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线的掌上“钱”坤(论文文献综述)
黄俊宇[1](2021)在《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究 ——基于江西三地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钟明华[2](2021)在《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移动支付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作用的结果。作为基础性商业设施,移动支付可以极大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商业交易效率;作为重要的技术赋能手段,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极大地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当前,能否对移动支付发展实践进行系统理论地归纳总结,放大有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因子,疏通不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堵点,对维持移动支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以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围绕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展开分析,主要着力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移动支付领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对于货币、消费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宏微观因素有哪些?以这些具体问题为导向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围绕如何抓住移动支付技术新趋势,加快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移动支付领域商业模式。移动支付是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而当前关于这种模式的定性分析较多,而具体分析移动支付市场主体间博弈发展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前沿研究较少。虽然也有学者基于博弈理论对移动支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其假设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卡公司两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今随着以支付宝、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崛起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头部平台,这就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综合研究金融机构、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三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逻辑。基于此,论文将数理模型引入移动支付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之中,并将共享资源、超额收益、超额收益分配系数、资源吸收利用能力系数、背离收益、单独研发收益、罚金等系数纳入博弈模型之中,求解三方博弈最优解。第二,构建计量模型分别分析了移动支付与货币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当前关于移动支付的实证论文相对较少,而分析移动支付与货币、消费关系的论文就更加稀缺。论文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家庭微观层面两个维度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对现金支付、消费偏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移动支付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移动支付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移动支付可以使得广义货币乘数变大;并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存在协整关系,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基于微观家庭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年龄、教育、城乡、区域、城市等因素在两者关系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移动支付与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素质对移动支付影响家庭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第三,构建量化分析模型研究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当前关于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多为定性研究,且现有文献还没有关于移动支付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鉴于此,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出发,综合采用知名咨询机构关于移动支付的统计数据作为论文被解释变量,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定量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线上支付场景、线下支付场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水平、市场化发展水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宏观变量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出发,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FE)定量研究了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等三类变量对我国家庭移动支付使用情况的影响。第四,提出了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移动支付本身兼具商业属性和技术属性,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支付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升级,对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组织运行效率作用极大;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赋能手段,需要高度重视技术的优化升级,要始终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并深度融入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实现裂变式发展,这也符合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基于此,论文依据对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技术分析,并充分结合移动支付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从“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增强移动支付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汪博[3](2020)在《5G时代XX移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前导、基础和支柱产业,电信行业是其重要子行业。以5G、光纤通信、三网融合、量子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使得电信业发展呈现出愈加显着的周期变化特点与趋势。5G技术高速率、低延时、大容量等特点使得网络信息传输更加稳定快速,随着5G商用步伐的加快,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一个新的5G时代。要想在市场中拥有核心竞争力及获得新的利益增长点,电信运营商就要抓住5G时代的机遇,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新战略体系,构建起更加高效的竞争机制,切实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顺利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中国移动江苏有限公司XX分公司(以下简称XX移动公司)作为案例,对该企业如何在5G时代构建科学合理的转型发展战略开展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分析5G时代XX移动公司发展战略,在分析过程中通过PEST分析法,细化分析XX移动公司发展的行业环境,通过IFE矩阵进行了内部资源评估。在5G时代XX移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设计的调整和优化中,最终形成5G时代XX移动公司发展战略。在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方面,本文提出XX移动公司应当引进和培育人力资源、深化内部治理、完善绩效评价、重塑企业文化、加大资金筹措等保障措施。
