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ffects of 60 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on testiculargerm cell apoptosis in mice(论文文献综述)
索婷婷[1](2020)在《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力电气设备和生活类电子产品比比皆是,使得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无处不在,人类暴露于磁场环境的机会随之增加。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强磁场是指磁感应强度大于1 m T且小于等于1 T的磁场[1],广泛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其生物学效应也成为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生殖系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对雄性动物而言,睾丸是精子发生和成熟的重要生殖器官[2]。同时,睾丸对各种刺激因素如温度、化学物质、药物、辐射等都比较敏感,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影响精子的发生过程、睾丸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极低频交变磁场和稳态强磁场的生物学效应方面,中强磁场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较少。本文以雄性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从精子质量、睾丸形态结构、生精细胞凋亡、血清性激素水平和睾丸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并对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目的探讨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脉冲磁场卫生防护标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辐照装置:中强磁场发生器采用大容量脉冲电容器放电产生脉冲大电流,继而产生中强磁场,波形脉宽为9 ms,磁场强度峰值为0~2 T可调。2.动物分组及辐照:健康成年雄性BALB/c小鼠270只(体重19.8±2.2 g),随机化为假辐照组和5个辐照组(10 m T组、50 m T组、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每组45只,再将每组分为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选用中强磁场发生器,对各实验组小鼠每天辐照1 h,连续辐照14 d,假辐照组小鼠的处理均同于辐照组,但磁场发生器的磁感应强度为0 m T。3.实验方法:1)连续辐照14 d,期间记录各实验组小鼠体重的变化;2)连续辐照14 d,分别于辐照后1 d、7 d、14 d、28 d和60 d进行取材,剥离双侧睾丸并记录重量,计算睾丸指数;3)剥离双侧附睾,游离精子,光镜下观察和统计精子数量、畸形率和存活率等指标;4)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睾丸的形态结构,十字交叉法测量小鼠睾丸生精小管直径。研究结果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体重及睾丸指数的影响中强磁场辐照期间,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第4 d后体重开始下降,100 m T组和400 m T组小鼠在辐照第7 d后体重开始下降,辐照第13 d时,与假辐照组相比,高强度辐照组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实验组小鼠体重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体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体重增长。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重量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和7 d时睾丸重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4 d和28 d时睾丸重量仍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指数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和7 d时睾丸指数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4 d时睾丸指数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辐照组在辐照后28 d时睾丸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睾丸指数。2.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2.1精子数量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数量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2.2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畸形率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1 d时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在辐照后7 d、14 d和28 d时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2.3精子存活率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精子存活率在辐照后1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在辐照后1 d时精子存活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造成损伤,且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3.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3.1睾丸组织形态的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不同强度辐照组小鼠呈现出不同的睾丸组织形态结构,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各时间点,10 m T组和5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未发生明显异常,生精上皮基底膜完整,生精小管内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管腔内可见成熟精子;在辐照后1 d和7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逐渐发生异常,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界膜轻度增厚,管腔内精子数量减少,出现轻度空化。在辐照后28 d和60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又趋于正常。3.2生精小管直径的变化:六个实验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800 m T组小鼠生精小管直径明显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可使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且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第二部分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探讨材料与方法1.辐照装置:同第一部分实验。2.动物分组及辐照:同第一部分实验。3.实验方法:1)采用TUNEL法检测生精小管中细胞凋亡情况;2)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小鼠睾丸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 3)的表达水平;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的水平;4)采用ELISA法检测睾丸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变化。研究结果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1.1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凋亡检测结果:TUNEL染色结果经图像分析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生精细胞发生凋亡数在辐照后1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生精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睾丸组织凋亡蛋白表达:WB检测结果显示,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7 d、14 d、28 d和60 d时,不同强度辐照组小鼠睾丸组织BAX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CL 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辐照后7 d时,5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辐照后28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辐照后60 d时,100 m T和4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中Caspase 3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在辐照后1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AX/BCL 2比值明显升高(P<0.05),在辐照后7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BAX/BCL 2比值明显升高(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增加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2.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2.1血清T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T含量在辐照后1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T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T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血清Gn R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Gn R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800m T组小鼠血清中Gn R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血清Gn R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血清L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LH含量在辐照后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7d时,50 m T组和1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辐照后14 d时,50 m T组和100 m T组小鼠血清LH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FS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血清FS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d和14 d时,800m T组小鼠血清FSH含量明显下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水平。3.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3.1 SOD活性: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在辐照后1 d、7 d、14 d和28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14 d和28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MDA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在辐照后1 d、7 d和14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100 m T组、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和14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GSH含量:ELISA检测结果显示,六个实验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在辐照后1 d和7 d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辐照组相比,在辐照后1 d时,400 m T组和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辐照后7 d时,800 m T组小鼠睾丸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中强磁场辐照可影响雄性小鼠睾丸抗氧化能力。研究结论本实验条件下中强磁场辐照:1.可影响雄性小鼠体重增长,造成睾丸指数下降;2.可降低雄性小鼠精子质量,且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3.可造成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改变,且辐照磁感应强度越大,效应越明显;4.可诱导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5.这些效应的产生可能与睾丸细胞凋亡增加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睾丸抗氧化能力改变有关。
