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虑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程金铭[1](2021)在《产出导向法对减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焦虑的研究》文中认为
孙彤[2](2021)在《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由此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合作。因此,我国社会对于人才英语能力的衡量早已不局限于纸笔类型的测试成绩,而同样关注其口语应用能力。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即便是高中国际部的英语教师也并未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很多中国学生在雅思英语口语测试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帮助高中国际部学生切实有效的提升雅思口语能力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说长法”是基于输出假说理论、情感过滤假说理论以及王初明教授英语写作写长法衍生出的一种口语教学方法,在英语口语学习技能培训方面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尝试将“说长法”应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国际部英语课堂并进行实证研究。具体研究问题为:第一,接受“说长法”口语教学与接受传统口语教学的高中国际部学生的雅思口语成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在雅思口试评价维度方面,接受“说长法”口语教学与接受传统口语教学的高中国际部学生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三,“说长法”能否对高中国际部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情感及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本实验选取两个高中国际部高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中分别扮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角色。其中,实验班采用“说长法”指导下的雅思口语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对照班则继续沿用传统的雅思口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两个班级的雅思英语口语课程由同一位老师执教,且两个班级的英语水平相对持平,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为期12周的实验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访谈法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并在实验后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性分析,以研究输出假说下的“说长法”运用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意义。通过研究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发现:第一,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Sig为0.065,大于0.05)的前提下,其后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Sig为0.019,小于0.05)。第二,实验班学生的流利度与连贯性、词汇、语法、发音四项成绩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Sig分别为0.000,0.000,0.000和0.001,均小于0.05),而对照班学生仅有发音成绩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Sig分别为0.056,0.05,0.083和0.001,仅发音项小于0.05)。第三,“说长法”输出训练能够对高中国际部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情感及态度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具有补充“说长法”对英语口语的输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提高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价值。
潘宇[3](2021)在《产出导向法对降低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覆盖范围不断地增大。在以往的口语课堂里,由于比较重视以“课文为中心”,从而形成了“重学轻用”、“学用分离”等现象。并且口语教学不被重视,许多学生虽然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基础,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并且在交流时常常伴随紧张感,语言学家称之为--口语焦虑。口语焦虑对外语学习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笔者大胆地将“产出导向法”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中,以探索降低学生口语焦虑的有效办法。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质性研究(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与量性研究(问卷调查法)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开展了四个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后,采用Horwitz设计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作为问卷,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课堂观察的结果,以探究以下两个研究问题:(1)POA是否能够有效降低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2)POA对口语焦虑的三个维度有什么影响?最后,得出以下结论:产出导向法可有效缓解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问题;POA可有效缓解口语焦虑中的交际焦虑与负评价焦虑,考试焦虑缓解程度不明显。本研究的创新意义在于:(1)丰富了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对于口语焦虑的成因研究较多,对于运用产出导向法来降低口语焦虑的策略很是罕见;(2)拓展了研究对象:无论从口语焦虑方面,还是产出导向法的应用对象方面,针对高中生的研究极少,所以笔者大胆尝试运用产出导向法来缓解口语焦虑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创新。最后,笔者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日后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口语教学提供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
夏文[4](2020)在《“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英语表达能力中,口语表达能力一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有许多,其中朗读是一种可实施性与有效性较强的方式。然而仅仅要求学生对单词和课文进行机械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以读促说”,从而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本文基于输入输出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以及口语教学相关理论,提出了以BBS(Basic-Between-Speak)朗读训练为主的“以读促说”教学模式,旨在回答如下问题:(1)高中生英语口语的现状如何?(2)朗读训练是否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方面有所提高?(3)朗读训练是否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效?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哈尔滨市的W中学A班的47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通过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主要发现:(1)总体而言,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偏低,其中女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高于男生;通过正态分布Q-Q图,了解到被试高中生实验前的口语成绩趋势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6.723(满分为30分),通过对实验前男生与女生的口语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Sig.(双尾)值均=0.000<0.05,具有显着性差异,且男生与女生的均值差为-2.925,说明男生的口语成绩低于女生的口语成绩。