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数连续性概念的局部性及“ε-δ”语言剖析(论文文献综述)
贺德龙[1](2021)在《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地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各种深基坑工程问题不断涌现,如何有效的控制深基坑变形是基坑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地下水含量丰富的地区进行深基坑施工,难度极大,所以在深基坑设计阶段和后期的现场施工阶段,务必要重视基坑降水渗流作用所带来的影响。本课题以沈阳地铁四号线北大营街站车站主体结构深基坑工程为背景,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技术方案及现场监测资料,对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利用MIDAS GTS/NX建立深基坑三维模型,将模拟值与施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建立的合理性。再对深基坑支护结构参数和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进行研究,探讨以上各类参数的变化对深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基坑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别建立了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以及不考虑渗流的有限元数值模型,通过对这两个模型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第一种模型的各项变形指标的模拟值相比第二种模型而言,更加接近于现场实测值,说明在实际施工中,降水渗流作用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较大,也证明了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的准确性。(2)将现场监测数据与渗流-应力耦合模型中提取的模拟值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得出:各测点的地表沉降量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基坑开挖出土结束后,地表累计沉降量达到最大值,最大沉降点的位置距离深基坑边缘5~8m之间,距离大于8m之后,地表沉降量逐渐呈减小态势,超过14m后趋于稳定状态;在深基坑开挖初始阶段,地下连续墙围护结构的位移变形最大值位于地下连续墙中部偏上区域,并且随着深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加大,变形最大区域将逐渐向中下部移动,其变形趋势整体上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抛物线形式;各层钢支撑轴力也随着呈递增态势,其中位于最上层的钢支撑,其轴力增长速率较缓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钢支撑轴力值增长速度较快,多数钢支撑在安装一个多月后,其监测轴力值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稳定状态。(3)以渗流-应力耦合模型为基准,选取了土体的内摩擦角大小、抗拔桩长度、内支撑预加轴力值、地下连续墙厚度、渗透系数以及回灌措施等六个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得出:当抗拔桩长度在30m左右、内支撑预加轴力值增至原来的2倍、地下连续墙厚度为1.2m时,对抑制基坑变形的效果最为明显,成本效益高,为工程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蒋通[2](2020)在《基于LinuxCNC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图形化编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大,机器人也不断应用于各式行业中。它不仅在制造业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还不断涉足于服务行业、科技探索等领域。在如今的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代替人们在危险、艰苦或反复的工作环境中工作,能够接受人们的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写好的程序进行执行。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简单的、人性化的操作平台即人机交互界面对其进行操作。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控制系统、主体和驱动系统三部分组成。本文以六轴机器人的软件控制系统为研究内容,设计了功能齐全、人机界面友好的软件控制系统,并在LinuxCNC系统上实现了研究成果。首先,本文分析了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不同体系结构,描述了控制系统的功能和要求,并介绍了以LinuxCN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接着,为了描述六轴工业机器人在空间中的位姿,本文建立了工业机器人的D-H模型,并推导了它的正运动学方程。逆运动学求解采用位姿分离的方法,利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信息求解前三个关节角,利用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姿态信息求解后三个关节角,进而得到完整的逆运动学解。然后,为了使工业机器人能够处理复杂的曲线,本文介绍了NURBS曲线并推导了它的导矢,利用弦截迭代法对NURBS曲线的插补参数进行计算。