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是好事还是坏事?

全球变暖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地球变暖是好还是坏?(论文文献综述)

郑天骋,耶稣斯·M·德米格尔[1](2021)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全球化与城市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JM=耶稣斯·M·德米格尔TC=郑天骋TC:How did you develop your interest in Social Sciences and Urban Sociology?请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培养起对社会科学和城市社会学的兴趣的?JM:The world is changing into a urban structure and network.We are developing global cities that are linked in a big network.In addition we,human beings,are also connected around the planet.People used to live in villages and small provincial towns,many times isol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高建荣[2](2020)在《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文中研究表明在现实教学生活中,一些教师往往能完整并高效地把学生应学的课本知识传授出去,但是在德育的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初中英语作为一门以语言文化为基础教学的学科,它对德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有很大的优势,在英语课本里蕴含着十分多的德育内容,英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将其贯穿到每一个教学活动当

杨洋[3](2019)在《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大众传播文化视域下的暴力电子游戏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多样化的暴力游戏个案,以“框架论”、“模仿论”以及“符号学意义生产理论”等为切入点,将游戏媒介的暴力文化生产和传播视为由系统性原初暴力所引发,经由视觉化的暴力符号表达,再通过触发人类根源性的死亡欲动,以控制性的模仿而执行的完整过程,是由几种平行的意义单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机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暴力电子游戏文化的传播机制,澄清其普遍性的社会意义所在,并以此探究暴力电子文化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的深层次原因,以寻找暴力电子游戏文化在大众文化泛娱乐化倾向下,少序、失序的社会系统中规范发展的可能性和路径。本文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研究者的个人游戏体验,在厘清游戏、媒介及电子游戏等基本概念、描述电子游戏发展历程基础上,重点建构出以机制为本质属性的电子游戏的原初系统暴力、以视觉感官沉浸影响下的图像暴力,以及时空向度上暴力电子游戏为虚拟暴力实践提供的几何空间与行动场域的意义。对暴力电子文化研究的介入角度有了更明确的把握。论文共分七章节内容,第一章为导论,提出问题并简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并对国内外的游戏与电子游戏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及对游戏媒介和电子游戏进行概念界定,从词源角度论证电子游戏成为媒介的缘由。第二章为正文开篇,从游戏的本质属性机制入手,考察电子游戏本体隐含的政治偏向与系统暴力;第三章通过分析玩家对游戏世界的多向选择和能动介入,电子游戏与影视作品传播的核心不同在于,电子游戏体现出更为突出的互动传播的特质,这种互动性依赖于游戏者的深度参与而实现,游戏者既是游戏作品的欣赏者也是参与创制者。游戏者与游戏内容之间的互动,具体在三个领域中展开:一个是游戏者在虚拟空间中的角色扮演;一个是游戏中虚拟语境对于游戏者的意义;最后是独特的游戏中的交互叙事类型,以及这些互动叙事类型对于游戏者参与度的影响分析玩家在虚拟世界中的攻击性行为动机以及暴力电子游戏对玩家行为的潜在影响,为后文分析电子游戏的媒介特征及其对传媒生态产生的影响奠定历史基础;第四章深入分析电子游戏暴力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从美国军事娱乐复合产业下的镜像暴力到上层建筑与阶层社会中的象征暴力,二者的结合塑造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也是暴力文化盛行的精神基础;第五章对电子游戏的社会历史根源进一步加以探讨,发现暴力文化的传播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产物,对暴力的崇拜自古有之,它既源于由人类自身天然带有的死本能延伸而来的攻击性,也源自于古代将暴力文化赋予的功能性属性,即是娱乐手段也是司法及统治手段。第六章我们对暴力电子游戏所依托的技术媒介,以及它所代表的技术变革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作批判性反思,以期待能在电子游戏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良性的建议。

