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织块脱水不足的补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潘建安[1](2020)在《MicroRNA-146a在阿霉素诱导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构建体内外慢性阿霉素(DOX)心肌损伤模型,探讨miR-146a在DOX诱导的慢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循环miR-146a水平与DOX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使用浓度梯度(0-5μM)和时间梯度(0-72h)的DOX刺激人心室肌细胞系(AC16s),CCK-8法检测细胞的活力;Western Blot检测下游凋亡、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变化;TUNE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GFP-LC3检测细胞自噬流变化;AC16s分别转染miR-146a的模拟物(mimics)和抑制剂(inhibitors)后用DOX(0.5μM,48h)刺激,以探究miR-146a在DOX所致慢性心肌损伤中对凋亡和自噬的调控作用;最后,在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网站上预测miR-146a的下游靶基因TAF9b,用RT-PCR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其靶向性,构建TAF9b si RNA,与miR-146a inhibitors共转染于AC16s后用DOX(0.5μM,48h)刺激,通过补救实验验证靶基因在DOX所致慢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第二部分: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和miR-146a基因敲除小鼠,用DOX(5mg/kg/w,4w,i.p.)建立慢性DOX心肌损伤模型,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超声心动图检测小鼠心脏收缩功能;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结构变化;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透射电镜检测心肌细胞超显微结构及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及下游凋亡、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改变。第三部分: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用DOX(5mg/kg/w,4w,i.p.)建立慢性DOX心肌损伤模型,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中miR-146a的表达;收集DOX化疗病人及非DOX化疗病人化疗前后的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RTPCR检测血清中miR-146a的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BNP,肌钙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CCK-8结果显示DOX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降低AC16s细胞活力,并在DOX(0.5μM,48h)时细胞活力下降至50%左右;TUNEL、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OX促进AC16心肌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升高,Bax、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和Bcl-2表达下调;GFP-LC3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OX抑制AC16心肌细胞自噬,表现为LC3荧光强度降低,LC3B-Ⅱ/Ⅰ及Beclin-1下调;RT-PCR结果显示,miR-146a在DOX干预后先上调,随后降低直至低于对照组水平;在DOX刺激下,过表达miR-146a能抑制AC16心肌细胞的凋亡,并促进其自噬,而敲除miR-146a进一步加剧心肌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自噬;Targetscan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miR-146a靶向作用于TAF9b,并通过TAF9b/p53途径发挥其在DOX所致慢性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RT-PCR结果显示,在DOX小鼠慢性心肌损伤模型的心肌组织中,miR-146a在3-7天升高,随后下降直至低于对照组水平;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DOX干预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miR-146a敲除小鼠心脏收缩功能明显降低;HE染色结果显示DOX干预后,miR-146a敲除小鼠心肌纤维排列较野生型小鼠更加紊乱;TUNEL染色提示DOX干预后,miR-146a敲除小鼠的原位心肌细胞凋亡水平较野生型小鼠更高;透射电镜显示DOX干预后,miR-146a敲除小鼠的较野生型小鼠心肌细胞线粒体肿胀更加明显,自噬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RT-PCR结果显示,在慢性DOX小鼠心肌损伤模型的血清中,miR-146a在3-7天升高,随后下降直至低于正常水平;在化疗病人血清中,DOX化疗后循环miR-146a水平在急性期升高,并与血清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miR-146a通过靶向TAF9b,调节P53的表达,抑制DOX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和自噬紊乱,从而保护DOX所致慢性心肌损伤;此外,循环miR-146a水平可能是DOX所致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王维铁[2](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01278竞争性抑制miR-500b-5p调控ACTG2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凶险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急进展快,一经发现需要立即给予医疗处理,否则会出现致命性风险。AD的主要发病原因是血液由血管的内膜破口进入血管中层,在血压的驱动下在血管夹层中向前流动从而撕裂血管。临床常见的症状为突发的前胸及后背部剧烈的疼痛。主动脉夹层常见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性因素如马凡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和非遗传性因素如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梅毒性大动脉炎、创伤性动脉瘤等,其中高血压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目前关于主动脉夹层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主要认为和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有关。已有研究表明,主动脉夹层组织中血管平滑肌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人的升主动脉组织,并通过一系列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编码平滑肌细胞收缩的标志蛋白增高/减低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当前这一灾难性疾病尚缺乏早期有效的诊断措施,特别是血清学诊断标志物,目前尚无集特异性和敏感性一体的AD血清诊疗标志物。大部分AD患者仍是通过发病后行主动脉血管造影来明确诊断。但因临床以胸背部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疾病较多,其中心肌梗死是首要怀疑对象。患者多是经过冠脉造影检查无明显异常后才会怀疑AD,进而行主动脉造影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在频繁的转运及检查过程中出现夹层破裂死亡。因此更加快速、有效、简便的诊疗方法亟待解决目前AD的诊疗现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线性非编码RNA。现有研究表明lncRNA能够与微小RNA结合进而影响编码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在心血管疾病中,目前已经有许多报道lncRNA和心衰、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发病过程相关,但是在AD的发病过程中的研究较少,尤其是lncRNA对AD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收缩过程的影响尚无具体的机制研究报道。目的:本研究通过高通量芯片二代测序技术检测了AD患者升主动脉内膜破口组织和对照组非夹层患者升主动脉组织中lncRNA,mi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通过现代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二代测序结果,找到差异表达的lncRNA,miRNA和mRNA,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试图筛选出在AD发病过程中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关键lncRNA-miRNA-mRNA信号通路。并通过细胞学实验验证,最终提出AD发病的关键机制以及未来早期诊断所需的血清学标志物和潜在药物治疗靶点。方法:1.升主动脉组织标本的搜集。将确诊的非遗传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切除的位于破口周围的升主动脉组织(实验组)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手术中经打孔器取下的升主动脉组织(对照组)进行清洗,保存于-80℃液氮中。2.AD疾病中lncRNA,mi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检测。随机选取6例AD患者破口周围升主动脉组织和6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组织,进行高通量二代芯片测序,按照p<0.05,差异表达倍数≥2的选择标准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同时随机选取10例AD升主动脉组织和1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组织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基因芯片的准确性。