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在主动脉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常晓晴[1](2018)在《虾肝肠胞虫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是一种可感染多种真核生物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虫。该病原最早于2004年作为一种未知微孢子虫在泰国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肝胰腺小管上皮细胞内被发现,2009年Tourtip等也从斑节对虾肝胰腺发现了这种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的细胞质中能观察到处于不同时期的虫体,SSU rRNA序列同源性比对表明,该微孢子虫与比氏肠胞虫的同源性为84%。综合其独特的超微结构,寄生细胞质位置及SSU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之命名为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并认定其为肠上皮细胞微孢子虫属的一个新种。虾肝肠胞虫作为养殖对虾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各地都有检出的报道,且呈上升趋势,该寄生虫威胁着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本文围绕虾肝肠胞虫病理学检测技术,建立了虾肝肠胞虫的孢子染色方法与荧光镜检法、组织内虾肝肠胞虫的特殊染色方法与荧光染色方法、原位杂交显色方法共两种孢子检测技术和三种组织中孢子染色检测技术,为EHP和白便综合征的快速临床诊断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1)EHP孢子染色效果比较与方法建立。首先,本文利用分离纯化到较纯的EHP孢子,选用24种常用染色液对EHP孢子进行染色,比较染色效果筛选染色液。24种染色液分别为吉姆萨染色液、考马斯亮蓝R250和G250、藏红T、结晶紫、维多亚蓝B、龙胆紫、亚甲基蓝、灿烂绿、甲基绿、孔雀石绿、胭脂红B、曙红Y水溶、台盼蓝、苯胺蓝、吡罗红G、中性红、甲基蓝、刚果红、固绿、苏丹III、甲基红、碱性品红、曙红Y醇溶。实验结果表明,效果较好可用于孢子染色的染色液有吉姆萨染液、考马斯亮蓝G250、结晶紫、龙胆紫、亚甲基蓝、孔雀石绿、碱性品红、曙红Y醇溶8种染色液。可使孢子染色但存在染色过浅、背景杂质较多等问题的染色液有考马斯亮蓝G250、藏红T、维多亚兰B、甲基绿、胭脂红B、曙红Y水溶染液、吡罗红G染液、灿烂绿8种染色液;对孢子上色浅或不上色并存在背景颜色过深、杂质过多等问题的染色液有台盼蓝、苏丹III醇溶、甲基红醇溶染液、水溶苯胺兰、中性红、甲基蓝、刚果红、固绿FCF染液共8种染色液。(2)对虾肝胰腺中EHP染色方法建立。病理检测是一种诊断病原及观察机体组织病理变化的重要方法,特殊染色是在病变组织中寻找病原体的前提手段,良好的染色有助于将病原体与组织区别,从而增加病原在组织切片中的检出率。为筛选出一种适用于虾肝肠胞虫病理切片检测的最佳染色方法,本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Masson染色法、爱显蓝-雪夫(AB-PAS)染色法、甲苯胺蓝(TB)染色法、伟郝夫范吉森(EVG)染色法、劳克坚牢蓝(LFB)染色法、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普鲁士蓝(PB)等八种染色方法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的虾肝肠胞虫进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并结合对EHP检出率的统计分析,比较了这些染色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HE染色法、AB-PAS染色法、TB染色法、EVG染色法、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法和PB染色法对孢子的染色效果较差,与背景颜色对比不明显,单个视野检出率较低;劳克坚牢蓝(LFB)染色法虽然使孢子易被识别,但是有孢子丢失现象,且组织染色效果差;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孢子呈现品红色,与组织颜色对比鲜明,孢子颗粒清晰可见,对组织细胞结构染色效果较好,且检出率也最高。综合分析染色效果及检出率,Masson染色法是一种非常适用于组织内的虾肝肠胞虫孢子染色的方法,本研究为微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基础手段。(3)EHP显微荧光检测技术建立。微孢子虫与真菌亲缘关系较近,部分真菌类生物具有自发荧光的特征,而微孢子虫是否也具有自发荧光的特性,被包埋入组织切片中的虾肝肠胞虫是否能因自发荧光而被检出,如果不能,能否通过荧光染色的手段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对虾肝肠胞虫的自发荧光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次,利用荧光染料对虾肝肠胞虫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染色,建立一种虾肝肠胞虫组织病理荧光染色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孢子可以自发荧光,可在紫外光激发下可观察到清晰的孢子和空孢子,可保持3min左右荧光观察及拍照;使用DAPI荧光染料染色后的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清晰的观察到孢子,并能观察到不同时期的虫体,为虾肝肠胞虫的病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手段。(4)EHP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与比较。对感染EHP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进行EHP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并取同一个肝胰腺进行连续切片,分别用Masson染色法、DAPI荧光染色法和原位杂交法进行染色,以对比三种病理学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原位杂交可直接显示肝胰腺组织EHP病灶的位置,使其呈黑色团状,感染越严重的区域,黑色的标记越密集,较大的组织病理切片通过肉眼便可诊断出是否呈阳性感染,宿主细胞质中少量散落的孢子,孢子无法被探针标记为黑色,但大量散落孢子所形成的团块有的也会呈现黑色的显色反应,实验效果十分理想,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三种检测技术的对比结果表明,Masson染色对孢子的检出效果最优,即使是散落于肝小管管腔中的少量孢子还是宿主细胞内大量的孢子均能被染成红色而检出,但对宿主细胞中其它增殖时期的虫体不易被有效识别,检出效果较差。荧光染色对不同时期的虫体及孢子均能有效的检出,而且对于不同景深的孢子更易检出,也能很好地分辨宿主细胞质的增殖虫体,但缺点是荧光容易淬灭,不能长时间观察和保存。原位杂交对孢子的检出效果较差,但对增殖时期的虫体可定性检测,结果更准确可靠,适合用于研究EHP在肝胰腺组织的扩散路径。研究人员可根据实验需要选用相应检测技术,为今后的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
卢琳[2](2017)在《机械牵张诱导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病情凶险,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病死率高。AD的发病机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我们联合应用β-氨基丙腈(BAPN)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两种药物,能够建立稳定的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而且其发病机理类似人类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在建立大鼠AD模型基础上,以大鼠AD血管及人AD血管为研究对象,通过牵张实验,我们发现在离体组织中机械牵张力会使AD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发生表型转化,这种表型转化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受牵张力大小的影响而与牵张时间长短无关。应用牵张离子通道(SAC)阻滞剂和AKT2阻滞剂后,VSMCs表型的转化不再受牵张力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机械牵张开放SAC后,通过AKT2信号传导通路促使VSMCs发生表型的转化。