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物理命题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红[1](2021)在《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获得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佳效果。老师需要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作业布置上作出调整,而学生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进。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信息反馈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理论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就高一物理教学中师生之间信息反馈的时效性进行研究。重点选取了课后作业批改环节,对学生的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练习册的批阅方式、发放时间间隔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形式单一、批改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如果课后作业能及时反馈,是否有可能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衡量及时反馈策略有效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高一物理学业成绩,二是学生对待高中物理的情感态度。本次研究选取了西安市某省中学的两个一类班、两个二类班进行实验,将两个一类班和两个二类班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作为前测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对物理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符合实验要求。实验期间进行了变量控制,让作业发放的时效性成为唯一变量,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将月考和期中考试的物理成绩作为后测数据来进行实验分析。将所得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二类班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一类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本次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适应高一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策略,包括课前摸底、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批改方面的反馈策略。及时反馈策略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高一新生适应阶段的物理学习成绩,也充实了及时反馈策略在物理学科的有效性研究。
李永红[2](2020)在《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自2001年问世以来在语文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和开放性是其显着特征,它对于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弊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综合性学习又被正式列入语文教材,成为与阅读、写作、古诗词、口语交际等相并列的板块,越来越多的省市还将综合性学习这一板块纳入语文中考的范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在20年之后的今天,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实到教学和考试层面的表现和效果如何?本文将以湖北省语文中考的试题研究为切入口进行全方位剖析。第一章立足于综合性学习作为课程形态的涵义,从多角度观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了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理论层面的价值,在《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目标与内容的规定,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排情况,以及在中考语文测试中的意义。第二章分析湖北中考语文近五年综合性学习的试题。一是分析试题的形式特征,包括分值比重、文本类型、测试题型、材料来源;二是分析试题的测试目标,根据安德森的目标分类学理论,分别剖析了《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和湖北语文试题中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类型和认知维度,再两相对比其契合度。第三章反思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命题。从命题的总体风格特征、考查目标内容、问题情境设置中,发掘命题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据此预测命题趋势、对命题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第四章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根据前文对试题的分析来反哺教学,进一步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日常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和策略,比如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引导学生多元阅读,开发身边课程资源训练语文综合能力,总结常考题型点拨答题技巧等等。
诸葛浩[3](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提出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沃莲[4](2020)在《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文中指出中考作为检验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考试,在测量与评价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反馈教学效果更能指导教学改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广东自2010年开始实行省中考封闭命题,本文将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相关教育学及考试学原理对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近十年试题特点及不足,对当下命题进行反思,提出命题改进建议;探索试题发展大趋势,理清今后命题走向,为促进教学发展及学生成长服务。本文将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共有五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是交代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以及本文在一些方面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述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试题命制依据,分析在取消考纲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材三者与试卷的关系。第二章对近十年试题的结构与内容进行分析,其中结构方面主要是对题型结构进行分析;内容方面从板块题量、分值、主题、知识点分布等角度着重考虑。第三章挖掘近十年试题特点,发现试题结构稳定,注重考查基础知识;知识内容的考查体现一定灵活性;重视情境创设与学生情感体验;内容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第四章主要指出近十年试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不够巧妙;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初步分析这些不足会给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今后命题改进提出相关建议:设置多样题型;合理布局试题内容;注意命题严谨性。第五章是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探索试题变化趋势,其趋势主要体现在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这些变化趋势与新中考方向一脉相承,实质是课程改革新理念在学科领域的具体化,深刻影响着教学走向,给今后历史教学带来一些启示: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并就本文研究作整体反思。
侯彦[5](2019)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是历史教师帮助初中生在学习三年历史的基础上,集中复习,归纳学习成果,是打赢中考的关键一役。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掌舵人。论文从中考历史考试要求着手,研究当前山西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找出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现状的调查论证,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法。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结合国内历史教师、历史学者等人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中考学子做关于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针对性的调查,发现了历史教学中考中复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越俎代庖,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部分历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部分历史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复习时间短,内容多等;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即: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未更新、历史学科教学考试不被重视、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等;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为专业的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历史教师要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养成性学习习惯等。