(2)“以读促说”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均有提高,并且对于高中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的提高要大于复杂性;分别通过对于实验前与实验后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复杂性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的r值分别为0.744、0.607、0.920,且三者的Sig.(双尾)值均=0.000<0.05,存在显着差异性,其中三者t值的绝对值排序为:8.400(流利性)>8.294(准确性)>2.837(复杂性)。(3)总体来说,“以读促说”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对于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有效;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学生口语测试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r=0.874,Sig(双尾)值为0.000,到达0.05的显着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了以下教学启示:(1)重视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2)重视朗读材料的选择;(3)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旨在为高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提供建议。当然,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论文末尾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韩旭[5](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提出“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为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然而,受实验版课程标准多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依旧以传统教学听、说、读、写分开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所以,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吉林省延边州某高中高二年级540名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学生“学”的情况反应教师“教”的情况,重点探究了高中生对于学习活动观的主线“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具体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对学生没能较好掌握的课程内容做具体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落实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七条结论:(1)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分不清三大主题语境;(2)学生对语篇知识的掌握有限,对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研读能力差;(3)学生对物质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掌握量有所欠缺;(4)学生对语言技能中的口语技能有待加强;(5)学生语言技能中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缺乏体裁认知;(6)学生不擅长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学习英语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学习活动观的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待于改善。鉴于此,提出关于教师的对策:(1)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基于主题语境英语单元教学;(2)改变对语篇研读的错误认知,采用“what、why、how”方法去研读语篇;(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适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4)改变“口语不重要”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语言环境,坚持全英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5)加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输入量,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量;(6)加强理论指导,优化策略培训教学。提出关于学生的对策:(1)借助多媒体、报刊等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2)努力改正自身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身认知策略的意识。诚然,因为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旧存在着非常多不足,尽管如此,本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目的,找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六要素薄弱的环节,进而发现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加深一线教师对学习活动观的了解,全面改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汪雨洁[6](2020)在《微信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以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媒体时代让汉语传播途径和方式更加多元化,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加科学地辅助汉语教学成为热点。微信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成为留学生与中国人通讯、在华生活的必备软件。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微信辅助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因此,微信辅助汉语教学是否具备可行性以及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待探索。本文首先从问卷调查入手,了解汉语教师和在华留学生使用微信教学和学习的情况和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的态度。然后以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进行微信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通过对一个具体的高级口语课——《我们可不是一见钟情》的教学进行课堂观察和教案文本分析,结合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微信在其中的运用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意义和文献综述。第二章是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目的、步骤和问卷设计。第三章为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的调查与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微信运用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运用分析,先是通过课堂观察、教案分析和教师访谈了解目前汉语高级口语教学的模式及教师运用微信辅助教学的情况,然后分析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一个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模式和具体教学设计。第五章为结论。
彭二梅[7](2020)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强迫思维(OCD)的消解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环节中,不少学生有"先写后背"而非直接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这种具有强迫思维特征的口语学习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口语的真正提高。文章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本质特征出发,就目前的这一现状依据"产出导向法"(POA)理论,提出了"能说会写"这一新的口语教学理念,并运用实验研究法探讨了该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路径方法,旨在加强学生与强迫思维进行对抗的意识,并逐步将其消解,最终回归口语学习的自然本真状态。