第一部分联合应用β-氨基丙腈(BAPN)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建立SD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目的联合应用BAPN和Ang Ⅱ两种药物建立SD大鼠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用于研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理。方法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药水组和灌胃组。每组30只3周龄的SD大鼠。对照组自由饮食饮水;药水组将BAPN按1g/Kg/day的药量溶解入大鼠的饮用水中,进食普通大鼠饲料;灌胃组自由饮食饮水,将BAPN按1g/Kg/day的量灌入大鼠胃内。4周后,当大鼠7周龄时,所有大鼠均停止喂药,在腹部皮下植入药物缓释泵。对照组药物缓释泵内装入0.9%的生理盐水;药水组和灌胃组的药物缓释泵内均装入Ang Ⅱ,使其走速达到1ug/Kg/min。1周后全部幸存大鼠麻醉后取主动脉血管,进行病理检查,看是否有主动脉夹层的形成。在实验过程中,所有死亡的大鼠均第一时间解剖,取出主动脉,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组30只大鼠无主动脉夹层形成,无死亡,体重从53.4±3.6(g)上升到171.3±5.9(g);药水组30只大鼠有5只产生主动脉夹层,其中3只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夹层形成率16.7%,体重从53.2±4.4(g)上升到62.7±3.6(g);灌胃组30只大鼠有15只产生主动脉夹层,其中12只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夹层形成率50%,体重从53.1±4.0(g)上升到103.6±3.2(g)。结论联合BAPN及Ang Ⅱ两种药物建立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简单易行,而且其发病机理类似人类主动脉夹层发病机理,因此这一建模方法是简单可行的,能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模型基础。第二部分机械牵张通过牵张离子通道(SAC)引起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机械牵张是否通过SAC开放引起主动脉夹层血管VSMCs表型转化。方法95只3周龄健康Sprague-Dawley(SD)幼年大鼠(体重50.8±3.2g)用于建立AD模型,以建模成功大鼠的主动脉夹层血管和16例AD患者的主动脉夹层血管为研究对象进行牵张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加SAC阻滞剂)和实验组(加SAC阻滞剂)。对照组分别用0g、1g、3g、5g四个不同牵张力牵张主动脉夹层血管,每组牵张力分别牵张0.5h、1h和2h,然后收集标本;实验组是先用SAC阻滞剂干预主动脉夹层血管1h后,再分别用0g、1g、3g、5g四个不同牵张力牵张,每组牵张力分别牵张0.5h、1h和2h,然后收集标本。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SMCs表型相关蛋白:收缩型相关蛋白α-SMA、Calponin、SM-MHC和合成型相关蛋白OPN、Smemb、Epiregulin的表达。结果在离体的主动脉夹层血管组织中,大鼠VSMCs收缩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减少,当牵张力为3g时降到最低,5g时表达有回升,人VSMCs收缩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也是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减少,当牵张力为5g时降到最低值;大鼠VSMCs合成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则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增加,当牵张力为3g时达到最高值,5g时表达有回落,人VSMCs合成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增加,5g时达到最大值。但是这些表现均能被SAC阻滞剂(Gdcl3/硫酸链霉素)抑制,在加入SAC阻滞剂干预AD血管后,VSMCs表型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不再受牵张力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牵张时间的长短与VSMCs表型相关标志物蛋白表达的多少没有明显的关系。结论在离体组织中,机械牵张通过开放SAC而引起大鼠和人主动脉夹层血管VSMCs发生表型转化。牵张力和表型转化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依赖关系:大鼠主动脉夹层血管在3g牵张力时达到极点,而人主动脉夹层血管在5g牵张力时达到极点。不同的牵张时间对VSMCs表型转化没有明显影响。第三部分机械牵张开放SAC后通过AKT2信号通路引起主动脉夹层VSMCs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机械牵张开放SAC后是否通过AKT2信号通路引起主动脉夹层VSMCs表型转化。方法90只3周龄健康Sprague-Dawley(SD)幼年大鼠(体重50.2±4.2g)用于建立AD模型,以建模成功大鼠的主动脉夹层血管和15例AD患者的主动脉夹层血管为研究对象进行牵张实验。分为对照组(不加AKT2阻滞剂)和实验组(加AKT2阻滞剂)。对照组分别用0g、1g、3g、5g四个不同牵张力牵张主动脉夹层血管,每组牵张力分别牵张0.5h、1h和2h,然后收集标本;实验组是先用AKT2阻滞剂干预主动脉夹层血管1h后,再分别用0g、1g、3g、5g四个不同牵张力牵张,每组牵张力分别牵张0.5h、1h和2h,然后收集标本。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AKT2蛋白、AKT磷酸化相关蛋白(P-AKT)以及VSMCs表型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离体的主动脉夹层血管组织中,大鼠AKT2蛋白、P-AKT蛋白和VSMCs收缩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减少,当牵张力为3g时降到最低,5g时表达有回升,人AKT2蛋白、P-AKT蛋白和VSMCs收缩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也是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减少,当牵张力为5g时降到最低值;大鼠VSMCs合成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则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增加,当牵张力为3g时达到最高值,5g时表达有回落,人VSMCs合成型标志物蛋白的表达随着牵张力的增加而增加,5g时达到最大值。但是这些表现均能被AKT2阻滞剂CCT128930抑制,在加入CCT128930干预AD血管后,AKT2蛋白、P-AKT蛋白和夹层血管VSMCs表型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不再受牵张力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发现牵张时间的长短与VSMCs表型相关蛋白表达的多少没有明显的关系。以上变化与牵张引起SAC开放后引起的VSMCs表型转化的发生规律是一样的。结论在离体组织中,机械牵张通过AKT2信号通路可以使夹层血管组织的AKT2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量发生变化,能使夹层血管VSMCs表型发生转化,牵张力和AKT2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量以及VSMCs表型转化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依赖关系:大鼠主动脉夹层血管在3g牵张力时达到极点,而人主动脉夹层血管在5g牵张力时达到极点。不同的牵张时间对AKT2蛋白、P-AKT蛋白的表达量以及VSMCs表型转化没有明显影响。我们认为机械牵张开放SAC后通过AKT2信号通路来促使VSMCs表型发生转化。
