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评卷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林景旺[1](2021)在《好分数的阅卷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作为考试的关键环节的阅卷工作,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公平公正的评价一个考生;而传统的手工阅卷耗时耗力,有时候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有待商榷,针对传统的阅卷模式的诸多弊端,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好分数阅卷平台便孕育而生了,这个平台是好分数官方提供给学校的教师的移动端线上阅卷的小助手,有着诸多的优势:体系结构科学完善、阅卷形式灵活多样,网络阅卷的保密性保障了阅卷的公平公正性等等。笔者同时也介绍平台的操作系统,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与完善考试的阅卷模式提供了一些参考,更好地完善教师的阅卷工作,进而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汪颖[3](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智能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评分方式,加强评卷管理,完善成绩报告”目标。然而,主观题网上人工阅卷在阅卷过程和公平性等方面问题突出,无法满足新高考改革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智能阅卷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有效改善和解决网上人工阅卷存在的问题。但是,主观题智能阅卷在技术、流程、功能和安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本研究从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技术、高考网上阅卷的应用以及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应用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OM网上阅卷系统和QM智能阅卷系统做个案研究,对阅卷系统的开发人员、参与高考阅卷的教师等进行深入的访谈调查。从而分析得出网上人工评阅主观题还存在过程繁复、效率低,阅卷员主观性大、稳定性低,“人—机对抗”等问题,而智能阅卷在保障公平、提高效率以及特殊异常卷检测方面优势突出。然而,对主观题智能阅卷的进一步研究中,笔者发现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在技术、流程、功能以及安全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内容如下:一是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二是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三是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四是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五是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六是综合性、复杂性情境处理模式存在争议;七是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八是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九是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十是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针对计算机智能评阅主观题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一是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二是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三是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四是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同时,笔者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在高考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二是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质检情感的联通;三是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本研究对智能阅卷相关案例和人员进行深入的挖掘和调查,在获取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结合具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计算机智能评阅在主观题上的研究,也为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完善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彭丽莎[4](2020)在《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中考语文能力的评测方式中,作文是最有代表性的测评能力的方式。在对语言能力的考试中,作文更是不可缺少的题型。相比于其他题型,作文占的分值之大使得在它的批改工作上,公平性和客观性必不可少。然而,作文篇幅长、识字困难、教师情感波动等因素导致语文作文的批改工作的难度大大提升。因此,有必要基于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对作文人工评卷过程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一套有实用价值的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为解决机器更好模拟中考语文作文人工评卷的问题,对中考语文作文人工阅卷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得出人工评分指标项,根据评价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对每类指标针对机器自动评分提出自动评卷用指标,针对每项自动评卷用指标提出其可提取的特征,从而提出一套有效的作文特征提取方法。为验证中考语文作文特征的评价效果,分别使用四类指标提取的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得到四个模块,根据模块评价效果得出四类特征的影响度,根据训练结果对比得出方法的有效性;为达到预测评分最准确的效果,使用多个评分方法对比形成模型。基于提出的中考语文作文自动评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提出的评分指标项可以很好的对中考语文作文质量进行评估与描述,所提出机器辅助评分建议生成方法可以针对各评分指标项进行有效的评价,所设计并实现的中考语文作文自动评分建议系统能够有效地辅助中考语文作文的评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郝琳菁[5](2020)在《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牵系着数百万学子的前途和命运,是一项政策性强、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系统工程。