尹慧子[4](2020)在《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医疗卫生行业先后经历了数字化医疗、局域网医疗、互联网医疗三个阶段,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应用和服务模式逐步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个方面,至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步入了第四个阶段-智慧医疗阶段。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围绕智慧医疗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政策,建立多元化技术基础及环境保障,深层次地挖掘医疗信息衍生价值,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助推智慧医疗站上了医疗卫生行业的新风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医疗机构迅速推进线上问诊、随访评估、AI诊断等智慧化便民举措,随着广大患者、医生用户对智慧医疗应用体验认同度的提升,深入了解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在机理,确保信息交互的持续顺畅和良性健康发展,进而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医疗卫生部门和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智慧医疗情境及信息交互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的方法,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明晰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首先,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分析,整合智慧医院情境、区域卫生情境和家庭医生情境构建了智慧医疗综合情境。其次,基于对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从主体、客体、环境和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并对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再次,以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各要素的互动关联为依据,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划分为人-机交互模式、机-机交互模式和人-人交互模式。最后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型。第二,探究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形成机理。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层次划分为生理与安全需求、归属与社交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其次,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用户信息交互的动机提炼为健康期望、心理表达、科研创新和经济利益;再次,从信息发布、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和信息反馈四个阶段分析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理论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网络拓扑。第三,分析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借鉴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结合智慧医疗的特点构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调查研究问卷获取研究数据,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提出的研究假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感知风险、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对信息交互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风险有负向影响作用;信息质量和信息交互意愿对信息交互行为有正向影响作用;受教育程度和互联网经历对部分信息交互影响因素具有调节效应。第四,构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研究。首先,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其次,利用专家访谈法,结合智慧医疗情境下用户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归纳和总结了用户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并构建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利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数据,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提出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的优化策略。明确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机制和框架。基于用户视角提出了针对需求满足用户期望和提升用户信息素养的策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提出了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机制和完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的策略;基于系统服务视角提出了优化系统功能设计和创新服务模式的策略。本文聚焦于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了应用决策指导,促进了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行为的维度化管理。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深度融合信息化手段和物联网技术,继续为智慧医疗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交互服务,推进智慧医疗运营管理不断完善。