程祎,吴威武,李杰,叶朝阳,黎明[3](2014)在《高血压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高血压大鼠白膜中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20只和同系正常血压大鼠(WKY)10只,利用阿扑吗啡诱导勃起试验,将大鼠分为高血压勃起功能障碍组(SHR-ED)、高血压组(SHR)及正常对照组(Control),利用维多利亚蓝-丽春红染色法对不同处理组的阴茎海绵体标本进行弹性纤维的染色,利用彩色图文系统进行分析,以累积光密度(IOD)作为测量指标。结果 SHR大鼠死亡2只,余下SHR-ED组11只,SHR组7只,Control组10只。各处理组间阴茎白膜弹性纤维存在统计学差异(F=79.024,P=0.000),SHR-ED组阴茎白膜弹性纤维IOD含量少于SHR组(P=0.000),SHR组阴茎白膜弹性纤维IOD含量小于Control组(P=0.000)。结论高血压可以导致白膜弹性纤维的减少,高血压大鼠白膜弹性纤维减少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张连富[4](2014)在《兔梭形动脉瘤模型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猪胰弹力蛋白酶局部消化诱导法制作类似人颅内动脉瘤特点的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观察该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学改变和早期病理学变化,探讨梭形动脉瘤的形成机制,为梭形动脉瘤的治疗寻找新的切入点。方法:应用简单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兔右侧局部颈总动脉制作梭形动脉瘤模型,7d、14d、21d分别行DSA检测、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等研究观察该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①DSA造影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直径(1.64±0.17mm);生理盐水对照组血管直径(1.66±0.24mm);7d动脉瘤的长径(19.33±1.65mm),宽径(2.86±0.21mm);14d动脉瘤长径(19.66±1.18mm),宽径(3.95±0.54mm);21d动脉瘤长径(19.84±0.82mm),宽径(4.03±0.95mm)。②HE染色观察发现7d的梭形动脉瘤血管壁失去正常血管结构,外表面凹凸不平,由少细胞成分的外膜结缔组织构成,中膜平滑肌结构絮乱,细胞形态扭曲;14d梭形动脉瘤瘤壁轻度增生,内膜较平滑,瘤体部较薄,由少细胞成分的外膜构成,内膜沿瘤颈交界处轻度增生,主要为胶原成分,无内皮样结构;21d梭形动脉瘤瘤壁增生明显,内膜较光滑完整,瘤体部内膜增生明显并趋于稳定,组织较疏松,含较多平滑肌细胞及胶原成分。③弹力纤维染色显示7d的梭形动脉瘤模型弹力层明显变薄,瘤壁残存部分断裂的弹力纤维;14d梭形动脉瘤模型正常血管与动脉瘤交界处弹力层逐渐变薄;21d从梭形动脉瘤模型正常血管与动脉瘤从交界处始弹力层基本稳定。结论:利用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猪胰弹性蛋白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形态学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梭形动脉瘤模型,且动脉瘤模型与人颅内动脉瘤组织学上相似。
刘小刚[5](2013)在《miR-19a下调BMPR2促PAEC增殖在CHD-PAH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7~8‰。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高达15万,其中5~10%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未及时治疗而形成肺动脉高压(PAH)。若不加干预,患儿的肺动脉压力会不断升高,进而形成艾森曼格综合征并最终导致右心衰竭而死亡。目前对PAH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几种不同机制的抗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并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由于无法逆转肺血管的重构,最终病人仍将因不断增高的肺动脉压力而导致右心衰竭及死亡。尽管手术治疗可以彻底矫治先天性心内缺损,且大部分在发生右向左分流前接受心内缺损修补手术的患儿可获得满意的预后,但对发生双向分流或以右向左分流为主的患儿,单纯的手术治疗并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其原因在于该类患者的肺动脉血管已经发生了重构;如果患者的肺动脉血管重构得不到有效的逆转,那么手术治疗反而会促使其死亡。由此可见,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肺动脉血管重构程度都是决定患儿预后的关键因素,因而研究CHD-PAH肺动脉血管重构的机制将有助于为减缓或逆转肺动脉重构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既往研究表明,BMPR2表达下降与肺动脉重构发生密切相关,文献回顾及基因信息学分析表明miR-19a可能对BMPR2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目的本课题希望通过临床调查及相关的动物实验明确miR-19a对BMPR2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促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及肺动脉血管重构的调控机制,进而为CHD-PAH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如相关miRNA的量化可以作为肺动脉血管重构可否逆转的指标)。此外,还可为PAHde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1、以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组织为实验组(n=10),自发性气胸患者术中切除正常肺组织为对照组(n=10),进行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ting检测BMPR2表达水平差异;与此同时,在文献回顾及基因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qRT-PCR方法检测验证与CHD-PAH发生及BMPR2表达相关的miRNA。2、建立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树模型,以模型大鼠的肺组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验证左向右分流血流动力学改变对miR-19a及BMPR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如下: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T1、T2、T3、T4; T1、T3为实验组,T2、T4为对照组。实验组腹正中切口开腹,穿刺腹主动脉至下腔静脉建立动静脉瘘,对照组腹正中切口开腹,但不穿刺血管。于术后第4周检测T1、T2组的血流动力学数据,第8周检测T3、T4组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PR2在肺动脉表达改变;western-blotting及qRT-PCR分别检测相关蛋白及miRNA表达。3、将miR-19a及pcDNA-BMPR2通过脂质体包裹的方法转染大鼠肺动阿密内皮细胞,继而通过流式细胞学及AnnexinV/PI双染色法观察其对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及调往的影响。研究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PAH患者肺组织中BMPR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通过文献回顾及基因信息学网站预测,我们选定了与BMPR2相关性较强的miR-19a、miR-20a、miR-20b、miR-21、miR-130a作为目标miRNA检测其在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miR-19a在实验组肺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升高,其余mi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2、模型组(左向右分流)较对照组肺动脉压力明显升高(P<0.05)。建模后4周组较正常对照组平均肺动压明显升高(31.3±2.9mmHg vs15.5±1.08mmHg,p<0.001);建模后8周组平均肺动脉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40.8±2.6mmHgvs16.0±0.94mmHg,p<0.001);建模后4周组与建模后8周祖平均肺动脉压明显升高(31.3±2.9mmHg vs40.8±2.6mmHg,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HE及P-VB染色比较,肺动脉内皮细胞及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明显,模型组较对照组中层胶原纤维增生明显(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boltting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肺动脉周围BMPR2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q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肺组织miR-19a表达明显升高(P<0.05)。