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膜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LB膜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一、LB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焱[1](2021)在《基于LB技术构建矿物超薄膜及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与浮选动力学简捷测定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angmuir-Blodgett(LB)技术是一种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实现双亲分子定向排列,并可将分子膜转移到基片上的工具。本论文借助LB技术构建了染料分子-锂皂石与复合矿物(黄铁矿、白云石等)-浮选药剂分子的两类矿物超薄膜(LB杂化膜),分别研究了其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及浮选动力学简捷测定中的相关科学问题。构建出荧光素(FL)和罗丹明B(RhB)与单片锂皂石复合的LB杂化膜,通过考察表面压力-分子面积(π-A)等温线,研究杂化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谱特性,实验发现:当两类染料分子在溶剂中时不存在FRET现象,表明该体系中两类分子不发生能量转移;在粘土laponite存在下,两类分子都可以在粘土片层上实现吸附与自组装,并且分子间距离拉近,能实现FRET效率达92%的能量转移。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等的测定结果,发现FL是供体,RhB是受体,粘土片层能使得两类分子之间距离拉近,并且实现染料分子的浓度增加,改变了杂化膜表面的疏水性,故实现高效FRET能量转移。该研究结果证明粘土片层在生物传感器、染料激光器等电子光学器件领域具有应用价值。针对体相矿物浮选动力学测定过程复杂、精度不高的难题,本论文利用LB技术构建了复合矿物(黄铁矿为主相,白云石和石英作为杂质)-浮选药剂分子膜,模拟了泡沫浮选的吸附过程,将曲面气泡吸附简化为气液界面的平面吸附,通过测定表面压力-吸附时间(π-t)动力学曲线,简捷测定了Langmuir复合膜在空气/水界面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数据,包括浮选动力学时间常数(τ1/e,32.0~139.0 s)、浮选药剂分子吸附速率常数(k=0.0315~0.00718 s-1),药剂用量参数(分配系数Kd=0.221~0.339),吸附自由能(-ΔG,2.68~3.74 k J·mol-1),实现了复杂的浮选吸附过程的简便测定。通过与体相浮选实验结果比对发现,数据吻合性很好,该方法具有测定数据精度高,测定过程简单,能够实时监测等特点。因此,本方法开辟了LB技术在泡沫浮选动力学和热力学测定技术的应用先例。

江育荧[2](2021)在《酞菁基超分子手性组装体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关于超分子手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在超分子手性的产生、调控及其功能化方面。研究超分子手性,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构筑基元的选择,一方面构筑基元分子间应该存在足够强的作用力,驱动手性超分子组装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构筑基元分子自身应具备某些方面良好的性能以保障所形成的超分子组装体具备功能化应用的潜力。酞菁分子独特的共轭体系和良好的平面性使其在组装过程中可以有足够的π-π相互作用力。此外,酞菁分子上有多个可以被取代的位点,使其分子结构能够更加丰富,为超分子的结构调控奠定了基础。这些特征使酞菁分子成为构筑手性超分子的优良选择。而三明治型酞菁配合物通过金属离子将单层酞菁连接起来,因此扩大了其共轭体系,使其导电性能得到提高,并且随着酞菁层数增多,基元分子上可以被取代的位点数增加,为超分子的结构调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三明治型酞菁构筑的超分子组装体已被证实在光、电、传感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应用潜力。此外,以三明治型酞菁构筑手性超分子体系近几年来也开始被研究。然而,酞菁自组装体系超分子手性的产生原理、调控以及手性超分子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本文将基于这几点问题展开研究:1.在气液界面上,利用非手性的15-冠醚-5取代的酞菁分子H2Pc(15C5)4作为主体分子,在水中带正电荷的聚赖氨酸poly-L-lysine、带负电荷的DNA分子分别作为客体分子,通过Langmuir-Blodgett(LB)技术进行共组装。在组装过程中,通过主体酞菁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客体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生物大分子的手性传递到组装体中,从而使组装体具有良好的光学活性。并且对于不同的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组装体的手性信号也是不同的。此外,利用稳态荧光的方法,将制得的H2Pc(15C5)4/poly-L-lysine手性共组装体系用于小分子手性识别上,既实现了对多种氨基酸对映异构体的识别,又能对几种单糖差向异构体进行手性识别。这一研究为利用单一的超分子组装体实现多目标物质手性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2.以非手性酞菁分子H2Pc(15C5)4作为主体构筑基元,溶于水亚相中的几种碱金属离子作为客体,在气液界面上利用LB技术分别进行组装。研究发现,非手性的H2Pc(15C5)4自身能够组装形成手性组装体,当与碱金属离子进行共组装时,由于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形成的组装体手性信号的强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由于冠醚的腔体与碱金属的尺寸匹配效应,H2Pc(15C5)4分子与K+通过相互作用共组装可以形成特殊的螺旋结构,从而使超分子手性明显增强,Na+对其影响并不明显,而半径更小的Li+则不能诱导该非手性酞菁产生手性组装体。这一工作实现了在气液界面上对超分子手性的调控,有助于开发基于非手性酞菁构筑基元的可调控手性超分子。3.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聚赖氨酸与冠醚取代的酞菁分子在气液界面上能够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主体分子换为12-冠醚-4与丁氧基取代的三明治型双层酞菁配合物Eu[Pc(12C4)4][Pc(OC4H9)8](EuPc2),通过与客体ε-聚赖氨酸分子(poly-L-lysine)相互作用,利用LB技术成功制备了具有单分子尺度直径(1.7 nm)的一维纳米纤维。该纳米纤维被证实形成了分隔化的内部结构,能够作为单一的电化学传感材料在溶液和气体两相中分别对有害物质亚硝酸根(NO2-)和二氧化氮(NO2)实现有效的检测。并且在水溶液中对于NO2-的检测实现了高灵敏度(16 μA mM-1)、低检测限(0.046μM)、宽线性范围(0.2-1000μM)以及良好的抗干扰能力。研究还发现,该纳米纤维由于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使其在气相和液相中的传感性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机制。该工作为开发多功能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一维纳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4.为了增加主体分子的疏水性,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利用含有更长氧碳链的辛氧基和12-冠醚-4取代的非手性双层酞菁分子Eu[Pc(12C4)4][Pc(OC8H17)8](EuPc2-8)作为主体分子,通过LB技术与ε-聚赖氨酸(poly-L-lysine)共组装制备了单分子尺度直径(1.25 nm)的一维螺旋纳米纤维。研究发现尽管EuPc2-8分子是非手性的,制得的EuPc2-8/poly-L-lysine螺旋纳米纤维共组装体却产生了明显的光学活性。此外,将EuPc2-8/poly-L-lysine共组装体系应用在电化学手性识别上,实现了对色氨酸对映体的良好识别性能。

