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桂阳县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勋[1](2021)在《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专题调研侧记》文中认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如今,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人大工作开启全新篇章。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进入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要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成就、经验梳理好、总结好、提炼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研究好、阐释好,
王文姬[2](2019)在《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学校是学生和教师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除了具备教育职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的卫生职能。我国通过构建学校卫生管理体制来保障和督促学校顺利实施卫生职能,学校卫生监督机制作为此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卫生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时常出现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学校卫生工作的多种问题,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还属于我国的二线城市,相比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其学校卫生形势更是不容乐观,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本文以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运行构架为切入点,通过引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研究、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分析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学校卫生监督机制运行模式经验,加以融会贯通。最后,创新提出了引入社会组织、家庭和社区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达到构建健康校园环境,保障师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同时,从完善现行监督机制、引入外部协调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以及有效配置现有资源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王英欣[3](2019)在《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部制的改革,将原来多部门监管的模式合并为一个整体监管机构,统一协调部门管理。本人从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凭借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分享一些在大部制改革进程中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同时听取领导、其他基层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中教训,结合大连市某区域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结合在大连市某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现状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刻分析,指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大部制改革进程中存在的行政执法监管力量不足、食品监管工作机制及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备、信息化平台衔接不当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中存在执法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查找原因,主要从缺乏完备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制、领导层工作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机关变化、基层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监管需求、执法监管风险大幅增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统一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系、提高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降低行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等对策,以期能够用于实践当中,促进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朝着和谐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
高晓峰[4](2017)在《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文中提出学校体育政策规定了学校体育的性质、任务、管理实施模式和运行机制。而学术上,对于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对一个多世纪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梳理,呈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和特征,为研究学校体育变迁的规律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管理提供借鉴。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政策文本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通过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历程、内容、特征及动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百余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逐步健全、管理逐渐规范。从近代清末的学部开始,发展到现代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国家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相关学校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咨询与指导组织和学校体育社团等为辅的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形成,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出台的坚实基础。二、清末随着各级学校和教育管理体系迅速建立的同时,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也仿照日本逐渐建立起来,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具雏形并强调建章立制,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但没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战争溃败、“西学东渐”、近代国外政策成效的示范效应、陈腐教育等是促使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三、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政策颁布机构开始协同工作,政策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对有关机构、制度、人员和设施、标准等都有了相关的法规文件,呈现出了体系比较完备、内容层次比较清晰严谨、制定技术相对规范的特征,但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实际可行性存疑。对国民身体教育改革诉求、民主革命以及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积极尝试成为政策变迁重要动因。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学校体育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学习苏联模式,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体育制度的基础。构建了较完备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但法制化较弱,计划色彩浓厚,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出现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等问题。苏联学校体育政策模式的引进、政策至上理念、对民国学校体育政策改造、计划体制与经验缺乏等成为此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六、“文革”中后期中断五年的学校体育政策开始恢复,1978年伴随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确认,学校体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与完善。