3.AD升主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lncRNA,miRNA和m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AD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和GEO数据库中主动脉夹层mRNA基因测序结果GSE52093进行融合后,通过基因本体分析,KEGG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目标mRNA,利用targetscan及DIANA tools进行lncRNA和miRNA预测,利用的韦恩分析确立最终lncRNA,miRNA,并讨论目标lncRNA,miRNA和mRNA与血管平滑肌增殖以及迁移能力关系,最终确立lncRNA-miRNA-mRNA发病通路4.linc01278在AD升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原位杂交实验检测linc01278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具体细胞定位。质粒过表达linc01278和RNA干扰linc01278后,检测:1)linc01278、miR-500b-5p、ACTG2表达量变化;2)增殖型血管平滑肌细胞诱导后,检测平滑肌收缩标记基因SMA,SM22α,MYH11,calponin的表达量;3)CCK-8实验检测转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状态。4)检测MMP2和MMP9以及划痕实验验证转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状态。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通过targetscan及DIANA tools数据库对linc01278与miR-500b-5p结合位点以及miR-500b-5p和ACTG2结合位点的预测,通过双荧光素酶实验进一步验证miR-500b-5p与linc01278和ACTG2的结合位点。结果:1.成功获取人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组织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组织,并进行RNA提取,浓度、纯度的检测,符合进一步实验标准。2.高通量二代芯片测序检测出主动脉夹层破口周围升主动脉组织中差异表达lncRNA及mRNA。lncRNA基因表达芯片显示共有2084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有730个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1354个差异下调表达的基因;mRNA基因表达芯片显示共有2834个差异表达的mRNA,其中有1928个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906个差异下调表达的基因。随机选取5个上调及5个下调差异表达lncRNA和5个上调及5个下调差异表达mRNA通过qRT-PCR在10例主动脉夹层组织和10例缺血性心脏病升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量,qRT-PCR表达结果和基因芯片表达结果趋势相同,证明芯片结果准确可靠。3.构建了ceRNA调控网络,将mRNA芯片与GEO数据库的人主动脉夹层基因芯片GSE52093进行交叉融合分析。所得到的144个共同差异上调表达的基因和96个共同差异下调表达的基因。对全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分析,下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在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在细胞周期通路。对下调的全部差异基因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和cytohubba生物信息学计算出ACTG2,BDNF,DMD,CNN1,MYOCD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核心基因。将上述核心发病基因通过targetscan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出与之有结合位点的miRNA,将预测的214个miRNA和我们的miRNA基因芯片进行韦恩分析,得到13个共同表达的miRNA。利用DIANA tools对13个miRNA进行预测与之有结合位点的lncRNA,将所预测的lncRNA和我们的lncRNA基因芯片进行融合分析,最终得到6个共同差异表达的lncRNA。从而构建出ceRNA调控网络。根据现代高通量生物信息学计算方法,我们最终预测出linc01278(下调表达)—miR-500b-5p—ACTG2(下调表达)调控通路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平滑肌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4.linc01278调控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功能的验证。利用RNA干扰技术敲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linc01278发现,随着linc01278表达量降低后,miR-500b-5p的表达反而增高,使得其对下游调控的靶mRNA ACTG2的抑制增加从而使其表达量下降,而ACTG2是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中的重要因子,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转化基因标志物的检测,最终结果示:SMA,SM22α,MYH11,calponin同时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血管平滑肌增殖能力增强。上述现象可以通过miR-500b-5p inhibitor补救实现逆转,使得血管平滑肌增殖能力减弱。而通过质粒在linc01278过表达细胞实验中,出现和RNA干扰相反的结果,当linc01278表达量增加以后,血管平滑肌增殖能力减弱。上述现象可以通过miR-500b-5p mimics补救实现逆转。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linc01278,miR-500b-5p和ACTG2的可结合性。分别构建pGL6-miR-linc01278(WT),pGL6-miR-ACTG2-3’UTR(WT)和miR-500b-5p mimics后,通过转染293T细胞并进行荧光量检测发现野生型的发光信号明显降低,说明结合位点结合抑制发光从而证明miR-500b-5p与linc01278和ACTG2之间的可结合性。结论:1.主动面夹层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组织中较非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组织中有2084个差异表达的lncRNA和2834个差异表达的mRNA。2.通过对lncRNA,miRNA和mRNA基因表达谱中差异基因的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inc01278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miR-500b-5p从而调控ACTG2的表达,进而影响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造成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表型转化。3.敲低linc01278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过表达linc01278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减弱。4.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miR-500b-5p与linc01278和ACTG2之间的可结合性。综上,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平滑肌组织中低表达linc01278通过减少对miR-500b-5p的竞争性吸附,从而抑制了ACTG2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使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增强。上述研究结果为非编码RNA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作用机制及分子通路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未来早期诊断所需的血清学标志物以及潜在药物治疗靶点提供研究方向。
陈芋熹[3](2020)在《NMN预处理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症是由机体对感染的失调引起的危急重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和外科大手术等常见的并发症,常常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性低血压等[1]。它会导致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ALI)、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2]。每年有超过1800万的患者遭受脓毒症的困扰,在世界范围内脓毒症的发病率上升至1.5%~8%[3]。ALI的特征是肺脏中大量中性粒细胞的积累,活性氧(ROS)的生成增加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加[4]。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及我们的前期研究均证明了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参与内毒素ALI的重要机制之一[5,6]。因此,探讨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制为内毒素AL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NAD+以及其相应的还原型态NADH,简称辅酶Ⅰ,广泛分布于细胞核、线粒体和细胞质中,是生物体内不可或缺的小分子化合物[7]。NAD+/NADH作为电子载体,在各种酶促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传递H+的重要作用。然而NAD+的功能已不仅仅限于氧化还原酶的辅因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调节分子[8]。NAD+作为一系列蛋白能利用的底物,通过调节NAD+依赖酶如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环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Cyclic ADP-ribose synthases,c ADPR synthases)、Ⅲ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s)来参与细胞物质代谢、能量合成、氧化应激、信号转导、DNA修复、蛋白质修饰及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活动[9]。