高妍[2](2020)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空间电磁场的安全分析及生物效应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基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原理,应用于新能源电气领域。现今其电磁环境安全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安全性及生物效应影响,进行以下研究。1.阐述国内外生物电磁场安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电磁安全标准研究现状。将IEEE、GB8702、ICNIRP电磁安全标准,选取10MHz以内频段的电磁场进行对比总结。根据基本限值与导出限值,阐述了本文的人体外部和内部电磁暴露的计算分析方法及所采用的电磁场和热效应安全指标原理。2.构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仿真系统,研究人体安全性。利用3Ds MAX建模软件构建了人体器官精细模型并简化有限元网格。将真实人体的电磁与物理热的特性参数赋予器官模型,在多物理场中实现生物传热与电磁能量耦合计算。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频率85k Hz和功率7.7k W、11k W、22k W和33k W条件下,研究不同充电位置,铝板电屏蔽条件下的车内、车外空间人体的电磁暴露情况。3.制定了一套关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环境中人体电磁暴露指标与安全距离的计算分析方法。以身体不同层面研究器官,计算充电环境中体内和体外的电磁场暴露。在近体表空间对应身体层面计算电场和磁场指标,以导出限值判定;计算身体层面的体内感应电场和电流密度指标,以基本限值判定,根据不同器官的安全性,限制更严格的安全距离。得到空间和体内电磁场的两种安全距离,并对比体内和体外暴露特性。最后计算安全距离位置内的比吸收率与温升是否安全。4.对应仿真系统设置条件,搭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实验系统,并制定了一套关于人体在该充电环境的近体表电磁暴露测量方案。在充电时对应身体器官层面,在近体表空间选定电磁场测试点。实验结果测得不同空间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分布,证实了仿真结果中导出限值指标与安全范围的正确性。5.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实验平台搭建生物活体暴露实验。设置充电频率为40-60k Hz、功率33k W,测试位置的最大磁感应强度达到5m T,保证生物实验高于人体测试强度条件,研究小鼠器官的生物效应。综合结果表明:在本系统连续1,2,4周且每天2小时的暴露条件下用流式细胞仪和SPSS显着性分析法得到脾脏、淋巴指标无明显影响。在连续三个月且每天2小时的长时间暴露条件下:HE染色法处理组织器官切片,除睾丸和卵巢切片的腺体出现明显缩小影响,其余器官无明显影响;利用ELISA方法分析出生殖器官的性激素睾酮、孕酮水平虽有降低但符合健康的正常参考值。
金煜敏[3](2020)在《50Hz磁场和低剂量镉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电磁场暴露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极低频电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ELF-EMF)(0-300 Hz),尤其是工频电磁场(Power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PF-EMF)(50 Hz/60 Hz)的生物学效应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有限的流行病学证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02年将极低频磁场(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ELF-MF)归类为人类可疑致癌原(2B),但这一结论缺乏一致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其关键在于低强度电磁场作用机制不清楚。因此,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实验室一直从事环境电磁场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JAR和JEG-3虽然都属于人绒毛膜癌细胞,但两者感受电磁场的效应并不一致。而且,3.0 mT的50 Hz磁场和2.5μM氯化镉复合暴露能暂时性减弱2.5μM氯化镉单独暴露对JAR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但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的影响还不清楚。为进一步明确细胞感受电磁场的效应和机制,本研究选择JEG-3细胞为研究模型,应用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3.0 mT的50 Hz磁场和5μM氯化镉单独或复合暴露JEG-3细胞6小时对细胞蛋白质图谱和代谢物图谱变化的影响,并对关键蛋白质和代谢物进行验证;同时,本研究还分析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细胞活力和细胞周期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蛋白组学研究部分,JEG-3细胞经3.0 mT的50 Hz磁场和5μM氯化镉单独或复合暴露6小时,以差异表达量变化超过1.2倍作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共引起8个蛋白表达上调,2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胞内运输分泌、囊泡转运、翻译后修饰、核苷酸转运与代谢等过程;单独镉暴露共引起52个蛋白表达上调,32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在信号转导、翻译、核糖体结构等方面发挥功能;复合暴露共引起60个蛋白表达上调,47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转录、翻译后修饰等过程。与单独镉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共引起8个蛋白表达上调,21个蛋白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内运输分泌、囊泡转运、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等过程。Western Blot验证实验分析差异表达蛋白HSP70和Clusterin的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单独镉暴露和复合暴露均可引起HSP70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单独镉暴露和复合暴露均可引起Clusteri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在正离子模式共鉴定到841个已知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到727个已知代谢物。以差异表达量变化超过2倍作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代谢物。结果显示,正离子模式下,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共引起18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2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单独镉暴露共引起23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1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复合暴露共引起21个代谢物表达上调,8个代谢物表达下调;与单独镉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共引起19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4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各比较组差异表达代谢物均主要在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富集。在负离子模式下,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共引起52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7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单独镉暴露共引起45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4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复合暴露共引起37个代谢物表达上调,18个代谢物表达下调;与单独镉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共引起16个代谢物表达上调,26个代谢物表达下调。各比较组差异表达代谢物均主要在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叶酸一碳库、嘌呤代谢等通路富集。进一步利用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TOF/MS)的代谢组学对差异表达代谢物的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可引起L-苯丙氨酸、L-组氨酸和焦谷氨酸的表达上调,L-胱氨酸的表达下调;单独镉暴露可引起L-苯丙氨酸和D-核糖的表达上调,L-胱氨酸的表达下调;复合暴露可引起L-苯丙氨酸和D-核糖表达上调;与单独镉暴露组相比,复合暴露可引起L-胱氨酸的表达上调。提示代谢组学(UPLC-QTOF/MS)筛选到的代谢物得到验证。细胞活力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JEG-3细胞经3.0 mT的50 Hz磁场处理24小时,细胞活力显着升高(p<0.01);JEG-3细胞经单独镉暴露和复合暴露,6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细胞活力均显着降低(p<0.01)。细胞周期研究中,首先采用20 ng/ml Nocodazole处理细胞18小时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然后,采用3.0 mT的50 Hz磁场和5μM氯化镉单独或复合暴露1小时和2小时,分析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单独磁场暴露对细胞周期无显着影响,单独镉暴露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复合暴露显着增加G1和S期细胞比例,同时G2期细胞比例显着降低;但暴露2小时,各组之间细胞周期无显着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JEG-3细胞经3.0 mT的50Hz磁场和5μM氯化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可引起细胞蛋白质表达图谱和代谢物表达图谱变化,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均可引起HSP70和Clusterin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可引起L-苯丙氨酸、L-组氨酸、L-胱氨酸、焦谷氨酸和D-核糖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2)单独磁场暴露在一定时间可显着增加细胞活力,单独镉暴露及磁场和镉复合暴露显着降低细胞活力;3)单独磁场暴露未显着影响细胞周期,单独镉暴露及磁场和镉复合暴露可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
徐雅倩[4](2019)在《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设施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沿线国家能源的开发、输送和利用。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作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我国相继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800 kV、±11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相应地线路附近静电场强度屡创新高,静电场潜在的健康影响备受公众关注。然而,目前尚无静电场暴露限值的国际标准,我国除电力行业标准外,也尚无相关国家标准,造成处理相关环境投诉困难重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工委、英国国家辐射保护局等均指出当前关于静电场生物效应的研究较少,相关研究特别是动物实验研究亟需加强,以便进行健康风险评估进而制定暴露限值。中国作为国际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技术的领先者,应为静电场标准制定开展更多系统研究。神经系统作为电磁场的重要靶位,是静电场生物效应研究的重点。考虑到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附近电磁环境特点,本研究分别在已投运的±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和实验室静电场模拟装置中开展动物实验,研究不同暴露强度和剂量静电场对小鼠行为表现、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氧化应激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尼式体含量、组织病理形态和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探索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运用转录组深度测序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一步探寻静电场暴露对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及其机理。最后,根据本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采用国际上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静电场暴露限值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实验室研究中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结果显示,理论值为80 kV/m(实际值55.3±2.7 kV/m)静电场短期(7 d)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潜伏期显着延长,穿台次数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显着降低;更长时期(14 d、21 d、35 d和49 d)暴露后,上述行为指标均无显着差异。可见,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可造成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更长时期暴露,通过生物体的自我修复机制,学习记忆能力恢复正常。