我国的学校体育法制体系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专门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规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有关学校体育具有法规性质的要求;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有关学校体育的专门法规。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的体系。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涉及范围广泛拓展,政策质量日益提高,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等鲜明特征。但政策强制性较弱,政策重叠过多,政策内容尚需优化。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深入、思想解放、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七、借用多源流理论解释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发现其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各个时期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问题源流互动明显,政治流占主导地位;问题源流受客观因素影响显着;精英化决策模式主导政策源流;政治源流表现在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国家意志的执政理念,使政治源流贯穿于三条源流的始终,并影响着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走向,体现了政治流为主导的,三源流高互动性。八、针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特征和动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的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王东伟[5](2017)在《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政诉讼中的合理性审查是人民法院运用立法目的与精神、一般法律原则和行政机关职权基本原则等对行政裁量行为是否符合行政管理领域中所要求的行政合理性原则的审查。本文以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根源在于行政管理领域中要求行政裁量行为不仅要符合法律的明文规定,还要符合行政合理性原则,即符合立法目的与精神、一般法律原则及行政机关职权基本原则等。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具有宪法上的基础,同时也是控制行政裁量行为及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对比1989年与2014年《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合理性审查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以行政判决书为研究样本,对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运行以及存在哪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从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对象、审查标准、审查密度、审查方式及审查结果等方面系统地完善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制度。本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基础理论”。该部分首先分析了行政合理性原则在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的提出、内容及其对具体行政领域中的行政行为的要求。因为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并不是在诉讼阶段对行政行为提出的新要求,而是体现了法院对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领域的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法律和职权要求的监督;从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来看,虽然法律规定将严重不合理的行政行为视为违法,但是从实质来讲,法院对“滥用职权”和“明显不当”等行政行为的审查是一种合理性审查。这种合理性审查具有宪法上的基础,也是控制行政裁量行为及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的必然要求。第二章“域外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考察与借鉴”。对行政裁量行为的合理性审查,在两大法系的国家中都有规定。本部分以英美法系中的美国和英国,大陆法系的法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行政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关于行政裁量行为的范围、司法审查的标准、审查密度、审查方式、审查结果等,以期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第三章“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我国1989年《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合理性审查标准的规定是“滥用职权”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2014年《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合理性审查标准的规定是“滥用职权”和“明显不当”。法律规定修改的原因是什么、修改之后的审查标准是否发挥了控制行政裁量权的作用、合理性审查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哪些问题等,都是本章通过对涉及合理性审查的行政判决书进行实证研究之后所回答的问题。第四章“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制度的完善”。结合第二章对域外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考察和第三章对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本部分从合理性审查的对象、审查标准、审查密度、审查方式、审查结果等方面系统地论述如何完善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制度。
朱敏[6](2016)在《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曾几何时,食品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牵动万民之心,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而民众更为之担忧的是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上海福喜肉、湖南镉大米、瘦肉精、地沟油等等一系列问题食品事件的发生,足以表明食品消费市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导致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已经缺乏基本的信任。当前,一些餐饮服务单位缺乏法制观念、诚信意识薄弱,经营过程中不能够严格按照有关食品安全制度执行;同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的技术设施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另外,多数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不能够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餐饮服务单位有漏洞可钻,餐桌上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式严峻。食堂就餐具有人数众多,时间、地点较为集中的特点,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易造成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影响广泛,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大。对于学校来说,食品安全是关系学生生命安全的大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事关学生健康、教育质量、校园安全、社会稳定,而中小学又是青少年成长学习之处,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基于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探索如何有效监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学生饮食安全,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研究,阐述目前吴江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以及在学校食堂监管方面已取得的成效。根据目前吴江区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在查找问题的基础上,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对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成因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以及对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研究和成因分析,从食堂自身、学校、监管部门,以及社会的角度来提出相关建议,改变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单一的监管模式,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研究目标,以期达到长效监管的目的。
