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宏观功能评价理论的质疑

对宏观功能评价理论的质疑

一、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徐维晨[1](2021)在《后保管模式四个维度的中国化演进及其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保管模式的中国化演进历经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演进之路分为实践维度上的理论架构、开放维度上的创新发展、整体维度上的深入推进、价值维度上的现实认证四个方面。后保管模式的中国化虽然已有深厚的积淀,但是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化和推进。

添志鹏[2](2020)在《档案宏观职能鉴定中国家性与社会性的思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宏观职能鉴定通常被认为是档案鉴定由"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转变,从哲学基础、鉴定客体和价值追求来看,档案宏观职能鉴定的真正内核无疑是反映和尊重"社会",但其是否为完全的"社会模式"、是否实现"知行合一"却有必要作进一步探析。[方法/过程]分别以"国家性"和"社会性"作为基本考察对象,分析阐述宏观职能鉴定对于两者的体现情况与程度。[结果/结论]宏观职能鉴定存在"国家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问题,若欲真正实现档案鉴定向社会模式转变的目标,应当将宏观鉴定与微观鉴定相搭配,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鉴定路径相结合,同时在鉴定时划分正式场域与非正式场域。

王思婕[3](2019)在《试论后保管范式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影响》文中指出电子文件的出现成为档案管理从保管范式转向后保管范式的重要契机。在后保管范式影响下,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呈现文件鉴定社会化转向、管理流程前端介入和分布式保管模式形成的不同景观。它对促进开放性档案价值实现、发挥档案工作者主观能动性以及推动多元档案治理格局渐生的作用愈发突出,同时也使得公民参与档案鉴定的权利无从保障、对档案工作者介入能力和时机的质疑以及分布式管理模式对集中管理体制造成冲击等问题暴露出来。为此,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应当在后保管范式下积极进行自我调适,包括公民权利的制度保障、多元主体管理能力培育以及协同管理机制构建。

叶萌萌[4](2019)在《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实际工作是档案鉴定理论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与沃土,许多鉴定理论就是由档案工作者直接提出的。杨冬权作为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既具备扎实的档案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档案工作实践经验。他在多年来从事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在档案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以其档案价值鉴定思想最为系统和典型。因此,研究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对于丰富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并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研究杨冬权的学术思想,能够通过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在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同时有助于推动对当代档案学者学术思想的研究,从而构建和存留档案学学科记忆。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为对象开展研究。首先,文章回顾、梳理和总结了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演变过程,依据标志性事件将其划分为萌芽、发展和成熟三大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演变过程与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文档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及杨冬权个人经历相结合,分析其发展规律并指出,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深受社会变革和档案工作发展的影响,既源自实践又指导着实践的发展。其次,文章对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核心内容做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将其划分为档案价值和档案价值鉴定等两大方面,具体包括档案价值的特性与档案价值形态,档案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对档案价值的认识误区,档案价值鉴定的内涵、意义与实际应用,鉴定原则与标准及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价值鉴定等内容。再次,文章还选择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的档案鉴定理论,从社会背景与出发点、对档案价值的认识以及鉴定原则与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与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它们之间存在的异同,以深化对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认识。此外,通过开展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中外档案鉴定理论的比较研究,文章还得出了档案鉴定理论发展的根源在于因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档案工作实践的结论。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对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实践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具备理论和实践两大层面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理论性和完善性有待加强的局限。

李木兰[5](2019)在《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里·库克是近现代档案学的重要人物。其档案学思想不仅影响着加拿大的档案界,也对中国的档案实践和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文章运用文献统计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的形成进行统计和梳理,系统分析并阐释“新来源观”、“宏观鉴定论”、“后保管模式”和“档案学范式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利用比较研究法分析其思想与传统来源观、谢伦伯格鉴定思想及传统保管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说明其思想的时代适用性。再次,阐明其档案学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在档案界引起了社会记忆研究热和档案资源观的改变,引导当前中国档案范式研究和引发学者对档案学范式的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在档案实践领域中对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鉴定工作和档案职业产生的积极作用。最后,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领域,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对当代中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研究其档案学思想,有助于深入把握其思想精髓,予以中国档案学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启迪中国档案界对国外档案学理论和思想适当的学习和借鉴,利于档案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创新。从而为中国档案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张夏[6](2017)在《浅析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特点和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对待"舶来品"客观理性、研究内容纵横交错、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特点。后保管主义的传入对我国档案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完善了后保管主义的理论内涵,促进了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加强了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讨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后保管主义对我国档案学界的影响,并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档案学者的研究重点和动态。