3、 SD大鼠内皮细胞转染miR-19a后24小时miR-19a增高约150倍;转染miR-19a组western-blotting检测BMPR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转染miR-19a+pcDNA-BMPR2组细胞增殖程度介于转染miR-19a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而转染miR-19a组细胞增殖程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转染miR-19a组细胞凋亡率较其余两组明显下降(P<0.05)。研究结论1、CHD-PAH患者肺组织中miR-19a表达量显着升高,而BMPR2表达水平明显下降。2、左向右分流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大鼠肺组织miR-19a表达显着升高,BMPR2表达水平显着下降。3、BMPR2是miR-19a的靶蛋白,过表达miR-19a可导致BMPR2的表达量显着下降,进而引发肺动脉内皮细胞的过度增殖。综上所述,miR-19a可通过下调BMPR2促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在CHD-PAH血管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李煜罡,潘恩山,朱晓光[6](2012)在《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性ED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组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性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组织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糖尿病性ED的可能机制。方法取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余40只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行阿朴吗啡阴茎勃起试验筛选糖尿病性ED模型后,按随机化原则选20只并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予益肾活血汤药液17.7 g/(kg.d)灌胃,模型组及正常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在阴茎海绵体勃起状态下取各组阴茎组织,行维多利亚蓝—丽春红染色,彩色图文系统进行分析,观察阴茎白膜弹性纤维累积光密度(IOD)值。结果治疗组、模型组、正常组阴茎白膜组织中弹性纤维IOD值分别为8.50±2.03、3.96±1.88、9.55±2.67,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组接近(P>0.05);模型组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结论益肾活血汤可显着提高糖尿病性ED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数量;此可能为其治疗糖尿病性ED的可能机制。
李斌[7](2012)在《NOTCH-1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 BAV)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大约在0.46%-1.37%,男女比率约为3:1。BAV患者可终身没有症状,若是合并主动脉病变如升主动脉扩张(Ascending aortic dilation, AAD)、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aortic aneurysm, AAA)或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则手术治疗风险和治疗费用显着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增高。因此探讨BAV合并AAD的发生机制,不仅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指导,还可以为今后BAV合并AAD的生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目前普遍认为,主动脉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功能异常与主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VSMC是血管中层的主要细胞类型,现有研究表明VSMC凋亡、表型转化和高分泌MMPs导致动脉血管结构破坏,细胞迁移增加和细胞外基质降低,最终导致AAD发生。但是,对于VSMC功能异常的机制仍不明确,尤其是BAV合并AAD的具体机制目前未见报道。NOTCH信号通路是人体内高度保守的跨膜信号传导通路,其在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淋巴瘤、胶质瘤、非小细胞癌和胰腺癌等肿瘤细胞的凋亡与NOTCH-1基因相关,当NOTCH-1下调时,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加,这也成为许多肿瘤治疗的研究靶点。现有研究发现,在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NOTCH-1在调控内皮细胞向间叶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发挥重要作用,而EMT是胚胎期瓣膜发育的重要环节。已有研究表明,NOTCH-1基因异常导致信号传导障碍不仅导致BAV的发生,而且与远期瓣膜钙盐沉积及钙化相关。但是NOTCH-1基因的表达改变是否也调控VSMC的功能从而影响主动脉壁功能以及其中的可能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通过回顾本院近20年入院手术BAV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BAV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合并症特别是AAD的临床特点,研究引起AAD的高危因素,为今后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以临床病理及组织标本为切入点,分析BAV合并AAD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了解NOTCH-1基因在BAV合并AAD发病中的作用,并在细胞学水平验证NOTCH-1基因改变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改变的联系,提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BAV合并AA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和结果为以上目的,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分析总结20年在院手术治疗的BAV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表面积(BSA)、术前合并症、心功能等级,以及术前重要的超声检查指标,根据瓣膜解剖特点确定分型。分析不同性别及不同瓣膜分型在临床特点、合并症方面有无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升主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BAV合并AAD的危险因素。统计结果显示,BAV患者以男性占多数,主要的临床合并症包括瓣膜功能障碍、感染性心内膜炎和升主动脉病变等。最为常见合并的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在瓣膜分型中,以左-右冠瓣融合型(L-R型)最为常见,占63.3%,其次为右-无冠瓣融合型(R-N型),占32.8%。全组406例患者在院死亡率为6.2%,要高于同期其他在院因主动脉瓣病变手术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导致在院死亡率增大因素之一。性别差异影响到BAV患者的临床特点,入院手术时男性患者的年龄明显低于女性患者,并且男性患者更易合并有SBE。男性患者表现出更差的心脏功能,而女性患者则更常表现出合并有升主动脉病变。不同瓣膜分型在临床特点上也有差异:L-R型患者易同时累及升主动脉,而对于R-N型患者,瓣膜功能障碍更易出现。