周益安[7](2015)在《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安全生产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命脉,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一场事故可能夺取数十人的生命,可能导致数十个家庭破碎崩溃。烟草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特殊商品,因其具有易燃、自燃、阴燃、遇水变性、粉尘爆炸等物化属性而呈现金贵脆弱,其安全风险渗透在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烟草行业作为八大行业之一,其安全管理的好坏事关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全局。运用好绩效管理工具,对安全关键性岗位加以有效激励和约束,从而有效保障、有力促进安全生产毋庸置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论文以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研究为对象,探索优化和改进方案设计。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现代的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探讨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从行业和企业绩效管理层面,对郴州烟草安全岗位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经验借鉴,探讨针对郴州烟草特点,从目标和原则设计、指标设计、考核办法、反馈与沟通等角度,对安全岗位员工绩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方案设计。第四部分主要从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措施、制度保障措施、文化保障等方面,研究如何有力确保优化后的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方案得以有效实施,同时对实施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估计,并提出解决方案。本论文通过对郴州市烟草公司原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方案进行分析,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进行了优化研究,设计了新型的符合企业安全发展需要的安全岗员工安全绩效管理方案,从而有效克服了原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方案的不合理性,为有效提高安全管理绩效,奠定了良好基础,为解决类似绩效管理问题提供了良好借鉴。
谭志[8](2014)在《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共中央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大跃进”经济建设运动。历史已经证明这场“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中一次重大的失误。它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为例,运用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力求全面展示宜章县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发展起因,过程以及结果。论文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研究宜章“大跃进”运动的课题意义,以及当前学术界对“大跃进”运动的研究动态,通过资料的比对,笔者发现目前对研究地方“大跃进”运动的文章较少,且没有专门研究宜章“大跃进”的文章与书籍。笔者身为宜章人,抱着想深刻了解家乡历史的愿景,鉴于此,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宜章“大跃进”运动进行较为全面深刻地探索。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宜章“大跃进”发动的时代背景及推动因素。宜章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会议精神,提出了“苦战三年,赶超或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宜章面貌”的口号。加之宜章县极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特殊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急需改变的现状,“大跃进”运动伊始就受到了宜章人民的热烈拥护和广泛支持。论文第三部分全面展现宜章县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人民公社、“五风”的滋长等方面的发动和过程。并在宜章“跃进”运动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细节,展现宜章“大跃进”的区域特性。论文第四部分论述“大跃进”运动给宜章人民带来的粮食短缺,农副产品骤降,人民生活困难,疾病蔓延等严重后果,同时也对运动后进行的深刻反思。研究宜章县“大跃进”的这段历史,不仅可以为“大跃进”研究者们提供地方史料外,同时也让我们以史为鉴,为将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历史的镜鉴。
熊俊杰,杜可佳[9](2012)在《无锡市锡山区学校餐饮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无锡市锡山区学校餐饮食品安全现状,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预防学校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采用调查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93所学校食堂的餐饮食品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明显优于社会餐饮单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结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管理,确保学校餐饮食品卫生安全。
李建中[10](2010)在《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文中研究指明解放以后,在1949至1953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以平均分配土地为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以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信用合作化、农村手工业合作化、农村供销合作化为手段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希图以此在农村进行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上述四种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农村供销合作化是重中之重。就农业生产合作化而言,从1953年至1958年短短的5年间,我国农村便实现了由个体农民所有制向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至人民公社的过渡。当时,国家认为人民公社是最高类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共产主义的雏形,它的建立和巩固将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1953年至1983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表明,农业合作化的初衷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特别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相反,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并一度出现了粮食匮乏的困难局面。其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唯有此,才能使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走弯路。就供销合作社而言,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自1949年至1991年,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是我国县城以下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它在饮食业、服务业、纯商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是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起,各级供销合作社特别是县、乡两级供销合作社才日渐衰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级供销合作社虽然垄断了全国农村的商品流通,虽然表面上看似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官办”性,在很大程度上只代表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而不能很好地体现农民群众的局部利益,有时甚至侵犯了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挫伤了生产队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工农业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如何避免并吸取计划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便把三农工作搞得更好,加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需求。