曹文译[7](2015)在《后保管主义中国化档案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我国档案学后保管主义主题相关文献的梳理,展现了后保管主义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中国后,由概念到体系,由体系到细节的中国化过程以及其中国化分论点的讨论情况。

王博[8](2014)在《浅谈电子文件时代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几乎没有一个单位是没有计算机的,而文件也几乎都是电子版的,先由计算机打成电子版再打印出来。电子文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贮,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提供及时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的出现给现有的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尤其是档案鉴定工作。丁海斌老师曾在《电子文件管理基础》一书中说过:鉴定是电子文件管理中最难也是最

耿青[9](2014)在《浅论西方档案学理论生长之“根”——读《魂系历史主义》和《外国档案事业史》的思考》文中认为档案载体是西方档案学理论生长之"根"。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是纸张的出现,这导致西方档案学理论萌芽;电子文件的出现是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它引发西方档案学理论大刀阔斧的改革。档案载体的变革引发了档案数量和档案管理的变化,从而影响档案机构、档案人员的改变,最终导致西方档案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杨文珠[10](2008)在《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文中认为档案鉴定理论是指导档案工作者全面观察、正确分析档案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并科学决定档案存毁的重要理论。因此,重视和开展档案鉴定理论的研究,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后保管模式四个维度的中国化演进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后保管模式中国化演进之路概述
2 后保管模式中国化演进的四个维度
    2.1 实践维度上的中国化理论架构
    2.2 开放维度上的中国化创新发展
    2.3 整体维度上的中国化深入推进
    2.4 价值维度上的中国化现实认证
3 后保管模式中国化的启示
    3.1 多维度深化和推进
    3.2 借鉴与创新的融合
    3.3 对隐性知识的关注

(2)档案宏观职能鉴定中国家性与社会性的思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宏观职能鉴定的社会性内核及其质疑
    1.1 宏观职能鉴定的内核——“社会模式”
        1.1.1 宏观职能鉴定的哲学基础
        1.1.2 宏观职能鉴定的鉴定客体
        1.1.3 宏观职能鉴定的价值追求
    1.2 宏观职能鉴定的社会性质疑
        1.2.1 是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档案鉴定向“社会模式”的变革?
        1.2.2 是否在实际操作中坚守和体现“社会性”?
2 档案宏观职能鉴定的“国家性”有余
    2.1 思维立场:站在国家层面思考和开展鉴定工作
    2.2 着眼点:“职能”多与级别和国家机关相对接
    2.3 结果:向国家叙事无意识地靠近
3 档案宏观职能鉴定的“社会性”不足
    3.1 宏观职能鉴定过程中的主观性
    3.2 宏观职能鉴定覆盖范围的局限性
    3.3“职能”在反映社会活动上的不完整性
    3.4 现有宏观职能鉴定实践的社会性效果有待考量
4 增强宏观职能鉴定社会性的路径
    4.1 宏观鉴定与微观鉴定的搭配
    4.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4.3 正式场域与非正式场域的划分
5 结语

(3)试论后保管范式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后保管范式下呈现的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景观
    1.1 文件鉴定社会化转向
    1.2 管理流程的前端介入
    1.3 分布式保管模式形成
2 后保管范式下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价值分析
    2.1 立足于社会化鉴定的开放性档案价值实现
    2.2 立足于前端控制的档案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发挥
    2.3 立足于分布式保管的多元档案治理格局渐生
3 后保管范式下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反思
    3.1 公民参与档案鉴定的权利无从保障
    3.2 对档案工作者介入能力和时机的质疑
    3.3 分布式管理模式对集中管理体制的冲击
4“后保管范式”影响下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自我调适
    4.1 参与式管理下公民权利正当性的制度保障
    4.2 多元治理环境下对档案主体能力的培育
    4.3 集中管理体制下协同式管理机制的建构

