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红霞[1](2021)在《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文中认为随着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适应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应重视玉米的产量,而玉米种子发芽率是影响玉米作物产量的因素之一。农业农村部加大科研力度,采用先进技术,研究了种植环境和自然气候等因素,可以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相应的处理,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为玉米作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最终合理选择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和管理方法,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谢方[2](2021)在《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A-6、复硝酚钠是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种子活力,促进幼苗生长发育,对多种农作物具有显着的增产、抗逆、抗病、改善品质、提早成熟等功效。现有研究中关于DA-6和复硝酚钠应用主要是通过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的研究较少,而且在种子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对全生育期田间效应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用不同浓度的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种子拌种处理,研究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田间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DA-6和复硝酚钠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可有效提高玉米种子活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使用150 mg/L的DA-6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3.9%、13.7%、8.2%,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幼苗根长和单株干重较其它各处理和对照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经150mg/L浓度的DA-6拌种处理后,田间的出苗率和苗重较对照和其它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各处理浓度对灌浆初期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影响不显着。DA-6拌种处理可明显提高玉米各个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显着提高叶色值,增强了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能力,有助于植株干物质积累的提高,浓度为150 mg/L时效果最好。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籽粒的千粒重,提高了玉米产量,150 mg/L DA-6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先玉335较对照分别增产2.3%、2.49%。2、适宜浓度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的调控效果和DA-6拌种处理效果相似,复硝酚钠在拌种浓度为200 mg/L时处理效果最佳。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后,三个玉米品种的种子活力指数较对照分别显着提高15.9%、12.4%、6.7%,并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00 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可以明显提高玉米幼苗的根长和单株干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田间出苗率和苗重,显着提高了三个玉米品种拔节期到灌浆期的叶色值,显着提高三个玉米品种各个生育时期的地上干物质量。200mg/L的复硝酚钠拌种处理下,郑单958和邦玉33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和2.1%。3、DA-6、复硝酚钠两者复配拌种处理对郑单958、先玉335、邦玉339三个玉米品种在种子活力、出苗特性、农艺性状和增产也均有影响,在100+100 mg/L时促进效果最好。但是在本试验条件下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不如单独施用的效果好,对于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李姗姗[3](2021)在《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灰绿藜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盐渍化是全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改良和充分利用盐碱化土地至关重要,在盐碱地引种和驯化耐盐植物是改良和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措施。盐地碱蓬和灰绿藜为藜科真盐生植物,是具有耐盐碱性的牧草。为了充分发掘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的资源优势,本研究以盐地碱蓬和灰绿藜为实验材料,通过人工模拟盐碱胁迫环境,研究了中性盐(Na Cl)、碱性盐(Na HCO3和Na2CO3)胁迫对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外源施加NO,全面了解NO在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盐碱胁迫耐受性中发挥的作用和对其饲用品质的影响,为后续利用这两种植物进行盐碱土壤改善以及家畜饲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盐碱胁迫降低了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胚芽长。碱性盐处理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低于中性盐处理组,且灰绿藜的三项参数低于盐地碱蓬。外源施加NO缓解了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造成的抑制作用。2.盐碱胁迫降低了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的株高、根长、鲜重、叶片相对含水率,增加了相对电导率值、MDA、H2O2、超氧阴离子含量,对植物产生了严重的损害。盐碱胁迫使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Na+含量、Na+/K+比值上升,光合作用下降,盐地碱蓬和灰绿藜通过调节SOD、POD等酶活性以及积累了大量脯氨酸、可溶性糖以抵御逆境。碱性盐处理下相对电导率值、MDA、H2O2、超氧阴离子含量均大于中性盐,说明碱性盐对两种植物的抑制作用更强,灰绿藜处理组大于盐地碱蓬处理组,说明盐地碱蓬比灰绿藜更耐盐碱。外源施加NO缓解了盐碱胁迫对盐地碱蓬和灰绿藜造成的损伤,在调节膜损伤、离子平衡、氧化损伤、光合作用中均起到了促进作用。3.盐碱胁迫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增加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含量。碱性盐处理组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低于中性盐处理组,说明碱性盐对两种牧草饲用品质的影响更大。灰绿藜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盐地碱蓬。外源施加NO增加了盐碱胁迫下两种植物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缓解了盐碱胁迫对两种植物饲用品质的抑制作用。