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形势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巩固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随着“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的形成,各级供销合作社日益衰落。但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类合作社在加速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代西欧、北美、南美、非洲、北欧、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各类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农业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效用。我国要想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想避免农民群众单家独户闯市场或被迫卷入市场大潮,以致自身利益屡受强势群体侵犯的被动局面的出现,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速各类农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以使农民在与其他阶层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有真正的农民所有、农民治理、农民得利的合作经济组织、民间社团,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探讨改革开放形势下供销合作社式微的原因和教训,提出复兴供销合作事业的新理论、新对策等,就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在内容上可以说是史料翔实,结构合理,条理清晰。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49至2010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时间跨度很长。因此本文采取了按时间顺序组织全文,以纵向的“条”为主要线索,对南阳县的供销合作事业进行论述的手法。文章共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其他八个部分是正文,正文共分八章:第一章简单地回顾了1949年以前我国的合作事业发展史,第二章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三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四章探讨了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五章论证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六章分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第七章叙述了徘徊中的二年南阳县的供销合作社,第八章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文章从第二章到第八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南阳县供销社的业务、人事、计划、统计、财务等进行了叙述、分析和研究,同时也对供销合作社领导和管理下的农村副业、农村集市贸易、农村小商小贩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前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不同时期内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特点、规律以及它在南阳县的农业、商业、工业、农村副业、农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现了60余年来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解决当代南阳县以及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困难局面的对策和理论。当然,本文在内容上并非只写“条”,不写“块”,在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本文采取条块结合的手法,在结语部分以“块”为主,分专题从业务、体制、管理、农村副业、农村集市、农村私商、供销社与国家的关系、供销社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供销社与农民的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横向概括,揭示了60余年来南阳县以至全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普遍规律。本论文在研究成果和立论观点方面颇具创造性,通过八章正文的详细叙述和论证,文章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总结了60余年来,甚至100年来中国合作事业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未来的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改变了传统的对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全盘否定的观点。文章指出,国民政府推行的合作事业有一些较好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注重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不仅进行官方的宣传教育,而且允许民间社团、私营报刊、民间精英等进行关于合作事业的宣传、教育、创建等活动;注意培养和重用政权体制以外的合作社理论家和合作活动家;制定并实施各级各类合作法律、法规,而且把合作立法的基点放在国际社会公认的有关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上,如团结、互助、互利、合作、联合、自愿、平等、自由、民主、博爱、不以盈利为目的等诸多方面;在政府与合作社的关系上,政府始终坚持对各类合作社虽然“引动”,但不“代动”的政策,即政府只是对合作社进行指导、监督、帮助,而不直接插手合作社的人事、业务、财务等,这使得国民政府时期的各类合作社具有较大的“民办”性质。(二)本文秉笔直书,认为1953至1983年我国推行并维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并非十全十美,而是失误大于成功,教训大于经验。笔者指出,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农业大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并没有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水平,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徘徊和缓慢发展之中,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农民生活长期维持在温饱线上下,有一部分生产队长期以来只给社员分配口粮,而没有一点现金分配。(三)本文以不掩恶,不虚美的学风,首次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销合作社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群众自己的合作商业组织,它在实质上是“官办”企业和政府的附属物,在本质上与国营商业完全一样,都是全民所有制,在人、物、财方面都由国家实行“包配”。正是由于供销合作社的官办性质,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商业工作屡屡出现“政府行为化”,使供销合作社这只用来“勾连”城市和农村的“抓手”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屡屡违反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在城乡经济交流中总是以“多购、少留”、“少供、价高”的形式偏向城市、干部职工、工业,而忽略和损伤农村、农业、农民。这种做法不利于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有损商业工作的“专业性”,不能很好地发挥流通对生产的积极反作用,并且使商业部门的经营管理陷于混乱,增大了商业企业的亏损、贪污、盗窃,加重了国家财政对商业企业的“补贴”负担。(四)本文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不是它的正常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衰落却是它的正常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强盛只是一种“虚态”,它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国家依靠行政力量维持着它在饮食业、纯商业、服务业等方面的垄断地位,国家对农民的家庭副业、自由市场、“私商”等进行了严格控制,并且绝对不允许农民弃农经商、干部职工弃工经商。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十分强大,但是全国的商业却陷入了长期的呆滞状态,整个国民经济也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弃了依靠行政力量维持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垄断地位的做法,并且允许农民经商、干部职工经商、无业者经商、开放自由市场、放弃对“私商”的管制,最终在商业领域形成了“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衰落了,但是这种衰落正是它由“虚态”向“实态”转化的表现。因为它的衰落意味着以个体商业和私营商业为主的其它经济成分的商业主体的兴旺发达,意味着城乡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和优良的服务,意味着国家摆脱了因弥补供销合作社的亏损而长期背负的财政包袱,意味着我国的商业繁盛了,意味着整个国民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表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弄明白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理论课题。