神经递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后,海马区谷氨酸与γ-氨基丁酸含量的比值显着降低,五羟色胺含量显着升高;氧化应激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强度静电场短期暴露后,海马区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着降低。可见,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异常及海马区氧化损伤是导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理论值为50 kV/m和40 kV/m(实际值分别为34.1±1.7 kV/m、27.1±1.4 kV/m)的静电场暴露则对小鼠在Morris水迷宫中行为表现、海马区各神经递质含量等相关检测指标均无显着影响。实验结果符合剂量-效应关系。(2)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小鼠可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使80 kV/m静电场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得到修复。具体表现为静电场暴露可提高海马区胞核中Nrf2蛋白水平,上调该信号通路下游GSH-PX1和SOD2等抗氧化基因表达,从而提高GSH-PX和SOD活力,以对抗短期暴露引起的氧化损伤;该信号通路被抑制后,可阻断静电场暴露下海马区中该信号通路被激活,使海马区抗氧化能力下降,学习记忆能力无法恢复正常。(3)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值为80 kV/m的静电场暴露49 d可引起小鼠大脑组织73个基因表达显着变化。结合本课题组该强度静电场暴露实验中其他器官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有6个基因在大脑、肝脏和睾丸中表达均显着上调,表明这6个基因为对静电场敏感基因。KEGG生物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静电场暴露后小鼠大脑中差异基因所富集的8条生物学通路均涉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 I)分子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鉴于MHC I分子介导的免疫异常参与了帕金森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静电场长期暴露对上述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4)实际输电线下实验结果显示,线下电场强度随天气变化波动较大,9.2021.85 kV/m静电场暴露35 d可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区五羟色胺含量异常、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由于实际输电线下自然环境复杂多变,难以满足实验动物合适的饲养条件,实验结果除受电场暴露影响外,还受蚊虫叮咬等其他偏移性因素影响,因此该结果仅可作为参考,应以实验室结果为准。(5)静电场暴露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宜将30 kV/m作为静电场暴露限值。鉴于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25 kV/m静电场暴露会产生确定的健康危害,建议在制定国家或国际标准时,将我国现有电力行业标准中线路临近民房处地面合成场强限值25 kV/m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
郭玲[5](2019)在《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全球男性精子质量出现普遍下降现象,由此导致的男性生殖问题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1]!据报道[2],2015年中国不孕不育的发生率高达15%,其中男方问题占50%。已有数据显示[3],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成年男性精子密度、精子总数和精子正常形态率分别下降了23.84%、30.07%和14.15%,可见我国成年男性精子质量情况不容乐观。研究已证实,环境因素是导致男性精子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4,5]。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RFR)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从而人们暴露于RFR中的时间、强度和复杂性明显增加。RFR已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5-10],其对男性精子质量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既往研究表明[11,12],睾丸是RFR的敏感靶器官之一,特定条件的RFR暴露对睾丸具有损伤效应,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精子质量。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生活环境RFR对精子质量的影响,较少涉及职业环境RFR。因此,本课题探讨了职业环境RFR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择无线电通讯时常用的220兆赫兹(megahertz,MHz)RFR为暴露频率,以精子数量、精子畸形率和精子存活率为主要检测指标,探讨了220 MHz RFR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并从睾丸形态结构、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分泌功能及睾丸细胞凋亡等方面对其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目的明确220 MHz职业环境RFR暴露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为职业环境RFR卫生标准的制定或修订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辐照源:RFR辐照系统,主要由信号发生器、放大器、耦合器、功率传感器和辐射天线组成,产生的信号为脉冲调制波,频率220 MHz,输出功率可调。2.动物分组及辐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体质量237.1±8.1 g),随机分为两个不同暴露剂量组(50 W/m2组和100 W/m2组)及一个假暴露组(Sham组),每组20只大鼠。RFR具体暴露参数如下:1)50 W/m2组:平均功率密度为50 W/m2,大鼠全身平均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SAR)为0.030W/kg,睾丸平均SAR为0.014 W/kg;2)100 W/m2组:平均功率密度为100 W/m2,大鼠全身平均SAR为0.061 W/kg,睾丸平均SAR为0.029 W/kg;3)Sham组:动物处理同射频暴露组,但射频控制系统输出功率为0。暴露前,将动物单只置于各壁带孔的有机玻璃盒内,头部朝向天线摆放动物,然后全身暴露或假暴露于220 MHz RFR,1 h/d,连续暴露30 d。3.实验方法:1)采用肛温计测量220 MHz RFR暴露1 h前后大鼠肛温的变化;2)暴露30 d过程中,每3 d记录大鼠体质量变化,绘制增长曲线并计算暴露前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3)暴露30 d后次日取材,剥离双侧睾丸并记录重量,计算睾丸指数;4)剥离双侧附睾,游离精子,光镜下观察并统计精子数量、畸形率和存活率等指标。研究结果1.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大鼠肛温检测结果显示,220 MHz RFR全身暴露1 h,大鼠肛温暴露前后变化不超过1℃。两暴露组和Sham组大鼠相比,肛温未见明显差异(P>0.05)。提示该条件220 MHz RFR暴露未引起大鼠体温的明显变化。2.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的影响与Sham组相比,两暴露组大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其进食、饮水、毛发、胡须、精神状态和体质量无明显变化。220 MHz RFR连续暴露30 d后,两暴露组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双侧睾丸重量及睾丸指数与Sham组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 MHz RFR暴露对大鼠一般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3.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3.1精子数量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50 W/m2组(P<0.05)和100 W/m2组(P<0.01)大鼠精子数量明显减少,且暴露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3.2精子畸形率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50 W/m2组大鼠精子畸形率稍有增加,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00 W/m2组大鼠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P<0.01)。3.3精子存活率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50 W/m2组(P<0.05)和100W/m2组(P<0.01)大鼠精子存活率均显着下降,且暴露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第二部分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致大鼠精子质量下降的机制研究材料与方法1.辐照源:同第一部分实验。2.动物分组及辐照:同第一部分实验。3.检测方法:1)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的形态结构,十字交叉法测量大鼠睾丸生精小管直径;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睾丸中精原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OCT4的表达;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以及睾丸组织中支持细胞的分泌因子水平,后者包括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和雄激素结合蛋白(androgen binding protein,ABP);4)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大鼠睾丸组织中GDNF、SCF,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sapase 3、BAX和BCL 2)的表达水平;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睾丸组织中17β-HSD3、GDNF及其受体GFRa1、SCF及其受体C-kit及Caspase 3的mRNA表达水平;6)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睾丸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研究结果1.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两暴露组大鼠的睾丸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完整,生精小管内的各级生精细胞排列整齐、层次清楚、发育正常,管腔内可见成熟精子,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形态正常。与Sham组相比,两暴露组大鼠的睾丸形态结构和生精小管直径未见明显差异(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 MHz RFR暴露对大鼠睾丸光镜下形态结构无明显影响。2.220 MHz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精原干细胞的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两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中OCT4蛋白表达水平与Sham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 MHz RFR暴露对精原干细胞无明显影响。3.220 MHz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50 W/m2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下降(P<0.05),100 W/m2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显着升高(P<0.01)。qRT-PCR结果显示,睾酮的合成限速酶17β-HSD3 mRNA的水平在50 W/m2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在100 W/m2组明显升高(P<0.01)。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 MHz RFR可影响睾丸间质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4.220 MHz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两暴露组大鼠睾丸组织内GDNF、SCF、TRF和ABP含量与Sham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WB结果显示,两暴露组睾丸组织内GDNF和SCF蛋白的表达和Sham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qRT-PCR结果显示,两暴露组睾丸组织中GDNF及其受体GFRa1,SCF及其受体C kit的mRNA表达和Sham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MHz RFR暴露对睾丸支持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影响。5.220 MHz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leaved-Caspase 3染色阳性细胞多分布在生精小管内,与Sham组相比,Cleaved-Caspase 3蛋白表达在50 W/m2组(P<0.05)和100 W/m2组(P<0.01)均显着升高。WB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50 W/m2组和100W/m2组睾丸组织中总Caspase 3蛋白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与Sham组相比,两暴露组睾丸组织中BAX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BCL 2水平明显降低(P<0.01),BAX/BCL 2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与Caspase 3蛋白水平结果一致。