染力,是目前生物防治体系中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除此之外,肠道作为昆虫的重要组织,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昆虫肠道细菌对宿主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红脂大小蠹的肠道细菌是否参与病原真菌对昆虫的侵染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通过获取无菌红脂大小蠹幼虫、Miseq宏测序、真菌侵染等技术方法评估RTB肠道细菌是否参与宿主抵抗外来病原真菌,分析球孢白僵菌对RTB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球孢白僵菌侵染及致病过程中昆虫肠道菌群变化显着的关键细菌,探讨关键细菌与病原真菌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证实肠道细菌存在可以促进球孢白僵菌致死红脂大小蠹试验选择分离自红脂大小蠹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093,对有肠道菌和无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3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试验选择了浓度为1×103孢子/m L、1×104孢子/m L、1×105孢子/m L和1×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进行侵染,有菌和无菌的红脂大小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5.90±0.34d/8.73±0.09d、5.86±0.33d/7.61±0.37d、4.67±0.26d/6.25±0.66d、3.64±0.88d/5.45±0.16d。不同浓度侵染的生物测定均表明:有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死亡速率显着快于无肠道菌的红脂大小蠹。(2)球孢白僵菌显着影响RTB肠道细菌群,导致欧文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增高选择浓度为1×107孢子/m L的球孢白僵菌以及吐温感染的红脂大小蠹,对其肠道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发现:在16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脂大小蠹肠道样本中,我们基于OTU分类地位鉴定,共鉴定了15个门、26个纲、60个目、99个科、160个属和192个种。除此之外,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扰乱了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群。病原真菌的入侵导致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物种多样性降低,并且物种组成结构发生改变。原本的优势菌群相对丰度降低,但是,红脂大小蠹肠道内的欧文氏菌(Erwinia sp.)丰度占比达到94.06±3.78%,显着增多。(3)明确欧文氏菌可加速球孢白僵菌对RTB的致死为了验证差异细菌——欧文氏菌(Erwinia sp.)在病原真菌侵染RTB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通过饲喂方式将欧文氏菌B306回接到无菌的RTB肠道中,再利用浓度1×107孢子/m L球孢白僵菌侵染。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分别侵染无菌RTB和回接欧文氏菌B306的RTB,两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8.35±0.12d和6.17±0.73d;并且后者血淋巴中的细菌含量显着增多。因此,肠道细菌——欧文氏菌可以加速病原真菌侵染RTB的速度,从而协同球孢白僵菌致死RTB

刘漪舟[7](2019)在《入侵早期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 1860)原产北美,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对我国油松造成严重危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山西以来,红脂大小蠹在我国迅速扩散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生态损失。本研究试验地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分布有大面积天然油松林。该保护区为红脂大小蠹向北扩散中的新分布区,目前尚处于红脂大小蠹入侵早期。本文针对受红脂大小蠹危害林分中的植物与昆虫群落特征展开研究,此外调查了红脂大小蠹在试验地的自然天敌以及人为干扰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具体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黑里河保护区内已有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大坝沟、西大梁、元宝沟和头道岔4个区域,每个区域各设置3块样地进行调查。发现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当样地郁闭度低于0.6时红脂大小蠹的发生较为严重。另外元宝沟和头道岔样地内的伐倒干扰程度和有虫株率呈显着正相关。2、红脂大小蠹发生严重样地表现出地表昆虫数量较低的特征。红脂大小蠹发生严重样地,隐翅虫科昆虫个体数在地表甲虫中占比与发生较轻环境具有极显着差异。步甲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处在较高水平。绿步甲(Carabus smaragdinus)、金毛圆头隐翅虫(Dinothenarus chrysocomus)和普拉隐翅虫(Platydracus sp.)可作为黑里河地区红脂大小蠹发生严重环境的指示物种。以4种常见地表昆虫在各样地内的数量为指标,对元宝沟、头道岔、大坝沟和西大梁各样地的调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沟与头道岔各样地以及西大梁部分样地归为一类,说明西大梁部分样地的环境与元宝沟样地头道岔样地具有相似性,对于目前红脂大小蠹发生尚不严重的西大梁地区需要更加关注。3、调查发现蚁(Formica sp.)和普通郭公虫(Clerus dealbatus)2种红脂大小蠹的自然天敌。但从野外视频监控中发现蚁并不能捕食活动性较强的红脂大小蠹,普通郭公虫在野外数量较少。根据现有数据综合分析认为目前并未发现高效的红脂大小蠹天敌。通过本研究探究了入侵早期红脂大小蠹危害严重的林分的特征,为红脂大小蠹的早期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参考。此外对野外天敌的调查、人为干扰与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关系的调查,对在自然保护区模式下对红脂大小蠹进行综合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杨波[8](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陈鲁,金彪,谷志容[9](2018)在《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脂大小蠹作为我国近年来为害较为严重的入侵型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油松、樟子松、白皮松、华山松、华北落叶松和白杄等松科植物,自山西省发现首批红脂大小蠹以来,目前已扩散至周围省份,更有向全国扩散的趋势,这已经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从红脂大小蠹的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与扩散规律和防治策略这4个方面来综合评估红脂大小蠹的为害以及讨论有效的防治策略,从而对红脂大小蠹进行针对性的防控。