在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方面,NAD+浓度对细胞线粒体ATP合成及氧化还原反应能力具有直接调控作用[10]。由此看出,NAD+在维持线粒体及细胞正常功能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有研究表明NAD+补充替代治疗在多种疾病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保护作用[8]。也有研究表明,给予外源性NAD+能减少ROS产生,减轻凋亡和炎症反应,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从而减轻小鼠脓毒症肺损伤,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11],但NAD+在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改善线粒体功能形态有关尚待研究。目的探讨NMN预处理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Balb/c小鼠27只,体重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9):正常对照组(C组)及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组(LPS组)和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烟酰胺单核苷酸组(LPS+NMN组)。LPS+NMN组连续一周腹腔注射500 mg/kg/day NMN,C组和LPS组给予相同容量PBS腹腔注射。最后一次注射14 h后,LPS组和LPS+NMN组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5mg/kg)0.5 ml(溶于0.9%生理盐水中)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C组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6 h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湿重/干重比值(W/D比值)、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线粒体肿胀及线粒体NAD+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电镜下观察线粒体结构。结果与C组相比,LPS组和LPS+NMN组肺损伤评分和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线粒体肿胀程度增加,线粒体NAD+含量升高,SOD活性、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5),电镜下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受损;与LPS组相比,LPS+NMN组肺损伤评分、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和线粒体肿胀程度降低,SOD活性、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线粒体NAD+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5),电镜下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有所改善。结论NAD+可减轻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其中的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形态功能部分相关。
张星月[4](2020)在《CD38高表达在缺血缺氧心肌自噬流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本课题组以往研究发现,严重烧伤早期即可发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损伤(休克心)。在我们前期研究中,细胞实验结果提示,CD38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同时伴有自噬通量的增加以及自噬流的损伤。但CD38高表达和自噬流受损对缺血缺氧心脏产生何种病理影响及CD38高表达和自噬流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探讨CD38高表达和自噬流状态的病理生理意义,可以深入了解烧伤等缺血缺氧性心肌损伤的具体发病机制,为临床的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靶点。CD38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身多脏器的蛋白,具有降解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的酶活性。应激损伤条件下,NAD的大量降解可导致细胞代谢障碍,继而引起能量不足及活性氧产物增加,这些改变会诱导自噬过程的发生;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条件下NAD可以通过转录调控作用影响自噬流相关的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调控自噬流的各个阶段。自噬流分为自噬诱导、自噬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及自噬溶酶体降解四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发生障碍都会影响自噬的功能,甚至会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性凋亡。多种病理损伤都会诱导心肌细胞内自噬发生,完整的自噬过程可以为细胞提供更多的能量,降解有害的蛋白及受损的细胞器,是应激条件下保证细胞存活的关键机制。严重烧伤等心肌缺血缺氧条件下,高表达的CD38是否通过降解NAD介导了自噬流改变,CD38高表达对自噬过程的哪一阶段产生了影响,CD38影响自噬流的具体分子机制,以及CD38是否通过自噬流介导严重烧伤及其它原因导致的缺血缺氧心肌损伤,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检测法洛四联症患者缺血缺氧心肌组织、严重烧伤缺血缺氧心肌组织、心肌梗死动物缺血缺氧心肌组织、体外培养的缺血缺氧心肌细胞中CD38表达量的改变,了解其在多种心肌缺血缺氧模型中的变化规律;继而通过构建CD38基因敲除小鼠反向调控CD38表达水平,在体探索CD38对缺血缺氧心肌自噬流及心功能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烧伤等心肌缺血缺氧条件下,CD38、自噬流及心肌损伤三者间的关系及调控机制,找到有效的临床防治靶点。材料和方法:1.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外科收集16例经手术切取的法洛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肥厚的右心室心肌组织标本(约150 mg),并按患者入院时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分为两组(OI≤240和OI≥300,各8例);制备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25%全层皮肤(25%of the total body surface area,25%TBSA)烧伤小鼠动物模型,分别获得其左心室心肌标本;构建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及免疫荧光技术对所获得的三种心肌病理标本及小鼠原代心肌细胞进行检测,了解CD38蛋白水平及转录水平在不同类型心脏疾病中的变化情况。2.CD38基因敲除小鼠由美国罗彻斯特大学Frances E.Lund教授赠送,CD38-/-小鼠编号为B2.129P2-CD38tm1Lnd。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鉴定小鼠基因型,鉴定方案根据美国罗彻斯特大学Frances E.Lund教授课题组提供的说明书进行。分别对烧伤前后的8周龄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CD38 KO小鼠进行观察检测,通过超声心动图、磷酸激酶(CK-MB)试剂盒、肌钙蛋白T(cTnT)试剂盒、原位末端凋亡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试剂盒、透射电镜、免疫组化等多种方法了解严重烧伤及单纯缺血缺氧条件下,高表达CD38对心脏/心肌细胞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构建CD38高表达腺病毒,转染并回调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CD38蛋白水平,缺血缺氧处理12小时后,利用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细胞活性(Cell Counting Kit 8,CCK-8)试剂盒、TUNEL试剂盒离体检测缺血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进一步明确CD38在严重烧伤等缺血缺氧条件导致的心肌损伤中的作用。3.通过收集烧伤前后的WT和CD38 KO小鼠的左心室心脏组织,利用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技术探究烧伤后小鼠心脏中心肌细胞自噬流各阶段(自噬诱导、自噬体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溶酶体降解)的情况。离体实验中,我们利用自噬双标腺病毒(Ad-mRFP-GFP-LC3)转染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和转染了CD38高表达腺病毒的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三组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经缺血缺氧处理12小时后,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自噬体及溶酶体融合情况,并通过免疫印迹和透射电镜技术综合检测分析自噬诱导、自噬体形成及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三个阶段,同时利用溶酶体标记染料(Lyso-Sensor/Lyso-Tacker)染色并检测溶酶体及自噬溶酶体酸化情况,以初步判断自噬溶酶体降解能力。结合在体及体外实验明确烧伤等缺血缺氧条件下CD38高表达对自噬流各个阶段的影响。4.通过腹腔注射氯喹(chloroquine,CQ)在体阻断WT及CD38 KO小鼠心脏内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CK-MB试剂盒、cTn T试剂盒、TUNEL试剂盒检测对比注射氯喹前后及烫伤前后WT和CD38 KO小鼠的心肌损伤程度。此外,利用氯喹与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共培养,缺血缺氧处理小鼠原代心肌细胞12小时,通过LDH试剂盒、CCK-8试剂盒、TUNEL试剂盒离体检测心肌细胞损伤情况。综合在体及离体实验明确CD38通过阻断自噬流介导烧伤等缺血缺氧条件下的心肌损伤。