马瑞丽[3](2020)在《LDHs基复合材料的构筑、调控及其应用探索的研究》文中指出层状双羟基金属复合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即LDHs)作为一种二维无机层状材料,具有可插层组装的特性,可与一种或多种光功能性客体分子复合构筑LDHs基复合发光材料。LDHs的刚性层板可为光功能性客体分子提供限域环境,使其均匀地分散在层间,减弱它的非辐射跃迁,进而提升其发光性能。本论文致力于提高光功能性客体分子的性能和发现新颖的发光现象,并扩展其应用范围。以LDHs为主体材料,基于静电超分子组装,分别与碲化镉量子点(CdTe QD)、花菁素染料(Cy3)和花生酸(AA)复合构筑(CdTe QD@LDHs/AA)n与(Cy3@LDHs/AA)nLB薄膜;通过插层的方式,分别与2,2,4,4-四羟基二苯甲酮(BP2)、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5-磺酸(BP4)与2,2’-二羟基-4,4’二甲氧基-5,5’二磺酸钠二苯甲酮(BP9)复合构筑DES-BP(x%)/LDHs(BP:BP2、BP4、BP9)材料,经结构分析,产物可以命名为二维层间超分子无限固溶体(2D ISISSs)。对(CdTe QD@LDHs/AA)n 与(Cy3@LDHs/AA)n LB 薄膜和DES-BP(x%)/LDHs 2D ISISSs的光学性能进行调控优化后,根据它们的结构性能进行应用探索。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光功能性薄膜、粉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潜在应用研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设计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双亲性(CdTe QD@LDHs/AA)n Langmuir-Blodgett(LB)薄膜的制备及其有机挥发性气体(VOCs)荧光传感性能研究:基于构建仿生物膜的构想,以Mg2Al-LDHs纳米片为主体层板,CdTe QDs为发光客体分子,AA为双亲性分子,利用LB膜静电组装法构筑双亲性(CdTe QD@LDHs/AA)nLB薄膜,SAXRD、SEM、紫外、荧光光谱等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周期性有序结构并且表面形貌均一。CdTe QDs与单纯的层层组装法(LbL)法制备的(CdTe QDs@LDHs)n膜相比,双亲性(CdTe QD@LDHs/AA)nLB薄膜的发光强度、寿命和量子产率分别增加了约10、2和3倍,这归因于AA的间隔作用有利于CdTe QDs的均匀分散,减弱因分子间相互作用造成非辐射跃迁。并且,与(CdTe QD/AA)3 LB薄膜相比,(CdTe QD@LDHs/AA)3 LB薄膜的发光强度增加至5倍,可以归因于LDHs刚性层板为CdTe QDs提供层间限域环境,抑制分子之间聚集造成的淬灭现象。考虑到(CdTe QD@LDHs/AA)nLB薄膜双亲性结构,将其应用到具有不同极性的VOCs检测当中:对具有强极性的胺类VOCs产生不可逆的荧光淬灭现象,对非胺类VOCs产生可逆的荧光增强的现象。根据SAXRD与ATR-FTIR的分析,推测该薄膜对VOCs产生的荧光增强/淬灭双模式响应归因于薄膜的双亲性结构对不同极性的VOCs的吸附不同。2、双亲性(Cy3@LDHs/AA)nLB薄膜的制备及其温度传感性能研究:为了扩展LDHs基薄膜的组装客体分子范围,利用LB膜法将Mg2Al-LDHs纳米片与两性有机分子Cy3层层组装构筑双亲性(Cy3@LDHs/AA)nLB 薄膜。SAXRD、SEM、AFM 表明该薄膜具有周期性有序结构和均匀的形貌;紫外和荧光光谱检测该沉积过程是均匀递增的。与Cy3溶液相比,(Cy3@LDHs/AA)40 LB薄膜的寿命、量子产率和辐射跃迁的速率常数(kr)分别增加约6、12和2倍。AA的分隔分散作用和LDHs纳米片提供的刚性限域环境使Cy3在薄膜状态时均匀分散,并有效抑制了分子间π-π堆积或偶极-偶极相互作用,避免其发光淬灭现象,从而提升Cy3的发光性能。(Cy3@LDHs/AA)n LB薄膜对于温度的刺激有明显的可逆响应,其发光的强度随着温度增加而减弱,这可以归因于升高温度增加了非辐射跃迁的发生。本工作扩展了 LDHs基薄膜的客体分子范围,实现了 Cy3的固载化和发光性能的提升,并且发现其在温度传感领域具有极大潜力。3、DES-BP(x%)/LDHs 2D ISISSs的制备,调控及其生物成像研究:基于LDHs的可插层性,选取三种紫外光吸收剂((BP:BP2、BP4、BP9)使用单滴法制备DES-BP(x%)/LDHs 2D ISISSs。与纯的BP溶液和固体相比,DES-BP(x%)/LDHs 2D ISISSs的发光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它们的发射波长在480-520 nm之间具有可调性,通过改变x%可对BP的发光性能进行调控优化。其中DES-BP2(4%)/LDHs、DES-BP4(8%)/LDHs 和 DES-BP9(16%)/LDHs 的发光强度是最佳的。与纯的BP2固体相比,DES-BP2(4%)/LDHs的量子产率、寿命、荧光强度、kr分别增加了近13、4、75和4倍;与纯的BP4固体相比,DES-BP4(8%)/LDHs的量子产率、寿命、荧光强度和kr分别增加了近14、4、45和3倍;与纯的BP9固体相比,DES-BP9(16%)/LDHs的量子产率、寿命、荧光强度和kr分别增加了近30、10、100 和 4 倍。与此同时,DES-BP2(4%)/LDHs、DES-BP4(8%)/LDHs和DES-BP9(16%)/LDHs的非辐射跃迁速率常数(knr)分别减弱了 2、5和5倍。更重要的是,与BP2、BP4和BP9的溶液和固体相比,DES-BP(x%)/LDHs出现了上转化发光的新性能。基于DES-BP(x%)/LDHs优异的发光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细胞穿透性,将其应用到细胞上/下转换激光共聚焦荧光成像,荧光寿命成像中。相比原BP类分子,DES-BP(x%)/LDHs呈现杰出的细胞溶酶体成像能力,因此DES-BP(x%)/LDHs可作为荧光探针应用到细胞成像领域。

