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节庆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运营经验

如何打造节庆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运营经验

一、如何创造节事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的运作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少峰[1](2019)在《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事活动是地方文化活动的集中缩影。近年,随着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实力的提升,传统文化和新兴创意产业都备受重视,节事活动逐渐在公众面前展露视角,成为吸引游客、创造利润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旅游类节事活动近万个,然而真正形成品牌效应,组织生产中的经验技术被共享与传承,有良好口碑的节事活动并不多见。因此,如何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既坚守文化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使节事活动不陷入“快餐化”的困境,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内音乐的日益开放和多元化,年轻人对现代音乐艺术的接受,大型户外音乐节自90年代末20世纪初在国内拉开序幕。近二十年音乐节的探索与壮大,为节事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解空间,也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创新与持续的思考也带来充分观察视角。国内音乐节事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转型社会的困惑与反叛情绪,地下与地上空间的市场转变,都让音乐节事活动无法独立于转型社会中困惑、冲突与摸索的宏观语境之外,伯明翰学派在音乐文化研究中的讨论和应用中所呈现出的表征理论正好能对此现象的理解带来新的认知和解释。其次,非持续的音乐节乱象中文化内涵挖掘、创意和传承的忽视也使得我们对节事活动产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更多的理论指导。此外,从国内音乐节近年的发展来看,真正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仍极少,多数音乐节同样缺乏延续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发生?是隐藏在节事的市场供求关系下文化的传递产生了脱节,还是技术、管理层面的原因导致的节事活动的文化未能得到更好的传播?进入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又有怎样的感知和创造?表征理论作为一种“选择、表达、构建和塑造”创造过程的探讨,都将为节事活动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以往旅游研究中对表征,以及表征和身份的讨论,主要关注的是表征过程中的某个方面,较少系统的讨论到表征的过程。与身份相关的旅游研究中,较少研究者尝试从群体的角度去探讨参与者在体验中所构建的身份感知与认同。而涉及表征和身份的研究中,讨论的身份主要是当地居民,较少将游客身份引入表征的研究。此外,以往音乐节相关研究较少以质性研究的方法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节事中与表征相关的研究鲜少出现,音乐节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文化如何被表征和传递,以及参与者的体验情况都还未得到深刻阐述。因此,本研究在对文化表征理论以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引入了身份对表征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音乐节事活动中的文化表征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迷笛音乐节是本研究的案例地,作为国内标杆性的户外摇滚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的历时长度、举办地的跨度、丰富的节日内容以及规模程度,都为我们对节事活动文化的思考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地。研究结合了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网络民族志的资料收集方法,文章使用的田野资料来源于在迷笛音乐节连续三年共七届的现场观察和该时期中音乐节前后全过程跟踪观察的网络资料搜查,以及2015年3月至6月持续三个月在北京迷笛学校的田野调查。最终获得的资料包括访谈样本共102个,问卷总样本共1600份,以及网络组织中的文本资料;音乐节历年的媒体报道、宣传册及创办人的访谈资料,另有公司项目总结报告,调研报告以及部分与音乐节的举办相关的会议现场记录等。音乐节相关记录片、照片,以及研究者田野观察记录也作为补充数据为研究带来更完整的理解。网络资料的收集则来源于乐迷及乐迷组织的微信群和QQ群在迷笛音乐节期间的状态跟踪、观察记录和每届音乐节前后组织内的所有聊天导出所形成的文本资料。此外,网络资料还包括近年网络、报纸的媒体数据资料以及BBS乐迷帖等。在分析过程中,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中的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并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辅助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音乐节事活动通过文化的表征、技术的表征和相关的变化完成了第一表征的过程,最终呈现出相关的概念。正如霍尔认为第一表征是从物到概念的建构,节事的表征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基础上,是现实文化中的颠覆、补偿或延长,通过节的形式将文化放大、凝聚,集中的再现出来。对音乐节事活动来说,摇滚文化中的批判和反思,是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话语权缺失的精神补偿。被摇滚文化打动进京寻梦的年轻人,在底层对抗中成长为以迷笛音乐学校为中心的摇滚群落,在互帮互助中完成了音乐节的诞生和新体系的建立,是现实的延长。迷笛音乐节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也集中再现了青年人对时代现实中存在问题不断反思和批判的真诚态度。然而仅是文化的诞生并不能将音乐节变成可感知,参与和体验的活动,只有通过技术的形式以物化的手段将其构建成一个具体感知的概念,经由准备阶段、入场阶段、现场阶段、结束阶段以及贯穿全部阶段过程中一系列的运作等技术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概念,才可能把这种文化通过节日进行表征。此外,节事活动文化的表征不同于物的生产,其生产是非固态的,变化的。在迷笛音乐节中,它通过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以及技术的摸索和发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最终,在前期资料和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音乐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中所对应呈现的概念。由此,音乐节事的第一表征通过文化、技术和变化完成了从物到具体可感知概念的表征过程,使音乐节事的文化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最终被建构,得以呈现、继承和发展。第二,本研究从“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和发展”,“参与者在体验过程中对概念的接收情况和所形成的身份认同”和“参与者在体验中所形成的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音乐节事活动第二表征中从概念到意义生成的过程。音乐节文化的号召力,吸引了拥有相似兴趣的核心参与者欢聚。他们作为同类人的聚集,暂时逃离确定的规范和主流社会准则的束缚,批判世俗社会中的不合理,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形成了与日常状态相区别的阈限空间,并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可分享的符号,成为乐迷相聚时默认的规则和遵从的文化。当音乐节开始举行,参与者进入音乐节中,第一表征中准备就绪的概念才变成第二表征中真正的概念呈现出来,研究结合田野和问卷数据的认知,发现乐迷参与者在对音乐节事活动整体的感受中,对所表征出的概念获得了较高的传递和接收。而音乐节的参与者不仅是被动接收了表征过程中呈现的概念,他们也主动创造了音乐节中新的概念且在参与者中具有高接受度。音乐节阈限中的超越体验和概念的高接收度感知,让参与者形成了自生性共睦态、意识形态的共睦态和规范性共睦态三种群体体验感知,在共睦态的共鸣中获得了身份的认同。当节事中所呈现的这些文化的概念被参与者所接收时,意义也在此时产生。通过对访谈中乐迷在音乐节的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进行意义的解读,发现对乐迷参与者来说,在音乐节的体验生成了让乐迷参与者感受到沉醉和分享的“乌托邦”,承载了参与者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这个乌托邦也许并未实现,却由年轻人在世俗之外的节日片刻的自我实践中所创造和构建,成为在世俗社会中自我融洽与释放的场所,是世俗社会冲突中的缓和剂,是在路上的乌托邦。第三,迷笛音乐节在多年循环演进的举办过程中,形成了表征的循环。由于音乐节事活动的时期性、一次性和周期性,在不断循环互动过程中,每当进入下一轮举行时,均能通过上一轮举办中的反馈,得到及时的调整,让音乐节的生命力变得可持续,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不仅是作为组织方的音乐节在不断的自我精进,身份方的乐迷参与者也在音乐节历时中所发生的种种不确定事件时进行陆续反馈,在理解、接纳和期待的态度中促进音乐节的改进和完善。最后,研究提出了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节事活动中第一表征,节事活动中的第二表征以及表征的循环过程。这一概念性模型的提出,不仅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在节事学科的实践,也从节事研究的角度对表征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可以看到,本研究通过文化表征理论为音乐节事活动的生产和消费过程进行解释,以经验性研究对理论做出进一步探索,将表征研究扩展到节事活动中动态体验和感知的传递视角,提出了节事节事活动文化表征过程的概念性模型,拓展了表征理论研究的边界,深化了表征理论的研究。该实践的尝试,跳出了符号传递中的指涉中意义丢失的可能性,为表征理论的研究在动态的节事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操作和理解方式,表明了该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从表征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节事活动的呈现过程,让音乐节事活动的实践回归到文化本身,更新了现实中节事活动生产的理解,弥补了以往节事活动研究中文化的缺位,以及商业运营中对文化内涵的不透彻理解。节事参与者在节事活动表征过程中的引入,也实证了参与者不再作为“被动的观众”,而是为节事活动增添了主动创造的过程。此外,本研究所提供的田野数据为后续相关研究的进入提供了一些田野数据,同时在如何数据获取的方法论的思考方面也带来一定的参考。

