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论文文献综述)
刘雅俊[1](2021)在《止颤解郁方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脾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止颤解郁方对帕金森病伴发抑郁(脾肺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自2018年1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标准的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患者62例(病例来源于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采用SPSS26.0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治疗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基础加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组采用西医治疗基础加用止颤解郁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TCM)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MD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MDS-UPDRSⅢ)评分、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评分,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依照方案61例患者完成试验,脱落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研究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2)治疗前后中医证候(TCM)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MD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MDS-UPDRSⅢ)评分、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7)0.05或P(27)0.01)。(3)以HAMD减分率及TCM减分率分别判定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止颤解郁方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可有效降低HAMD评分、MDS-UPDRSⅢ评分、ZBI评分、TCM评分,值得推广。
宋蕙杉[2](2021)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和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PD伴发抑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的肠道菌群及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调神畅志法”针刺治疗PD伴发抑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纹状体双靶点注射法结合CUMS法制备PD伴发抑郁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调神畅志组、普通针刺组、西药组,调神畅志组选取“百会透太阳”、“中脘”、“气海”、双侧“神门”、双侧“太冲”、双侧“三阴交”;普通针刺组选取“舞蹈震颤控制区”、“印堂”、双侧“三阴交”;西药对照组以氟西汀和多巴丝肼片灌胃。采用APO诱导行为学实验、体重测定、旷场实验、蔗糖溶液偏好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情况;16Sr DNA高通量测序观察各种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中缝背核内BDNF、肠道组织CCK、VIP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中缝背核内cAMP、血清CCK、VIP的含量;Western-blot检测中缝背核内PKA、p-CRE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中缝背核内BDNF mRNA、VIP mRNA的表达。结果:1.行为学测定:西药组、普通针刺组与调神畅志组的大鼠体重增长率、水平运动格数、垂直运动次数、蔗糖溶液偏好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调神畅志组的体重增长率、水平运动格数和蔗糖溶液偏好率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西药组与调神畅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6S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多样性分析显示,在相同测序深度观察各组大鼠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西药组、普通针刺组与调神畅志组的各项指数均高于模型组,其中,调神畅志组的各项指数优于普通针刺组和西药组。分类组成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正常组、假手术组中肠道微生物拟杆菌占比高于模型组,厚壁菌占比低于模型组;在经过调神畅志组和西药组干预后,拟杆菌占比明显升高,厚壁菌占比降低,分布接近正常组,普通针刺组次之。3.大鼠脑组织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比较:调神畅志组、普通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中缝背核内BDNF、cAMP、PKA、p-CREB、BDNF mRNA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调神畅志组中缝背核内BDNF、BDNF mRNA蛋白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且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调神畅志与西药组的中缝背核内cAMP含量、PKA、p-CREB蛋白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并且均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4.大鼠肠组织、血清和中缝背核内CCK-8、VIP表达:调神畅志组、普通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的肠组织、脑组织及血清中CCK-8、VIP、脑组织VIP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调神畅志组VIP、VIP mRNA蛋白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且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调神畅志组与西药组肠组织和血清中VI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且高于普通针刺组(P<0.05)。调神畅志组肠组织、脑组织和血清中CCK-8表达高于西药组和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1.“调神畅志法”针刺能够明显改善PD伴发抑郁大鼠的体重、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蔗糖溶液偏好等行为学表现。2.“调神畅志法”针刺干预可以恢复PD伴发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均匀度及拟杆菌、厚壁菌的菌种占比,促使肠道菌群正常分布。3.“调神畅志法”针刺可以提高PD伴发抑郁大鼠中缝背核内cAMP、PKA、pCREB、BDNF等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对cAMP/PKA信号通路产生影响,发挥抗PD伴发抑郁的作用。4.“调神畅志法”针刺能够提高PD伴发抑郁大鼠肠组织、血清以及脑组织中的脑肠肽CCK-8、VIP表达,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调节脑肠互动,从而改善PD伴发抑郁的状态。