李向勤[8](2019)在《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随着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省市直接把英语听说能力考查纳入高考,强化对英语口语的考察。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语言实践和活动的空间,很难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旨在探寻能够突破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瓶颈的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环境下通过英语演讲学习来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并进一步分解为以下三个重点问题:(1)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方式是什么?(2)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途径有哪些?(3)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有哪些?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语言输入输出理论为基础,运用项目学习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开展,整个研究共分为三轮:第一轮属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重在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第二轮属于调整和改进阶段,主要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第三轮属于提升和完善阶段,重点聚焦于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通过量化测试、师生访谈、学习反思、英语综合水平考察、问卷调查以及活动比赛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分析对比,多角论证,总结归纳。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英语口语水平等语言综合素质以及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自信心等人文素养均获得了明显的提升与增强。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并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本研究结论如下:(1)英语演讲项目学习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方式;(2)发挥学习小组的支架作用和最大功能是保障学习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3)通过多种方式的输入活动开展专题培训是英语演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途径;(4)开发“以输出为驱动”的课堂英语演讲学习活动是提高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渠道;(5)循序渐进地开展足量的英语演讲实践活动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关键途径;(6)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是提升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有效教学评价策略。本研究创新点有:⑴针对我国高中生的具体特点,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和具体操作建议,为愿意从事相关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同行提供可模仿和解读的范本。同时,为新高考的“口语考试”提前探寻教学路径,促进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建构。⑵严格规范地构建了“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本表灵活的内部动态调节功能,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达成目标,成效显着。⑶英语演讲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哑巴英语”等陈旧教学方式,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起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得以重新塑造。⑷国内外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大学生或成人视角探讨,而本研究主要从高中生视角开展,学生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参与者,拓展了英语演讲教学的研究视角。
李新[9](2019)在《新课标视阈下混合式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针对英语口语教学,新课标特别强调拓展学习渠道、科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目的在于寻求一条科学且有效的教学路径,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和掌握学习为理论基础,结合混合式学习、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旨在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影响如何?(2)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有何影响?(3)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影响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本市某普通高中高一两个自然班60名学生。实验班实施混合式口语教学,对照班进行常规口语教学,整个实验持续一个学期。研究工具包括口语测试、口试评分标准、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验结果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如下: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得到学生的认可,能够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混合式学习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其中语音语调、词汇量的丰富程度和准确性及语言的流利性进步最显着,语法结构的准确性和复杂程度进步不显着;数据表明影响混合式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刘晶[10](2019)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叙事探究》文中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然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并提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要求。“教师身份”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提升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基于本研究的研究主题,研究者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高校英语教师的跨学科知识有待加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高校英语教师面临教育改革带来的巨大压力;高校英语教师的工资待遇满意度较低;英语学科的地位在下降;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对科研缺乏积极的态度等等。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本研究对三名不同类型的高校一线英语教师深入地开展叙事探究,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尝试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2)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如何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的发展?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高校英语一线教师在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等领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机遇和出路,旨在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示。本研究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和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身份理论,对主要来自半结构式访谈和反思日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过程存在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其中,共同特征体现在:(1)三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过程都符合Steffy和Wolfe区分的教师成长阶段,新任教师——学徒教师——专业教师——专家教师,尽管阶段略有不同,但大致轨迹一致。2)他们都经历了从教学实践者向教师研究者的身份转变,而教师学习对这种转变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不同特征体现为:受各自学校文化环境、教授课程性质、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他们的专业身份发展体现出的独特性。