为了解决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冲击和振动问题,采用了一种加加速度连续且没有突变的S型速度规划算法。针对S型非对称曲线难以规划的问题,本文根据S型加减速曲线的特点,采用了一种基于区间规划的速度规划方法。最后,结合工业机器人的具体技术要求,采用Python语言配合QT高效图形库进行图形化编程,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和三维仿真模型,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在该系统平台上,分别进行界面功能、正运动学、逆运动学和NURBS插补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正确地完成各种算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程美芳[3](2017)在《连续函数在《实变函数》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连续函数是《数学分析》课程中一类重要的函数,其定义可以用极限刻画,同时也可以用ε-δ语言描述。本文主要讨论连续函数在《实变函数》课程中的等价刻画,以及它与可测函数之间的关系。
顾先明[4](2017)在《大型线性系统与分数阶方程求解及在电磁计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科学计算中的大量问题都与如何高效地求解大型线性系统有关。如电磁散(辐)射数值仿真,材料力学中的近场动力学特征建模,模拟物质的反常(对流)扩散过程中的分数阶微分方程求解等。因此,线性方程组的高性能算法研究也成为科学计算中活跃的分支之一。通常情况下,许多工程仿真所涉及的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都是具有某些特定的结构,如何科学合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结构性质来构造快速稳健的线性系统解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几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大型线性方程组的高性能解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复对称线性系统的Krylov子空间算法、求解具有Toeplitz矩阵结构的线性系统的预处理迭代法以及求解位移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可以归纳如下:1.针对求解大型复对称线性系统问题,两种流行的Krylov子空间算法(即COCG和COCR)都是基于斜投影的原理创建的,在实际计算中常常出现不规则的收敛行为,甚至发生停滞或中断。为了改善这一数值不足,推导出两类新的Krylov子空算法,即QMRCOCG算法和QMRCOCR算法,改善了COCG算法和COCR算法法的数值行为,消除了残差收敛行为不规则的现象。最后,将新导出的两类算法应用于三组典型的电磁仿真模型问题的求解中,数值实验表明,这两种新方法可有效的平滑残差曲线,保证了数值计算的稳健性。2.对Clemens等在1996年提出的SCBiCG(Γ,n)算法的回溯研究发现,该算法实际上包含了van der Vorst和Melissen提出的COCG算法,Clemens等提出的BiCGCR算法以及Sogabe和Zhang提出的COCR算法。将SCBiCG类算法的原理等做了系统的数学阐述,证明了BiCGCR算法和COCR算法是数学上等价的,但由于后者只需要两次内积运算而略具优势。最后,通过求解三组典型的电磁计算模型问题产生的离散线性系统实验,对比了COCG,BiCGCR,COCR和SQMR四种Krylov子空间算法的数值表现。BiCGCR和COCR在数值收敛行为也非常相似,且比COCG算法的收敛行为要更平滑。此外针对准静磁场数值离散系统建立了一种两步预处理技术。数值实验证实了该预处理技术特别适合处理上述准静磁场仿真问题。3.材料科学中的近场动力学建模中常用到伪积微分方程,由于算子的非局部性,使得该类方程的数值离散产生稠密线性方程组。Tian和Wang于2013年发现了该离散线性系统具有Toeplitz结构,并利用了快速Toeplitz矩阵-向量乘法来提升CG算法的计算效率。为了提高CG算法处理该病态Galerkin离散系统的效率,本文挖掘了系数矩阵具有Toeplitz结构加对称三对角部分的信息之后改进了经典的循环预处理子,并分析了预处理矩阵的特征值几乎都聚集在1附近。最后,数值实验说明了所提出的新循环预处理子在加速CG算法的计算效率上是有效的。4.将Sogabe提出的BiCR算法和Abe及Sleijpen提出的BiCRStab算法推广到求解位移线性系统问题,并成功导出了两种新的Krylov子空间算法,即位移BiCR算法和位移BiCRStab算法。因为这两种算法法保持了Krylov子空间的位移不变性,从而在求解位移线性方程组时需要的矩阵-向量乘法个数等价于求解单个系统时的矩阵-向量乘法次数,而且新算法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和存储量。数值实验表明,这两个新方法都分别比位移BiCG和位移BiCGStab算法收敛的快,而且通常比后两者具有更光滑的残差收敛行为。5.针对空间分数阶扩散方程,设计了一种新的数值求解格式。首先对分数阶扩散方程做空间半离散,将原问题转化为求解一个常微分方程组。最后利用无条件稳定的时间离散方法将离散问题转化为一个大型结构线性系统。因其系数矩阵具有Toeplitz结构,则Krylov子空间算法并不需要存储系数矩阵来快速地求解该离散线性系统。为了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构造了块循环(block circulant,BC)及带循环块的块循环(block circulan with circulant block,BCCB)两种预处理子。并通过理论和数值实验分析了所设计的快速算法能比较有效地处理分数阶扩散方程,同时避免经典的显隐式格式所面临的复杂稳定性分析等问题。
王选晟[5](2016)在《关于微积分中定义、定理、法则等学习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从慕课学习微积分的角度谈学习定义、定理、法则等的方法:先以形助数,于直观中消化抽象;再挖掘思想,于本质中提升思维;然后明确意义,在运用中寻找价值;最后理清结构,于系统中明了脉络.