崔渊博[5](2020)在《移动用户的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LBS)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LBS是服务提供商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4G等)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而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不难看出,LBS通常包括两步:先确定用户或移动设备所在的位置;再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服务。LBS的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路线搜索、兴趣点搜索、个人终端位置信息搜索以及基于位置的社交娱乐网络等等。事实上,LBS几乎涵盖了人类动态活动的各个方面,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用户享受各种位置服务带来的高效与便捷的同时,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也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当一个用户想要获得位置相关的服务时,他必须首先向服务提供商报告他当前的位置信息。通常而言,服务提供商并不是可信的,它可能将搜集到的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给第三方,从而对用户带来严重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了用户在使用位置服务的同时可能导致自己被人跟踪,甚至被人获知家庭住址、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个人敏感信息。换句话说,人们的隐私和安全受到了威胁。因此,享受位置服务的同时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位置服务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本文提出了一种P2P环境下的基于缓存的隐私保护方案。尽管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方法来保护用户的隐私,然而,这些方法大都只关注用户的位置隐私,却忽略了用户的查询隐私。所谓的查询隐私,就是保护用户的查询内容不被他人知晓。此外,现有的方法大多也极度依赖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服务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位置服务系统易遭受单点失败的危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缓存的隐私保护方案,简称为CBPP方案。我们通过用户之间的协作来共同完成匿名,因此可以在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和查询隐私的同时,避免第三方服务器带来的危险。在我们的CBPP方案中,每个用户在自己的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中保存一个缓存器(buffer),它的作用是记录服务数据。当一个用户需要位置服务时,他首先向其周围的邻居结点发送查询请求。只有当周围的邻居结点都没有用户所需的服务时,用户才向不可信的服务提供商发起查询。在CBPP方案中,每个邻居结点都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的服务提供商。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减少了发送到不可信服务提供商的查询数量。我们认为,向服务提供商发送的查询的数量越少,用户的隐私也就泄露的越少。而当用户不得不向不可信的服务提供商查询时,用户采用L-多样性技术来保证自己的隐私安全。实验证明,我们提出的CBPP方案不但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和查询隐私,而且具有较低的通信代价和较高的服务质量。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Voronoi图的隐私加强的最近邻查询方案。虽然上述CBPP方案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然而该方案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事实上,在CBPP方案中,所有用户均被视为可信的,并且直接分享彼此的位置信息。如果某个用户周围存在不可信的的邻居结点,那么该用户的个人信息依然会泄露。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Voronoi图的隐私加强的最近邻查询方案,简称为VBPENN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将用户查询消息中的精确位置利用Hilbert曲线隐藏到一个区域CR之中,并将查询消息以广播的形式发送到周围的邻居结点处以寻求答案。通过这种方式,邻居们仅仅知道用户位于区域CR当中,却不能准确地指出用户的具体位置。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位置隐私。当接收到用户发送来的查询消息后,邻居们便利用Voronoi图在自己的缓存器中搜寻用户所需的答案,并将搜寻到的答案传送回用户。用户只有在邻居处得不到答案时才向服务提供商发起查询请求。安全性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VBPENN方案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而且能够对K最近邻查询(KNN查询)提供很好的服务质量。3.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CELL-ID定位技术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案。从位置服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定位技术是位置服务的基础。用户只有在获得自己的位置信息之后,才能向其邻居或是服务提供商发起查询请求。虽然上述两个方案都可以很好地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但是都没有考虑到用户在定位阶段是否会泄露自己的位置信息。事实上,由于广泛应用的移动设备具有强大的定位功能,用户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自己的位置信息。然而,这也使得对用户进行实时跟踪成为可能。例如:在CELL-ID定位中,敌手根据一系列的数值(即:CELL-ID值)就可以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他的运动轨迹,严重威胁到用户的隐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假基站替换的方案,简称为DBSR方案。该方案主要采用了假轨迹匿名方案的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真实CELL-ID附近的假CELL-ID来替换真实的CELL-ID,从而达到匿名的效果。同时,在安卓手机上的实验结果表明DBSR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蜂窝网络中单基站定位引起的位置隐私泄露的问题。
申琳[6](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认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福,康丽琴,刘宇霞[7](2020)在《基于频繁时序挖掘的移动政务场景化服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现有移动政务信息逐渐呈现为泛在化、碎片化、个性化、交互性、原创性和分享性的特征,如何挖掘移动政务不同场景下用户的信息接受期望,并为其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政务信息推送,这对于提升移动政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性能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本文采用频繁时序的挖掘方法,对用户所处场景的政务信息接受期望进行有效地挖掘,并为用户在相应的场景精准地提供其期望的敏感性业务,这是提升移动政务服务黏性的重要路径。[结果/结论]提出了移动政务的"场景—行为—情境"的三维一景适配的服务策略,并将其细化为标准化和个性化适配服务策略,期望能为移动政务信息接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陈卫宾[8](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室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飞速提升,但同时也引发了实验室电能过度浪费、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工作人员工作量增大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实验室电源管理的需求。论文在分析了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常用的电源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与论证,设计了基于物联网模块BC28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然后,对实验室用电负荷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采用BP神经网络对能耗进行了预测。其次,对STM32L最小系统、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采集、DC-DC变换、多路直流电源排序、无线通信电路、继电器等模块进行了硬件设计,其中通过高精度计量芯片ATT7053AU和LTC2945实现了多种电参量的采集,采用具有精确控制顺序和时间间隔的LTC2937模块,以可编程程序对实验室多路电源进行排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并通过以NB-IoT技术为依托的物联网模块BC28解决了无线传输模块通信距离近、运行功耗高等问题,完成终端与后台的数据交互,实现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电源的远程监控。再次,对下位机单片机软件和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进行了设计。最后,对设计的系统构建测试平台,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各项功能正常,实现了实验室电能参数与环境参数的采集功能、对实验室多路电源的远程监测、时序控制及故障告警功能,通过BP神经网络完成了实验室的能耗预测。