祁伟亮[4](2021)在《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因抗寒性较差,在北纬35o以北地区越冬较难。为此,课题组通过远缘杂交方式,以冬性甘蓝型油菜(B.napus)Vision与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Brassica rape L.)陇油7号杂交创制了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本研究从生理生化、细胞、分子学等角度出发,旨在明确活性氧(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和冷胁迫应激响应机理。1)以母本陇油7号为A基因组探针,GISH结果发现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2n=38)的30条染色体上均检测到A基因组信号,该信号主要分布于中间着丝粒、随体以及短臂位置上的片段易位,推测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寒性与强抗寒白菜型油菜陇油7号A基因(小片段或大片大片段基因)渗入现象有关。2)以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下胚轴和子叶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2,4-D、6-BA、NAA和Ag NO3构建甘蓝型油菜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和下胚轴分别在MS+1 mg/L和1.5 mg/L 2,4-D培养基预培养7d后,再以MS+3.0mg/L 6-BA+0.2 mg/L 2,4-D+3 mg/L Ag NO3为最优培养基进行芽的诱导,最后以MS+0.2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得到较好的甘蓝型油菜再生苗。3)在严酷的冬季环境下,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为了适应冷胁迫环境,表现出匍匐生长、叶色变为黄绿色或紫色等表型性状,且强抗寒性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力与渗透调节物质(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均显着的高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清除了体内ROS的积累,降低对细胞的伤害。细胞结果也证明,冷胁迫环境下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括细胞膜膨散、轮廓不清晰、核染色质凝聚、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破坏等。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和天油2238均会积累少量的ROS。但在低温胁迫后,ROS会迅速释放,这不仅是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信号,也是细胞间通信的重要信号。但因品种抗寒差异性,强抗寒性品种16VHNTS309细胞内的ROS(H2O2和O2-)积累显着少于弱抗寒性品种天油2238。O2-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O2-存在向周围细胞扩散的迹象,说明ROS信号传递是一个动态过程。O2-细胞定位和DPI验证试验进一步加强了甘蓝型油菜细胞中叶绿体、线粒体、质膜NADPH氧化酶参与形成ROS的观点,且不同组织细胞及同一部位不同组织间ROS的产生机制均存在差异性。该观点也为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波”信号传递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研究也证实甘蓝型油菜的维管束组织系统可以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信使的合成、信号放大和系统转运,是ROS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远距离信号传递通道,可实现甘蓝型油菜植株的冷胁迫机制响应。4)适量的ROS(H2O2和O2-)也是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关键分子,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具有较强细胞分裂能力的根尖分生组织、茎尖分生组织、叶原基、叶边缘和愈伤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O2-信号,这说明O2-积极参与调控细胞分裂。而在幼苗、愈伤组织和种子添加DPI,均有效降低内源ROS的产生,进而抑制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生长发育。但外施0.6%H2O2后,内源ROS显着升高且种子的发芽率可达到67.5%,说明外源H2O2可以有效缓解DPI的抑制作用,进一步证实适量的ROS在调控甘蓝型油菜种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也证明甘蓝型油菜的Bn UBP1与O2-信号积累呈负相关性,Bn UPB1基因的沉默表达能够调控O2-的积累,进而增强细胞的分裂能力,该研究也支持了前人的研究观点:UPB1在调控O2-和H2O2的平衡关系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ROS浓度阈值范围探究结果表明:0.3%-0.6%H2O2为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的适宜浓度范围。较高浓度的H2O2(0.7%-1.3%)导致ROS酶的清除能力下降,甘蓝型油菜体内产生了较多的ROS(H2O2和O2-),进而对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验证试验证明:1.4%-1.5%H2O2为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发育的半致死H2O2浓度,而当H2O2浓度>2.1%时,会导致甘蓝型油菜种子不发芽、内含O2-、SOD、POD和CAT降到最低值,这说明高浓度外源H2O2导致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的渗透能力增强,最终使细胞内积累了高浓度的H2O2,这与DAB染色和H2O2含量测定结果一致。6)基于转录组数据GO和KEGG分析,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有57个通路表现出显着的变化(q Value<0.05),而弱抗寒性甘蓝型油菜天油2238有9个通路表现出显着变化(q Value<0.05),这可能与甘蓝型油菜的抗寒差异性有关。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中,与ROS产生、清除相关的维生素B6、过氧化物酶体、自噬体和硫代谢等代谢通路在抗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进步说明,强抗寒性品种具有高效的ROS清除能力,使得细胞中积累较少的ROS。研究已证明,适量的ROS在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信号传导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且细胞间存在“ROS波”动态信号传递机制。由于冷胁迫后,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的Ca2+、MAPK级联途径、转录因子(WRKY)、ABA和H2S等关键信号发生了显着性变化,这进一步暗示: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在接受冷胁迫信号刺激后,适量的ROS与Ca2+、MAPK和转录因子(WRKY)、ABA、H2S等关键分子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进而调控耐寒基因的表达,使的16VHNTS309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刘波[5](2021)在《赤霉素刺激玉米与伴生杂草协同诱导列当种子萌发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当(Orobanche spp.)是寄生于植物根系的全寄生性杂草,对世界各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中国,危害最严重的是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目前,诱捕作物是防除列当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刺激列当种子发芽但不能使其寄生,短时间内因找不到寄主使列当“自杀发芽”,这是一种绿色、安全的防除方法。诱捕作物种类较多,玉米作为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兼具防除列当的功能受到广泛关注。新疆是中国受列当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玉米高产潜力最大的种植区,本研究以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为试验材料,探究赤霉素、玉米及伴生杂草三者对两种列当是否存在协同消除作用。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赤霉素对玉米及杂草生长的影响,之后分别研究赤霉素和杂草对列当种子的萌发刺激作用,最后通过轮作试验,统计下茬寄主生长及列当寄生情况,从而初步验证利用赤霉素刺激玉米及伴生杂草诱导列当种子萌发,以达到高效“诱捕”效果,消减土壤列当种子库的可行性。本研究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赤霉素(GA3)可以打破玉米田间杂草种子休眠,并促进杂草和玉米生长。喷施赤霉素后杂草种类和数量较不喷施显着增加。喷施赤霉素的样地中共出现11种杂草。对照样地中共出现6种杂草。连续两年试验均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加GA3可以增加杂草总鲜重、地上鲜重和地上干重,较对照杂草生物量增率为10%以上。