李好[6](2016)在《改进的参数化水平集拓扑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拓扑优化是指在给定的设计空间内,寻找满足约束条件并使结构某项或多项性能达到最优的优化设计方法。结构拓扑优化应用领域涵盖了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土木水利以及能源工业等,其不仅可以提高结构性能,减轻结构重量,缩短研发周期,还可以应用于传统设计方式无法解决的复杂结构的创新性设计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有限元方法和力学理论的迅速发展,结构拓扑优化方法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基于水平集的拓扑优化方法与传统拓扑优化方法相比,能够实现拓扑和形状的同时优化,且设计结果具有光滑的结构边界和清晰的几何信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然而传统水平集方法存在的一些缺陷,影响其进一步应用与发展。本文针对传统水平集方法存在的数值计算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将所提出的方法推广并应用到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结构频率响应拓扑优化、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以及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中。首先,研究了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为克服传统水平集方法的数值计算困难,提出了基于紧支径向基函数(CSRBF)和离散小波分解(DWT)的参数化水平集方法,构建了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刚度拓扑优化模型,开展了基于形状导数的敏度分析,设计了基于优化准则法的优化算法,实现了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在所提出的方法中,紧支径向基函数用于对水平集函数进行插值,保留了传统水平集方法的优点,有效避免了直接求解复杂的Hamilton-Jacobi偏微分方程所导致的数值计算困难,离散小波分解用于压缩紧支径向基函数的插值矩阵,进一步提高了求解效率。其次,研究了参数化水平集方法在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中的应用。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参数化水平集方法,提出了基于归一化指数加权准则(NEWC)的多目标优化建模方法,消除了载荷病态问题,保证了在Pareto前端非凸时也能找到Pareto最优解。针对子目标权重的确定,提出了基于模糊多属性群体决策(FMAGDM)的权重计算方法,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考虑扩展最优性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实现了各子工况下结构柔度和结构体积分数的同时优化,得到了重量更轻的结构。第三,研究了参数化水平集方法在结构频率响应拓扑优化中的应用。针对不同类型的结构频率响应,分别提出了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全局和局部频率响应拓扑优化方法,保证了光滑的结构边界,并有效地提升了结构的动态性能。针对频带激励下结构频率响应的有限元分析过程,引入了多频拟静力Ritz向量(MQSRV)进行有限元模型降阶,减少了反复调用有限元分析所产生的计算成本。第四,研究了参数化水平集方法在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中的应用。以结构边界和截面两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技术。针对结构边界问题,采用所提出的参数化水平集方法构建了面向挤压成型工艺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保证了最优拓扑结构具有完整的边界几何信息。针对相同截面的设计要求,引入了挤压成型约束,并提出了截面投影法处理挤压成型约束,确保了优化设计结果的可制造性,提高了方法的优化效率。第五,研究了参数化水平集方法在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中的应用。针对当前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在计算效率和加工成本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设计方法。在宏观结构布局优化阶段,采用SIMP材料密度插值模型,获得了结构域内的分层材料密度分布;在材料微结构拓扑优化阶段,采用参数化水平集方法描述微结构边界,获得了边界光滑且宏观等效性能各异的材料微结构构型。通过组合两阶段的优化结果,得到了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最优材料/结构。第六,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两个实际工程案例。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结构设计流程,提升了结构性能,实现了工程产品的轻量化设计,有效地支持了工程产品的结构优化设计。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及主要创新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工作。
张家录,陈雪刚,吴霞[7](2015)在《基于命题逻辑概率赋值的近似推理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将命题逻辑的赋值域由二值{0,1}推广到给定的概率空间,引进命题公式的概率赋值,概率赋值是经典命题逻辑赋值及各种真度概念的推广.利用概率赋值引入命题公式的概率真度、不可靠度、基于独立事件赋值集的概率真度等概念,通过讨论概率真度的性质,表明概率真度在全体命题公式集F(S)上满足Kolmogorov公理.证明全部命题公式基于独立事件赋值集的真度之集在[0,1]中无孤立点,以及在命题逻辑形式推演中,一个有效推理结论的不可靠度不超过各前提的不可靠度与其必要度的乘积之和等结论.在概率赋值的基础上,引进命题公式集的a.e.结论、依概率结论、依概率真度结论等概念,讨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两个不同类型的近似推理模式.
