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一、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健[1](2010)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文中指出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地域多元化战略是当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中国市场的分散性和复杂性,如何把分散的市场有效地控制运行起来发挥协同效应,成为企业实施地域多元化战略的关键。进而,中国企业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即构建合适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支撑这种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理论上,中国市场的分散性现实已得到中国经济学理论界的认可,然而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迫切需要整合制度基础观(IBV)和资源基础观(RBV)来解释基于这种中国市场分散性的企业战略行为。同时,将一直游离于战略和组织研究之外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力整合在战略、控制的框架内是一个可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契机。基于上述现实与理论背景,本文提出以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旨在揭示中国企业是怎样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实现在国内地域多元化中对异地组织的控制,从而提高地域多元化绩效。即,探讨信息技术能力为企业总部对异地组织实现集权的统一性和分权的灵活性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内在机制、分析企业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能力以应对中国市场分散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关于地域多元化下的控制机制、信息技术能力与绩效的概念模型,然后采取国际上规范的学术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抽样选取青岛啤酒、中集集团、海尔集团和苏宁电器等四家行业领导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多种方法和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采取内容分析、编码、类型匹配分析(Pattern matching)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运用多重数据间的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等方法保证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后进行文献对话、讨论和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命题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讨论,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在信息技术能力与制度因素(当地市场化程度)、市场因素(行业一体化潜力)和组织管理传统的交互作用下,企业采取了基于活动的、在不同价值活动集权分权同时并存、动态协调的控制机制。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当地市场化程度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行业一体化潜力越高,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当信息技术能力较强时,企业的集权文化越强,越可能采取较高程度的集权控制。第二,信息技术能力并不直接对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发生调节作用,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效能这个中介来发生调节作用。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正向调节了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具体而言,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效率效能时,研发、财务、采购、生产的集权控制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绩效。当信息技术应用产生了快速反应能力效能时,营销/服务的集权控制程度越低,越有利于提高绩效。第三,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在企业地域多元化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多样化和复杂的各地环境,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控制机制设计相互制约、共同演化,体现在关键价值活动的不同控制程度组合,从而解决了与异地二级组织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成本。但是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国企业在管理问题导向和信息技术导向等两个方面的驱动下呈现出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的演化路径。第四,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在分散的中国市场中采取母子公司制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但实际上以信息技术能力为支撑设计控制机制,使得企业在母子公司体制下产生出总分部的整合效应实现对效率机制的追求,这是企业面对制度压力的主动性战略回应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亦即,企业内部采取基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控制制度安排来追求效率机制,弥补了由于适应外部合法性而造成的组织效率的损失。第五,即使在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制度化压力,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不单纯是以制度为基础的,企业对制度的战略选择、适应和回应,以及最终能够获得的竞争优势,还是基于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而实现的,这又是符合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本文揭示了中国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的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及其演化路径,创新点与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本文以IBV分析中国企业基于国内市场分散性下某一具体的战略行为在一定程度扩展了IBV对经济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解释范围,验证了合法性机制理论在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中的应用,这是一种新的情境对象,推动了IBV理论中关于制度环境与企业战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本文整合RBV观点拓展了IBV的合法性机制在中国企业战略行为解释力度。第三,本文将战略、控制和信息技术能力以合理的理论逻辑整合在一个框架内,大大丰富了对信息技术的战略层面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认识,弥补当前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足。亦拓展了对控制机制的研究。第四,本文运用国际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揭示“怎样”的内在机制问题,推动了情境嵌入式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的研究,对地域多元化研究、组织控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研究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本文在实践上,通过案例研究揭示了在经济转型同样的阶段、面对同样的制度环境,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成为“杰出企业”?结构化地呈现并从理论上凝练出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在国内采取地域多元化战略并有效实现整合、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行为规律、特点和路径,这将对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战略决策者具有积极的前瞻性指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周冰[2](2007)在《开启第二个黄金时期》文中认为整理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e制造》成立于企业信息化风起云涌的2002年,其5年历史可以说见证了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因此,从《e制造》的角度,对制造业信息化的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及服务等方面的回顾和总结,正是为了给"十一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梳理一些历史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展望一个更清晰、广阔的前景。