5.通过收集烧伤前后WT及CD38 KO小鼠的左心室心肌组织,利用信使核糖核酸微阵列(mRNA microarray)筛选检测自噬相关的差异基因,并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对应的蛋白表达情况;然后分离提纯小鼠原代心肌细胞,转染CD38高表达腺病毒,经缺血缺氧处理12小时后收集细胞,并利用RT-PCR及免疫印迹技术进一步在细胞水平明确CD38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存在调控作用。构建差异基因的敲减及高表达腺病毒,转染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利用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干预差异基因后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自噬体及溶酶体的融合情况,并利用LDH试剂盒、CCK-8试剂盒、TUNEL试剂盒检测干预差异基因后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的损伤情况。综合以上实验以筛选明确CD38调控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关键分子。6.通过离体培养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经缺血缺氧处理12小时后收集细胞,利用免疫印迹、NAD试剂盒、Sirtuins试剂盒、Sirt1试剂盒、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染色质共沉淀-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sequencing,Chip-Seq)探索CD38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的转录调控作用,以明确烧伤等缺血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内CD38高表达阻断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的具体机制。结果:1.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及RT-PCR检测发现,OI≤240较OI≥300的TOF心脏标本提示,CD38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在缺血缺氧组明显增加;在MI小鼠模型中,血管结扎180min后,CD38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在25%TBSA烧伤小鼠模型中,严重烧伤24 h后,CD38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较未烧伤对照组明显增加;在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模型中,心肌细胞经缺血缺氧处理12h后,CD38的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均较常氧对照组明显增加。四组心肌缺血缺氧病理模型中均有CD38高表达。2.在完成对CD38 KO小鼠的鉴定繁殖后,我们选取同窝出生的野生型小鼠及CD38 KO小鼠进行试验。首先我们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D38 KO小鼠心肌组织中的CD38蛋白水平,CD38 KO小鼠较WT小鼠心脏的CD38表达量显着降低,提示CD38 KO小鼠培养繁殖成功。然后随机选取8周龄的WT和CD38 KO小鼠各20只制备25%TBSA严重烧伤小鼠模型,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在体心功能发现,严重烧伤24 h后,CD38KO小鼠和WT小鼠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较烧伤前下降,但CD38 KO小鼠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明显优于WT小鼠;血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提示,严重烧伤后CD38 KO小鼠和WT小鼠均存在心肌损伤,但CD38 KO小鼠血清中CK-MB及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WT小鼠;凋亡检测发现,严重烧伤导致CD38 KO小鼠及WT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但CD38 KO烧伤小鼠的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WT烧伤小鼠;透射电镜结果提示,严重烧伤条件下,CD38KO小鼠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结构明显优于WT小鼠,此外,CD38 KO小鼠和WT小鼠心肌细胞内均发现有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的存在。3.CD38 KO小鼠心肌细胞中的自噬溶酶体/自噬体的比例明显高于WT小鼠,WT小鼠心肌细胞中呈现出较多的未与溶酶体融合的自噬体。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分别分离培养WT小鼠及CD38 KO小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并用CD38高表达腺病毒转染回调CD38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的CD38蛋白水平,缺血缺氧处理后,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的LDH释放水平及凋亡率明显低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活性明显优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这种源自CD38 KO的保护效应会因回调CD38蛋白水平而消失。4.我们获得CD38 KO小鼠及WT小鼠烧伤前后的心脏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免疫印迹结果提示,严重烧伤条件下,CD38 KO小鼠及WT小鼠的自噬诱导通路mTOR/P70S6K均被抑制,AMPK/ULK均被激活,且抑制及激活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CD38 KO小鼠心脏内LC3-II蛋白水平略低于WT小鼠,CD38 KO小鼠心脏内P62蛋白明显低于WT小鼠;免疫荧光检测发现,严重烧伤后CD38 KO小鼠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情况明显优于WT小鼠,WT小鼠心脏内未与溶酶体融合的自噬体显着堆积,而CD38敲除后的这种促融合作用会被氯喹完全抑制。离体细胞实验中,通过培养WT、CD38 KO、CD38KO+Ad-CD38三种原代心肌细胞,经缺血缺氧处理后,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检测发现,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的自噬流情况均与体内实验结果一致,CD38 KO+Ad-CD38原代心肌细胞中自噬流状态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相似;Lyso-Sensor和Lyso-Tracker标记溶酶体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溶酶体酸化程度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相同,无统计学差异。5.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烧伤前后WT、WT+CQ、CD38 KO、CD38 KO+CQ八组小鼠发现,未烧伤的WT、WT+CQ、CD38 KO、CD38 KO+CQ四组小鼠,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相同,没有统计学差异;烧伤后四组小鼠心功能均较烧伤前下降,WT+CQ烧伤小鼠心功能与WT烧伤小鼠相同,无统计学差异,CD38 KO烧伤小鼠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均优于WT烧伤及WT+CQ烧伤小鼠,这种改善功能在CD38 KO小鼠腹腔注射CQ后消失。CK-MB、cTnT及TUNEL检测结果趋势均与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相同。6.通过对烧伤前后WT及CD38 KO小鼠心脏标本的差异基因检测发现,CD38 KO烧伤小鼠的PLEKHM1、Rab7和ATG12的mRNA水平显着高于WT烧伤小鼠;而烧伤前CD38 KO小鼠心脏中只有PLEKHM1的mRNA水平高于WT小鼠,两组小鼠的Rab7及ATG12的mRNA水平相同,没有统计学差异。免疫印迹检测发现,烧伤前后,CD38KO小鼠的PLEKHM1蛋白水平均高于WT小鼠,烧伤后增加更为明显;Rab7蛋白水平在烧伤前的CD38 KO小鼠与WT小鼠之间比较没有差异,烧伤后,WT小鼠心脏中Rab7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烧伤前WT及CD38 KO小鼠,CD38 KO小鼠烧伤后Rab7蛋白水平保持了与烧伤前WT及CD38 KO小鼠相同的水平。烧伤后,CD38 KO及WT小鼠的ATG12的蛋白水平高于烧伤前CD38 KO及WT小鼠,而无论烧伤前后,CD38 KO小鼠与WT小鼠之间的ATG12蛋白水平不存在差异。离体细胞实验中,通过CD38高表达腺病毒转染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处理后,经RT-PCR及免疫印迹检测发现,PLEKHM1、Rab7和ATG12三种分子的mRNA及蛋白水平在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的比较中,趋势与在体实验相同,转染了CD38高表达腺病毒的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这三种分子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变化趋势与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相同。在细胞水平,我们利用PLEKHM1及Rab7高表达腺病毒转染WT小鼠,利用PLEKHM1及Rab7敲减腺病毒转染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经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及相关试剂盒检测发现,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只有同时高表达PLEKHM1及Rab7才能促进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降低细胞LDH释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改善细胞活性;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单独敲减PLEKHM1和Rab7中任一分子即可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增加细胞LDH释放水平及细胞凋亡率,抑制细胞活性。