孙一平[2](2018)在《草莓音乐节品牌运营模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节,是指在特定的地点用一固定的主题,例如民族音乐、摇滚音乐等,持续若干天的,一种连续性演出。它进入中国虽然仅仅十余年,但已经逐渐在音乐领域中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草莓音乐节”是我国最大的原创音乐独立厂牌“摩登天空”继“摩登天空音乐节”之后,于2009年创办的另一音乐节品牌;它因为青春、活泼的多元气质深受大众乐迷的喜爱,草莓音乐节风格多样,包括摇滚、民谣、电子等多种元素在内,是真正的大型综合性户外音乐节。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定位与当今偏向于摇滚文化的迷笛音乐节和一些综合性的音乐节相比,更倾向于时尚与小清新,更加独具特色,“草莓”的品牌形象令人过目不忘。基于此,笔者在文章中以“草莓音乐节”作为研究对象,以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将音乐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巧妙结合,深入探讨“草莓音乐节”作为中国大陆户外音乐节较成功的典例在我国的品牌运营模式。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引言部分,对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首先阐释了音乐节的概念及分类,其次对国内外音乐节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最后针对中国大陆户外音乐节市场的繁荣景象,盘点了部分中国内地知名的音乐节,如迷笛音乐节、热波音乐节、长江国际音乐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第三章节,文章从场所构成、风格多元、文化参与、音乐传播及价值导向这五个方面对户外音乐节的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第四章围绕着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市场运作模式,文章从草莓音乐节的创办背景、品牌定位、市场受众需求、宣传海报设计主题和经济收支结构这些角度对草莓音乐节进行了多纬度、多层次的分析和总结。第五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产品、地点、价格、促销这四个方面对草莓音乐节进行了 4P分析;第二部分则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对草莓音乐节进行了 SWOT分析,指出草莓音乐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成就和不足,从宏观上对“草莓音乐节”的现状进行把握。第六章是围绕着专业化连锁模式、多元化经营管理、细分演出形式等方面对草莓音乐节品牌的未来构建进行了展望。

田娜[3](2016)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传播:路径与问题 ——基于湖北民族地区的研究》文中指出湖北民族地区地处鄂西西南部,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湖北民族地区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是,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民俗保留比较完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中区域。因此,利用湖北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商业传播是一个与相对文化传播、社会传播的概念。商业传播,又称商务传播,是带有商业目的的一切传播行为。通过利用各种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以期获得商业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传播是“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对其商业传播的研究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文通过对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现,该地区目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传播、旅游传播和会展传播三大传播路径。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数据分析三种传播路径的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传播主体有诸多局限性、传播渠道太单一、传播信息不丰富、传播手法太简单、商业传播效果不理想等。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性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以求为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传播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应该明确传播目的是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其次在商业传播中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均衡;最后创新传播路径,在数字化传播时代希望通过电子商务为商业传播开辟新路径。

王皓嵩[4](2016)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慎终追远,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祭祀先祖和先贤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隆重、庄严、符合礼制的祭祀仪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化社会,培养美德,加强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近年来,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了进行区域促销和带动经济发展,各地纷纷举办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各类节庆活动,特别是祭拜先祖、根亲文化类的节庆活动,如山东的全球祭孔大典,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陕西省黄陵县的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等等。这些节庆活动将历史、文化、艺术、经贸、旅游等融为一体,成为节庆举办地完善基础设施、塑造区域文化形象,扩大影响力,吸引旅游者,加强对外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手段,也为国家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发挥独特的作用。但随着各地举办节庆活动增多,也显现出了很多问题,如,国家没有系统规划,各地自行举办重复较多,政府干预较多而市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营销宣传力度不足,群众认同感和参与度不够等等。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一节庆活动的营销策略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节庆营销的主要研究成果,接着界定了节庆的相关概念,并对节庆营销和政府营销进行了简单叙述,然后进行案例分析,介绍了拜祖大典的现状,以及活动举办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并运用SWOT分析模型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拜祖大典的营销环境和发展战略方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10Ps营销理论设计优化了拜祖大典今后的营销策略,希望本文所设计的营销策略能够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办好拜祖大典,持续扩大拜祖大典的影响力,树立郑州市良好形象等,有所借鉴和参考价值。