qRT-PCR结果显示,睾丸组织中Caspase 3 mRNA的表达在50 W/m2组和100W/m2组有升高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提示,本实验条件下220 MHz RFR可增加睾丸细胞凋亡,且暴露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研究结论该实验条件下的220 MHz射频辐射暴露1.可降低大鼠的精子质量,且暴露剂量越大,效应越明显;2.可引起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功能的变化;3.可诱导睾丸细胞凋亡;4.精子质量下降可能与睾酮水平改变及睾丸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王璨[6](2019)在《一种静磁场调制的极低频电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又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免疫治疗和新型靶向治疗药物,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我国癌症首位。特定频率、强度的磁场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但磁场抗肿瘤的机制仍不明确。本实验旨在研究一种静磁场调制的50 Hz极低频电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机制。前期的研究发现一种平均强度5.1 mT的静磁场调制的50 Hz极低频电磁场对多种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课题沿用了此方案来验证该磁场对肺癌细胞的作用,并主要针对自由基水平、DNA损伤和修复通路,对该磁场抑制肺癌的细胞内机制进行了探索。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采用的细胞系包括人肺腺癌细胞A549,鼠肺腺癌细胞LLC,永生化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人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460、H1975、H1650,野生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NBS1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BS1-/-MEF,以及MDC1敲除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DC1-/-MEF。电磁场发生设备为实验室自行开发。细胞在磁场中暴露条件为:在培养箱中培养的细胞每日暴露于静磁场调制的50Hz极低频电磁场,叠加磁场平均强度为5.1 mT,,每天2h,连续3天;或持续暴露0.5h及以上。1.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通过活细胞计数与CCK8法分析磁场暴露下A549、LLC、Beas-2B、H460、H1975、H1650细胞生长曲线和磁场对细胞的抑制率;在A549细胞中,将磁场暴露与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联用;BrdU方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2.磁场暴露对细胞内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在A549细胞中,通过DCFH-DA探针检测磁场暴露前后细胞内ROS水平;并使用自由基清除剂NAC分析磁场对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是否依赖于自由基;3.磁场暴露诱导DNA损伤情况及与自由基的关系:A549细胞中,通过DNA碱性、中性彗星实验观察DNA单双链断裂,并联合NAC观察磁场诱导DNA损伤是否依赖于自由基;通过q-PCR分析磁场暴露前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变化;通过损伤修复缺陷的工具细胞NBS1-/-MEF、MDC1-/-MEF验证磁场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与DNA损伤有关;4.磁场暴露下细胞内微管变化:tubulin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微管形态的改变;5.磁场暴露后细胞自噬变化: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析磁场暴露前后细胞自噬标记物表达;Lysotrackerprobes观察溶酶体变化。结果肺癌细胞A549、LLC、H460暴露于磁场2天(2h/天)后,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暴露3天后,抑制率达到20-30%。而正常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肺癌细胞H1650和H1975暴露于同样磁场条件后,未出现明显抑制。同时,磁场可进一步增强化疗药物顺铂、紫杉醇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进一步发现,该磁场对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而非诱导凋亡。磁场暴露后A549细胞中自由基含量明显升高,自由基清除剂NAC可对暴露于磁场中的A549细胞产生一定保护,降低磁场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磁场暴露可诱导DNA损伤,发生DNA单双链断裂;且DNA损伤修复缺陷的细胞对电磁场更敏感;使用自由基清除剂NAC可以显着降低DNA损伤程度,说明磁场诱导DNA损伤是通过自由基增加而引起。Tubulin免疫荧光显示磁场暴露后细胞内微管丝网状结构消失,细胞间连接明显减少,提示电磁场可能通过影响微管正常形态,并可能进一步影响纺锤体功能,阻滞细胞周期。A549、LLC细胞暴露于磁场,2天后自噬标记蛋白LC3Ⅱ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在胞浆内呈点状聚集,提示该磁场诱导自噬水平上升。综上,本课题中所用的平均强度5.1mT的静磁场调制的50Hz极低频电磁场可选择性抑制肺癌细胞,主要影响分裂增殖,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诱导自由基的增加从而引起DNA损伤;同时,微管形态异常和自噬水平改变亦可能参与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结论1.平均强度5.1 mT的静磁场调制的50 Hz极低频电磁场对肺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细胞增殖率下降;磁场可与传统化疗药物协同抑制肺癌细胞;2.该磁场可诱导自由基水平升高,引起DNA单双链断裂,进而抑制肺癌细胞生长;3.该磁场可引起微管形态异常并诱导自噬水平提高,可能与其对肺癌细胞的的抑制作用有关。
伍思霞[7](2018)在《静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流输电电压等级不断升高,输电线路周围的环境静电场水平也随之升高,静电场是否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备受公众关注。由于目前尚无国家或国际标准给出静电场暴露标准限值,相关环境问题投诉处理工作困难重重。考虑到中国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方面工程体量大、技术水平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多次倡议由我国主导开展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静电场暴露标准限值研究。根据电磁环境标准制定相关准则,动物实验依据是制定静电场标准限值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然而目前静电场非热效应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较为缺乏,为推进静电场标准限值制定工作,亟需深入开展相关动物实验研究。本研究分别在已建成投运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下以及实验室可控条件下开展静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根据静电场暴露特性以及不同环境特点,分别研究建立了实际输电线下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静电场非热效应动物实验造模方法,从方法学角度为今后静电场暴露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实验设计参考。在确定造模方法基础上,分别在以上两种环境下开展动物实验,并以实验室研究为重点,研究不同暴露强度(名义80kV/m、50kV/m、40kV/m)和暴露时间(7d、14d、21d、35d、49d)下静电场对实验动物生长、行为、血液、肝脏、肾脏、生殖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探索静电场潜在的非热效应,同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究静电场非热效应的生物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血液方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名义80kV/m(实际55.3±2.7kV/m)静电场暴露可导致小鼠白细胞数量显着降低,从而影响小鼠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长期应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静电场作为一种外环境异常胁迫因子,可能引起小鼠应激反应,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激活,皮质酮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而皮质酮可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最终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此外,名义50kV/m、40kV/m(实际34.1 ±1.7kV/m、27.1 ±1.4kV/m)静电场暴露对小鼠白细胞数无显着影响,表明静电场对受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与暴露强度密切相关。(2)肝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静电场暴露会导致小鼠肝脏受损,且与暴露强度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个别肝功能指标显着升高,伴随肝脏氧化应激指标异常,说明破坏氧化还原体内平衡可能是静电场非热效应的机理之一。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肝脏损伤可逐渐恢复,表明一定时间后小鼠可对外界静电场产生适应,这可能与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关。(3)肾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名义80kV/m静电场暴露会影响小鼠肾脏功能,表现为暴露35d后,小鼠血清肌酐(CREA)含量显着升高,暴露结束后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肾小球部分足突融合成片状,偶见基底膜增生,表明较高强度静电场暴露可能会对小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产生影响。(4)雄性生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名义80kV/m静电场暴露可造成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内线粒体脊缺失,呈现空泡化,但这一改变并不影响小鼠精子的运动能力,其原因可能与支持精子运动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细胞质中的糖酵解过程而非线粒体的呼吸作用有关。(5)转录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名义80kV/m静电场暴露49天后,和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肝脏和睾丸分别有198、174个基因表达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20个基因在肝脏和睾丸中表达均发生了显着变化,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普遍参与了静电场非热效应的发生过程。KEGG分析结果表明,对囊泡循环相关的物质传递过程的影响和对MHC分子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的影响可能是静电场非热效应的两大内在生物作用机制,可一定程度上解释静电场作用下受体白细胞数量下降这一实验结果。本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快速发展,但尚未制定静电场暴露限值相关国际或国家标准这一实际,对静电场长期暴露非热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可从动物实验依据角度为直流输电线路静电场暴露标准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曹祺[8](2018)在《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雷达作业人员是一类特殊的工作群体,与其他职业人员的工作环境截然不同,他们长时间连续处于微波辐射的环境中。因工作强度和工作性质的要求,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定,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殖健康是否受到了微波辐射的影响,相关的研究工作甚少且研究结论暂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拟从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入手,明确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X、Y精子比例的影响。其次,通过动物模拟实验分析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及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从而为更合理地完善防护工作,更科学地规避微波辐射带来的潜在损害,更有效地保护男性雷达作业人员的生殖健康与生育力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方法1.选择本课题组到某雷达旅进行男性生殖健康专题调研时入组的**名调查对象为研究对象,以接触辐射年限为依据进行分组,分为非暴露组(即未接触辐射)、暴露组1(接触辐射0.5-1.5年)、暴露组2(接触辐射1.5-3.0年)、暴露组3(接触辐射3年以上),从4组研究对象精液标本中各随机抽取15份,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计数分析雷达微波辐射对作业人员精子X、Y比例的影响。2.以性成熟ICR雄鼠为动物模型,设置微波辐射强度梯度,强度分别为0 w/m2(对照组)、0.5 w/m2(实验组1)、1.5 w/m2(实验组2)、2.5 w/m2(实验组3)。收集辐射8周后四组雄鼠的血清、附睾和睾丸,比较各组间血清睾酮水平,附睾精子数量、精子活力、畸形率以及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生精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的表达水平有无差异。