如何通过高效的管理,来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准确性,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多年来已经作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普通高考中的应用已经从网上阅卷延伸到命题、考试报名、数据采集与分析、考试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各个环节,同时,也涉及到考试的组织和管理、考场监控等考务管理方面,覆盖了高考的全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普通高考各个阶段的工作效率,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实现。本文首先界定了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内涵,通过对国内外考试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了解国内外考试信息化管理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过程,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应用建设、安全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所取得进展及成效。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及自身工作经验,通过与其他兄弟省份的比较,发现山西省在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透过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通过对其他兄弟省份先进经验的总结,针对山西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更便捷、高效地服务广大考生。本研究旨在对山西省当前普通高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以及先进省份的管理经验,对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建议,以期能够促使山西省普通高考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扎实推进山西省招生考试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新成绩。
周红益[6](2019)在《基于ThinkPHP框架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多媒体和互联网已广泛应用在社会各行各业,教育行业更是走在行业中的前沿。随着社会加速发展,如何提高教育的效率、提升教学质量、降低教育成本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是从教育中的考试为研究切入点,把计算机与互联网融入到当前的教育考试中,设计与实现在线考试系统,以达到提高考试效率、降低经济成本的目的。在设计在线考试系统前,通过阅读文献,深入了解当前在线考试系统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研究方向和研究的思路,为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好准备。通过分析当前软件系统的设计技术,对系统的建模技术UML和数据库设计技术E-R图作出详细分析。分析软件系统的实现技术,如PHP网页开发技术与ThinkPHP、JavaScript脚本语言、HTML页面设计技术CSS+DIV。通过对软件系统的设计技术与实现技术的分析,选择了UML作为系统建模技术,E-R图作为数据库设计技术,PHP与ThinkPHP框架、JavaScript、CSS+DIV作为软件系统的实现技术。在线考试系统设计时,首先从经济、技术和操作三方面分析软件系统的可行性。通过可行性分析并结合实际需求,根据系统实际数据流分析系统的模型图,从而确定系统数据流图。从软件系统使用者的角度并结合数据流图,使用Use Case图分析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并根据使用者的功能需求设计出总体功能图。根据MVC软件系统框架设计,使用分层体系框架对在线考试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模块详细设计系统的具体功能。根据在线考试系统对数据的需求,运用E-R图设计系统的数据关系图,对系统数据库的物理设计,设计出系统的数据库表。为更好地实现在线考试系统,根据选择的实现技术安装好开发工具,配置好开发的环境。根据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使用MySQL建立在线考试系统的数据库和数据表。根据系统框架的分层设计,从下至上逐层实现系统的功能。在线考试系统实现功能完成后,对系统进行布署,制定系统的测试方案,在系统交付使用前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最后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对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并找出存在问题,指出改进措施和展望软件发展方向。
童扬芬[7](2018)在《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测试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廖平胜,2003:1)。追求公平是各种测试的重要目标之一,人们通过实施科学、公正、严格的测试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随着人们对测试评估标准认识的扩展,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教育测试中的一员,语言测试是用来检测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语言能力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测量工具,由于语言既是测试的内容,同时亦是测试的媒介,其测试公平所涉及的因素较之其它测试更为复杂,可以说语言测试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活动。教育评估领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对公平性的关注(Angoff,1993),语言测试界对于公平性的讨论始于上世纪90年代(Kunnan,2000),国际语言测试协会(LTRC)1997年年会因其以此为主题而被普遍认为是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开始的标志。在我国,把考试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于测试公平性的研究大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戴家干,2010:27),语言测试领域关注公平性大致也是始于彼时。在相关的研究中,从教育制度和政策角度对教育测试的公平性所进行的讨论最多(详见第二章);在国内所有关于教育测试公平性的探讨中,针对语言测试公平性的系统理论研究尚缺,外语测试界对公平问题进行的研究亦非常少,语言测试的社会性和伦理问题方面的研究等在国内几乎是空白或者处于起步阶段(谢赛、陈贺文,2016:143)。目前,教育界均认可公平性检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很多方面仍难达成共识,例如:公平性检测的有效实践性和公众感知度如何得到体现?其核心体现的问题仍在于:公平性究竟可不可以被检验?应该如何检验?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套适用于我国语言环境和测试特点的公平性评价标准。世界上很多专业的测试机构已经出台和使用了较为成熟的测试评估标准用以指导测试实践,在这些评估标准中均涉及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准则,然而我国截至目前尚未见类似文件出现。本研究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平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并尝试提出中国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框架。