李敏[4](2020)在《基于黑磷纳米片及有机小分子组装单元的有序LB膜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子自组装是由较弱的、可逆的非共价键作用力形成的超分子体系,且拥有分子识别基础上的特殊功能。在气液界面上的分子自组装的方式称为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利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的复合膜材料拥有很好的理化性质和许多领域中广阔的应用价值。黑磷(BP)是一种类似石墨烯的二维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催化、能源、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因此,BP功能化的研究对于自组装纳米材料的开发至关重要。本文通过Langmuir-Blodgett(LB)技术成功设计制备了经过化学修饰的黑磷纳米片(f-BPNSs)与染料的复合膜,研究其自组装机理和超分子材料性能。首先,为了更好地利用BP的特性,将其剥离形成BP纳米片(BPNSs),然后用4-叠氮苯甲酸修饰表面得到改性后的BP纳米片(f-BPNSs)以保持BP纳米片在环境中的稳定性。通过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基于黑磷纳米片(BPNSs)和染料的复合膜。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图像证明了复合膜的成功制备。此外,所得的f-BPNSs-染料复合LB膜对酸和碱气体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结果表明,f-BPNSs-染料复合膜对Rhodamine 6G(R6G)分子具有表面增强的性能。当前的工作为基于BP的自组装膜材料气体传感器和SERS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线索。另外,胆固醇酰胺衍生物分子由于具有易衍生和低成本的特点,已成为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中具有吸引力的初始材料或模型系统。本文通过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胆固醇酰胺衍生物(CHAM)与β-环糊精及β-环糊精聚合物的LB膜,实验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透射电镜等多种表征手段研究所制备的LB膜组装过程的多样化和主客体识别机理,表征发现在气液界面的二维空间内分子进行自组装得到了有序的分子薄膜,而且CHAM分子中的金刚烷基团插入到环糊精的分子空腔中发生了主客体识别形成了包络复合物。此外,所得的CHAM-poly-β-环糊精复合膜具有较好的光电性能。

陈红旭[5](2020)在《共聚物组成与亚相条件对PDMAEMA-b-PLMA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文中认为环境响应性聚合物具有独特的环境响应特性,故在基因载体、药物传递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Langmuir膜天平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研究了两种环境响应性嵌段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十二酯(PDMAEMA-b-PLMA,即PDMAEMA77%-PLMA和PDMAEMA18%-PLMA)在空气/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及其Langmuir-Blodgett(LB)膜。系统地研究了共聚物组成和亚相条件(p H、温度、离子强度和离子特异性效应)对共聚物单层的等温线、滞后曲线及其LB膜形貌的影响。在未加盐的情况下,两种PDMAEMA-b-PLMA单层的表面压-平均分子面积等温线随着亚相p H的升高向平均分子面积(mma)逐渐增大的方向移动。这是由于PDMAEMA嵌段的质子化程度逐渐降低所导致的。在酸性条件下,两种PDMAEMA-b-PLMA单层的压缩和膨胀等温线基本重合,这是由于完全质子化的PDMAEMA嵌段在压缩前已溶入水中,在膨胀过程中也不回到水面;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非质子化的PDMAEMA嵌段在压缩过程中浸入水中,但仅有部分在膨胀过程中返回至界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除了PDMAEMA18%-PLMA单层在较低温度的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的等温线分别接近外,两种PDMAEMA-b-PLMA单层的等温线在不同p H条件下随着亚相温度升高向mma逐渐增大的方向移动,这是由于共聚物分子链的活动能力和伸展程度逐渐增大所致的。在不同离子强度的酸性条件下,以亲水性嵌段为主的共聚物PDMAEMA77%-PLMA单层的等温线基本重合,而以疏水性嵌段为主的共聚物PDMAEMA18%-PLMA单层的等温线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依次向mma增大、减小、再增大的方向移动。在碱性条件下,由于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两种PDMAEMA-b-PLMA共聚物单层的等温线随着离子浓度增大的变化趋势不同。PDMAEMA77%-PLMA的LB膜除了在高温的无盐碱性条件下呈现出蠕虫状聚集体外,在其他亚相条件下均呈现孤立的圆形胶束结构。PDMAEMA18%-PLMA单层在低温无盐条件下的初始LB膜呈现蠕虫状聚集体和孤立圆形胶束的混合结构,前者的含量随着亚相p H的升高逐渐降低。共聚物LB膜由于PDMAEMA的局部富集而呈现出大的PDMAEMA区域,而在离子的特异性效应的影响下,其呈现出部分或完全融合的PLMA核和PDMAEMA壳的大聚集体。

潘文婷[6](2020)在《温敏双亲水性共聚物PNIPAM-b-POEGA在空气/水界面聚集行为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空气/水界面,两亲性嵌段共聚物通常形成由疏水嵌段核和亲水嵌段壳组成的表面胶束。然而,双亲水性嵌段共聚物(DHBC)不包含疏水嵌段,其形成的表面胶束结构还有待探索。本文主要利用膜天平技术和原子力显微镜对DHBC型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b-聚丙烯酸寡聚乙二醇酯(PNIPAM-b-POEGA)在空气/水界面的聚集行为及其Langmuir-Blodgett(LB)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表征。系统地研究了亚相pH值、温度、离子强度、离子的种类及浓度等因素对PNIPAM-b-POEGA单层的表面压-平均分子面积(π-A)等温线、滞后曲线及其LB膜表面形貌的影响,揭示了双亲水性聚合物在不同亚相条件下的界面聚集行为。结果表明,随着亚相pH值的增加,等温线向平均分子面积(mma)增大的方向移动,这是由POEGA嵌段的伸展程度逐渐增加所引起的。在不同pH条件下,当温度低于PNIPAM-b-POEGA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时,共聚物等温线均向mma高的方向移动;但是当温度高于其LCST时,共聚物等温线向mma减小的方向移动。我们认为,PNIPAM-b-POEGA在空气/水界面形成以PNIPAM骨架为核、酰胺基为壳和POEGA为瓣的核-壳-瓣葵花状表面胶束,这是首次在DHBC中提出的结构。在不同温度下,在连续压缩膨胀循环中,共聚物单层的滞后程度均逐渐减小。共聚物单层的最大压缩模量很低,这表明DHBC型共聚物具有更好的压缩性。在初始条件下,PNIPAM-b-POEGA的LB膜表面形貌均呈现微小孤立的葵花状胶束结构,随着共聚物单层的压缩导致邻近的胶束相互融合,因此共聚物LB膜中表面胶束核的尺寸逐渐增大。在碱性条件下制备的LB膜中的胶束形貌比在酸性和中性条件的更稀疏,这是由在碱性条件下POEGA嵌段更加伸展所导致的。胶束核的尺寸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共聚物分子链高温下具有更高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胶束核的融合。在酸性条件下,随着NaCl和Na2SO4离子强度的增大,等温线向mma增大的方向移动。在中性条件下,随着各种盐的浓度的增大,等温线向mma增大的方向移动,这是因为NaCl和Na2SO4的加入降低了POEGA嵌段的溶解度,使其更多的铺展在界面上;而NaNO3和NaSCN的加入提高了POEGA嵌段的水溶性导致其在界面上更伸展。在不同离子种类和浓度的条件下,共聚物LB膜形貌均呈现出微小孤立的葵花状胶束结构,胶束核尺寸随着单层压缩逐渐增大。当盐浓度相同时,共聚物LB膜的胶束的形貌在NaSCN条件下更稀疏。