教师要认清楚中考历史总复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站在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课堂的主体,希望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充足的复习时间,使学生在历史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通过对史料实证的学习,增强历史理解的能力,达到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刘烈荣[6](2019)在《新课标背景下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变化和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2012-2018年海南省中考试卷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初中教学阶段,中考是检测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考试形式,同时也是评测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之下,近些年来中学历史试卷的命题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012-2018年是海南省中考改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海南省中学历史试题命题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人文性等多种特点。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从海南省中学历史试题改革背景及命题的依据出发,详细分析新课标背景下,分析海南省2012-2018年历史中考试卷的变化特点,总结分析了中考历史试卷命制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试卷命题变化的应对策略,为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刊编辑部[7](2018)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1~12期总目次》文中研究指明
李悦悦[8](2018)在《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研究 ——以2013年-2017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改革是中考命题改革的重要内容,担负着检测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任务和检测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情况的任务。自中考命题改革以来,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在题型、题量设置方面发生了变化,试题材料的选取更加丰富、贴近生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访谈、比较研究方法,对2013——2017年的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及描述性分析,本人共从四个部分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前言,主要阐述了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选择了本课题作为论文研究的对象,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分析了研究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意义,概括了国内外中考思想品德研究现状,介绍了本人进行课题研究时采用的方法,从四个方面讨论了论文撰写的价值。第一章阐述了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命题指导思想,坚持导向性、思想性、基础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命题原则,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由选择题和材料题两种题型构成,主要考查时政、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法律常识及国家情况(国情),本章对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的考试概况做出了具体阐述。第二章对2013——2017年的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做了具体分析,阐述了题型固定不变,选择题数量增加至22个,试题命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呈开放性特点。本章阐述了试题在时间、数量和命题思路设置方面的优势,分析了试题题型单一、知识点重复考查、缺乏创新型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选取材料、增添新题型、注重细节、提高命题人素质等命题建议。第三章对2013—2017年的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阐述了试题的命题趋势,即重基础、重能力、关注生活、突出地方特色,并依据命题趋势,对教师备课策略、日常教学策略、中考复习策略做了总结,阐述了学生在学习方式、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做法,为中学生备战思想品德中考提供了具有实践性的建议,为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本人希望通过对2013—2017年的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研究,能够对中考思想品德考试有所触动,能够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和中考复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担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和即将中考的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陈旭[9](2018)在《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世界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信息时代类似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中,批判性思维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放在显着重要位置。然而,由于受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及传统教育等影响,我国学生易于养成顺从尊长、依赖教师的定式,不善质疑,缺乏理性思辨与主动探究精神,思维呈现僵化与固化,这对全面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借助语言文字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困难,思维达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此时正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倘若错过将得不偿失。基于此,在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本文聚焦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以语文科为例,着力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即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紧绕研究目标,本文采用逻辑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展开,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梳理自杜威以来知名学者的重要论断,澄清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等,指明其核心是做出好的论证,其形成过程整体上依次要经过聚焦问题观点、分析论证结构及澄清语词意义等阶段。而后,论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以及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等。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将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融合式培养,无疑是在基础教育中更切实可行的方式,接着就探讨了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第二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开展实证调查,分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内外的一些相关实证调查进行分析,从侧面了解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状况;而后,在遵循测量学理论基础上,研究者编制出用于测量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评工具,并通过此测评工具对初中三个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状况进行直接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偏弱,各批判性思维分项技能发展也不均衡,但男女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显着差别。第三部分,分析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相关因素,主要从教育教学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考察。从外部因素看,我国传统思维模式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不足,封建专制制度的负面影响,以及一般公众的误读等导致批判性思维精神严重缺失。