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

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

一、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论文文献综述)

金佳宁[1](2021)在《胆囊息肉样变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

叶红[2](2020)在《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之角药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之角药及其配伍的一般规律,挖掘敦煌角药方组方、治法精髓,同时结合导师李应存教授应用角药方临证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医辨证思路,使祖国医学文献尤其是敦煌医学文献能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方法:以《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以及国际敦煌项目IDP网站中的原始照片为基础,参阅敦煌医方类和角药专题研究文献,运用统计筛选、训诂学、校勘学等研究方法,对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的独立角药方进行全面梳理,逐条检出,分类统计,统计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其次,结合医理,深入研究每一组角药的组成用法、主治功效、配伍结构并给予规律性的总结,同时与传世文献对勘,辨读文字,比较印证,结合地域和时代特点,客观归纳其特色与价值。最后,结合导师李应存教授临床病例,为敦煌角药的开发应用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及理论参考。结果: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的角药共计49组,功效包括补益、温里、清热、祛湿、理血、理气、解表、泻下、开窍等13种,补益类角药最多,其次是祛湿、清热、理血类。主治涉及内、外、妇、儿、男、五官、皮肤各科病症。配伍形式多样化,包括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寒热配伍、升降配伍、润燥配伍等11类,以异类相使、同类相须、寒热配伍的形式居多。结构层次清晰,具有桥梁结构、三角结构、链条结构、单双结构4种模式。药物多元化,包括敦煌本土药材、西域输入性药材、蔬菜、乳类制品、佐料、各种酒剂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含有角药5组,均以“小泻+五脏”命名,为“二体一用”的配伍形式,主治五脏疾病之病情轻浅,证候单一,病位近病脏者。导师李应存教授在临床中将角药方融入敦煌复方中使用,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拓展了临证思路。结论: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的角药数量繁多,内容渊博,应用性强,具有(1)治疗广泛,重视养生;(2)配伍丰富,结构巧妙;(3)剂型灵活,治法多样;(4)擅用食材,种类浩繁;(5)融入复方,疗效明显五大特点,故有较高的文献和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

王佑辉[3](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发掘王伟明教授治疗慢性胆系疾病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王伟明教授治疗慢性胆系疾病处方进行整合、数据分析,发掘王伟明教授在治疗慢性胆系疾病中的用药规律,以期将王教授临床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搜集王伟明教授治疗慢性胆系疾病(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石症)相关的中医处方,建立数据库,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为依托,进行数据整合、分析、挖掘,获取王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胆系疾病用药规律。结果:搜集符合要求方剂175首,共得到81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药物有53味,按功效分类可分为13类,其中理气类、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涉及药味种类位居前三。药物归经使用频次前三位分别是:脾经、肝经、胃经。通过对使用药物在五味中所占比重统计可知位居前三的分别是苦味、辛味、甘味。通过对使用药物在四气中所占比重统计可知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温、平、寒。在置信度为0.8,支持个数为35前提下,通过数据挖掘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组,潜在新方8个。结论:通过对药物频次,药物归经使用频次,药物所属四气、五味出现频次,关联规则,组方规律,潜在新方等信息的发掘,总结出王伟明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胆系疾病用药具有如下特点:理气解郁以治本、活血清利祛邪气、健脾益气以扶正。

