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鑫[1](2021)在《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奥古斯丁继承了早期教父神学家以古典哲学阐发《圣经》神学,以《圣经》神学超克古典哲学的路径,以神的恩典与拯救为核心奠定了基督教神哲学的基本思想,同时提出基督徒信望爱的三主德,奠定了基督教神学伦理思想的基础。奥古斯丁被后世教会尊奉为“恩典博士”,成为教会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的教会后世的发展,也影响了西方文明演进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向现代西方文明的转变。本文主要以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为主题来研究他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他思想的形成离不开自己的思考与人生经历、其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影响、当时的社会背景。他青年时代被情欲、善恶等问题所困扰,为了消除困扰,他在信奉摩尼教若干年后,认为摩尼教无法给自己的问题一个较为完满的答案,最终又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思想的形成也离不开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对他的影响,他吸收了《圣经》、新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早期基督教神学的观点。他生活在社会政治较为动荡的年代,基督教教会也面临着战争、异端和异教的威胁,为了确立正信,维护教会的稳定和利益,他创作了优秀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爱的伦理思想。第二部分对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在奥古斯丁看来,爱首先是一种欲求、一种运动,爱都指向一个目标且所有的运动都不断朝向它的目标,爱也是一种渴欲,有圣爱与贪爱之分,圣爱是朝向上帝的,这是永恒不变的爱,而贪爱则是暂时的、不值得欲求的爱。在流转的爱当中,圣灵“运行在水面上”,让世人看到上帝之爱,并且接受上帝之爱。圣灵将爱转变为不仅仅只有欲望的自我之爱的复数形式的爱,“恩宠”滋润这些具有复数形式的爱,并使其不停地流转。建立一个自我共同体,爱自己,也爱他人。在宇宙当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秩序的,高一级的受造物支配着低一级的受造物,同级之间不能相互支配,人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小宇宙”,人的灵魂应该支配肉体,如果低级受造物支配高级受造物,同级相互支配,肉体支配灵魂,则是失序,不管是大宇宙还是小宇宙都会出现问题。爱也是有秩序的,只有在正确的爱的秩序当中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邻人之爱与兄弟之爱都要求基督徒去爱所有人,包括陌生人和敌人,因为他们可能有一天会接受圣洗,加入教会这个众人合一的“团契”。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爱会造成两种不同的人类社会(城),那些热爱上帝的、服从上帝的命令、随从精神生活、谦卑的人生活在上帝之城,相反,轻视上帝、骄傲的随从自己肉体生活的人则会受到同魔鬼一样的惩罚,生活在俗世之城。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赋予了他们自由意志,意志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人可以选择行善,也可以选择作恶,但自由意志是软弱的,很容易被引入歧途,只有通过爱才能克服,人应该选择高于自身的物,选择善,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第三部分是对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评价的探讨。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基本是从他的信仰出发的,他对“爱”的理解都是以上帝为核心、在上帝的基础上展开的,他重视内心对上帝的爱,认为只有上帝才是永恒的,抛弃了对现实世界的追求。在他看来,基督徒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与律法,爱上帝就要爱上帝所爱,即爱人,将所有人都视为上帝的创造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爱的思想上,奥古斯丁继承了古典哲学家的观点,并以基督教的圣爱对他们进行改造和超克,形成基督教的爱的伦理思想,并形成与古典思想家不同的思想风格,尤其是在心灵秩序方面,其内在自我的烦闷、忧郁、忏悔、狂喜等情绪的表达和克制,充分体现了奥古斯丁不同于古典哲学的“现代”气息。他对“爱”的阐述奠定了基督教爱的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阿奎那、路德等哲学家、神学家无不都受其影响,在继承他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对基督教“爱”的理解。
苏蓓蓓[2](2019)在《孔子与耶稣的财富观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西方的互动交流使比较研究逐渐成为学术探讨的重点,而孔子和耶稣分别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经济观、政治观、教育观、自然观、生死观等各方面都具备对话的可能。其中,对两者财富观的分析研究既可在价值观层面为人们树立正确、理性看待财富的态度提供借鉴,又能在社会现实层面规范和引导物质财富的运作。在此背景下,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比较研究在其各自的现实环境中找到塑成根源的基础上,致力于以下四个问题的解释与处理:财富观的丰富意蕴、财富观的实践方式、财富观的精神面相以及财富观的人学指向,这四个问题分别对应着“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财富与人”的问题,使其在清晰的文本结构中有能力展现更全面的内容,释放更丰富的意义。