内部因素方面,通过对学科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状况的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及考试评价等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关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第四部分,系统探讨多维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围绕“做出好的论证”,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民主精神;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倾向等。这些培养策略各有侧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对每种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应用,本研究均用范例予以说明,为教学提供参考。第五部分,对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开展实践探索,由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合作,以教案重塑为基本实践策略,着重探索初中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并检验其成效。结果表明,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贯穿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得到明显发展。这也表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可行及有效的。总结而言,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本研究是将西方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运用于中国教学情境的探索,意图为建构本土化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理论打下基础,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理论;另一方面,本研究也是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深化和推进,能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和优化等提供实践性的参考与借鉴。
杭建华[10](2016)在《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文中研究说明考试是根据考核的目的,让考试对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事先编制的题目,按其结果给予评分,是对被测人的知识、智力和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测量。1自2008年以来,苏州市设立历史中考科目已经走过了8年。但由于2008年中考使用的是沪教版,历史分值仅为30分,从2009年才开始使用人教版教材,历史分值变为50分。因此,本文的研究从2009年开始。本文回顾了从2009年至2015年的苏州市历年历史中考试卷,通过分析历史中考试卷的变化,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和江苏省高考改革的背景,以考查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发展概况、特点、对苏州市历史试卷进行了思考,肯定其成功之处,又提出了在变革中有待改进之处,并探寻解决的对策,指导教师今后更好的教学。本文共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通过从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五个方面,讨论了本文撰写的价值。第二章介绍了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发展概况,阐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试卷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稳固阶段、创新阶段,并通过苏州中考历史试卷与其他地区试卷的比较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为苏州市历史中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第三章从2009—2015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特点来着手,从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着手,运用一系列表格详细的分析了苏州市中考考试范围,即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比例;中外比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也指出了试卷的结构形式,从而得出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呈现出四大特点:关注国家政策的热点、导向;渗透多种史学观点,审视历史的视角多元,视野开阔;苏州地方史的重视;能力立意加强,理解难度加大。第四章提出了对2009—2015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思考,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试卷的成功之处、试卷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改进试卷命题的建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既肯定了试卷的合理成功之处,又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对策。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课堂的有效性,强化专题,理清主干,延伸能力,注重能力的培养。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中考历史考试有所触动,能稳中求变,能有助于苏州市历史中考命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更好地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更能紧扣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教学改革中,定能为苏州历史试卷的命题工作者和中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中考物理命题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考物理命题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新高考背景 |
1.1.2 研究动机 |
1.1.3 实践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反馈和教学反馈 |
1.3.2 及时反馈和及时反馈策略 |
1.3.3 有效教学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
1.4 理论基础 |
1.4.1 教育学理论 |
1.4.2 心理学理论 |
1.4.3 有效教学理论 |
1.4.4 信息反馈理论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现状 |
2.1 学生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2.1.3 调查途径 |
2.1.4 调查结果 |
2.2 教师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材料 |
2.2.3 调查方法 |
2.2.4 调查结果 |
2.3 师生访谈 |
2.3.1 教师访谈汇总 |
2.3.2 学生访谈汇总 |
2.4 及时反馈现状总结 |
2.4.1 书面作业价值体现不充分 |
2.4.2 反馈不及时 |
2.4.3 反馈的信息量不足 |
第三章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 |
3.1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出发点 |
3.1.1 高一物理的学科特征 |
3.1.2 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
3.2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内容 |
3.2.1 课前了解学情,教师获取及时反馈 |
3.2.2 课堂教学互动,师生双向反馈 |
3.2.3 课后作业布置,及时批改发放 |
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及时反馈 |
3.3.1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布置 |
3.3.2 基于现代技术的课堂互动 |
3.3.3 基于现代科技的作业批改 |
第四章 及时反馈策略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方案 |
4.1.2 检测材料 |
4.1.3 实验假设 |
4.1.4 实验目的 |
4.1.5 实验方法 |
4.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
4.2.1 实验前测 |
4.2.2 实验实施过程 |
4.2.3 实验后测 |
4.3 实验期间的案例记录 |
4.4 及时反馈策略在作业批改环节有效教学的结果 |
4.4.1 实验结果分析 |
4.4.2 及时反馈策略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 |
4.4.3 及时反馈策略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
4.4.4 作业批改中实施及时反馈策略的反思 |
第五章 反思和展望 |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高一物理教学反馈学生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高一物理教学反馈老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师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月考测试试卷 |
附录 E:四个班级的作业收交记录 |
致谢 |
(2)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面面观 |
第一节 初中综合性学习的价值定位 |
一、知识观的转换 |
二、课程观的转换 |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
四、丰富了课程资源 |
第二节 《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 |