7.离体实验中,通过免疫印迹检测发现,缺血缺氧条件下CD38 KO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Rab7的蛋白水平会因NAD的下调、Sirt1的敲减、FOXO1的活性被抑制而下降,WT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Rab7的蛋白水平会因NAD的上调而增加;PLEKHM1的蛋白水平则不受NAD、Sirt1及FOXO1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技术研究CD38对PLEKHM1的调控作用,发现CD38在体及离体情况下均有核内表达的情况;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提示,CD38分子蛋白不能与PLEKHM1基因的启动子区转录调控序列结合,Chip-Seq结果提示,CD38分子亦不与PLEKHM1基因的其他调控序列结合,但CD38可直接结合到其他转录因子的调控序列,经分析,这些可与CD38结合的基因对应的转录因子中有潜在的可与PLEKHM1转录调控序列相结合的分子。结论:无论是严重烧伤和心肌梗死心脏疾病动物模型,还是法洛四联症患者,亦或是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模型,心肌细胞中CD38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缺血缺氧条件下,CD38的高表达可通过NAD依赖途径抑制Rab7的蛋白水平,同时通过非NAD依赖途径抑制PLEKHM1的蛋白水平,进而阻断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引起自噬体堆积,诱导细胞凋亡,造成心肌损伤,最终导致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严重受损。以上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并了解缺血缺氧导致心肌损害和心功能障碍的机制,为缺血缺氧诱导的相关心脏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李彪[5](2019)在《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核苷酸在仔猪日粮添加,对仔猪胃肠道发育、肠道的损伤修复、脂质代谢、免疫系统等产生重大的影响。核苷酸被称作是一种“半必需”或“条件性”营养素。通过检测对比母猪整个哺乳期乳中和仔猪教槽料中的核苷酸含量变化,发现仔猪教槽料中尿苷酸最缺乏。本研究旨在系统研究尿苷酸在仔猪日粮中添加对仔猪生长性能、腹泻情况、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肠道黏膜形态和核苷酸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尿苷酸对提高仔猪生长性能、促进肠道黏膜发育和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机制,探讨其在仔猪教槽料中添加的可行性,为教槽料的升级改进方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选取48只21日龄断奶的(长白×大白×杜洛克)仔猪(6.64±0.23 kg),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尿苷酸组,每组分6栏进行饲养,每栏为1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尿苷酸组饲喂0.07%尿苷酸二钠+基础日粮,饲喂14天。试验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尿苷酸组ADFI(P<0.05)和ADG(P<0.01)显着增加,添加尿苷酸的仔猪F:G极显着降低(P<0.01)。日粮中添加UMP可显着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结果提示:尿苷酸在仔猪断奶日粮中添加有很好的改善仔猪生产性能的应用效果。2、尿苷酸组血液中球蛋白GLB、免疫球蛋白IgG、免疫球蛋白IgM含量都高于对照组。尿苷酸组血液乳酸脱氢酶LDH显着增加(P<0.05)。血液中氨基酸含量,尿苷酸组中的尿素氮Urea(P<0.05)比对照组显着降低,肝脏中氨基酸含量,尿苷酸组牛磺酸(P<0.01)和甘氨酸(P<0.01)含量极显着性提高。结果提示:尿苷酸可提高仔猪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同时可加速脂肪酶解。3、与对照组相比,尿苷酸组空肠绒毛长度(P<0.05)和绒腺比(P<0.01)显着提高,回肠绒毛长度(P<0.01)和绒腺比(P<0.01)均极显着提高。结果提示:尿苷酸可显着性改善仔猪空肠和十二指肠的肠道黏膜形态,这可能是尿苷酸能降低仔猪料肉比的原因之一。4、相比对照组,尿苷酸组肝脏中牛磺酸(P<0.01)、甘氨酸(P<0.01)含量极显着提,肝脏中尿苷酸合成酶UMPS(P<0.01)表达显着降低,尿苷酸组肝脏中γ-亚麻酸甲酯(P<0.01)和二十碳五烯酸(P>0.05)含量提高,脂肪酸合成酶FAS(P<0.01)极显着降低。结果提示:尿苷酸可促进仔猪肝脏中脂肪代谢。综上所述,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可以提高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和腹泻率。尿苷酸的添加可增加仔猪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长度和绒腺比,改善仔猪的肠道黏膜形态。尿苷酸可使肝脏中牛磺酸的合成量增加,同时提高肝脏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反向抑制肝脏中脂肪酸合成酶的含量,减少脂肪合作,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机体能量损耗,也可能是改善动物生长性能的原因之一。
莫文法[6](2019)在《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已经发现泛素特异性肽酶22(ubiquitin specific peptidase 22,USP22)在人类肺癌、肾癌、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有研究发现,USP22与哺乳动物细胞C-myc介导的转录过程有关,USP22基因能够激活C-myc的转录,继而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USP22与C-myc共同调控细胞周期。然而目前国内文献中尚未有USP22和C-myc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组织中联合检测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经病理科确诊为鼻咽癌的82例患者存档石蜡标本作为病例组,另收集同期做了鼻咽组织活检的20例正常人的鼻咽组织(病理诊断为鼻咽黏膜炎)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SP22和C-myc在82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黏膜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临床随访法观察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二者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32%和92.68%,均明显高于鼻咽黏膜炎组织的10.00%和0%(P<0.01),有统计学意义;(2)USP22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组织分型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P>0.05);(3)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P<0.05);(4)USP22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较USP22阴性表达患者短。结论:(1)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均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2)USP22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预后较阴性表达者差;(3)检测USP22蛋白的表达有助于鼻咽癌的预后判断,USP22有望成为NPC的治疗靶点。
王力[7](2019)在《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EGF、MPO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新西兰雄性白兔制备肾移植模型,采用经肾动脉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经肾静脉逆行持续低温灌注两种不同灌洗方法保存家兔供肾并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观察肾移植术后新西兰白兔血清肌酐(Serum cr eat in,Scr)及尿量、移植肾组织病理、移植肾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肾质量的影响,为临床实践中供体器官保存和提高肾动脉畸形等边缘供肾的利用率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作为肾移植供体、受者,体重均为2.0-3.0kg。将60只新西兰白:兔按1-60编号,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顺行持续低温灌注组(A组)和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组(B组)每组各30只,再于A、B两组组内将白兔随机分为供体与受体两组,每组15只。将A、B两组供体热缺血15min左侧肾脏按不同组的方法灌注2小时后移植到受体原位,移植完成后去除受体右肾。术后予以环孢素A抗排斥治疗,比较顺、逆行2种不同灌注组受体新西兰白兔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的血清肌酐水平及尿量情况,观察术后第五天时移植肾组织病理、移植肾组织EGF和MPO的表达情况。[结果]1、血肌酐变化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323.89±19.15)umol/L、(203.34±14.02)umol/L、(121.51±8.76)umol/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335.11±18.62)umol/L、(212.03±9.66)umol/L、(125.94±7.35)umol/L。两者相比较,逆行灌注组术后血肌酐值与顺行灌注组术后血肌酐值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尿量变化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尿量分别为(96.36±9.36)ml、(129.91±10.72)ml、(168.40±12.34)m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尿量分别为(91.89±8.30)ml、(123.78±10.79)ml、(158.23±16.46)ml。