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金矿床(续)

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金矿床(续)

一、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床(续载)(论文文献综述)

田冲[1](2021)在《黔西南架底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文中指出黔西南地区是我国卡林型金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架底金矿作为黔西南地区近年来在玄武岩中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床,一直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也取得较多成果。前人研究表明,含砷黄铁矿是黔西南地区的主要载金矿物,然而架底金矿床载金黄铁矿以及金的富集规律等方面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制约了后续的科学研究以及找矿工作。论文结合野外的实际调查以及室内显微岩相观察,首先对矿区黄铁矿进行了不同期次的划分,即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典型黄铁矿分别为草莓状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黄铁矿(具环带结构)以及细粒五角十二面体黄铁矿、自形粗粒黄铁矿(具环带结构)。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期次的黄铁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架底金矿的黄铁矿中,S、As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Au、As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成矿前的黄铁矿具高S、Fe,低As、Au的特征;成矿期的黄铁矿核部具高S、Fe,低As、Au,环带则具高As、Au,低S、Fe的特征;成矿后的黄铁矿核部具高S、Fe,低As、Au,与其环带(高As不含Au)相比较具明显差异。依据矿物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穿插关系判断矿区载金黄铁矿的结晶顺序为:草莓状低砷无环带黄铁矿(不含金)→热液成因黄铁矿(不含金或含少量金)→热液成因含砷环带黄铁矿(含金)以及均质无环带的细粒黄铁矿(含金)→高砷环带黄铁矿(不含金)。原位硫同位素结果显示,成矿前黄铁矿δ34S的值显示为沉积硫特征,成矿期和成矿后黄铁矿的核部及环带均显示岩浆硫特征,不同期次黄铁矿的含量特征,暗示成矿只是流体作用下的某次特殊事件,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部地幔,也有部分地壳物质的混入。金以硫络合物的形式从深部向浅部迁移,以“不可见金”的状态赋存,架底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可能有Au含量过饱和而形成的亚微米至纳米级别的金颗粒,也存在Au含量不饱和所致的Au+形式。基于以上的认识,为架底金矿床初步构建可能的成矿过程,即研究区存在与成矿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区域上的深大断裂和研究区的断层为成矿热液流体的上涌提供通道,含H3As O30、[Au(HS)2]-、富H2S的还原性流体向压力减小的地区运移,最终在峨眉山玄武岩二段中的构造破碎带以及二叠系中-上二叠统之间的构造蚀变体中充填,产生强烈的热液蚀变(主要是铁白云石中Fe被交代,完成黄铁矿化),形成金的富集沉淀。

彭阳,陆刚[2](2019)在《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毗连不整合研究》文中认为桂西北右江地区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孤立台地,台地边缘发育大量沉积岩脉、角砾岩体、台地边缘同沉积正断层、及局部地层缺失造成的特殊界面,各要素之间的成因关系一直有争论。毗连不整合是指因同沉积断层作用使平坦地形变成强烈起伏的陡坡地形,粗碎屑物质快速沉积于地形凹处,新沉积的地层与早先坡下的较老基岩横向相接,因此造成新老地层之间的不整合,多形成于构造不稳定地区。国外地质学家最初将其识别为普通的角度不整合、陆架边缘不整合或者台地边缘不整合等等,国内地质学家也注意到了这类特殊界面,但在一些野外露头上观察其为断层面,而在另一些露头上观察其为侵蚀间断(不整合)面,由此产生争论:这类特殊界面是断层还是不整合?并产生很多名称:同构造沉积不整合、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围限断裂带、角度不整合接触带、陡崖式假不整合、事件沉积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构造窗和飞来峰等等,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笔者等在研究广西晚古生代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沉积岩脉和角砾岩体的过程中,发现特殊界面与沉积岩脉和角砾岩体关系密切,并发现如果将这些特殊界面归类于传统不整合面,均有与地质事实相矛盾的地方,因而认为其应重新归类。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等在凤山剖面的同一露头上观察到关键地质现象:特殊界面下部具断层特征,上部具溶蚀间断特征,因此认为其是遭受溶蚀的同沉积断层面。其成因是:同沉积构造十分活跃,使同沉积断层面上部来不及被新沉积物掩埋而遭受水下溶蚀,从而形成巨大地形起伏,造成新老地层横向相接,与Davis毗连不整合概念吻合,据此将这类特殊界面统一命名为毗连不整合。随即发现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内部广泛发育毗连不整合,并且发现晚古生代地层与下伏寒武系、及上覆三叠系之间也是毗连不整合接触,这是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及相关寒武系和三叠系的基本特色,由于毗连不整合代表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表明桂西北地质构造从古生代到中生代一直处于活动状态,地层—构造活动记录与古特提斯域特征相似,属古特提斯洋的东沿部分。从而结束特殊界面是断层还是不整合的争论,为桂西北地层与构造的深入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归属提供了新证据。