本研究拟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世界上已经出台和使用的语言测试标准中有关公平性审查和质量控制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对于我们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和考试特点的标准有何借鉴?本研究将对公平性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评述,旨在为测试公平性验证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构建中国语境下测试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模型。2)语言测试的利益相关群体对公平性的认识如何?这些认识对于我们确定公平性检验的具体标准有何启发?我们将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3)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的模型应当如何构建?具体审查的细则应当包含什么内容?模型将如何在测试的开发和实施中践行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本研究将探索构建符合中国考试特点的公平性检测应用框架。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本研究将分四步进行设计。首先,本研究将搜集并系统回顾语言测试标准中涉及到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文献或者具体条款,并对当前存在的公平性框架进行分析、解读和评述,通过对这些文献细致和系统的回顾,梳理目前公平性研究和实践的整体状况,拟探讨这些理论或者标准对于我国测试公平性实践的指导价值。在第二阶段对语言测试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即考生对公平性的认识和评价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公平性应当涵盖的因素,为下一步分析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和构建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调查发现:学生总体上对公平性审查和检测的看法较为积极,认为测试任务设计的公平性很重要,制定公平性原则对于确保测试质量和公正是必要的和必须的。在第三阶段,根据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将查阅国内外各类语言考试的试题,如:雅思(IELTS)、托福(TOEFL)、赛达(SAT)、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汉福(HSK)、各级各类学业课程考试等,查找相关题目对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详细解读导致不公平性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公平性模型,并尝试构建适合于操作的公平性审查的参考条目及具体方法。由于在现阶段我国测试环境下,相关利益群体各方的责、权、利等无法真正做到有效兼顾,因此公平性标准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表述,这决定了我们拟构建的准则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而只能是启发性的,构建公平性审查准则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专业群体和公众群体的公平性意识以及传播可践行的保障措施。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性是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语言测试的公平性检验理应贯穿于测试的整个流程之中,在我国现实测试环境下,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测框架应当涵盖对测试开发者、使用者和应试者责权利的界定,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并将检验的结果对社会公布并接受监督。建立完善的公平性检测报告制度不仅是提高测试质量的必要举措,亦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措施。第四步,采用构建的模型尝试对一份测试试卷的公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研究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动态,重点分析了以ETS等世界知名教育考试机构已出台并实施的测试评估指导文件,从中吸取可资借鉴的成分,并由此提炼影响测试公平性的主要因素。2)问卷调查法。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对初步形成的公平性影响因素进行广泛的征求意见,以对其进行修订和补充。问卷以语言测试公平性标准和评估检验办法为主要内容,调查考生作为测试利益最高相关群体对标准和检验方案的态度、意见和建议。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案,样本量200人以上,采用里克特5点量表设计问卷,回收后由课题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3)案例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对试题公平性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例题,并按照不同影响因素类别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予以解析,清晰地展示了解公平性影响因素是如何对测试结果差异产生影响的过程。4)深度访谈法。该方法用于了解测试流程各个环节中的可能导致的不公平因素,一对一深度访谈对象为3人,采取半结构性访谈;研究者现场记录,事后对文字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测试的公平指在测试流程中确保受试群体和个体同等测试机会的构念相关因素,它既包括测量技术检验的公平性,也包括社会价值判断的公平性。测试公平性理论原则探讨的重要内容应包括用于规范所有测试者伦理道德的职业规范,而实践准则是指用于指导具体测试行为的实施准则。语言测试应当区分不同阶段的公平性,每一个阶段的公平性的具体内涵应当有侧重点的不同。测试前,开发者对测试内容的公平负完全责任,他们需要在材料选取和试题命制上保障对于所有考生的公平,而测试实施阶段的公平主要责任在于测试的实施者,测试之后对于结果使用的公平决断权在于测试结果的使用者。在应用实践中,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公平性需求和社会公平性需求,对主要方面进行测量技术检验和人工价值判断。本研究最重要的尝试在于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目前国内语言测试环境的检验框架,并将公平性检验的要素细化、制成校对量表,克服了测试质量检测依靠技术检验不易操作和普及的问题。毕竟对于一线的测试践行者们而言,这样的指导细则能够将抽象的公平具体为可评估的细则,能够降低公平性审查过程中的主观性(Zieky,2006)。