林佳斌[5](2016)在《艺术节的城市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 ——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艺术节的发展可追溯到古希腊,随着时代的变化,其也在不同社会背景和历史语境下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如今社会进入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也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加点,世界各地的新旧艺术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然而,如何在众多艺术节里摆脱千篇一律的模式,走出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艺术节道路,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对艺术节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艺术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此后,针对当前世界艺术节发展现状,提出了艺术节发展的新途径:坚持“艺术节特色定位”与“艺术节传播”两手抓。这需要做到将艺术节深入举办地城市精髓,对举办地城市的自然资源、人文内涵、城市风貌等特色元素进行综合整合,从而走出极具自身特色的艺术节发展道路;此外,由日本电通提出的AISAS行为模式构建艺术节传播途径方式,探讨艺术节传播方式。最后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进行案例分析。亚洲艺术节由1998年创办至今,其采用的全国各省轮办制度,导致亚艺节往往要与各个不同举办地城市的当地文化进行融合,这是其特色,但也限制了公众对“亚艺节”品牌的认知。本文主要对2015年泉州市举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城市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古城泉州与艺术节在特色内容建构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但亚艺节特有的组织形式导致其传播模式的限制,也是其不足之处。本文在对第十四届亚艺节活动的实践参与、对相关负责人的访问调查、对公众的数据研究等基础之上,加以理论分析,指出亚洲艺术节现存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周荣清[6](2015)在《民间体育节庆资源开发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云南省孟连县傣族“神鱼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孟连县傣族神鱼节是一个以捉“神鱼”为核心的融体育、文化、经济于一体的地方性民间体育文化节庆活动。自2004年以来,由孟连县政府主办的傣族神鱼节,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孟连县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孟连县“神鱼节”,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民间体育不仅具有休闲、娱乐、健身等价值,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蕴藏着巨大经济价值。为此,本文以孟连县“神鱼节”为例,深入探索民族节庆文化资源的要素特征与开发意义,系统研究民族体育节庆资源的开发模式、运作机制与组合营销方式,并发掘利用民族节庆文化平台保护与传承民族体育资源,促进地方旅游产业,打造体育产业品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段菲菲[7](2015)在《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对游客忠诚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步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长假制度的实施使得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外出旅游热情高涨。青岛国际啤酒节被冠予“中国现代节庆活动的典范”,主题鲜明,国际色彩浓郁,啤酒的狂欢世界,已成功举办了16届。2014年8月16日,第十六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如期举行,为期16天,期间有40余项主题活动在不同地区展开,包括青岛西海岸(金沙滩)第五届国际啤酒嘉年华、“黄岛之夏·梦想花开”群星大舞台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国民休闲汇——第九届宫家村葡萄采摘节、“最美海湾”全民健身休闲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体育节事活动以及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了“金牌”旅游项目,如潍坊国际风筝节,崇礼国际滑雪节,F1大奖赛上海站,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另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庆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被国内外游客追捧。1998年12月黑龙江省政府率先在全国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相呼应。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是目前全国最为知名的滑雪节之一,到今年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2013年1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在哈尔滨隆重举行,本届滑雪节以“激情滑雪,神奇龙江”为主题,共四个滑雪主题月:初冬热身、隆冬发烧、春节黄金和春天活力,跨年度历经6个月期间在多个地区举办128余项包括赛事、节庆、旅游、文化等多类型参与性活动,活动范围遍及全省。作为一项综合体育节事活动,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在国内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的极富有象征意义体育节事活动,历经16年的发展也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游客视角对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量表进行了开发,探讨其与游客忠诚的关系和影响,为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个案分析法,以游客视角下的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为研究对象,开发了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量表,并探索性探讨了其与游客忠诚的影响关系,并就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详细讨论:得到如下结论。结论一: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可划分为4个维度,包括节事情感、旅游性价比、服务质量、交通与治安。结论二: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对游客忠诚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其中,品牌形象的维度:节事情感、旅游性价比、服务质量对游客忠诚1存在正向显着影响;品牌形象的维度:节事情感、旅游性价比、服务质量、交通与治安对游客忠诚2存在正向显着影响。

林慧[8](2014)在《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以节庆形式开发的地方饮食节事活动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丰富了节庆旅游的内容,增强了旅游吸引力,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关注和欢迎。同时,在大众旅游发展过程中,特殊兴趣旅游日益突出,旅游节庆活动成为美食旅游开发的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通过烹饪比赛等形式举办美食节,揭开了全国现代美食节庆活动的序幕。面对节庆旅游的蓬勃发展态势,饮食节庆产品本身的旅游开发理论探索相对缺乏,探讨饮食类节庆与旅游的具体结合方式,对节庆旅游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节庆旅游研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性课题。基于此,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外节庆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主要对境内外着名饮食类节庆的发展、饮食类节庆与旅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及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构想等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包括:(1)核心概念与研究范畴的界定。对饮食类节庆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本研究的研究范畴。(2)饮食类节庆活动概述。概述了饮食类节庆的发展历程和演变特点,分析了现代美食节的形成和演变,总结了饮食类节庆活动的特点和分类,对饮食类节庆与旅游的关系作了系统分析。(3)境内外代表性饮食类节庆活动的剖析。境外选取慕尼黑啤酒节、澳门美食嘉年华为代表,境内以青岛国际啤酒节、广州国际美食节为实例,进行了对比研究。(4)饮食类旅游节庆的个案分析。以第二十七届广州国际美食节为实例,阐述了广州国际美食节与旅游发展结合的实践历程,基于市场效益分析和其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SWOT分析,通过美食节产品游客感知度与当地居民对美食节旅游影响效用感知的调查,总结了广州国际美食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策略。(5)提出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构想。分析了饮食类节庆的运作模式和旅游开发原则,分别从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要素三个层面探讨了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思路,最后提出了推动饮食类节庆旅游产品转化的对策和建议。