陈懋弘,乐兴文,李忠阳,谢贤洋,马克忠,李兴鹏[3](2018)在《桂西隆林孤立台地卡林型金矿的“梯式”结构模型及找矿前景》文中指出桂西地区是右江盆地的主体部分,以深水相的三叠系巨厚陆源碎屑岩沉积为特征,其间散落一些(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孤立碳酸盐岩浅水台地。桂西地区的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的三叠系陆源碎屑岩中,台地内部也产有一些小规模的金矿(点)。近年在桂西隆林地区的勘查工作和初步研究表明,台地内部及其周缘的卡林型金矿床可以用"梯式"结构模型来概括,即陡立的断裂是含矿热液向上运移的主要通道,类似于"梯子"的两根边柱,可以是导矿构造,也可以是赋矿构造;孤立碳酸盐岩台地中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或含钙陆源碎屑岩夹层是成矿流体侧向迁移、蚀变和矿质沉淀的主要场所,形成的层控型矿体组成"梯子"的横杆。据此提出桂西卡林型金矿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和找矿远景,其中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是新的找矿区域,寒武系是新的找矿层位,台地内部的找矿深度可达1000~2000 m。台地内除了断控型矿体之外,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和寒武系含钙陆源碎屑岩夹层中的层控型矿体也是重要的找矿目标。强调断裂和褶皱构造对层控型矿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模式为桂西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的隐伏金矿找矿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并有待今后找矿工作的验证和补充完善。