李晓涵[3](2021)在《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分析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伴发疼痛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2、初步研究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S)下观察到的中缝核(Brainstem raphe,BR)回声变化对PD伴发疼痛的影响。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2020年9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的PD患者86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起病侧、运动亚型、病程、症状波动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以下量表检查:(1)H-Y分期(Hoehn-Yahr Stage)(2)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III,UPDRS-III)(3)阿根廷嗅觉减退评定量表(Argentina Hypoosmia Rating Scale,AHRS)(4)简明智力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HAMA)(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8)自主神经症状量表(9)特定国王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ing’s Parkinson’s Disease Pain Scale,KPPS)(10)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问卷(Parkinson’s Diseas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39,PDQL-39)。所有入组患者做TCS检查,记录其黑质回声等级和中缝核回声等级。2、根据KPPS量表得分,将PD患者分为伴发疼痛组和非疼痛组,并且评估PD伴发疼痛患者的严重程度;根据KPPS量表中疼痛的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疼痛类型出现的频率。3、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以上收集的临床资料在PD伴发疼痛组和非疼痛组之间的差异,研究PD伴发疼痛的可能影响因素。针对分类变量(性别、受教育程度、起病侧、运动亚型、H-Y分期、症状波动、嗅觉障碍、黑质回声变化、中缝核回声变化)进行单因素分析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针对连续变量(年龄、病程、UPDRS-III、MMSE、HAMD、HAMA、PSQI、PDQL-39)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应用Shapiro-Wilk(S-W)检验法对以上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经单因素分析在PD伴发疼痛组和非疼痛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的变量,即为PD伴发疼痛的可能影响因素。4、对于上述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筛查出来的PD伴发疼痛的可疑影响因素,可纳入多因素分析,选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PD伴发疼痛的独立影响(保护/危险)因素(P<0.05)。结果:1、参与研究的PD患者共86例,其中PD伴发疼痛组51例,非疼痛组35例,PD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65.38%(51/86)。PD伴发疼痛组KPPS评分范围1-42分,平均14.19±9.79分。PD伴发疼痛患者中最常见的疼痛类型是骨骼肌痛(40例,78.43%);其次是慢性疼痛(35例,68.63%),神经根痛(28例,54.90%),肿胀性疼痛(23例,45.09%),与症状波动相关的疼痛(12例,23.53%),夜间痛(8例,15.69%),口面部疼痛(7例,13.73%)。2、PD伴发疼痛组与非疼痛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对比,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H-Y分期、HAMD、HAMA、PSIQ、嗅觉障碍、中缝核回声变化这7个变量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这7个变量是PD伴发疼痛的可疑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性别(统计值=5.985,P=0.014<0.05);(2)H-Y分期(统计值=3.956,P=0.047<0.05);(3)HAMD(统计值=13.265,P<0.001);(4)HAMA(统计值=9.243,P=0.002<0.05);(5)PSIQ(统计值=6.951,P=0.008<0.05);(6)嗅觉障碍(统计值=4.072,P=0.004<0.05);(7)中缝核回声变化(统计值=6.387,P=0.011<0.05)。3、将以上单因素分析出来的7个PD伴发疼痛的可疑影响因素(性别、H-Y分期、HAMD、HAMA、PSIQ、嗅觉障碍、中缝核回声变化)一起纳入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发现性别、H-Y分期、HAMD评分、中缝核变化这4个因素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具体结果如下:(1)女性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PD患者伴发疼痛的可能性是男性患者的4.682倍(P=0.015,OR=4.682);(2)H-Y分期(3-5期)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D晚期患者伴发疼痛的可能性是早中期患者的8.331倍(P=0.009,OR=8.331);(3)HAMD评分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HAMD评分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PD伴发疼痛的风险性越大(P=0.031,B=0.112>0,OR=1.010);(4)TCS下中缝核回声异常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中缝核回声异常的PD患者伴发疼痛发生的可能性是中缝核回声正常患者的3.931倍(P=0.015,OR=3.931)。结论:1、疼痛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在PD患者中发病率高;骨骼肌痛是最常见的PD伴发的疼痛类型,其次是慢性疼痛、神经根痛、肿胀性疼痛、与症状波动相关性疼痛、夜间痛、口面部疼痛。2、性别、H-Y分期、抑郁程度、焦虑程度、睡眠质量、嗅觉障碍是影响PD患者伴发疼痛的可能因素。3、女性、较高的H-Y分期和HAMD评分是PD伴发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即女性PD患者更易伴发疼痛;H-Y分期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PD伴发疼痛的可能性越大。4、TCS下中缝核回声变化与PD伴发疼痛相关,中缝核回声异常的PD患者伴发疼痛的可能性更大。