两者相比较,逆行灌注组术后尿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尿量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移植肾组织病理(HE 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两组移植肾病理切片HE染色检查结果显示术后第五天的病理改变,A组(顺行灌注组)和B组(逆行灌注组)移植肾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接近正常,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比较少,逆行灌注组术后组织结构与顺行灌注组术后组织结构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移植肾组织免疫组化检测EGF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EGF阳性表达率(23.27±4.48)%,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EGF阳性表达率(20.70±3.34)%,两者相比较,逆行灌注组术后EGF表达情况与顺行灌注组术后EGF表达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移植肾MPO检测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MPO表达(0.474±0.07)U/g,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MPO表达(0.425±0.08)U/g,两者相比较,逆行灌注组术后MPO表达情况与顺行灌注组术后MPO表达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法同顺行灌注法一样有保护移植肾功能的作用。尤其对因肾动脉畸形、狭窄等原因所致的供肾灌注不良,经肾动脉无法充分灌注时,采取经肾静脉的逆行灌注可作为有效的补救灌注措施。
易丽明[8](2019)在《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新西兰兔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采用经肾动脉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经肾静脉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的两种方法保存兔移植肾并行肾移植手术,观察两组术后血清肌酐、尿量、移植肾组织病理、移植肾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不同灌注方法对供肾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扩大使用边缘供肾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方法1.建立热缺血损伤后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动物模型:供体新西兰兔左侧肾动脉阻断45min形成供肾热缺血损伤,采用顺行持续低温灌注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两种不同方法灌注2小时后,将其原位移植到受体,移植完成后切除受体右肾,术后使用环孢素A抗排斥,以此来完成实验模型的制作。2.健康成年新西兰雄性兔60只,购买于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体重2-3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兔分为两组,顺行持续低温灌注组(A组)与逆行持续低温灌注组(B组)每组30只,再于A、B两组组内随机分为供体和受体两组,每组各15只。比较顺行灌注与逆行灌注两种不同灌注组受体新西兰兔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五天的血清肌酐水平及尿量情况;观察术后第五天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SOD活力表达情况。结果1.血清肌酐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398.36±37.28)umol/L、(318.97±18.34)umol/L、(178.01±9.44)umol/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血清肌酐值分别为(417.51±34.28)umol/L、(330.54±20.72)umol/L、(186.21±13.81)umol/L。逆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与顺行灌注组术后血清肌酐值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尿量变化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4.60±5.55)ml、(93.72±8.89)ml、(137.58±9.79)ml;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尿量分别为(71.18±5.79)ml、(88.16±6.84)ml、(130.99±12.11)ml。逆行灌注组术后尿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尿量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移植肾组织HE染色病理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均可见肾小球及周围毛细血管内有少量微血栓物质形成;肾小管管腔轻度扩大;间质有少许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分布;肾脏组织结构基本清晰。4.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MDA含量分别为(6.65±0.60)nmol/mgprot和(7.02±0.55)nmol/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与顺行灌注组术后MDA含量进行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A组(顺行灌注组)与B组(逆行灌注组)术后第五天SOD活力分别为(369.35±35.37)U/mgprot和(349.13±31.96)U/mgprot。逆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与顺行灌注组术后SOD活力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逆行灌注法不仅同顺行灌注法一样可以保护移植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肾动脉畸形、损伤的移植肾灌注不良时的一种补救灌洗措施。
陈军[9](2019)在《钾通道EAG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位居第五,肿瘤相关死亡率居第三。临床上仅有10%-20%的肝癌能通过外科手术完全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超过70%。目前,缺乏有效的靶点仍是肝癌治疗难点。EAG1(Kv10.1,KCNH1,Ether-a-go-go-1)是一种电压门控钾通道,已证实在宫颈癌、肺癌、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肝癌中高表达,EAG1表达与多种肿瘤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深入研究EAG1在肝癌中的表达与肝癌预后的关系,阐明EAG1调控肝癌增殖和迁移侵袭的相关分子机制,有望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的:本研究拟在肝癌患者肝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中比较EAG1的表达差异,了解EAG1表达差异是否与肝癌的不良预后相关。通过进一步的体内和体外研究阐明EAG1对肝癌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并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探索EAG1抑制剂在肝癌治疗中是否发挥作用。为肝癌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方法:1.收集233对肝癌患者肿瘤及配对癌旁组织,分别使用RT-q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技术研究EAG1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并分析EAG1的表达强度与肝癌患者临床指标、临床预后是否相关。2.使用LM3和Huh7细胞系,构建EAG1稳定沉默或过表达的细胞,通过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EAG1对肝癌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周期分析、转录组组织芯片筛选、信号通路蛋白验证,研究EAG1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影响肝癌细胞增殖,并寻找下游关键分子。进一步通过功能补救实验研究EAG1与下游调控分子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调节方式。3.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EAG1对肝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研究是否是因为细胞结构功能变化导致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4.联合使用EAG1的抑制剂和肝癌化疗药物,探索EAG1肝癌治疗中的意义。结果:1.在肝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AG1较癌旁组织高表达,并且EAG1的高表达和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体外及体内实验均证明EAG1能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分析、转录组基因芯片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EAG1异常表达能影响细胞周期,周期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差异验证了这一结果,并发现下游调控分子SKP2。SKP2功能补救及药物抑制证明EAG1通过调控SKP2影响细胞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EAG1是通过抑制SKP2的泛素化降解促进SKP2蛋白含量升高。3.体外及体内实验证明EAG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并且EAG1是通过促进肝癌细胞形成细胞伪足促进肝癌迁移、侵袭。4.使用EAG1的抑制剂(阿司咪唑)可以增强阿霉素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EAG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和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EAG1可以通过抑制SKP2的泛素化降解而促进细胞周期进展,进而促进肝癌的增殖;EAG1可以通过促进细胞伪足形成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阿司咪唑(一种EAG1的抑制剂)可以促进阿霉素对肝癌的抗肿瘤作用(概述图1-1)。以上研究表明EAG1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提供了一种肝癌的潜在治疗方法。