张能,黄启明,谭建政,李江[4](2016)在《桂西右江盆地伸展构造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桂西右江盆地属扬子陆块西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复合型裂谷盆地,在区域引张体制下,呈现盆-台相间、堑-垒式断块构造等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构造格局。台缘斜坡环境二叠纪海绵礁、同沉积角砾岩带和浊积岩系等构造-沉积事件层发育;台内及边缘以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上石炭—下二叠统与中二叠统、中二叠统与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与中三叠统之间为主的平行或微角度或超覆不整合,分别反映了柳江、黔桂、东吴、桂西伸展不整合构造运动事件。文章旨在通过该盆地晚古生代—三叠纪伸展构造特征的总结,为深入探讨其动力学背景及演化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范军[5](2015)在《黔西南戈塘大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黔西南戈塘大型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块与华南褶皱带的交接部位,是卡林型金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矿床明显受沉积-构造-蚀变体(SBT)的控制。本文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成矿年代、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将该区金矿床划分为“戈塘式”、“烂泥沟式”两类金矿;通过矿床对比研究,研究了该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主要控矿因素、成矿地质条件、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SBT及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研究、稳定同位素示踪与Rb-Sr同位素、Sm-Nd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对本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预测及矿床勘查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该区卡林型金矿床主要控矿因素为构造、SBT及含矿地层,是典型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的产物。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矿床地质、成矿年代学、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将该区金矿床划分为“戈塘式”、“烂泥沟式”两种类型,并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该区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主控因素、矿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及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2)深入研究了SBT的结构、形成、演化及其控矿规律。研究认为,SBT是一个矿田(床)尺度的沉积-构造-蚀变体,其底界面为P2m之上凹凸不平的东吴不整合面,其顶界面为龙潭组(P3l2-1)灰黑色薄层炭质泥页岩,也是一个成矿构造结构面;SBT顶、底界面之间,分布一系列层间断裂裂隙带。其东吴不整合面为导矿构造,SBT和其间的层间断裂为主要的容矿构造。它在东吴运动形成雏形,印支-燕山期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形成层间滑动带,由高压成矿流体侧向运移形成硅化角砾岩带;以东吴不整合面为主滑面的层滑构造系统控制了硅化角砾岩带和金矿体(化)的分布和定位,从而制约了矿床的就位。由于成矿流体动能和SBT内部物质组构及其顶界力学结构面承载力的差异,高压成矿流体可以向上“突破”,形成规模、序次、级别不同的SBT,即一个矿床可以形成多个SBT容矿构造,但以P2m之上的SBT最为重要。(3)通过野外踏勘和综合研究,提出了无二叠纪玄武岩分布区SBT可以与晴隆“大厂层”类比,其沉积环境、矿质来源、岩石组构、岩石力学性质、赋矿特征等方面类似,均为东吴运动的产物,是区域性主要的控矿构造和容矿构造。(4)通过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和地震剖面资料的解读,提出了本区存在地幔隆起并导致南北向的隐伏岩体就位,矿床主要分布于地幔隆起带上;通过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研究,特别是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成矿流体为混合流体,可能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以岩浆水为主;岩浆活动既为金成矿带来了矿质,也为成矿作用的发生创造了动力条件。(5)通过成矿年龄的测定及其年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本区大规模流体成矿作用时代为82-140 Ma,属燕山期;Sm-Nd等时线年龄(35.83±0.37Ma)(喜山期)可能是本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之后的一次热液改造事件,应代表氧化型或红土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6)“戈塘式”金矿床以层状SBT为主要控矿构造和容矿构造、“烂泥沟式”金矿床以高角度断裂带控矿为主要特征。进一步提出了戈塘金矿床的SBT成矿模式,建立了本区卡林型金矿床“异位-同源-同期-构造”区域成矿模式。

刘苏桥,陆刚,白艳萍,方有杰,陈懋弘,杨锋[6](2011)在《沉积间断断面型金矿产出模式及找矿方向——以桂西久隆金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凤山县久隆金矿产出于晚古生代碳酸盐岩隆起边缘,分布于二叠系和三叠系接触带碎屑岩一侧,矿体呈陡立的透镜状、似层状产于断裂中。上二叠统碳酸盐岩与中三叠统陆源碎屑岩之间,发育典型的古岩溶沉积不整合构造,后期断裂构造叠加、复合在不整合面上,形成高龙式微粒型金矿。该矿床以沉积间断面为基础,叠加、复合后期构造,产于沉积间断面之"上"的断裂构造带中,以构造为主要控矿因素,沉积间断面为重要控矿因素,受断控与层控等多重因素复合控制,经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形成,可称之为沉积间断断面型金矿。滇黔桂"金三角"应从不同控制因素和产出模式形成于同一地质作用的背景出发,考虑层控与断控等多重因素复合、叠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构造叠加、复合部位是寻找复合型矿床、原生矿和深部隐伏矿床的重点。

杨志华[7](2011)在《广西隆或金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前景》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隆或金矿区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特征,对本区金矿成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该区及外围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际资料依据。