刘盾[8](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孙莉[9](2018)在《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考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反拨效应是经久不衰的考试现象。本文首次尝试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运用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三结合的研究方法,全方位探索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希冀为反拨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通过探究反拨效应系统的生成和运行机制,找出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正确对策。全文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包括第1章和第2章。第1章是绪论,阐述选题缘由、背景、研究思路、内容、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说明了动态系统理论的背景、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研究原则,以及与复杂科学的关系,并介绍了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理论,描述了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然后阐述了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梳理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的关系,界定了反拨效应的概念与研究层面,并回顾了反拨效应的主要研究内容、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基础,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廓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第二部分是理论研究和构建框架模型,包括第3章和第4章。第3章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阈观察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系统,阐释了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剖析了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提炼了研究视角和方法,明确了系统研究主要围绕功能、环境、结构与要素展开,并论述了环境与系统的关系、环境分类和环境特点。第4章是反拨效应系统框架模型的解构与建构,借鉴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站在动态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在整体把握系统的基础上解构系统,运用隐喻、特大黑箱、化繁为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复杂范式去认识系统,从而构建了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本研究认为反拨效应系统主要由具有执行功能的主集成系统和支持其运行的动力次集成系统组成,另外还有一套以人的需求集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控制集成系统。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主集成系统的分析,还是次集成系统的探究,都离不开对主体的洞察。在深入观察主体活动和系统要素关联后,本文又进一步构建了主集成系统模型和次集成系统模型。这部分的工作为下一阶段的着力点提供了指引,同时也拓展了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构建的理论框架模型为指导,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系统展开详细的研究,包括第5章至第10章。第5章翔实地描述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环境,探寻了系统与环境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路径。第6章剖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并在深入分析系统构成的基础上勾勒了整个系统的单元组成模型。第7章是对主集成系统的解析,从系统主体入手来探究主集成系统,构建了主集成系统的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第8章围绕驱动次集成系统进行分析,即讨论了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决策介主体,绘制了期望模块的要素组成模型,阐述了华文会考的构念和试卷编制,揭示了激活系统的期望驱动力的生成机理。第9章开始进入传动次集成系统的探索,先分析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流程和机制,发现了期望驱动力是系统运行所需的正向动力;再分析了华文会考的质量传动模块,着重阐释了效度和信度两大子模块的动力生成和传动情况,揭示了与主集成系统技术决策评估反馈为节点的反拨网络连接的传送模式。第10章考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分析了华文会考系统、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观和教育观,描述了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熵增现象和矛盾力产生过程,指出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生成源于会考与教学的不一致,传动方式则是通过与华文教学决策关联的要素集结成的网络向主集成系统传送正向和负向动力。第11章是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风险专论,列出了教育决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风险影响力,说明了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逻辑,阐述了边生成、边防控、边传送、边合成风险的复杂传动机制,指出社会权重模块传送的动力对反拨效应系统的运行和演化具有全局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归纳总结和研究展望,包括第12章和第13章。第12章是对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总结,在归纳概括系统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动力供应网络模型和运作机制模型,揭示了反拨效应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主体的意识、决策的制定、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变量相关,并提出了六条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具体建议。第13章是结论,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杨钰雪[10](2017)在《基于Web的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阶段,由于无纸化考试的普遍推广,相应的网络评卷系统也应运而生。网络评卷系统的出现针对传统评卷方式是一种新型革命,同时,也是我国现行大规模考试的主流评卷方式和未来考试阅卷的发展方向。网络评卷能够更好的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能够提高评卷员的评卷速度和评卷质量,降低评卷误差,针对相应的题型或题目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分析数据等,同时为各招考机构的信息保密管理、分数统计和数据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大大节约了评卷的成本,对考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结合河北省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评卷工作的应用需求,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完成了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以MVC设计模式为指导,采用B/S架构,借助WAMP服务器软件架构组成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平台,以MySQL为数据库研究开发完成了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系统完成了评卷员评卷工作以及对评卷员的有效管理,同时对评卷过程进行误差控制和实时监控,提高了评卷员的评阅速度及评阅质量,实现了网络评卷和保证了评卷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根据河北省领导干部选拔考试评卷工作中既能满足评卷工作又能满足对评卷工作实时监控的实际需求,将系统设计为两个子系统:评卷子系统和评卷管理子系统。