姜晓丽[8](2014)在《四类波动系统的定性分析与数值算法》文中指出非线性系统是描述非线性问题的主要模型.在非线性系统中,波动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而波动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寻求系统的可解条件.这种可解条件的方法研究作为非线性科学中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极具挑战性.目前虽然已经提出和发展了许多判断可解性的方法,但由于分析波动系统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而普遍适用的方法,因此继续寻找一些可行的方法依然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本文在对非线性波动系统现有判断可解条件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讨论的基础上,对四类有物理背景的波动系统的可解性和数值解从定性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有井深的位势井方法与改进的凹函数法相结合的整体可解性判断方法.具非线性源和非线性阻尼的耦合基尔霍夫波动系统存在多个复杂结构项,已有的可解性判断方法大都是基于较小初值讨论的,而基于较大初值的处理方法只适用于结构简单的波动系统.因此本文提出了针对结构复杂的基尔霍夫波动系统的可解性判断方法,并利用基于近似解理论和分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系统的整体存在,非整体存在及衰减行为进行了不同能量级别的分析.为研究结构更复杂的波动系统的可解性条件和数值求解提供了可行方案;2.利用弱反耗散流微调能量中的势能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性能的耦合基尔霍夫型波动系统的可解判断方法.已有的此类系统的可解判断方法大都是基于无记忆项形式展开的,系统的辅助泛函在设定中有明确的表达形式,而在本文粘弹性波动系统中,记忆项具有时滞性特征,和其它结构项没有明显的关联.为了适应课题的需要,设计该反耗散方法,并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理论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反耗散方法能有效的找到系统的高能爆破条件,并且记忆项在判断可解性的正则式中起到了好的调节作用;3.提出了一种使用变分法,尺度放缩法,改进的凹函数理论相结合的广义Bq波动系统的可解判断方法,基于类最优理论划分了能级空间.已有的Bq波动系统的可解判断方法大都是基于对源项条件较强限制下实现的,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解的存在原理给出源项的约束条件,利用非存在性原理处理源项,可解性条件并不要求一致.在本文的Bq波动系统中,源项的限制是统一的,不能分开来讨论.因此本文提出了针对统一源项的可解性条件判断方法,对一定初值条件下的Bq波动系统进行了最佳条件的处理.将已有结果与本文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所设计的方法是所有能量水平分类中最优的;4.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待定系数的守恒格式,从理论上证明了该守恒格式具有良好的性能.已有的Bq波动系统针对高阶色散和非线性源给出离散格式时,不考虑数值解的理论性质,这种离散方法主要对系统各项进行差分变换,而在本文Bq波动系统中,守恒格式对各项的处理要求较高.为此本文提出了针对能量守恒格式的有限差分待定系数法,对高阶色散和非线性源的差分形式进行恰当处理,并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有限差分方法能有效的找到复杂结构项的差分形式,得到较好的收敛阶,并有助于建立解的稳定性性质;5.提出了一种基于位势井理论与乘子法及凹函数法相结合的判断系统可解性的方法,找到了非线性耗散波动系统的整体存在与非存在的门槛条件.非线性项对离散格式影响较大,而它又是系统构成不能忽略的结构,所以非线性项的离散格式设计首要的是保证格式的有效性.本文介绍了两种基于化非线性为线性和迭代理论的有限差分法与有限体积法,然后就所设计的差分格式和多重积分有限体积格式进行了算例实践,并与已有可靠的算例结果进行对比,佐证了格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石锋[9](2014)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能源消耗量巨大的国家,而在总耗能中,建筑能耗占到了接近30%,无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既有建筑的能耗居高不下,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我国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引进了在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的基于市场化、全新的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我国政府尤其注重运用价格、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激励政策试图用市场机制来加快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步伐,并因此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节能服务领域属于非纯公共物品,加之全社会的节能服务意识薄弱,以及政府制定的激励政策落实受阻、激励资金使用不当,同时,受到精力、财力以及政绩的制约,往往会过分注重总产值、投资额等硬性指标等原因,使得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在供需两端都存在问题,需要政府改革以往的单一培育方式,引入新机制来应对上述问题。因此,如何以高效、规范的政府市场培育行为为保证节能服务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解决供需问题,成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问题。本文立足于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度挖掘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动因及行为机理,系统研究了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本文主要目的是在探索政府当前市场培育模式下市场参与人行为及政府自身行为机理的基础上,将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政府培育行为嵌入到现有模式中,改善原有培育模式中供需问题,并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着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培育行为这一主题,分别从市场供需两端的政府市场培育问题展开研究,明确政府培育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动因,构建了政府培育行为模式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培育的两个关键行为,即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政府市场培育行为。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政府市场培育行为是分别解决建筑节能节能服务市场供应与需求的政府培育行为。在定性分析其行为产生的制度原因基础上,运用博弈论、群体选择理论等相关知识构建了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市场培育政府行为模型,阐释了基于监督和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合约,分析了各参数对模型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为促进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行为模型建立及合约设计,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可行的基于监督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的行为模式。