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慈溪市:400万元购房补贴

宁波慈溪市:400万元购房补贴

一、宁波慈溪市:400万元用于购机补助(论文文献综述)

樊帆[1](2020)在《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家庭农场自2013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得到中央政策的支持,发展态势良好,至2018年,纳入农业农村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达60万家,是2013年数量的4倍多。2019年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该文件为家庭农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将会助力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迈向新阶段。家庭农场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被普遍认为是可以承担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农业经营主体,在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这一突出问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家庭农场发展仍处在初期阶段,面临着土地流转困难、融资难、融资贵、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亟待解决难题。应当认识到,虽然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改变,但同时政府的支持与服务能为家庭农场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政府需要更好地发挥调控、引导、扶持和服务的作用。家庭农场自正式提出已有七年的时间,其发展状况,政策需求及政策支持现状都亟需研究。本文对家庭农场内涵界定、面临的困境、政策支持等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以廓清当前家庭农场研究的侧重点与尚待关注的方面。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界定我国家庭农场目前处于发展起步期,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特质下,运用全国监测数据分析认为我国家庭农场具有以营粮为主,但总体经营类型呈现多元化;经营耕地平均规模适度规模,但个体之间规模悬殊;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但雇工数量总体偏多;经营状况较好,但面临多方面的经营难题的特点。指出当前家庭农场面临着土地、资金、风险、人才的约束。结合对河南省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家庭农场的政策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家庭农场最为需求的政策支持是贷款贴息,同时政策需求具备趋同性、对基础性要素获取的政策支持需求强烈及更加期待获得直接的优惠扶持特点。基于大量政策搜集和整理,对目前家庭农场的政策供给框架进行界定,同时以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将地方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政策的分类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围绕土地、财政补贴、金融信贷等方面为支持家庭农场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政策,且地方政府也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效。但依然存在支持政策获取与规模挂钩;支出挂钩型补贴过多;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瞄准机制有偏差且滞后于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地区间差异较大等问题。通过对供需角度对比分析,总体看来,家庭农场的政策供需处于非均衡状态,具体表现政策供需结构、程度、内容的非均衡,非均衡的原因主要是忽视家庭农场目前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持;层级性政策体系引致的政策弹性。结合合理的政策需求提出建立家庭农场支持政策体系,赋予其法律意义;立足起步阶段,建立政策瞄准机制;依据政策需求,完善供给并加大扶持力度等政策优化建议,以期提升政策的指向性和成效以保障起步阶段家庭农场平稳健康发展。

鞠斐[2](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3](2019)在《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19年宁波市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等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ZJBC65-2019-0006甬农发[2019]192号各区县(市)农业农村局、象山县水利和渔业局、杭州湾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国家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经发局:经市财政审核同意,现将《2019年宁波市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实施方案》、《2019年宁波市渔业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实施方案》、《2019年宁波市农机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项目实施方案》、《宁波市农业经营主体扶持资金项目实施方案》和《宁波市农村经济信息监测点补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4](2019)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增产保障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文中研究指明规范性文件统一编号ZJBC01-2019-0012甬政办发[2019] 65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9]52号)等精神,促进我市生猪增产保障市场供应,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促进生猪增产保障市场供应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刘林林[5](2019)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对消费者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被称为世界第一建筑大国,但我国建筑业存在着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问题,为缓解我国能源、矿产等资源稀缺的问题,突破传统建造业管理粗放和劳动密集的发展瓶颈,我国自1999年开始积极推动发展住宅产业化。近几年,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建立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我国城市住宅产业化有了阶段性发展。但是,村镇住宅仍采用传统建造方式,村镇住宅产业化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村镇住宅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不足,各村镇政府和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关注度不够。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推进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策略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村镇住宅的发展、改善村镇居民住宅质量。现有研究主要是采用静态分析以及个案分析等主观性分析方法,缺少对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的定量化、系统化的研究,导致相关策略建议没有针对性。通过建立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对购房意愿的影响模型,可以明确其作用路径,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可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本文从文献综述和SWOT分析方法入手对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进行界定,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理论基础,建立以感知价值为中介变量、产品涉入度为调节变量的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对购房意愿的影响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制定实验流程,对模型中各变量确定测量题项,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实施与测试,明确问卷的发放与收集,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本文共有27条假设,分析得出21条假设通过实证验证,6条假设未通过实证验证的结果。