郑芮[9](2014)在《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研究》文中认为会展业作为经济领域中的一个新兴升起的产业,越来越朝着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世界各国将会展业视为触摸世界的窗口。会展业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泛的客源市场。与此同时,旅游业又增加了会展业对目标客户的吸引力。鉴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于会展旅游的研究,特别是在调节地区旅游淡旺季及提高旅游收入、解决地区旅游瓶颈问题方面,会展旅游业都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合研究法对会展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展览、节事及奖励旅游等活动紧密结合并且为旅游者及其为出行初衷的,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旅游活动。其次,通过使用PEST分析方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对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目前所处的政治、经济、自然与社会、技术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性都市,其极高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引领度和社会集聚度,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巨大优势。然后,运用比较分析及层次分析法,得出乌鲁木齐在发展会展旅游中相比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其他国内城市所具有的优势及发展的巨大潜力。通过IPA分析法具体分析了其发展会展旅游中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缺失、会展旅游主题不明确、宣传力度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展旅游服务意识缺乏。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对策,以期提升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竞争力,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赵建华[10](2014)在《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郊区非农化发展倾向明显,农业的价值受到忽视和质疑,城乡空间呈现简单趋同化趋势。本研究从农业多元价值视角出发探求大城市郊区农业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郑州市为例,首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和价值转变的阶段特征,梳理了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指出“重形态,轻产业”是城郊农业价值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衰落、食物安全和生态污染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下,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互补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新型城郊空间。本文通过对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指出由于过于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服务价值变得越来越稀缺。借鉴西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本文指出构建城郊宜农社区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理想途径。宜农社区是指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新型社区类型,由主导型社区和一般型社区组成,具有宜农的空间形态、绿色的设施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空间规模4个层次的内涵特征。宜农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缩短食物里程,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延续与传承地域文化,优化城郊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城郊农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问题,本文根据城郊地区地形地貌、农田、林地、水系等农业资源分布,绘制了农业发展机会地图,分析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并据此将郑州城郊地区划定为西南丘陵片区、北部沿黄片区、东南平原地区3个宜农片区。然后,运用AHP分析法建立宜农社区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对片区内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从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判断主导型社区,并以此为核心合理规划布局宜农社区单元。不同片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是农业多元价值充分实现的保障。论文对3个宜农片区的各自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探究。从“农业——价值”层面揭示价值流失的原因,提炼出价值再生的机制;从“社会——空间”层面分析不同片区社会空间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结论是:西南丘陵片区林壑尤美,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处于蓄势待发状态,适宜以社会价值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引导宜农社区空间融合发展;北部沿黄片区是郑州市北部生态屏障,凭借“山、河、林、田”的黄河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引导产业互补与空间协同发展,以生态价值带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叠加实现;东南平原片区传统农业优势突出,未来依托郑汴一体化和航空港区域发展优势,以农业博览交易、商贸物流带动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竞争力,激发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空间集聚发展。最后,论文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城郊村向宜农社区转型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归纳出郑州城郊地区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及宜农社区的规划策略。从市场服务、经营主体、社区运作、制度补贴等方面提出实现城郊地区价值最优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最终,构建一个以“宜农社区”为单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体系,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如何创造节事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的运作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创造节事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的运作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餐化”节事旅游的乱象
        1.1.2 音乐节的壮大与新生
        1.1.3 文化表征在音乐节事研究中的延伸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路线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意义
        1.4.1 现实意义
        1.4.2 理论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文化表征的理论基础及在旅游中的相关研究
        2.1.1 表征的界定
        2.1.2 什么是文化表征
        2.1.3 旅游中文化表征的研究
    2.2 消费者的身份研究
        2.2.1 身份的界定
        2.2.2 身份的思辨之路
        2.2.3 旅游中身份的研究
    2.3 旅游中“表征”与“身份”关系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音乐节的研究综述
    3.1 音乐节概念的定义
    3.2 西方音乐节相关的研究
        3.2.1 医学角度的人文关怀
        3.2.2 管理和经济相关的研究
        3.2.3 文化方面及心理学的角度
    3.3 迷笛音乐节及相关文献
        3.3.1 迷笛音乐节:媒体报道和参与方记忆
        3.3.2 迷笛音乐节:学术观点与言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质的研究:方法论的指导
    4.2 研究方法
        4.2.1 个案研究
        4.2.2 资料收集
        4.2.3 资料分析
    4.3 研究伦理
        4.3.1 研究现场的可进入性
        4.3.2 研究者的主体间性
        4.3.3 研究者的取舍
第五章 迷笛音乐节的概况
    5.1 迷笛音乐节的介绍
        5.1.1 迷笛音乐节是什么
        5.1.2 迷笛音乐节的音乐类型
    5.2 迷笛音乐节所属的时代回溯
        5.2.1 英美摇滚音乐发源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5.2.2 摇滚音乐在国内传播及音乐节发源的时代背景
    5.3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历程简介
        5.3.1 音乐节的开始,班子的源头
        5.3.2 初试牛刀,走出校园的迷笛音乐节
        5.3.3 商业扩张,一路南下的五年