董春[3](2007)在《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的研究意义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伴随世界多极化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同步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对各国企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规模化,但这种规模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的庞大。在新技术手段的支撑下,组织创新结果导致的虚拟规模化将会成为规模化的最新注解。二是效率化,没有效率作为支撑的规模化都必然是“规模不经济”,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经济全球化的这两个显着特征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加入WTO是我们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步,标志着我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国内企业间的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展开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当然,加入WTO以后,也意味着我国可以享受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这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全方位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合作空间。加入WTO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到来赋予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内涵。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的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不再是规模的大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寻找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和合作伙伴,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建立的国际联系;开拓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才能开拓的国内、国际市场;进行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技术力量进行的技术转移。因此,知识经济必将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使之成为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生力军;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富民强国的战略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加快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中小企业可以从中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加速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使我国劳动力与世界资源相结合,使国际资源为我所用;可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所以,鼓励中小企业认识、了解、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在我国加入WTO的态势下,在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中,研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论文的前言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互动关系为论文的切入点,研究论证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已经实现的客观存在,并说明了写作论文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的第二章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了概念上的界定和理论上的梳理。论文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中小企业的概念、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启示。论文的第三章对所研究问题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方面的描述,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以及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论文的第四章以开放的视野分析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不仅动态地研究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还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和各国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同时论文也分析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论文的第五章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制约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论文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分析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素,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上述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虽然取得了小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国际化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国际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国际化发展中的信息化问题以及国际化发展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等,因此论文的第六章就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本土化、信息化、融资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的基础上,论文第七章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集群式发展模式、技术联盟发展模式以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联盟发展模式。最后,论文的第八章从宏观政策方面和经营管理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论文的主要观点1、国际化经营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国际化发展将为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壮大带来新的契机,是中小企业成长和扩张的必然路径。2、中小企业具有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在产权、创新、成本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将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3、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由于受到融资、创新、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还存在着经营程度较低、发展能力较差、管理水平滞后等急需解决问题。4、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中小企业的技术联盟、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联盟,是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效模式,可以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论文的主要创新1、论文探索性地将研究主题放在大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探讨;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进行研究;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放在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放在我国把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国的战略措施的大机遇中进行研究,在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2、论文试图以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互动关系为论文的切入点,研究论证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已经实现的客观存在,说明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性。然后,再回到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本源的追溯,系统研究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问题。3、论文试图将信息化应用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寻求现代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传统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在以往的文献中尚不多见,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较新的分析视角。4、论文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分析上,试图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论文不仅强调了中小企业较之国有大型企业具有产权清晰的优势,而且还特别强调了中小企业之间存在充分竞争的“非垄断性市场”环境,从而迫使中小企业要为生存发展而奋斗,这是中小企业特别充满活力的源泉。5、论文在关于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强调“内向国际化”的方式、速度和规模会影响“外向国际化”的方式和发展速度,认为“只有当一国具备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后,其对外直接投资才可能发展”。这样的阐述不仅揭示了两种国际化的互动关系,而且符合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6、论文对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较为准确的阐释,同时,尽可能赋予这些概念一些新意。在对“企业国际化”的概念阐述中,论文不仅介绍、评价了中外学者的五种相关定义,而且还界定了“国际化企业”、“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等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7、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模式设计相结合、中国国情与国外成功经验相结合,以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展现所研究问题的全貌。论文的不足之处由于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数据缺失,特别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方面的资料缺乏,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较差,因此,论文在定量分析上只能以一些典型企业或调查为代表来说明总体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欠缺全面性和代表性。另外,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企业的国际竞争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存在很多不同的定义,这也使得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缺少相关的理论支撑,使得论文缺失了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同时,由于笔者缺乏长期在企业第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欠缺,使论文在对中小企业国际化进行研究时难免存在定义不够准确、分析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等诸多不足之处。

李华[4](2005)在《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发展的制胜法宝之一。企业信息化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起了医药企业内部管理方式、组织机构等各方面深层次的变革,增强了医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能力,企业信息化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近年来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制约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推进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本论文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医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概念理论入手,通过阐述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及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找出我国医药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顺利进行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阐述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及发展阶段,企业信息化的演进规律,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原则、目标及实施步骤,以及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 第二部分,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在美国、日本、欧洲及中国的进展状况。 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面临的背景与环境,从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竞争优势几个角度阐述了信息化对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影响,介绍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研究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进展程度。 第四部分,通过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分析,提出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研究不够,实施策略不当;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信息化工作不到位;软件供应商服务有待提高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五部分,针对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提出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进行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包括:政府要为医药企业信息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要实现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重组;要加强医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利用第三方咨询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宋秀琴,侯殿昆[5](2004)在《论企业信息化建设》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我国目前形势出发 ,分析了我国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就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 ,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朱戈[6](2004)在《三大企业信息化样板出台始末》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11月26日,联想集团迎来了一批意义非同寻常的客人。那天下午两点整,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邀请100家国有大型企业老总,听取联想、海尔、斯达三家企业的信息化经验。那次由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现场会”,缘于吴邦国副总理2001年