评卷子系统用于评卷员登录,进行评阅工作;评卷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员登录,进行系统管理以及评卷过程监控等操作。(2)根据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题型是主观题,为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人才,避免评卷员的主观因素等对试卷造成误判,对试卷采用多评机制,并对评卷结果采用误差控制模型,保证了评卷工作的公平公正性。(3)在评卷管理子系统上增添了风险预警、评卷质量监控、评卷进度查看等功能模块。管理员可以在该模块上进行预警查看、整体评分控制等操作,加强了评卷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提高评卷管理的工作效率。(4)对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测试环节,测试结果均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实验表明,本网络评卷系统稳定性好,评卷交互性能良好。利用网络评卷系统,既可以提高评卷的效率,保证评卷公平公正性,同时也减轻了评卷工作的管理任务,便于对评分过程和成绩等进行科学统计分析。
二、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评卷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评卷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好分数的阅卷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好分数阅卷平台的兴起背景 |
(一)传统评卷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
(二)信息技术变革促进阅卷模式的改革 |
二、好分数阅卷的优势、操作功能构架。 |
(一)好分数阅卷平台的优势 |
1.体系结构科学完善 |
2.阅卷的形式灵活多样 |
3.人机界面非常友好 |
(二)好分数阅卷平台的操作系统功能架构 |
1.好分数阅卷平台的概述 |
2.信息的采集模块规范化 |
3.信息的处理模块科学化 |
结束语 |
(3)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新高考改革对改进主观题阅卷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 |
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主观题智能阅卷带来机遇 |
三、智能阅卷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常态化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主观题智能阅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丰富主观题智能阅卷的理论研究 |
二、促进智能阅卷系统的设计与改善 |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与智能阅卷的优点 |
第一节 主观题人工阅卷的现实难点 |
一、阅卷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低 |
二、评卷主观性大、稳定性低 |
三、“人—机对抗”降低公平性 |
四、套作、宿构、作弊等问题难以发现 |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的优点 |
一、高效阅卷、降低评卷组织成本 |
二、标准统一、保障阅卷公平公正 |
三、“机智”与“人智”的有效结合 |
四、智能质检、识别套作、宿构、作弊 |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技术层面的难题 |
一、缺乏高效、准确检测和校正图像倾斜的方法 |
二、主观题区域分割方式“粗暴”,分割模板智能不足 |
三、文本识别精准度不足,识别模型训练流程复杂 |
四、词义不确定性放大误差,分层抽象不明显 |
第二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功能上的不足 |
一、多科目、多题型的精准评分尚未成型 |
二、复杂性、综合性情境的处理模式存在争议 |
第三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流程上的问题 |
一、定标评分存在“宽”“严”规范性问题 |
二、智能评分模型单一,缺少复核机制 |
第四节 主观题智能阅卷安全上的风险 |
一、智能化算法逻辑难以“逾越”,数据存在不可追溯性 |
二、智能阅卷系统提供“安全屏障”,但“威胁”依旧存在 |
第四章 对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建议 |
第一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若干问题的改进策略 |
一、去模板化智能分割主观题区域 |
二、基于检测—识别校正机制的文本识别模型 |
三、基于文本聚类分析的智能化样选机制 |
四、基于融合人工阅卷与机器阅卷的新型智能阅卷模式 |
第二节 对主观题智能阅卷发展的建议 |
一、提升智能化,实现复杂性和综合性情境的妥善处理 |
二、增强“拟人化”,促成阅卷主客体之间情感的联通 |
三、构建“双保险”,打造人机双评的智能阅卷模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
附录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
附录三:《教育信息化2.0》 |
附录四:主观题智能评阅系统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五:QM智能阅卷系统研发及推广团队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六: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七:高考阅卷人员调研访谈记录节选 |
致谢 |
附:本人读研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情况 |
(4)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研究意义、内容和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2 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流程设计 |
2.1 中考作文人工评分流程 |
2.2 中文作文自动评分流程 |
2.3 结合人工和自动的评分流程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中考语文作文特征分析与特征抽取 |
3.1 作文人工评卷评价指标分析 |
3.2 作文自动评卷用基本指标的特征设计与抽取 |
3.3 作文自动评卷用语言指标的特征设计与抽取 |
3.4 作文自动评卷用文采指标的特征设计与抽取 |
3.5 作文自动评卷用内容指标的特征设计与抽取 |
3.6 本章小结 |
4 中考语文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 |
4.1 中考语文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思路 |
4.2 中考语文作文自动评分模型 |
4.3 作文自动评分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2 系统设计 |
5.3 系统实现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已完成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内涵与意义 |
1.1 相关概念 |
1.1.1 普通高考 |
1.1.2 信息化管理 |