帅奕男[9](2020)在《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法治范式变革的视角研究司法的范式转换问题。“司法范式”体现的是法官默认的司法逻辑和价值取向,司法范式的变化是与法治范式的变革密切相关的。因为法治范式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系统所处的社会所持有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构成了人们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背景性理解。因此,本文在法治范式的语境中,对现代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形态演化、面临的信息化挑战及发展趋向进行探讨,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除了导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梳理了中外学者对智慧社会司法范式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部分阐述了智慧司法与中国司法的转型策略,认为智慧司法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法律系统内部转型革新的契机,但是需要在法治框架内把握技术介入司法领域的尺度。正文部分的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界定了司法范式的内涵,考察了现代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并提出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在对司法范式的法治语境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认为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法官立足于个人主体性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作出的司法判断,其二是逻辑化、理性化的司法推理,其三是具有独立于司法结果之正义价值的司法程序。沿着司法范式现代性内涵的思路,本章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自由竞争阶段、福利国家阶段、安全保障国家阶段所对应的三种司法范式——形式司法、实质司法、协商司法的特征和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和阐述。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以服从实在法规则为特征,依赖于独立的司法权力机构通过严格的法律推理来解决具体冲突。其背景在于自由主义法治范式以形式理性为基础,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和规则至上的信念来构架其制度体系,法律的一般化和体系化意味着法官需要在普遍性的法律原则或法律规则中寻找“决定性意义的原因”,以严密而精准的逻辑方法进行司法判断。福利国家法治的实质司法以目的导向推理为特征,司法权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政府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司法程序也从关注形式公正转向关心实质公正。其背景在于自由竞争下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化加强了垄断性资本的力量,经济权力、物质财产和社会状况的不平等与日剧增,自由主义法治所带来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法律的分离以另一种方式走向整合,福利国家的实质法逐渐地导向了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并在司法领域表现为法律判断和道德判断的整合。程序主义法治范式背景下的协商司法以沟通保障的司法程序为特征,表现为通过建立平等自由的对话空间以促进司法主体间协商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其背景在于法律结构和科层结构难以应对国家干预过于密集所带来的社会复杂情势,面向实质平等的权利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个人自主性的实现,这促使法律和司法转向通过组织规范和程序规范实现社会整合。司法范式的演化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社会条件变化,新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通过制度化吸收到基本的法律结构中,进而影响司法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来自于司法实践的内部反思,司法系统也在纠纷解决中不断探索如何通过方法的运用、制度的设计,更好的促进司法正义的实现。第二章考察了司法范式面临的信息化挑战。信息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原则,计算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不仅消解了理性思辨在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中的话语地位,而且对围绕能量与物质构建起来的现代法治秩序带来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司法作为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首当其冲的感受到社会信息化与建构理性碰撞磨擦的冲击力。这就使得现代司法范式在信息化背景下面临着三重挑战:其一是双重空间对既有司法裁判规则和场域形成的冲击,其二是平台治理对国家法律的中心主义和司法至尊的地位的消解,其三是司法智能化对以法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的现代司法理念带来的挑战。第三章分析了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随着技术对社会解析的不断加深,物理时空发展起来的司法理念与司法制度难以应对“微粒社会”的高速数字化进程,新的知识力量深度的参与到司法权力的运作之中。在司法规则方面,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被转化为计算机化的表达形式,甚至直接以代码生成规则,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实现自动化规制。在司法裁判方面,智能系统为各类案件提供“定制化”的证据指引、类案推送以及评估预测,使裁判结果更加具有连续性、一致性和可预见性,呈现出程式化的算法决策趋向。在司法过程方面,司法运作的场域逐渐从“广场式”“剧场式”的物理空间结构转向远程审理、人机交互、个性定制的多维立体空间,呈现出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趋势。在司法服务方面,依托诉讼服务平台,精准定位、智能预判的个性化的诉讼指导增加了公众与司法部门的黏性,提供了更加有效和便捷的“接近正义的方式”。与此同时,新兴技术力量与司法权力运作的结合也指向了一个全景敞视的可以精细识别不同苦乐场景的智能控制机制,我们需要在新的法治框架中对司法范式进行设想和探讨。第四章提出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构想。现代法治范式的研究与现代性社会转型有着本质上的勾连,是一种与现代性社会转型密切相关、对现代性进行智性反思的法律知识形态的变化。本章吸收了现代法治理论中的反思要素,并与社会学的反思性理论进行勾连,对法律与社会特性进行“双向阐释”,提出面向后现代的智慧法治范式,并在这种新型法治范式中塑造司法范式的形态。首先,为智慧时代的司法价值注入数字正义的内涵,使其内在的反映信息社会资讯化、符号化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其次,充分意识到智慧司法中人脑决策与智能决策之间的协同关系,推动演绎逻辑与计算知识的融合运用,使司法逻辑内在地反映双重空间、人机混合、算法主导时代的行为规律和新型法律关系。最后,通过数据、平台与司法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司法应突破仅仅被理解为是一种事后救济手段的设定,发挥纠纷预防的社会治理功能,应对智慧社会的风险和变化。