王昊青[7](2005)在《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播活动如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如何担负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类似的问题早已引起了中国大陆传播学者和传播业者的广泛关注。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企业群体发展的迫切性及其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吸引了各个领域的研究视线。本论文关心的焦点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大众媒介如何促进中国企业群体的发展? 论文要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解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特定环境中,大众媒介与中国企业群体之间的关系演变;二是借助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将研究视野引导至大众媒介与企业的发展,进一步阐释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大众媒介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特定的互动作用下完成其促进企业群体发展的使命。 论文的研究思路基本采用了施拉姆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框架,即从国家传播系统的建设,传播活动的展开和传播内容的使用三个层面上展开对发展信息流通情况的考察。全文分三篇完成,上篇是有关论文主题的理论考察,中篇是一则针对三个层面展开的以“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这一全国性的发展议程为例的专题研究,在这三个层面里,政府、媒介和企业分别是三种传播力量和主体,也是三个层次研究展开的研究对象。下篇是关于“上海大众媒介和企业发展关系研究”企业典型调查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论文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探索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国家发展的中国媒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路径,并尝试研究以转型和发展为背景的中国媒介与企业关系的演变,以期对在中国进行媒介与社会关系和媒介与国家发展之类的研究提供目前尚未完整的基础思考。

孙艳[8](2003)在《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阶段性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关注和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成功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

孙艳[9](2003)在《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过程中,企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生存,在竞争中取胜,也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当阶段性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全社会都应当积极关注和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成功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