林依璇[4](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显性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传播已相对容易,而个人拥有独特、难以模仿的中医隐性知识正成为中医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采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挖掘伤寒名家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类方临床经验,以病证结合及方证相应为切入点,量化分析导师运用柴胡类方的辨治思想、用药规律,揭示柴胡类方证的内在结构与相互异同,为掌握柴胡类方运用规律提供客观依据。此外,透过数据挖掘导师用药经验,显性化其隐性知识,增加、提升导师中医知识量,实现其内隐化的临床诊治技能的传递与交流。研究方法:1资料来源:病例来源于2013年4月至2017年11月间王庆国教授门诊病例。选取一方用药中,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柴胡类方者(本文主要探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且一般资料记录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规范统一柴胡类方病例中病名、症状体征及药物等信息,并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保证数据库质量控制,数据库项目需全面、准确、真实记录,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结果:共有1138例柴胡类方病例,其中小柴胡汤295例,柴胡桂枝汤525例,柴胡桂枝干姜汤293例,大柴胡汤15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知导师运用各柴胡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体现导师临床诊治过程中的隐形知识。1小柴胡汤:导师运用小柴胡汤常见疾病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其次为睡眠障碍及各种术后调理。中医证型为少阳枢机不利证及脾虚肝胃不和证,常兼有痰饮食滞。主要症状包含消化道脾虚肝胃不和表现如心下痞、纳差、呃逆、心下疼、泛酸、恶心;情志失调表现如不寐、心烦;及郁热伤津表现如口苦、咽干、大便干。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党参、黄连、煅牡蛎、大枣、干姜、茯苓、当归、陈皮、黄芪,即小柴胡汤原方加上黄连、煅牡蛎、干姜、茯苓、当归、陈皮、黄芪。常用合方药物以调理肝胆脾胃以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药为主,包含:半夏泻心汤、平胃散、温胆汤、香砂六君子、理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开胃进食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旋覆代赭汤、四逆散、柴胡解毒汤;其他包含益气聪明汤、生脉散、潜阳封髓丹、玉液汤等。2柴胡桂枝汤:导师将柴胡桂枝汤用于一系列疾病边缘状态为主如亚健康状态、各种术后调理,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妇科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型为太阳少阳两经不和证及肝郁脾虚证,常兼有脾肾阳虚或心脾两虚。主要症状包含少阳经气不利表现如口干、耳鸣;太阳表虚受寒表现如汗出、畏寒、恶风、喷嚏、流涕、手足冷、关节疼痛;正气虚弱表现如乏力、心悸;消化道表现如心下痞;情志失调表现如不寐、心烦。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桂枝、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大枣、党参、黄芪、当归、煅牡蛎、附子,即柴胡桂枝汤原方去生姜,加黄芪、当归、煅牡蛎、附子。常用合方药物较为多元,多根据疾病特性合方用药,如亚健康状态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三仙汤及生脉散;更年期综合征合用龙牡甘麦大枣汤;过敏性鼻炎合玉屏风散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辛夷;慢性胃炎合百合乌药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丁香柿蒂汤;上呼吸道染合麻杏石甘汤、金沸草汤;荨麻疹合用荆芥、连翘、徐长卿、蝉蜕等祛风解毒之品;肝硬化合用柴胡活络汤;类风湿关节炎合用穿藤通痹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木防己汤;崩漏合用傅青主加减当归止血汤等。3柴胡桂枝干姜汤:导师将柴胡桂枝干姜汤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为肝热脾寒证。主要症状包含消化道脾阳虚衰表现如腹胀、大便稀而次数多;少阳经气不利表现如胁胀痛;寒热错杂表现如畏寒、下焦冰凉、口干。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煅牡蛎、法半夏、炙甘草、党参、黄连、白芍、黄芪,即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去天花粉,加法半夏、党参、黄连、白芍、黄芪。合方用药以治疗肠炎、肝炎、胃炎用药为主,如治疗肠炎常与薏苡附子败酱散、援绝神丹、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等合用;肝炎与柴胡解毒汤、柴胡活络丹合用;胃炎与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黄连汤合用。4大柴胡汤:导师运用大柴胡汤的适应证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如胆囊炎、胆囊结石及慢性便秘。中医证型为少阳胆热兼阳明里实证。主要症状包含少阳本证表现如口苦、胁痛、纳差、口干;阳明里实表现如大便干、大便次数少。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白芍、枳实、法半夏、黄芪、茵陈、生熟大黄、炙甘草、郁金,即大柴胡汤原方去生姜、大枣,加黄芪、茵陈、炙甘草、郁金。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用于治疗精神疾病,例如焦虑证及抑郁症。中医证型为少阳受邪兼心胆气虚证。主要症状包含心神不宁表现如心悸、胆怯、不寐、焦虑;少阳证表现如抑郁、胸闷、头晕、纳差。主要药物为柴胡、黄芩、煆龙骨、锻牡蛎、生铁落、桂枝、茯苓、法半夏,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原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大黄。结论:导师运用柴胡类方特点可归于以下几点:1法仲景心得,承师门术功:导师运用柴胡类方不离仲景愿意,且在继承刘渡舟教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个人特色。导师认为少阳病有经证、腑证,临床上以脏腑失和,肝胆气郁为主,后根据疾病属性及机体状态导致而有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2病证结合,辨证论治:导师借用现代医学方法,以西医疾病明确诊断,并同时辨别中医证型,达到病证结合,最后根据核心病机遣方用药。3善抓主症,方证相应:导师认为抓主症即把握核心病机,包括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邪趋势,谨守病机,随症治之。4合方化裁,拓展运用:导师临证时不仅将柴胡汤类方与经方相合,亦常与后世时方相合,基本未见原方使用。导师透过合方运用产生新的疗效,扬长避短,扩大柴胡汤类方的主治范畴,应对复杂多变的病证,提高临床疗效。