3.动物辐射实验2周后、4周后、8周后,将各组雄鼠与发情雌鼠按照1:3自然合笼,比较辐射2周、4周、8周的雌鼠受孕率、窝仔数,比较辐射8周受孕雌鼠的胎盘重量、胎鼠重量,计算胎盘效率。分别收集3.5dpc、10.5dpc、18.5dpc胚胎,通过双重套式PCR、双重PCR及外观鉴定,分析不同辐射强度、辐射时长对子代胚胎不同阶段性别比例的影响。结果1.雷达微波辐射对男性精子X、Y比例的影响:比较四组间X精子占XY精子总数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6)。2.模拟微波辐射对雄鼠生殖功能的影响:1)辐射对精子数量、精子活力、畸形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的精子数量下降(P<0.05),实验组2、实验组3的精子数量显着下降(P<0.01);实验组1、实验组2的精子活力下降(P<0.05),实验组3的精子活力显着下降(P<0.01);精子畸形率四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辐射对睾酮水平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实验组的睾酮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下降程度为:实验组3>实验组2>实验组1。3)辐射对睾丸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三个实验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受损,HE染色表现为精母细胞脱离管壁,生精细胞排列紊乱,内聚成团,精子数量减少;超微结构表现为生精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线粒体空泡,内质网扩张等。受损程度为:实验组3>实验组2>实验组1。4)辐射对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雄鼠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实验组2、实验组3生精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ax、Caspase-3在对照组生精细胞中呈散在阳性表达,实验组1、实验组2中阳性表达增多,实验组3中阳性表达明显增多。Bcl-2在对照组生精细胞中大量表达,三个实验组中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3.模拟微波辐射对雄鼠生育力及子代不同阶段胚胎性别比例的影响:1)与辐射2周、4周雄鼠交配的雌鼠:受孕率四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辐射8周雄鼠交配的雌鼠:受孕率四组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个实验组都有降低的趋势。以上三个时间节点的各组孕鼠窝仔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辐射8周雄鼠交配的孕鼠胎盘重量、子代胎鼠重量、胎盘效率四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子代性别比例方面,鉴定不同阶段(3.5dpc、10.5dpc、18.5dpc)胚胎数共计2473个,结果显示:受不同强度、不同时长微波辐射后,雄鼠的子代胚胎各阶段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和生育力造成了一定损伤,体现在精子数量、精子活力下降,睾酮水平降低,睾丸组织形态结构受损、生精细胞凋亡增加、受孕率降低等方面,窝仔数、胎盘重量、胎鼠重量及胎盘效率不受影响。本研究尚未发现微波辐射导致精子X、Y比例失衡以及子代胚胎各阶段性别比例失调,更具说服力的验证有待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回访调查。
刘永[9](2016)在《50Hz极低频电磁场和1800MHz射频电磁场表观遗传学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电力设备广泛使用,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场已经成为继空气、噪声和水源污染后的第四大污染,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健康。极低频电磁场(ELF-EMF)和射频电磁场(RF-EMF)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最普遍的两种电磁场。许多研究表明,ELF-EMF和RF-EMF暴露与人类健康损害和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包括儿童白血病、脑肿瘤、Lou Gehrig疾病以及老年痴呆症病等。由于雄性生殖器官对环境有害物质非常敏感,随着近年来精液质量下降和不育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密切关注ELF-EMF和RF-EMF对雄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危害。然而,目前关于ELF-EMF和RF-EMF是否具有明显的雄性生殖毒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实验研究结果还很不一致,而且关于ELF-EMF和RF-EMF暴露对(男)雄性生殖毒性以及机制也均不清楚。因此系统的开展ELF-EMF和RF-EMF生殖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二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途径之一。它指的是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将活性S-腺甲硫胺酸(S-aerosol-mentioning,SAM)转移至DNA分子胞嘧啶环5-C位点使其转变为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DNA甲基化是一种广泛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一般而言,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会抑制其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广泛参与了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miRNA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另一重要途径,作为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RNA(长度大约在1925核苷酸),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生物体中,包括动物、植物和病毒。miRNA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结合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miRNA通过与靶基因的结合能够抑制靶mRNA的翻译或提高mRNA的降解。miRNA介导的细胞调控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途径,人类基因组中约60%的基因都受到miRNA的调控,miRNA介导的细胞调控几乎涉及参与全部的细胞进程,如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等,且miRNA与多种人类肿瘤和男性生殖障碍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NA甲基化和miRNA对精子的生成和男性的生育能力至关重要。鉴于EMF暴露对雄性生殖健康的潜在危害值得关注,但现有研究未得出明确的结论。存在较大争议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无标准暴露装置,暴露频率、强度、时间不一,检测方法和细胞敏感性不同等有关;另一方面,不少研究发现ELF-EMF和RF-EMF没有明显的遗传毒性。因此,本研究拟从表观遗传学这一新的角度入手,系统的评价EMFs暴露是否对DNA甲基化以及miRNA等主要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产生影响;筛选关键性dna甲基化调控应答基因和mirna,并初步分析相关的dna甲基化调控基因和mirna在emfs暴露过程中的功能及其机制。为进一步全面认识电磁辐射的损伤效应与医学防护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材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50hzelf-emf的表观遗传学研究(1)以不同电场强度(1mt,2mt和3mt),间歇式暴露模式(5min开10min关)建立50hzelf-emf暴露条件下小鼠gc-2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细胞研究模型。暴露72h后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方法发现,不同场强的50hzelf-emf暴露对gc-2细胞的形态、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对gc-2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表明50hzelf-emf短期暴露在体外没有明显的细胞功能改变。(2)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定量分析发现:50hzelf-emf暴露后,1mt暴露组gc-2细胞dna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2mt和3mt暴露后,gc-2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表明50hzelf-emf暴露可以导致gc-2细胞dna异常甲基化。初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在50hzelf-emf暴露条件下,dnmt1、dnmt3b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改变,表明相关的dna甲基化转移酶参与了50hzelf-emf致gc-2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改变。(3)利用dna甲基化芯片初步筛选了50hzelf-emf暴露条件下主要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建立了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图谱。其中有400多个基因发生了明显的甲基化改变,表明50hzelf-emf暴露可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甲基化产生生物学效应。通过对部分候选基因dna甲基化状态的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nod1、lrrc9、tagln等基因启动子区明显甲基化,且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相关基因不仅可以作为50hzelf-emf暴露的候选标志物,而且可能在50hzelf-emf诱发的生物学效应中起重要作用。(4)利用表达谱芯片建立了50hzelf-emf暴露下差异基因表达谱。在1mt暴露条件下共有8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44个基因上调,40个基因显着下调);在3mt暴露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24个,其中包括235上调的基因和89个下调的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50hzelf-emf暴露下,maoa、bhmt、gng8、ugt2b34、dgat1和adh1等基因可能是1mt暴露条件下关键应答靶基因;而cyp3a11、ugt2b34、adcy5、ptgs1和cyp2b23等基因是3mt暴露条件下核心的靶基因。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验证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关键性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到免疫应激、组蛋白修饰、氧化应激等信号通路,提示50hzelf-emf可能影响相关的信号通路而产生生物学效应,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研究资料。(5)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建立了50hzelf-emf暴露条件下差异mirna表达谱。结果表明:50hzelf-emf暴露可以明显诱导mirna差异表达。1mt暴露组共有19个mirna的表达发生改变,其中有7个mirna表达上调,12个mirna表达下调。在3mt暴露组,差异表达的mirna共有36个,其中有9个mirna表达上调,27个mirna表达下调。进一步分析发现,在1mt暴露组中,mir-211-3p、mir-494-3p、mir-669f-3p和mir-1907是关键性应答mirna。然而,在3mt暴露组,mir-30e-5p、mir-210-5p、mir-224-5p、mir-196b-5p、mir-504-3p、mir-669c-5p和mir-455-3p是关键性应答mirna。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可能与elf-emf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采用go和kegg对mirna靶基因所涉及的信号通路分析发现,相关的mirna靶基因主要参与mtor信号通路、昼夜节律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长期抑郁和mapk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提示50hzelf-emf可能通过mirna影响上述信号通路和相关的生物学功能。我们的研究也表明这些显着改变的mirna可作为候选的生物标志物。(6)我们首次发现不同场强的50hzelf-emf能够改变gc-2细胞中mir-26b-5p的表达水平。单独过表达或者沉默mir-26b-5p对gc-2细胞的生长、凋亡以及细胞周期没有明显影响。但是过表达mir-26b-5p再暴露于3mt50hzelf-emf会引起gc-2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换,提示mir-26b-5p与50hzelf-emf存在着明显的交互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ccnd2是mir-26b-5p的一个直接的靶基因,mir-26b-5p的表达与ccnd2的表达呈负相关。进一步的实验表明50hzelf-emf与mir-26b-5p表达都可以改变ccnd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细胞周期。相关研究首次表明mir-26b-5p-ccnd2在gc-2细胞暴露于50hzelf-emf过程中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发挥重要作用。(2)1800mhzrf-emf的表观遗传学研究(1)以不同比吸收率(1w/kg、2w/kg和4w/kg),间歇式暴露模式(5min开10min关)分别建立了1800mhzrf-emf暴露条件下小鼠gc-2细胞的表观遗传学细胞研究模型。