施加赤霉素同时能促进田间玉米的生长,玉米果穗长度、果穗干重、百粒重、玉米株高、茎粗、茎秆干重等指标数值均高于不施加赤霉素处理。(2)玉米地常见杂草地上部或根部浸提液能刺激向日葵列当和瓜列当种子萌发,但存在种类差异,且受浓度影响较大。11种杂草中除稗草外,其他杂草地上部蒸馏水浸提液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30.0%,全部杂草甲醇浸提液刺激该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35.0%;除灰绿藜、铁苋菜、狗尾草和茼麻外,其他杂草地上部蒸馏水浸提液刺激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20.0%,除茼麻外,其他杂草甲醇浸提液刺激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达到30.0%以上。除稗草和狗尾草外,其他杂草根部蒸馏水浸提液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35.0%,而全部杂草根部甲醇浸提液刺激该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50.0%;除田旋花、反枝苋和稗草蒸馏水浸提液外,其他杂草浸提液刺激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均超过20.0%,且甲醇浸提液可达到50.0%以上。整体而言,杂草根部浸提液刺激列当种子的发芽率略高于地上部;不同杂草浸提液对两种列当种子发芽刺激最佳浓度不同,但大部分杂草浸提液10倍稀释液对两种列当种子萌发的刺激作用最强。(3)赤霉素可以缩短两种列当种子萌发所需要的预培养时间,提高列当种子的萌发率。GA3浸种可以提高玉米及其主要伴生杂草种子的发芽力、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且能在不同程度促进玉米和部分杂草根和芽的生长。100μM GA3预培养1 d后的向日葵列当和瓜列当种子发芽率可分别达到对照预培养3 d和5 d的发芽率,GA3预培养3 d后的两种列当种子发芽率均达到最高,而对照则需预培养5 d;在预培养阶段加入100μM GA3,瓜列当种子的发芽率较对照提高5%~11%。(4)盆栽轮作验证赤霉素刺激玉米及伴生杂草诱导瓜列当种子萌发的效果。与单播玉米未施加GA3相比,玉米与杂草共生条件下,施加100μM GA3使得玉米株高下降0.5%,茎粗、地上部干重、根部干重分别增加8.1%、7.1%和4.6%;杂草地上部干重减少36.9%,根部干重增加10.0%;同时对下茬作物加工番茄的株高没有影响,但会增加地上部分和根部生物量,且前茬植物根系的存在会增加各处理中株高和地上部分干重;瓜列当出土数、未出土数、寄生总数、干重分别减少87.5%、41.7%、53.1%和65.2%。
潘珊珊[6](2021)在《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全国各省广泛种植。早春低温危害是我国南方烟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低温直接影响烟草种子萌发,导致田间出苗不整齐、烟苗生长缓慢,从而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鉴定了7个烟草品种种子的耐寒性,研究了三种微量元素锌、铁、硒引发对低温敏感型烟草品种种子低温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能力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了7个烟草品种种子的耐寒性。在25℃、11℃、8℃和5℃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的各项活力指标,并计算耐寒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和8℃低温下的种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平均发芽时间三个指标呈显着相关(P<0.05),但相对发芽率与其他三个耐寒系数无显着相关。在5℃低温下,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之间呈极显着相关(P<0.01)。表明在5~11℃低温时,可采用与25℃条件下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指数两个指标作为评价烟草种子耐寒性的有效指标。综合各温度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及耐寒系数,7个烟草品种中,XLY18和ALA19为耐寒型品种,YY85、YY97、YY105和YY87为低温敏感型品种,BLY19的耐寒性居中。2.明确了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促进效果。以YY85、YY97、YY105和YY87四个烟草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用硫酸锌、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三种药剂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对11℃低温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元素均能有效提高烟草种子活力,促进种子低温萌发。其中,亚硒酸钠引发有效浓度为0.5~1.0 mg/L,硫酸锌引发有效浓度为10~50mg/L,硫酸亚铁引发有效浓度为10~100 mg/L。三种元素的优选浓度引发效果排序为:硒>锌>铁。3.研究了锌铁硒三种元素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YY97和YY85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低温处理前后烟草种子和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锌铁硒三种元素引发均能显着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增加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种子电导率和幼苗MDA含量,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种子和幼苗的耐寒性。其中,硒引发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强抗氧化能力方面,锌和铁引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种子能量代谢方面。4.初步探究了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以YY97和YY85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硒引发通过增强POD活性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烟草种子萌发期遭遇低温时,硒引发可有效增强种子中的POD活性,POD在清除活性氧,即将H2O2转化为·O2-的过程中,促进了酚类物质氧化,并提高了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的活性,从而在低温条件下促进种子发芽中发挥重要作用。
卢英[7](2020)在《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主要阐述了影响玉米发芽率的因素,同时重点分析了提高玉米发芽率的对策,希望为相关的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吕小凡[8](2020)在《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低温冷害是新疆普遍存在的一种灾害类型,多发生在早春季节。低温胁迫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平衡,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应用外源生长调节物质提高作物的抗冷性的研究多见于园艺果树上,而在大田作物上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本研究以玉米早春低温冷害背景,探究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幼苗缓解低温冷害的效应和生理机制,进一步将生长调节物质与启动肥复配,研究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为玉米抗冷增产提供新的技术依据。【方法】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及种类筛选采用种子萌发试验,于2017年在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实验室进行,选用了芸苔素内酯(BR,0.01 mg·L-1,0.1 mg·L-1,1 mg·L-1)、胺鲜酯(DA,10mg·L-1,20 mg·L-1,40 mg·L-1)、萘乙酸(NAA,0.1 mg·L-1,1 mg·L-1,4 mg·L-1)和柠檬酸(CA,0.01 mg·L-1,0.1 mg·L-1,1 mg·L-1),对比不同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活力指数。