二、湖南省桂阳县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桂阳县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专题调研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
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
提升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尊重代表、依靠代表、服务代表,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
担负时代使命,加强自身建设 |
(2)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境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理论阐释 |
2.1 概念确定 |
2.1.1 学校的界定 |
2.1.2 卫生监督的定义及特征 |
2.1.3 学校卫生的内涵及其公共物品属性 |
2.1.4 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及其外部性特征 |
2.2 学校卫生监督机制构建的相关理论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2.4 机制设计理论 |
3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现状分析 |
3.1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现状 |
3.1.1 被监督单位基本情况 |
3.1.2 卫生监督机构基本情况 |
3.1.3 卫生监督员情况 |
3.1.4 经常性卫生监督情况 |
3.1.5 卫生行政处罚情况 |
3.1.6 部分学校校医调研情况 |
3.2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工作成效分析 |
3.2.1 日常监督工作稳定提升 |
3.2.2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初见成效 |
3.2.3 卫生管理档案基本完善 |
3.3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行政处罚力度弱效果差 |
3.3.2 监督员工作量大配置堪忧 |
3.3.3 饮用水卫生安全风险高 |
3.3.4 内设医疗机构存在隐患 |
3.3.5 托幼机构监督管理不到位 |
4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运行架构及案例分析 |
4.1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建设历程 |
4.1.1 建设初始阶段 |
4.1.2 建设启动阶段 |
4.1.3 建设完善阶段 |
4.2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运行架构分析 |
4.2.1 构成要素分析 |
4.2.2 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4.2.3 组织结构分析 |
4.3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运行的典型案例分析 |
4.3.1 案例概况 |
4.3.2 案例选取依据 |
4.3.3 案例分析 |
4.4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
4.4.1 职责交叉的主体之间沟通协调不畅 |
4.4.2 客体提供职责内公共物品的意愿不高 |
4.4.3 学校卫生监督执行不规范监管不到位 |
4.4.4 主客体人力资源不足机构建设不完善 |
4.4.5 法律赋予机制运行手段的效力不足 |
4.5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
4.5.1 机制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监督成本增加 |
4.5.2 各单位利益不能相互协调,激励不相容 |
4.5.3 基础资源配置不合理,保障效果不佳 |
4.5.4 行政权力小于行政责任,政府缺位 |
4.5.5 监督机制干预效力弱,负外部性明显 |
5 国内外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经验借鉴 |
5.1 国外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经验 |
5.1.1 美国WSCC学校卫生工作模式 |
5.1.2 英国的学校社区复合模式 |
5.1.3 日本的社会组织参与模式 |
5.2 国外学校卫生监督机制的启示 |
5.2.1 重视多主体的协作 |
5.2.2 重视学校健康教育 |
5.2.3 重视专业队伍建设 |
5.3 国内发达地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经验借鉴 |
5.3.1 浙江省新型执法模式 |
5.3.2 上海市科学的学校卫生监督积分指标体系 |
5.3.3 香港“小政府大社会”的学校卫生管理理念 |
5.4 国内发达地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的启示 |
5.4.1 执法模式较为新颖 |
5.4.2 运行模式较为科学 |
5.4.3 管理理念较为先进 |
6 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
6.1 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机制 |
6.1.1 创新机制的构建思路 |
6.1.2 创新机制中各主体作用 |
6.2 完善现行监督机制,信息互通激励相容 |
6.2.1 信息互通,建立跨部门行政协调机制 |
6.2.2 明确职责,形成各部门责任分担机制 |
6.2.3 科学评估,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
6.2.4 权责统一,发挥机制运行手段的作用 |
6.3 引入外部协调机制,带动多主体参与监督 |
6.3.1 有效合作,成立学校卫生委员会 |
6.3.2 合理引导,积极组织家庭参与 |
6.3.3 加强影响,促进法律体系建设 |
6.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
6.4.1 专业的培训考核机构 |
6.4.2 严格的准入制度 |
6.4.3 提升行政部门专业素养 |
6.4.4 提高校医工资待遇 |
6.5 有效配置现有资源,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6.5.1 建立社区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 |
6.5.2 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的执行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二、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三、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行政执法监管力量不足 |
(二)食品监管工作机制及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备 |
(三)信息化平台衔接不当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
(四)执法风险导致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下降 |
四、分析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缺乏完备的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系 |
(二)领导层工作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机关变化 |
(三)基层监管人员业务能力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监管需求 |
(四)执法监管风险大大增加 |
五、完善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对策 |
(一)统一食品安全市场监管体系 |
(二)提高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 |
(三)降低行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 |
(四)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 |
附录二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 |
致谢 |
(4)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缘起 |
1.1.1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史学缺失 |
1.1.2 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教育政策研究 |
1.4.2 相关体育政策研究 |
1.4.3 国外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的研究 |
1.4.4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学校体育政策相关研究 |