首先,孔子与耶稣财富观得以产生的现实根基集中于两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生存经历及其思想渊源三方面。诸侯争战、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周游列国、开办私学的人生阅历,西周推崇礼制、以德配天的思想传统都对孔子财富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政治上的罗马化、文化上的希腊化、信仰上的犹太化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塑造了耶稣对待财富的整体态度。其次,阐明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丰富意蕴,即意欲解决最本质的“是什么”的问题。孔子与耶稣或儒家与基督教如何界定财富的概念以及财富具有何种特性,是财富观之所以可能的最大实体性前提。财富代表人类所欲求的、对人类有价值的一切东西,所以财富的广义概念使得财富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既可以作为物质实体在现实中具体实践,又有其指向终极关怀的精神面相。这同时直接对应着孔子和耶稣对待财富的具体态度:首先,就财富单纯的物质性来说,静态上的量化不可避免地产生贫穷与富裕的两极定位;但贫穷不是德性的条件,富裕也不是该诅咒的罪恶,贫富选择背后的道德支撑是孔子和耶稣财富观的价值倾向,道德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正是孔子和耶稣对义与利关系的辩证。再次,比较研究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实践方式,即财富作为物质实体如何在现实中彰显、如何发挥其基础性地位、如何在一个生存性世界中运作、如何展现其行动力,即“如何”或“怎么样”的问题。孔子基于阶层划分明显的社会现实,并以其为前提,在“士农工商”四阶层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阶层的实际操作中落实其财富观;耶稣的财富观却在“圣俗分野”的信仰立场中,从财富的来源和去向(或生产与分配)上保证其成为现世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此实践过程中,孔子和耶稣的财富观既展现出了立足前提和基本精神上的差异,同时也蕴含着外在行动和内在情感的共通倾向。然后,从财富的精神面相这一角度继续比较孔子与耶稣的财富观。财富的精神面相是指,广义财富概念中最深刻的内涵指向何方,在现实中对物质财富进行运作的信念支撑扎于哪里,这一问题即是“为什么”的问题,是孔子和耶稣财富观的终极关怀问题。孔子财富观以儒家社会的最终理想——“内圣外王”,作为其终极目的,而耶稣把“实现永生与进入上帝之国”作为自己财富观的最终指向,这两种终极关怀作为精神财富完善着财富的广义概念,也作为指路明灯引领着财富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实践。另外,“内圣外王”与“永生天国”尽管在根本性质和实现方式上不同,但在视财富为工具和致力于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是相通的智慧。最后,将孔子和耶稣财富观的比较升华至人学,把财富与人联系起来,所以“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人学指向”解决的便是何为人、如何为人的问题。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结合和矛盾,与财富具有物质属性和精神面相取得一致。然而正如财富的物质属性成为财富的全部内涵一样,人也日益成为只知获取物质财富的机器。但幸运地,人与财富的双重异化状态可在孔子和耶稣的财富观那里找到改善的出路,让财富成为财富,让人成为人,成为自由的人。
杜君璞[3](2018)在《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儒家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但不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基督教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统治阶级总会因特定历史阶段的需要对其进行利用与改良,从而与其本身产生出入。正如《论语》中所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因而如果想更接近两种文化的本质,应该去探索文化的源头,对两位创立者---孔子和耶稣做深入分析。当然,对两者的比较可以是多维度的。但笔者认为孔子和耶稣,他们共同的工作都是教师,都从事对人进行教育的工作,并且这种教育多集中于伦理领域,因而要深入把握东西方文化,对孔子和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滋养出来,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也不例外。因此要了解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思想有必要对孔子与耶稣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予以分析和对比。孔子处于礼坏乐崩的春秋乱世并且主要由母亲抚养长大,成人后仕途坎坷,这些都逐渐塑造了孔子乐学好古的品格和温和与严厉并存的性格特征。耶稣虔诚中略带叛逆和威严中裹挟慈爱的性格也与其犹太人的家庭背景以及当时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密不可分。教育不是单向行为,是一种互动模式,分析完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教育主体特征,接下来要分析的是教育客体的特点。这里重点选取了比较具有可比性的两对学生进行比照。一对是子路与彼得,另一对是宰我和犹大。他们虽不是两位老师最喜爱的学生,但从他们身上侧面彰显出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理念。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互动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孔子与耶稣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品格教育,二是仪礼教育。孔子以“智仁勇”为主要品格内容。