即,将监督和文化建设嵌入到以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机制为核心的政府培育行为当中,以基于监督和文化建设的政府培育行为促进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验证基于监督和文化建设政府行为模型的有效性,运用元胞自动机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基于监督和文化建设的政府行为进行仿真研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设计仿真实验,实现了对政府培育行为的仿真,清晰直观地观察到了政府培育行为的演化过程,验证了各参数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基于监督和文化建设政府行为模型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勤[10](2013)在《基于数字全息技术的粒子场粒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化工、机械、冶金、制药、环境保护等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需要精确测量一些微粒的尺寸和形状,粒子粒度的测量对工农业生产、环保、国防和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在需要对微粒进行粒度测量的许多领域中,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粒度测量方法。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CCD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同轴全息技术因其能够实现三维粒子场的动态测量和细节信息获取,成为粒度测量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围绕粒子场粒度测量,在粒子场数字同轴全息的数字记录和再现、提高再现像质量和粒子场再现像的图像分析这三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做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从光衍射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数字全息记录和再现的数学描述,研究比较了菲涅耳变换法、卷积法这两种常用的数字全息再现算法。详细推导了数字全息再现的小波变换再现算法,对卷积算法和小波变换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和比较。对粒子场数字同轴全息的平面波记录系统和球面波记录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粒子场测量光路系统和测量模型。其次,针对粒子场数字全息再现像质量的提高,研究了小波阈值降噪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再现像散斑噪声模型。基于边缘检测的小波阈值散斑噪声去除思路,提出了两种具体的散斑噪声去除算法。第一种算法中对小波变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双阈值基础上的自适应阈值算法实现更精确的边缘检测,并将改进的小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算法和基于Neyman-Pearson准则的小波阈值去噪应用到数字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抑制中。第二种算法中对小波阈值函数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折中阈值函数,该阈值函数既保证了重构图像的平滑性,又能更好地突出图像局部特征的性质,并将改进的折中阈值函数应用到数字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抑制中。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消除数字全息再现像的散斑噪声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图像边缘,提高了再现像质量。最后,在基于典型全息图分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全息图再现像分析方法对粒子场粒度进行测量。系统研究了数字同轴全息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对粒子图像直径与真实直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一套数字图像处理方法从粒子场再现像中获得粒子空间位置、粒度信息。对粒子场全息再现像分析中的粒子提取和粒子定位这两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边缘检测方法实现粒子与背景分离的粒子提取方法;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变换模值平均值的粒子定位算法,从变换域的角度进行粒子聚焦判别,实现粒子精确定位。研究了链码技术和区域目标面积计算方法,采用基于Freeman8-链码的区域面积计算方法进行粒度计算,以提高粒度计算效率和精度。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图像处理方法对标准粒子场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图像分析处理方法的可行性。
二、函数连续性概念的局部性及“ε-δ”语言剖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函数连续性概念的局部性及“ε-δ”语言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深基坑工程变形研究现状 |
1.2.1 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组成 |
1.2.2 国内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深基坑工程变形的研究现状 |
1.3 基坑降水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基坑降水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国外基坑降水渗流理论研究现状 |
1.4 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
1.5 深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研究现状 |
1.5.1 国内深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研究现状 |
1.5.2 国外深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变形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深基坑降水固结理论 |
2.1 引言 |
2.2 基坑降水引起的土体固结分析与沉降理论研究 |
2.2.1 Biot固结理论 |
2.2.2 基坑降水引起的土体固结特性 |
2.3 渗流场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 |
2.3.1 孔隙流体的运动方程 |
2.3.2 水体渗流连续性方程 |
2.3.3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2.3.4 定解条件 |
2.4 基坑降水过程中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研究 |
2.4.1 渗流场与应力场的耦合原理分析 |
2.4.2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的数学模型 |
2.4.3 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的数值计算 |
2.5 基坑中地下水危害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北大营街站地铁深基坑监测及分析 |
3.1 深基坑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概述 |
3.2.1 工程地质条件 |
3.2.2 水文地质概况 |
3.3 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及降水方法 |
3.3.1 围护结构设计形式 |
3.3.2 深基坑降水方式 |
3.4 施工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
3.4.1 监测目的及意义 |