1.1.3 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 |
1.2 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
第二章 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现状及成效 |
2.1 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发展过程 |
2.2 山西省普通高考各阶段信息系统建设及管理成效 |
2.2.1 组织建设 |
2.2.2 制度建设 |
2.2.3 应用建设 |
2.2.4 安全建设 |
第三章 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
3.1 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
3.1.2 工作人员信息能力层次不齐 |
3.1.3 数据不畅通 |
3.1.4 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 |
3.2 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2.1 观念转变慢,认识不足 |
3.2.2 机制不健全 |
3.2.3 缺乏统一规划 |
3.2.4 资源投入有限 |
第四章 加强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4.1 国内部分省市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状况 |
4.2 强化信息化管理理念 |
4.3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
4.4 整合资源,提升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
4.4.1 加强信息采集和平台建设 |
4.4.2 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 |
4.5 加快资源保障建设 |
4.5.1 加强人力资源工作 |
4.5.2 加大资金投入 |
4.6 完善安全保障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基于ThinkPHP框架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课题国内研究情况与相关论文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在线考试系统概述及相关技术 |
2.1 在线考试与传统考试 |
2.1.1 在线考试的优势 |
2.1.2 在线考试与传统考试的比较 |
2.2 在线考试系统设计技术 |
2.2.1 建模技术UML |
2.2.2 软件系统架构模式 |
2.2.3 数据库设计技术 |
2.3 在线考试系统实现技术 |
2.3.1 服务器端开发技术分析比较与选择 |
2.3.2 ThinkPHP框架分析 |
2.3.3 客户端网页脚本技术JavaScript |
2.3.4 页面设计技术CSS+DIV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线考试系统需求分析 |
3.1 在线考试系统可行性研究 |
3.1.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2 在线考试系统软硬件需求分析 |
3.3 在线考试系统数据流分析 |
3.4 在线考试系统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
3.4.1 考生功能需求分析 |
3.4.2 考务管理员功能需求分析 |
3.4.3 评卷教师功能需求分析 |
3.4.4 系统管理员功能需求分析 |
3.5 在线考试系统总体业务功能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考试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 在线考试系统的分层体系架构 |
4.1.1 用户视图与逻辑功能分离设计 |
4.1.2 分层设计在线考试系统的整体功能 |
4.2 在线考试系统的功能设计 |
4.2.1 考生管理功能的设计 |
4.2.2 考务管理功能的设计 |
4.2.3 在线考试功能的设计 |
4.2.4 在线评卷功能的设计 |
4.3 在线考试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4.3.1 系统E-R图设计 |
4.3.2 系统数据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考试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在线考试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5.2 系统持久层功能实现 |
5.2.1 创建在线考试系统数据库 |
5.2.2 创建在线考试系统数据表 |
5.3 系统分层结构目录搭建 |
5.4 在线考试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5.4.1 后台登录模块的实现 |
5.4.2 在线考试功能模块的实现 |
5.4.3 单项选择题管理功能实现 |
5.4.4 创建试卷功能实现 |
5.4.5 在线评卷功能实现 |
5.5 在线考试系统的部署实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在线考试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软件测试技术分析 |
6.1.1 软件测试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 |
6.1.2 软件测试方法 |
6.2 在线考试系统测试方案 |
6.3 在线考试系统测试实施 |
6.4 在线考试系统测试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具体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测试评估研究述评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述评 |
2.2.1 公平的定义 |
2.2.2 公平的意义 |
2.2.3 国外公平性研究 |
2.2.3.1 研究起源与发展历程 |
2.2.3.2 机构文献 |
2.2.4 国内公平性研究 |
2.3 问题与挑战 |
第三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调查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对象 |
3.4 数据收集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学生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认识 |
3.5.2 学生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认识 |
3.5.3 学生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认识 |
第四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因素分析 |
4.1 测试设计 |
4.1.1 测试目标 |
4.1.2 测试大纲/说明 |
4.1.3 试卷编制 |
4.1.4 预测分析 |
4.2 试卷质量 |
4.2.1 信度 |
4.2.2 效度 |
4.2.3 区分度 |
4.2.4 难度 |
4.3 考生差异 |
4.3.1 个体特征差异 |
4.3.2 社会生活背景差异 |
4.3.3 学科知识背景差异 |
第五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的检验 |
5.1 公平性的界定 |
5.1.1 公平性与伦理 |
5.1.2 公平性与效度 |
5.1.3 公平性与公正性 |
5.1.4 测试使用的公平性 |
5.2 公平性检验的理论模型 |
5.2.1 可比性模型 |
5.2.2 社会公正模型 |
5.2.3 形式模型 |
5.3 公平性检验的应用框架 |
5.4 公平性检验的具体项目 |
第六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验证的实证分析:以H省2015年高考英语卷为例 |
6.1 实验设计 |
6.1.1 试卷概况 |
6.1.2 数据收集 |
6.1.3 分析方法 |