陈蒋楠[4](2021)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采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并与普通针刺进行对比,观察治疗前、治疗6周及治疗12周后HAMD评分、UPDRS-Ⅱ评分、UPDRS-Ⅲ评分的变化及治疗后有效率,通过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体征、帕金森病日常生活情况及运动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比较,以期寻找疗效更优的针刺方法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方法:本课题遵循纳入标准,将满足其标准的60例帕金森病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组,共2组,各组均30例。2组均采用西药开放性治疗,同时对照组选用普通针刺,治疗组采用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以治疗之前,6周、12周为节点,分别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帕金森病症状严重程度评定量表(UPDRS-Ⅱ、UPDRS-Ⅲ)评分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HAMD-17项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HAMD-17项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抑郁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HAMD-17项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003<0.05;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001<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时,治疗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HAMD-17项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组较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其改善抑郁程度较明显,治疗方案更优。2.UPDRS-Ⅱ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UPDRS-Ⅱ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日常生活活情况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UPDRS-Ⅱ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607>0.05,提示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017<0.05,提示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UPDRS-Ⅱ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对PD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方面作用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3.UPDRS-Ⅲ评分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UPDRS-Ⅲ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可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有治疗作用。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UPDRS-Ⅲ评分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6周,两组比较P=0.691>0.05;治疗12周,两组比较P=0.381>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两组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均有效。4.中医证候分值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6周、治疗12周后中医证候分值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除对照组舌脉治疗6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7>0.05,其余两组患者组内比较P均小于0.05,说明两组方法均可对PDD患者有治疗效果。两组患者组间比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治疗6周及治疗12周后,患者体态、小便频数及舌脉中P值均大于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情绪分值变化得出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情绪项分值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对PDD患者情绪方面有较优作用。5.疗效评价结果分析本研究结果应用秩和检验方法,Z=-2.793,P=0.005<0.05,说明两组差异明显有意义,根据曼-惠特尼U检验,临床效果为治疗组更优,说明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效果较普通针刺治疗更优。结论:1.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或者普通针刺对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情绪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提高生活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后,帕金森病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运动功能及抑郁程度的好转程度高于普通针刺,临床可推广使用。
李麟颖[5](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中药辅助西药治疗帕金森抑郁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对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以及英文数据库:Pubmed、Webof Sience数据库、Cochrane Lbrary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c i起至2021年2月。由3名研究者根据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查,然后提取基本情况,对纳入的研究采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利用Rev Mn5.4软件对纳入的数据进行a 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一共纳入28篇文献,均属于随机对照实验型文章。总样本量为2095例,其中对照组有1046例,实验组1049例。将各文献的HAMD、UPDRS、HAMA、ADL、有效率等评分量表数据,运用Rev Mn5.4a软件进行整合分析。先进行异质性检验,其中异质性高、且纳入文献较多的进行亚组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敏感性分析,制作森林图。若纳入文献超过十篇以上,进行漏斗图分析。