张丽芳,曾德华,曲利娟[10](2018)在《处理不良的透射电镜组织块胶囊重新包埋法》文中研究说明透射电镜制样周期长,组织标本离体后,从前固定、后固定、脱水、浸透、包埋、聚合,到超薄切片、铅铀双重电子染色,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南方潮湿炎热的季节,因标本处理不当或导致超薄切片质量无法满足电镜观察的需求,继而影响超微病理诊断的情况并不少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组织块胶囊进行重新制样,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超薄切片质量,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组织块脱水不足的补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织块脱水不足的补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MicroRNA-146a在阿霉素诱导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绪论 |
材料与试剂 |
第一部分 miR-146a在慢性DOX诱导的AC16心肌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1.引言 |
2.实验方法 |
2.1.实验对象 |
2.2.DOX对 AC16s心肌细胞凋亡及自噬的影响 |
2.3.miR-146a对 DOX诱导的AC16s心肌细胞毒性的影响 |
2.4.miR-146a在 DOX诱导的AC16s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机制探究 |
2.5.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DOX通过诱导凋亡和干扰自噬对AC16s产生毒性 |
3.2.miR-146a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自噬水平部分逆转DOX诱导的AC16s细胞损伤 |
3.3.miR-146a通过靶向TAF9b抑制P53 的表达参与部分逆转DOX诱导的AC16s细胞损伤 |
4.结论 |
第二部分:miR-146a在 DOX诱导的小鼠慢性心功能损伤中的作用 |
1.引言 |
2.实验方法 |
2.1.实验对象 |
2.2.小鼠DOX化疗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变化 |
2.3.miR-146a在 DOX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
2.4.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小鼠DOX化疗过程中心肌组织中miR-146a表达先升高后降低 |
3.2.miR-146a在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改善自噬水平部分逆转DOX诱导的小鼠心功能损伤 |
4.结论 |
第三部分:循环miR-146a与 DOX诱导的心肌损伤的关系 |
1.引言 |
2.实验方法 |
2.1.实验对象 |
2.2.小鼠DOX化疗过程中血清miR-146a含量的变化 |
2.3.DOX化疗患者血清miR-146a含量的变化 |
2.4.统计学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小鼠DOX化疗过程中血清miR-146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
3.2.DOX化疗患者急性期血清miR-146a升高并与BNP呈线性相关 |
4.结论 |
讨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长链非编码RNA01278竞争性抑制miR-500b-5p调控ACTG2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组织特点及增殖型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诱导 |
概述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动脉夹层患者入组及对照体系建立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方法 |
2.2.1 升主动脉组织HE染色法 |
2.2.2 升主动脉组织免疫组化 |
2.3 结果 |
2.3.1 入组患者信息 |
2.3.2 血管形态学特点 |
2.3.3 人升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型细胞模型诱导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长链非编码RNA和m RNA表达谱的研究 |
概述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lncRNA和 m RNA芯片信息 |
3.2 方法 |
3.2.1 实验组和对照组组织RNA提取 |
3.2.2 lncRNA和 m RNA基因芯片检测 |
3.2.3 基因芯片实时定量PCR验证 |
3.2.4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升主动脉样本检测 |
3.3.2 R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3.3.3 标记效率质控 |
3.3.4 lncRNA和 mRNA高通量基因芯片结果 |
3.3.5 lncRNA和 mRNA高通量基因芯片原始和矫正结果 |
3.3.6 差异表达lncRNA高通量基因芯片结果筛选 |
3.3.7 差异表达m RNA高通量基因芯片结果筛选 |
3.3.8 实时定量PCR验证lncRNA和 mRNA高通量基因芯片准确性 |
3.4 讨论 |
第4章 主动脉夹层患者升主动脉平滑肌组织差异表达lncRNA和 mRNA的现代高通量生物信息学分析 |
概述 |
4.1 生物信息学研究工具 |
4.2 研究方法 |
4.2.1 差异表达m RNA高通量基因芯片现代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2 差异表达lncRNA和 miRNA ceRNA调控网络构建 |
4.2.3 韦恩分析 |
4.3 结果 |
4.3.1 交叉融合分析主动脉夹层基因测序 |
4.3.2 共同表达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4.3.3 共表达差异基因蛋白互作网络 |
4.3.4 主动脉夹层核心发病基因预测 |
4.3.5 lncRNA及 miRNA预测以及韦恩分析 |
4.3.6 lncRNA及miRNA以及mRNA调控网络 |
4.4 讨论 |
第5章 linc01278 在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转化过程中的分子机制 |
概述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荧光原位杂交实验 |
5.2.2 linc01278 干扰实验 |
5.2.3 linc01278 过表达实验 |
5.2.4 细胞增殖实验 |
5.2.5 细胞迁移实验 |
5.3 结果 |
5.3.1 荧光原位杂交确认linc01278 位于细胞质中 |
5.3.2 敲低linc01278 后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换 |
5.3.3 过表达linc01278 后主动脉夹层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换 |
5.4 讨论 |
第6章 miR-500b-5p与 linc01278和ACTG2 结合位点验证 |
概述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试剂 |
6.1.2 实验仪器 |
6.1.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
6.2 实验方法 |
6.2.1 linc01278和ACTG2 结合位点序列合成 |
6.2.2 将位点序列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
6.2.3 将带有目的序列的pGL6-miR质粒转染293T细胞 |
6.2.4 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6.2.5 统计学分析 |
6.3 结果 |
6.3.1 linc01278与miR-500b-5p结合位点验证 |
6.3.2 ACTG2与miR-500b-5p的结合位点验证 |
6.4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NMN预处理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1.5 实验分组 |
1.6 肺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 |
1.7 肺干湿重比测定 |
1.8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
1.9 电镜观察肺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 |
1.10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1.11 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测定 |
1.12 线粒体肿胀检测 |
1.13 线粒体NAD~+检测 |
1.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肺组织损伤评分和W/D比较 |
2.2 各组小鼠肺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比较 |
2.3 各组小鼠肺组织线粒体肿胀和透射电镜图比较 |
2.4 各组小鼠肺组织线粒体膜电位比较 |
2.5 各组小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比较 |
2.6 各组小鼠肺组织线粒体NAD~+含量比较 |
3 讨论 |
3.1 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3.2 线粒体功能及氧化应激 |
3.3 NAD~+的功能及其应用 |