生长调节物质在低温下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于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选用了DA(20 mg·L-1,30 mg·L-1,40 mg·L-1)和CA(0.2 mg·L-1,0.4 mg·L-1,0.6 mg·L-1),对比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根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在2019年第九师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常规施肥(CF)、启动肥(SF1)及柠檬酸复配启动肥(SF2)三个处理,研究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幼苗根系发育、生物量、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1)发芽试验表明,在低温条件下,0.1 mg·L-1CA和20 mg·L-1DA处理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同时,外源NAA处理对幼芽萌发有抑制作用。对比根长、茎粗等指标,0.1 mg·L-1CA处理效果最佳。(2)基于(1)的结果,选择CA和DA为试材,通过盆栽土壤施用生长调节剂,发现0.2mg·L-1CA提高了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提高根系活力,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造成的渗透伤害。(3)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了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处理较常规对照和启动肥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17.6%和3.3%,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8.4%和3.7%。【结论】低温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1 mg·L-1柠檬酸和20 mg·L-1胺鲜酯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壮苗促进效果最佳。外源生长调节物质通过促进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提高玉米幼苗抗冷性。通过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脯氨酸、丙二醛及相对电导率都有显着影响,施加0.2 mg·L-1柠檬酸处理的玉米幼苗抗冷性最好。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体现在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提高了玉米耐寒性。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比单施启动肥产量提高了3.3%,经济效益增加3.7%。
马史琛[9](2020)在《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采用沙培盆栽法种植供试牧草与作物品种,利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提取供试材料幼苗根系分泌物,采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其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砂培盆栽法种植供试牧草与作物品种4周后,制备幼苗浸提液,划分浸提液浓度为:0.25dwg·L-1,0.5dwg·L-1,1dwg·L-1,2dwg·L-1(1dwg·L-1代表1L蒸馏水中含有1g幼苗干物质提取物),蒸馏水作为空白试验对照,总共5个浓度梯度,所有供试品种两两相互之间进行种子萌发试验。通过对23种不同品种牧草与作物幼苗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成分测定与供试品种相互之间他感效应检测,旨在了解牧草与作物幼苗化感物质的成分种类,并筛选相互间他感效应明显的品种,可为进一步研究他感作用机制,延长牧草与作物种植年限、田间管理、合理轮作及为生产选育低自毒品种等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3种牧草与作物品种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差异较大。测定出甘农5号紫花苜蓿幼苗根系分泌物67种;甘农9号紫花苜蓿55种;阿尔冈金紫花苜蓿104种;一年生紫花苜蓿蒺藜苜蓿37种;陇燕1号燕麦59种;白燕7号燕麦124种;丹麦444燕麦49种;德美亚玉米60种;陇单339玉米34种;陇单8号玉米69种;德胜高粱52种;海牛高粱51种;牛魔王高粱35种;陇春bJ103小麦37种;西旱3号小麦33种;甘啤5号皮大麦36种;甘肃红豆草13种;捷达黑麦草19种;宁农苏丹草60种;得力高丹草29种;墨西哥玉米92种;新哥莱德草地早熟禾22种;大力士杂交甜高粱95种。2、牧草或作物种内品种之间他感效应普遍表现为负效应,且他感效应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幼苗浸提液浓度为2dwg·L-1时最强;不同牧草或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大多表现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低促高抑”现象,浸提液浓度低于0.5dwg·L-1时为表现为正效应,浸提液浓度高于1dwg·L-1时表现为负效应,且负效应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2dwg·L-1>1dwg·L-1)。3、部分牧草与作物存在特性他感效应。4种苜蓿作为供体品种,白燕7号燕麦作为受体品种时,苜蓿品种与白燕7号间他感效应表现变化规律不明显,而当白燕7号作为供体品种对苜蓿品种皆表现为负效应;苜蓿与高粱品种间他感效应表现变化规律不明显;玉米与高粱品种间他感效应普遍表现为负效应;宁农苏丹草作为浸提液供体对大部分其它牧草与作物品种他感效应表现为副效应,而作为受体时,其它牧草与作物品种对宁农苏丹草既有表现低促高抑的,也有表现负效应的;草地早熟禾作为受体品种时,其他所有品种对其皆表现为负效应;甘啤5号皮大麦作为供体,对多个品种(苜蓿、燕麦、玉米、甘肃红豆草、捷达黑麦草、宁农苏丹草)都表现低促高抑。4、牧草与作物他感效应与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的关系。供试材料间他感效应表现差异取决于根系分泌物的相近程度与,供试材料间共有的根系分泌物越多,他感效应检测时共有的根系分泌物浓度由于累加作用而增大,故他感效应表现为负效应;供试材料间共有的根系分泌物越少,他感效应检测时共有的根系分泌物浓度累加作用小,故他感效应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邢彩[10](2020)在《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文中指出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美好礼物。花卉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花卉产业已经成为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和公认的“黄金产业”。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影响花卉栽培生产的瓶颈因素,关乎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兴衰,被誉为“农业芯片”。本文对我国大宗化花卉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这些花卉的栽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子活力不齐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不齐的根本原因。种子籽粒小,不同批次籽种籽粒饱满度不齐、成熟度不一,千粒重差异较大(2.19±0.39g、2.47±0.68g和4.46±0.42g)、生活力不稳定及不同品系遗传性差异是影响美女樱、一串红和天竺葵种子活力的主要原因;2)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发芽期间吸涨吸水过程在8~10h之内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再延长浸泡时间导致厌氧,影响种子活力,发芽率反而降低;3)合理采用催芽技术可以提高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发芽更快、更齐。但要把控好处理强度、时间等技术参数;4)利用过氧化氢、硫酸处理可以改善种皮透水性和透气性,提高发芽率,但处理时间不得长于15min,硫酸浓度不能大于50%。引发剂PEG-6000处理时间也不宜过长;低浓度GA3、6-BA处理显着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活力,促进发芽,但高浓度抑制发芽;5)适度热水浸种处理能够提高被测试植物种子发芽率,处理美女樱种子的最适水温为50℃,一串红为55℃,天竺葵为45℃;6)低温、高湿层积处理可显着增强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活力,提高发芽率,处理最适时间依次为40d、30d和40d;7)利用激光和磁场催芽处理的关键因素是处理时间,时间稍长则干扰细胞正常生理活动,起到反作用;8)总结以上各项因素,育种改良、科学栽培及精准清选种子是确保美女樱,一串红,天竺葵种子高活力根本出路。