1.4.5 对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
1.4.6 有关教育政策分类研究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分类的借鉴 |
1.4.7 小结及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论域及时空跨度 |
1.5.2 概念界定和术语选择 |
1.5.3 方法及思路 |
1.5.4 关于本研究的历史分期 |
1.5.5 本研究所依据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
2 末世初兴: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的初露头角(1904-1911) |
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2.1.1 政策环境概述 |
2.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2.2 政策文件 |
2.3 政策内容:新式教育中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提及 |
2.3.1 《钦定学堂章程》的出台与旋即废止 |
2.3.2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与实施 |
2.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2.4.1 学校体育政策体系略有雏形 |
2.4.2 学校体育政策主题强调建章立制 |
2.4.3 清政府学校体育政策颁布机构的单一 |
2.4.4 政策内容鲜明而单一 |
2.4.5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变化无序 |
2.4.6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并未有效实施 |
3 共和风云: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的相对进展(1912-1949) |
3.1 国民政府时期学校体育政策环境 |
3.1.1 政策环境概述 |
3.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3.2 政策文件 |
3.3 政策内容 |
3.3.1 民国前期: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阶段(1912-1927) |
3.3.2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阶段(1928-1949) |
3.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3.4.1 立法视角下政策制定初现民主化倾向 |
3.4.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的初现 |
3.4.3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技术较为规范 |
3.4.4 民国学校体育政策体系初步完备 |
3.4.5 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层次较为清晰 |
3.4.6 问题一:学校体育政策中国化程度较弱 |
3.4.7 问题二:学校体育政策实际可行性存疑 |
4 计划深痕: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进退反复(1949-1978) |
4.1 政策基础:建国前共产党治理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学校体育政策 |
4.1.1 政策环境概述 |
4.1.2 政策内容及特点 |
4.2 建国初期政策环境 |
4.2.1 政策环境概述 |
4.2.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4.3 政策文件 |
4.4 政策内容 |
4.4.1 建国初期学校体育政策的初步构建和探索(1949-1965) |
4.4.2 “文革”至改革开放前期学校体育政策的中断与复苏(1966-1978) |
4.5 主要特征及问题 |
4.5.1 形成了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 |
4.5.2 政策颁布机构协同工作常态化,政策形式多样 |
4.5.3 法制化较弱,仅部分政策具备法规属性 |
4.5.4 计划色彩浓厚 |
4.5.5 问题一:强调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 |
4.5.6 问题二:“大跃进”的政策使学校体育发展数质难以兼顾 |
5 法治宏篇: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逐步振兴到历史辉煌(1979-2014) |
5.1 政策环境 |
5.1.1 政策环境概述 |
5.1.2 颁布学校体育政策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和相关机构 |
5.2 政策文件 |
5.3 政策内容 |
5.3.1 改革开放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期政策的恢复与转变(1979-1992) |
5.3.2 市场经济确立背景下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辉煌(1993-2014) |
5.4 主要特征及问题 |
5.4.1 学校体育政策数量大幅增加,法制化程度大幅提升 |
5.4.2 学校体育政策涉及范围广泛拓展 |
5.4.3 政策质量日益提高 |
5.4.4 学校体育政策制定机制逐渐健全 |
5.4.5 问题一:政策强制性较弱,部分政策尚需完善 |
5.4.6 问题二:部分政策重叠与过多,执行出现偏差 |
6 动因演变:基于多源流理论对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分析 |
6.1 多源流理论对政策变迁的解释逻辑 |
6.2 各阶段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演变 |
6.2.1 清末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02-1911) |
6.2.2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12-1949) |
6.2.3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49-1978) |
6.2.4 改革开放至新时期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动因(1979-2014) |
6.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动因的认识 |
6.3.1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问题源流:客观因素影响显着 |
6.3.2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策源流:精英化决策模式占主导地位 |
6.3.3 百余年来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的政治源流:政治力量构成不均衡 |
6.3.4 三条源流的关系:互动明显,政治流主导 |
7 余论:历史变迁对当今学校体育政策发展的启示 |
7.1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颁布机制 |
7.2 调控政治源流,完善监督制度 |
7.3 丰富政策源流,优化政策条款 |
8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 |
8.1 结论 |
8.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民国期间全国性教育、体育会议决议案(1912-1949) |
附录 B:建国后学校体育政策文件(1949-2014)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概述 |
一、行政合理性原则概述 |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在具体行政领域中的地位 |
三、合理性审查在我国行政诉讼中的确立 |
四、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制度的内容 |
第二节 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宪法基础 |
一、基本权利保障需要行政诉讼中的合理性审查 |
二、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要求行政诉讼中的合理性审查 |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必要性 |
一、控制行政裁量行为的必要方法 |
二、《行政诉讼法》实现立法目的需要: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 |
第二章 域外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考察与借鉴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对行政行为合理性审查的考察 |
一、美国司法审查中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 |
二、英国司法审查中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 |
三、英美两国司法审查中对行政行为合理性审查之评析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对行政行为合理性审查的考察 |
一、法国法上的行政裁量行为及司法控制 |
二、德国行政诉讼中对行政裁量行为的审查 |
三、台湾地区对行政裁量行为的司法审查 |
第三节 两大法系国家或地区对行政行为合理性审查的启示 |
一、合理性审查的对象 |
二、合理性审查的标准 |
三、合理性审查的密度 |
四、合理性审查的方式 |
五、合理性审查的结果 |
第三章 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 |
第一节 1989年《行政诉讼法》对合理性审查的规定及司法实践 |
一、“滥用职权”的理解与司法实践 |
二、“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理解与司法实践 |