高志龙[10](2020)在《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柴油机作为一种关键动力设备,被广泛用于船舶航运、轨道交通、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矿山机械、装备动力等相关行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国防安全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部件众多、结构复杂、工况恶劣,极易发生故障。一旦出现恶性故障将会导致停工停产,严重时甚至引发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事故。然而,当前柴油机监测报警技术较为落后,故障发生后无法得到精准识别,导致检维修效率低下。通过研究柴油机故障发生机理与对应的特征信号,借助先进算法有效提取特征参数,以实现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的预警与诊断。并将故障诊断与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技术相结合,实现监测、预警、诊断、维修、维护、管理等综合保障功能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柴油机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本文以大功率柴油机为对象,以提高其典型机械故障预警诊断水平和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典型机械故障机理的深入分析,研究适用于不同种类故障的预警和诊断方法。结合智能诊断算法实现柴油机运行工况的自动识别,提高预警和诊断准确率。最后探索基于故障预警驱动的IETM设计方法与架构。论文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综合归纳大功率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类型,理清传统诊断方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智能诊断预警技术现状。研究国内外IETM技术发展历程、技术难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系统关键技术点。其次,针对柴油机连杆衬套滑移,轴瓦磨损两类疑难故障,开展理论建模研究。通过建立相关数学模型,寻找故障典型特征。提出基于SAW(声表面波)无源无线测温技术的柴油机轴瓦磨损类故障预警诊断方法。研制柴油机连杆大小头瓦无线温度传感器,通过故障模拟试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然后,针对曲轴弯曲微变形这类恶性故障,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仿真、分析其对应的故障特征及敏感参数,探究该类故障预警诊断的有效方法,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故障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证明该方法可行性;研究基于振动信号自适应的EMD降噪和聚类算法的柴油机运行功率自动识别算法,通过该算法实现对柴油机运行工况的自动识别。在无需增加传感器的前提下,引入柴油机输出功率作为预警诊断参考指标。此外,结合瞬时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复杂故障预警诊断方法,提高故障预警诊断的准确性。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柴油机典型故障诊断系统设计方法。并利用实验和工程实际案例数据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最后,研究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IETM设计方法与架构。梳理传统IETM研制流程和编制规范,提出智能预警诊断技术与IETM相结合的实现方案,并给出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总体实现方法和步骤。
二、无线的掌上“钱”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线的掌上“钱”坤(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2.1.1 移动支付 |
2.1.2 商业模式 |
2.2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
2.2.1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 |
2.2.2 移动支付业务模式 |
2.2.3 移动支付安全性 |
2.3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3.1 商业模式组成要素 |
2.3.2 商业模式创新 |
2.3.3 商业模式类型 |
2.4 理论基础 |
2.4.1 博弈理论 |
2.4.2 价值网络理论 |
2.4.3 市场均衡理论 |
2.4.4 系统动力学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移动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
3.1 移动支付系统的复杂性 |
3.1.1 有关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
3.1.2 移动支付系统结构解析 |
3.1.3 移动支付的系统复杂性分析 |
3.2 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特性 |
3.2.1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 |
3.2.2 移动支付产业的双边市场判定 |
3.2.3 双边市场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 |
3.3 移动支付的价值网络特性 |
3.3.1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构建 |
3.3.2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特征 |
3.3.3 价值网络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的作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
4.1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
4.2 移动支付的运营主体 |
4.2.1 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
4.2.2 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 |
4.2.3 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为运营主体 |
4.2.4 三个运营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 |
4.3 博弈论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
4.3.1 三方博弈模型 |
4.3.2 博弈模型的求解 |
4.3.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4.3.4 博弈案例分析 |
4.4 价值网络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
4.4.1 价值网络各参与方价值 |
4.4.2 价值网络的价值来源 |
4.4.3 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过程 |
4.4.4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风险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移动支付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
5.1 相关文献回顾 |
5.1.1 移动支付与货币相关的文献综述 |
5.1.2 移动支付与消费相关的文献综述 |
5.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
5.3 移动支付对国家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
5.3.1 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研究 |
5.3.2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
5.4 移动支付对家庭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
5.4.1 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 |
5.4.2 移动支付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6.1 相关文献回顾 |
6.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