陈璐[4](2019)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初中英语作为小学到高中衔接中重要的一环,已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己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因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国的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把学习活动加入到有目的的问题中形成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收集资料和自主探索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从而形成问题意识,并发展自身综合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探索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为教师找出课堂学习方法的新途径,也为学生找到引导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方法。为了验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后是否有益,本论文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在X学校初二年级英语学科第七单元进行了有益尝试。笔者首先从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起源入手,了解该模式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其次通过阅读文献整理分析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根据研究问题设计前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中对实验班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后用试卷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分析并得出结论与反思。研究结论表明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改变了学习方式,并且开始有了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提高了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且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结合研究结论,笔者也为未来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师在讨论和展示时间对教学的控制至关重要,并且需要多花心思备课,对问题的提出也有更高的要求。

刘洁[5](2018)在《闲录窥时风(散文)》文中研究指明大约十年前,有同事下班后闲来无事,就去练舞蹈。这一练就是好几个月,没太经意中居然身形有了变化,成了凸凹有致的标致女子,引得许多人追着问怎么做到的,答曰肚皮舞。一众人等都要看,于是下班后把男同事打发了出去,围着她看来看去。这一看就看出来个不同,果然和电影《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那个姑娘跳的有些接近。不能说完全一样,能看出来神似,形似上的差别仍然明显,议论一番后总结是因为跳舞这个事到底需要时间的磨练,如果再加上天赋,益发复杂,那就更不能仔细评说了。而且,她还说自从跳

胡梅叶[6](2016)在《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生态危机问题业已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西方国家率先兴起的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运动,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矛盾,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出现又引起了人们的反思。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立足于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探讨其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论在其整个理论结构中处于支柱性地位,其生态观点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诘难,深入剖析生态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辩护。其次,探讨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基于对资本主义展开的生态批判,生态社会主义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本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各种构建绿色资本主义的尝试,虽有成效,终与资本主义的趋利本性相违背,具有不可持续性。其理想社会图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倡导“稳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有着独特的政治文化要求。再次,针对苏联等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资源环境、农业等方面出现的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作出了理性分析,并指出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出现在于其政治干预原则、经济发展模式及陷入的增长极限。在此基础上,总结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教训,分析和阐述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资本、科技及人口等深层难题。最后,深入解读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构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态文明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梳理他国生态治理可供借鉴的经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系统阐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

张璇[7](2014)在《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科技之间的交流增加,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科技英语译文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本文将运用关联理论指导科技英语翻译,为科技英语翻译提供可行的翻译策略。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关联理论交际推理模式,然后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推理模式,提出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解释:科技英语翻译的明示-推理本质以及进行科技英语翻译需要的认知要素。文章根据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中词和句子的特点,结合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解释和具体例子,讨论科技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翻译策略。该文本中词的特点是合成词、派生词较多,一词多义现象常见,翻译时采用的策略:按照构词法确定词义;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句子特点是长句使用较多,句子中使用被动语态频繁,翻译策略则是分析句子结构;寻求最佳关联,采取最佳翻译方法。

袁燕[8](2012)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加速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和跨国风险的传播,对国家主权和各国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人们渴望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希望尽量避免遭受它的负面影响。而解决和管理这些问题的国际化机构和全球性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从而使许多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的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越来越多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今天,世界和平与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等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议题。应该说,全球公共物品的出现与发展是与全球化进程同步的,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增长又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且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发显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在回顾评估当前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型,对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路径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参与未来全球公共物品供应国际合作的适当战略。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导言部分说明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在对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结论。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二章描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与发展趋势,并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和效率、市场失灵、公平贸易、国际组织等角度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第三章在传统的霸权稳定理论基础上,分别构建了霸权主义条件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合作博弈模型以及领导霸权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代理模型,为分析现实世界中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第四章描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三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并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数理模型研究。第五章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框架,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具体政策建议。本文在汲取国内外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案例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在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中都优先考虑自身国情而采取利己策略,全球市场上的社会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必须通过主权政府、自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三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弥补市场失灵。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更应该在参与未来全球公共物品供应的国际合作中明确既定战略,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做出实质性贡献,以彰显大国责任。