并得出以下结论:(1)对村镇住宅产业化采取推进策略对购房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政策策略影响力最大。回归结果显示,政策策略影响作用最强,其影响程度依次是技术策略、市场策略、成本策略。(2)感知价值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与购房意愿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验证假设,即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也可以通过感知价值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即感知价值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与购买意愿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3)产品涉入度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与购房意愿之间起到部分调节作用,其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与感知价值之间没有调节作用。产品涉入度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中的政策策略、成本策略、技术策略与消费者购房意愿之间具有调节作用。产品涉入度在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的市场策略与消费者购房意愿之间没有调节作用。产品涉入度对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与感知价值之间没有调节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政府部门和房地产企业提出了相对应的推广策略建议,主要包括:(1)政策策略,加大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宣传,提高政策激励力度,丰富政策激励措施方式;(2)成本策略,加大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宣传,通过政策优惠降低购买价格扩大内需产生规模经济;(3)技术策略,加大研究开发的资金投放力度,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个性化定制;(4)市场策略,加大房地产企业的管控,培养人才。

陈鞭[6](2017)在《诸暨市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家庭农场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家庭农场是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各地对家庭农场的界定差异较大,加之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难题,特别是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本文以诸暨市为例,通过分析家庭农场的农业补贴现状及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分析,探寻改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补贴政策,期望为提高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促进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通过家庭农场主问卷调查、相关人员座谈和二手资料收集等方法,以诸暨市粮食类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补贴实施情况和补贴评价情况等调研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类家庭农场收入、单位面积收益、耕种面积和农业机械购置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收入已经成为家庭农场的重要收入来源,但随着农药、化肥、雇工工资等生产要素的上涨,现行补贴政策所起的作用呈现弱化趋势;农业补贴政策对单位面积收益影响较为显着;对耕种面积没有很明显的影响,影响耕种面积的主要因素为粮食收益稳定性和土地流转难易程度;农机具购置补贴对于农业机械购置行为影响也较为显着,对于促使农场主做出购机决策有正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诸暨市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提高种粮直补力度,确保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收益;设计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补贴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应;构建与粮食生产相关的农村公共品补贴政策体系,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出台家庭农场补贴政策,明确扶持粮食类家庭农场发展;稳定粮食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构建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挂钩体系,协同配合保障补贴政策实施绩效等对策建议。

任玉霜[7](2016)在《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中国农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中国农民也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他们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本文综合以上观点提出了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构想。研究围绕“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形成的平台以及职业农民的扶持政策”这一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区分了农民、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界定,对职业农民培育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进行评述,具体包括社会分工理论、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和收入差距等理论。第二,对职业农民的培育现状进行研究,介绍了现行的职业农民培育的三种模式,包括政府推动型、学院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并对三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简单评述,在论述目前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问题时,从培育主体、培育平台、培育主体自身意愿进行分析,并从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第三,分析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内生性环境因素和外生性环境因素,内生性环境因素包括土地、劳动力、机械力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 3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变化,并用多元回归解释了三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外生性环境因素包括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呼唤,惠农政策的扶持力度逐年增大,农产品安全的需求。环境分析不仅了解职业农民培育的迫切性也为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第四,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本文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种形式,每种平台都从现状、培养模式、形成途径、相关建议四个部分进行研究,以龙头职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现有“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弊端,解释了“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更具有经济效应,并搜集了 2013年中国农垦年鉴中139家龙头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选取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财力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可持续发展的因子四个指标,得出了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分工理论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和类型划分,在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介绍了家庭农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第五,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形成的经验,选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研究了职业农民形成的背景、经验和效果,总结了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发分别从职业农民立法、教育体系、产业链的拓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进行完善和提升。