“信爱望”构成了耶稣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品格教育只是一种抽象理念,它必须依托于具体形态,而便于教授。孔子的品格教育主要融汇于“六艺”之中,耶稣“信爱望”的品格教育具体表现于基督教的圣事之中。这些教育内容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方法才能很好的灌输给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可以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的因材施教,另一种是反向的不屑之教。耶稣的教育方法也分为两种,一是通过直接言说的训诫,另一种是通过不可言的神迹和比喻。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的终极指向是理想人格。孔子以君子为其理想人格,以内圣外王为其政治诉求;耶稣追求义人式的理想人格,以天国为其人生归宿。通过对孔子与耶稣的教育伦理的比较研究,可以窥见中西方教育的异同,但本文开展比较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依据中国国情,正确处理好中西马教育伦理的关系,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伦理思想体系尽绵薄之力。
沈佳宁[4](2017)在《《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以来至今,经济、科技的全速发展及其不断扩张的市场输出,一方面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同时也催生了德性伦理的复兴。正是在这样双重世界背景下,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神学大全》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思想,成为中世纪德性论思想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神学大全》把基督教思想从“柏拉图式”转变为“亚里士多德式”的,由此成为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巅峰。《神学大全》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三部分构成:作为来源与奠基的形而上学;作为认知与方向的伦理学;以及指导信仰生活的圣事制度。从整体结构来看,由“信德、望德、爱德”三者所构成的“神性德性”,它不仅是使《神学大全》三部分内容构成其完整体系的纽带,也构成了《神学大全》中伦理理论的思想基础。故此,研究《神学大全》中的“神性德性”,不仅是研究西方德性论思想发展史的必要环节,也是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如何可能变成大众精神生活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如上认知,本文从三个层次展开对《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的讨论。第一章通过对信望爱三德的历史背景、时代土壤、个人际遇的研究来还原《神学大全》的创作背景。通过对文本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生成关联的分析,来揭示信望爱三德在《神学大全》中的功能与地位。第二章分析信德、望德、爱德各自的内涵,通过对其三者在主体、对象、生成方式等三维度梳理,突出信德、望德、有德对“神性德性”的深度构成内涵,以及各自特定的视阈指涉和价值期待。第三章对信望爱三德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其发生、完成顺序到其主次顺序,再到它们间的功能关联展开分析,揭示信望爱三德之间的互动生成关系,由此解答了“神性德性”何以可能的问题。最后讨论《神学大全》如何发挥信望爱三德之间的内生功能,来建构起调和信仰与理性、神学与哲学为一体的神学系统,并以此作为对时代的境遇性回应。
黄幸平[5](2017)在《文字侍奉“三贴近”》文中研究说明贴近才能写远,放下才能拔高。传福音的方式有许多种,用口传、用笔传、用广播传、用电视传、用电影传、用书画传、用网络传,等等。口传是话语服侍,笔传是文字服侍,这两种是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基础。本文所言的是文字服侍,以用笔写或用电脑键盘输入而出的文字来传扬福音,宣扬召我们出黑暗、人奇
朱孟子[6](2016)在《《塞拉斯叔叔》卷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小说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小说汉译不仅为国内读者提供了解外国文学和文化的机会,也为国内小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本项目是企鹅经典惊悚小说汉译项目的一个子项目,即英语长篇哥特小说《塞拉斯叔叔》汉译项目。项目负责人是本文作者导师薄振杰教授,作者作为项目组成员负责第三卷翻译工作。《塞拉斯叔叔》第三卷主要讲述了塞拉斯·鲁廷和达德利·鲁廷通过各种手段谋取莫德的财产不成后,又企图杀害莫德,但却杀死了她的家庭女教师德·拉·鲁吉耶夫人,最终莫德在梅格和汤姆·布赖斯的帮助下逃到了费尔特拉姆。小说作者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了哥特小说的恐怖特征。本实践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框架,基于第三卷第13至21章翻译实践撰写完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项目情况、书目信息、报告意义和报告结构。第二部分介绍原文文本分析、理论准备、翻译工具准备和翻译过程。第三部分结合哥特小说的特征,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探究总结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为本报告的结语,总结了哥特小说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及翻译与翻译过程中的不足,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直译、意译、语序调整、词性转换、增词、长句拆分等翻译方法与技巧,再现原文的内容与艺术风格,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反应。本报告对哥特小说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为以后该类型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