        5.3.4 无序到有序:团队相对标准化的音乐节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解构与建构
    6.1 田野中第一表征的观察建构
    6.2 音乐节中表征的迷笛文化
        6.2.1 迷笛音乐节中的音乐文化的源头
        6.2.2 文化和情结的来源:共同的根
    6.3 迷笛音乐节管理运营中的技术表征
        6.3.1 迷笛音乐节运作的技术架构
        6.3.2 迷笛音乐节中运作过程的技术解构
    6.4 迷笛音乐节的发展与变化
        6.4.1 原生文化的生长与传递
        6.4.2 技术的摸索与发展
    6.5 迷笛音乐节中第一表征的概念呈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迷笛音乐节中第二表征的传递与延展
    7.1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身份的进入、创造与发展
        7.1.1 核心受众的聚集:参与者的进入
        7.1.2 音乐节现场集体符号的创造与共享
        7.1.3 日常之外的阈限空间
        7.1.4 参与者文化身份的发展变化
    7.2 第二表征概念的完成,迷笛音乐节中的身份认同
        7.2.1 音乐节中第二表征概念的接收与延展
        7.2.2 共睦态,音乐节空间中的身份认同
    7.3 意义的生成:构建中的“乌托邦”,分享与沉醉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的循环
    8.1 “不确定”事件发生在循环中的态度呼应
    8.2 主办方在表征中的自我精进
    8.3 并未解决的困扰:报批与安全的标准化
    8.4 循环中的理解、接纳与期待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迷笛音乐节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者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草莓音乐节品牌运营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音乐节的概念及历史脉络
    2.1 音乐节的概念
        2.1.1 室内音乐节
        2.1.2 户外音乐节
    2.2 国内外音乐节的历史脉络
        2.2.1 国外音乐节历史脉络
        2.2.2 国内户外音乐节历史脉络
    2.3 中国内地知名音乐节盘点
第3章 户外音乐节的特征阐释
    3.1 场所构成
    3.2 风格多元
    3.3 文化参与
    3.4 音乐传播
    3.5 价值导向
第4章 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市场运作模式
    4.1 草莓音乐节的创办背景
    4.2 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定位
        4.2.1 本土风与国际风并存
        4.2.2 多元化与对比性并进
        4.2.3 音乐节与旅游业相扶
    4.3 草莓音乐节的品牌市场受众需求
        4.3.1 娱乐消费需求
        4.3.2 社会交际需求
        4.3.3 个人认同需求
    4.4 盘点历年宣传主题与海报设计
        4.4.1 第一届主题:“草莓发射升空”
        4.4.2 第二届主题:“草莓星球诞生”
        4.4.3 第三届主题:“草莓疯”
        4.4.4 第四届主题:“草莓星球大逃亡”
        4.4.5 第五届主题:“重拾庆祝的权利”
        4.4.6 第六届主题:“真实接触”
        4.4.7 第七届主题:“缺的,才是好的”
        4.4.8 第八届主题:“虚拟即现实化”
        4.4.9 第九届主题:“孤独巡游者”
        4.4.10 第十届主题:“我”
    4.5 草莓音乐节的经济收支结构
        4.5.1 草莓音乐节的收入来源
        4.5.2 草莓音乐节的成本支出
第5章 草莓音乐节的4P分析和SWOT分析
    5.1 草莓音乐节的4P分析
        5.1.1 产品(Product)分析
        5.1.2 地点(Place)分析
        5.1.3 价格(Price)分析
        5.1.4 促销(Promotion)分析
    5.2 草莓音乐节的SWOT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s)分析
        5.2.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5.2.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5.2.4 威胁(Threats)分析
第6章 草莓音乐节品牌的未来构建
    6.1 专业化连锁模式,扩大盈利规模
        6.1.1 坚定品牌内核
        6.1.2 开发连锁模式
        6.1.3 重视衍生品开发
        6.1.4 拓展新兴项目
    6.2 多元化经营管理,强化市场运作
        6.2.1 制定合理的票价
        6.2.2 完善配套设施
        6.2.3 音乐与商业并重
    6.3 细分演出形式,打造世界品牌
        6.3.1 政府支持与导向
        6.3.2 寻求国外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传播:路径与问题 ——基于湖北民族地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源起和目的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标
    二、相关概念释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湖北民族地区
        (三)传播
        (四)商业传播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非遗”商业传播研究综述
        (二)国内“非遗”商业传播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湖北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路径
    一、湖北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现状
        (一)湖北民族地区“非遗”四级名录
        (二)湖北民族地区“非遗”三种保护方式
    二、商业传播路径之一:“非遗”的地理标志传播
        (一)文化内涵的多重发掘
        (二)人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
        (三)以特产之名的口碑传播
    三、商业传播路径之二:“非遗”的旅游传播
        (一)原生态文艺表演——实景舞台剧
        (二)传统技艺旅游产品
    四、商业传播路径之三:“非遗”的会展传播
        (一)节事旅游——土家女儿会
        (二)特色产品展会
第三章当前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的主要问题
    一、“非遗”的商业传播主体的问题
        (一)传播主体定义
        (二)政府职能界限不清
        (三)媒介人员素养不足
        (四)“非遗”企业与“非遗”传承人传播意识局限
    二、“非遗”的商业传播渠道太单一
        (一)“非遗”大众传播局限于报纸电视
        (二)“非遗”的新媒体传播缺少活力
    三、“非遗”的商业传播信息不丰富
    四、“非遗”的商业传播手法太简单
    五、“非遗”的商业传播效果不明显
        (一)大众传播模式化造成审美疲劳
        (二)新媒体传播成单向传播
第四章大力发展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传播的对策
    一、明确传播目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一)以促进“非遗”传承为目的
        (二)维系非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二、追求传播效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
        (一)提升传播主体的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
        (二)拓宽传播者文化视野,提升责任意识
        (三)实现传播方式手段多样化
    三、创新传播路径:电子商务传播
        (一)电子商务:一种新型商业模式
        (二)“非遗”的电子商务传播优势
        (三)“非遗”的电子商务传播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2 湖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四级名录

(4)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有关节庆营销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有关节庆营销研究现状
        1.2.2 国内有关节庆营销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节庆概念
        2.1.1 节庆分类
        2.1.2 节庆特点
    2.2 节庆营销
        2.2.1 节庆营销的定义
        2.2.2 节庆营销的特点
        2.2.3 节庆营销的必要性
    2.3 政府营销
        2.3.1 政府营销的定义
        2.3.2 政府营销的特点
        2.3.3 政府主导下的节庆营销
    2.4 节庆营销的研究方法
        2.4.1 SWOT分析
        2.4.2 波特五力模型
        2.4.3 10Ps营销理论
    2.5 有关营销理念
        2.5.1 文化营销
        2.5.2 体验营销
        2.5.3 网络营销
        2.5.4 品牌营销
        2.5.5 关系营销
3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现状
    3.1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概况
        3.1.1 黄帝简介
        3.1.2 黄帝故里所在地新郑简介
        3.1.3 黄帝故里简介