暴露72h后采用cck-8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分析发现:不同比吸收率的1800mhzrf-emf暴露对gc-2细胞的形态、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比吸收率的1800mhzrf-emf对gc-2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也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2)采用dotblot方法分析1800mhzrf-emf暴露后gc-2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w/kg和2w/kgrf-emf暴露时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4w/kgrf-emf暴露条件下gc-2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1800mhzrf-emf可改变dnmts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表明4w/kgrf-emf暴露能导致gc-2细胞dna甲基化异常改变,且DNMTs参与了4 W/kg RF-EMF诱导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改变调控。(3)利用DNA甲基化芯片对差异甲基化调控基因进行了筛选,发现4 W/kg RF-EMF暴露条件下,共有132个差异甲基化位点(54高甲基化和78低甲基化)。深入分析发现Cycs、Xpnpep3、Nmur2和Mob1a等基因的甲基化改变较为明显,且负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提示我们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1800 MHz RF-EMF的生物效应过程。(4)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建立了1800 MHz RF-EMF暴露条件下差异miRNA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4 W/kg RF-EMF暴露可以诱导miRNA差异表达。通过qRT-PCR验证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9a-3p、miR-291b-5p、miR-7684-5p、miR-6958-3p、miR-344g-5p、miR-669n和miR-1896可能是4 W/kg RF-EMF暴露条件下主要应答miRNA。这些差异表达miRNA可能与4 W/kg RF-EMF的生物学效应密切相关。(5)通过表达谱芯片建立了4 W/kg RF-EMF暴露后全基因组表达谱。发现共511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55个基因表达上调,256个基因表达下调。Signal-Net分析发现Ugt2a1和Cyp2b10可能是重要的靶基因。通过进一步验证和信号通路分析发现,4 W/kg RF-EMF暴露条件下主要影响天然免疫反应、β干扰素细胞反应、嗅觉信号转导、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G蛋白偶联受体等信号通路,提示RF-EMF暴露对一些基本生命活动有一定的影响。(6)我们进一步对1800 MHz RF-EMF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4 W/kg RF-EMF暴露后与天然免疫反应有关的基因,包括IL1а、IL6、IL10、Psg19、Oas1g和Cxcl10表达水平改变明显;与嗅觉信号转导有关的基因,包括Olfr50、Olfr128、Olfr167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发生了显着的改变,表明免疫反应和嗅觉信号转导信号通路可能在4 W/kg 1800 MHz RF-EMF的生物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50 Hz ELF-EMF和1800 MHz RF-EMF短期暴露都可以显着诱导DNA甲基化和miRNA差异表达,具有明显的表观遗传学效应。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筛选和确定了两种不同频率EMFs暴露条件下的关键性应答甲基化调控基因和miRNA,建立了应答关键基因信号通路网络,表明50 Hz ELF-EMF和1800 MHz RF-EMF暴露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影响免疫应激反应等信号通路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为后续EMFs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和研究资料。
魏晓霞[10](2016)在《50Hz磁场暴露对生殖系统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文中认为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家用电器的广泛普及,环境极低频电磁场(在我国主要是50 Hz电磁场)暴露水平增加,因此,公众和政府日益关注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部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极低频磁场暴露可能危害健康,如居住高压输电线附近儿童白血病发病风险增加;职业性极低频磁场暴露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认知、记忆等),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相关;极低频磁场暴露与生殖系统功能异常以及不良妊娠结局(流产、死产、低出生体重、神经管畸形等)发生风险相关等等。同时,也有流行病学研究报道极低频磁场暴露对人类健康无显着性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基于极低频磁场暴露与儿童白血病发病风险增加关联的有限流行病学研究证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极低频磁场归类为人类可疑致癌原,但缺乏极低频磁场致癌性、遗传毒性等相关的实验室研究证据支持。为研究极低频磁场作用生物体引发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我们实验室以不同系统来源(如视觉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的细胞为模型,以DNA损伤为指标筛选极低频磁场敏感细胞并探索极低频磁场作用敏感细胞的机制。在本学位论文中,我们将雄性生殖系统来源的小鼠精原细胞(GC-1 spg)、精母细胞(GC-2spd)和雌性生殖系统来源的野生型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K1)、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型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dhfr-)分别暴露于50 Hz磁场24小时,采用γH2AX焦点免疫荧光成像法检测细胞γH2AX焦点形成,碱性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片段化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细胞计数法评估细胞增殖,以及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进程。此外,我们对50 Hz磁场暴露对双氧水诱导细胞DNA损伤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索。以雄性生殖系统GC-1 spg和GC-2 spd细胞为研究对象,我们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yH2AX焦点形成实验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暴露组相比,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组yH2AX平均焦点数均未发生显着性改变;碱性彗星实验结果显示,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均未显着引起GC-1 spg和GC-2 spd细胞内DNA片断化水平的改变。2)CCK-8实验分析结果显示,3.0 mT(p<0.05)而非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显着提高GC-1 spg细胞活力,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均未引起GC-2 spd细胞活力的显着改变;细胞计数实验结果显示,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对GC-1 spg或GC-2 spd细胞增殖均无显着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对GC-1 spg和GC-2 spd细胞周期分布均无显着影响。3)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未显着影响10μM双氧水处理诱导的GC-1 spg细胞yH2AX焦点数量增加,但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显着促进10 μM双氧水处理诱导的GC-2 spd细胞yH2AX焦点数量增加(p<0.05);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未显着影响10 μM双氧水处理诱导的GC-1spg和GC-2 spd细胞DNA片段化水平改变。以雌性生殖系统CHO-K1和CHO/dhfr-细胞为研究对象,我们发现,1)与假暴露组相比,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未能显着影响CHO-K1或CHO/dhfr-细胞yH2AX焦点形成;2.0 mT(p<0.05)非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轻微但显着降低CHO-K1细胞DNA片断化水平,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均未显着影响CHO/dhfr-细胞DNA片断化水平。2)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均未引起CHO-K1细胞活力的显着变化,2.0 mT(p<0.05)非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显着提高CHO/dhfr细胞活力;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未显着影响CHO-K1细胞增殖能力,3.0 mT(p<0.05)非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显着促进CHO/dhfr-细胞增殖;2.0 mT或3.0 mT的50 Hz磁场暴露对CHO-K1和CHO/dhfr-细胞周期分布均无显着影响。3)2.0 mT的50 Hz磁场暴露未能显着影响50 μM双氧水处理诱导的CHO-K1或CHO/dhfr-细胞yH2AX焦点形成;2.0mT的50 Hz磁场暴露显着降低了50 μM双氧水处理诱导的CHO-K1细胞DNA片段化(p<0.05),但未显着影响50 μM双氧水处理诱导CHO/dhfr-细胞DNA片段化水平改变。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1)50 Hz磁场未影响GC-1spg和GC-2 spd细胞遗传毒性;50 Hz磁场提高GC-1 spg细胞活力;50 Hz磁场促进双氧水处理诱导的GC-2 spd细胞yH2AX焦点形成。2)50 Hz磁场降低CHO-K1细胞DNA片断化水平、抑制双氧水处理诱导的CHO-K1细胞DNA片段化;50 Hz磁场提高CHO/dhfr-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增殖。我们的研究数据提示生殖系统来源细胞响应50 Hz磁场存在差异性,其内在作用机制和卫生学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Effects of 60 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on testiculargerm cell apoptosis in m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60 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on testiculargerm cell apoptosis in mice(论文提纲范文)
(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磁场 |
2 中强磁场 |
3 磁场的生物学效应 |
4 雄性生殖系统的激素调控 |
5 磁场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 |
第一部分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
实验一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影响的机制探讨 |
实验一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三 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睾丸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空间电磁场的安全分析及生物效应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生物电磁安全研究现状 |
1.2.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磁安全标准研究现状 |
1.3 不同频段电磁场对生物体的健康影响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磁环境安全分析 |
2.1 电磁场暴露安全标准 |
2.2 人体外和体内的电磁暴露计算分析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中人体电磁安全性的仿真分析 |
3.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仿真模型和结构原理 |
3.2 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计算与人体器官有限元模型优化 |
3.2.1 电磁热多物理场耦合的有限元计算 |
3.2.2 人体器官建模和网格优化处理 |
3.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空间中人体的电磁安全性分析方法 |
3.3.1 线圈的不同充电位置及人体的不同姿态 |
3.3.2 身体器官层面的暴露分析方法 |
3.4 近人体表空间电磁场的分布 |
3.4.1 铝车体电屏蔽作用下的空间电磁场分布 |
3.4.2 体外电磁暴露指标的安全距离 |
3.5 人体电磁暴露指标分布 |
3.5.1 体内外电场分布对比 |
3.5.2 体内电流密度分布 |
3.5.3 体内电磁暴露指标的安全距离 |
3.6 人体内比吸收率及温度分布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空间电磁场的测量 |
4.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实验平台 |
4.2 人体暴露测量方案的制定 |
4.3 空间电磁场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效应影响在电磁暴露实验中的探究 |