范为[9](2012)在《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 ——赫勒的后期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格尼丝·赫勒是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她的研究领域颇为广泛,包括人的本能、需要、日常生活和历史等诸多方面。在她学术生涯的后期,她把目光转向了历史哲学领域,她的历史哲学继承了黑格尔、马克思和柯林伍德等人的思想,进而提出了一种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历史哲学。她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历史理论》、《碎片化的历史哲学》、《现代性理论》这三本着作之中。她对历史哲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她的历史哲学的萌芽期,此时的赫勒一方面像柯林伍德一样,把哲学的思考方式引入到历史学的研究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又对历史学与历史哲学的一些概念进行了区分;第二个阶段赫勒把她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与她对现代性的反思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碎片化的历史哲学,并且在这一阶段发展的后期,赫勒又对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通过这种批判来反思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困境。赫勒在写作《历史理论》时期就已经对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产生了不满,希望能够对其进行完善,使之能够避免受到错误意识的影响,更好地完成反思过去,思考未来的任务。但是那时的赫勒还没有把微观视域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所以她也就无法提出一种新的历史哲学以取代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在《碎片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赫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且开始引入微观视域来研究历史。在《现代性理论》一书中,赫勒继续使用微观视域来审视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细致地批判。她的历史哲学既不同于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同于分析的历史哲学,而是一种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本文试图通过对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梳理,来挖掘其历史哲学思想的学术价值及其理论意义。

方旭东,约翰·布鲁姆[10](2010)在《超越“成本—收益分析”的伦理学考量——哲学、经济学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心的一个热点,既牵涉到经济社会问题,也牵涉到哲学伦理问题。哲学家与经济学家应当互相学习。哲学家既要从经济学家那里借鉴"成本—收益分析"之类的理论方法用以构建气候变化的伦理学,同时也应当通过影响在气候变化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经济学家来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言。而在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经济学家应当意识到,要决定正确的贴现率离不开伦理考量。面对科学的不确定性,人们应当考虑到最坏的可能,即使那个可能非常之小。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其中一个严重后果是人口锐减甚至人类灭绝,如何对生命失去以及未能出生作出估价,也是伦理学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理念和智慧,或许能给当代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启迪。

二、地球变暖是好还是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变暖是好还是坏?(论文提纲范文)