6.2 分析与讨论 |
6.2.1 对测试设计公平性的分析 |
6.2.2 对试卷质量公平性的分析 |
6.2.3 对个体差异公平性的分析 |
6.3 结论与建议 |
第七章 语言测试公平性质量保障体系 |
7.1 制度层面 |
7.1.1 法律保障 |
7.1.2 政策保障 |
7.2 理论层面 |
7.2.1 伦理规范 |
7.2.2 行为准则 |
7.3 实践层面 |
7.3.1 技术标准 |
7.3.2 素质保障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词表 |
附录2: 教育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
附录3: 语言测试评估标准中英文对照 |
附录4: 语言测试公平性调查问卷 |
附录5: 调查问卷描述统计量 |
附录6: 调查问卷各项频数统计 |
附录7: 语言测试公平性检验表 |
附录8: 样卷公平性人工审查表 |
附录9: 样卷试题及答案 |
附录10: 样卷听力部分录音原稿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8)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成果 |
(9)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2.1 动态系统理论与应用语言学 |
1.2.2 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华文会考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
2.1 动态系统理论的阐释 |
2.1.1 动态系统理论简介 |
2.1.2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
2.1.3 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原则 |
2.2 动态系统与复杂科学 |
2.2.1 复杂科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
2.2.2 主要复杂科学学派及其相关理论 |
2.2.3 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
2.3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 |
2.3.1 语言测试的内涵和属性 |
2.3.2 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 |
2.3.3 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的概念界定 |
2.4 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 |
2.4.1 反拨效应的研究内容 |
2.4.2 反拨效应的理论研究回顾 |
2.4.3 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回顾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的反拨效应系统 |
3.1 反拨效应系统的概念内涵 |
3.2 反拨效应系统的特征 |
3.2.1 反拨效应系统的开放性 |
3.2.2 反拨效应系统的复杂性 |
3.2.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动态性 |
3.2.4 反拨效应系统的非线性 |
3.3 综合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 |
3.4 反拨效应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
3.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 |
3.4.2 反拨效应系统的结构 |
3.4.3 反拨效应系统的功能、结构与环境 |
3.5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 |
3.5.1 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 |
3.5.2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范畴 |
3.5.3 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框架 |
4.1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 |
4.1.1 反拨效应系统的架构解析 |
4.1.2 反拨效应系统的基本架构模型 |
4.2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4.2.1 基于测试使用的横向子集成系统 |
4.2.2 基于决策制定的纵向子集成系统 |
4.2.3 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3 反拨效应次集成系统 |
4.3.1 反拨效应驱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2 反拨效应传动次子集成系统 |
4.3.3 反拨效应动力次集成系统的框架模型 |
4.4 反拨效应控制集成系统与系统主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演化环境 |
5.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社会环境 |
5.1.1 新加坡社会概况 |
5.1.2 新加坡历史背景 |
5.1.3 新加坡的语言生态环境 |
5.1.4 新加坡社会文化特征 |
5.2 新加坡教育概况 |
5.3 新加坡语言测试与语言教育政策沿革 |
5.3.1 英属海峡殖民地时期(1819-1942) |
5.3.2 二战后英属直辖殖民地时期(1946-1958) |
5.3.3 迈向自治与合并时期(1959-1964) |
5.3.4 以生存为导向的建国初期(1965-1978) |
5.3.5 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6) |
5.3.6 以能力为导向的经济创新时期(1997-2011) |
5.3.7 以价值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时期(2012-) |
5.4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环境特征 |
5.5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与组成单元 |
6.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功能 |
6.1.1 华文会考的特点和用途 |
6.1.2 对测试使用的反拨功能 |
6.1.3 对决策制定的反拨功能 |
6.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组成单元 |
6.2.1 主要组成单元的界定 |
6.2.2 主要组成单元的介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 |
7.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主集成系统的主体 |
7.1.1 华文会考使用与主体分类 |
7.1.2 教育决策类型对主体的影响 |
7.2 主集成系统纵横交错的结构 |
7.3 主集成系统多元复杂的关联 |
7.3.1 以考生前途的社会援助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2 以教育决策的评估反馈为节点展开的反拨网络 |
7.3.3 主集成系统的动态关联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驱动次集成系统 |
8.1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主体与驱动力 |
8.2 华文会考期望反拨效应系统的期望模块 |
8.3 华文会考的构念及构念理论 |
8.3.1 交际语言能力和任务型测试 |
8.3.2 认知理论与综合性测试 |
8.3.3 华文会考与其他母语会考的一致性 |
8.4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 |
8.4.1 华文会考试卷的格式 |
8.4.2 华文会考试卷一:写作 |
8.4.3 华文会考试卷二:语文理解与运用 |