3.4.2 监测项目及监测频率 |
3.5 基坑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
3.5.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
3.5.2 围护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
3.5.3 深基坑钢支撑轴力监测 |
3.5.4 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深基坑三维模型的建立及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4.1 有限元模拟软件MIDAS-GTS NX简介 |
4.1.1 MIDAS-GTS NX的基本功能介绍 |
4.1.2 MIDAS-GTS NX的主要功能特点 |
4.1.3 MIDAS-GTS NX的计算分析流程 |
4.2 深基坑三维模型的建立 |
4.2.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取及参数的确定 |
4.2.2 模型基本假定 |
4.2.3 模型中材料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4.2.4 确定基坑三维分析模型区域与边界条件 |
4.2.5 计算模型的建立 |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4.3.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模拟结果分析 |
4.3.2 基坑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
4.3.3 不同降水深度下孔隙水压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1 土体内摩擦角大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2 基坑支护结构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
5.2.1 抗拔桩长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5.2.2 内支撑预加轴力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5.2.3 地下连续墙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
5.3 渗透系数对深基坑降水开挖变形的影响 |
5.4 回灌措施对深基坑周边地表沉降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LinuxCNC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图形化编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
1.2.1 国外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工业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3 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2.1 系统架构与需求分析 |
2.2 LinuxCNC基本组成及系统结构框图 |
2.3 小结 |
第三章 六轴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 |
3.1 空间描述和变换 |
3.1.1 位置描述 |
3.1.2 姿态描述 |
3.1.3 坐标系描述 |
3.1.4 坐标系的变换 |
3.2 六轴机器人正运动学表示 |
3.2.1 连杆描述 |
3.2.2 STR6-06六轴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 |
3.3 六轴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 |
3.3.1 基于Pieper准则的逆运动学求解 |
3.4 正逆运动学的Matlab仿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URBS插补的速度规划算法 |
4.1 曲线插补介绍 |
4.1.1 关节空间描述和笛卡尔空间描述 |
4.1.2 NURBS曲线 |
4.2 插补参数的计算 |
4.2.1 弓高误差 |
4.2.2 插补点参数的求解 |
4.3 速度规划 |
4.3.1 常用加减速算法 |
4.3.2 加加速连续的S型速度规划 |
4.3.3 进给速度预处理的速度规划 |
4.4 NURBS曲线插补速度规划的Matlab仿真与分析 |
4.4.1 区间匹配法的速度规划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
4.4.2 NURBS曲线插补算法仿真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图形化编程与算法的实验与分析 |
5.1 开发环境和开发语言介绍 |
5.2 人机交互界面总体设计与实现 |
5.3 算法的实验与分析 |
5.3.1 界面功能的实验 |
5.3.2 运动学算法的验证 |
5.3.3 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大型线性系统与分数阶方程求解及在电磁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复对称线性系统的Krylov子空间迭代解法 |
1.2.2 Toeplitz类线性系统的求解方法 |
1.2.3 位移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
1.2.4 分数阶扩散方程的数值解法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 基本符号 |
第二章 求解电磁仿真中复对称线性系统COCG算法和COCR算法的两个QMR型变形 |
2.1 引言 |
2.2 COCG算法和QMR SYM算法 |
2.2.1 COCG算法 |
2.2.2 QMR SYM算法 |
2.3 COCR算法和QMR CA算法 |
2.3.1 COCR算法 |
2.3.2 QMR CA算法 |
2.4 QMRCOCG算法和QMRCOCR算法 |
2.4.1 QMRCOCG算法 |
2.4.2 QMRCOCR算法 |
2.5 数值实验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求解复对称线性系统的SCBiCG型算法及在几个电磁学模型仿真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CBiCG算法 |
3.3 求解复对称线性系统的SCBiCG型算法 |
3.3.1 SCBiCG型算法之一:COCG算法 |
3.3.2 SCBiCG型算法之二:BiCGCR/COCR算法 |
3.4 预处理CBiCG算法 |
3.4.1 预处理COCG算法 |
3.4.2 预处理COCR算法 |
3.4.3 BiCGCR和COCR两种算法的数学等价性 |
3.5 数值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求解近场动力学模型仿真问题的循环预处理迭代算法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元离散 |
4.3 创建循环预处理子的过程 |
4.4 数值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求解一类位移线性系统的BiCR型算法 |
5.1 引言 |
5.2 BiCR型算法 |
5.2.1 BiCR算法 |
5.2.2 BiCRStab算法 |
5.3 BiCR型算法的位移版变形算法 |
5.4 数值实验 |
5.4.1 关于位移BiCR和位移BiCG两种算法的结果 |
5.4.2 关于位移BiCRStab和位移BiCGStab两种算法的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Strang型预处理的BVM方法求解分数阶扩散方程 |
6.1 引言 |
6.2 FDEs的半离散化形式和边值方法 (BVM) |
6.2.1 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半离散FDEs |
6.2.2 边值方法 (BVMs) |
6.3 预处理子的创建和算法收敛性分析 |
6.3.1 预处理子的创建 |
6.3.2 收敛性和计算复杂度分析 |
6.4 数值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位移BiCGStab算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改进的参数化水平集拓扑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结构拓扑优化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现状总结与问题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