韩晓华[7](2014)在《《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原型分析》文中提出《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在人物形象、主题、结构和电影文本方面都能从《圣经》中找到原型,"审判"和"信、望、爱"既是这部影片中的主题,也是《圣经》中的主题;影片中的安迪和诺顿可以分别在《圣经》中的耶稣和撒旦身上找到原型;影片人物命运呈U型结构,这种结构来源于《圣经》;另外,电影文本中的人物语言也与《圣经》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圣经》对理解这部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邓福村[8](2013)在《爱是永不止息——在丁光训主教追思礼拜上的证道》文中认为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1—2)。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追思礼拜,悼念追思
景健美[9](2012)在《我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文中研究表明许多人对基督教感兴趣,到教堂常问一个问题:我怎样成为基督徒?他深深地被上帝吸引,不想做一个旁观者,却不知如何开始信仰。《诗篇》记载:"上帝从天上垂看世人,要看有明白的没有,有寻求他的没有。"(诗53:2)若你带着一颗简单而渴慕的心来寻求上帝,他应许过:"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3)上帝鼓励人来寻找他,来求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呢?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13节记载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
刘帅[10](2012)在《无法逝去的黄昏》文中研究指明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吃完晚饭后,他开始向门外走。夕阳的到来,干澈的风的到来,老人们的到来。时光坐落在某片未建成的广场。他忘了带小板凳,随意选了一级黑色的台阶,即使肢体开始略有些僵硬,他还是先弯下腰,小心的吹一口气,让那些不可触摸的生灵为他腾出一小片地方。城区是年迈的,他们是年迈的,那些在空气中泛滥的孩子的欢笑是年轻的。当衰老刚开始袭来时,田沟或许还飘着碎碎的姜花,时间不足以描述一个人的
二、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论文提纲范文)
(1)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
(一)历史背景 |
1.奥古斯丁的一生 |
2.罗马帝国的衰落 |
(二)理论渊源 |
1.新柏拉图主义论爱 |
(1)爱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 |
(2)哲学当中的爱 |
(3)爱的实体性与个体的爱 |
(4)普罗提诺对奥古斯丁的影响 |
2.斯多亚主义论爱 |
(1)友爱的定义 |
(2)友爱的规则 |
(3)西塞罗对奥古斯丁的影响 |
3.《圣经》和早期基督教神学论爱 |
(1)《圣经》论爱 |
(2)早期基督教神学论爱 |
(3)《圣经》与早期基督教对奥古斯丁的影响 |
二、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爱的依据 |
1.上帝论 |
2.人性论 |
3.三主德 |
(二)爱的内涵 |
1.爱是欲求 |
2.爱是渴欲 |
(三)爱的类型 |
1.流转的爱——圣灵 |
2.邻人之爱 |
3.兄弟之爱 |
4.心灵的秩序 |
(四)两座城,两种爱 |
1.随从肉体生活与随从精神生活 |
2.天使与魔鬼 |
3.骄傲的人与谦卑的人 |
(五)爱与自由意志 |
1.恶的起源 |
2.作恶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
3.爱能克服自由意志的软弱 |
三、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的评价 |
(一)思想特点和局限性 |
1.绝对信仰上帝 |
2.欲望与节制并存 |
3.否认自身价值 |
4.局限性 |
(二)历史地位和影响 |
1.总结了基督教中爱的思想 |
2.终结了希腊罗马的文明理想 |
3.促进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 |
4.对后世基督教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孔子与耶稣的财富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现实根基 |
第一节 社会背景 |
一、孔子财富观产生的社会现实 |
二、耶稣财富观生成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人生经历 |
一、孔子人生阅历与其财富观的形成 |
二、耶稣生存经历与其财富观的塑造 |
第三节 思想溯源 |
一、孔子财富观之德性优先 |
二、耶稣财富观之信仰至上 |
第二章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丰富意蕴 |
第一节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中的财富界定 |
一、财富的内涵 |
二、财富的特性 |
第二节 孔子与耶稣对待财富的具体态度 |
一、贫富量化 |
二、义利辩证 |
第三章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实践方式 |
第一节 孔子财富观的实践方式 |
一、财富观实践的前提——阶层划分 |
二、财富观实践的阶层限定 |
第二节 耶稣财富观的实践方式 |
一、财富观实践的前提——圣俗分野 |
二、财富观实践的信仰约束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实践方式的比较 |