(2)三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的发展体现了三种发展类型:1)“多重身份冲突”型,这种发展类型体现为:前期研究对象不断地进行专业学习,如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对其教师专业身份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以及后期研究对象拥有教学实践者、教师研究者、梯队负责人、母亲等多重身份之间产生冲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专业身份的发展。2)“身份危机”型,这种发展类型体现为:在新入职时期,研究对象对英语教学的热爱和投入建构了积极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随着学校改革政策给研究对象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导致其逐渐丧失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感。但是,研究对象能够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继续进行专业学习,如国内访学、考博等方式来积极构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3)“身份重构”型,这种发展类型体现为:研究对象通过不断地专业学习,如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得了高校教师专业身份的发展。当专业发展遇到瓶颈时,研究对象能够及时寻找专业发展的新出路,对原来的高校英语教师身份进行解构,并重新构建新的教师专业身份,即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师。(3)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因素分为两类:1)个人因素,体现为:教师反思、教师情感、教师能动性、教师学习、教师知识和教学实践等;2)社会文化因素体现为:学校改革政策、学校文化、教师收入和家庭因素以及关键事件、导师影响等等。(4)受到学校改革政策的影响,研究对象的理想身份基本等同于他们的应当身份,这表明满足学校改革政策的期待变成了教师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这往往导致教师失去了身份协商的自由。最后,研究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构了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旨在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本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视角下Davies和Harre的身份定位理论、Wenger的身份形成理论,以及心理学视角下的Markus的可能自我理论、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过程及特征、专业身份发展的类型和对教师专业身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建构了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丰富了高校英语教师身份研究的理论视角和研究主题。同时,本研究可为我国教育部门制定教师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引起学界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关注;促进高校英语教师对专业身份认同的认识,促使他们反思教学、科研,合理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本研究对高校反思和引导各自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焦虑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虑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说长法”产生及发展文献综述 |
(一)“写长法”提出和定义 |
(二)“写长法”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说长法”提出和定义 |
(四)“说长法”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外语口语教学法文献综述 |
(一)外语口语教学法国外研究综述 |
(二)外语口语教学法国内研究综述 |
三、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文献综述 |
(一)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标准研究综述 |
(二)雅思口语测试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Krashen情感过滤假说 |
二、Swain输出假说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和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一)实验前期 |
(二)实验中期 |
(三)实验后期 |
(四)教学课例示范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前测口语与后测口语数据分析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前测成绩分析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成绩分析 |
(三)实验班及对照班前测与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实验班及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单项评分对比分析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一)实验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实验前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实验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实验后期学生访谈数据分析 |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教学启示 |
一、本研究主要发现 |
二、“说长法”对于高中国际部英语口语教学启示 |
三、“说长法”教学研究局限性 |
四、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产出导向法对降低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创新之处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产出导向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产出导向法国外研究现状 |
2.1.2 产出导向法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 英语口语焦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英语口语焦虑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2 英语口语焦虑的国内研究现状 |
2.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口语焦虑研究现状 |
第三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
3.1.1 教学理念 |
3.1.2 教学假设 |
3.1.3 教学流程 |
3.2 口语焦虑 |
3.2.1 口语焦虑的概念 |
3.2.2 口语焦虑的表现 |
3.3 输入假说 |
3.4 输出假说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3.1 问卷调查法 |
4.3.2 访谈法 |
4.3.3 课堂观察法 |
4.4 研究过程 |
4.4.1 实验前期 |
4.4.2 教学实验实施阶段 |
4.4.3 实验后期 |
4.5 实验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1 问卷分析结果与讨论 |
5.1.1 实验前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
5.1.2 实验后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与讨论 |
5.1.3 实验班实验前后口语焦虑值对比分析结果与讨论 |
5.1.4 对照班实验前后口语焦虑值对比分析结果与讨论 |
5.2 访谈实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前访谈结果与分析 |
5.2.2 实验后访谈结果与分析 |
5.3 课堂观察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发现 |
6.2 教学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 |
6.4 趋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英语口语焦虑问卷 |
附录2 实验前访谈提纲 |
附录3 实验后访谈提纲 |
附录4 输入材料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以读促说”的定义 |
二、国内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一)国外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二)国内朗读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四、国内外“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以读促说”的研究现状 |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理论 |