2 基于CSRBF和DWT的参数化水平集拓扑优化方法 |
2.1 引言 |
2.2 参数化水平集方法 |
2.3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
2.4 形状导数与敏度分析 |
2.5 基于OC的优化算法研究 |
2.6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考虑扩展最优性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 |
3.3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
3.4 敏度分析与优化算法 |
3.5 考虑扩展最优性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流程 |
3.6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频率响应拓扑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结构频率响应拓扑优化问题 |
4.3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结构频率响应拓扑优化模型 |
4.4 有限元模型降阶策略 |
4.5 敏度分析与优化算法 |
4.6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
5.1 引言 |
5.2 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问题 |
5.3 挤压成型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
5.4 敏度分析与优化算法 |
5.5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参数化水平集的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设计 |
6.1 引言 |
6.2 基于均匀化法的材料等效性能计算简介 |
6.3 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问题 |
6.4 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模型 |
6.5 敏度分析与优化算法 |
6.6 多孔材料/结构一体化拓扑优化设计流程 |
6.7 实例计算与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7 工程案例应用 |
7.1 卫星推进舱主承力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
7.2 水陆两栖飞机起落架加强框及其关键零件拓扑优化设计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之处 |
8.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四类波动系统的定性分析与数值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所研究的问题 |
1.2 问题的研究背景与本论文的兴趣点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及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具阻尼项和非线性源项的耦合Kirchhoff系统的定性分析 |
2.1 预备引理与定义及位势井族的引入 |
2.2 低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解的整体适定性 |
2.3 临界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解的整体适定性 |
2.4 任意大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解的有限时间爆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非线性源与阻尼及粘弹性项的耦合Kirchhoff系统的定性分析 |
3.1 预备引理与符号标记 |
3.2 低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的整体可解性 |
3.3 临界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的整体可解性 |
3.4 任意大初始能量情形下Kirchhoff系统解的有限时间爆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高阶色散项的Bq系统的定性分析与数值算法 |
4.1 具高阶色散项的Bq系统的定性分析 |
4.1.1 基本假设与定义 |
4.1.2 具低初始能量的Bq系统的整体适定性 |
4.1.3 具临界初始能量的Bq系统的整体适定性 |
4.2 具高阶色散项的Bq系统的一种守恒差分格式 |
4.2.1 基本假设与定义及引理 |
4.2.2 高阶色散Bq系统的差分格式与离散守恒律 |
4.2.3 高阶色散Bq系统的差分解的存在性和先验估计 |
4.2.4 高阶色散Bq系统的差分格式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线性耗散波动系统的定性分析与数值算法 |
5.1 非线性耗散波动系统的定性分析 |
5.1.1 基本假设与定义 |
5.1.2 具低初始能量的散波动系统的整体适定性 |
5.1.3 具临界初始能量的耗散波动系统的整体适定性 |
5.2 非线性耗散波动系统的数值算法 |
5.2.1 耗散波动系统的差分格式及定性分析 |
5.2.2 耗散波动系统的多重有限体积格式的构造 |
5.2.3 耗散波动系统的差分格式和多重有限体积格式的算例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关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中政府培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4 文献评述及趋势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解析 |
2.1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构成及运行模式 |
2.1.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特质 |
2.1.3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行为的特质 |
2.1.4 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理论基础 |
2.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问题及政府培育动因 |
2.2.1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问题 |
2.2.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政府培育动因 |
2.3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基本行为 |
2.3.1 市场培育政府行为选择 |
2.3.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核心行为 |
2.3.3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约束 |
2.3.4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行为分析 |
2.4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 |
3.1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机理 |
3.1.1 政府单一培育行为的缺陷 |
3.1.2 基于监督的政府培育行为的优势 |
3.2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模型 |
3.2.1 政府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规划的监督 |
3.2.2 政府对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政策的监督 |
3.2.3 政府对建筑节能服务企业的监督 |
3.3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合约 |
3.3.1 合约假设 |
3.3.2 合约模型设计 |
3.3.3 合约模型解析 |