具体meta分析结果如下:(1)有效率:UPDRS量表有效率:提示:RR=1.22(95%CI)[0.86,1.72],P=0.27>0.05,两组之间的UPDRS量表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能确定中药辅助西药治疗帕金森抑郁的UPDRS量表有效率优于对照组。HAMD量表有效率:提示:RR=1.27(95%CI)[1.17,1.38],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HAMD量表有效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治疗帕金森抑郁的HAMD量表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有效率:提示:RR=1.41(95%CI)[1.22,1.64],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有效率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治疗帕金森抑郁的中医症候积分量表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UPDRS量表:UPDRS总分量表:提示:SMD=-1.05(95%CI)[-1.39,-0.72],P<0.00001<0.05,提示两组之间的UPDRS总分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UPDRS总分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UPDRS-I量表:提示:MD=-1.39(95%CI)[-1.92,-0.86],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UPDRS-I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UPDRS-I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UPDRS-II量表:提示:MD=-2.39(95%CI)[-4.05,-0.72],P=0.005<0.05,两组之间的UPDRS-I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UPDRS-I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UPDRS-III量表:提示:MD=-3.09(95%CI)[-4.53,-1.65],P<0.0001<0.05,两组之间的UPDRS-II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UPDRS-II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UPDRS-IV量表:提示:MD=-0.82(95%CI)[-1.28,-0.35],P=0.0006<0.05,两组之间的UPDRS-IV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UPDRS-IV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3)HAMD量表:提示:SMD=-1.45(95%CI)[-1.80,-1.11],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HAMD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HAMD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4)HAMA量表:提示:SMD=-2.08(95%CI)[-2.79,-1.39],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HAMA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HAMA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5)PDQ-39量表:提示:MD=-7.48(95%CI)[-9.54,-5.42],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PDQ-39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PDQ-39量表的能力要优于对照组。(6)SDS量表:提示:MD=-6.78(95%CI)[-13.03,-0.54],P=0.03<0.05,两组之间的SDS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SDS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7)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提示:SMD=-1.21(95%CI)[-1.94,-0.48],P=0.001<0.05,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8)ADL量表:提示:MD=-4.71(95%CI)[-7.18,-2.23],P=0.0002<0.05,两组之间的ADL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ADL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9)TESS量表:提示:MD=-1.22(95%CI)[-1.55,-0.88],P=0.0001<0.05,两组之间的TESS量表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改善帕金森抑郁的TESS量表的能力优于对照组。(10)不良反应:提示:RR=0.38(95%CI)[0.30,0.47],P<0.00001<0.05,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事件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辅助西药降低帕金森合并抑郁的不良反应事件的能力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患者的疗效,在有效率、UPDRS、HAMD、HAMA、PDQ-39、SDS等多个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存在发表偏倚等因素,可能需要更严格、更高质量的临床实验研究来验证。
马金荣[6](2021)在《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治疗的62例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抑郁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脑内多巴胺(DA)含量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4%,高于对照组的8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内DA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0%,低于对照组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疗效确切,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抑郁状态,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有效性和安全性。
