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治疗的探讨

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治疗的探讨

一、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彩[1](2021)在《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我院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后,血流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恶性血液病儿童发生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易发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病原菌耐药情况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等以进一步帮助和指导临床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2014年9月30日~2020年10月31日确诊的101例次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并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照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类,将数据录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性别与年龄:101例次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患儿中男性65例次(64.36%),女性36例次(35.64%),男:女=1.81/1,平均年龄7.78±4.12岁。2.感染率和死亡率:本研究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血流感染的感染率为1.41%,发生血流感染的患儿中有79例次患儿经过有效治疗后血培养转阴且症状好转痊愈,治愈率中达78.22%,有22例次患儿逐渐恶化死亡,死亡率达21.78%。3.血流感染在原发病中的分布情况:血流感染在原发病中的分布情况按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0.5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5.88%)、恶性淋巴瘤(1.9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0.57%)。4.血流感染时伴随的感染灶:发生血流感染时大部分患儿无明确伴发感染部位,无明确伴发感染病灶者占(57.43%),有明确伴发感染灶者占(42.57%),其中最常见的部位是肺部(33.66%),其余部位分别是皮肤(2.97%)、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置管(2.97%)、肛周(1.98%)、肠道(0.99%)。5.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所检出的101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为79株(68.32%),革兰氏阳性菌为29株(28.71%),真菌3株(2.97%),其中居于前五位的菌群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二三代头孢耐药率大于70%,耐药率高,对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阳性菌对于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大于50%,对于莫西沙星、利奈唑胺、奎奴普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6株(5.94%),革兰氏阳性菌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12株(11.88%)。所检出的三株真菌对于抗真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6.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中,血小板计数及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正确与治疗效果相关,血小板计数较高组和抗生素选择正确组的治疗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年龄、血红蛋白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治疗效果未得出明显的相关性,其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儿发生血流感染时死亡率高,以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为原发病的患儿发生血流感染的发病率最高,多数发生血流感染患儿无明确伴发感染灶,但在有明确伴发感染灶者中以肺部感染最常见。2.恶性血液病患儿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次之,真菌检出率明显较低。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及阿米卡星有较好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菌则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有较好的敏感性。3.恶性血液病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血小板输注对于预后有重要影响。

黄洁[2](2019)在《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超细支气管镜、支气管内超声系统、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及快速现场细胞学评价(ROSE),即四加技术的支持下,评价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ROLTIC)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HM)并发肺部病灶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20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期间或移植后出现肺部病灶的患者行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的诊疗过程,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组织病理和刷检特殊染色、支气管镜肺泡灌洗(BAL)细胞分类计数、微生物培养及离心沉渣镜检、ROLTIC判读和治疗转归得出最终临床诊断。聚类分析是将ROLTIC印片判读出的结果按照细胞成分、数量及其背景聚类,分为八类,依次为化脓性感染、非化脓性感染、肉芽肿性炎症、机化和纤维化、恶性肺侵犯、免疫炎症反应、慢性炎症、其他或不确定。将同一名患者的ROLTIC聚类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相比较,评价经支气管镜行ROLTIC的诊断率、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中,均按照虚拟支气管镜导航和支气管内超声定位后行经支气管镜活检及刷检、ROLTIC印片及肺泡灌洗检查。所有检查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操作,无一例出现气胸、大咯血等并发症。经过病例随访,评估术后病理、微生物学结果回报、ROLTIC聚类分析和治疗转归,20例患者中最终临床诊断肺感染11例,其中包括1例卡氏肺孢子虫病,肺感染合并机化性肺炎3例,机化性肺炎2例(其中包含放射性肺炎1例),肺结核1例(肉芽肿性炎症)、恶性肺侵犯1例、其他或不确定2例。20例患者ROLTIC聚类分析结果如下:化脓性感染5例,非化脓性感染1例,肉芽肿性炎症1例、机化和纤维化8例、恶性肺侵犯1例、免疫性炎症反应1例、慢性炎症1例,以及其他或不确定2例。与最终临床诊断比较,ROLTIC聚类分析诊断率75%,敏感性72.22%,特异性100%。结论 联合采用超细支气管镜、虚拟电子导航系统、支气管内超声等高新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获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并发肺部病灶时介入性标本。基于ROSE的功能,将介入手段取得的肺组织制成细胞学印片行快速染色并判读。我们的研究首次将ROLTIC聚类分析技术引入到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肺部病灶的诊断中,ROLTIC技术可实时指导术者取材的方式,以获取具有诊断价值的标本,并基于ROLTIC聚类,分析所判读的细胞病理以缩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先导作用,与最终临床诊断相互印证,判断了诊断的精确度,获得了可喜的结果,诊断率为75%,并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低。故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期间或移植后肺部病灶评估,尤其是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方面,具较大临床价值。

李军,牛挺[3](2013)在《恶性血液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研究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合并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1]。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结核病的患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9倍,其中白血病最为常见[2-3]。据WHO统计资料估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病,每年约有840万新发病例,其中每年约28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为结核病高发地区,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459/10万[4]。我们将2000年以来恶性血液病诊治过程中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一、患病率1.总体患病率:结核病流行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恶性

孙忠亮,葛善义[4](2012)在《痰和血浆IFN-γ含量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痰和血浆γ-干扰素(IFN-γ)含量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分别检测并比较33例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患者(恶性血液病肺结核组)、34例无恶性血液病的肺结核患者(非血液病肺结核组)、36例恶性血液病无肺结核患者(恶性血液病对照组)、36例健康工作人员(健康对照组)痰和血浆中IFN-γ的含量。结果非血液病肺结核组痰IFN-γ含量高于血浆中含量,且痰IFN-γ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血浆IFN-γ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恶性血液病肺结核组痰IFN-γ含量低于恶性血液病对照组,血浆IFN-γ含量高于恶性血液病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肺结核组和非血液病肺结核组痰、血浆IFN-γ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痰和血浆IFN-γ含量可以作为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诊断(尤其是菌阴肺结核)的重要辅助指标。