6.3 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 |
6.3.1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6.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4 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
6.4.1 模型构建与实证方法及数据来源 |
6.4.2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6.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5 移动支付技术研究 |
6.5.1 关键推动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
6.5.2 技术决定论探究 |
6.5.3 技术风险研究 |
6.6 小结 |
第七章 移动支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
7.1 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 |
7.1.1 区块链移动支付 |
7.1.2 AI刷脸移动支付 |
7.1.3 指纹移动支付 |
7.1.4 可穿戴无线电移动支付 |
7.2 移动支付发展对策和建议 |
7.2.1 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 |
7.2.2 增强创新水平紧密跟踪新技术 |
7.2.3 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于实体经济 |
7.2.4 促进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融合 |
7.2.5 加强监管预防风险 |
7.3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5G时代XX移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
1.3.1 研究的方法和准备解决的问题 |
1.3.2 研究的内容和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
2.1.1 5G的概念与标准 |
2.1.2 中国移动公司 |
2.1.3 发展战略 |
2.2 5G时代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
2.2.1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
2.2.2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 |
2.2.3 5G时代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
2.3 运营商转型发展战略研究分析工具 |
2.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法 |
2.3.2 层次分析(AHP)分析 |
第三章 5G时代XX移动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5G时代XX移动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推动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推动 |
3.2 5G时代XX移动公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电信运营行业发展现状 |
3.2.2 5G时代XX移动公司的波特五力分析 |
3.3 5G时代XX移动公司外部因素矩阵(EFE)分析 |
3.3.1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模型(EFE) |
3.3.2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指标确定 |
3.3.3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指标权重 |
3.3.4 评价指标评分来源 |
3.3.5 EFE矩阵分析 |
第四章 5G时代XX移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战略设计 |
4.1 XX移动公司需求分析 |
4.2 XX移动公司产品战略 |
4.2.1 市场拓展战略 |
4.2.2 基础设施战略 |
4.2.3 客户服务战略 |
4.2.4 产业发展战略 |
4.3 XX移动公司营销和服务优化 |
4.3.1 产品客户定位的优化 |
4.3.2 产品协同的优化 |
4.3.3 产品内部流程的优化 |
4.3.4 产品拓展的优化 |
4.4 5G时代XX移动公司内部资源评估 |
4.4.1 XX移动公司内部资源评估模型 |
4.4.2 XX移动公司内部资源评估的指标确定 |
4.4.3 XX移动公司内部资源评估的指标权重 |
4.4.4 XX移动公司内部资源评估的分析 |
第五章 5G时代XX移动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引培人力资源 |
5.2 深化内部治理 |
5.3 完善绩效评价 |
5.4 重塑企业文化 |
5.5 加大资金筹措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智慧医疗 |
2.1.1 智慧医疗的内涵 |
2.1.2 智慧医疗的用户 |
2.1.3 智慧医疗的类型 |
2.2 信息交互 |
2.2.1 信息交互的概念 |
2.2.2 信息交互的动因 |
2.2.3 信息交互的类型 |
2.3 整合技术接受与利用理论 |
2.4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5 自我决定理论 |
2.6 社会网络理论 |
2.7 感知风险理论 |
第三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基本内容 |
3.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及特征 |
3.1.1 智慧医疗情境的内涵 |
3.1.2 智慧医疗情境的特征 |
3.2 智慧医疗情境解构 |
3.2.1 智慧医院情境 |
3.2.2 区域卫生情境 |
3.2.3 家庭医生情境 |
3.2.4 智慧医疗情境 |
3.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及特征 |
3.3.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内涵 |
3.3.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特征 |
3.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组成要素 |
3.4.1 主体 |
3.4.2 客体 |
3.4.3 环境 |
3.4.4 技术 |
3.4.5 各组成要素间关系 |
3.5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模式 |
3.5.1 人-机交互模式 |
3.5.2 机-机交互模式 |
3.5.3 人-人交互模式 |
3.5.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分析 |
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需求分析 |
4.1.1 生理与安全需求 |
4.1.2 归属与社交需求 |
4.1.3 尊重与自我实现 |
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动机分析 |
4.2.1 健康期望 |
4.2.2 心理表达 |
4.2.3 科研创新 |
4.2.4 经济利益 |
4.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过程分析 |
4.3.1 信息发布阶段 |
4.3.2 信息传输阶段 |
4.3.3 信息接收阶段 |
4.3.4 信息反馈阶段 |
4.4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网络结构 |
4.4.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形成 |
4.4.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网络的结构分析 |
4.5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机理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 |
5.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
5.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 |
5.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收集 |
5.3 数据分析和模型校验 |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2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 |
5.3.3 调节变量效应分析 |