第六、提出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扶持政策,主要观点如下:建立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并根据耕地的特点,分区域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职业农民,构建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丁晓杰[8](2016)在《广西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与需求分析 ——以贵港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了解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SWOT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家庭农场的发展和科技服务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广西家庭农场虽然近几年刚兴起,但却发展十分迅速,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家庭农场科技服务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贵港市作为案例分析,重点研究了广西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状况,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广西家庭农场农业科技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有:1.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2.家庭农场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科技意识不强;3.家庭农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信息化需求不足;4.家庭农场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技术需求不强烈;5.科技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7.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服务不均衡;8.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广西家庭农场发展与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的对策措施:1.构建一主多元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2.实现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3.改善家庭农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需求;4.完善财政支持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5.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需求;6.强化科技服务,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和智力支持;7.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王锋[9](2017)在《太虚及其弟子在南洋的弘法(1922-1947)》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中国佛教,由于外部社会的动荡、内部思想的空疏,处于一种混沌的危机当中。表面上似乎渗透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却逐渐消融在民间信仰当中。面对佛教的困境,许多有识之士试图有所作为,以复兴中国佛教为己任。在他们当中,太虚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太虚和他的弟子们不仅在国内推动基于人生佛教思想的改革运动,更把这种理念扩展到了南洋华侨社会当中。到目前为止,国内的中国佛教研究领域对于太虚在国内的改革运动多有涉及,但对太虚及其弟子在南洋华侨社会弘法的历史却少有研究。本文以黄夏年主编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作为基本资料,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从1922年到1947年的二十五年间,太虚及其弟子在新加坡、马来亚、缅甸、暹罗等地的华侨社会传播汉传佛教并宣扬人生佛教理念的历史过程,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本文的考察将有助于推进民国时期中国佛教与新马地区汉传佛教的研究。

宁爱凤[10](2015)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 ——以宁波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宁波市各区、县城市化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地区差异也很明显。城市化将是宁波市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户已经成为广大农村投资、经营与生产等经济活动的主体和最基本的决策单位,其土地利用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在未利用地已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按照资源开发模型的思路,土地将不可能继续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在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如何利用土地,其形成机理如何,采取什么政策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论文在人地关系理论、土地利用基本竞争理论、耕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农户经济理论和扎根理论等的指导下,采取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范式,系统探讨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演变规律,发现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内在逻辑。具体来讲,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城市化阶段与农业生产分析。对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流转和农业补贴制度)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该制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素变化明显;技术效率较高并是农业生产率改善的主要原因;规模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农户及其农业生产分析。通过调查问卷、SPSS软件和劳动力与资本替代原理对农户的家庭特征和土地利用行为进行了分析: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以45-70岁为主;乡村职业结构具有城市化烙印;小农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并重;土地由零散向大户集中,土地规模兼并不明显;土地流转单价较高;土地利用结构分异。(3)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质性分析。基于扎根理论围绕土地利用行为对农户进行访谈,并且对访谈资料进行了质性分析,通过编码、概念化和范畴化,分别找出散户和种田大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共性与个性。(4)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化结构化分析。围绕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主义理论分析了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共性与个性,建构了以机械化、规模化、都市农业化和农业兼业及非农化为主线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迁内在逻辑图。