顾雪祥,董树义,王银宏,胡贵增,杜树浩,焦鹏[8](2008)在《不整合面控制内生金属成矿的新实例: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文中研究表明山东沂南矽卡岩—热液型金铜铁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的接触带及其外侧围岩中。近年来,在太古宇与新元古界之间不整合面及其上覆的新元古界地层中新发现了两层矿体,同时在不整合面以下局部地段的太古宇花岗片麻岩中也见有金铜矿化。受控于不整合面的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埋藏深度大(一般介于430650 m),产状平缓,侧向延伸连续且稳定。作为一种容易失稳的构造薄弱带,不整合面及其上下机械性质不同的岩层之间极易产生层间破碎、滑脱,导致岩浆及其所分泌的含矿气水热液顺层贯入,并通过交代—充填作用成矿。同时,不整合面又是一个地球化学性质的转换带或地球化学屏障,盖层(含砾砂岩、砂岩、页岩夹泥灰岩)与基底岩石(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化学成分和性质的显着差异,也是控制不整合面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整合面以下太古宇花岗片麻岩中细脉浸染状金铜矿化,则可能与沿不整合面的拆离断裂活动引发的基底张性裂隙有关。该矿床中不整合面附近矿体的发现,对矿山深部、外围乃至整个鲁西地区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董树义[9](2008)在《山东沂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沂南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沂沭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中段)西侧的鲁西地区,辖相距6km的铜井和金场两个矿区,是一个典型的Au、Cu、Fe矽卡岩型矿床。近年来,沂南金矿接替资源严重匮乏,亟需基础理论的指导和成矿规律的系统研究。本文在大量野外工作基础上,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同位素地质学和成矿预测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对沂南金矿床成因和控矿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成矿规律,圈定了两个新的找矿靶区,并经工程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效果。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酸性杂岩体的接触带及其外侧的新元古界-寒武系围岩中,受岩浆岩、地层岩性、构造和围岩蚀变的共同控制。成矿岩浆为深成的幔源岩浆,在上侵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物质不同程度的混染,形成以玢岩和斑岩为主的钙碱性岩杂岩体,在化学成分上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征。以碳酸盐岩为主的赋矿地层良好的物理性质和活泼的化学性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围岩条件。NW与NE、NEE向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了成矿岩体的就位,而控矿和容矿的构造则主要为接触带构造、捕虏体构造、层间破碎带构造以及不整合面构造等。以矽卡岩化为主的围岩蚀变控制了矿化的强度、矿体的厚度以及矿石类型的空间展布。硫、碳、铅、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矿石中的硫和碳主要来自于幔源岩浆;矿石铅具有含过剩放射性成因铅的异常铅特征,放射性成因铅很可能来自于晚太古代结晶基底;成矿热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在成矿晚期则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混入。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由早期成矿阶段至晚期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依次下降,成矿作用发生于1.70.6km的浅成条件下。在主要矿石矿物沉淀的氧化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曾发生过广泛的不混溶(沸腾)作用,这一作用很可能是导致矿床中Au、Cu、Fe等矿质沉淀富集的主要原因。综合研究认为,沂南金矿床在含矿岩浆岩、赋矿地层、控矿构造、围岩蚀变及分带、矿化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成矿深度与剥蚀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岩浆岩、地层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及地名与采矿遗迹等方面的预测标志,并应用于矿区外围的成矿预测中,分别于金场矿区外围的两泉庄和铜井矿区外围的西朝阳圈定了两个找矿靶区,经钻探工程验证,均成功见矿,从而为沂南金矿的进一步找矿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陈懋弘[10](2007)在《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成矿模式》文中指出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目前已知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尽管前人作了不少的研究工作,但有关矿床成因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未解决。