崔骁芃[10](2018)在《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原产于北美,是我国重要的外来林业入侵昆虫。1998年传入我国山西省,之后迅速扩散至周边省份。在我国寄主主要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从入侵至今造成大量的油松死亡,给我国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理清我国红脂大小蠢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一步找到其扩散机制,为下一步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使用红脂大小蠹最新分布数据,基于Maxnet最大熵理论进行了适生区预测,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微卫星序列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更新了我国红脂大小蠹的最新分布范围: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辽宁、内蒙古、北京。地理坐标范围为 N35.31°-41.42°、E108.84°-118.94°,海拔 388m-1824m。(2)利用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追溯获得的最新全国分布数据与文献中分布数据,基于当前气候条件与未来气候条件进行了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预测。模型训练集与测试集的AUC值均为0.997。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脂大小蠹的适生范围主要为N30°-45°、E100°-125°,大部分都落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高适生区主要为山西、陕西、北京、辽宁、河北几个省份。预测得知红脂大小蠹下一步的扩散趋势为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包括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份。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有所缩小但东北部范围增大。两个结果都与实地调查情况相吻合,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检疫措施阻止红脂大小蠹进一步向东北扩散,降低其扩散定殖的风险。(3)对采自内蒙赤峰、辽宁凌源(红脂大小蠹新分布点)、北京等8个地理种群82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序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红脂大小蠹种群单倍型数量较多,共出现23个,其中北方种群单倍型数量最多。存在一个共享单倍型H4,推断其可能为原始单倍型。北部种群以及山西沁水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单倍型数等遗传多样性指标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0.82、0.01014,这说明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可能是因为入侵时虫口数量较大,或者存在多次入侵的现象。此外,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在贝叶斯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三枝。陕西延安、北京及内蒙赤峰种群聚在一枝,河北保定种群为一枝,山西沁水、辽宁凌源种群聚在一枝,所有红脂大小蠹中国种群和美国西部地区红脂大小蠹聚在一起,说明近年未有除美国西部外其它地理种群的红脂大小蠹入侵过中国。(4)基于9个微卫星位点,对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的位点除A2外,全部为多态性位点,除位点A6外,多态信息含量值均大于0.25。不同种群中,山西吉县种群的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都较高。本研究的所有种群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但部分位点存在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现象。山西沁水种群和辽宁凌源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低,河北保定和内蒙赤峰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最高。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地理种群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说明:北部的红脂大小蠢种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就全国范围看,未发现明显的聚类规律。使用邻接法构建中国种群与北美种群系统发育树,所有中国种群与美国西海岸种群聚在一起,这与基于线粒体COI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

二、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外来入侵物种和检疫性有害生物
    1.2 研究对象
        1.2.1 红脂大小蠹
        1.2.2 舞毒蛾
    1.3 常用的昆虫溯源方法
        1.3.1 花粉标记溯源
        1.3.2 文献溯源
        1.3.3 分子标记溯源
        1.3.4 轨迹分析溯源
        1.3.5 同位素溯源
    1.4 常用于同位素溯源的元素
        1.4.1 氢同位素
        1.4.2 碳同位素
        1.4.3 氮同位素
        1.4.4 硫同位素
        1.4.5 锶同位素
    1.5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2.2 样品处理
    2.3 样品稳定氢同位素比率测定
    2.4 样地降雨氢同位素比值的获取
        2.4.1 OIPC全球降雨同位素数据库介绍
    2.5 一元回归模型拟合
        2.5.1 回归参数估计
        2.5.2 模型验证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雨中的稳定同位素氢在我国大陆区域的分布规律
    3.2 红脂大小蠹的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2.1 红脂大小蠹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2.2 在软件R中进行红脂大小蠹数据建模及检验
        3.2.3 在软件Origin中对红脂大小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3 舞毒蛾稳定同位素的实验结果
        3.3.1 舞毒蛾以及采样地降雨的δ2H值
        3.3.2 在软件R中进行舞毒蛾数据建模及检验
        3.3.3 在软件Origin中对舞毒蛾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3.4 模型回验
    3.5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我国的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进行溯源