(5)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政策创新方向。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迁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土地流转度的把握、种田大户等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行为的规制将是土地流转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创新的主要内容。研究结论表明:(1)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迁具有城市化烙印。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由温饱——增加收入(非农兼业)——经济或社会功能转变。务农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工资的倒逼机制导致资本代替劳动力等物质投入,"物质投入的商品化"是一种趋势。(2)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表现出差异性。散户土地利用行为表现为:规模小、绿色生产和租用机械化。合作社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表现为:单个农户规模小,合作社规模经济;以都市农业生产为核心,小型机械化/大型机械化为核心;有一定的质量控制体系。种田大户土地利用行为表现为:有一定的规模;商品粮生产主体;具有农业生产机械化;雇佣劳动力。(3)散户土地利用行为以实现社会功能为主。城市化进程中,非农就业机会大增,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土地的经济价值减小,经济功能减弱,但社会功能增强。土地可以提供新鲜、生态的农副产品,可以用来锻炼身体等。(4)种田大户已成为粮食生产主体,制度刺激是种田大户存在的主要原因。农业具有高风险、劳动强度大特点,在种粮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种田大户粮食生产内在动力不足,种粮大户存在的原因来自制度刺激。第一,由于非农业工资大于农业工资,劳动力的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工资的倒逼机制导致资本代替劳动力,农机补贴的实施,促进了种田大户机械的采用,提高了机械化率,降低了规模种植的劳动强度;第三,农业税的减免、科技支撑和农业补贴(良种、粮价等)促进了良种采用,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生产收益。(5)城市化推动农业向都市农业发展,合作社农户是都市农业主体。都市农业的市场、专业、高效、外向的特征,宁波作为沿海开放的城市,具有都市农业发展需要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城市化和1小时交通圈(村村通)是都市农业实现的根本保障。城市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外来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构成了都市农业的需求;1小时交通圈的建设,使以蔬菜、水果种植的都市农业得以出现。(6)土地流转是规模生产面临的主要阻碍,土地减少是土地流转困难的根本原因。种田大户都有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愿望,但实践中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经常遭遇土地流转困难的瓶颈,致种田大户种植规模被动缩小或难以扩大,这两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或担忧都是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的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是宁波农田减少的主要原因。平原(水乡)和城镇郊区对土地流转不满意的原因主要由于城市化中道路建设使土地越来越少,山区、半山区与海岛土地流转困难除土地减少外,还有土地细碎化。

二、宁波慈溪市:400万元用于购机补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慈溪市:400万元用于购机补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庭农场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2.2 公共政策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支持政策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3.3 国外研究综述
        2.3.4 简要文献述评
3. 现阶段我国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约束
    3.1 农地承包经营以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线索
        3.1.1 20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萌芽阶段
        3.1.2 20世纪90年代:家庭农场探索阶段
        3.1.3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家庭农场正式发展阶段
    3.2 当前阶段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
        3.2.1 以营粮为主,但总体呈现多元化经营
        3.2.2 平均规模适度,但个体之间差异悬殊
        3.2.3 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但雇工数量总体偏多
        3.2.4 经营状况较好,但面临多方面的难题
    3.3 当前阶段面临的主要发展约束
        3.3.1 土地约束
        3.3.2 资金约束
        3.3.3 风险约束
        3.3.4 人才约束
    3.4 小结
4. 现阶段家庭农场的政策需求分析
    4.1 现阶段家庭农场的资源依赖
    4.2 家庭农场的政策需求及其特点:基于河南185个家庭农场问卷
        4.2.1 样本来源及描述
        4.2.2 家庭农场主政策认知
        4.2.3 家庭农场政策需求分析
        4.2.4 政策需求特点
    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制约与需求:基于入户访谈的案例分析
        4.3.1 案例选取及基本情况介绍
        4.3.2 政策制约
        4.3.3 政策需求
    4.4 小结
5. 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供给分析
    5.1 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的基本框架
        5.1.1 供给层级及主体
        5.1.2 供给类型及支持方向
    5.2 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的供给重点
        5.2.1 土地支持政策
        5.2.2 财政补贴政策
        5.2.3 金融信贷政策
    5.3 小结
6. 当前阶段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供需均衡分析
    6.1 供需非均衡的基本判断
        6.1.1 政策供需结构的非均衡
        6.1.2 政策供需程度的非均衡
        6.1.3 政策供需内容的非均衡
    6.2 供需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6.2.1 忽视家庭农场目前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6.2.2 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支持
        6.2.3 层级性政策体系引致的政策弹性
    6.3 小结
7. 结论及相关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政策优化建议
        7.2.1 建立家庭农场支持政策体系,赋予其法律意义
        7.2.2 立足起步阶段,建立政策瞄准机制
        7.2.3 依据政策需求,完善供给并加大扶持力度
附录:河南省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及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ABSTRACT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对消费者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发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标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
    第三节 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消费者感知价值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产品涉入度的相关研究
    第六节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相关研究
    第七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村镇与城市住宅产业化的不同之处