(3)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暴力电子游戏的相关概念厘定
        (一)游戏的意涵
        (二)电子游戏的意涵
        (三)暴力电子游戏的意涵
        (四)虚拟实在的意涵
第一章 暴力电子游戏媒介的本体考察
    第一节 机制与规则:作为原初暴力系统的电子游戏
        一、暴力电玩的机制与媒介偏向
        二、暴力电子游戏的表达潜力
    第二节 观看中的实践:电子游戏暴力传达与体验
        一、视觉机制影响下的影像与图像暴力
        二、观看的视线: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窥视
    第三节 空间性与边界: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意义建构
        一、暴力电子游戏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二、被框定的暴力:暴力实践的“几何”空间与行动场
        三、赛博城市景观、末日情境与暴力意识传达
第二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传播主体阐释
    第一节 玩家能动性:作为交互主体和阐释主体的游戏玩者
        一、作为符号文本的游戏与交互主体的游戏者
        二、作为阐释主体的游戏玩者
    第二节 暴力电子游戏玩者类型与暴力行为动机分析
        一、电子游戏的玩家分类及理论来源
        二、心理动力学说、玩家类型与玩家的行为动机分析
    第三节 吉拉尔模仿律与玩家暴力行为动机分析
        一、模仿的意涵与吉拉尔模仿律
        二、主体同一性的打破与重建
        三、暴力、攻击性热情与模仿律
    第四节 粉丝文化与暴力文本的二次生产与传播
        一、粉丝文本生产与细分化的粉丝身份
        二、游戏黑话:粉丝群体的集群式内容生产
第三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符号表现形式
    第一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的生成与结构
        一、游戏符号文本能指与所指的意涵
        二、游戏内符号文本的生成过程
        三、游戏外符号文本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 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模式基本特征
        一、电子游戏的叙事性与交互性
        二、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性的展开方式
        三、暴力电子游戏叙事模式基本特征
    第三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文本的显性表达
        一、作为元文本的显性暴力符号
        二、作为伴随文本的显性暴力符号
    第四节 暴力电子游戏符号文本的隐性表达
        一、作为符号象征态的隐性暴力符号
        二、暴力符号文本的互文性与隐喻性表达
第四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镜像暴力”:霸权主义,从现实竞争对抗到虚拟游戏
        一、防御性叙事视角下的战争框架:“正义之战”与“反恐主义”
        二、美国军事娱乐产业结构形成:战争、游戏与科技的分流汇合
    第二节 “象征暴力”:软权力,精英治国与意识操纵
        一、“二八原则”与社会阶层固化
        二、社会阶级矛盾冲突与反智识主义
        三、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生产方式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重构下的时代精神状况
        一、机器和技术成为人的实存决定因素
        二、身体与个体自我精神的衰亡
第五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根源探析
    第一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社会历史根源
        一、游戏起源与生物学功能:对动物性与过剩生命力的宣泄
        二、文化、文明与武化:古希腊英雄史诗、神话与竞技决斗
        三、仪式化与浪漫幻象:中世纪骑士制度与日本武士道精神
    第二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社会政治根源
        一、有神论时代的审判与神判:司法决斗与宗教献祭
        二、空间争夺与资源竞争:殖民主义与种族屠杀
    第三节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的精神心理根源
        一、不可化约的有限性:生命的诱惑与死亡的阴影
        二、“神性”与“人性”的双重变奏
第六章 电子游戏暴力文化盛行的本质反诘
    第一节 悲剧审美的重构:游戏失败美学与暴力美学
        一、悲剧审美:悲剧何以甜蜜
        二、解构与重构:游戏中的悲剧美学
        三、反诘与追问:狂欢的时代暴力电子游戏中的悲剧启示
    第二节 追求快感的狂欢:技术控制论与“智人”进化为“神”
        一、媒介是本质:技术依赖与社会重塑
        二、未来将至:幻想变为现实及其挑战的人类伦理底线
        三、技术悲观主义的视角:关于技术控制的反思
    第三节 道德系统的失序:占优策略与道德选择困境
        一、数字定义行为:虚拟世界的真实道德
        二、道德抉择中的“电车困境”与“占优策略”
        三、如何评价电子游戏的道德系统
    第四节 虚拟暴力的负功能:暴力血腥与玩家攻击倾向
        一、暴力电子游戏对玩家攻击性影响的问题存在争议
        二、如何看待暴力电子游戏对人类攻击性产生影响的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优势显着
        1.1.3 培养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析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问题的概念及提出
    2.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2.3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2.4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本质特征
    2.5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2.6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环境
第三章 银川X初中英语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X初中基本情况
    3.2 X初中英语课教学模式现状调查
        3.2.1 调查研究对象选取
        3.2.2 英语课当前教学模式优势分析
        3.2.3 英语课当前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四章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4.1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模型
    4.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单元教学设计
    4.3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4.3.1 实验前学情分析
        4.3.2 实验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4.3.3 实验后学情分析
第五章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5.1 学习结果分析
    5.2 问卷结果分析
        5.2.1 实验前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2 实验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 访谈结果分析
    5.4 观察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的界定、论文的结构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背景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诘难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诘难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控制自然”观念的生态诘难
        三、对马克思恩格斯“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的生态诘难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辩护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意蕴
        二、“控制自然”与有效“控制自然”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等于“技术决定论”
第二章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一、资本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生态环境破坏史
        二、生态危机源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和异化消费
        三、生态矛盾是资本主义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绿色资本主义”不可行
        一、趋利扩张的本性决定了绿色资本主义不可行
        二、西方发达国家环境解决方案的不可持续性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恢复以生态侵略为基础
    第三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一、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立场:人类中心主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稳态经济
        四、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要求
第三章 生态社会主义对传统社会主义的批判
    第一节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
        一、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问题
        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问题
    第二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批判
        一、政治干预原则——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根源
        二、政治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国家生态问题的产生
        三、陷入增长的极限——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的恶化
    第三节 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教训
        一、经济、军事优先发展战略忽视了生态环境
        二、盲目乐观的态度付出了生态代价
        三、环境政策的不可持续性迫使环保运动中断
        四、国力不足导致解决环境问题力不从心
第四章 生态社会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利用和限制资本:现代化与生态环境
        一、摒弃传统现代化旧观念
        二、合理利用资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节 发展和驾驭科技: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危机是科学技术使用方式的危机
        二、大力发展绿色科学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与环境问题
        一、人口增长与环境退化
        二、个人生活方式与环境破坏
第五章 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生态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
        二、构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态文明论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经济增长
    第二节 他国经验的借鉴:以印度为例
        一、独具特色的印度环境史
        二、印度的环境主义及环境运动
        三、印度环境保护的合理性措施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势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优势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关联理论与科技英语翻译
    2.1 关联理论主要观点
    2.2 科技英语翻译的明示-推理本质
    2.3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认知要素
3. 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特点
    3.1 合成词及派生词较多
    3.2 一词多义现象常见
    3.3 长句使用较多
    3.4 被动语态使用频繁
4. 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4.1 词语翻译
        4.1.1 根据构词法确定词义
        4.1.2 根据上下文选择词义
    4.2 句子翻译
        4.2.1 句子结构的分析
        4.2.2 寻求最佳关联,采取最佳翻译方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翻译资料
致谢辞