闫军堂[5](2018)在《“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标:1.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血、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厘清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水血同病”不同概念体系下的临床应用模式。3.厘清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的发展脉络,总结血、水和“水血同病”概念及其应用体系的发展规律。4.总结提炼“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学术源流、发展特色,“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及“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以及基于“水血同治”的辨治规律和证治经验。方法:本论文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的分析方法,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官方文献和影响力较大的医家着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以及金元四大家、张景岳、叶天士、吴鞠通、唐容川、周学海、王清任等医家着作。现代中医理论研究的主要文献是全国统编第1-9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首先,明确该时期的主流思想,确定该时期的话语场。其次,以血、水为对象,探讨各时期的血、水概念关系,提炼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总结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含义。再次,比较各时期血、水概念的知识型和含义,各时期“水血同病”概念的区别,阐述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结果:1.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以前的血证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包括咳血、呕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宋以前医家认为血证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方面,主要有气、火、热等因素。通过历史考察发现:宋以前医家对血证形成原因的认识多集中在违背了大的自然规律,如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血证的治疗思路多从气、火、热等因素考虑。宋以前医家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是在大的自然规律前提下通过判断是否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而进行。瘀血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痛症、痹症、厥证等都可由瘀血导致。宋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宋以前医家更重视从“象”上来判断是否有瘀血,进而治疗瘀血,临床多采用疏血气、通经络、散恶血、温则消而去之、导下等方法。宋以前的水证主要指水肿、水气、痰饮等疾病。宋以前医家主要是根据表现在外的部位、症状和特性对水证进行分类,同时,将水证纳入到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之中。在对水证形成机理的认识中,尤其强调气在水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治疗上并未完全由气、水等概念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的完整诊疗过程。“水血同治”的情况出现较多,就其论述来看,多为该疾病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具体主要指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水气病中兼见瘀血,临床中采用利水和祛瘀的中药共同组方。同时,痈肿成脓后“水血同见”时,也有水血共同组方治疗的情况。第二,月经病、带下与经血同见时,从治水、治血两个方面共同组方。第三,痰瘀同治。由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着作中的“痰”与后世的“痰”概念存在差异,因此“痰瘀同治”多为后世医家所总结。另外,痰、瘀多为致病因素,临床疾病中多有痰瘀同时出现、方剂组成中也多为治痰药与活血药联合应用。本时期的血证与水证之间并无过多的因果关系讨论,临床上多采用“随证治之”的治疗方法。“水血同治”多为在“随证治之”的前提下,疾病出现血证与水证兼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2.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宋金元时期,火的重要作用被医家重视,在血证的诊治理论中,火被突出强调。宋金元时期,医家逐渐开始从重视气、热、火等因素在气血之间关系规律、五运六气规律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中的地位,转而关注“气”“火”“热”等因素本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集中关注火邪在血证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宋金元医家将血证的论治集中到火上,但其观点主要是强调火的重要作用,而非以火为中心建立因果关系紧密的理论体系。宋金元时期的水证主要指水肿和水气等疾病。同时,痰饮、带下病、痈肿成脓流水的情况也多从水证的角度考虑。本时期对水证的分类除了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的分类方法,还以阴阳五行、脏腑理论重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分类模式,并且提出了阴水和阳水概念,使水肿的辨治更加丰富。尽管对水证的形成原因多有发挥,但就水证的具体治法而言,宋金元时期基本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宋金元时期,“水血同治”多为疾病中血证与水证兼见时的共同治疗。但是,宋金元医家鲜有从血水相互转化机制的角度探讨“水血同治”。与宋以前医家不同的是,本时期尤其重视导致疾病的内生因素。内生之火、风、痰、瘀受到重视,很多疾病都是从这些因素出发进行探讨。因此,“痰”和“瘀”作为两种重要的内生因素,在这一时期的相关论述逐渐增多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着名医家朱丹溪倡导“百病多由痰作祟”,痰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被凸显。在临床治疗中,宋金元时期的医家并未过多关注“痰”和“瘀”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当疾病中同时出现痰证和瘀血证时,多以痰瘀共同治疗为主。但是,当疾病中只出现痰证或只出现瘀血的情况时,则不会过多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宋金元时期的“痰瘀同治”与“水血同治”相似,多为痰证之中出现瘀血或者瘀血之中出现痰饮时,采取共同治疗的方法。3.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明清民国时期逐步构建了以“气水——血火”为核心的血证诊治理论,临床上也将气水血火定为血证的诊治关键,即血证的核心病机。在治疗上,重视火在血证中的关键作用,从火论治。同时,清末民国时期对于血证的论述也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影响。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医家对瘀血病症也非常重视,多在气的基础上论述瘀血证治。明清民国时期,在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讨论水证的基础上,重视从肺、脾、肾三脏治疗水证。在水证的诊治中,明清民国时期的医家重视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该时期医家多认为:气是导致水证的关键,气行则水肿自消。