三、撤销判决与变更判决的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
第二节 2014年《行政诉讼法》对合理性审查的规定及司法实践 |
一、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合理性审查的对象 |
二、“滥用职权”的重新界定与司法实践 |
三、“明显不当”的理解与司法实践 |
四、撤销判决与变更判决的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
第三节 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司法实践之评析 |
一、“明显不当”标准发挥了其控制行政裁量行为的功能 |
二、《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后行政诉讼合理性审查中存在的共同问题 |
第四章 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界定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对象 |
一、行政裁量的界定 |
二、行政裁量的表现形式 |
第二节 明晰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标准 |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标准的立法模式 |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具体判断标准 |
三、我国行政诉讼合理性审查标准明晰之保障 |
第三节 区分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密度 |
一、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密度的区分 |
二、影响合理性审查密度宽严的因素 |
第四节 明确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的方式 |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方式的确立 |
二、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方式确立之保障 |
第五节 明确我国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结果的适用条件 |
一、明确撤销(重作)判决的适用条件 |
二、明确变更判决的适用条件 |
三、限定调解结案的适用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依据 |
1.3.1 理论依据 |
1.3.2 现实依据 |
1.4 文献回顾 |
1.4.1 核心概念界定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1.4.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2.1 吴江区中小学及食堂运营概况 |
2.1.1 吴江区中小学总体概况 |
2.1.2 中小学食堂分布与运营情况 |
2.2 吴江区中小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举措 |
2.2.1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运行 |
2.2.2 中小学食堂专项检查有序开展 |
2.2.3 中小学食堂“明厨亮灶”工程逐步完善 |
2.3 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成效 |
2.3.1 基本建立学校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
2.3.2 量化分级管理落到实处 |
第三章 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吴江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
3.1.1 吴江区中小学食堂自我监管力量不到位 |
3.1.2 吴江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
3.1.3 社会对学校食堂监管的参与程度不够 |
3.2 吴江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3.2.1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内部原因 |
3.2.2 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外部原因 |
第四章 完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
4.1 学校食堂加强自身管理对策 |
4.1.1 采用HACCP体系管理法 |
4.1.2 实 6T管理法,实现长效监管 |
4.1.3 强化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
4.2 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
4.2.1 学校对食堂加大监管力度 |
4.2.2 学校对学生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活动 |
4.3 监管部门加强执行力的对策 |
4.3.1 加大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
4.3.2 实现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常态化 |
4.3.3 加大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投入 |
4.3.4 完善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应急体系 |
4.4 加强社会监督,实现社会共治 |
4.4.1 普及食品安全常识,建立长效机制 |
4.4.2 提高公众监督能力,加强监管体制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员工绩效管理相关理论 |
1.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径 |
第2章 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郴州市烟草公司管理概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公司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 |
2.1.3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况 |
2.2 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2.2.1 公司安全岗人数及分布 |
2.2.2 考评方式 |
2.2.3 绩效兑现方式 |
2.2.4 考评周期 |
2.2.5 奖惩额度确定 |
2.3 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2.3.1 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
2.3.2 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章 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优化方案设计 |
3.1 国内外烟草企业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经验借鉴 |
3.2 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3.2.1 绩效管理优化设计的目标 |
3.2.2 绩效管理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3.3 安全岗绩效管理优化方案的内容 |
3.3.1 考核机构设置及安全工作分析 |
3.3.2 绩效考核目标体系的建立及应考虑的问题 |
3.3.3 岗位绩效考核 |
3.4 绩效考核申诉及反馈机制的构建 |
3.4.1 申诉及反馈机制 |
3.4.2 申诉方式 |
3.4.3 反馈渠道 |
第4章 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新绩效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 |
4.1 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4.1.1 优化方案实施的组织保障 |
4.1.2 优化方案实施的制度保障 |
4.1.3 优化方案实施的文化保障 |
4.2 优化方案实施中的可能问题及对策 |
4.2.1 优化方案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
4.2.2 解决问题的对策 |
4.3 优化方案实施的效果评价 |
4.3.1 优化方案的评价 |
4.3.2 公司新旧绩效管理方案实施对比分析 |
4.4 优化方案的持续诊断和改进 |
4.4.1 优化方案仍需改进的方面 |
4.4.2 优化方案持续改进的关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危险源辨识清单 |
附录 B:重要危险源清单 |
附录 C:安全部门年度绩效考核表 |
附录 D:安全部门季度绩效考核表 |
附录 E:安全部门月度绩效考核表 |
附录 F:门卫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G:门卫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8)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2 学术史回顾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宜章“大跃进”运动发动的由来 |
2.1 宜章县自然生态环境 |
2.2 “大跃进”时期国内政治环境 |
2.3 “大跃进”运动在宜章县的酝酿 |
第3章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内容 |
3.1 农业“大跃进” |
3.1.1 大修水利、植树造林 |
3.1.2 粮食高产“大跃进” |
3.1.3 开展消灭农作物病虫害运动 |
3.1.4 大办集体养猪场 |
3.2 工、交、邮电行业的“大跃进” |
3.2.1 大炼钢铁,大办工业 |
3.2.2 大修公路 |
3.2.3 邮电事业建设 |
3.3 科教文卫事业“大跃进” |
3.3.1 新建、扩建各级各类学校 |