本文在深入解剖该矿床的基础上,抓住成矿构造、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三个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运用现代构造解析、显微构造与组构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质学、电子探针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和手段,主要研究了矿床构造与成矿关系、成矿流体性质和物质来源、成矿年代等内容,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锦丰(烂泥沟)金矿床是一个与岩浆作用无关的,以钙质陆源碎屑岩为容矿岩石,断层控矿的后生金矿床。热液蚀变从早到晚可划为四个阶段:①去钙化+白云岩化+弱硅化(交代)阶段→②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粘土化(交代)阶段→③石英+方解石+不含金硫化物(充填)阶段→④石英+方解石+高岭石+绢云母(充填)阶段。主要载金矿物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较大颗粒黄铁矿晶体中富As环带与细小无核的富As黄铁矿晶体是同期形成的。岩石中存在四种不同成因的层状硅酸盐矿物,其中热液交代伊利石和热液脉状充填绢云母代表了热液作用的年龄。2.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矿区构造样式总体表现为褶皱-断层组合,北西向构造控制了矿床的总体构造格局。北西向大型复式褶皱是矿床主要褶皱,后期北东向小型褶皱叠加在早期北西向大型褶皱之上。近南北向断层主要是长期活动的同生断层;北西向断层是矿床主要断层,其中主赋矿断层F3上陡下缓,运动学分析表明其早期为由北东向南西的逆冲,后期为右旋-正滑运动。北东向断层则切割前两组断层,其中主赋矿断层F2运动学特征与F3相配套,早期为右旋正滑,晚期左旋剪切。3.矿床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和岩石圈伸展等四个阶段,并与右江盆地的裂陷-闭合-坍塌的发展演化历史相吻合。成矿发生在由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造山期逆冲作用形成的构造闭圈和造山期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张性构造环境是矿质得以大量聚集、沉淀的主要控制因素。4.岩矿石常量元素分析表明热液蚀变过程中Fe、Mg、K、Ti等元素带入,Ca、Na等带出。铂族元素配分型式为左倾斜型,说明铂族元素来源与右江盆地裂解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含砷黄铁矿和石英及其包裹体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明显的右倾斜型,负铕异常清楚;代表成矿流体特征的石英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与区域上不同时代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差别较大,而与矿床围岩、矿石、含砷黄铁矿及其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十分相似,反映成矿流体总体上以壳源为主。Eu负异常反映了偏酸性(富CO2)、具还原性的成矿环境。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热液有可能来源于沉积盆地中的建造水。含砷黄铁矿和石英及其包裹体微量元素分析表明,含砷黄铁矿富含亲硫元素,亏损V、Sr及高场强元素;石英除亲石元素含量高以外,还表现为亲硫元素以及Mo、Bi富集。HFSE和REE比值(Th/L、Nb/La)均小于1,HFSE明显亏损,说明成矿流体为富Cl的流体;含砷黄铁矿及其包裹体中Co/Ni比值仅为0.20-0.31,远远小于1,说明成矿温度较低,成矿流体主要为盆地流体。5.含砷黄铁矿包裹体3He/4He为0.0786~0.43R/Ra, 40Ar/4He为2.26~5.37,40Ar/36Ar为292~372,指示成矿流体属于大气饱和水(ASW),包括由原始大气降水和海水演化形成的盆地建造水。含砷黄铁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初始187Os/188Os比值为1.127±0.043,明显高于地幔比值而接近现代海水的比值,也说明成矿物质为壳源,成矿流体主要为盆地流体。6.首次采用含砷黄铁矿的Re-Os测年方法,获得加权拟合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93±13 Ma。首次采用常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法对石英-方解石脉中充填的热液绢云母进行测年,获得坪年龄为194.6±2 Ma。上述两个测年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十分相似,反映金的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与构造解析推断的金沉淀的构造演化阶段(即碰撞造山后印支期挤压造山向燕山期伸展的构造转换期)吻合。7.建立在成矿时代约束下,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成矿模式为:①右江盆地裂解-弧后盆地阶段(D2-T1),形成初始矿源岩(层),同生断层F7活动→②右江盆地前陆盆地阶段(T2),巨厚浊流沉积物之下的盆地建造水从矿源层中萃取成矿物质,逐步演化为含矿流体→③右江盆地挤压造山阶段(T3),F7反转成逆断层,并与造山作用形成的北西向逆断层(如F3、F14)及配套走滑断层(如F2、F12)三者共同构成导矿网络体系。而F5及其上盘T2xm4-3泥岩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构造闭圈,导致矿液主要在构造闭圈所限制的以同生断层为主的热液运移网络内活动→④右江盆地碰撞后造山侧向挤压阶段(J1),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北东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随着构造应力在F2-F3近“X”型断裂系上的分配,F3右旋-正滑运动,在F2-F3交切地段的引张区域形成减压扩容带,含矿流体进入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超大型金矿床。认为该矿床是与盆地流体有关的沉积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属于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