同时,将气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尤其重视肺气、脾气、肾气在水证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证治法而言,多延续《内经》《金匮要略》中的论断,同时又有各自的发挥,尤其是补法和从肝火论治水证被该时期医家所强调。明清民国时期,“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尽管出现了大量的关于“水血同源”和“血汗同源”的论述,但在对“水血同源”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气在水血同源中的重要作用;就血汗关系而言,尤其重视气的作用,而对疾病中的水血之间的转化机制关注较少。因此,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为血证兼见水证或者水证兼见血证情况下的共同治疗。另外,明清民国时期在继承前辈医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对“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4.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通过对历版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教材的分析后发现:当代学者构建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概念,同时使用原有的词汇来表达新的理论,现代中医学者关注的焦点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学者更加关注血证和水证发生的病因和疾病演变的机制。同时由于更加关心疾病产生的病因及演化机制,血、水、痰、瘀等具体物质被现代中医学者所强调。这种转变使中医原本同时关注疾病的关键和产生机制,转为只关注疾病的机制。另外,当代中医的辨治思路与西医思维比较接近,可以说受西方医学的影响较为深刻。同时,由于中医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一些概念被泛化后形成新的概念,如将水血共同治疗演化成“水血同治”,进而构建“水血同病”理论。当代学者构建的“水血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水、血表示疾病的阶段或病证的范围,是抽象概括多种情况的概念,与构成人体的血和水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二,“水血同病”强调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水血同治”也是根据血水之间的相互转化机制指导临床选方用药。第三,“水血同病”多是在临床具体疾病之上的大一统的理论讨论。构建“水血同病”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几乎所有疾病的诊治,其讨论的重点多与具体疾病相分离。值得注意的是,在“水血同病”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证解释“水血同病”的情况。5.“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谱系清晰,学术特色明显,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科研、学术、临床齐头并进,成为影响海内外各中医学派发展的典范。首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于“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等病症的学术观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其次,系统梳理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独到认识和辨治规律,即:水血同源,生理攸关;水血同病,病理密切;水血同调,辨治精当;以及辨治要点,尤需注意等四个方面。治疗上,由血病水者,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由水病血者,治水为主,兼以治血;水血同病者,治水、治血并重。本论文梳理出“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临床常用的“水血同治”经验方34首,包括:治血为主,兼以治水的柴胡活络汤、三草活络汤、柴胡止痛汤、柴胡鳖甲汤、宣络化瘀汤、珀朱六一汤、遂金丸、养阴活血利水汤。治水为主,兼以治血的苓桂茜红汤、三参苓桂术甘汤、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白玉消胀汤、消胀除湿汤、加味黄连导赤汤、加减木防己汤、归芍温胆汤。以及治水、治血并重的荆防肾炎汤、加减旋复花汤、加减柴胡桂枝汤、加味知柏地黄汤、滋阴潜阳汤、三草芍甘汤、柴胡排石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桃红温胆汤、丹桅温胆汤、金铃温胆汤、菖郁温胆汤、丹郁温胆汤、失笑温胆汤、百地温胆汤、黛蛤温胆汤。最后,列举了本学派三代传人(刘渡舟,王庆国,闫军堂)从“水血同治”辨治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经验与临床案例,对临床有所裨益,可资借鉴学习。结论: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宋以前、宋金元、明清民国、当代)“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系统考察发现:各时期医家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认识不尽相同。在王庆国、李成卫团队前期973课题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各个历史时期医家在构建中医理论过程中,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要。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两汉经学、宋明理学和西方哲学在中医理论构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两汉经学为例,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是影响宋以前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天人宇宙论强调各事物的归属及与天地、外界的联系,因此,该时期医家重视导致疾病的外因,而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并未受到重视。“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宋金元明清时期,经过两宋哲学家的发展,中国哲学进入了理学成为主流学说的时代。与两汉经学中的天人宇宙论不同,宋明时期的理学强调“本体论”。因此,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是影响宋以后医家构建“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理论的主要思想。由于宋明理学强调事物本身的作用,为此该时期医家重视自身导致疾病的因素,在此情况下瘀血、痰饮、水湿等内因受到重视。由于宋明理学中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存在差异,尤其在因果关系的认识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水血同治”也是血证中兼见水证或者水证中兼见血证时的共同治疗,而并未形成“水血同治”,也并未由“水血同治”形成“水血同病”概念。自西学东渐以后,西方哲学对中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愈发加深。在西医占据主流话语权的大环境下,中医理论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其核心理论的构建。其中概念思维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中医的影响尤其深刻。就“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而言,现代中医对病机概念理解的转变,促使当代学者重视“痰”“瘀”等内生因素构建“水血同治”,并基于“水血同治”构建了“水血同病”。