孙舒鑫[7](2019)在《自组装核壳材料、LB膜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气体检测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废水也在日益增加。工业废水的综合治理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环境科学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制备出比表面积大,成本低,操作简便的吸附剂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利用气液界面上分子自组装技术可实现分子水平上的组装,能制备出厚度精确可控、结构明确、各向异性的超薄有序分子膜,形成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或性质的实体或聚集体,可以用于纳米复合涂层、气体敏感膜、光学材料等。本文研究工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备了自组装二硫化钼复合纳米材料,对其性质及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利用设计合成的具有不同间隔基的三联吡啶衍生物,采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研究其在气液界面上的分子自组装行为。首先,利用贻贝仿生化学方法,制备了新型二硫化钼-聚多巴胺(MoS2-PDA)壳核结构的复合纳米材料。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显示了片状二硫化钼纳米片的表面均匀涂有薄层,且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将制得的吸附剂用于染料吸附性能研究,研究表明与纯二硫化钼纳米片相比,所得核壳纳米复合材料对染料具有较高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可以作为新型复合材料应用到废水处理中。通过LB技术,在不同亚相溶液中加入多种三联吡啶衍生物,制备气液界面上的超分子有序薄膜。将制备的LB膜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表征,研究多种三联吡啶衍生物在不同亚相溶液中的扩散行为和界面配位自组装。将转移的多层膜连续暴露于酸碱气体氛围中,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实验获得的LB膜具有良好的酸致变色性能,可用于气体检测行为研究。

张金玲[8](2019)在《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薄膜制备及其传感应用》文中指出有机胺一般具有毒性和刺激性,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大气和水体中的常见污染物。环境中超标的有机胺可能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许多芳香胺被认为是潜在的致癌物质,例如,苯胺与邻甲苯胺等可以通过呼吸或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引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同时,它们还可作为肺癌标识物;苯二胺类化合物如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畸作用;对苯二胺可引起过敏反应,如急性炎症或皮炎等。因此,空气中有机胺尤其是芳香胺的快速、准确、灵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展了包括光度法、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等在内的不同方法用于有机胺的检测。但这些方法往往对检测条件要求严苛、仪器昂贵、难以实现在线监测和广泛应用。在众多的检测方法当中,荧光传感器以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输出信号丰富以及可检测对象多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作为一种n型有机半导体,苝酰亚胺以其高荧光量子产率、光热稳定性、光电性能丰富等诸多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激光染料、有机光电器件、传感器材料等领域。研究发现,由于苝酰亚胺化合物的难溶性、高疏水性、易形成H聚集体等特点,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经过人们的探索发现,在苝酰亚胺的酰亚胺位或苝核进行修饰改性均可改善上述缺点,从而解决了其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基于苝酰亚胺的荧光传感器已经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引入超分子作用,构筑苝酰亚胺及其衍生物的超分子功能材料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光学传感领域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对苝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发展现状进行认真调研,立足实验室已有工作基础,设计制备了两种以苝酰亚胺衍生物为核心结构的荧光传感薄膜,并对其光物理行为及传感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来讲,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第一章首先对荧光传感器进行了概述,包括传感器分子设计,传感机理、液相传感器、薄膜传感器以及荧光传感器阵列。然后介绍了近年来基于苝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的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分别从液相传感和气相传感两方面进行了阐述。液相传感领域主要涉及金属离子、阴离子、生物大分子等分析物的检测,而气相传感领域则围绕易挥发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进行阐述。第二章研究了苝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荧光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有机胺的传感性能。该工作以苝酰亚胺作为敏感单元,并引入光学惰性的甲基丙烯-2-羟乙酯,将两者以侧链形式结合到高分子主链上,有效减小了苝酰亚胺单元间的H聚集,同时提供了大量氢键结合位点。基于光诱导电子转移效应,所制备薄膜在实验室自主开发的传感平台上实现了对芳香胺尤其是苯胺蒸气的超灵敏、高选择性、可逆传感响应。此外,物理吸附和回复过程的动力学信息有助于芳香胺和脂肪胺的区分识别。该传感薄膜有望在肺癌等疾病诊断方面获得应用。第三章研究了基于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与多重氢键组装的苝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薄膜制备及其传感应用。以苝酰亚胺为敏感单元,酰亚胺位引入可提供多重氢键作用的三聚氰胺,设计合成了一种两亲性苝酰亚胺衍生物。利用LB膜技术,使两亲分子在气/水界面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自组装,制备得到分子排列高度有序、组装均匀的纳米纤维状薄膜。初步传感测试表明,该薄膜可以实现对邻苯二胺、间苯二胺、对苯二胺三种重要的同分异构体的区分检测,更为系统的传感性能测试及其机理研究仍在进行中。此外,基于三聚氰胺与巴比妥酸的共组装LB膜也正在制备中,以期进一步优化薄膜的聚集结构及传感行为。