二、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床(续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床(续载)(论文提纲范文)

(1)黔西南架底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卡林型金矿
        1.3.2 黄铁矿
        1.3.3 盘县架底地区以往地质工作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 实物工作量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峨眉山玄武岩
        2.4.2 辉绿岩
        2.4.3 隐伏岩体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莲花山背斜
        3.2.2 构造蚀变体
        3.2.3 断层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
第四章 载金黄铁矿的特征
    4.1 测试方法
    4.2 不同期次黄铁矿形态特征
    4.3 不同期次黄铁矿的元素含量特征
    4.4 黄铁矿中金的赋存规律
        4.4.1 环带结构特征
        4.4.2 载金黄铁矿的元素含量规律
第五章 硫同位素示踪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 单矿物硫同位素特征
    5.3 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5.4 成矿物质来源
第六章 矿床成因
    6.1 成矿时代
    6.2 载金黄铁矿的形成过程
    6.3 金的赋存状态与沉淀机制
        6.3.1 金的赋存状态与来源
        6.3.2 金的迁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6.4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及找矿意义
        6.4.1 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6.4.2 找矿意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毗连不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 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特殊界面
3 桂西北上古生界及相邻寒武系和三叠系中的毗连不整合
4 结论

(3)桂西隆林孤立台地卡林型金矿的“梯式”结构模型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和主要矿床类型
2 隆林地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的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序列和主要的含矿层位
        2.1.1 寒武系
        2.1.2 泥盆系
        2.1.3 石炭系
        2.1.4 二叠系
        2.1.5 三叠系
    2.2 大型背斜或穹窿构造特点
        2.2.1 德峨背斜
        2.2.2 隆或穹窿
    2.3 断裂构造
3 隆林地区主要矿床 (点) 地质特征
    3.1 隆或金矿
    3.2 马雄金矿
    3.3 坡陇金矿
    3.4 德峨背斜寒武系中的金矿化点
4“梯状”结构模型及找矿前景
    4.1“梯状”结构模型的提出
    4.2 找矿前景分析
        4.2.1 找矿前景
        4.2.2 主要控矿要素
        4.2.3 今后工作要点
5 结论

(4)桂西右江盆地伸展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背景
3 伸展与沉积特征
    3.1 伸展不整合
    3.2 重力滑塌、重力流沉积
    3.3 纵向和横向上的剧烈相变
4 伸展构造特征
    4.1 地堑-地垒构造
    4.2 台背形、槽向形
    4.3 同沉积断裂
        4.3.1 盆(台)缘同生断裂
        (1)晚古生代同生断裂
        (2)中生代同生断裂
        4.3.2 斜坡同生断裂
        4.3.3 盆内同生断裂
    4.4 重力滑覆构造
    4.5 台缘钙质糜棱岩带
5 右江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
6 结论