二、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玉米发芽率的定义 |
2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 |
2.1 品种 |
2.2 温度 |
2.3 水分 |
2.4 环境 |
3 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措施 |
3.1 加强栽培技术,及时防治病虫害 |
3.2 把握最佳收获时机 |
3.3 选择有效的干燥方式 |
3.4 安全脱粒机 |
3.5 科学规范贮藏 |
4 结束语 |
(2)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 DA-6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DA-6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2.2 DA-6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1.3.2 复硝酚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 种子处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DA-6和复硝酚钠处理方式 |
2.2.2 标准发芽试验 |
2.2.3 田间试验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DA-6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1.1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1.3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1.4 DA-6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2.1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2.3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2.4 复硝酚钠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的效果分析 |
3.3.1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2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
3.3.3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3.3.4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拌种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DA-6和复硝酚钠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叶片特性的影响 |
4.3 DA-6和复硝酚钠对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影响 |
4.4 DA-6和复硝酚钠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5 DA-6和复硝酚钠复配施用效果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灰绿藜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盐碱化的危害和耐盐植物的作用机理 |
1.2 盐生植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及其综合利用 |
1.3 NO作用机制 |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灰绿藜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化学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种子的培养及处理 |
2.2.2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3.2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2.3.3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2.3.4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相对盐害率的影响 |
2.3.5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种子胚根、胚芽生长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灰绿藜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主要化学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植物的培养及处理 |
3.2.2 盐地碱蓬和灰绿藜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3.2.3 盐地碱蓬和灰绿藜饲用品质含量的测定 |
3.2.4 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定 |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3.3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3.4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渗透调节系统的影响 |
3.3.5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离子含量的影响 |
3.3.6 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和灰绿藜幼苗饲用品质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资源创制与抗寒研究进展 |
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的创制与推广 |
1.1.2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抗寒研究进展 |
1.2 ROS的信号产生、传导机制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
1.2.1 ROS的产生途径 |
1.2.2 ROS的动态信号传递机制 |
1.2.2.1 ROS波传递机理 |
1.2.2.2 维管束组织在ROS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
1.2.3 ROS植物生长发育所必要的关键分子 |
1.2.3.1 ROS调控植物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
1.2.4 适量的ROS作为逆境响应信号分子 |
1.2.4.1 ROS参与MAPK级联反应 |
1.2.4.2 ROS与 MAPK信号途径及植物激素(ABA、BR等)存在广泛的互作关系 |
1.2.5 过量的ROS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
1.2.5.1 ROS的清除机制 |
1.2.5.2 过量的ROS诱导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遗传背景及抗寒生理、生化和细胞学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处理 |
2.1.2 指标测定方法 |
2.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
2.1.2.2 组织化学检测方法 |
2.1.3 细胞学分析方法 |
2.1.3.1 O_2~-亚细胞定位 |
2.1.3.2 电镜透射 |
2.1.4 甘蓝型油菜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 |
2.1.4.1 染色体制片 |
2.1.4.2 GISH分析 |
2.1.5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分析 |
2.2.1 染色体组核型分析 |
2.2.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GISH分析 |
2.2.3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2.2.4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H_2O_2和O_2~-定性分析 |
2.2.5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组织中ROS(O_2~-)的分布规律 |
2.2.6 冷胁迫处理后,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2.3 讨论 |
2.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16VHNTS309 遗传背景分析 |
2.3.2 冷胁迫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生理、生化和形态特征差异性变化 |
2.3.3 低温胁引起的甘蓝型油菜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性变化 |