(8)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立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重要的基本概念
        1、公共物品
        2、全球公共物品
    三、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五、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与发展趋势
        2.1.1 国际贸易全球化
        2.1.2 外国直接投资全球化
        2.1.3 人员流动全球化
        2.1.4 当今和早期全球化的区别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2.2.1 全球共有资源的使用与分配
        2.2.2 全球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特征
        2.2.3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政治决策过程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和效率
        2.3.1 公平与效率的重要性
        2.3.2 最优供应与充足供给
        2.3.3 农产品贸易公平与粮食安全全球管理效率
    第四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市场失灵
        2.4.1 市场失灵的悖论
        2.4.2 公共物品的全球向度
    第五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公平贸易
    第六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国际组织
        2.6.1 机构的角色
        2.6.2 国家和非国家机制
        2.6.3 国际组织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成功范例——世界贸易组织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与模型分析
    第一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分析框架的剖析
        3.1.1 传统的霸权稳定论
        3.1.2 霸权国家与国际秩序稳定关系
        3.1.3 新自由主义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模型的现实基础
        3.2.1 1944 年之前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3.2.2 1945-1967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3.2.3 1967-2000 年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特征
        3.2.4 “9·11”之后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特征
    第三节 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理论模型构造的基本方法
        3.3.1 以国际关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3.3.2 以国内利益集团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3.3.3 以主权政府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第四节 霸权主义条件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博弈模型拓展
        3.4.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4.2 模型的设立
        3.4.3 非合作纳什均衡
        3.4.4 基于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3.4.5 基于不完整信息下的合作博弈
        3.4.6 无担保机制下的合作博弈
        3.4.7 国际组织的加入
    第五节 领导霸权与国际组织的共同代理模型
        3.5.1 模型的假设条件
        3.5.2 模型的设定
        3.5.3 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3.5.4 不完全信息下斯坦克伯格共同代理博弈
        3.5.5 国际组织
        3.5.6 不同偏好的委托国
        3.5.7 广泛模型
        3.5.8 模型的经验意义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简述
        4.1.1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动机
        4.1.2 非国家行为者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机制
        4.1.3 “以志愿求公益”的机制保证
        4.1.4 主权政府、自由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合作机制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实践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模型研究
        4.3.1 偏好和技术
        4.3.2 不对称信息
        4.3.3 集体决策机制
        4.3.4 国家偏好
        4.3.5 国家偏好的信息不对称:制约效率
        4.3.6 结论及其经济学意义
第五章 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战略思考
    第一节 明确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指导思想
        5.1.1 处理好宏观框架与微观事务的关系
        5.1.2 处理好全球合作与地区合作的关系
        5.1.3 处理好国际斗争与国际协调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行动框架
        5.2.1 合作层面
        5.2.2 行动原则
        5.2.3 重点领域
    第三节 促进中国参与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的具体措施
        5.3.1 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的公共物品国际战略
        5.3.2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物品决策、供给及管理
        5.3.3 采取多种措施消除全球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5.3.4 强调通过官方发展援助增加全球公共物品的供给
        5.3.5 加快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国际 NGO 的主流互动
        5.3.6 积极推进我国的国际财经合作
        5.3.7 支持通过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消除贫困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作品
致谢