张培松,曹葆强,龚仁华[6](2017)在《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已成为胆道外科的常见疾病;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PLG的检出率很高。临床上针对PLG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明确PLG的类型,确切分清有无恶变倾向的PLG,可以避免实施不必要的预防性胆囊切除术。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治疗PLG逐渐地得到了重视,发现中药的治疗起到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不超过10mm的PLG,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将对PLG的确诊方法及PLG与恶变关系及中药治疗PLG进行综述,以便确定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意义。

高安[7](2016)在《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刘华为教授为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名中医,从医四十载,中医理论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等疾病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研究总结导师的学术特色与临床经验,从而继承与发扬传承中医。1.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刘华为教授熟谙经典,博览群书,师古而不泥古,重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的研究,临床精于辨证,强调脾胃,重视肝胆,崇尚重阳的学术理念。总结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有:强调整体观念;坚持辨病、辨证相结合;注重脏腑气机气化;强调脾胃,重视肝胆;临床常用“调气机,促气化”理念的方剂;重视阳气;秉承“少火生气”理念,临床擅用附子;充分发挥合方优势,体现整体思维。刘华为教授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有自己的特色,总结刘华为教授临床经验,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运用脏腑辨证,以“脏腑气机气化”理念指导心律失常、高血压病、肺癌、食道癌、慢性胃炎及肝硬化等疾病的治疗。创新点:(1)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是以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及五苓散合方变化而来,全方通过化痰、降痰、消痰达到畅气机、促气化、通心脉之功效,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2)开降分消汤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本研究通过运用“脏腑气机气化”理念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及治疗的阐释,首次系统总结了刘华为教授的学术渊源及学术理念,对继承和推广刘华为教授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的临床研究冠心病心绞痛相当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疾病。中医学在冠心病的证候研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探索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道路势在必行。刘华为教授总结各家对冠心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沿袭《金匮要略》中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认为冠心病是由于脏腑气机失调,气化失司,导致痰、湿、水、浊、瘀等病理性代谢产物内停,痹阻心脉而致,而痰浊痹阻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其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但与胆及脾(胃)关系密切相关。临床采用“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等临床观察研究,以探讨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总结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研究目的:(1)总结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2)通过观察以“辛开苦降法”为主导创制的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的影响,对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探讨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的疗效及对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指标的干预机制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独特优势。方法:(1)学习老师发表的论文和着作,整理学术思想。(2)跟师过程中,通过老师授课、抄方学习的方法,记录老师处方用药及辩证施治的特点,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3)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选取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按对照组:治疗组=1:1比例分为西药组(对照组)及中西药结合组(治疗组),每组60例。西药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拜阿斯匹灵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中西药结合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开降分消汤,共给药4周。4周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病情评分及心电图疗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上述结果均进行治疗前后组内对比观察及治疗后组间对比观察。数值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分析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dit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心绞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疗效显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对照组TG、TC、LDL-C、HDL-C值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TC、LDL-C值显着降低(P<0.05), HDL-C值显着升高(P<0.01),TG值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能显着降低TC、LDL-C值,升高HDL-C值。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在降低LDL-C值及升高HDL-C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3)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组内比较:对照组P>0.05,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P<0.05,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能显着降低FIB水平。治疗前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FIB值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研究表明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患者,可改善心绞痛症状,而且在心绞痛、心电图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效果显着,并可降低患者TC、LDL-C值,升高HDL-C值及降低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见痰浊痹阻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之一。由此推测运用“辛开苦降法”即通过化痰利湿,畅气机,促气化来调节体内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是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之一。开降分消汤联合鲁南欣康、拜阿斯匹灵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心绞痛及血脂、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本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证)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为进一步探讨该方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朱乐乐[8](2016)在《利胆化痰丸治疗胆囊息肉(胆热痰湿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价利胆化痰丸治疗胆囊息肉(胆热痰湿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广泛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均来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脾胃科门诊及住院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利胆化痰丸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胆宁片治疗,4周为一疗程,连续服药观察3个疗程,在每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影像学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并于治疗结束后第12周进行随访,评定其远期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的数目、单发息肉的直径与多发息肉的最大直径,经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说明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影像学疗效:总体疗效: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对两组组内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息肉直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息肉总体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单发息肉疗效: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对两组组内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单发息肉直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单发息肉疗效优于对照组。多发息肉疗效: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对两组组内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多发息肉最大直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小;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多发息肉疗效优于对照组。3症状的疗效: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对两组组内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中医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复发率比较:在总疗程结束后的随访中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为8.3%,对照组的复发率为46.7%,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控制胆囊息肉复发方面,利胆化痰丸存在显着优势。结论:利胆化痰丸能有效减小胆囊息肉的直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其复发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在临床上服用方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利胆化痰丸是治疗胆囊息肉(胆热痰湿证)安全有效的药物。