王筠,周路,李全良,姚新建[9](2019)在《LB膜的制备及表征研究进展》文中提出LB膜技术是基于分子水平制备精确有序、厚度可控的超薄膜的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组装纳米功能材料和分子器件。介绍了LB膜技术的研究发展历程,综述了LB膜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和表征手段,对LB膜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钱东金,马跃洋[10](2018)在《利用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制备低维层状的纳米无机氧化物异质结构材料》文中指出Langmuir-Blodgett(LB)膜是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控制双亲分子在薄膜中的有序排列的界面自组装技术。近年来随着自组装、纳米和超分子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LB技术在气液界面控制和组装了多种由无机纳米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材料构成的异质结构和低维层状结构。本文以几种常见的无机纳米氧化物(SiO2、TiO2、ZnO和Fe3O4等)为例,总结了这些纳米无机氧化物LB膜的制备方法、微观形貌、物理化学性质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二、LB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B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B技术构建矿物超薄膜及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与浮选动力学简捷测定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Langmuir-Blodgett技术简介
        1.1.1 LB膜的制备
        1.1.2 LB技术的基础研究现状
        1.1.3 LB技术的应用研究
    1.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简介
        1.2.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原理
        1.2.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
        1.2.3 粘土矿物应用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
    1.3 浮选技术简介
        1.3.1 浮选过程
        1.3.2 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1.3.3 浮选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意义
        1.4.1 粘土基双荧光染料Langmuir分子膜研究
        1.4.2 基于LB技术对浮选动力学进行简捷测定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3.5 接触角分析
        2.3.6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7 荧光光谱分析
第3章 粘土基双荧光染料Langmuir分子膜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3 π-A等温线分析
    3.4 AFM分析
    3.5 接触角分析
    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7 荧光光谱分析
    3.8 FRET计算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相微浮选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3 起泡剂用量探究
    4.4 捕收剂用量探究
    4.5 pH值探究
    4.6 活化剂用量探究
    4.7 浮选时间探究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Langmuir-Blodgett吸附参数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3 π-t曲线拟合分析
    5.4 π-A曲线分析
    5.5 与体相浮选试验对比分析
    5.6 样品表征
    5.7 机理探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酞菁基超分子手性组装体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酞菁类化合物
        1.1.1 酞菁的简介与应用
        1.1.2 三明治型酞菁配合物
    1.2 Langmuir-Blodgett (LB)界面组装技术
        1.2.1 Langmuir单分子膜
        1.2.2 LB膜的制备
        1.2.3 LB膜技术的特性
        1.2.4 LB膜技术的应用
    1.3 超分子手性
        1.3.1 手性
        1.3.2 超分子手性的产生与调控
        1.3.3 超分子手性的功能化
    1.4 电化学传感器
        1.4.1 电化学传感器简介
        1.4.2 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1.4.3 酞菁、卟啉类化合物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5 气体传感器
        1.5.1 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发展
        1.5.2 酞菁、卟啉类化合物在气体传感器中的应用
    1.6 本文立题依据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2 酞菁分子的界面组装与手性识别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超分子膜的制备与表征
        2.2.3 固体基底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压力-单分子面积(π-A)等温线
        2.3.2 电子吸收光谱
        2.3.3 组装膜的表面形貌
        2.3.4 组装膜的内部结构与组成
        2.3.5 手性识别性质
        2.3.6 手性识别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酞菁分子的界面组装与超分子手性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超分子膜的制备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面压力-单分子面积(π-A)等温线
        3.3.2 电子吸收光谱
        3.3.3 组装体的表面形貌
        3.3.4 组装膜的内部结构与组成
    3.4 本章小结