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年龄增加和女性是BAV合并AAD的独立危险因素。2、通过分析BAV患者升主动脉标本的病理标本,总结其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分子生物学改变,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 assay,TUNEL)染色法检测BAV组和TAV组与正常对照组中主动脉壁中层细胞凋亡率的差异。免疫组化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的表达情况,并采用qRT-PCR检测标本中的NOTCH-1、VSMC分化迁移标志蛋白在分子水平表达情况。最后,根据NOTCH-1的表达情况,将BAV合并AAD组分成NOTCH-1表达正常组和低表达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细胞凋亡率、MMP-2,9及VSMC分化标志蛋白的表达差异。经过研究,我们发现,相比于正常对照组,BAV合并AAD患者的主动脉壁结构破坏、平滑肌细胞的丢失增多。维多利亚蓝染色(Victoria blue, VB)显示BAV主动脉壁中的红色胶原纤维含量增高而蓝色的弹力纤维断裂、含量降低。免疫组化结果可见BAV和TAV合并AAD患者的MMP-2,9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TUNEL染色见正常主动脉壁中仅有少量凋亡细胞,而在BAV合并AAD组和TAV合并AAD中,凋亡明显增多,并且主动脉扩张程度越重,中层VSMC凋亡越多。qRT-PCR检测提示,NOTCH-1基因在BAV/N组和BAV/AAD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TAV/AAD组中低于对照组(P<0.05)。代表活化收缩型VSMC的α-SMA和SM22α的表达明显降低,而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代谢的MMP-2,9则明显上调。我们还发现,NOTCH-1表达下调与VSMC凋亡及表型转化相关。相比与NOTCH-1正常组,在NOTCH-1下调组中,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显着增高,α-SMA和SM22α的表达显着降低,但MMP-2,9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3、为了研究BAV相关的目的基因NOTCH-1在调控VSMC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我们首先通过体外成功培养可用于细胞学实验的VSMC,并采用化学合成法构建NOTCH-1的siRNA,通过脂质体转染成功下调NOTCH-1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并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从不同凋亡通路分析其参与的可能性,从而得出NOTCH-1调控VSMC凋亡的主要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相比siRNA阴性对照组, NOTCH-1siRNA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着提高,凋亡相关的蛋白也有相应的变化。siRNA实验组的促凋亡蛋白Caspase-9和Bax显着提高,而抑制凋亡蛋白BCL-2及NF-Kappa B显着降低;另一方面Caspase-8的表达也有升高,但不如其他凋亡蛋白的表达变化程度大。因此,我们认为,NOTCH-1调控VSMC凋亡主要通过线粒体途径完成,但也不排除受体介导途径在其中的作用。4、我们在体外培养大鼠VSMC及转染NOTCH-1siRNA的基础上,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OTCH-1siRNA组和阴性转染组间VSMC表型转化标志基因α-SMA和SM22α的表达差异,分析NOTCH-1基因下调对VSMC分化的影响。利用Transwell迁移实验研究分析VSMC迁移能力的变化,同时检测MMP-2,9的表达情况,分析MMPs表达受NOTCH-1下调的影响及其对VSMC迁移能力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NOTCH-1下调后可诱导VSMC由收缩亚型向合成亚型转化,α-SMA和SM22α的表达在siRNA组中显着下降。伴随着NOTCH-1表达下调,VSMC细胞迁移能力增加,但影响细胞迁移能力的MMP-2,9并无显着上升,提示NOTCH-1调控VSMC迁移能力改变主要是通过改变细胞的分化状态而不是通过影响MMPs的表达,NOTCH-1对MMP-2,9的表达无直接的调控作用。结论1、BAV患者男女比例约为2.6:1,最常见的合并症有瓣膜功能异常、感染性心内膜炎(12.5%),升主动脉扩张(44.1%)。伴发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动脉缩窄和室间隔缺损。在二叶瓣分型中最常见的是L-R融合型(占63.3%),其次为R-N融合型(占32.8%);2、男性BAV患者更易发生AI,且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而女性患者更易发生AS。女性患者更加容易并发升主动脉扩张。L-R型BAV患者易并发升主动脉扩张和主动脉窦部扩张,并且更易出现AI,而R-N型患者更易发展成为AS合并AI;3、影响BAV患者合并升主动脉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和女性,因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而早期就诊是起到一定保护性作用;4、BAV合并AAD的基本组织病理改变是中层囊性坏死,包括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缺失,弹力蛋白断裂、消失,且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与主动脉扩张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5、NOTCH-1表达下调、VSMC的凋亡增加及表型转化、MMP-2,9的表达与BAV合并AA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6、NOTCH-1的表达下调与VSMC凋亡增加、表型转化具有相关性;7、NOTCH-1表达下调可促进VSMC凋亡增加,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相关蛋白表达有显着差异提示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排除受体介导通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8、NOTCH-1表达下调可诱导V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收缩型VSMC的标志蛋白α-SMA和SM22Α表达下调;9、NOTCH-1对MMP-2,9的表达没有直接调控作用,NOTCH-1表达下调时,MMP-2,9表达变化无明显差异;10、NOTCH-1表达下调可促进VSMC迁移力增加,与细胞表型转化相关,而与MMP-2,9的表达无直接联系。
李宇煌,张征宇,汪照静,刘树迎,陈大堤,黄锦桃,胡黎平,李朝红[8](2011)在《颈总动脉压诱导的小鼠移植静脉血管重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压升高引起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手术取出麻醉后的11~12周供体C57BL/6J小鼠的下腔静脉,连接到同窝出生的受体小鼠颈总动脉,构建"静脉桥"。继而,收获受颈总动脉压作用不同时间(0,2,4,8周)后的移植静脉,经石蜡包埋HE染色、丽春红-维多利亚蓝染色以及平滑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血管构筑。【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均可见移植静脉血管壁增厚及新生内膜的形成,呈时间依赖性。与正常静脉[(11.10±0.9)μm)]相比,术后8周血管壁[(88.97±16)μm)]增厚了8倍(P<0.01)。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生内膜中即可见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量增生,4周最多,8周后数量减少,但细胞外基质明显增多。移植静脉在动脉压作用下,其弹性膜历经了断裂、合成和重建过程。【结论】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可直接导诱导移植的小鼠静脉粥样硬化以及弹力膜的重构。本研究可望为深一步探索高血压引起血管重构的机制及防治新策略提供有用的动物模型及实验依据。