3.3.2 发展文化事业 |
3.3.3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3.3.4 建立科技机构,开展技术革新 |
3.4 “大跃进”中的政法工作 |
3.5 人民公社化运动 |
3.5.1 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 |
3.5.2 实现全县公社化 |
3.5.3 大办民兵师 |
3.5.4 大办农村公共食堂 |
3.6 宜章“大跃进”中“五风”的滋生 |
第4章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结果与启示 |
4.1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结果 |
4.2 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的历史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史料与方法 |
四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中国合作事业的历史回溯 |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合作事业 |
一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发展概况 |
二 国民政府时期合作事业的特点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合作运动 |
一 毛泽东的合作社理论 |
二 刘少奇的合作社理论 |
三 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作运动 |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49-1953) |
第一节 先天不足的产儿:自上而下建立供销合作社 |
一 自上而下的组导工作 |
二 先天不足与后天变异 |
第二节 探索之中的业务经营 |
一 业务经营概况 |
二 业务经营中的两个特点 |
三 业务经营中的问题 |
第三节 业务经营的中轴线:计划统计制度的奠基 |
一 全国总社对计统制度的宏观勾勒 |
二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先天计统工作的加强 |
第四节 经营效益的晴雨表:财务制度的创立 |
一 全国总社有关财务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
二 南阳县供销社系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
第五节 生产救灾与增产节约 |
一 生产救灾运动 |
二 增产节约运动 |
第六节 官办抑或民办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541957) |
第一节 业务经营范围的相对固定 |
一 供销社的三大任务 |
二 供应业务分析 |
三 收购与推销业务分析 |
第二节 领导农村市场 |
一 占据农村市场领导地位 |
二 领导农村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 合理安排农村市场 |
四 开放与管理农村自由市场 |
第三节 由支持生产救灾到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支持灾区生产自救 |
二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第四节 年复一年的增产节约运动 |
一 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目的和原因 |
二 增产节约运动的内容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的南阳县农村商业(19581960) |
第一节 商业"革新"运动 |
一 商业体制的革新 |
二 商业技术革新 |
第二节 跳出商业圈子大办工业 |
一 商办工业兴起的原因 |
二 建厂情况概论 |
第三节 得不偿失的支持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运动 |
一 支持人民公社大办工厂 |
二 贻笑大方的副食品大生产运动 |
第四节 业务分析:支持工农业大跃进掀起购销狂潮 |
一 掀起生产资料供应狂潮 |
二 向工农业劳动大军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和服务 |
三 农副产品收购:向农副土特废品"进军" |
第五节 评大跃进时期的商业 |
一 政治挂帅的消极作用 |
二 大购大销的严重后果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11965) |
第一节 业务经营 |
一 商业调整概论 |
二 供销社主营的大类商品的购销原则 |
三 忙于救灾的1961年 |
四 开始恢复的1962年 |
五 恢复任务的完成 |
第二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农村私商问题的由来 |
二 由改造到领导 |
三 由领导到挤压 |
第三节 开放集市贸易 |
一 我国农村商业体制回溯 |
二 国家有关农村集市贸易的政策规定 |
三 南阳县开放农村集市贸易的个案分析 |
第四节 饮下大跃进酿造的苦酒 |
一 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 |
二 商品"三清"运动 |
三 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第五节 大队代购代销点的建立 |
一 建立的背景 |
二 性质和任务 |
三 业务经营及财务管理 |
四 代购代销员 |
五 领导管理 |
第六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中央政府有关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方针政策 |
二 供销社系统支持农村多种经营的措施 |
三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四 不该消逝的副业"单干" |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661976) |
第一节 商业系统的文化大革命 |
一 "批" |
二 "树" |
三 "改"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服务农业生产 |
二 服务农民生活 |
第三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大力支持社队集体副业的发展 |
二 社员家庭副业的尴尬处境 |
第四节 农村私商问题 |
一 对私指导思想 |
二 对私政策 |
三 对私商的冲击 |
四 南阳县处理私商问题的个案分析 |
第五节 集市贸易问题 |
第七章 徘徊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6-1978) |
第一节 "双学一推"运动 |
一 搞好"学、揭、批" |
二 做好企业整顿 |
三 大树先进典型 |
第二节 集市贸易问题 |
一 狠批"四人帮"炮制的哈尔套经验 |
二 徘徊中的集市贸易政策 |
第三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 |
二 农民生活资料的供应工作 |
三 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工作 |
第四节 支持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
一 以购促产 |
二 抓好商品基地建设 |
三 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
四 南阳县农村多种经营发展概况 |
第八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南阳县供销合作社(1979-2010) |
第一节 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一 改革的背景 |
二 改革的内容 |
三 评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
第二节 业务经营分析 |
一 业务经营概览 |
二 棉花经营 |
三 农资供应 |
第三节 官办转民办的尝试 |
一 股金风波 |
二 领办农村专业合作社 |
三 强化为农服务功能 |
结语 |
一 百年回眸 |
二 展望未来 |
征引文献 |
后记 |
四、湖南省桂阳县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执法检查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奋力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开展专题调研侧记[J]. 王博勋. 中国人大, 2021(18)
- [2]贵阳市学校卫生监督机制创新研究[D]. 王文姬. 贵州大学, 2019(06)
- [3]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大连市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英欣.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4]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1904-2014)[D]. 高晓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1)
- [5]行政诉讼中合理性审查研究[D]. 王东伟. 武汉大学, 2017(06)
- [6]吴江区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监管研究[D]. 朱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7]郴州市烟草公司安全岗员工绩效管理优化研究[D]. 周益安. 湖南大学, 2015(09)
- [8]湖南省宜章县“大跃进”运动研究[D]. 谭志. 湘潭大学, 2014(03)
- [9]无锡市锡山区学校餐饮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分析[J]. 熊俊杰,杜可佳.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12(06)
- [10]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D]. 李建中. 南京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