(9)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 ——赫勒的后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现代性危机与历史哲学的反思
    二、 赫勒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定位和基本特征
    三、 国内外研究赫勒思想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四、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赫勒的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
        一、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
        二、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体系
        三、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赫勒的影响
    第二节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
        一、 分工的历史作用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 人的需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四、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对赫勒的影响
    第三节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思想
        一、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的形成
        二、 柯林伍德对哲学与历史学关系的分析
        三、 历史学的革命
        四、 历史是可以重演的
        五、 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对赫勒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赫勒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历史意识六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 编年史与历史哲学的区分
    第三节 编年史研究的方法、原则、标准
        一、 编年史研究的方法
        二、 编年史研究的原则
        三、 编年史研究的标准
    第四节 带有社会主义理想的历史哲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碎片化的历史哲学
    第一节 历史哲学的特征
    第二节 碎片化的历史哲学的产生
    第三节 历史中的偶然性与理性
        一、 历史中的偶然性
        二、 历史中的理性
    第四节 通往未知的车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
    第一节 走入现代性的问题域
    第二节 赫勒现代性理论的研究视角
    第三节 赫勒对现代性的分析
        一、 现代性的组成成分
        二、 现代性的逻辑
    第四节 现代性中的文化与文明
        一、 现代性中的文化
        二、 现代性中的文明
    第五节 人存在的维度——时间和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赫勒的历史哲学的理论意义
    第一节 赫勒的历史哲学对其前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 赫勒的历史哲学对激进需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 赫勒的历史哲学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赫勒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 赫勒历史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继承
        二、 赫勒的历史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赫勒的历史哲学的理论特征
    本章小结
结语 赫勒历史哲学引发的思考——如何看待现代性与全球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地球变暖是好还是坏?(论文参考文献)

  • [1]后疫情时代的社会、全球化与城市发展[J]. 郑天骋,耶稣斯·M·德米格尔. 北京规划建设, 2021(01)
  • [2]德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 高建荣. 清风, 2020(14)
  • [3]从竞争对抗走向暴力:电子游戏的暴力文化传播倾向研究[D]. 杨洋. 吉林大学, 2019(02)
  • [4]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D]. 陈璐. 宁夏大学, 2019(02)
  • [5]闲录窥时风(散文)[J]. 刘洁. 六盘山, 2018(02)
  • [6]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中国意义[D]. 胡梅叶.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3)
  • [7]关联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以Climate Change and Peak Oil文本的翻译为例[D]. 张璇.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D]. 袁燕. 南开大学, 2012(06)
  • [9]一种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历史哲学 ——赫勒的后期思想研究[D]. 范为. 黑龙江大学, 2012(09)
  • [10]超越“成本—收益分析”的伦理学考量——哲学、经济学如何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方旭东,约翰·布鲁姆. 学术月刊, 2010(02)

标签:;  ;  ;  ;  ;  

全球变暖是好事还是坏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