陆树洋[9](2010)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织中alpha-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与夹层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正常升主动脉、升主动脉瘤及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stanford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中alpha-1抗胰蛋白酶表达的差异,为探讨alpha-1抗胰蛋白酶对于维持升主动脉血管结构完整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收集34例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TAAD16例,升主动脉瘤10例,心脏移植供体心脏升主动脉8例。采用RT-PCR法、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标本组织中的alpha-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及其分布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基因水平上,alpha-1抗胰蛋白酶在升主动脉瘤中表达最高,正常血管组织中表达次之,TAAD患者升主动脉中表达最低(2.192±0.133,1.213±0.156,0.672±0.101,p<0.05)。在蛋白水平上,alpha-1抗胰蛋白酶在升主动脉瘤中表达明显升高,TAAD患者升主动脉中表达次之,正常血管组织中最低(0.285±0.010,0.153±0.011,0.102±0.010,p<0.05)。免疫组化结果示,alpha-1抗胰蛋白酶在血管全层结构中均有表达,在血管内定位无特异性。结论Alpha-1抗胰蛋白酶在正常人、升主动脉瘤及TA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中均有表达,且有统计学意义。Alpha-1抗胰蛋白酶对于维持升主动脉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正常升主动脉、升主动脉瘤及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stanford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TAAD)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结构特点,分析alpha-lAT对于维持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血管完整性的作用。方法收集34例升主动脉血管组织标本,TAAD16例,升主动脉瘤10例,心脏移植供体心脏升主动脉8例。采用HE染色法、弹力胶原纤维复染法及TUNEL法对升主动脉血管组织的结构特点进行研究。结果HE染色与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复染示正常升主动脉与升主动脉瘤患者升主动脉结构相似,具有完整血管结构,内膜、中层和外膜,但是,在动脉瘤组中,存在弹力纤维变细,甚至缺失,肌肉成分增生,靠近内膜处病变较重,靠近外膜处形态相对正常;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大体标本可见夹层撕裂破口的位置,光镜下,可见弹力纤维变细、减少、断裂,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血细胞成份。TUNEL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升主动脉血管组织可见大量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及固缩的凋亡细胞,升主动脉瘤及正常升主动脉中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患者升主动脉血管组织中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稀疏、减少、断裂,结构紊乱,血管组织中细胞凋亡明显增加。
张健[10](2009)在《糖胺聚糖含量和分子结构改变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发生于主动脉的最常见灾难性疾病之一,致残致死率极高。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同时由于经食管超声、MRA、CTA、DSA等影像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检出率增加,使得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传统开放手术技术上的不断改进逐步降低了主动脉夹层手术相关并发症率和死亡率,而近年兴起的腔内血管外科理论和技术更是实现了其治疗从巨创到微创的重大转变,进一步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所有这些都给主动脉夹层病人带来了福音,然而,仍有许多病人在明确诊断或手术治疗之前已经因破裂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死亡或残疾,这是由该病的发病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从发病机制水平出发来探讨主动脉夹层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和进展机理等问题仍不清楚,可能是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认为主动脉壁本身结构异常是发病基础,而血流动力学异常则被认为是促发因素。糖胺聚糖(GAG)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重要生物学作用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GAG均为多聚阴离子,分子量大,且无紫外吸收,这些特点给他们的分析检测造成极大困难,因此以往相关研究较少。然而,近年随着生物医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GAG的相关研究逐渐热门起来。目前已经在多种疾病中检测到GAG的异常改变,如骨科疾病和肿瘤疾病中,在大动脉疾病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腹主动脉瘤的相关研究中。以往已经在人主动脉壁中鉴定出了4种GAG,包括透明质酸(HA)、硫酸乙酰肝素(HS)、硫酸软骨素(CS)和硫酸皮肤素(DS),它们对于维持正常主动脉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起着重要作用。结构决定功能,要想了解GAG在主动脉夹层发病和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首先必须了解它们的含量和结构改变。然而,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各种GAG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准确含量,结构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基于这些背景,本课题将对各种GAG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含量和细微结构改变进行阐述,为进一步探讨它们在该病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阐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中GAG的总含量改变,并讨论年龄和高血压等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2、阐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中CS、DS、HA和HS 4种GAG的相对含量改变,并讨论年龄和高血压等因素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3、阐明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中CS、DS、HA和HS 4种GAG的细微结构改变。4、讨论各种GAG含量和分子结构异常在主动脉夹层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探讨该病可能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本研究设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两个组。实验组共10例,为主动脉夹层病人升主动脉标本;对照组共7例,为与实验组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相同位置的升主动脉标本;2、组织学染色:通过HE染色和VB染色观察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人主动脉壁的基本结构,通过AB-PAS染色观察GAG分布。