(一)输入理论 |
(二)输出理论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三、口语教学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一)实验法 |
(二)文献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外语口语能力测试卷 |
(二)SPSS社会学数据统计软件 |
五、研究步骤 |
(一)准备阶段 |
(二)第一阶段 |
(三)第二阶段 |
(四)第三阶段 |
(五)访谈阶段 |
(六)教学案例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数据分析 |
二、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
(一)高中生实验前英语口语成绩的整体分析 |
(二)高中生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整体分析 |
(三)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配对样本T检验 |
三、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各个维度的差异分析 |
四、性别不同的高中生实验前与实验后英语口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一)对学生的访谈分析 |
(二)对教师的访谈分析 |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研究启示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学习活动观 |
1.5.2 活动 |
1.5.3 语篇教学 |
1.5.4 语言技能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输入假设理论 |
2.3 “从做中学”理论 |
2.4 语篇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假设 |
3.1.4 研究工具 |
3.1.5 研究过程 |
3.2 现状调查结果 |
3.2.1 主题语境教学现状 |
3.2.2 语篇知识教学现状 |
3.2.3 语言知识教学现状 |
3.2.4 文化知识教学现状 |
3.2.5 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
3.2.6 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主题语境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2 语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3 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4 语言技能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5 语言技能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6 学习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提高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对策 |
5.2 提高学生语篇知识掌握量对策 |
5.3 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掌握量对策 |
5.4 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对策 |
5.5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对策 |
5.6 发展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能力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之主题语境课标要求 |
附录二 问卷调查之语篇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三 问卷调查之语言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四 问卷调查之文化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五 问卷调查之语言技能课标要求 |
附录六 问卷调查之学习策略课标要求 |
附录七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八 访谈提纲 |
致谢 |
(6)微信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以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一、英语教学领域里有关微信的研究 |
二、汉语教学领域里有关微信的研究 |
三、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步骤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流程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调查问卷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目的及对象 |
三、问卷内容 |
第三章 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的调查 |
第一节 对教师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二、对微信的了解情况 |
三、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的态度 |
四、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的基本看法 |
五、对教师调查结果的小结 |
第二节 对学生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二、被调查者使用微信的情况 |
三、被调查者对微信的态度 |
四、被调查者对微信辅助汉语学习的看法 |
五、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小结 |
第四章 关于微信运用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讨论与分析 |
第一节 对课堂观察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 |
二、主要特点及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三、对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讨论与思考 |
第二节 对教案文本分析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教案文本分析 |
二、主要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三、对使用微信辅助教学的讨论与思考 |
第三节 教师访谈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内容 |
四、对访谈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第四节 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可行性 |
一、主观可行性分析 |
二、客观可行性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节 使用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设计与建议 |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
二、整体设计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师生对利用微信辅助汉语教学持乐观态度 |
一、教师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非常乐观 |
二、学生愿意尝试用微信辅助学习 |
第二节 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具有可行性 |
一、微信具备自身功能优势 |
二、微信符合学习者和高级口语教学的要求 |
三、微信辅助教学有师生的支持 |
第三节 对利用微信辅助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
一、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优化高级口语教学的效果 |
二、微信辅助汉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思考 |
第五节 本文的局限性 |
一、课程设计并不完善 |
二、课程设计并未进行实践 |
三、对微信辅助汉语教学的功能挖掘并不全面 |
四、研究能力有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微信在汉语教学中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教师版) |
附录二 微信在汉语教学中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强迫思维(OCD)的消解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背景 |
(一)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二)OCD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
1. 概念分析 |
2. 表现形式 |
3. OCD对口语教学的影响 |
4.原因探究 |
(三)“能说会写”教学理念的提出 |
三、研究分析 |
(一)“能说会写”消解理念提出的依据 |
(二)“能说会写”消解理念在四个阶段的应用及效果 |
1. 基础阶段:强化“能说会写”的口语教学和学习意识 |
(1)“能说会写”理念在基础阶段的应用 |
(2)基础阶段的应用效果 |
2. 巩固阶段:加强“能说会写”的操作力度 |