第三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 |
第四节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测试的意义 |
一、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
二、提高地位,引起重视 |
三、优化测试,完善体系 |
四、激励反馈,指导教学 |
第二章 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分析 |
第一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试题的形式特征 |
一、分值比重 |
二、文本类型 |
三、测试题型 |
四、材料来源 |
第二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测试目标的知识类型 |
一、《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知识类型 |
二、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不同知识类型测试目标的分值分布 |
第三节 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测试目标的认知维度 |
一、《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认知维度 |
二、湖北中考综合性学习不同认知维度测试目标的分值分布 |
第三章 湖北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命题审视 |
第一节 试题的多元开放 |
第二节 试题的考查内容 |
第三节 试题的活动情境 |
第四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
第一节 设计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多元阅读 |
第二节 开发课程资源,加强综合性学习训练 |
第三节 点拨答题要领,重视中考语文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及命题依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省卷使用概况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依据 |
一 课程标准与试卷关系分析 |
二 考试大纲与试卷关系分析 |
三 历史教材与试卷关系分析 |
第二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分析 |
一 选择题题型结构分析 |
二 综合题题型结构分析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
一 各板块题量、分值、比重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二 各板块主题、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布分析 |
第三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特点 |
第一节 题型结构稳定,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
第二节 知识内容的考查有一定灵活性 |
第三节 重视情境创设,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
第四节 贴近生活,凸显时代性和开放性 |
第四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不足之处 |
一 题型结构单调,创新性不足 |
二 综合题内容布局厚今薄古欠巧妙 |
三 部分题目情境创设不够严谨,材料与设问联系不强 |
第二节 对广东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改进建议 |
一 设置多样题型,实现不同题型考查功能 |
二 合理布局古今内容,借鉴优秀命题 |
三 注意命题细节,精益求精 |
第五章 广东近十年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及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
一 立意逐渐转型,学科素养凸显 |
二 越为注重唯物史观统摄下的多元史观考查 |
三 与高考衔接,更加注重综合能力考查 |
第二节 广东中考历史试卷变化趋势对教学的启示 |
一 加强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
二 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多元史观意识 |
三 关注高考试题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1.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文献综述 |
2.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实践的研究 |
3.对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案例研究法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一、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概述 |
(一)中考历史总复习简介 |
1.中考历史复习时间 |
2.中考历史总复习范围 |
(二)初中历史总复习的依据 |
1.依据课标要求 |
2.依据命题与核心素养要求 |
二、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1.总复习进行几轮的调查 |
2.学生重视程度的调查 |
3.历史教学具体实践的调查 |
4.历史教师针对备考心态辅导的调查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1.时间划分明确 |
2.复习任务、方法明确 |
三、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历史教师越俎代庖,学生过于依赖教师 |
(二)部分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形成课下复习习惯 |
(三)以题海战术代替总复习策略归纳 |
(四)部分教师缺乏指导备考经验 |
(五)复习时间短,内容多 |
四、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未更新 |
(二)历史学科考试不被重视 |
(三)学校注重分数,忽略过程 |
(四)部分历史教师自身综合能力不足 |
(五)部分历史教师忽视总复习方法的总结归纳 |
五、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的改进方法 |
(一)教师提高对总复习的整体设计与指导 |
1.教师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 |
2.教师准确把握中考历史命题方向 |
3.教师整体把握历史知识 |
4.教师整体把握学情 |
(二)教师多维度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总复习 |
1.多视角认识与复习历史知识 |
2.多视角指导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
3.指导多元化感悟历史核心素养 |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
1.知识点总结复习是基础 |
2.“线性”规律复习是重难点 |
3.试题冲刺复习抓重点 |
(四)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
1.教师外出学习 |
2.部分教师需更新教育观念 |
3.总结总复习方法策略 |
(五)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
1.改变学生集中总复习观念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6)新课标背景下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变化和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2012-2018年海南省中考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南省中学历史试题命题依据 |
第一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
第二节 初中历史教材 |
第三节 考试说明 |
第三章 近年来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变化及其特点——基于海南省 2012-2018 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分析 |
第一节 2012-2018 年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变化 |
第二节 2012-2018 年中考试卷的分值分布的变化 |
第三节 2012-2018 年中考试卷内容的变化 |
一、各大板块所占比重的变化 |
二、试题内容的变化 |
第四节 2012-2018 年中考试卷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 |
第五节 2012-2018 年中考试卷中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变化特点 |
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的把握 |
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与时俱进 |
三、命题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
四、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注重考查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
五、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
六、融入海南地方史的考查,注重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 |
七、立足核心素养,引领中考方向 |
第四章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试卷命题变化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 |
第二节 以新课标为基准,深挖教材,提升教学效果 |
第三节 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 |
第四节 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
第五节 与时俱进,突出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研究 ——以2013年-2017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中考思想品德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考试概况 |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命题原则 |