3、联合采用木瓜酶酶解法和氢氧化钠碱解法水解释放主动脉壁中的GAG,然后采用乙醇沉淀法进行初提,冷冻干燥后进行相关分析。4、采用DEAE Sephacel离子交换层析法,以0.1~1.2 M氯化钠缓冲液进行分级梯度洗脱,对初提的HA、HS、CS和DS进行分离纯化:然后对分离纯化的各种GAG进行乙酸纤维素电泳,通过和GAG标准品对比进行鉴定。5、采用浓硫酸-间羟联苯法对初提的各标本GAG糖醛酸总量进行测定,比较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年龄和高血压等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6、采用乙酸纤维素电泳法对初提的各标本GAG进行分离,采用0.02%阿利新蓝染色。然后分别切下各GAG条带,测定它们在677 nm下的吸光度值,计算HA、HS、CS和DS的相对含量。比较正常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年龄和高血压等因素对它们所产生的影响。7、分别采用硫酸软骨素酶ABC和B以及肝素酶Ⅰ、Ⅱ、Ⅲ,将各种GAG裂解为相应的不饱和二糖。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以二糖标准品作为对照,分别对样品中的各种二糖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主动脉夹层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GAG二糖组成的差异。结果:1、组织学染色:同正常人主动脉相比,HE染色和VB染色显示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基本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中膜可见假腔形成,弹力纤维断裂、减少,胶原纤维增生:AB-PAS染色显示主动脉夹层组酸性黏多糖于管壁全层增多。2、实验组和对照组主动脉壁中GAG总含量分别为6.703±0.495和6.415±0.539mg/g干组织,两组之间的GAG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对年龄(以40岁分界)、病程(以7 d分界)、主动脉直径(以5.5 cm分界)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等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主动脉壁中GAG总量随年龄增加明显降低(P<0.05),而其它3个因素对实验组的GAG总量无明显影响(P均大于0.05)。3、实验组中各种GAG的比例较正常发生明显改变(CS:62.5%vs 54.7%;DS:9.8%vs 15.8%;HA:10.6%vs 7.8%;HS:17.1%vs 21.8%),其中CS和HA明显升高(P<0.01),而DS和HS明显降低(P<0.01)。随年龄增加,主动脉壁中DS和HS含量明显下降(P<0.05),而CS和HA无明显改变(P>0.05);病程、主动脉直径和高血压等因素对各种GAG的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4、经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实验组HA样品中仅检测到△di-nonSHA1种二糖,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DS样品中检测到5种二糖包括△di-di(2,6)SCS/DS、△di-di(2,4)SCS/DS、△di-di(4,6)SCS/DS、△di-mono4S+(CS/DS)和△di-nonSCS/DS,较正常对照组缺少△di-mono6SCS/DS,但增加了△di-di(4,6)SCS/DS,且其余4种二糖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CS样品中检测到6种二糖包括△di-di(2,6)SCS/DS、△di-di(2,4)SCS/DS、△di-di(4,6)SCS/DS、△di-mono6SCS/DS、△di-mono4SCS/DS和△di-nonSCS/DS,其中除△di-di(2,4)SCS/D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外,其余5种二糖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HS样品中检测到7种二糖包括△di-tri(2,6,N)SHS、△di-di(2,N)SHs、△di-di(6,N)SHS、△di-di(2,6)SHS、△di-monoNSHS、△di-mono2SHS和a△di-nonSHS,其中除a△di-nonSHS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外,其余6种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1、我们发现主动脉夹层中GAG总含量较正常对照无明显改变,但各种GAG的相对比例却发生明显异常,提示各GAG相对比例的失调可能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主动脉夹层中各种GAG的结构组成均发生明显异常,这可能会造成主动脉壁结构的薄弱,进而破坏其生物学功能的完整性。同时,我们还发现二糖组成的异常是造成各GAG之间相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测GAG细微结构的异常改变可能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和进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在主动脉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在主动脉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虾肝肠胞虫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孢子虫研究概述 |
1.2 虾肝肠胞虫研究进展 |
1.2.1 虾肝肠胞虫的发现与流行 |
1.2.2 虾肝肠胞虫的检测方法 |
1.3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虾肝肠胞虫的孢子染色方法比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3.1 第一组染料 |
2.3.2 第二组染料 |
2.3.3 第三组染料 |
第三章 组织内虾肝肠胞虫染色方法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3.1.2 染色方法 |
3.1.3 显微观察及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HE染色效果 |
3.2.2 Masson染色效果 |
3.2.3 AB-PAS染色效果 |
3.2.4 TB染色效果 |
3.2.5 EVG染色效果 |
3.2.6 LFB染色效果 |
3.2.7 PB染色效果 |
3.2.8 天狼猩红染色效果 |
3.2.9 检出率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虾肝肠胞虫孢子的荧光观察与组织内荧光染色方法的建立 |
4.1 材料方法 |
4.1.1 样品来源 |
4.1.2 主要试剂 |
4.1.3 方法 |
4.2 结果 |
4.2.1 孢子荧光观察 |
4.2.2 EHP组织切片荧光染色 |
4.2.3 讨论 |
第五章 虾肝肠胞虫的原位杂交技术及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
5.1 材料方法 |
5.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5.1.2 切片的制备与处理 |
5.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5.1.4 探针合成 |
5.1.5 实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探针的有效性 |
5.2.2 虾肝肠胞虫的原位杂交结果 |
5.2.3 Masson、荧光和原位杂交三种染色技术的对比 |
5.3 讨论 |
5.3.1 原位杂交 |
5.3.2 Masson、荧光和原位杂交三种染色技术的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机械牵张诱导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联合应用β-氨基丙腈(BAPN)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建立SD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机械牵张通过牵张离子通道(SAC)引起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换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机械牵张开放SAC后通过AKT2 信号通路引起主动脉夹层VSMC表型转换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血压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 |