(1)“能说会写”理念在巩固阶段的应用 |
(2)巩固阶段的应用效果 |
3. 拓展阶段:与“听”结合,促进听、说、写能力的全面融合 |
(1)“能说会写”理念在拓展阶段的应用 |
(2)拓展阶段的应用效果 |
4. 自觉阶段:通过四六级口语考试的高度训练内化为自觉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1)“能说会写”理念在自觉阶段的应用 |
(2)自觉阶段的应用效果 |
四、研究结论 |
(一)四个阶段的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
(二)四个阶段的应用效果综述 |
五、结语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
1.1.2 新高考制度的变化:听力口语考试走进英语高考 |
1.1.3 笔者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能够在适合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
1.1.4 培养英语演讲能力的重要作用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初始的研究问题 |
1.2.2 问题的提炼与聚焦 |
1.3 研究意义 |
1.3.1 实践价值 |
1.3.2 理论价值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研究 |
2.1.1 关于演讲概念的研究与界定 |
2.1.2 英语演讲 |
2.1.3 关于演讲能力的界定与研究 |
2.1.4 关于(英语)演讲能力的培养研究 |
2.2 英语演讲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新近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评述 |
2.3 行动研究及其在外语教学研究的应用 |
2.3.1 行动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2.3.2 行动研究的概念界定 |
2.3.3 行动研究的特点 |
2.3.4 行动研究的过程 |
2.3.5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区别 |
2.3.6 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
2.3.7 本课题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模式 |
2.4 相关理论基础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2 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
2.4.3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 |
2.4.4 项目学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的编制 |
3.1 研究对象的背景分析 |
3.2 研究对照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4.1 总体思路 |
3.4.2 .实施步骤 |
3.4.3 研究过程 |
3.5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3.5.1 数据收集 |
3.5.2 数据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考量 |
3.7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测量工具的编制 |
3.7.1 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 |
3.7.2 研究对象的特征与英语学习现状 |
3.7.3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的维度与量化指标的初步确认 |
3.7.4 修改、完善量化指标,确定具体测量题项 |
3.7.5 评价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
3.7.6 确定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评价量表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和探索——让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 |
4.1 第一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4.1.1 问题的确立 |
4.1.2 对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
4.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4.2.1 制定行动计划 |
4.2.2 实施行动研究 |
4.3 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4.3.1 研究过程总结 |
4.3.2 行动研究结果 |
4.3.3 第一轮行动研究反思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让学生“更愿意登台讲英语” |
5.1 第二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5.1.1 问题的确立 |
5.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5.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5.2.1 制定行动计划 |
5.2.2 实施行动研究 |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5.3.1 研究过程总结 |
5.3.2 行动研究结果 |
5.3.3 进一步总结与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和完善—让学生“更好地公开‘秀’英语” |
6.1 第三轮行动问题确立与假设 |
6.1.1 问题的确立 |
6.1.2 问题假设性分析 |
6.2 制定和实施行动研究计划 |
6.2.1 制定行动计划 |
6.2.2 实施行动研究 |
6.3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与反思 |
6.3.1 研究过程总结 |
6.3.2 行动研究结果 |
6.3.3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结论 |
7.1 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
7.1.1 测试数据 |
7.1.2 问卷调查 |
7.1.3 学生的学习反思 |
7.1.4 笔者的教学反思 |
7.1.5 访谈 |
7.2 研究反思 |
7.2.1 研究对学生的影响 |
7.2.2 研究对笔者及课堂教学的影响 |
7.2.3 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生态的影响 |
7.2.4 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策略的构建 |
7.2.5 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
7.3 研究结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5 研究局限和有待改进的空间 |
7.6 研究展望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新课标视阈下混合式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
1.1.2 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混合式学习的研究 |
2.1.1 混合式学习概念与模式研究 |
2.1.2 混合式学习应用实践研究 |
2.2 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
2.2.1 影响英语教学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因素研究 |
2.2.2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
2.3 混合式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4章 实验方法 |
4.1 实验设计 |
4.1.1 研究问题 |
4.1.2 研究对象 |
4.1.3 研究工具 |
4.2 实验过程 |
4.2.1 数据采集 |
4.2.2 数据分析 |
4.2.3 实验教学设计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5.1 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影响 |
5.1.1 高中生对混合式学习环境的评价 |
5.1.2 高中生对混合式学习策略的感知 |
5.1.3 高中生对混合式学习资源的感知 |
5.1.4 高中生对混合式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评价 |
5.1.5 高中生对混合式学习效果的感知 |
5.1.6 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影响的讨论 |
5.2 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的影响 |
5.2.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Test2-Test4 检验结果 |
5.2.3 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独立样本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
5.2.4 实验班前后测分项成绩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
5.2.5 混合式学习对高中生英语口语水平影响的讨论 |
5.3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影响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