杨倩,杜姚,郭子敬,邱贝,张娜[9](2015)在《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由胆囊壁向囊腔内呈局限性隆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Kirklinl于1931年首先报告胆囊乳头状瘤的放射学诊断,1957年Jones称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1]。临床常见症状为右胁肋胀痛、口苦、恶心、干呕、厌食油腻,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依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

尚杰云,李素领[10](2015)在《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医诊治现状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对于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多数为临床报道和个人经验,缺乏系统理论研究和实验基础研究的支持,其病名划分、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统一,辨证分型因人而异,涉及方药繁杂,疗效判断标准差异性较大,不同的研究报道效果之间可比性差,且效果多为近期疗效,缺乏远期的疗效观察,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手段尚不能确定其息肉的类型和病变性质,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故需进一步对胆囊息肉进行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和严谨的基础研究,探求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演变规律及其发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寻找其发病原因和机制,使中医分型指标客观化,为确立胆囊息肉中医标准化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运用中医药对潜在的发病人群进行"未病先防",对已发病人群采取"既病防变"的措施,预防、减少临床胆囊息肉样病变疾病的发病率,运用中医"澄源、涤浊、利胆、消症"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进一步提高临床效果。

二、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论文提纲范文)

(2)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之角药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第一章 敦煌医学汉文文献概述
    1 基本概念
    2 敦煌医学汉文文献及敦煌医方的概况
    3 敦煌医方类文献的内容与价值
第二章 角药的概述
    1 基本概念
    2 角药的源流
    3 角药的发展简史
第三章 研究方案
    1 研究内容
    2 收集资料
    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敦煌独立角药方研究
    1 解表角药
    2 泻下角药
    3 和解角药
    4 清热角药
    5 温里角药
    6 补益角药
    7 固涩角药
    8 理气角药
    9 理血角药
    10 祛风角药
    11 祛湿角药
    12 祛痰角药
    13 开窍角药
第五章 敦煌角药的配伍形式
    1 “七情”配伍
    2 相对关系配伍
    3 生克理论配伍
    4 归经理论配伍
第六章 敦煌角药的配伍结构探析
    1 桥梁结构
    2 链条结构
    3 三角结构
    4 单双结构
第七章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角药研究
    1 五脏“体用”、“补泻”法则与药物性味的联系
    2 五脏病证与“体用”的关系
    3 五脏组方释义
    4 小结
第八章 敦煌角药的临床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发掘王伟明教授治疗慢性胆系疾病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处方来源
    2.处方纳入标准
        2.1 慢性胆囊炎纳入标准
        2.2 胆囊息肉纳入标准
        2.3 胆囊结石纳入标准
    3.病例排除标准
    4.中药名称的规范
    5.研究方法
        5.1 分析软件
        5.2 建立数据库及分析方法
        5.3 相关数值的设定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药物频次统计结果
    2.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
    3.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结果
        3.1 用药模式
        3.2 规则分析
        3.3 二味药物组合的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结果
        3.4 三味药物组合的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结果
        3.5 四味药物组合的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结果
    4.基于熵方法的组方规律研究结果
    5.新处方网络展示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理气解郁以治本
    2.活血清利祛邪气
    3.健脾益气以扶正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胆系疾病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柴胡类方现代临床运用进展
    一、小柴胡汤
        1 消化系统疾病
        2 循环系统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
        4 内分泌系统疾病
        5 呼吸系统疾病
        6 皮肤病
        7 儿科疾病
        8 妇产科疾病
        9 其它
    二、大柴胡汤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其它
    三、柴胡桂枝汤
        1 内科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妇儿科
        4 其它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1 内科疾病
        2 皮科疾病
        3 妇儿科疾病
        4 其它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 内科疾病
        2 妇儿科疾病
        3 皮肤科
        4 其它
    六、柴胡加芒硝汤
    七、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小柴胡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研究对象
        3 数据处理
        4 数据管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1 小柴胡汤证治规律
        2 小柴胡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小柴胡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小柴胡汤疾病谱
        3 小柴胡汤症状信息
        4 小柴胡汤药物信息
        5 小柴胡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1 导师运用小柴胡汤证治规律
        2 小柴胡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举隅
        3 导师运用小柴胡汤结论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桂枝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汤桂枝常见西医疾病药症关系举隅
        三、讨论
        1 柴胡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桂枝汤适应证
        3 柴胡桂枝汤症状信息
        4 柴胡桂枝汤药物信息
        5 柴胡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1 柴胡桂枝汤证治规律
        2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
        3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汤结论
    研究三: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桂枝干姜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
        3 柴胡桂枝干姜汤症状信息
        4 柴胡桂枝干姜汤药物信息
        5 柴胡桂枝干姜汤常见病证用药比较
        四、小结
        1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拷汤证治规律
        2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疾病症药规律