        3.1.4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发展历程
        3.1.5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主要典礼仪程介绍
        3.1.6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筹办机构设置
    3.2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成功之处
        3.2.1 典礼庄重
        3.2.2 嘉宾规格高
        3.2.3 主题鲜明
        3.2.4 广泛宣传
        3.2.5 系列活动丰富
        3.2.6 海外同拜活动
        3.2.7 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3.3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国内公祭活动泛滥
        3.3.2 市场化程度低
        3.3.3 人员不固定
        3.3.4 群众参与性不足
        3.3.5 历史遗存少
        3.3.6 传承断代较久
        3.3.7 品牌知名度不够
4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营销环境分析
    4.1 拜祖大典举办的宏观环境
        4.1.1 政策层面
        4.1.2 城市发展水平
        4.1.3 区位条件
        4.1.4 基础设施
        4.1.5 旅游资源
    4.2 拜祖大典举办的微观环境
        4.2.1 组委会自身
        4.2.2 供应商
        4.2.3 活动嘉宾
        4.2.4 竞争者
        4.2.5 潜在进入者
        4.2.6 替代产品
    4.3 SWOT分析
        4.3.1 竞争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威胁
5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营销策略制定
    5.1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营销战略制定
    5.2 基于 10Ps理论的营销策略组合
        5.2.1 成立常设机构
        5.2.2 市场调研(战略 4Ps营销组合策略)
        5.2.3 市场细分
        5.2.4 优先市场需求分析
        5.2.5 市场定位
        5.2.6 政治权力策略(战术 6Ps营销组合策略)
        5.2.7 公共关系策略
        5.2.8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产品的设计开发策略
        5.2.9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价格策略
        5.2.10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推介促销策略
        5.2.11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营销渠道策略
    5.3 建立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体系
        5.3.1 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5.3.2 建立统一的营销管理体系
        5.3.3 规范市场,维护良好形象
        5.3.4 建立各项危机管理机制
        5.3.5 建立营销效果的反馈机制
6 结论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5)艺术节的城市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 ——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
        一、艺术节
        二、城市特色
        三、艺术节传播
    第四节 论文的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艺术节的历史传统与城市内涵
    第一节 中西艺术节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艺术节与城市内涵
        一、艺术节与城市文化
        二、艺术节与城市经济
    第三节 艺术节发展新途径
        一、城市发展下艺术节面临的挑战
        二、城市艺术节可持续发展新方式
第三章 艺术节的城市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
    第一节 艺术节的内容定位与城市特色
        一、自然环境定位艺术节特色
        二、人文环境定位艺术节特色
        三、人工环境定位艺术节特色
        四、小结
    第二节 艺术节的传播途径研究
        一、艺术节传播的构成要素
        二、艺术节传播的特点
        三、由AISAS行为模式构建艺术节传播途径
第四章 案例分析: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
    第一节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概况
        一、组织架构
        二、历届亚洲艺术节(1998-2015)分析
        三、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2015)的主题与内容
    第二节 分析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
        一、从内容定位打造“城市特色”的艺术节
        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传播途径分析
    第三节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实证调研报告
        一、公众参与程度分析
        二、公众对亚洲艺术节活动项目内容和熟悉度分析
        三、公众对亚洲艺术节的基础设施和消费调查分析
        四、公众对亚洲艺术节的总体评价调查
        五、公众对艺术节类型喜好调查
        六、小结
    第四节 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一、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存在问题
        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的对策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泉州)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2: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新闻通稿
附录3: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国外艺术团及歌手简介
致谢

(6)民间体育节庆资源开发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云南省孟连县傣族“神鱼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一、传承、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需要
        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是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提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
        三、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四、为促进孟连县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依据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保护与开发
        三、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四、有关“神鱼节”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五、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调查法
        四、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孟连傣族的起源与迁徙
        一、孟连傣族的起源
        二、孟连傣族的迁徙与定居
        三、娜允古镇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傣族“神鱼节”的由来与变迁
        一、史籍典故中的“神鱼节”
        二、民间.碑传说中的“神鱼节”
        三、孟连傣族“神鱼节”的礼仪程序与乡土仪式特征
        四、傣族“神鱼节”的演进与变迁
    第三节 傣族“神鱼节”的文化特征
        一、庄严的小乘佛教仪式
        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独特的民间节庆气息
        四、综合的民族体育文化展示平台
        五、盛大的万人捕鱼场面
    第四节 傣族神鱼节的运行机制
        一、政府大力支持
        二、市场的主导机制
        三、社会的全面参与
        四、投资主体的多元格局
    第五节 傣族神鱼节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二、对地方旅游业的积极作用
        三、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快速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六节 傣族“神鱼节”运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度不足
        二、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足