    第二节 策略设计之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三节 策略设计之SWOT分析
    第四节 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分析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
    第二节 访谈设计
    第三节 变量测量
    第四节 问卷设计
    第五节 预测试
    第六节 实验程序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信效度分析
    第三节 变量操控检验
    第四节 相关分析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第六节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村镇居民对购买产业化住宅意愿的访谈提纲
附录B 村镇居民购房意愿的调查问卷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诸暨市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样本案例地概况
        1.3.3 数据来源
        1.3.4 调查方法
        1.3.5 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内容说明
        1.3.6 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2 文献回顾和述评
    2.1 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研究
        2.1.2 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
        2.1.3 农业补贴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1.4 农业补贴政策举措建议研究
        2.1.5 文献述评
    2.2 家庭农场研究综述
        2.2.1 家庭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2.2.2 家庭农场发展中的问题
        2.2.3 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2.2.4 文献述评
    2.3 综合述评
3 家庭农场和农业补贴政策概述
    3.1 家庭农场概述
        3.1.1 家庭农场的概念
        3.1.2 家庭农场的特征
        3.1.3 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区别
        3.1.4 粮食类家庭农场概念
    3.2 农业补贴政策概述
        3.2.1 农业补贴
        3.2.2 农业补贴种类
        3.2.3 农业补贴政策
        3.2.4 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样本家庭农场基本现状和补贴实施情况
    4.1 样本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4.2 样本家庭农场补贴实施情况
    4.3 样本家庭农场主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评价统计
    4.4 本章小结
5 诸暨市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类家庭农场影响分析
    5.1 农业补贴政策对家庭农场收入影响分析
        5.1.1 农业补贴对家庭农场增收效果分析
        5.1.2 影响家庭农场增收效果的原因分析
    5.2 农业补贴政策对单位面积收益的影响
        5.2.1 未计补贴情况下粮食作物投入收益分析
        5.2.2 计补贴情况下粮食作物投入收益分析
    5.3 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耕种面积的影响分析
        5.3.1 对粮食耕种面积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经营行为下影响耕种面积的原因分析
    5.4 农业补贴政策对机械购置行为的影响
        5.4.1 家庭农场的主要机械化行为分析
        5.4.2 影响样本家庭农场机械化行为的原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诸暨市粮食类家庭农场农业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种粮直补力度,确保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收益
    6.2 设计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补贴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应
    6.3 构建农村公共品补贴政策体系,保障粮食生产增量保质
    6.4 出台家庭农场补贴政策,明确扶持粮食类家庭农场
    6.5 稳定粮食生产资料市场发展,构建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6.6 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挂钩体系,确保补贴政策实施绩效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土地撂荒严重
        二、粮食进口增加
        三、增收的主要来源非农化
        四、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不高
        五、乡土情结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二、国内职业农民研究综述
        三、简单评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
        二、农民工
        三、新型职业农民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分工理论
        二、劳动力转移理论
        三、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四、推拉理论
        五、收入差距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以及必要性
    第一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政府推动型职业农民模式
        二、学院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三、市场推动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第二节 现行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培育施教主体不明确
        二、职业农民培训经费不足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平台作用发挥不足
        四、农民自身培训意愿不足
    第三节 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一、职业农民与农民增收关系的实证研究
        二、职业农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性”环境分析
        一、农村耕地变化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分析
        三、农业机械化分析
    第二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生性”环境分析
        一、现代农业需要新型职业农民
        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三、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第一节 龙头企业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龙头企业的经营现状
        二、龙头企业培育职业农民模式分析
        三、龙头企业为平台培育职业农民的因子分析
        四、效率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启示
    第二节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增收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职业农民形成的途径
        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第三节 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职业农民培育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二、家庭农场与其他新型农业组织的比较
        三、以家庭农场为平台的运营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以及启示
    第一节 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美国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二节 日本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日本培育职业农民的背景