        3 导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结论
    研究四: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大柴胡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柴胡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柴胡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柴胡汤适应证
        3 大柴胡汤症状信息
        4 大柴胡汤药物信息
        四、小结
    研究五: 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疾病谱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信息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频次分析
        四、小结
总体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一: “水血同病”及其相关概念的现代研究
    1. “水血同病”的概念研究
        1.1 “水血同病”源于“水血同源”
        1.2 “水血同源”的溯源研究
        1.3 “水血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
    2. “水”概念研究
    3. “血”概念研究
    4. “水血同病”概念研究的思考
        4.1 “水血同病”的概念并非一直保持不变
        4.2 气、水、血三者之间的关系被忽视
        4.3 水血同治、水、血概念未达成共识,造成水血同治理论的进一步混乱
        4.4 历史追溯法是导致“水血同病”概念被认为一直保持不变的主要原因
    5.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知识考古学及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1. 知识考古学简介
    2. 知识考古学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3. 知识考古学的应用过程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上篇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水血同病”理论的历史考察
    第一章 宋以前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以前的“血证”研究
        1. 从气血关系、五运六气和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等认识血证
        2. “血瘀”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
        3. 从气、火、热等因素治疗血证与气血、运气、五行规律等相关
        第二节 宋以前的“水证”研究
        1. “水证”的分类
        2. 水证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3. 水证的辨证治疗
        第三节 宋以前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气病、痈肿脓血同见与水血同治
        2. 妇人带下与经血同治
        3. 痰瘀同治初具雏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宋金元时期的“血证”研究
        1. “血证”关注的重点是火在血证中的重要地位
        2. 治血尤重治火逐渐成为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血证的共同认识
        3. 更加重视“瘀血”在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4. 瘀血论治独具特色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证”研究
        1. 延续前代的水证分类方法
        2. 重视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治疗水证
        3. 具体治法延续《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又有新的发挥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同治”多为水血同见时则“水血同治”
        2.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详实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血证”研究
        1. 逐步构建“气水——血火”理论结构
        2. 气水血火逐步成为血证的诊治关键
        3. 强调从气的角度论治“瘀血”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证”研究
        1 五脏之中,肺脾肾三脏尤其受到重视
        2 脏腑之气在水证中的作用受到重视
        3.具体治法在延续《内经》《金匮要略》的论断上又有发挥
        第三节 明清民国时期的“水血同治”研究
        1. 水血共同治疗
        2. 血汗同源,辨治同法
        3. 血汗之中当重气
        4. 痰瘀同治的论述日渐完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的“血证”“水证”与“水血同治”研究
        第一节 “血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形成雏形
        3 第三阶段,血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二节 “水证”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受到重视
        1. 第一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较为简单
        2. 第二阶段,水证的病因、病机内容结构更加成熟
        第三节 痰瘀等病理因素愈加受到重视
        第四节 由“水血同治”构建“水血同病”
        1. 从阳气与阴精的角度,借鉴现代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2. 从互为根本、互相转化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构建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3. 从水血同源的角度,套用现代医学知识论述痰瘀同源、水血同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各个历史时期影响“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主要原因
        1. 经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2. 理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3. 西方哲学对“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的影响
        第二节 “血证”“水证”和“水血同治”发展的思考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下篇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
    一、开门启“源”,别树一帜
    二、研经习业,“道”韵流长
    三、成学者众,蔓延成“派”
    四、“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的发展特色
    五、“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湿证”“痰饮”“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一)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证”的理论阐释
        (二)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湿证”的理论阐释
        (三)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痰饮证”的理论阐释
        (四)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人体“津液链”的理论阐释
    六、“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同病”的理论阐释与辨治经验
        (一) 水血同源,生理攸关
        (二) 水血同病,病理密切
        (三) 水血同调,辨治精当
        (四) 辨治要点,尤需注意
        (五) 临床治验,拓展应用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
致谢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LG的流行病学及自然病程
    1.1 PLG的流行病学
    1.2 PLG自然病程
2 PLG的分类
3 PLG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中医对胆囊息肉病因病机的认识
5 PLG癌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6 PLG的治疗
7 小结