5.4 讨论分析 |
5.4.1 检验模型结论 |
5.4.2 分析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 |
6.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 |
6.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目标 |
6.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的原则 |
6.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2.1 效果评价指标选取 |
6.2.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评价 |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适用性分析 |
6.3.2 智慧医疗情境下的信息交互效果评价分析 |
6.3.3 构建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矩阵 |
6.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策略 |
7.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架构 |
7.1.1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的目标和原则 |
7.1.2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路径 |
7.1.3 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的效果优化框架 |
7.2 用户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2.1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 |
7.2.2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
7.3 社会网络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3.1 建立智慧医疗运行长效保障机制 |
7.3.2 建立友好的信息交互网络环境 |
7.4 系统服务视角下的信息交互效果优化策略 |
7.4.1 优化系统功能设计 |
7.4.2 创新信息交互服务模式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5)移动用户的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1.2.1 发展历程 |
1.2.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工作和贡献 |
1.3.1 P2P环境下基于缓存的隐私保护方案 |
1.3.2 基于Voronoi图的隐私加强的最近邻查询方案 |
1.3.3 针对CELL-ID定位技术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案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位置服务的相关知识介绍 |
2.1 位置服务的工作机制 |
2.1.1 定位系统 |
2.1.2 移动客户端 |
2.1.3 通讯网络 |
2.1.4 服务提供商 |
2.2 位置服务的应用场景 |
2.2.1 兴趣点搜索 |
2.2.2 路线搜索 |
2.2.3 社交娱乐 |
2.2.4 广告服务 |
2.3 位置服务的隐私问题 |
2.3.1 位置服务请求介绍 |
2.3.2 位置服务隐私介绍 |
2.3.3 隐私泄露途径 |
2.4 隐私保护系统结构 |
2.4.1 独立结构 |
2.4.2 中心服务器结构 |
2.4.3 分布式点对点结构 |
2.5 位置隐私保护方法 |
2.5.1 假位置保护法 |
2.5.2 区域覆盖法 |
2.5.3 加密方法 |
2.6 位置隐私保护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2P环境下基于缓存的隐私保护方案 |
3.1 引言 |
3.2 研究动机 |
3.3 基本思想 |
3.4 系统模型 |
3.5 方案构造 |
3.5.1 向邻居查询算法 |
3.5.2 向服务提供商查询算法 |
3.6 方案分析 |
3.6.1 安全性分析 |
3.6.2 缓存命中率分析 |
3.7 实验评估 |
3.7.1 实验设定 |
3.7.2 实验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Voronoi图的隐私加强的最近邻查询方案 |
4.1 引言 |
4.2 基础知识 |
4.2.1 KNN查询 |
4.2.2 Hilbert曲线 |
4.2.3 Voronoi图 |
4.3 系统架构和威胁模型 |
4.3.1 系统架构 |
4.3.2 威胁模型 |
4.4 方案构造 |
4.4.1 方案概述 |
4.4.2 算法描述 |
4.5 方案分析 |
4.5.1 安全性分析 |
4.5.2 可行性分析 |
4.6 实验评估 |
4.6.1 结点代价 |
4.6.2 方案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对CELL-ID定位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案 |
5.1 引言 |
5.2 背景知识 |
5.2.1 GSM蜂窝网络 |
5.2.2 CELL-ID定位 |
5.3 研究动机 |
5.3.1 威胁场景 |
5.3.2 路径重构 |
5.4 数据分析和评估标准 |
5.4.1 数据分析 |
5.4.2 评估标准 |
5.5 方案构造 |
5.5.1 KNN搜索 |
5.5.2 算法描述 |
5.6 实验分析 |
5.6.1 复杂度分析 |
5.6.2 实验设定 |
5.6.3 实验结果 |
5.6.4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频繁时序挖掘的移动政务场景化服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内涵及其形成动因 |
1.1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内涵及特征 |
1.1.1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内涵 |
1.1.2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特征 |
1.2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形成动因 |
1.2.1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形成诱因 |
1.2.2 移动政务的场景化服务形成动因 |
2 移动政务信息接受的频繁时序挖掘 |
2.1 移动政务信息接受频繁时序挖掘方法 |
2.2 移动政务信息接受频繁时序挖掘过程 |
2.3 移动政务信息接受频繁时序挖掘结果 |
3 移动政务场景化服务策略 |
3.1 标准化适配策略 |
3.2 个性化适配策略 |
4 结论 |
(8)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论证 |
2.1 引言 |
2.2 电源管理系统的分析 |
2.3 电源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实验室电源的能耗分析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室用电能耗统计与分析 |
3.3 实验室用电的能耗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电源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最小系统的设计 |
4.3 采集模块电路的设计 |
4.4 电源模块电路的设计 |
4.5 通信模块接口电路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电源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系统终端的软件设计 |
5.3 系统后台的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测试平台的架构设计与搭建 |
6.3 测试与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学术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与形态演变 |
第一节 司法范式的基本内涵 |
一、司法范式的现代法治语境 |
二、司法范式的现代性内涵 |
第二节 司法范式的形态演变 |
一、自由主义范式的形式司法 |
二、福利国家范式的实质司法 |
三、程序法范式的协商司法 |
第三节 司法范式的演变逻辑及其局限 |
一、司法范式演变的逻辑线索 |
二、工商业时代的司法变迁及其局限 |
三、数字时代司法范式的转型升级 |
第二章 司法范式面临的数字化挑战 |
第一节 司法范式转型的信息化背景 |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状态 |
二、元叙事的消散:信息时代的法治秩序变革 |
三、司法范式转型的困境与机遇 |
第二节 双重空间对司法场域的冲击 |
一、涉网案件管辖制度失灵 |
二、电子证据采信标准缺位 |
三、网络民意对司法逻辑的冲击 |
第三节 平台治理对司法“中心化”的挑战 |
一、自治高效的争议处理 |