        二、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日本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三节 德国职业农民的培育
        一、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背景
        二、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
        三、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四节 三种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家立法保障
        二、完善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
        三、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拓展
        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8)广西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与需求分析 ——以贵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分析及对广西的启示
    2.1 美国和日本家庭农场发展分析
        2.1.1 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2.1.2 日本家庭农场发展经验
    2.2 美国和日本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现状研究
        2.2.1 美国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现状
        2.2.2 日本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现状
    2.3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2.3.1 我国目前家庭农场概况
        2.3.2 家庭农场典型模式
        2.3.3 我国家庭农场科技服务现状
    2.4 国内外家庭农场发展对广西的启示
        2.4.1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2.4.2 注重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2.4.3 强化对家庭农场科技人才的培养
        2.4.4 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2.4.5 树立家庭农场自有品牌
        2.4.6 家庭农场信息化
3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与科技服务现状分析
    3.1 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3.1.1 广西家庭农场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3.1.2 广西家庭农场产业规模
        3.1.3 广西家庭农场的产业结构
        3.1.4 广西家庭农场的基本建设标准
    3.2 广西家庭农场的科技服务现状
        3.2.1 家庭农场发展的科技支撑
        3.2.2 家庭农场科技服务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4 家庭农场的科技服务需求分析——以贵港市为例
    4.1 贵港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4.1.1 发展速度快
        4.1.2 产业覆盖面较广
        4.1.3 经营管理水平较好
    4.2 贵港市发展家庭农场的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遇分析
        4.2.4 挑战分析
    4.3 贵港市家庭农场发展科技服务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4.3.1 被调查家庭农场基本特征
        4.3.2 需求意愿分析
        4.3.3 需求内容分析
        4.3.4 影响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
        4.3.5 需求方向分析
        4.3.6 广西家庭农场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与需求
5 促进广西家庭农场发展和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的对策措施
    5.1 构建一主多元的科技服务供给模式
    5.2 实现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5.3 改善家庭农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需求
    5.4 完善财政支持制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
    5.5 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需求
    5.6 强化科技服务,加强家庭农场人才和智力支持
    5.7 提高农业技术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太虚及其弟子在南洋的弘法(1922-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从何而来
    第二节 学术史概览
    第三节 新资料的出现
    第四节 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太虚与佛化新青年会
    第一节 太虚的生平与思想(印顺1950)
    第二节 佛化新青年会
        一、张宗载与宁达蕴
        二、向南洋发展
        三、佛化新青年会与闽南
    第三节 闽南佛化新青年会
        一、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宗旨与组织
        二、会员加入与财务状况
        三、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日常活动
        四、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沉寂
    第四节 由闽南到南洋
        一、闽南佛化新青年会的复苏
        二、南洋宣传
        三、尾声
第二章 太虚与星洲讲经会
    第一节 星洲讲经会的发起与筹备
        一、星洲讲经会缘起
        二、星洲讲经会的发起
        三、星洲讲经会的筹备
    第二节 星洲讲经会日记
    第三节 南洋佛教联合会
        一、太虚的世界佛教联合运动
        二、南洋佛教联合会
    第四节 星洲讲经会尾声
        一、星洲皈依太虚之弟子
        二、讲经会财务状况
        三、各界的反应
第三章 慈航在缅甸
    第一节 慈航的早年经历
        一、慈航自述生平
        二、童年
        三、出家
        四、闽南求学
        五、金陵与安庆
    第二节 缅甸的中国佛教
        一、龙藏
        二、龙华寺
        三、仰光中华佛教会
    第三节 慈航在缅甸
        一、慈航西行
        二、慈航与仰光中国佛学会
        三、慈航离缅回国
第四章 暹罗留学团
    第一节 暹罗的中国佛教
        一、尤惜阴与宁达蕴眼中的暹罗华侨
        二、暹罗侨界的佛教社团与寺庙
    第二节 暹罗留学团缘起
        一、悲观法师
        二、太虚与世界佛学苑
        三、悲观与太虚
        四、暹罗留学团之筹备
    第三节 留学团在暹京
        一、由香港到曼谷
        二、入学安居之筹备
        三、悲观离团
        四、留学团的生活
        五、留学团的修学
        六、留学团与华侨
        七、赠送藏经
        八、留学团之结束
    第四节 悲观离留学团后续
        一、悲观在槟城
        二、悲观在缅甸
第五章 佛教访问团与南洋华侨
    第一节 佛教访问团缘起
        一、访问团的产生
        二、访问团的筹备
    第二节 佛教访问团与缅甸华侨
    第三节 佛教访问团在新马
        一、初抵星洲
        二、访问团在吉隆坡与槟城
        三、星洲演说与马六甲之行
        四、访问团尾声
        五、访问团在星洲的是是非非
        六、太虚世界佛教运动之继续
第六章 慈航在新马
    第一节 战时的慈航
        一、佛教访问团之后
        二、槟城避难
        三、菩提学院与菩提学校
    第二节 《中国佛学》、《人间佛教》与《佛教人间》
        一、星洲中国佛学会与《中国佛学》
        二、《人间佛教》
        三、《佛教人间》
    第三节 太虚的追随者
        一、慈航的人间佛教
        二、慈航的佛教革命
        三、慈航的救僧运动
结论
征引文献
    一、《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二、《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