5.3.1 访谈转录结果 |
5.3.2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影响高中生英语口语学习效果主要因素的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混合式英语口语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 |
附录2 口语测试四套试卷 |
附录3 口语测试介绍与评分量表 |
附录4 实验班和对照班口语测试成绩 |
附录5 问卷调查及相关数据 |
附录6 访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 |
1.1.1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
1.1.3 教师身份认同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身份的源起 |
2.3 身份的定义 |
2.4 教师身份的定义 |
2.4.1 教师身份 |
2.4.2 教师专业身份 |
2.5 英语教师身份的定义 |
2.5.1 英语教师身份 |
2.5.2 工作定义 |
2.6 教师身份的国内外研究 |
2.6.1 理论视角 |
2.6.2 研究主题 |
2.6.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2.6.4 国内外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
3.2.1 身份定位理论 |
3.2.2 身份的话语建构 |
3.2.3 话语中的身份与实践中的身份 |
3.2.4 Wenger的身份形成理论 |
3.3 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理论 |
3.3.1 Markus的可能自我理论 |
3.3.2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 |
3.3.3 实现可能自我的条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叙事探究与教师身份 |
4.2.2 叙事探究的定义 |
4.3 研究者的角色 |
4.4 研究对象 |
4.4.1 研究对象选择阶段一 |
4.4.2 研究对象选择阶段二 |
4.5 先导性研究 |
4.5.1 先导性研究的设计 |
4.5.2 先导性研究的实施 |
4.5.3 先导性研究的启示 |
4.6 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 |
4.6.1 数据收集 |
4.6.2 数据分析 |
4.7 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
4.8 研究的伦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发现 |
5.1 引言 |
5.2 张玲的身份发展叙事 |
5.2.1 童年的身份发展 |
5.2.2 英语学习者的身份发展 |
5.2.3 新手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2.4 硕士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2.5 博士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2.6 国外访学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2.7 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3 李敏的身份发展叙事 |
5.3.1 童年的身份发展 |
5.3.2 英语学习者身份发展 |
5.3.3 新手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3.4 国外访学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3.5 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3.6 国内访学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3.7 访学结束后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4 宋兰的身份发展叙事 |
5.4.1 童年的身份发展 |
5.4.2 英语学习者身份发展 |
5.4.3 新手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4.4 硕士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4.5 硕士留校后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4.6 博士阶段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4.7 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身份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引言 |
6.2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过程 |
6.2.1 高校英语教学实践者专业身份的发展过程 |
6.2.2 高校英语教师研究者专业身份的发展过程 |
6.2.3 高校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 |
6.2.4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特征 |
6.3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类型 |
6.3.1 “多重身份冲突”型 |
6.3.2 “身份危机”型 |
6.3.3 “身份重构”型 |
6.4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影响因素 |
6.4.1 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身份发展的个人因素 |
6.4.2 影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 |
6.5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模型 |
6.5.1 张玲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
6.5.2 李敏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
6.5.3 宋兰的实际身份、理想身份和应当身份 |
6.5.4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理论模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引言 |
7.2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7.3 本研究的启示 |
7.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4.1 研究视角 |
7.4.2 研究主题 |
7.5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7.5.1 研究的局限性 |
7.5.2 未来展望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访谈提纲之一 |
附录3 访谈内容节选一 |
附录4 访谈内容节选二 |
附录5 学生反馈资料 |
附录6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认同调查问卷截图 |
四、焦虑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出导向法对减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焦虑的研究[D]. 程金铭.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输出假说下“说长法”在高中国际部雅思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孙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产出导向法对降低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的有效性研究[D]. 潘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以读促说”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 夏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6]微信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以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D]. 汪雨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强迫思维(OCD)的消解策略研究[J]. 彭二梅.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1)
- [8]高中生英语演讲能力培养行动研究[D]. 李向勤.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新课标视阈下混合式学习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新.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 [10]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叙事探究[D]. 刘晶.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英语论文; 英语口语论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大学英语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