2.3.4 甘蓝型油菜受到冷胁迫应激后发生ROS“爆发”现象 |
2.3.5 甘蓝型油菜不同组织细胞中ROS产生机制存在差异性 |
2.3.6 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产生的ROS是一种动态信号分子 |
2.4 小结 |
第三章 ROS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响应传递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处理 |
3.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16VHNTS309 再生体系建立 |
3.1.2.1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3.1.2.2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3.1.2.3 Ag~+对芽诱导的影响 |
3.1.2.4 NAA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3.1.3 ROS(O_2~-)亚细胞和超微结构定位 |
3.2 结果分析 |
3.2.1 不同浓度2,4 -D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2,4 -D和6- BA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根的影响 |
3.2.4 ROS(O_2~-)在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中积累规律 |
3.2.5 ROS(O_2~-)参与调控甘蓝型油菜顶端分生组织细胞分裂 |
3.2.6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亚细胞定位 |
3.2.7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中ROS(O_2~-)信号超微结构定位 |
3.3 讨论 |
3.3.1 不同浓度生长激素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3.3.2 ROS(O_2~-)积极参与调控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分裂 |
3.3.3 线粒体、叶绿体和质膜NADPH是甘蓝型油菜组织细胞ROS的主要来源机制 |
3.3.4 维管束组织是ROS信号长距离运输的快速通道 |
3.4 小结 |
第四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ROS浓度阈值范围和ROS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分析 |
4.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处理 |
4.1.2.1 ROS阈值范围探究 |
4.1.2.2 ROS致死浓度及半致死浓度验证试验 |
4.1.3 指标测定 |
4.1.4 UPB1 基因克隆及序列比对分析 |
4.1.5 BCIP/NBT显色原位杂交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分析 |
4.2.1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4.2.2 外源H_2O_2对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发芽长势的影响 |
4.2.3 外源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含H_2O_2和O_2~-的影响 |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
4.2.3.1 内含H_2O_2和O_2~-的定性分析 |
4.2.4 外源 H_2O_2对甘蓝型油菜种子或幼苗内源 SOD、POD和 CAT的影响 |
4.2.5 ROS阈值验证试验 |
4.2.6 强抗寒甘蓝型Bn UPB1 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
4.2.7 甘蓝型油菜Bn UPB1与O_2~-信号关联分析 |
4.3 讨论 |
4.3.1 O_2~-和H_2O_2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分布差异性 |
4.3.2 Bn UPB1 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产生ROS动态平衡调节方面的作用 |
4.3.3 适宜H_2O_2浓度促进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 |
4.3.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半致死H_2O_2浓度阈值分析 |
4.3.5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致死 H_2O_2 浓度阈值分析 |
4.3.6 不同浓度H_2O_2处理后,内含H_2O_2、O_2~-、SOD、POD和 CAT含量变化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外施DPI验证NADPH酶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冷胁迫信号传递中的作用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DPI抑制试验 |
5.1.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DPI抑制试验 |
5.1.1.2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叶和茎愈伤组织DPI抑制试验 |
5.1.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DPI抑制试验 |
5.2 结果分析 |
5.2.1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后,O_2~-的分布规律变化 |
5.2.2 DIP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
5.2.3 冷胁迫+DPI处理愈伤组织及无菌后,O_2~-的积累规律变化 |
5.2.4 DPI处理后的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愈伤组织、叶和茎H_2O_2和O_2~-含量变化 |
5.2.5 DPI处理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后,种子的发芽率及ROS规律变化 |
5.3 讨论 |
5.3.1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
5.3.2 NADPH酶是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根毛细胞ROS的主要来源途径 |
5.3.3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作用 |
5.3.4 NADPH酶介导产生的ROS在冷胁迫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
5.4 小结 |
第六章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冷应答过程中与ROS产生、清除及信号传导相关的通路分析 |
6.1 试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
6.1.1 试验处理 |
6.1.2 ABA、H2S和 VB6 指标测定方法 |
6.1.3 转录组数据测序和分析 |
6.1.4 qRT-PCR对差异基因进行验证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转录组测序质量统计 |
6.2.2 冷胁迫下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6.2.3 qRT-PCR 分析 |
6.2.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6.2.5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6.3 讨论 |
6.3.1 强抗寒和弱抗寒甘蓝型油菜ROS清除机制差异性分析 |
6.3.1.1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维生素B_6的合成可有效清除体内过量的ROS |
6.3.1.2 过氧化物酶体在甘蓝型油菜细胞内维持ROS平衡的作用 |
6.3.1.3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硫代谢在ROS清除机制中的作用 |
6.3.1.4 强抗寒甘蓝型油菜油菜SOD和 CAT活性变化积极参与调控ROS代谢 |
6.3.1.5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和 Ca~(2+)信号互作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
6.3.1.6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MAPK和 WRKY等分子存在互作作用 |
6.3.1.7 甘蓝型油菜的强抗寒性与ROS、ABA和 H_2S互作存在关联性 |