        三、市场运作模式不健全
        四、尚未形成高水平的国内节庆品牌赛事
        五、民族体育资源开发的常态化不够
        六、本地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不够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应充分整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二、不断完善节庆运作模式
        三、合理营销,扩大节日影响力
        四、完善环境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五、尊重民族习俗,传承节日魅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对游客忠诚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节事旅游
        1.1.2 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体育节事旅游研究回顾
        2.1.1 体育节事旅游概念界定
        2.1.2 体育节事旅游的类型
        2.1.3 体育节事旅游现状和发展研究
        2.1.4 体育节事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2.2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研究回顾
        2.2.1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营销管理研究
        2.2.2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现状及发展
        2.2.3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文化、经济效应研究
    2.3 品牌形象研究回顾
        2.3.1 品牌形象内涵研究
        2.3.2 品牌形象与区域管理
        2.3.3 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研究
        2.3.4 品牌形象维度研究
    2.4 顾客忠诚理论研究
        2.4.1 顾客忠诚内涵研究
        2.4.2 顾客忠诚的测量
        2.4.3 品牌形象与顾客忠诚关系的研究
        2.4.4 研究假设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个案分析法
4 数据分析
    4.1 游客背景资料分析
    4.2 游客视角下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的均值比较
    4.3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3.1 提取公因子
        4.3.2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因子命名
        4.3.3 问卷量表的信度检验
        4.3.4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因子均值比较
    4.4 本章小结
5.假设检验
    5.1 假设的细化
    5.2 品牌形象与游客忠诚的相关关系分析
    5.3 H检验
        5.3.1 H1-系列检验
        5.3.2 H2-系列检验
        5.3.3 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与游客忠诚的关系讨论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2 研究的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1.2.1 关于节庆旅游的研究进展
        1.2.3 关于饮食类节庆的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述评与展望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饮食类节庆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4.1 饮食类节庆的概念
        1.4.2 研究范畴的界定
第2章 饮食类节庆活动概述
    2.1 饮食类节庆的发展历程与演变
        2.1.1 饮食类节庆的发展历程
        2.1.2 饮食类节庆的演变特征
    2.2 饮食类节庆活动的特点和类型划分
        2.2.1 饮食类节庆活动的特点
        2.2.2 饮食类节庆活动的基本类型
    2.3 饮食类节庆与旅游的关系
        2.3.1 饮食类节庆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2.3.2 基于旅游发展角度的饮食类节庆开发的意义
第3章 境内外代表性饮食类节庆活动的比较分析
    3.1 境外着名饮食类节庆案例
        3.1.1 饮品型——以德国慕尼黑啤酒节为代表
        3.1.2 食品型——以澳门美食嘉年华为代表
    3.2 境内着名饮食类节庆案例
        3.2.1 饮品型——以山东青岛国际啤酒节为代表
        3.2.2 食品型——以广州国际美食节为代表
    3.3 境内外饮食类节庆活动的比较及其旅游影响评价
        3.3.1 境内外饮食类节庆活动的比较
        3.3.2 旅游影响评价
第4章 饮食类旅游节庆的个案分析——以广州国际美食节为例
    4.1 广州国际美食节与旅游结合的发展阶段
        4.1.1 起步阶段
        4.1.2 紧密阶段
        4.1.3 进一步发展阶段
    4.2 广州国际美食节市场效益与发展态势分析
        4.2.1 市场效益分析
        4.2.2 广州国际美食节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 SWOT 分析
    4.3 广州国际美食节调查分析
        4.3.1 美食节产品的游客感知度调查
        4.3.2 美食节对举办地旅游影响效应的调查
    4.4 广州国际美食节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
        4.4.1 现存问题
        4.4.2 发展对策
    4.5 饮食类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途径
        4.5.1 与都市旅游结合
        4.5.2 美食节产品的整合开发
第5章 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构想
    5.1 饮食类节庆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5.2 饮食类节庆开发的基本思路
        5.2.1 饮食类节庆的开发
        5.2.2 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
        5.2.3 饮食类节庆与旅游的互动发展
    5.3 饮食类节庆的运作模式选择
        5.3.1 政府引导
        5.3.2 企业主体
        5.3.3 专业协会监督协调
        5.3.4 全民参与
    5.4 饮食类节庆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5.4.1 饮食类节庆与城市旅游结合
        5.4.2 饮食类节庆与区域美食旅游的互动
        5.4.3 饮食类节庆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6.2.1 存在的不足
        6.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会展旅游研究概况
        1.4.2 国内会展旅游研究概况
        1.4.3 综合评价
第二章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的 PEST 分析
    2.1 政治法律环境
        2.1.1 政策支持
        2.1.2 安全状况良好
    2.2 经济环境
        2.2.1 城市经济富有活力
        2.2.2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2.3 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
        2.3.1 气候适宜
        2.3.2 区位条件优越
        2.3.3 文化底蕴深厚
    2.4 技术环境
        2.4.1 科教文化水平薄弱
        2.4.2 人力资源条件匮乏
    2.5 总结
第三章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3.1 乌鲁木齐会展业旅游业发展现状
        3.1.1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接待情况
        3.1.2 会展展馆设施
        3.1.3 宾馆(酒店)设施情况
        3.1.4 旅行社及旅游资源现状
        3.1.5 乌鲁木齐会展企业
    3.2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比较优势
    3.3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潜力
        3.3.1 评价指标体系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指标量化
        3.3.4 评估模型及计算结果
第四章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特征项感知的 IPA 分析
    4.1 设计方案
    4.2 样本确定
    4.3 分析方法
    4.4 结论
第五章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比较分析
    5.1 北京
    5.2 上海
    5.3 德国
        5.3.1 总结
第六章 乌鲁木齐会展旅游发展建议
    6.1 明确政府主导的定位
    6.2 建立统一的会展业自律性组织
    6.3 发展品牌性强的会展旅游项目
    6.4 完善配套服务与设施
    6.5 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
    6.6 开展针对性强的会展旅游市场营销