二、群策共治的大众评审 |
三、事前预防的技术控制 |
四、激励规训的评分机制 |
第四节 司法智能化的转型张力 |
一、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 |
二、从在场交往到远程审理 |
三、从“人与工具”到人机协作 |
第三章 司法范式的智慧化转型趋向 |
第一节 代码识别的自动化规制 |
一、证据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二、诉讼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三、管理规则的代码表达与识别 |
第二节 算法决策的程式化裁判 |
一、证据审查程式化 |
二、准据识别聚焦化 |
三、自由裁量标准化 |
第三节 分众在线的场景化运作 |
一、司法空间脱域化 |
二、司法供给分众化 |
三、司法交涉界面化 |
第四节 智能回应的平台化服务 |
一、诉讼引导智能化 |
二、申请受理移动化 |
三、解纷路径分流化 |
第四章 面向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重塑 |
第一节 法治范式转型:迈向智慧法治 |
一、法治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反思要素 |
二、智慧时代的社会特性 |
三、开放融合的智慧法治观 |
第二节 司法价值:从场域正义走向数字正义 |
一、立足数字化期待 |
二、建立可视化交互 |
三、面向场景化需求 |
第三节 司法决策:人机协同与融合 |
一、以计算知识填补演绎逻辑 |
二、加强司法人工智能的论证性和可解释性 |
三、明确技术权力介入的边界和尺度 |
第四节 司法功能: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 |
一、纠纷预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二、纠纷预防何以可能 |
三、数据驱动型纠纷预防运行机制 |
结语 探索中国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10)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柴油机故障传统监测诊断方法概况 |
1.2.2 柴油机故障智能监测诊断技术研究概况 |
1.2.3 IETM技术发展概况 |
1.3 前人的研究成果 |
1.3.1 柴油机监测诊断方面研究成果 |
1.3.2 智能诊断技术研究成果 |
1.3.3 IETM技术研究成果 |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与预警诊断技术 |
2.1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及其特征信号 |
2.1.1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分类 |
2.1.2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特征信号类型 |
2.2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
2.2.1 基于统计特征参量分析的时域信号监测预警方法 |
2.2.2 基于振动信号角域分析的故障诊断预警方法 |
2.2.3 基于振动信号时频分析的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
2.2.4 基于振动信号自适应的EMD智能预警方法 |
2.2.5 基于K近邻的柴油机故障识别预警方法 |
2.3 柴油机故障预警诊断技术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柴油机连杆轴瓦故障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3.1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 |
3.1.1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机理 |
3.1.2 连杆小头衬套滑移故障特征与监测难点分析 |
3.2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 |
3.2.1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类型与传统监测方法 |
3.2.2 连杆轴瓦磨损故障特征 |
3.3 基于SAW无线测温技术的轴瓦磨损类故障预警与诊断方法研究 |
3.3.1 SAW无源无线测温原理 |
3.3.2 基于SAW的连杆轴瓦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
3.3.3 信号处理装置的设计 |
3.3.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3.4 实验验证 |
3.4.1 高速单缸机配机试验 |
3.4.2 轴瓦磨损故障模拟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油机曲轴弯曲微变形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4.1 曲柄连杆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计算 |
4.1.1 曲柄连杆力学模型分析 |
4.1.2 曲柄模型简化 |
4.1.3 横向力作用下曲轴受力分析 |
4.1.4 弯曲形变对于横向力作用下曲轴受力影响 |
4.2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故障特征研究 |
4.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2.2 仿真过程 |
4.2.3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曲轴弯曲微变形故障监测预警方法 |
4.4 故障案例验证 |
4.4.1 传感器与测点布置 |
4.4.2 故障现象描述 |
4.4.3 数据分析与故障诊断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机典型机械故障智能预警诊断系统设计 |
5.1 基于缸盖振动信号概率密度分布的柴油机输出功率识别算法 |
5.1.1 缸盖振动信号截止滤波预处理 |
5.1.2 基于自适应EMD分解的缸盖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5.1.3 基于振动速度概率密度分布的功率识别方法 |
5.2 基于改进KNN的柴油机故障报警阈值动态自学习算法 |
5.2.1 训练集的构建 |
5.2.2 K值的确定 |
5.2.3 报警阈值动态学习方法 |
5.3 柴油机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
5.3.1 系统总体设计 |
5.3.2 硬件方案 |
5.3.3 软件方案 |
5.4 工程应用案例 |
5.4.1 故障情况 |
5.4.2 报警信息与监测数据分析 |
5.4.3 故障原因探究 |
5.4.4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架构设计 |
6.1 IETM平台的功能模块 |
6.1.1 多媒体制作工具 |
6.1.2 XML编辑器 |
6.1.3 公共源数据库 |
6.1.4 发布引擎 |
6.1.5 浏览器 |
6.2 标准IETM内容模块 |
6.3 IETM的开发流程 |
6.3.1 数据模块编码 |
6.3.2 数据模块需求列表(DMRL)编制 |
6.4 基于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架构设计 |
6.4.1 架构设计 |
6.4.2 具体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无线的掌上“钱”坤(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究 ——基于江西三地的田野研究[D]. 黄俊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钟明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5G时代XX移动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汪博.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智慧医疗情境下信息交互及效果评价研究[D]. 尹慧子. 吉林大学, 2020(03)
- [5]移动用户的位置隐私保护技术研究[D]. 崔渊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7]基于频繁时序挖掘的移动政务场景化服务策略研究[J]. 王福,康丽琴,刘宇霞. 现代情报, 2020(08)
- [8]基于物联网的实验室电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卫宾.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智慧社会的司法范式转型[D]. 帅奕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10]基于状态智能预警驱动的柴油机IETM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志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