4 讨论与结论
    4.1 回归模型的选择
    4.2 舞毒蛾与红脂大小蠹模型斜率的差异分析
    4.3 中国地区降雨氢同位素分布规律
    4.4 溯源精度提高
    4.5 溯源范围的扩展
    4.6 适用虫态的扩展
    4.7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红脂大小蠹耐寒相关基因筛选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脂大小蠹研究概况
        1.1.1 地理分布
        1.1.2 形态学特性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防治现状
        1.1.4.1 营林措施
        1.1.4.2 检疫措施
        1.1.4.3 生物防治
        1.1.4.4 化学防治
    1.2 昆虫耐寒性研究
        1.2.1 昆虫耐寒性与过冷却现象
        1.2.2 昆虫耐寒策略
        1.2.3 昆虫耐寒性的影响因素
        1.2.4 昆虫耐寒性的研究技术
        1.2.5 昆虫耐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转录组在昆虫耐寒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采集
        2.1.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1.3 转录组测序
        2.1.4 转录组数据的组装评估
        2.1.5 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质检结果
        2.2.2 Illumina测序组装结果
        2.2.3 Unigene功能注释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基因表达量计算
        3.1.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1.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成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2 幼虫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成虫和幼虫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可能与耐寒相关的GO富集
        3.3.3 可能与耐寒相关的途径富集
4 不同时期红脂大小蠹成虫和幼虫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红脂大小蠹总RNA提取
        4.1.2 候选基因的引物设计
        4.1.3 cDNA的合成
        4.1.4 qPCR扩增目的基因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2 荧光定量PCR的验证
    4.3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红脂大小蠹内参基因的筛选以及热激蛋白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红脂大小蠹的研究概况
        1.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1.2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特点
        1.1.3 红脂大小蠹的防治方法
    1.2 昆虫耐寒性的研究概况
        1.2.1 昆虫的耐寒机制研究
        1.2.2 红脂大小蠹耐寒性研究现状
    1.3 昆虫热激蛋白的研究概况
        1.3.1 热激蛋白的分类
        1.3.2 昆虫热激蛋白的功能特点
    1.4 昆虫内参基因的筛选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红脂大小蠹内参基因的筛选
        1.6.2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规律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脂大小蠹内参基因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的收集与处理
        2.1.2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2.1.3 cDNA第一链合成
        2.1.4 引物的设计
        2.1.5 RT-PCR
        2.1.6 荧光定量PCR检测
        2.1.7 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脂大小蠹老熟幼虫和成虫总RNA的检测
        2.2.2 候选内参基因的筛选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2.2.3 候选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2.2.4 内参基因稳定性验证
    2.3 讨论
第三章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的收集与处理
        3.1.2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3.1.3 cDNA第一链合成
        3.1.4 引物的设计
        3.1.5 RT-PCR
        3.1.6 荧光定量PCR检测
        3.1.7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系统发育分析
        3.1.8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的表达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红脂大小蠹老熟幼虫和成虫总RNA的检测
        3.2.2 热激蛋白基因的筛选及其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红脂大小蠹4条热激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
        3.2.4 不同低温胁迫处理下目的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3.3 讨论
        3.3.1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
        3.3.2 红脂大小蠹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规律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脂大小蠹研究进展
        1.1.1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
        1.1.2 红脂大小蠹的分布扩散
        1.1.3 生物生态学特性
        1.1.4 化学生态与抗性机理
        1.1.5 防治技术
    1.2 昆虫耐寒性研究
        1.2.1 昆虫耐寒性的定义及类型
        1.2.2 昆虫越冬策略
        1.2.3 昆虫耐寒性测定方法
        1.2.4 低温条件下昆虫体内的调节机制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
        1.3.1 肠道微生物在昆虫体内的作用
        1.3.2 肠道微生物鉴定方法