    6.7 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农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背景
        1.1.3 郑州快速发展的地域背景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农业与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1.4.2 关于村庄空间发展的研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问题
    2.1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阶段与特征
        2.1.1 郑州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
        2.1.2 当前郑州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2.2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价值转变
        2.2.1 城乡分离阶段:1980~1990 年代中
        2.2.2 城乡混杂阶段:1990 年代中~2007
        2.2.3 城乡一体阶段:2007 至今
        2.2.4 演变规律及特征
    2.3 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3.1 城郊产业非农化发展趋势
        2.3.2 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农社区的理论构建
    3.1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与分析
        3.1.1 农业多元价值的转变
        3.1.2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
        3.1.3 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3.1.4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意义
    3.2 宜农社区的理论内涵
        3.2.1 宜农的空间形态
        3.2.2 绿色的支撑体系
        3.2.3 和谐的社区关系
        3.2.4 合理的空间规模
    3.3 宜农社区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3.3.1 规划的目标
        3.3.2 绘制农业机会地图
        3.3.3 划分宜农片区
        3.3.4 宜农社区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势与融合:西南丘陵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4.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4.1.1 农业及土地资源特征
        4.1.2 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
        4.1.3 社会价值主导下农业转型
    4.2 动因分析
        4.2.1 社会需求的提升
        4.2.2 区域发展带动
        4.2.3 政府引导与农户公共参与
    4.3 社会空间的变化
        4.3.1 常态:衰败的空心村
        4.3.2 非常态:拥挤的旅游景区
        4.3.3 企业投资的休闲农园
    4.4 休闲农业下宜农社区的融合发展
        4.4.1 从“分散”到“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4.4.2 宜农社区的选择与规划布局
        4.4.3 宜农社区设计实践
        4.4.4 保障措施及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补与协同:北部沿黄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5.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5.1.1 “山、河、林、田”的资源特征
        5.1.2 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转型
        5.1.3 生态价值制约下现代农业升级
    5.2 动因分析
        5.2.1 国内外市场需求
        5.2.2 区域发展的机遇
        5.2.3 交通条件改善
        5.2.4 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
    5.3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分析
        5.3.1 居住隔离
        5.3.2 就业隔离
        5.3.3 回民居住空间的变化
        5.3.4 邻里关系的变化
    5.4 产业转型下宜农社区的协同发展
        5.4.1 从“孤立”到“协同”的空间发展趋势
        5.4.2 整体空间布局及功能转变
        5.4.3 宜农社区案例分析
        5.4.4 北部沿黄地区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与集聚:东南平原片区宜农社区发展
    6.1 农业生产优势及产业升级
        6.1.1 传统农业生产优势
        6.1.2 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发展转化
        6.1.3 经济价值为主的农业竞争关系
    6.2 动因分析
        6.2.1 航空港带动下的综合交通优势
        6.2.2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
        6.2.3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升级
    6.3 社会空间的变化
        6.3.1 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为主
        6.3.2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6.3.3 园区经济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与稳定
    6.4 农业升级下宜农社区的集聚发展
        6.4.1 构建集聚式发展的村庄等级体系
        6.4.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指引
        6.4.3 农业公益化特征下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价值最优的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策略
    7.1 反思与现实困境
        7.1.1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
        7.1.2 宜农社区的发展动力机制
    7.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
        7.2.1 功能复合,满足多元价值需求
        7.2.2 空间集约,保障公共服务均等
        7.2.3 等级明晰,构建网络化规划体系
        7.2.4 不同片区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指引
    7.3 操作策略与保障机制
        7.3.1 引导农业集群发展,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7.3.2 培育宜农社区单元,构建社会支撑体系
        7.3.3 协调多方利益均衡,促进经营组织发育
        7.3.4 完善公益补贴政策,深化制度支撑体系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如何创造节事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的运作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迷笛音乐节中文化表征过程的研究[D]. 吴少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7)
  • [2]草莓音乐节品牌运营模式探究[D]. 孙一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3]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传播:路径与问题 ——基于湖北民族地区的研究[D]. 田娜.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 [4]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营销策略研究[D]. 王皓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5]艺术节的城市特色定位与传播途径 ——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为例[D]. 林佳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6(08)
  • [6]民间体育节庆资源开发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云南省孟连县傣族“神鱼节”为例[D]. 周荣清. 云南师范大学, 2015(12)
  • [7]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品牌形象对游客忠诚影响的研究[D]. 段菲菲. 上海体育学院, 2015(05)
  • [8]饮食类节庆的旅游开发研究[D]. 林慧. 华侨大学, 2014(02)
  • [9]乌鲁木齐会展旅游研究[D]. 郑芮. 新疆大学, 2014(02)
  • [10]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 赵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如何打造节庆活动影响力——首届中国国际物流节运营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