第三节 试题结构与题型 |
第二章 2013——2017年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 |
第一节 题型与题量分析 |
第二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制特点 |
第三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优点与不足 |
第四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题建议 |
第三章 2013—2017年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思考 |
第一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题趋势 |
第二节 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命题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
(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批判性思维的呼唤 |
(二)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
(三)当前我国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要求 |
(四)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状令人堪忧 |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二)有关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
(三)有关批判性思维测评的研究 |
(四)有关语文科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路线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批判性思维及其培养 |
一、批判性思维透视 |
(一)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
(二)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 |
(三)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及标准 |
(四)批判性思维的译名讨论 |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批判性思维的可教性:不同学者间的论争 |
(二)超越皮亚杰:从形式思维到后形式思维 |
(三)使批判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社会认知的视角 |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方式 |
(一)设置专门课程的独立式培养 |
(二)与学科课程结合的融合式培养 |
(三)将专门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的混合式培养 |
(四)对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启示 |
四、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 |
(一)目标聚焦:将批判性思维作为基本教学目标 |
(二)内容重构:保证有达成目标的有效教学内容 |
(三)过程优化:采用有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
(四)评价凸显:将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教学重要指标 |
第三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
二、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实证调查 |
三、基于自编测试工具的实证调查 |
(一)批判性思维测试工具编制 |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
四、小结 |
第四章 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外部因素 |
(一)传统思维模式中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
(二)传统伦理道德下批判性思维的失落 |
(三)封建专制体制遗留的负面影响 |
(四)一般公众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读 |
二、影响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语文科为例 |
(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
(二)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 |
(三)从作业布置的角度看 |
(四)从考试测评的角度看 |
三、小结 |
第五章 初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
(一)认知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
(二)认知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
二、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
(一)解放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
(二)解放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
三、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分析 |
(一)情感取向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体系 |
(二)情感取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应用范例 |
第六章 语文科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探索 |
一、实践探索的目的与对象 |
二、实践探索的内容与基本策略 |
(一)实践探索的内容 |
(二)实践探索的基本策略:教案重塑 |
三、实践探索的过程 |
(一)对合作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培训 |
(二)学习和借鉴批判性思维教学范例 |
(三)合作教师教案重塑并开展教学实践 |
(四)开展公开教学并对合作教师进行访谈 |
四、实践探索的成效 |
(一)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
(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品质明显发展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果撮要 |
二、研究的一些新意 |
三、研究的限制 |
四、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卷 |
附录二 对参与实践探索教师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发展概况 |
2.1 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 |
2.2 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与南北两地区的比较 |
2.2.1 苏州历史中考试卷与无锡市相比较 |
2.2.2 苏州历史中考试卷与南通市相比较 |
2.3 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发展过程 |
第三章 2009——2015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特点 |
3.1 考试具体内容 |
3.2 考试具体形式 |
3.3 试卷体现的特点 |
3.3.1 关注国家政策的热点、导向 |
3.3.2 渗透多种史学观点,审视历史的视角多元,视野开阔 |
3.3.3 苏州地方史的重视 |
3.3.4 能力立意加强,理解难度加大 |
第四章 2009——2015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的思考 |
4.1 试卷的成功之处 |
4.1.1 突出史料的运用 |
4.1.2 紧跟新课改的理念,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宗旨 |
4.1.3 注重图文并茂,图像材料运用非常丰富 |
4.2 试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3 改进试卷命题的建议 |
4.4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 |
4.4.1 关注课堂的有效性 |
4.4.2 关注时政,联系社会,聚焦热点 |
4.4.3 强化专题,理清主干,构建框架结构 |
4.4.4 注重读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考物理命题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王永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2]湖北省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命题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 李永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广东省近十年中考历史试题研究[D]. 吴沃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历史教学中考总复习研究 ——基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第五中学的调查[D]. 侯彦. 渤海大学, 2019(12)
- [6]新课标背景下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变化和教学应对策略研究 ——2012-2018年海南省中考试卷为例[D]. 刘烈荣.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年第1~12期总目次[J]. 本刊编辑部.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23)
- [8]聊城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研究 ——以2013年-2017年为例[D]. 李悦悦. 聊城大学, 2018(10)
- [9]初中学科融合式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 ——以语文科为例[D]. 陈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苏州市历史中考试卷发展研究(2009-2015)[D]. 杭建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