一、孔子与耶稣财富观实践方式的相异之处 |
二、孔子与耶稣财富观实践方式的共通之处 |
第四章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精神面相 |
第一节 孔子财富观的精神面相 |
一、个人的精神财富追求与内圣 |
二、群体的精神财富指向与外王 |
三、精神财富中内圣与外王之辩证 |
第二节 耶稣财富观的精神面相 |
一、个人终末论层面的精神财富与永生 |
二、世界终末论层面的精神财富与上帝之国 |
三、精神财富中永生与上帝之国之同一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精神面相之比较 |
一、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精神面相的不同点 |
二、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精神面相的共同点 |
第五章 孔子与耶稣财富观的人学指向 |
第一节 人的本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辩证统一 |
一、人的类本质的精神形态标识 |
二、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辩证统一 |
第二节 人的现实:人与财富的异化关系 |
一、财富的异化 |
二、人的异化 |
第三节 人的实现:孔耶财富观的人学价值 |
一、孔子财富观与如何为人 |
二、耶稣财富观与何以成人 |
三、孔耶财富观的辩证析取 |
参考文献 |
一、儒家思想着作 |
二、基督教思想着作 |
三、综合类着作 |
四、论文期刊 |
五、外文文献 |
致谢 |
(3)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教育问题凸显 |
二、儒耶比较的必要性 |
三、孔子与耶稣比较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孔子的教育研究 |
二、耶稣的教育研究 |
三、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
第三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
二、诠释学的方法 |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孔子教育伦理思想渊源及孔子成长经历溯源 |
一、孔子教育伦理思想渊源与背景 |
二、孔子个人成长经历 |
第二节 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渊源及耶稣成长经历追溯 |
一、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渊源与背景 |
二、耶稣个人成长经历 |
第二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背景与经历之比较 |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之比较 |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产生的个人经历之比较 |
第二章 作为教育主体的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比较 |
第一节 孔子之人格特征 |
一、“乐学好古” |
二、“温厉自洽” |
第二节 耶稣之人格特征 |
一、叛逆的虔诚 |
二、慈威兼俱 |
第三节 作为教育主体的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异同 |
一、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相同点 |
二、孔子与耶稣人格特征之相异点 |
第三章 作为教育客体的孔耶弟子及门徒精神气质之比较 |
第一节 孔门弟子之精神气质 |
一、子路之勇 |
二、宰我之辩 |
第二节 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 |
一、彼得之直 |
二、犹大之叛 |
第三节 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精神气质之异同 |
一、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相同点 |
二、孔门弟子与耶稣门徒之精神气质相异点 |
第四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比较 |
第一节 孔子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 |
一、品格教育结构 |
二、技能教育结构 |
第二节 耶稣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 |
一、品格教育结构 |
二、圣事教育结构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之德性结构异同 |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相同点 |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内容德性结构之相异点 |
第五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比较 |
第一节 孔子教育方法之伦理特征 |
一、正向之教..因材施教 |
二、反向之教—不屑之教 |
第二节 耶稣教育方法之伦理特征 |
一、可言之教—经教 |
二、非言之教—神喻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异同 |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相同点 |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方法伦理特征之相异点 |
第六章 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比较 |
第一节 孔子教育目标之道德境界 |
一、君子式道德人格 |
二、内圣外王政治诉求 |
第二节 耶稣教育目标之道德境界 |
一、义人式道德人格 |
二、生死超越的天国子民 |
第三节 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异同 |
一、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相同点 |