(7)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治疗思路
        1.1 胸痹心痛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进展
    综述二 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研究现状
        2.1 “痰浊”与冠心病心绞痛历史沿革
        2.2 冠心病痰浊形成的主要机制
        2.3 冠心病“痰浊证”中医治疗概况
        2.4 冠心病“痰浊证”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
        2.5 祛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研究
    综述三 冠心病心绞痛现代医学治疗研究
        3.1 流行病学
        3.2 危险因素
        3.3 诊断与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
    第一章 刘华为教授学术思想
        1.1 整体观念
        1.2 辨病辨证相结合,掌握西医诊断,不拘泥于西医药理
        1.3 注重脏腑气机气化
        1.4 刘华为教授临床常用调气机,促气化理念的方剂
        1.5 重视阳气思想
        1.6 秉承“少火生气”理念,临床擅用附子
        1.7 发挥合方优势,体现整体思维
    第二章 刘华为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2.1 刘华为辛开苦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2.2 刘华为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2.3 刘华为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2.4 刘华为治疗食道癌经验
        2.5 刘华为治疗肺癌经验
        2.6 刘华为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2.7 刘华为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第三部分 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刘华为教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病因认识
        1.2 病机认识
        1.3 辛开苦降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立论依据
    第二章 开降分消汤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目的
        2.3 病例选择标准
        2.4 研究方案
        2.5 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3.1 从痰浊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意义
        3.2 刘华为对冠心病痰浊痹阻证的论治
        3.3 开降分消汤组方理念及现代药理基础
        3.4 开降分消汤疗效分析
        3.5 结论
        3.6 临床安全性研究问题
        3.7 创新点
        3.8 存在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小结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8)利胆化痰丸治疗胆囊息肉(胆热痰湿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7 研究方法
    8 治疗方法
    9 观察指标
    10 疗效评价标准
    11 安全性评价标准
    12 统计学处理
    13 观察、记录、总结的有关要求
结果分析
    1 临床资料统计
    2 临床疗效分析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胆囊息肉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胆囊息肉的认识
    3 导师治疗胆囊息肉的学术思想
    4 利胆化痰丸的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词语对照
附录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病例观察表
附录4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及科研情况

(9)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病理研究
2中医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4结语

四、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囊息肉样变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金佳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敦煌医学汉文文献中独立成方之角药及配伍规律研究[D]. 叶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发掘王伟明教授治疗慢性胆系疾病用药规律[D]. 王佑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4]基于数据挖掘的王庆国运用柴胡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林依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水血同病”的历史考察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对水血病证的辨治规律研究[D].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4)
  • [6]胆囊息肉临床诊治的新进展[J]. 张培松,曹葆强,龚仁华. 中医临床研究, 2017(24)
  • [7]刘华为学术思想及开降分消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浊痹阻)临床研究[D]. 高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1)
  • [8]利胆化痰丸治疗胆囊息肉(胆热痰湿证)的临床研究[D]. 朱乐乐.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从瘀论治胆囊息肉样变研究概况[J]. 杨倩,杜姚,郭子敬,邱贝,张娜. 湖南中医杂志, 2015(10)
  • [10]胆囊息肉样病变中医诊治现状分析与研究[J]. 尚杰云,李素领. 中医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