4 三明治型酞菁基一维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气液两相传感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一维纳米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4.2.3 气液两相传感性质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压力-单分子面积(π-A)曲线
        4.3.2 电子吸收光谱
        4.3.3 组装体的表面形貌
        4.3.4 组装体的内部结构和组成
        4.3.5 电化学性质
        4.3.6 对亚硝酸根的传感性质研究
        4.3.7 对二氧化氮的传感性质
        4.3.8 传感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三明治型酞菁基一维螺旋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手性识别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一维螺旋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5.2.3 电化学手性识别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压力-单分子面积(π-A)曲线
        5.3.2 电子吸收光谱
        5.3.3 组装体的表面形貌
        5.3.4 组装体的内部结构与组成
        5.3.5 电化学手性识别
        5.3.6 手性识别机制研究
        5.3.7 对映体定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LDHs基复合材料的构筑、调控及其应用探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发光材料概述
        1.1.1 超分子发光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超分子发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1.1.3 超分子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
    1.2 二维层状材料的概述
        1.2.1 二维层状材料的结构与性质
        1.2.2 二维层状材料的构筑方法
    1.3 二维无机材料:层状双羟基金属复合氢氧化物(LDHs)的概述
        1.3.1 LDHs的结构特性
        1.3.2 LDHs基功能性材料的构筑方法
        1.3.3 LDHs基功能性材料的应用探索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双亲性(CdTeQDs@LDHs/AA)_n LB薄膜的制备及其有机挥发性气体(VOCs)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LDHs纳米片与CdTeQDs的制备
        2.2.3 (CdTeQDs@LDHs/AA)_n LB薄膜的构筑
        2.2.4 (CdTe QDs@LDHs/AA)-n LB UTFs薄膜材料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LDHs,CdTe QDs的表征及(CdTe QDs@LDHs/AA)LB UTFs的制备过程
        2.3.2 (CdTeQDs@LDHs/AA)-nLB薄膜的结构形貌表征
        2.3.3 (CdTeQDs@LDHs/AA)_nLB薄膜的发光性能调控与表征_
        2.3.4 (CdTeQDs@LDHs/AA)_nLB薄膜对VOCs的双模式荧光响应
        2.3.5 (CdTeQDs@LDHs/AA)_n LB薄膜对VOCs的荧光响应机理探索
    2.4 小结
第三章 双亲性(Cy3@LDHs/AA)_nLB薄膜的制备及其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Mg2Al-LDHs纳米片的制备
        3.2.3 双亲性(Cy3@LDHs/AA)_nLB UTFs的构筑
        3.2.4 薄膜材料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双亲性(Cy3@LDHs/AA)_n LB UTFs的结构形貌表征
        3.3.2 双亲性(Cy3@LDHs/AA)_n LB UTFs的光学性能表征
        3.3.3 双亲性(Cy3@LDHs/AA)_n LB UTFs的温度可逆响应
    3.4 小结
第四章 DES-BP(x %)/LDHs 2D ISISSs的构筑,性能调控及其生物成像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DES-BP (x%)/LDHs 2D ISISSs的制备
        4.2.3 BP@DES/LDHs细胞分散液的制备
        4.2.4 细胞培养、毒性研究和生物成像
        4.2.5 不良溶剂诱导BP-AIE悬浮液的制备
        4.2.6 LDHs- BP-AIE粉末和薄膜的制备
        4.2.7 样品仪器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ES-BP(x%)/LDHs 2D ISISSs的结构形貌表征
        4.3.2 BP与DES-BP(x%)/LDHs 2D ISISSs的紫外吸收性能表征
        4.3.3 BP与DES-BP(x%)LDHs 2D ISISSs的发光性能表征
        4.3.4 DES-BP(x%)/LDHs 2D ISISSs上转换发光性能表征
        4.3.5 DES-BP(x%)/LDHs 2D ISISSs生物成像研究
        4.3.6 BP-AIE与DES-BP(x%)/LDHs 2D ISISSs发光性能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重要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基于黑磷纳米片及有机小分子组装单元的有序LB膜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分子自组装概述
    1.2 气-液界面分子自组装技术
        1.2.1 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
        1.2.2 Langmuir-Blodgett膜的发展历史
        1.2.3 Langmuir-Blodgett膜的基本原理
        1.2.4 Langmuir-Blodgett膜的类型
        1.2.5 Langmuir-Blodgett膜的应用简介
    1.3 黑磷材料概述
        1.3.1 黑磷的结构
        1.3.2 黑磷的应用简介
    1.4 胆固醇酰胺衍生物简介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实验设备
    2.2 实验药品
    2.3 材料的性能表征过程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
        2.3.2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2.3.5 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
        2.3.6 LB膜仪器的介绍及表征
第3章 表面修饰黑磷LB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
        3.2.2 黑磷纳米薄片(BPNSs)胶体溶液的制备