二、孔子与耶稣教育目标道德境界之相异点 |
结语 |
第一节 从东西方伦理文化视阈审视人的教育 |
一、教育之于人类伦理本质的生成 |
二、东西方教育伦理理念比较 |
第二节 文教与宗教之于人的教育意义 |
一、儒家之人文教育 |
二、基督教之宗教教育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类 |
(二)期刊论文类 |
(三)外文着作类 |
致谢 |
(4)《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视角与主要思路 |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
五、主要创新点与局限 |
第1章 《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的思想概论 |
一、《神学大全》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因素 |
1.《神学大全》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历史土壤 |
2.《神学大全》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3.《神学大全》及其伦理思想形成的个人际遇 |
二、《神学大全》与“信望爱”三德 |
1.《神学大全》中伦理思想的逻辑结构 |
2.“信望爱”三德在《神学大全》中的地位 |
第2章 《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各自内涵 |
一、信德:理性的信仰选择 |
1.信德的生成方式 |
2.信德相关的恩赐与恶习 |
3.救赎论视野下信德的地位 |
二、望德:向往永福的嗜欲 |
1.望德的行为与对象 |
2.望德的恩赐与恶习 |
3.末世论视野下望德的实意 |
三、爱德:多重张力的调和 |
1.爱德的行为、主体及对象 |
2.爱德的效果和罪过 |
3.多重张力视野下爱德的实质 |
第3章 《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间的联系 |
一、《神学大全》“信望爱”三德间的顺序关系 |
1.《神学大全》“信望爱”三德间的自然顺序 |
2.《神学大全》“信望爱”三德间的主次顺序 |
二、《神学大全》“信望爱”三德间的功能关联 |
三、“信望爱”三德的境遇性回应 |
1.今生的理智与来世的信仰 |
2.利益与爱欲:伦理原则的质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塞拉斯叔叔》卷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Project Introduction |
1.1.1 Project Content |
1.1.2 Project Requirements |
1.2 Bibliographical Information |
1.2.1 Uncle Silas |
1.2.2 Joseph Thomas Sheridan Le Fanu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Process |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1 Content of the Selected Text |
2.1.2 Analysis on the Selected Text |
2.2 Theory Preparation |
2.2.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2.2.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Novel Translation |
2.3 Translation Tool Preparation |
2.4 Translation Process |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
3.1 Language Depiction |
3.2 Portrait Depiction |
3.3 Action Depiction |
3.4 Mental Depiction |
3.5 Scenery Descrip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Major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
Appendix 2 Target Text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型理论和 《圣经》 |
二、影片中的原型分析 |
( 一) 主题上的原型分析 |
1. “审判” 的主题 |
2. “信、望、爱” 的主题 |
( 二) 人物上的原型分析 |
1. 主人公安迪·杜弗伦———耶稣 |
2. 典狱长诺顿———撒旦 |
( 三) 结构上的原型分析 |
( 四) 电影文本上的原型分析和暗喻 |
三、结语 |
四、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论文参考文献)
- [1]奥古斯丁爱的伦理思想探析[D]. 张丽鑫.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2]孔子与耶稣的财富观比较研究[D]. 苏蓓蓓.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3]孔子与耶稣教育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 杜君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神学大全》中“信望爱”三德探析[D]. 沈佳宁.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5]文字侍奉“三贴近”[J]. 黄幸平. 天风, 2017(01)
- [6]《塞拉斯叔叔》卷三(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朱孟子. 山东大学, 2016(02)
- [7]《肖申克的救赎》影片的原型分析[J]. 韩晓华. 电影文学, 2014(05)
- [8]爱是永不止息——在丁光训主教追思礼拜上的证道[J]. 邓福村. 天风, 2013(01)
- [9]我怎样才能成为基督徒[J]. 景健美. 天风, 2012(08)
- [10]无法逝去的黄昏[J]. 刘帅. 美文(下半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