5.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生物暴露实验 |
5.2 关于免疫器官的抗体影响 |
5.2.1 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5.2.2 脏器比与免疫特性指标原理 |
5.2.3 小鼠免疫特性的研究结果 |
5.3 组织器官的切片与激素水平 |
5.3.1 HE染色实验观察电磁干预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
5.3.2 电磁暴露对生殖器官激素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专利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3)50Hz磁场和低剂量镉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引言 |
2 材料和仪器 |
2.1 细胞及来源 |
2.2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2.3 重金属相关试剂 |
2.4 细胞活力相关试剂 |
2.5 细胞周期相关试剂 |
2.6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 |
2.7 抗体 |
2.8 主要仪器及耗材 |
2.9 常用试剂配置 |
3 实验方法 |
3.1 细胞培养 |
3.2 工频磁场暴露系统 |
3.3 蛋白组学分析 |
3.4 代谢组学分析 |
3.5 细胞活力 |
3.6 细胞周期 |
3.7 Western Blot |
3.8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正常培养条件下JEG-3细胞的细胞活力和细胞增殖分析 |
4.2 不同浓度镉单独暴露对JEG-3细胞的细胞活力影响 |
4.3 蛋白组学结果分析 |
4.3.1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蛋白质表达谱影响 |
4.3.2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差异表达蛋白的亚细胞结构定位分析 |
4.3.3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析 |
4.3.4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 细胞HSP70和Clusterin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分析 |
4.4 代谢组学结果分析 |
4.4.1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代谢物表达谱变化 |
4.4.2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差异代谢物的功能分析 |
4.4.3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差异代谢物验证 |
4.5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的细胞活力变化 |
4.6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致JEG-3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 |
4.6.1 Nocodazole处理细胞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析 |
4.6.2 磁场和镉单独或复合暴露对同步化细胞的细胞周期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补充材料 |
参考文献 |
综述 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对不良妊娠结局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发表论文及会议摘要 |
(4)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及相关标准概述 |
1.1.1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磁环境 |
1.1.2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相关标准 |
1.2 工频电场和磁场神经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1.2.1 流行病学调查 |
1.2.2 实验室研究 |
1.3 静态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
1.3.1 静磁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
1.3.2 静电场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静电场暴露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进程安排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际直流输电线下电场暴露 |
2.3.2 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静电场暴露 |
2.3.3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 |
2.3.4 海马组织准备 |
2.3.5 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测定 |
2.3.6 海马区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2.3.7 海马区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
2.3.8 海马区尼式体含量测定 |
2.3.9 海马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
2.3.10 海马区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2.3.11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结果 |
2.4.2 海马区神经递质含量 |
2.4.3 海马区氧化应激水平 |
2.4.4 海马区蛋白表达水平 |
2.4.5 海马区尼式体含量 |
2.4.6 海马区组织形态 |
2.4.7 海马区细胞超微结构 |
2.5 分析与讨论 |
2.5.1 不同环境下电场暴露动物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2.5.2 静电场暴露对学习记忆能力影响 |
2.5.3 静电场暴露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Nrf2-Keap1 信号通路的静电场暴露下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3.1.4 Morris水迷宫行为实验 |
3.1.5 海马区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
3.1.6 海马区Nrf2 蛋白水平测定 |
3.1.7 海马区Nrf2-Keap1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测定 |
3.1.8 统计学分析 |
3.2 实验结果 |
3.2.1 静电场暴露激活Nrf2-Keap1 信号通路 |
3.2.2 INH阻断静电场暴露下Nrf2-Keap1 信号通路的激活 |
3.2.3 INH引起海马区抗氧化能力下降 |
3.2.4 INH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无法恢复正常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脑组织样品准备 |
4.1.2 RNA提取和质检 |
4.1.3 RNA-seq文库构建 |
4.1.4 测序 |
4.1.5 生物信息分析 |
4.2 实验结果 |
4.2.1 提取的总RNA质检结果 |
4.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4.2.3 基因表达量分析 |
4.2.4 样本的生物学重复性分析 |
4.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2.6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4.2.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分析 |
4.3 分析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健康风险评估的静电场暴露限值研究 |
5.1 电磁场健康风险评估依据及其权重 |
5.2 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
5.3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需考虑的因素和准则 |
5.3.1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5.3.2 电磁环境标准制定相关准则 |
5.4 静电场暴露限值建议 |
5.4.1 选择科学依据 |
5.4.2 完成健康风险评估 |
5.4.3 确定阈值水平 |
5.4.4 选择安全因子 |
5.4.5 设定暴露限值 |
5.4.6 保证总体可行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致大鼠精子质量下降的机制探讨 |
实验一 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形态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三 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睾丸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种静磁场调制的极低频电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试验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实验耗材 |
1.3 生物制品 |
1.4 化学品 |
1.5 抗体 |
1.6 试剂盒 |
1.7 PCR引物 |
1.8 试剂配方 |
1.8.1 Western blot所需试剂配制 |
1.8.2 DNA碱性彗星实验 |
1.8.3 DNA中性彗星实验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
2.2.1 细胞冻存 |
2.2.2 细胞复苏 |
2.3 细胞活力检测 |
2.3.1 活细胞计数(细胞生长曲线、抑制率曲线绘制) |
2.3.2 CCK8细胞活力检测 |
2.4 BrdU检测细胞增殖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6 DCFH-DA探针检测自由基 |
2.7 彗星实验 |
2.7.1 碱性彗星实验 |
2.7.2 中性彗星实验 |
2.8 细胞免疫荧光 |
2.9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2.10 Lysotracker Probes检测溶酶体 |
2.11 柱式提取细胞总RNA |
2.12 逆转录反应 |
2.13 荧光定量Real Time PCR反应 |
2.14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3. 实验方案 |
3.1 实验装置 |
3.2 实验方案 |
4. 实验结果 |
4.1 磁场暴露装置暴露区域的磁场分布 |
4.2 磁场对肺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具有选择性 |
4.3 磁场可与化疗药物协同抑制A549细胞 |
4.4 磁场抑制A549细胞增殖 |
4.5 磁场通过诱导自由基产生发挥细胞抑制作用 |
4.6 磁场暴露通过诱导自由基产生造成DNA损伤 |
4.7 磁场暴露启动细胞DNA损伤修复 |
4.8 磁场暴露引起细胞内微管形态异常 |
4.9 磁场诱导细胞自噬 |
5. 讨论 |
5.1 自行研发的磁场发生设备与暴露条件 |
5.2 磁场对肺癌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
5.3 不同肺癌细胞株对磁场敏感性不同 |
5.4 磁场通过诱导自由基产生引起DNA损伤而抑制肺癌细胞 |
5.5 微管异常可能参与磁场的细胞抑制作用 |
5.6 磁场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7)静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电磁场非热效应研究水平综述 |
1.2.1 极低频电磁场非热效应研究进展 |
1.2.2 静电场非热效应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静电场非热效应动物实验造模方法研究 |
2.1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电场暴露动物实验造模方法 |
2.1.1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电磁环境分析 |
2.1.2 造模方法 |
2.1.3 实际输电线下电场暴露强度确定 |
2.2 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静电场暴露动物实验造模方法 |
2.2.1 静电场发生装置研制 |
2.2.2 造模方法 |
2.2.3 静电场暴露强度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下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研究 |
3.1 实际输电线下静电场暴露对小鼠生长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实际输电线下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实际输电线下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肝脏、肾脏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 |
3.4 实际输电线下静电场暴露对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 |
3.5 分析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室可控条件下静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研究 |
4.1 实验室内静电场暴露对小鼠生长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分析与讨论 |
4.2 实验室内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实验室内静电场暴露对小鼠肝脏、肾脏的影响 |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3.2 实验结果 |
4.3.3 分析与讨论 |
4.4 实验室内静电场暴露对小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4.2 实验结果 |
4.4.3 分析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静电场非热效应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收集 |
5.1.2 RNA提取 |
5.1.3 RNA纯化 |
5.1.4 RNA-seq文库构建 |
5.1.5 测序 |
5.1.6 生物信息分析 |