6.3.1.8 过量的ROS会诱导VDAC上调表达,进而触发PCD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5)赤霉素刺激玉米与伴生杂草协同诱导列当种子萌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列当 |
1.1.1 列当的种类及分布 |
1.1.2 列当生活史 |
1.1.3 列当的危害 |
1.2 列当的防除 |
1.2.1 人工拔除 |
1.2.2 培育抗列当品种 |
1.2.3 化学防除 |
1.2.4 轮作 |
1.2.5 生物防除 |
1.2.6 诱捕作物 |
1.3 刺激列当种子萌发的信号物质 |
1.4 赤霉素对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1.4.1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4.2 赤霉素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1.5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外源施加赤霉素对田间玉米及其伴生杂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外源施加赤霉素对杂草种类和数量的影响 |
2.2.2 外源施加赤霉素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赤霉素刺激玉米田间杂草诱导瓜列当和向日葵列当种子发芽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种子与试剂 |
3.1.2 杂草来源 |
3.1.3 杂草提取液的制备 |
3.1.4 列当种子发芽试验 |
3.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草浸提液刺激向日葵列当种子发芽情况 |
3.2.2 杂草浸提液刺激瓜列当种子发芽情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调控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种子及试剂 |
4.1.2 列当种子发芽试验 |
4.1.3 玉米及伴生杂草发芽试验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GA_3对列当种子萌发的影响 |
4.2.2 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玉米和伴生杂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4.2.3 不同浓度GA_3处理对玉米和伴生杂草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赤霉素刺激玉米及伴生杂草协同防除列当有效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盆栽试验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种植方式下施加GA_3对玉米及杂草生长的影响 |
5.2.2 不同种植方式下施加GA_3对寄主植物及列当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耐寒机制 |
1.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1.1.1.1 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1.1.1.2 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3 低温对细胞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2 植物的耐寒机制 |
1.1.2.1 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应答 |
1.1.2.2 植物的渗透调节应答 |
1.1.2.3 植物的信号转导应答 |
1.2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1.2.1 种子引发的原理 |
1.2.2 种子引发的方法 |
1.2.2.1 水引发 |
1.2.2.2 渗透引发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 |
1.2.2.4 固体基质引发 |
1.2.2.5 生物引发 |
1.2.2.6 营养元素引发 |
1.3 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1 锌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1.1 锌与生长素合成的关系 |
1.3.1.2 锌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系 |
1.3.1.3 锌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
1.3.1.4 锌与细胞膜的关系 |
1.3.2 铁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2.1 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1.3.2.2 铁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
1.3.2.3 铁与固氮作用的关系 |
1.3.3 硒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3.1 硒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3.2 硒的生理作用机制 |
第二章 烟草不同品种种子耐寒性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烟草种子的发芽试验 |
2.1.2.2 烟草种子耐寒系数计算 |
2.1.2.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温度对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2 耐寒系数法评价烟草品种耐寒性 |
2.2.3 烟草种子耐寒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锌铁硒引发对低温下烟草种子发芽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引发处理 |
3.1.2.2 低温发芽试验 |
3.1.2.3 种子和幼苗取样 |
3.1.2.4 元素含量测定 |
3.1.2.5 电导率测定 |
3.1.2.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2.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2.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1.2.9 脯氨酸含量测定 |
3.1.2.10 脱落酸含量测定 |
3.1.2.11 丙二醛含量测定 |
3.1.2.1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1.2.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种微量元素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1 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2 锌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3 铁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4 锌铁硒优选浓度引发的效果比较 |
3.2.2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中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3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2.4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5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6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3.2.7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初探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烟草种子的引发处理及取样 |
4.1.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测定 |
4.1.2.3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测定 |
4.1.2.4 DAB和 NBT组织染色 |
4.1.2.5 总酚含量测定 |
4.1.2.6 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 |
4.1.2.7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硒引发对种子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4.2.2 硒引发对种子总酚含量的影响 |
4.2.3 硒引发对种子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经历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 |