        1.3.3 肠道微生物与环境适应性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红脂大小蠹过冷却点及低温暴露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与环境温度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环境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2.2.2 过冷却点及冰点
        2.2.3 低温存活率
    2.3 结论与讨论
        2.3.1 过冷却点与耐寒能力
        2.3.2 低温存活率与耐寒性
    2.4 本章小结
3 红脂大小蠹越冬期与非越冬期体内生化物质和酶系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
        3.1.2 研究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及幼虫和成虫体内生化物质
        3.2.2 越冬期和非越冬期及幼虫和成虫体内酶活性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生化物质与耐寒性的关系
        3.3.2 酶活与耐寒性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红脂大小蠹不同时期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幼虫肠道真菌群落多样性
        4.2.2 幼虫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
    4.3 结论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红脂大小蠹除菌效果验证
    3.2 球孢白僵菌对有菌和无菌RTB的致病力测定
    3.3 有肠道菌和无肠道菌RTB被球孢白僵菌侵染后的症状
    3.4 接种球孢白僵菌后RTB的肠道菌群分析
    3.5 球孢白僵菌侵染回接肠道细菌后的RTB的生物测定
    3.6 感染球孢白僵菌后,无菌RTB血淋巴细菌增多
4.讨论
    4.1 红脂大小蠹肠道菌与病原真菌的协同作用
    4.2 感染病原真菌后对红脂大小蠹肠道菌群的影响
    4.3 欧文氏菌(Erwinia sp.)与病原真菌的协同作用
5.结论
    5.1 肠道菌可加速球孢白僵菌致死RTB
    5.2 球孢白僵菌的侵染显着影响RTB肠道细菌组成
    5.3 欧文氏菌B306是协同球孢白僵菌致死RTB的关键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入侵早期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脂大小蠹概述
        1.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1.2 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扩散
        1.1.3 红脂大小蠹的主要防治与监测方法
    1.2 虫害发生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1.2.1 虫害发生与动物群落多样性
        1.2.2 虫害发生与植物群落多样性
        1.2.3 植物多样性与昆虫多样性的关系
    1.3 红脂大小蠹的天敌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黑里河地区红脂大小蠹发生情况与植物群落的关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概况
        2.1.2 调查地点
        2.1.3 调查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红脂大小蠹发生情况与昆虫群落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地设置与命名
        3.1.2 采样方法
        3.1.3 样品的回收与保存
        3.1.4 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3.1.5 标本的鉴定与统计
        3.1.6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与红脂大小蠹共同危害的其他蛀干昆虫
        3.2.2 地表昆虫的多度
        3.2.3 隐翅虫在地表甲虫中占比
        3.2.4 步甲的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3.2.5 红脂大小蠢发生严重林分内的指示物种
        3.2.6 生境相似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黑里河地区红脂大小蠹自然天敌的调查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调查地点
        4.1.2 调查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红脂大小蠢发生与人为干扰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调查地点
        5.1.2 调查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主要结论
        6.1.2 讨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4.1 引言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4.2.1 数据质量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4.2.2 数据清洗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4.2.3 可视数据清洗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4.6.3.2 交互设计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5.1 引言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5.2.1 树图简介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5.2.3.1 算法描述
        5.2.3.2 示例说明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5.2.4.1 评价指标
        5.2.4.2 实验说明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5.5 案例研究
    5.6 用户反馈
        5.6.1 可视化设计
        5.6.2 可用性评价
        5.6.3 相关建议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6.1 引言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6.3.2.3 配色方案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6.3.3.5.1 Choropleth地图
        6.3.3.5.2 邮票地图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6.4 案例研究
        6.4.1 数据来源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6.5 用户反馈
        6.5.1 可视化设计
        6.5.2 可用性评价
        6.5.3 相关建议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7.1 引言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7.3.2.2 总体概览