二、方法 |
1. APO诱导大鼠勃起实验: |
2. 实验分组: |
3. 取材、固定: |
4. 弹性纤维的染色: |
5. 数据的采集: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分组情况: |
2. 各组中阴茎白膜弹性纤维含量: |
3. 在光镜下见: |
讨论 |
(4)兔梭形动脉瘤模型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试剂和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部分试剂及药品的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制备 |
2.3.2 实验兔 RCCA 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影像学检查 |
2.3.3 血管和动脉瘤标本的获取和处理 |
2.3.4 石蜡切片 HE 染色 |
2.3.5 石蜡切片弹力纤维染色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瘤模型大体解剖 |
1.1 实验组梭形动脉瘤模型大体解剖 |
1.2 实验组梭形动脉瘤模型标本 |
1.3 生理盐水对照组大体解剖 |
2.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瘤模型组织学观察结果 |
2.1 正常对照组组织学观察结果 |
2.2 生理盐水对照组组织学观察结果 |
2.3 实验组动脉瘤模型组织学观察结果 |
2.3.1 实验组 HE 染色结果 |
2.3.2 实验组弹力纤维染色结果 |
3.术后不同时间点梭形动脉瘤模型影像学检查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miR-19a下调BMPR2促PAEC增殖在CHD-PAH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iR 19a、BMPR2 在 CHD PAH 患者肺组织中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肺组织中 miR 19a、BMPR2 的表达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miR 19a 抑制 BMPR2 表达促肺动脉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6)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性ED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组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糖尿病性ED模型建立 |
1.3 实验分组及给药 |
1.4 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染色及计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NOTCH-1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406 例主动脉二叶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NOTCH-1 与 BAV 合并 AAD 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NOTCH-1 调控平滑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NOTCH-1 基因调控平滑肌细胞迁移、分化的机制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8)颈总动脉压诱导的小鼠移植静脉血管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3 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 |
1.4 取材及病理学检查 |
1.4.1 取材与石蜡包埋、切片手术后各时间点 (2, 4, 8周) 麻醉小鼠, 仔细分离移植静脉。 |
1.4.2 HE染色和观察 |
1.4.3 免疫组化检测 |
1.4.4 弹性膜染色和观察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动脉血压可诱使移植静脉术后中膜及新生内膜明显增生 |
2.2 血压升高诱导增生的移植静脉管壁中含有大量平滑肌细胞 |
2.3 动脉压诱导移植静脉血管弹力膜及弹性纤维增生 |
3 讨论 |
3.1 弹性膜断裂、新生和增加在血压升高诱导移植静脉管壁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
3.2 异常血压升高产生的机械力可以直接引起血管的病理改变 |
3.3 小鼠静脉移植粥样硬化模型应用前景广阔 |
(9)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织中alpha-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与夹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α-1AT在夹层动脉瘤中表达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夹层动脉瘤血管结构的特点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
致谢 |
(10)糖胺聚糖含量和分子结构改变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人主动脉壁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人主动脉壁糖胺聚糖含量差异的相关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人主动脉壁糖胺聚糖分子结构差异的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胺聚糖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 |
综述二 主动脉夹层病因学分析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在主动脉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虾肝肠胞虫病理学检测技术的建立[D]. 常晓晴.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2]机械牵张诱导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制研究[D]. 卢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4)
- [3]高血压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改变对勃起功能影响的研究[J]. 程祎,吴威武,李杰,叶朝阳,黎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4(24)
- [4]兔梭形动脉瘤模型初步研究[D]. 张连富.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5]miR-19a下调BMPR2促PAEC增殖在CHD-PAH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小刚.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6]益肾活血汤对糖尿病性ED大鼠阴茎白膜弹性纤维组织的影响[J]. 李煜罡,潘恩山,朱晓光. 山东医药, 2012(39)
- [7]NOTCH-1在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合并升主动脉扩张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斌. 第二军医大学, 2012(09)
- [8]颈总动脉压诱导的小鼠移植静脉血管重构[J]. 李宇煌,张征宇,汪照静,刘树迎,陈大堤,黄锦桃,胡黎平,李朝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1(02)
- [9]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组织中alpha-1抗胰蛋白酶的表达与夹层机制的研究[D]. 陆树洋. 复旦大学, 2010(03)
- [10]糖胺聚糖含量和分子结构改变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初步研究[D]. 张健.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