王志民[10](2003)在《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全球生产”理论,列宁、毛泽东的积极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的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经营中的一些主要理论,紧密结合当前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投资与国际化经营发展迅速,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且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把“走出去”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开放改革互动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中加以考察,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经营的比较和对中国企业最先与最大的“走出去”群体——香港中资企业的实证分析,深刻地阐明了实施“走出去”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其症结所在,强调了必须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抓住当前契机,全面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完善各种支持、服务措施,才能保障“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界定
        1.3.1 地域多元化
        1.3.2 控制机制
        1.3.3 信息技术能力
    1.4 研究内容、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地域多元化的研究
        2.1.1 地域多元化的理论基础
        2.1.2 地域多元化的动因与方式
        2.1.3 地域多元化战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2 组织控制的研究
        2.2.1 组织控制的理论基础
        2.2.2 控制机制的分类
        2.2.3 影响控制机制选择的因素
    2.3 战略管理视角的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
        2.3.1 信息技术及其分类
        2.3.2 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2.3.3 资源基础观的信息技术能力
        2.3.4 信息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2.4 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
    3.1 中国企业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历史与现状
    3.2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动因、方式和时机
        3.2.1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动因
        3.2.2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方式
        3.2.3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时机
    3.3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困境与障碍:市场分散性的影响
    3.4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与控制
        3.4.1 总分公司制与母子公司制
        3.4.2 两种组织形式选择的悖论
        3.4.3 境内跨省地域多元化的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中国企业的应用与发展
    4.1 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背景及相关政策
        4.1.1 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经济及制度背景
        4.1.2 相关政策对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引导
    4.2 信息技术在中国企业应用的四个阶段
    4.3 信息技术能力在中国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的作用
        4.3.1 中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能力
        4.3.2 信息技术能力在中国企业战略制定中的作用
        4.3.3 信息技术能力在中国企业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概念模型
    5.1 地域多元化中的控制机制与绩效
        5.1.1 总部控制的目标与核心问题
        5.1.2 控制机制的维度与集权化程度
        5.1.3 控制机制与绩效的关系
    5.2 信息技术能力对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
        5.2.1 信息技术与集权化关系
        5.2.2 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
    5.3 信息技术能力对企业地域多元化战略实施绩效的影响
        5.3.1 信息技术解决总部控制核心问题的可能性
        5.3.2 信息技术能力对影响地域多元化实施绩效的使能作用
    5.4 论文的概念模型
        5.4.1 因变量
        5.4.2 自变量和中介变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6.3 数据收集
        6.3.1 多重证据来源(Multiple source of evidence)
        6.3.2 证据链(a chain of evidence)
        6.3.3 案例研究资料库(Create a case database)
    6.4 内容分析
        6.4.1 编码
        6.4.2 案例分析过程和方法
    6.5 信度与效度
        6.5.1 信度
        6.5.2 效度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描述
    7.1 青岛啤酒
    7.2 中集集团
    7.3 海尔集团
    7.4 苏宁电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案例分析、概念模型修正与命题发展
    8.1 地域多元化进程中的控制
        8.1.1 跨地区的组织结构/形式
        8.1.2 跨地区控制机制选择
    8.2 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
    8.3 企业地域多元化的绩效
    8.4 信息技术能力对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
        8.4.1 案例分析的发现:信息技术能力的调节作用
        8.4.2 案例分析发现的进一步讨论
        8.4.3 控制机制选择的逻辑
    8.5 信息技术能力对控制机制与地域多元化的绩效关系的影响
        8.5.1 案例分析的发现:信息技术应用效能的中介作用
        8.5.2 案例分析发现的进一步讨论
        8.5.3 控制机制效果的逻辑
    8.6 概念模型的修正与命题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讨论
    9.1 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的内在逻辑
        9.1.1 外显性控制(母子公司制)的实质
        9.1.2 合法性机制下的控制
        9.1.3 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控制机制的内在逻辑
    9.2 信息技术能力作用的讨论
    9.3 信息技术能力与控制机制的循环演化
    9.4 实践启示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二 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的相关政策
    附录四 中集集团2004-2008年信息系统建设过程
    附录五 中集集团信息系统绩效异常监控平台
    附录六 中集集团信息系统-成本看板
    附录七 中集集团成本预算系统
    附录八 海尔费用预算系统
    附录九 苏宁电器的运作流程
    附录十 苏宁电器的供应链管理流程
    附录十一 行业全国一体化潜力评估问卷
    附录十二 行业全国一体化潜力专家评估结果
    附录十三四家案例企业当前控制机制示意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2.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
    2.1 中小企业的概念及存在的理论综述
    2.2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概念及理论评述
    2.3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启示
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3.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动因
    3.4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3.5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3.6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4. 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验和启示
    4.1 世界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4.2 美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4.3 欧盟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
    4.4 日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4.5 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5.1 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及理论评价
    5.2 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要素分析
    5.4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6.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重点问题研究
    6.1 国际化和本土化
    6.2 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信息管理
    6.3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融资问题研究
    6.4 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7.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研究
    7.1 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7.2 中小企业的技术联盟发展模式
    7.3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战略联盟发展模式
8.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对策
    8.1 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宏观政策支持体系
    8.2 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企业信息化概述
    1.1 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
    1.2 企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及发展阶段
    1.3 企业信息化的演进规律
    1.4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1.5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
第二章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
    2.1 美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2 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3 欧洲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4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第三章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与环境分析
    3.2 信息化对我国医药企业的影响
    3.3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进展状况及所获成果
第四章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4.1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分析
    4.2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剖析
第五章 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顺利进行的保障措施
    5.1 政府鼎力支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5.2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5.3 实现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重组
    5.4 加强医药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5.5 重视信息化人才培养
    5.6 利用第三方咨询为企业信息化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论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改制、管理创新不同步
    1.2企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1.3 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1.4 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合理
    1.5 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和专业咨询机构
2 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7)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与写作计划
    一、关于“以传播促发展”的传播学学术理想
    二、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焦点
    三、三个层面、三元主体和研究方法
上篇 传播——非经济性发展力量的本土愿景:以大众媒介促进中国企业发展为目标
    第一节 中国·企业·传媒——以发展为目标的理论考察
        一、转型和发展——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总语境和中国传播学研究个性
        二、媒介与社会的三个乐章——变革中国家的新闻媒介功能
    第二节 不同制度场域里的企业与传媒
        一、西方传播学视野里的企业与传媒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传媒
        三、主体身份和自主理性——经济转型时期中国企业群体的发展使命
    第三节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群体和大众媒介
        一、制度变迁中三元传播机制建构的可能性
        二、企业传播主体地位的确立和特点
        三、转型期间传媒与企业关系的演变
    结语:互为环境,互动发展——以共同发展为使命的中国传媒与企业
中篇 经济转型期间的国家信息传播系统和企业发展——“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
    第一部分 “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背景
        一、变革的需要和研究价值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历程和现状
    第二部分 经济转轨期间的传播与发展——“中国企业信息化工程”传播专题研究
        第一节 社会传播系统与国家发展
        专题研究一、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中国社会传播系统
        一、政府:国家发展议程传播的第一推动力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政府
        二、政府:转型期间国家创新运动中的第一传播力量
        第二节 促发展中求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媒介活动
        专题研究二、媒介系统发展和国家发展——以上海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产业类报纸结构性发展关系为例
        (一) 上海信息化建设要求和上海信息产业类报纸传播特点
        (二) 上海信息化建设发展和上海信息产业类报纸发展
        专题研究三、伙伴式的创新代理机构:国家创新运动中的媒介活动——以《计算机世界》企业信息化联盟为例
        一、背景介绍以及《计算机世界》的任务
        二、企业信息化联盟和其他工作
        三、企业信息化联盟的现状以及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从中心化扩散系统中的配角到非中心化扩散系统中的主角: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企业群体——以“斯达模式”的扩散为例
        专题研究四、完全的市场竞争和不完全的扩散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传播中的企业群体
        一、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目标和职责
        二、中心化扩散系统和非中心化扩散系统的效果分析
        三、被动接受中主动寻求:企业信息化工程扩散系统中的企业群体——以“斯达模式”的扩散为例
    结语:三个层次三元力量——中国创新传播运动中的政府、媒介、企业
    附录
下篇 互为环境 互动发展——中国传媒和企业发展关系研究暨“上海大众媒介和企业发展关系”调查综合分析
研究背景
    第一节 新经济 新课题——上海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和问题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第二节 关注媒介、期待媒介——“上海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调查典型企业选
        典型企业一:成长中的国营中小型企业——上海东方财务咨询有限公司
        典型企业二、活跃的民营/私营企业——上海华龙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典型企业三、中小型海外独资企业——艾茜伊鞋业有限公司
        典型企业四、老牌独资企业——可口可乐(上海)公司
    第三节主要发现
        一、企业对大众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
        二、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决策关系
        三、企业与大众媒介关系的处理
    结语:大众媒介怎样做才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一个企业和媒介共同关心的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9)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企业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
    (二) 从企业自身来看, 加速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二) 缺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基础
    (三)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有偏差
    (四) 企业信息化工程“事前规划—事中监理—事后评估”的机制未形成
    (五) 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六) 人力资源匮乏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构建
    (一) 建立工艺设计与生产控制的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
    (二) 内部信息化——建立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
    (三) 市场信息化——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系统
四、全方位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
    (一)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 企业自身应努力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二) IT厂商以及一些提供专业性服务的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去
    (三) 改变我国企业信息化落后的状况, 政府应当转变观念, 加强引导和支持