        3.2.3 黑磷纳米薄片的粒度及TEM表征
        3.2.4 叠氮化物修饰黑磷纳米薄片(f-BPNSs)的制备
        3.2.5 f-BPNSs纳米薄片XRD表征
        3.2.6 f-BPNS纳米薄片的红外与紫外谱图
        3.2.7 f-BPNSs和BPNSs纳米薄片拉曼光谱表征
        3.2.8 f-BPNSs纳米薄片XPS表征
        3.2.9 f-BPNSs纳米薄片的电镜形貌表征和元素分析
        3.2.10 f-BPNSs的LB膜制备
        3.2.11 实验流程及机理分析
    3.3 LB膜的表征与分析
        3.3.1 LB膜表面压力-面积等温线(π-A曲线)分析
        3.3.2 LB膜的原子力(AFM)分析
        3.3.3 LB膜的SEM和TEM分析
        3.3.4 LB膜的紫外(UV-vis)分析
        3.3.5 LB膜的红外(FT-IR)分析
    3.4 LB膜性能研究
        3.4.1 LB膜化学气体传感器性能研究
        3.4.2 LB膜拉曼增强性能研究
        3.4.3 LB膜光电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胆固醇酰胺衍生物LB膜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4.2.1 聚β-环糊精的制备
        4.2.2 LB膜的制备
    4.3 LB膜的结构与表征
        4.3.1 LB膜表面压力-面积等温线(π-A曲线)分析
        4.3.2 LB膜紫外和红外分析
        4.3.3 LB膜的AFM和TEM分析
        4.3.4 LB膜的接触角分析
    4.4 LB膜的化学气体传感器性能研究
    4.5 LB膜的光电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共聚物组成与亚相条件对PDMAEMA-b-PLMA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LB膜简介
    1.2 嵌段共聚物的界面聚集行为及其LB膜
        1.2.1 共聚物组成的影响
        1.2.2 亚相温度的影响
        1.2.3 铺展溶剂的影响
    1.3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在溶液中的研究进展
    1.4 环境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界面聚集行为及其LB膜
        1.4.1 亚相pH的影响
        1.4.2 亚相温度的影响
        1.4.3 离子强度的影响
        1.4.4 离子特异性效应的影响
        1.4.5 其他因素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共聚物溶液与亚相溶液的配置
    2.4 等温和滞后实验
    2.5 LB膜的制备及其AFM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相p H和温度对PDMAEMA-b-PLMA单层及其LB膜的影响
    3.1 亚相pH对共聚物单层等温线的影响
    3.2 亚相温度对共聚物单层等温线的影响
    3.3 亚相pH和温度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PDMAEMA-b-PLMA单层及其LB膜的影响
    4.1 离子强度对共聚物单层等温线的影响
    4.2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共聚物单层等温线的影响
    4.3 离子强度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4.4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温敏双亲水性共聚物PNIPAM-b-POEGA在空气/水界面聚集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LB膜的简介
    1.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简介
    1.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空气/水界面的聚集行为
    1.4 温敏性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
    1.5 温敏性共聚物在空气/水界面的聚集行为
    1.6 双亲水性共聚物在空气/水界面的聚集行为
    1.7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共聚物溶液与亚相溶液的配置
    2.4 等温线与滞后曲线的测定
    2.5 LB膜的制备及其AFM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相pH和温度对PNIPAM-b-POEGA单层及其LB膜的影响
    3.1 亚相pH值对共聚物单层聚集行为的影响
    3.2 亚相温度对共聚物单层聚集行为的影响
    3.3 亚相pH和温度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相离子种类和浓度对PNIPAM-b-POEGA单层及其LB膜的影响
    4.1 离子强度对共聚物单层聚集行为的影响
    4.2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共聚物单层聚集行为的影响
    4.3 离子强度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4.4 离子特异性效应对共聚物LB膜形貌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自组装核壳材料、LB膜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气体检测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概述
        1.1.1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
        1.1.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概述
    1.2 Langmuir膜和Langmuir-Blodgett技术概述
        1.2.1 Langmuir单层膜
        1.2.2 Langmuir-Blodgett技术
    1.3 贻贝仿生化学概述
    1.4 二硫化钼材料的概述
        1.4.1 二硫化钼简介
        1.4.2 纳米二硫化钼的应用
    1.5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表征方法
        2.2.1 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光谱(UV-vis)测试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2.3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2.2.5 热重分析(TG)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 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
第3章 二硫化钼-聚多巴胺核壳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3.2.2 吸附性能实验