1.1 种子成熟度 |
1.2 病虫害因素 |
1.3 种子水分 |
1.4 种子损伤因素 |
1.5 低温因素 |
1.6 精选质量不高因素 |
2 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对策 |
2.1 做好种子的管理工作 |
2.2 选择适当的时间收获 |
2.3 采取科学的储藏措施 |
2.4 采取科学的晾晒措施 |
(8)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低温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1.2.3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4 生长调节物质对作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5 启动肥节肥增产机理及配方选择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材料 |
2.3.3 试验设计 |
2.3.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种子萌发指标 |
3.2 玉米幼苗苗高和茎粗 |
3.3 玉米幼苗种子根长和根数 |
3.4 玉米幼苗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4.1 根系形态特征 |
4.2 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 |
4.3 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 |
4.4 脯氨酸含量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5.1 根系发育特征 |
5.2 养分吸收 |
5.3 干物质积累量 |
5.4 产量及产量构成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
摘要 |
Summary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概况 |
1.1 牧草与牧草间的他感作用 |
1.2 牧草与作物间的他感作用 |
2 牧草与作物化感物质的研究进展 |
2.1 化感物质的分类 |
2.2 苜蓿中的化感物质 |
2.3 禾本科牧草或作物中的化感物质 |
2.4 化感物质的提取方法 |
3 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前景 |
3.1 培育新品种 |
3.2 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 |
3.3 利用牧草的他感作用抑制恶性杂草 |
3.4 生物除草剂、杀虫剂的开发利用 |
第二章 牧草与作物品种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测定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苜蓿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
2.2 燕麦幼苗根系分泌物的成分种类分析 |
2.3 玉米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
2.4 高粱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
2.5 小麦与大麦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
2.6 其他牧草及作物幼苗根系分泌物成分种类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牧草与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检测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苜蓿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
2.2 燕麦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
2.3 玉米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
2.4 高粱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
2.5 小麦及大麦品种与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他感效应分析 |
2.6 其他牧草或作物品种间他感效应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牧草与作物他感效应与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关系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牧草与作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10)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1.3 植物种子学研究进展 |
1.3.1 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
1.3.2 种子休眠机制与调控 |
1.3.3 休眠种子的催芽处理 |
1.3.4 测试植物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种子的消毒与发芽 |
2.3 种子活力的测定 |
2.4 不同催芽处理方式 |
2.4.1 不同化学法处理方式 |
2.4.2 不同物理法处理方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3种植物种子发芽期间吸水动态 |
3.2 不同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不同化学法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1 用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用硫酸溶液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3 用PEG-6000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GA3 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5 不同浓度6-BA溶液浸种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6 不同化学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
3.4 不同物理法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1 不同温度热水浸种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2 低温、高湿沙基层积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3 不同时间激光处理对3 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4 不同强度、不同时间磁场处理对3种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3.4.5 不同物理处理方法间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提高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几项关键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J]. 孙红霞. 种子科技, 2021(19)
- [2]玉米种子DA-6和复硝酚钠拌种处理的田间效应研究[D]. 谢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NO对盐碱胁迫下盐地碱蓬、灰绿藜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李姗姗.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活性氧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冷胁迫下信号传导的作用机制[D]. 祁伟亮.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赤霉素刺激玉米与伴生杂草协同诱导列当种子萌发的研究[D]. 刘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D]. 潘珊珊. 浙江大学, 2021(01)
- [7]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J]. 卢英. 种子科技, 2020(14)
- [8]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D]. 吕小凡.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9]牧草与作物根系分泌物成分构成与他感效应[D]. 马史琛.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10]三种花卉种子的发芽特性及催芽研究[D]. 邢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