        7.3.2.3 配色方案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7.3.4.2 交互设计
    7.4 案例研究
        7.4.1 研究区概况
        7.4.2 数据来源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7.5 用户反馈
        7.5.1 可视化设计
        7.5.2 可用性评价
        7.5.3 相关建议
    7.6 讨论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8.1 引言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8.3.2.2 数据流模型
        8.3.2.3 总体概览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8.3.3.2.4 预测分析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8.4 案例分析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8.5 用户反馈
        8.5.1 可视化设计
        8.5.2 可用性评价
        8.5.3 相关建议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9.1 引言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9.3.1 架构设计原则
        9.3.2 系统架构设计
        9.3.3 系统设计模式
        9.3.4 功能结构设计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9.4.2 实现技术
        9.4.3 数据获取
        9.4.4 数据库构建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研究工作总结
    10.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特性
    1.2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与危害
        1.2.1 红脂大小蠹的入侵扩散历史
        1.2.2 红脂大小蠹的适应性与危害
    1.3 入侵昆虫的适生区预测
    1.4 红脂大小蠹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4.1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4.2 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因素
        1.4.3 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4.4 红脂大小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2.1 试验材料
        2.1.1 软件与数据资料
        2.1.2 环境因子
    2.2 试验方法
        2.2.1 获取最新分布数据
        2.2.2 使用Maxent进行分析
        2.2.3 使用ArcGIS进行结果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当前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2.3.2 未来气候条件下适生区预测结果
        2.3.3 适生区预测结果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线粒体基因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材料采集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PCR扩增及测序
        3.2.3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CR产物电泳检测
        3.3.2 基因序列的核苷酸组成
        3.3.3 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3.3.4 基因序列单倍型及变异位点
        3.3.5 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分析
    3.4 小结
4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材料采集
        4.1.2 试剂
        4.1.3 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PCR扩增及测序
        4.2.3 PCR扩增产物检测
        4.2.4 数据分析软件及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CR产物的琼脂糖电泳检测
        4.3.2 微卫星基因分型检测
        4.3.3 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3.5 不同地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小结
5 全文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5.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四、红脂大小蠹发生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受害油松林内红脂大小蠹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研究[J]. 高丙涛,任利利,蒋琦,刘漪舟,俞琳锋,骆有庆.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6)
  • [2]基于氢稳定同位素对物种来源地追溯的可行性研究 ——以红脂大小蠹和舞毒蛾为例[D]. 覃责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红脂大小蠹耐寒相关基因筛选与表达分析[D]. 赵东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红脂大小蠹内参基因的筛选以及热激蛋白的表达分析[D]. 郑纯纯.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5]红脂大小蠹越冬期生理生化特性及肠道微生物研究[D]. 董亚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肠道细菌在球孢白僵菌侵染红脂大小蠹过程中的作用[D]. 邓竣丹.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入侵早期红脂大小蠹发生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 刘漪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红脂大小蠹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J]. 陈鲁,金彪,谷志容. 华中昆虫研究, 2018(00)
  • [10]中国地区红脂大小蠹适生区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崔骁芃.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甲虫发生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