3.4 NMN预处理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AD~+代谢及其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CD38高表达在缺血缺氧心肌自噬流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CD38表达量在多种缺血缺氧相关性心脏疾病中的变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CD38高表达导致缺血缺氧心肌损伤的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CD38高表达介导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CD38高表达介导的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在缺血缺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CD38高表达介导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障碍的机制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D38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核苷酸的研究进展 |
1 核苷酸的来源 |
2 核苷酸的消化吸收与代谢 |
2.1 核苷酸的消化 |
2.2 核苷酸的吸收 |
2.3 核苷酸的代谢 |
3 核苷酸的功效作用 |
3.1 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
3.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 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二节 尿苷酸的研究进展 |
1 尿苷酸的结构、吸收和代谢 |
1.1 尿苷酸的结构 |
1.2 尿苷酸的合成途径 |
1.3 尿苷酸在肠道的吸收与转运 |
2 尿苷酸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 |
2.1 尿苷酸与糖代谢 |
2.2 尿苷酸与氨基酸代谢 |
2.3 尿苷酸与脂质代谢 |
3 尿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
3.1 尿苷酸与免疫 |
3.2 尿苷酸与氧化应激 |
3.3 尿苷酸与细胞周期 |
4 尿苷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4.1 提高动物采食量 |
4.2 促进肠道发育,维护肠道健康 |
4.3 降低腹泻率,提高生长性能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尿苷酸的添加 |
2 尿苷酸的需求量 |
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动物试验设计 |
1.3 试验日粮 |
1.4 饲养管理 |
1.5 生长性能的测定 |
1.6 腹泻指标的测定 |
1.7 样品的采集 |
1.8 脏器指数的测定 |
1.9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性能 |
2.2 腹泻情况 |
2.3 器官指数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尿苷酸对仔猪生理生化指标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 氨基酸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理生化指标 |
2.2 血浆氨基酸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HE染色 |
1.3 HE染色 |
1.4 肠道组织形态学的测定 |
1.5 肠道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2.2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粘膜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形态学的影响 |
3.2 尿苷酸对仔猪肠道黏膜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尿苷酸对仔猪肝脏脂肪和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肝脏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3 肝脏中脂肪酸的测定 |
1.4 肝脏的RNA提取及c DNA合成 |
1.5 肝脏中核苷酸代谢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6 肝脏中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RT-q PCR) |
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肝脏游离氨基酸 |
2.2 肝脏脂肪酸 |
2.3 肝脏中核苷酸代谢基因 |
2.4 肝脏脂肪代谢基因 |
3 讨论 |
3.1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氨基酸的影响 |
3.2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脂肪酸的影响 |
3.3 尿苷酸对仔猪肝脏核苷酸代谢基因的影响 |
3.4 尿苷酸对断奶仔猪肝脏脂肪酸相关基因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耗材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USP22和C-myc的表达 |
2.2 USP22和C-myc的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
2.3 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表达的相关性 |
2.4 USP22蛋白表达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
3 讨论 |
3.1 鼻咽癌的病理分类变化 |
3.2 USP22 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
3.3 USP22的作用机制 |
3.4 C-myc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
3.5 USP22和C-myc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
3.6 USP22 蛋白与临床预后 |
3.7 USP22 基因与鼻咽癌治疗 |
3.8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解释说明 |
3.9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综述 USP22与恶性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EGF、MPO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研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术后血肌酐变化 |
3.2 术后尿量变化 |
3.3 移植肾组织病理 |
3.4 移植肾组织EGF表达情况 |
3.5 移植肾组织MPO表达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4.1 供肾灌注不良的原因 |
4.2 逆行灌注的解剖学支持 |
4.3 逆行灌注相关研研 |
4.4 动物实验模型李立 |
4.5 逆行灌注供肾移植后的结构及功能变化 |
4.6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术后血清肌酐的变化 |
3.2 术后尿量的变化 |
3.3 移植肾组织病理(HE染色) |
3.4 移植肾组织MDA含量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
3.5 移植肾组织SOD活力表达情况(分光光度法)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
4.2 逆行灌注法对热缺血移植肾术后的影响 |
4.3 本次实验的局限性 |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钾通道EAG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概述图 |
中英文缩略词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离子通道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3 钾通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钾通道EAG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钾通道EAG1在肝癌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钾通道EAG1促进肝癌迁移侵袭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钾通道EAG1抑制剂阿司咪唑可以增强阿霉素对肝癌细胞杀伤作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处理不良的透射电镜组织块胶囊重新包埋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4 讨论 |
四、组织块脱水不足的补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MicroRNA-146a在阿霉素诱导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潘建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长链非编码RNA01278竞争性抑制miR-500b-5p调控ACTG2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在主动脉夹层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维铁. 吉林大学, 2020(08)
- [3]NMN预处理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中线粒体形态功能的影响[D]. 陈芋熹.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CD38高表达在缺血缺氧心肌自噬流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星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日粮中添加尿苷酸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 李彪. 湖南农业大学, 2019
- [6]鼻咽癌组织中USP22和C-myc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研究[D]. 莫文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EGF、MPO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力. 南华大学, 2019(01)
- [8]逆行灌注法对兔移植肾MDA、SOD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易丽明. 南华大学, 2019(01)
- [9]钾通道EAG1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陈军. 浙江大学, 2019(03)
- [10]处理不良的透射电镜组织块胶囊重新包埋法[J]. 张丽芳,曾德华,曲利娟.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