邢宏运,卞铁荣,景丽,韩丽英[5](2012)在《2000~2010年20例血液病合并结核感染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良、恶性血液病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2010年间我院收治的良、恶性血液病合并结核感染患者20例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总结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给予正规抗结核(四联)及标准方案抗原发病治疗,抗结核治疗均有效;其中3例3个月后肝脾淋巴结均明显缩小、消失;仅其中1例急性白血病,拒绝行化疗,半年后因合并肺真菌感染及真菌败血症致结核致病灶扩散而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结核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在抗肿瘤治疗有效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经抗感染、抗真菌治疗无效时,应高度警惕合并结核感染的可能。

魏玉静,党惠兵,刘爱云,夏德运[6](2000)在《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冷怀明[7](2002)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文中指出

魏玉静,赵阳,夏德运[8](2001)在《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文中提出

王建英,李通,刘红[9](1998)在《血液病并发结核病的诊断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液病并发结核病的误诊及漏诊原因,寻求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了我院血液科收治的15例血液病并发结核病例的临床特点、X钱表现、病原菌检测结果及诊治经过。结果: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X钱表现多样,病原菌检测阳性率低,临床易误诊及漏诊,其误诊及漏诊率高达66.7%。结论:加深对血液病并发结核病的认识有利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漏诊率。

伍亚云,黄勋[10](2020)在《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的CT表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其相互关系,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选取2004年6月至2016年9月疑诊为IPA的血液病患者37例,对其胸部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临床疑诊为IPA的血液病患者中有8例经痰培养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确诊为IPA。CT诊断IPA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79.3%,阳性预测值为42.9%,阴性预测值为91.3%;疑诊和确诊患者的CT征象均以双肺多发斑片影最为常见,还可出现结节、支气管充气征、空洞、实变、团块影、晕轮征、新月征。疑诊和确诊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均以咳嗽、咳痰、发热最为常见,β-D-葡聚糖(β-D-glucan,G)/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alactomannan antigen,GM)试验多为阴性,但确诊患者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升高比例(57.1%)高于疑诊患者(31.4%)。CT病灶进展组和吸收组的痰培养、PCT和G/GM试验结果以及各项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容易并发IPA,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且大部分患者G/GM试验正常,因此,当血液病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临床症状时,应尽早考虑可能合并IPA,进一步完善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甚至病理等相关检查,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二、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病的特点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入组患者
        1.1.1 研究对象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1.2 研究方法
        1.2.1 支气管镜镜前会诊评估及临床数据记录
        1.2.2 主要仪器、材料试剂
        1.2.3 技术支持
        1.2.4 术前准备
        1.2.5 术中操作
        1.2.6 ROLTIC的方式聚类结果判读
        1.2.7 组织病理标本制备及HE染色判读
        1.2.8 肺泡灌洗液标本制备及判读
        1.2.9 病例追踪及数据分析
2.结果
    2.1 患者特点
    2.2 术中情况
    2.3 术后诊断、治疗及转归
    2.4 ROTIC聚类判读是实时有效
3 讨论
    3.1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时应早期鉴别病因
    3.2 诊断性介入肺脏病学的应用
    3.3 印片细胞学在疾病中的应用
    3.4 ROLTIC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的诊断价值
    3.5 研究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概论及诊疗期间介入肺脏病学对肺部并发症的诊断价值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痰和血浆IFN-γ含量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非血液病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痰、血浆IFN-γ含量
    2.2 恶性血液病肺结核组和恶性血液病对照组痰、血浆IFN-γ含量
    2.3 恶性血液病肺结核组和非血液病肺结核组痰、血浆IFN-γ含量
3 讨 论

(5)2000~2010年20例血液病合并结核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辅助检查
        1.3.1 实验室检查
        1.3.2 影像学检查
        1.3.3 病理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8)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材料
    1.2 治疗方法
        1.2.1 诱导化疗:
        1.2.2 抗结核治疗:
        1.2.3 预防性肝防护治疗: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断标准
2 结果
    2.1 疗效
    2.2 血象及感染情况
    2.3 毒副作用
3 讨论

(10)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T诊断IPA的价值
    2.2 CT征象
        2.2.1 CT早期表现
        2.2.2 CT征象具体类型及分布
        2.2.3 CT征象转归情况
    2.3 临床症状
    2.4 实验室检查
    2.5 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与CT征象转归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四、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血液病患儿化疗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D]. 王永彩.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快速现场肺组织印片细胞学聚类分析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并发肺部病灶中的应用[D]. 黄洁.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恶性血液病合并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李军,牛挺.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12)
  • [4]痰和血浆IFN-γ含量检测对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意义[J]. 孙忠亮,葛善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32)
  • [5]2000~2010年20例血液病合并结核感染临床分析[J]. 邢宏运,卞铁荣,景丽,韩丽英. 医学综述, 2012(10)
  • [6]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J]. 魏玉静,党惠兵,刘爱云,夏德运. 开封医专学报, 2000(04)
  • [7]《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第24卷主题词索引[J]. 冷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12)
  • [8]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的治疗探讨[J]. 魏玉静,赵阳,夏德运. 白血病.淋巴瘤, 2001(01)
  • [9]血液病并发结核病的诊断探讨[J]. 王建英,李通,刘红.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98(03)
  • [10]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J]. 伍亚云,黄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8)

标签:;  ;  ;  ;  ;  

恶性血液病并发肺结核治疗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