解明月[7](2021)在《帕金森病视幻觉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PD)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为伴有视幻觉的PD患者提供一定辨证依据。方法:依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PD患者90人,釆用问卷式的调查方法,分别记录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H-Y分级、既往病史、现病史等一般资料,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证候要素量表进行评分,评估患者认知、焦虑抑郁、睡眠及证候要素情况,最后依据是否伴有视幻觉把患者分成两组,其中伴视幻觉PD组35人,不伴视幻觉PD组55人。各项数据按要求整合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分析,采用频率统计、正态分布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等检验方法,探究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间的分布特征。结果:(1)性别、文化程度及年龄在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年限、H-Y分级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H-Y分级对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危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患者中H-Y分级高者发生视幻觉危险度是H-Y分级低者的32.221倍(P=0.000,OR=32.221)。(2)两组间在认知、焦虑抑郁、睡眠量表评分方面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对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危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障碍对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危险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中伴有焦虑者发生视幻觉危险度是PD患者中不伴有焦虑者的7.157倍(P=0.022,OR=7.157),伴有抑郁者发生视幻觉危险度是不伴有抑郁者的4.846倍(P=0.015,OR=4.846),伴有认知障碍者发生视幻觉危险度是不伴有认知障碍者的40.485倍(P=0.013,OR=40.485)。(3)两组人员在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髓减、内热、肝风这9个证候要素的积分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虚、气虚、血虚、阴虚、髓减、内热、肝风这7个证候要素积分(P<0.01);在阳亢、痰浊、血瘀、气滞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在肾虚、脾虚、气虚、血虚、阴虚这5个证候要素出现率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虚、血虚、阴虚这3个证候要素出现率(P<0.01);两组间在阳虚、髓减、阳亢、内热、痰浊、气滞、肝风这8个证侯要素出现率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5)伴视幻觉的PD组中肝风(100%)、髓减(100%)出现频率最高,血虚(94.3%)、气虚(85.7%)、肾虚(80%)、阴虚(77.1%)、脾虚(65.7%)出现频率较高。不伴视幻觉的PD组中肝风(96.4%)、髓减(92.7%)出现频率较高。(6)血虚对伴有视幻觉的帕金森病危险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外的12个证候要素对PD危险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中伴有血虚者发生视幻觉危险度是不伴有血虚者的3.043倍(P=0.013,OR=3.043)。结论:1.PD患者中H-Y分级高,或伴有焦虑抑郁,或伴有认知障碍可增加视幻觉发生的风险;2.PD伴视幻觉者出现肝风、髓减、血虚、气虚、肾虚、阴虚、脾虚频率较高;其中血虚是视幻觉发生的危险证候要素。
柴滨,马惠姿,冯涛[8](2021)在《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帕金森病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确诊的135例帕金森病患者。通过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改良的Hoehn-Yahr分期,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评测,统计分析本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同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起病类型、病程、家族史等对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本组帕金森病患者中,焦虑发病率为53.3%(72/135),抑郁发病率为65.2%(88/135)。单因素分析发现无焦虑与有焦虑患者在病程、UPDRS评分、躯体因子得分、精神因子得分和二项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无抑郁与有抑郁患者在病程、UPDRS评分、各因子得分和七项因子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是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焦虑比值比=3.432,95%置信区间:1.539~7.657,P=0.003;抑郁比值比=2.237,95%置信区间:1.017~4.922,P=0.045)。结论焦虑、抑郁均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病程、运动症状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明显相关,而病程相关性更加密切。
王占芬,孙永利,孙忠,葛小丽,王艳哲,戴增斌,贺长库[9](2020)在《雌二醇、睾酮在男性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血清变化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症状,同时还可伴有抑郁、疲劳、睡眠紊乱、嗅觉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1]。抑郁可能是部分帕金森病患者最早期症状,因为患者的自觉症状主诉并不明显,不易引起重视,从而延误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2]。目前多数资料是对单纯性抑郁发病机制的探讨,而对于帕金森病伴发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depression,PDD)的研究尚无形成广泛共识[3],临床客观检测指标较少。本研究着重探讨了雌二醇(estradiol,E2)、睾酮(testosterone,T)在男性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以期对临床PDD诊断提供客观的定量参考指标。
宋卫科,郑荐,杨晓樨[10](2020)在《血清IGF-1,5-HT及TNF-α水平与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5-羟色胺(serotonin,5-H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伴发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PD伴发抑郁患者40例为抑郁组,并选取同期无抑郁的PD患者40例与健康体检人员40例分别为PD组与对照组。抽血测定各组血清IGF-1,5-HT及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血清指标与伴发抑郁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D伴发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抑郁组、PD组与对照组血清IGF-1,5-HT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血清IGF-1和5-HT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与PD组(P<0.05),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与PD组(P<0.0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分与血清IGF-1和5-HT水平呈负相关(P<0.001),与TNF-α水平正相关(P<0.001);血清IGF-1,5-HT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时间长、血清IGF-1和5-HT水平高是PD伴发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病程长、血清TNF-α水平高是其危险因素(P<0.05)。结论:PD伴发抑郁患者血清IGF-1,5-HT低水平,TNF-α高水平,其危险因素包括病程长、高TNF-α水平、低IGF-1和5-HT水平。