3.4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行为模式 |
3.4.1 基于监督的市场发展规划的政府培育行为模式 |
3.4.2 基于监督的市场激励政策的政府培育行为模式 |
3.4.3 基于监督的节能服务企业的政府培育行为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 |
4.1 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动因 |
4.1.1 建筑节能服务的需求 |
4.1.2 基于文化建设的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作用 |
4.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的文化建设机理 |
4.2.1 建筑节能服务文化形成原理 |
4.2.2 建筑节能服务文化选择与积累 |
4.3 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行为模型 |
4.3.1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需求转化 |
4.3.2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需求强化 |
4.4 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政府培育行为模式 |
4.4.1 政府文化建设的推广形式 |
4.4.2 建筑节能服务需求转化政府行为模式 |
4.4.3 建筑节能服务需求强化政府行为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 CA 仿真 |
5.1 CA 仿真原理 |
5.1.1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5.1.2 元胞自动机的特征 |
5.1.3 元胞自动机的构成 |
5.1.4 元胞自动机的应用优势 |
5.2 基于监督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仿真 |
5.2.1 仿真模型构建 |
5.2.2 未加监督参数的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2.3 基于监督的仿真及结果 |
5.3 基于文化建设的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仿真 |
5.3.1 仿真模型构建 |
5.3.2 未加文化建设参数的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3.3 基于文化建设的仿真及结果 |
5.4 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政府行为对策建议 |
5.4.1 基于监督的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
5.4.2 基于文化建设的市场培育政府行为的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数字全息技术的粒子场粒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全息技术及应用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数字全息再现 |
1.2.2 数字全息分辨率提高 |
1.2.3 数字全息显微 |
1.2.4 数字全息技术应用于粒子场测量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于数字全息的粒度测量系统及再现算法研究 |
2.1 光衍射理论 |
2.2 数字全息记录与再现的数学描述 |
2.3 数字全息再现算法分析 |
2.3.1 菲涅尔变换法 |
2.3.2 卷积法 |
2.4 小波变换再现算法的研究与仿真实验 |
2.4.1 粒子场同轴全息的记录 |
2.4.2 小波变换表示全息图 |
2.4.3 小波变换表示再现场 |
2.4.4 小波变换再现算法的仿真实验 |
2.5 数字同轴全息粒子场测量的记录光路研究 |
2.5.1 同轴全息术分析 |
2.5.2 粒子场平面波记录平面波再现 |
2.5.3 平面波记录光路系统 |
2.5.4 粒子场球面波记录平面波再现 |
2.5.5 球面波记录光路系统 |
2.5.6 粒子场数字同轴全息测量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提高数字全息再现像质量的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小波阈值图像降噪的理论分析 |
3.2.1 数字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模型建立 |
3.2.2 二维噪声的小波变换特性分析 |
3.2.3 硬阈值和软阈值滤波 |
3.2.4 阈值选择 |
3.2.5 降噪效果的评估方法 |
3.3 基于改进小波变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的再现像去噪算法研究 |
3.3.1 小波变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算法改进 |
3.3.2 基于 Neyman-Pearson 准则的小波阈值选择 |
3.3.3 基于改进小波模极大值边缘检测的散斑噪声去除算法实现 |
3.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基于改进阈值函数的数字全息再现像去噪算法研究 |
3.4.1 LoG 边缘检测 |
3.4.2 阈值函数的改进 |
3.4.3 基于改进阈值函数的散斑噪声去除算法实现 |
3.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全息图粒度测量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典型全息图分析获取粒径方法 |
4.2.1 全息图直接分析方法 |
4.2.2 全息图再现像分析方法 |
4.3 全息图再现像聚焦粒子分析法粒度测量原理 |
4.3.1 同轴数字全息成像系统的点扩散函数 |
4.3.2 粒子直径与粒子图像直径的关系分析 |
4.4 基于数字全息技术的粒度测量图像处理过程 |
4.4.1 粒子场粒度测量步骤 |
4.4.2 再现图像预处理 |
4.4.3 再现图像散斑噪声消除 |
4.4.4 粒子提取算法研究 |
4.5 粒子定位算法研究 |
4.5.1 景深问题 |
4.5.2 粒子定位的实现算法 |
4.5.3 粒子定位算法仿真实验与分析 |
4.6 基于链码的粒子直径测量方法研究 |
4.6.1 等效直径 |
4.6.2 粒子边界链码求取 |
4.6.3 粒子直径测量算法 |
4.7 粒子场测量实验及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函数连续性概念的局部性及“ε-δ”语言剖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过程分析[D]. 贺德龙.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基于LinuxCNC的六轴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图形化编程研究[D]. 蒋通.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连续函数在《实变函数》课程中的应用[J]. 程美芳.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4]大型线性系统与分数阶方程求解及在电磁计算中的应用[D]. 顾先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5]关于微积分中定义、定理、法则等学习的几点思考[J]. 王选晟. 数学教学通讯, 2016(36)
- [6]改进的参数化水平集拓扑优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李好.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基于命题逻辑概率赋值的近似推理模式[J]. 张家录,陈雪刚,吴霞.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5(09)
- [8]四类波动系统的定性分析与数值算法[D]. 姜晓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6)
- [9]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培育的政府行为研究[D]. 石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10]基于数字全息技术的粒子场粒度测量方法研究[D]. 贾勤. 燕山大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