    三、南洋华文报
    四、太虚着作
    五、印顺着作
    六、慈航着作
    七、中文着作及论文
    八、英文着作及论文
致谢

(10)沿海发达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 ——以宁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2.2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效应研究
    2.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方法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农户
        3.1.2 土地利用
        3.1.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
    3.2 理论基础
        3.2.1 人地关系理论
        3.2.2 土地利用基本竞争理论
        3.2.3 地域分异理论
        3.2.4 农户经济理论
        3.2.5 扎根理论
    3.3 分析框架
第4章 宁波城市化发展与农业生产
    4.1 宁波城市化发展
        4.1.1 宁波城市化发展阶段
        4.1.2 宁波城市化阶段特征
        4.1.3 城市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特征
    4.2 宁波农业发展政策变迁
        4.2.1 "离土不离乡"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政策
        4.2.2 "内向走向外向型"经济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政策
        4.2.3 "农工一体化"背景下的农业发展政策
    4.3 宁波市农业生产发展
        4.3.1 粮食产量变化
        4.3.2 农业产值变化
        4.3.3 农业劳动力变化
        4.3.4 农地投入变化
        4.3.5 农业土地利用情况
    4.4 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趋势
        4.4.1 农业生产要素变化明显
        4.4.2 规模效率有很大提升空间
        4.4.3 农业生产率波动上升
        4.4.4 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
第5章 宁波市农户与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5.1 调查对象分布
        5.1.1 调查区域总体情况
        5.1.2 调查点分布
    5.2 农户基本情况
        5.2.1 家庭结构深受城市化影响
        5.2.2 调查样本人口年龄状况
        5.2.3 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
        5.2.4 乡村职业结构状况
        5.2.5 农村收入阶层划分
    5.3 农户土地利用情况
        5.3.1 小农经营与土地规模经营并存
        5.3.2 土地由零散向大户集中
        5.3.3 土地流转单价较高
        5.3.4 土地利用结构分异
第6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调查
    6.1 研究对象与内容
        6.1.1 访谈对象分布
        6.1.2 访谈对象
        6.1.3 访谈内容
    6.2 访谈实录与编码
        6.2.1 一般农户访谈实录与编码
        6.2.2 种田大户访谈实录与编码
    6.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共同特征
        6.3.1 农业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减少
        6.3.2 农业生产从单一粮棉生产→多元化经营→专门化与多元化结合
        6.3.3 农户物质投入变化趋势相同
    6.4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分异
        6.4.1 一般农户土地利用异化
        6.4.2 种田大户土地利用分异
第7章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演化机理
    7.1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内在逻辑
        7.1.1 制度变化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
        7.1.2 城市化、工业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
        7.1.3 社会原因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
        7.1.4 劳动力价格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
        7.1.5 农产品市场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
    7.2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结构化分析
        7.2.1 1980年代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化
        7.2.2 1990年代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化
        7.2.3 2000年代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化
    7.3 未来农业的发展
第8章 激励农户高效利用土地的制度创新
    8.1 进行土地确权,尊重农民的种地需求
    8.2 尊重农民土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8.3 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8.3.1 流转前风险防范:建立项目信息公开和评价制度
        8.3.2 流转中风险防范: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8.3.3 流转后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项目实施的社会监督机制
    8.4 发展农业服务平台,提高农业服务能力
        8.4.1 农业生产前服务平台建设
        8.4.2 农业生产中服务平台建设
    8.5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打造效益效率兼顾农业
        8.5.1 发展"合作社+农户"模式,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益
        8.5.2 发展"公司+农户"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8.5.3 进行农超有效对接,解决农户生产和市场的矛盾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四、宁波慈溪市:400万元用于购机补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研究[D]. 樊帆.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19年宁波市畜牧兽医专项扶持资金等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J].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21)
  • [4]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生猪增产保障市场供应的实施意见[J].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20)
  • [5]村镇住宅产业化推进策略对消费者购房意愿的影响研究[D]. 刘林林.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4)
  • [6]诸暨市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影响分析[D]. 陈鞭.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3)
  • [7]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职业农民培育研究[D]. 任玉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2)
  • [8]广西家庭农场科技服务与需求分析 ——以贵港市为例[D]. 丁晓杰. 广西大学, 2016(02)
  • [9]太虚及其弟子在南洋的弘法(1922-1947)[D]. 王锋. 厦门大学, 2017(08)
  • [10]沿海发达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 ——以宁波为例[D]. 宁爱凤.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宁波慈溪市:400万元购房补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