二、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论文提纲范文)
(1)止颤解郁方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脾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1.6 知情同意书的签署 |
1.7 不良事件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临床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疗效评价 |
3.3 两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病例脱落分析 |
4.结论 |
讨论 |
1.PDD的现代医学研究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症状特征 |
1.3 脑-肠轴可能是PDD发病的始动环节 |
1.4 脑-肠道微生物群轴与帕金森病 |
1.5 脑-肠道微生物群轴与抑郁症 |
2.PDD的中医学研究 |
2.1 对病名、症状的认识 |
2.2 脾胃气虚与颤证的关系 |
2.3 脾肺气虚与抑郁症的关系 |
3.本研究治疗方药分析 |
3.1 止颤解郁方组成 |
3.2 止颤解郁方功效 |
3.3 药理学研究 |
3.4 舒肝解郁胶囊的药物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治疗组、对照组量表的基线分析 |
4.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分析 |
4.3 MDS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MDS-UPDRSⅢ)评分分析 |
4.4 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ZBI)评分分析 |
4.5 中医证候(TCM)评分分析 |
4.6 安全性分析 |
5.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西医探究 |
参考文献一 |
综述二 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中医探究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2)基于高通量测序和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PD伴发抑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PD伴发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PD伴发抑郁的研究进展 |
3.肠道菌群在PD伴发抑郁的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4.cAMP/PKA信号通路与PD伴发抑郁 |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PD伴发抑郁大鼠模型的制备 |
2.不同干预方法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实验二 “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肠道菌群区系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指标检测及方法 |
4.实验结果 |
实验三 “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中缝背核cAMP/PKA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指标检测及方法 |
4.实验结果 |
实验四 “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肠组织、血清和脑组织中CCK-8、VIP蛋白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指标检测及方法 |
4.实验结果 |
讨论 |
1.PD伴发抑郁动物模型 |
2.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3.选穴依据 |
4.“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5.“调神畅志法”针刺对PD伴发抑郁大鼠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
6.脑肠肽CCK-8、VIP激活中缝背核内cAMP/PKA信号通路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说明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研究进展 |
2.1 帕金森病与疼痛 |
2.2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流行病学 |
2.3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临床特点 |
2.4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诊断 |
2.5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影响因素 |
2.6 帕金森伴发疼痛的发病机制 |
2.6.1 多巴胺及其传导通路的改变 |
2.6.2 5-HT及其传导通路的改变 |
2.6.3 谷氨酸及其传导通路的改变 |
2.6.4 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的改变 |
2.6.5 周围神经的改变 |
2.7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治疗 |
2.7.1 药物治疗 |
2.7.2 介入手术治疗 |
2.7.3 其他治疗 |
2.8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入组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资料收集 |
3.2.1 一般资料的收集 |
3.2.2 帕金森病相关量表资料收集 |
3.2.3 TCS检查方法及资料收集 |
3.3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临床特点 |
4.1.1 PD伴发疼痛的发病率 |
4.1.2 PD伴发疼痛不同类型的发生频率 |
4.2 单因素分析 |
4.2.1 一般临床资料的分析 |
4.2.2 PD相关症状量表资料的分析 |
4.2.3 TCS检查资料的分析 |
4.3 多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临床特点 |
5.2 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影响因素 |
5.3 超声下中缝核回声变化与帕金森病伴疼痛的关系 |
5.3.1 5-HT与疼痛 |
5.3.2 脑干中缝核的解剖及在经颅超声下的表现 |
5.3.3 中缝核变化对PD伴发疼痛的影响 |
5.4 本研究的总结和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抑郁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帕金森病抑郁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抑郁的认识 |