(5)黔西南戈塘大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卡林型金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中国黔西南金矿床与美国卡林型金矿床的对比
    1.2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1 资源潜力巨大
        1.2.2 主要控矿特征
        1.2.3 矿床类型
        1.2.4 矿床成矿系列
        1.2.5 有机质研究
        1.2.6 成矿年代学
        1.2.7 成矿“三源”问题
        1.2.8 矿床成因
    1.3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1.4 选题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主要工作量
    1.8 主要创新性
第二章 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南盘江-右江裂谷盆地演化史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
        2.4.1 NE向断裂构造
        2.4.2 NW向断裂构造
        2.4.3 SN向断裂构造
    2.5 区域岩浆岩
    2.6 基底重力异常特征
    2.7 遥感影像与矿床展布
    2.8 区域矿产及黔西南主要金矿床
第三章 黔西南地区“戈塘式”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戈塘式”金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3.1.1 分布于裂谷环境并伴随盆地演化而成矿
        3.1.2 分布于深大断裂旁侧与隐伏岩体关系密切
        3.1.3 多层位赋矿特征显示成矿对岩性的选择性
    3.2 戈塘金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概况
        3.2.2 矿区地质
        3.2.2.1 含矿岩系
        3.2.2.2 矿区构造
        3.2.3 矿体特征
        3.2.3.1 矿体形态、规模及产状
        3.2.3.2 矿体顶、底板特征
        3.2.4 矿石特征
        3.2.4.1 矿石矿物成分
        3.2.4.2 矿石类型
        3.2.4.3 矿石结构构造
        3.2.5 围岩蚀变
        3.2.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3 “戈塘式”金矿床典型地质特征对比
        3.3.1 大地构造位置
        3.3.2 控矿地层和岩性
        3.3.3 导矿构造与容矿构造
        3.3.4 矿体产出形态
        3.3.5 矿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3.3.6 矿体围岩蚀变特征
        3.3.7 典型矿床对比研究的启示
        3.3.8 “戈塘式”金矿床与“烂泥沟式”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统一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厂层”和SBT的控矿作用
    4.1 广义“大厂层”的提出
    4.2 SBT的厘定及其控矿作用
        4.2.1 沉积-构造-蚀变体(SBT)
        4.2.1.1 问题的提出
        4.2.1.2 SBT及其控矿作用
    4.3 “沉积-构造-蚀变体”(SBT)与“大厂层”(P_2dc)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BT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1 SBT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1.1 黔西南地区赋矿层位含金性
        5.1.2 戈塘金矿床SBT岩矿石化学成分
    5.2 SBT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2.1 SBT中岩(矿)石主要微量元素特征
        5.2.2 黄铁矿、萤石微量元素特征
    5.3 SBT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1 SBT中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5.3.2 黄铁矿、萤石稀土元素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6.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2 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
    6.3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深度估算
        6.3.1 成矿流体密度
        6.3.2 成矿流体压力和矿化深度估算
    6.4 包裹体成分
        6.4.1 气相成分分析
        6.4.2 液相成分分析
    6.5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估算
        6.5.1 氧逸度
        6.5.2 pH值
        6.5.3 Eh值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7.2 碳同位素地球化学
    7.3 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7.4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7.5 铷-锶同位素地球化学
    7.6 钐-钕同位素年龄
    7.7 滇黔桂金矿床成矿时代的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主要控矿因素
        8.1.1 成矿构造背景
        8.1.2 地层、岩性因素
        8.1.3 构造因素
    8.2 成矿物质来源
        8.2.1 金的来源
        8.2.2 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
    8.3 深部构造与金的成矿作用-热力来源
    8.4 构造-流体耦合与矿床成矿模式
        8.4.1 构造控矿作用
        8.4.2 盆地裂解、金预富集及含矿流体的形成
        8.4.3 造山期构造推覆与流体运移
        8.4.4 成矿时代
        8.4.5 矿床成矿模式
    8.5 黔西南地区区域成矿模式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 承担的科研项目
    2. 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3. 发表论文(着)
图版及说明

(6)沉积间断断面型金矿产出模式及找矿方向——以桂西久隆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2.2 矿床地质特征
3 不整合及其与构造和金矿化的关系
    3.1 不整合的基本特征
    3.2 与构造和金矿化之间的关系
4 成矿机理分析
5 与已知的控矿及成矿模式对比
    5.1 与高龙型金矿对比
    5.2 与沉积间断面型及古岩溶型金矿对比
6 矿床成因与产出模式问题讨论
    6.1 问题的提出
    6.2 讨论
7 找矿方向
8 结 论

(7)广西隆或金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构造特征
    2.1 褶皱构造
    2.2 断裂构造
3 含矿层特征
4 矿体特征
    4.1 隆或矿段
    4.2 大平矿段
5 围岩蚀变
6 矿床成因
    6.1 控矿因素
    6.2 矿床成因类型
7 矿区外围找矿标志
8 结语

(8)不整合面控制内生金属成矿的新实例: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1.1 地层
    1.2 岩浆岩
    1.3 构造
    1.4 矿化与蚀变
2 不整合面的成矿特征
3 讨论:不整合面的控矿作用及其意义
4 结 论