8.4.4 华文会考试卷三:口试/听力理解 |
8.4.5 华文会考试卷的编制期望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一) |
9.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试运行 |
9.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流程 |
9.1.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试运行的机制 |
9.2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测试质量传动模块的构成 |
9.2.1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9.2.2 华文会考质量传动模块的主体 |
9.3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效度因素 |
9.3.1 基于华文会考形式和试卷内容的效度分析 |
9.3.2 基于华文会考等级分数结果的效度分析 |
9.4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信度因素 |
9.4.1 施测因素 |
9.4.2 考生因素 |
9.4.3 内容因素 |
9.4.4 评分因素 |
9.5 华文会考质量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二) |
10.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构成 |
10.1.1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0.1.2 语言教育传动模块的主体 |
10.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2.1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语言观 |
10.2.2 华文教学系统和华文会考系统的教育观 |
10.3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语言教育观 |
10.3.1 基于语言观的熵增现象 |
10.3.2 基于教育观的熵增现象 |
10.4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与语言教育模块的传动情况 |
10.4.1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结构和动力类型 |
10.4.2 利益矛盾传动力 |
10.4.3 意图矛盾传动力 |
10.4.4 客观矛盾传动力 |
10.4.5 华文备考教学系统的传动过程 |
10.5 语言教育模块的动力传送机制 |
10.6 本章小结 |
第11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的传动次集成系统(三) |
11.1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构成 |
11.1.1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工作概要 |
11.1.2 社会权重传动模块的主体 |
11.2 教育决策风险传动子模块 |
11.2.1 教育决策主体与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2.2 教育决策的风险影响力类型和传动情况 |
11.3 华文会考风险防控传动子模块 |
11.3.1 华文会考风险的特点 |
11.3.2 华文会考风险的担当主体 |
11.3.3 风险防控力和再生风险影响力的生成 |
11.4 社会权重模块风险传动情况 |
11.4.1 学校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4.2 家庭风险共同体及其风险传动情况 |
11.5 社会权重模块的风险传动机制 |
11.6 本章小结 |
第12章 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研究总结 |
12.1 关于华文会考反拨效应系统的运作机制 |
12.2 关于如何促进华文会考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
第13章 结论 |
13.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13.2 主要创新点 |
13.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Web的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项目目的及意义 |
1.3 评卷系统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WAMP框架 |
2.1.1 LAMP框架 |
2.1.2 Apache服务器 |
2.1.3 MySQL数据库 |
2.1.4 PHP开发语言 |
2.1.5 WAMP总结 |
2.2 AJAX技术 |
2.3 MVC设计模式 |
2.4 ThinkPHP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1 评卷子系统 |
3.1.2 评卷管理子系统 |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3.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4.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3 系统业务功能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设计 |
4.4.2 物理模型设计 |
4.4.3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评卷子系统的实现 |
5.1.1 评卷员登录模块的实现 |
5.1.2 评卷员评卷模块的实现 |
5.2 评卷管理子系统的实现 |
5.2.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2 评卷控制模块的实现 |
5.2.3 评卷监控模块的实现 |
5.2.4 数据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测试目的 |
5.3.2 系统测试方法 |
5.3.3 系统功能测试 |
5.3.4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评卷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好分数的阅卷功能研究[J]. 林景旺. 高考, 2021(16)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新高考背景下主观题智能阅卷的问题研究[D]. 汪颖.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考语文作文评分建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丽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山西省普通高考信息化管理研究[D]. 郝琳菁. 山西大学, 2020(01)
- [6]基于ThinkPHP框架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 周红益.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7]语言测试公平性研究:理念构建与检测应用[D]. 童扬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8]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9]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新加坡普通水准华文会考构念及反拨效应研究[D]. 孙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基于Web的领导干部考试评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钰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