1.3 帕金森病抑郁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治疗 |
2.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抑郁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影响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临床治疗 |
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具体方案 |
2.2 疗效及结果观察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研究质量控制与保证 |
2.6 盲法的实施 |
研究结果 |
1.基线分析 |
2 治疗结果比较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支持理论依据 |
3.治疗手段依据 |
4.治疗腧穴依据: |
5.采用评分标准探讨 |
6.结果与分析 |
7.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流程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筛选文献 |
1.6 数据提取 |
1.7 文献的质量评价 |
1.8 数据统计分析 |
1.8.1 异质性检验 |
1.8.2 敏感性分析 |
1.8.3 漏斗图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以及基本情况 |
2.2.1 文献质量评价 |
2.2.2 文献的基本情况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有效率 |
2.3.2 UPDRS量表 |
2.3.3 HAMD量表 |
2.3.4 HAMA量表 |
2.3.5 PDQ-39量表 |
2.3.6 SDS量表 |
2.3.7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
2.3.8 ADL量表 |
2.3.9 副反应量表(TESS) |
2.3.10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西药治疗 |
3.2 中药治疗 |
3.3 非药物治疗 |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5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帕金森抑郁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观察指标 |
1.4.1 疗效评定标准 |
1.4.2 精神情况及生活能力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评分比较 |
2.3 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
2.4 两组脑内多巴胺含量比较 |
2.5 两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帕金森病视幻觉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3.1 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3.4 数据采集 |
1.4 数据处理分析 |
2.结果 |
2.1 两组一般数据资料分析 |
2.1.1 两组间一般数据资料分布特征比较 |
2.1.2 一般人口学因素对PD视幻觉的危险度 |
2.2 两组认知、焦虑抑郁及睡眠状态数据分析 |
2.2.1 两组间认知、焦虑抑郁及睡眠状态间量表评分比较 |
2.2.2 认知、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因素对PD视幻觉的危险度 |
2.3 两组证候要素数据分析 |
2.3.1 两组间证候要素积分分布特征比较 |
2.3.2 两组组间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分布特征比较 |
2.3.3 两组组内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分布特征比较 |
2.3.4 证侯要素对PD视幻觉的危险度 |
3.讨论 |
3.1 PD视幻觉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
3.2 年龄、病程及H-Y分级与PD视幻觉相关性 |
3.3 认知障碍、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与PD视幻觉相关性 |
3.3.1 认知障碍是引起PD视幻觉危险因素 |
3.3.2 焦虑抑郁是引起PD视幻觉危险因素 |
3.3.3 睡眠障碍非引起PD视幻觉危险因素 |
3.4 证候要素与PD视幻觉相关性 |
3.4.1 PD非运动症状证素-证候分布特征 |
3.4.2 PD视幻觉证候要素分布特征 |
3.4.3 血虚是引起PD视幻觉危险证候要素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
2.2 帕金森病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10)血清IGF-1,5-HT及TNF-α水平与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一般情况对比 |
2.2 各组血清指标对比 |
2.3 相关性分析 |
2.4 相关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四、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论文参考文献)
- [1]止颤解郁方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脾肺气虚型)的临床研究[D]. 刘雅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高通量测序和cAMP/PKA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PD伴发抑郁的作用机制[D]. 宋蕙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李晓涵. 吉林大学, 2021(01)
- [4]调神畅志解郁法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观察[D]. 陈蒋楠.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1(02)
- [5]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抑郁的meta分析[D]. 李麟颖.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柴胡类疏肝方药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的疗效[J]. 马金荣. 医学信息, 2021(09)
- [7]帕金森病视幻觉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特征研究[D]. 解明月.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帕金森病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J]. 柴滨,马惠姿,冯涛. 中国医药, 2021(01)
- [9]雌二醇、睾酮在男性帕金森病伴发抑郁患者血清变化中的意义[J]. 王占芬,孙永利,孙忠,葛小丽,王艳哲,戴增斌,贺长库.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12)
- [10]血清IGF-1,5-HT及TNF-α水平与帕金森病伴发抑郁的相关性[J]. 宋卫科,郑荐,杨晓樨.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12)
标签:帕金森病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抑郁情绪论文; 抑郁状态论文; pd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