(10)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走出去”战略的理论渊源与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和“全球的生产“理论
    第二节 列宁有关落后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和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借鉴
第二章 “引进来”与“走出去”: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双向战略抉择
    第一节 “引进来”:国内市场国际化
    第二节 “走出去”:国际市场国内化
    第三节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第四节 “走出去”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走出去”和跨国企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主要国家和地区“走出去”比较研究
    第二节 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特点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及借鉴
第四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加入WTO对“走出去”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 加入WTO对政府“走出去”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
    第三节 加入WTO条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健全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措施体系
第五章 WTO规则下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创新
    第一节 加入WTO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动力和新机遇
    第二节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成效和差距
    第三节 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 加入WTO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第六章 “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与借鉴作用
    第一节 特定背景下“走出去”的特殊企业群体
    第二节 香港中资企业对“走出去”企业管理体制上的借鉴作用
    第三节 实施“走出去”战略与香港中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第四节 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及案例分析
第七章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风险与防范
    第一节 境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与防范
    第二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制度风险与规避
    第三节 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风险与管理
    第四节 企业跨国发展中技术风险与控制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四、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企业地域多元化的控制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能力的视角[D]. 王晓健. 华南理工大学, 2010(12)
  • [2]开启第二个黄金时期[J]. 周冰. 微型机与应用, 2007(06)
  • [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董春.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4]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进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华. 沈阳药科大学, 2005(01)
  • [5]论企业信息化建设[J]. 宋秀琴,侯殿昆.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7)
  • [6]三大企业信息化样板出台始末[N]. 朱戈. 计算机世界, 2004
  • [7]中国·企业·媒介 ——转型期间中国大众媒介与企业发展关系研究[D]. 王昊青. 复旦大学, 2005(07)
  • [8]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 孙艳. 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3(04)
  • [9]关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索[J]. 孙艳.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3(02)
  • [10]论“走出去”战略与制度创新[D]. 王志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03(03)

标签:;  ;  ;  ;  ;  

吴邦国强调: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