5.2 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及结果 |
5.2.1 RNA质检结果 |
5.2.2 参考基因组比对 |
5.2.3 基因表达量分析 |
5.2.4 样本生物学重复分析 |
5.2.5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 |
5.2.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5.2.8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分析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肝脏和睾丸共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3.2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静电场非热效应生物作用机制研究 |
5.3.3 静电场敏感基因筛选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8)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电磁辐射 |
2 微波电磁辐射及其生物学效应 |
3 雷达微波辐射 |
4 电磁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
5 电磁辐射对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 |
第一部分 雷达微波辐射对男性作业人员精子X、Y比例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微波辐射对雄鼠生殖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微波辐射对雄鼠生育力及不同阶段胚胎性别比例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50Hz极低频电磁场和1800MHz射频电磁场表观遗传学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词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和健康效应 |
1.2.2 射低频电磁场暴露和健康效应 |
1.2.3 EMF影响雄性生殖健康的可能机制 |
1.2.4 电磁场与表观遗传学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2 50 Hz ELF-EMF对DNA甲基化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细胞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与ELF-EMF暴露 |
2.3.2 CCK-8 法检测细胞生长 |
2.3.3 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率 |
2.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2.3.5 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 |
2.3.6 基因表达的检测 |
2.3.7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
2.3.8 基因芯片及其验证 |
2.3.9 MSP验证DNA甲基化修饰异常基因 |
2.3.10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50 Hz ELF-EMF不会影响GC-2 细胞生长 |
2.4.2 50 Hz ELF-EMF对GC-2 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2.4.3 50 Hz ELF-EMF对GC-2 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 |
2.4.4 50 Hz ELF-EMF对GC-2 细胞DNMTs表达水平的影响 |
2.4.5 50 Hz ELF-EMF暴露后DNA甲基化差异分析 |
2.4.6 50 Hz ELF-EMF暴露后基因表达分析 |
2.4.7 网络分析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50 Hz ELF-EMF影响miRNA介导的GC-2 细胞中信号通路的调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细胞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耗材 |
3.2.3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与ELF-EMF暴露 |
3.3.2 RNA逆转录miRNA |
3.3.3 反转录miRNA第一条链 |
3.3.4 miRNA qPCR反应 |
3.3.5 miRNA表达谱芯片 |
3.3.6 MSP检测宿主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
3.3.7 细胞转染 |
3.3.8 CCK-8 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生长 |
3.3.9 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
3.3.10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
3.3.11 靶基因预测 |
3.3.12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50 Hz ELF-EMF暴露可以诱导miRNA差异表达 |
3.4.2 定量PCR验证 50 Hz ELF-EMF暴露后差异表达miRNAs |
3.4.3 网络分析 |
3.4.4 50 Hz ELF-EMF不同强度暴露后核心miRNA的表达验证 |
3.4.5 50 Hz ELF-EMF介导潜在的miRNA的靶基因和功能分析 |
3.4.6 基于miRNA的表达谱GO和KEGG分析 |
3.4.7 不同的场强的ELF-EMF能改变GC-2 细胞中miR-26b-5p的表达 |
3.4.8 50 Hz ELF-EMF暴露并不会改变的miR-26b-5p宿主基因CTDSP1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 |
3.4.9 miR-26b-5p对GC-2 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
3.4.10 miR-26b-5p过表达或者沉默不影响GC-2 细胞凋亡和引起细胞周期阻滞 |
3.4.11 过表达miR-26b-5p再暴露于 3 mT ELF-EMF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3.4.12 过表达miR-26b-5p再暴露于 3 mT ELF-EMF对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3.4.13 CCND2是mi R-26b-5p的直接调控的靶基因 |
3.4.14 50 Hz ELF-EMF可以改变CCND2 mRNA和蛋白的表达 |
3.4.15 3 mT ELF-EMF暴露条件下,过表达miR-26b-5p可以改变GC-2 细胞中CCND2表达 |
3.5 讨论 |
4 1800 MHz RF-EMF对DNA甲基化的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细胞 |
4.2.2 主要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与RF-EMF暴露 |
4.3.2 CCK8法检测转染后细胞生长 |
4.3.3 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率 |
4.3.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4.3.5 基因表达的检测 |
4.3.6 全基因组甲基化检测 |
4.3.7 Western Blot 法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
4.3.8 基因芯片及其验证 |
4.3.9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1800 MHz RF-EMF不影响GC-2 细胞生长 |
4.4.2 1800 MHz RF-EMF不会诱导GC-2 细胞凋亡或细胞周期阻滞 |
4.4.3 1800 MHz RF-EMF可以增加GC-2 细胞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 |
4.4.4 1800 MHz RF-EMF可改变DNMTs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
4.4.5 初步建立了 1800MHz RF-EMF致全基因组甲基化图谱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1800 MHz RF-EMF对miRNA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细胞 |
5.2.2 主要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与RF-EMF暴露 |
5.3.2 基因表达的检测 |
5.3.3 基因芯片及其验证 |
5.3.4 统计学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1800 MHz RF-EMF暴露可以诱导的miRNA的差异表达 |
5.4.2 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核心的miRNA |
5.4.3 1800 MHz RF-EMF潜在的特异的miRNA的靶基因和功能分析 |
5.4.4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 1800 MHz RF-EMF暴露后差异表达基因 |
5.4.5 Signal-Net分析预测核心靶基因 |
5.4.6 microRNA-Gene-Network |
5.4.7 基于mRNA表达谱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
5.4.8 相关信号通路的验证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50 Hz ELF-EMF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
6.1.2 1800 MHz RF-EMF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B. 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 |
(10)50Hz磁场暴露对生殖系统细胞DNA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2 研究思路 |
3. 材料和仪器 |
3.1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
3.2 主要试剂配方 |
3.3 主要实验仪器 |
4 实验方法和原理 |
4.1 细胞培养 |
4.2 工频电磁场细胞辐照系统和辐照参数的选择 |
4.3 γH2AX焦点形成实验(免疫荧光) |
4.4 碱性彗星实验步骤 |
4.5 细胞活力检测 |
4.6 细胞增殖检测 |
4.7 流式细胞数分析细胞周期 |
4.8 数据统计 |
5 实验结果 |
5.1 50Hz磁场暴露对雄性生殖系统细胞的影响 |
5.1.1 50Hz磁场暴露对小鼠精原细胞(GC-1 spg)和精母细胞(GC-2 spd)DNA损伤的影响 |
5.1.2 50Hz磁场暴露对GC-1 spg和GC-2 spd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5.1.3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GC-1 spg和GC-2 spd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5.1.3.1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GC-1 spg和GC-2 spd细胞γH2AX焦点形成的影响 |
5.1.3.2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GC-1 spg和GC-2 spd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
5.2 50Hz磁场暴露对雌性生殖系统细胞的影响 |
5.2.1 50Hz磁场暴露对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K1)及其二氢叶酸还原酶缺陷型中国仓鼠卵巢上皮细胞(CHO/dhfr~-)DNA损伤的影响 |
5.2.2 50Hz磁场暴露对CHO-K1和CHO/dhfr~-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5.2.3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CHO-K1和CHO/dhfr~-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
5.2.3.1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CHO-K1和CHO/dhfr~-细胞γH2AX焦点形成的影响 |
5.2.3.2 50Hz磁场与双氧水复合暴露对CHO-K1和CHO/dhfr~-细胞DNA片段化的影响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Effects of 60 Hz electromagnetic field exposure on testiculargerm cell apoptosis in mice(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强磁场辐照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索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5)
-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空间电磁场的安全分析及生物效应影响[D]. 高妍.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3]50Hz磁场和低剂量镉复合暴露对JEG-3细胞行为的影响[D]. 金煜敏. 浙江大学, 2020(02)
- [4]静电场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基因表达影响研究[D]. 徐雅倩. 浙江大学, 2019(06)
- [5]220 MHz职业环境射频辐射对大鼠精子质量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郭玲.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6]一种静磁场调制的极低频电磁场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D]. 王璨. 浙江大学, 2019(03)
- [7]静电场暴露非热效应动物实验研究[D]. 伍思霞. 浙江大学, 2018(08)
- [8]微波辐射对雄性生殖功能、子代性别比例的影响研究[D]. 曹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4)
- [9]50Hz极低频电磁场和1800MHz射频电磁场表观遗传学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 刘永. 重庆大学, 2016(03)
- [10]50Hz磁场暴露对生殖系统细胞DNA损伤的影响[D]. 魏晓霞. 浙江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