    3.3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分析与表征
        3.3.1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热重分析
        3.3.2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形貌表征
        3.3.3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红外光谱表征
        3.3.4 MoS_2-PDA复合纳米材料的XPS表征
        3.3.5 MoS_2-PDA-48 复合纳米材料的BET表征
    3.4 MOS_2-PDA-48 复合纳米材料的吸附性能研究
        3.4.1 研究方法
        3.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4.3 吸附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组装Langmuir膜的制备及其气体检测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LB膜的制备
        4.2.2 酸致变色实验
    4.3 气液界面及LB膜中配位反应的研究
        4.3.1 LB膜的表面压-表面积等温曲线
        4.3.2 LB膜的紫外光谱分析
        4.3.3 Langmuir单层膜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4.3.4 LB膜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4.4 LB膜的酸致变色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薄膜制备及其传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传感器概述
        1.1.1 分子设计
        1.1.2 传感机理
        1.1.3 传感器分类
    1.2 苝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1.2.1 液相传感
        1.2.2 气相传感
    1.3 结语与展望
第二章 苝酰亚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荧光薄膜的制备、光物理行为及其传感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聚合物PBI-co-HEMA的合成及表征
        2.2.3 薄膜的制备
        2.2.4 传感性能测试系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PBI-co-HEMA的光物理行为
        2.3.2 薄膜对胺类有机化合物的气相传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B膜技术与多重氢键组装的苝酰亚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薄膜传感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化合物PBIM的合成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PBIM在溶液态的光物理行为
        3.3.2 化合物PBIM在溶液态的组装行为
        3.3.3 LB膜的制备及表征
        3.3.4 LB膜的传感行为
    3.4 本章小结
总结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9)LB膜的制备及表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LB膜的制备过程
    1.1 成膜材料的选择
    1.2 Langmuir膜的制备
    1.3 多层LB膜的制备
        1.3.1 基片处理步骤
        1.3.2 LB膜的沉积方法
        1.3.3 LB膜的结构类型
2 LB膜的测量和表征手段
    2.1 LB膜的常用表征手段
    2.2 功能材料LB膜的表征
3 展望

(10)利用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制备低维层状的纳米无机氧化物异质结构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Si O2层状结构材料的界面组装
    1.1 有机-无机纳米Si 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提膜技术的改进
    1.2 纳米Si O2薄膜用于逆向反射材料和复眼仿生的研究
    1.3 纳米Si O2-贵金属异质结构LB膜在表面增强Raman和荧光等方面的应用
    1.4 以纳米Si O2形成的LB膜为载体与其他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形成的复合材料
2 纳米Ti O2层状结构材料的界面组装
3 光活性纳米Zn O层状结构材料的界面组装
4 磁性纳米氧化铁二维层状结构材料的界面组装
5 其他无机纳米氧化物层状结构材料的组装
6 总结与展望

四、LB膜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B技术构建矿物超薄膜及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与浮选动力学简捷测定中的研究[D]. 王子焱. 吉林大学, 2021(01)
  • [2]酞菁基超分子手性组装体的构筑及其性质研究[D]. 江育荧.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LDHs基复合材料的构筑、调控及其应用探索的研究[D]. 马瑞丽.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4]基于黑磷纳米片及有机小分子组装单元的有序LB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敏. 燕山大学, 2020(01)
  • [5]共聚物组成与亚相条件对PDMAEMA-b-PLMA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D]. 陈红旭.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
  • [6]温敏双亲水性共聚物PNIPAM-b-POEGA在空气/水界面聚集行为的研究[D]. 潘文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
  • [7]自组装核壳材料、LB膜的制备及其染料吸附、气体检测性能研究[D]. 孙舒鑫. 燕山大学, 2019(03)
  • [8]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薄膜制备及其传感应用[D]. 张金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9]LB膜的制备及表征研究进展[J]. 王筠,周路,李全良,姚新建. 化工新型材料, 2019(04)
  • [10]利用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制备低维层状的纳米无机氧化物异质结构材料[J]. 钱东金,马跃洋.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2018(04)

标签:;  ;  ;  ;  ;  

LB膜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