(9)山东沂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山找矿勘查和基础研究现状
        1.2.2 矽卡岩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及岩性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鲁西地区重力异常特征
        2.4.2 鲁西地区磁异常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构造演化
    2.8 小结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岩性
        3.1.1 新太古界泰山岩群雁翎关组(Ar3y)
        3.1.2 新元古界土门群佟家庄组(Zt)
        3.1.3 寒武系下-中统长清群(∈_(1-2)(C|
))
        3.1.4 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统九龙群(∈_2O_1J)
        3.1.5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铜井矿区及外围构造特征
        3.2.2 金场矿区及外围构造特征
    3.3 岩浆岩
        3.3.1 铜井矿区及外围岩浆岩
        3.3.2 金场矿区及外围岩浆岩
    3.4 矿体产出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物质成分
        3.5.2 矿石组构
        3.5.3 矿石类型
    3.6 围岩蚀变
        3.6.1 热接触交代作用
        3.6.2 接触双交代作用
        3.6.3 热液蚀变作用
    3.7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3.7.1 矽卡岩期
        3.7.2 石英-硫化物期
        3.7.3 表生期
        3.7.4 矿物生成顺序
    3.8 小结
4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铅同位素特征
        4.1.2 硫同位素特征
        4.1.3 碳-氧同位素特征
    4.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4.2.1 氢-氧同位素特征
        4.2.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3 成岩成矿时代
    4.4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4.5 小结
5 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5.1 控矿因素
        5.1.1 岩浆活动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2 地层岩性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3 构造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1.4 围岩蚀变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成矿规律
        5.2.1 成矿岩浆岩
        5.2.2 赋矿地层
        5.2.3 控矿构造
        5.2.4 蚀变及分带
        5.2.5 矿化类型及其空间组合
        5.2.6 成矿深度与剥蚀深度
    5.3 小结
6 成矿预测与工程验证
    6.1 预测方法选择
    6.2 预测标志
        6.2.1 岩浆岩标志
        6.2.2 地层岩性标志
        6.2.3 构造标志
        6.2.4 蚀变标志
        6.2.5 地球物理标志
        6.2.6 地名及采矿遗迹标志
    6.3 成矿预测靶区
        6.3.1 两泉庄靶区
        6.3.2 西朝阳靶区
        6.3.3 验证工程资源量估算
        6.3.4 意义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物理场
    2.5 区域化学场
    2.6 右江盆地的发展演化历史
    2.7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矿床基本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体地质特征
    3.3 岩石学简要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矿化蚀变特征
    3.6 热液黄铁矿和层状硅酸盐矿物的矿物学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床构造解析
    4.1 构造解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2 矿区总体构造格局
    4.3 矿床构造解析
    4.4 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分析
    4.5 构造的控矿作用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矿石常量元素特征
    5.2 岩矿石铂族元素特征
    5.3 矿物及其包裹体稀土元素特征
    5.4 矿物及其包裹体微量元素特征
    5.5 微量元素统计分析
    5.6 HE-AR 同位素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6.1 含砷黄铁矿RE-OS 测年
    6.2 脉状热液绢云母AR-AR 测年
    6.3 矿床成矿年龄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7.1 构造与流体的耦和控矿作用
    7.2 矿床成矿模式
    本章小节
结论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问题
    三、进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和论文
附录 图版

四、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面型金矿床(续载)(论文参考文献)

  • [1]黔西南架底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特征及对成矿作用的指示[D]. 田冲. 长安大学, 2021
  • [2]桂西北晚古生代地层中的毗连不整合研究[J]. 彭阳,陆刚. 地质论评, 2019(04)
  • [3]桂西隆林孤立台地卡林型金矿的“梯式”结构模型及找矿前景[J]. 陈懋弘,乐兴文,李忠阳,谢贤洋,马克忠,李兴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5)
  • [4]桂西右江盆地伸展构造特征[J]. 张能,黄启明,谭建政,李江. 中国地质, 2016(03)
  • [5]黔西南戈塘大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 范军.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6]沉积间断断面型金矿产出模式及找矿方向——以桂西久隆金矿为例[J]. 刘苏桥,陆刚,白艳萍,方有杰,陈懋弘,杨锋.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1(04)
  • [7]广西隆或金矿地质特征及外围找矿前景[J]. 杨志华.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9)
  • [8]不整合面控制内生金属成矿的新实例: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J]. 顾雪祥,董树义,王银宏,胡贵增,杜树浩,焦鹏. 现代地质, 2008(02)
  • [9]山东沂南金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D]. 董树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成矿模式[D]. 陈懋弘.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1)

标签:;  ;  ;  ;  ;  

桂西古侵蚀-沉积间断金矿床(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