(4)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相关研究
        1.2.2 国内档案价值鉴定研究
        1.2.3 国外档案价值鉴定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演变
    2.1 萌芽阶段(1982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
    2.2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13年)
    2.3 成熟阶段(2014年至今)
3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核心内容
    3.1 对档案价值的认识
        3.1.1 档案价值的性质与档案价值形态
        3.1.2 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价值的认识误区
    3.2 对档案价值鉴定的认识
        3.2.1 档案价值鉴定的内涵
        3.2.2 档案价值鉴定的意义
        3.2.3 档案价值鉴定的实际应用
        3.2.4 对鉴定原则和鉴定标准的制定
        3.2.5 电子文件时代的档案价值鉴定
4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中外档案鉴定理论的比较
    4.1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国内档案鉴定理论的比较
        4.1.1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相对价值标准理论的比较
        4.1.2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价值鉴定论的比较
        4.1.3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本位原则理论的比较
        4.1.4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弱化档案价值鉴定论的比较
    4.2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国外档案鉴定理论的比较
        4.2.1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年龄鉴定论的比较
        4.2.2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职能鉴定论的比较
        4.2.3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文件双重价值论的比较
        4.2.4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与宏观鉴定论的比较
5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系统评价
    5.1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特点
    5.2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价值
    5.3 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的局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实际调研计划与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形成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特里·库克的影响
    第二节 特里·库克个人经历
        一、教育背景
        二、工作经历
        三、成就简介
第三章 特里·库克的档案学思想内涵
    第一节 新来源观
        一、历史溯源及内容
        二、与传统来源观的比较
        三、对新来源观的评价
    第二节 宏观鉴定论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与谢伦伯格档案鉴定思想的比较
        三、对宏观鉴定论的评价
    第三节 后保管模式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与传统保管模式的比较
        三、对后保管模式的评价
    第四节 档案范式思想
        一、历史溯源和内容
        二、对档案范式思想的评价
    第五节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体系
        一、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思想体系的小逻辑
        三、思想体系的大联系
第四章 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对中国档案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国档案理论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档案资源观的转变
        二、引发中国档案学范式的思考
    第二节 对中国档案实践的影响
        一、对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
        二、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影响
        三、对档案职业人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浅析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特点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
    1.1 时代变化需要理论革新
        1.1.1 电子文件大量产生
        1.1.2 社会需求不断增大
    1.2 外来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1.2.1 经典文献的翻译
        1.2.2 研究学者的诠释
        1.2.3 基础理论的探讨
        1.2.4 理论实践的研究
2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特点
    2.1 对待“舶来品”客观理性
        2.1.1 积极响应新理论
        2.1.2 提出合理质疑和思辨
    2.2 研究内容纵横交错
        2.2.1 单项理论研究深入
        2.2.2 领域范围不断扩大
    2.3 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2.3.1 应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
        2.3.2 实践活动加深理论认识
3 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意义
    3.1 完善了后保管主义的理论内涵
    3.2 促进了传统理论的推陈出新
    3.3 强化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4 加强了档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7)后保管主义中国化档案学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旋律
2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伴奏
3总结

(8)浅谈电子文件时代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子文件鉴定理论的发展
    1. 电子文件双重鉴定论。
    2. 新詹金逊学派鉴定论。
    3. 宏观职能鉴定论。
    4.“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思想。
二、电子文件鉴定的内容
    1. 内容鉴定。
    2. 技术鉴定。
三、电子文件鉴定的特点
四、实际操作中电子文件鉴定理论的选择

(10)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透视
    1. 关于欧美档案鉴定理论及演变规律研究
    2. 关于我国档案鉴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3. 关于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4. 关于档案价值鉴定规律的研究
    5. 关于民国档案鉴定的研究
二、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中的问题分析
    1. 各种观点、说法较多, 但公认性、重大突破性理论较少
    2. 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 档案鉴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4. 跟踪性、持续性热点多, 转移性、创新性热点少
    5. 国外引进性热点多, 国内本土性热点少
    6. 描述性定性研究多, 数据性定量研究少

四、宏观职能鉴定论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后保管模式四个维度的中国化演进及其启示[J]. 徐维晨. 档案, 2021(03)
  • [2]档案宏观职能鉴定中国家性与社会性的思辨[J]. 添志鹏. 山西档案, 2020(02)
  • [3]试论后保管范式对电子文件档案化管理的影响[J]. 王思婕. 档案与建设, 2019(09)
  • [4]杨冬权档案价值鉴定思想研究[D]. 叶萌萌. 南京大学, 2019(07)
  • [5]特里·库克档案学思想研究[D]. 李木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6]浅析后保管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过程、特点和意义[J]. 张夏. 档案学研究, 2017(02)
  • [7]后保管主义中国化档案学研究述评[J]. 曹文译. 档案管理, 2015(05)
  • [8]浅谈电子文件时代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J]. 王博. 兰台世界, 2014(S6)
  • [9]浅论西方档案学理论生长之“根”——读《魂系历史主义》和《外国档案事业史》的思考[J]. 耿青.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04)
  • [10]近年来我国档案鉴定理论研究热点述评[J]. 杨文珠. 档案与建设, 2008(08)

标签:;  ;  ;  ;  ;  

对宏观功能评价理论的质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