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卢蕊[1](2016)在《爱国主义在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变迁研究》文中认为“爱国”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时至今日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重强调的内容。爱国主义作为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支撑,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中。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本文首先从清末、中华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对各个时期的教育背景进行描述,将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爱国的特点,并一一分析其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百年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呈现五大特征:第一,爱国教育贯穿每一历史时期,又深受时代背景与阶级统治的影响;第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以及扞卫国家主权、反抗民族压迫等精神始终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爱国的内涵不断丰富;第四,爱国教育内容趋向客观、理性;第五,爱国内容整体呈现略古详今特点。最后,通过对百年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宏观把握,对今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爱国教育内容要客观、理性,在教科书编写的过程中落实“论从史出”;第二,爱国教育内容应体现层次性,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第三,爱国教育内容注意国家课程与乡土教材相结合;第四,爱国教育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和世界大潮。
王茂溶[2](2014)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也是一样,如果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水平不高,将导致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教育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也不利于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的中学生,数量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状况,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为了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功能,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关键则是要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地激发出来,切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本文采用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王凤霞教授编着的《中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对成都市龙泉驿区内的几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七至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调查获得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总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些研究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从性别上看,男生学习动机的表现要优于女生,并且存在男女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调查问卷之外,笔者还进行了个别访谈,获得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深入认识。在调查和问卷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教育管理策略:一是要激发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二是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环境建设;三是要家校合力,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吴肇莉[3](2012)在《云南诗歌总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论云南诗歌总集,包括云南地方诗歌总集,以及云南人所辑其他类型诗歌总集。自明代开始,云南诗歌总集的编纂活动绵延不断,至民国为止,产生诗歌总集至少二百余种,现存一百九十余种。这样丰富的文献留存本身就是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也为云南文学、历史、哲学及自然科学等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视角,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学术前景。本文即着眼于此,在广为搜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云南诗歌总集的几大议题分别予以论述。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云南诗歌总集的范畴予以界定,其次介绍云南诗歌总集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思路。正文部分凡十章:第一章《云南诗歌总集的繁荣》,简述其繁荣的原因及具体表现;第二章《云南诗歌总集的流变》,展现自明代以迄民国云南诗歌总集的发展历程,描绘云南诗歌总集编纂活动的整体风貌;第三章《云南诗歌总集的类型》,将云南诗歌总集分为全国、地方、宗族、唱和、题咏、课艺、歌谣、方外、闺秀等九个类型,从文本形态的角度,描述其内部构成、基本特色与成就;第四章《云南诗歌总集的编纂特色》,从编纂宗旨与编纂体例两方面,揭示其基本规律;第五章《云南诗歌总集的文学意义》,从梳理云南诗史脉络、拓展诗人群体研究、考察诗坛交游活动、传达诗歌理论思想、呈现作品文学内涵等五个方面,阐述其文学意义;第六章《云南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从辑佚存遗、有助校勘、提供史料三方面,论述其文献价值。第七、八、九、十章则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云南省级诗歌总集系列作个案研究。结语部分概述云南诗歌总集区别于其他省地方诗歌总集的特点,并对其研究前景予以展望。在大的框架上,从宏观角度对云南诗歌总集的繁荣、流变、基本类型、编纂特色、文学意义、文献价值予以概述性的研究。同时,结合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从总集编纂过程及内部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单部总集的产生背景、成书经过、基本面貌的描述,以及文本结构、编纂特色、文学与文献价值等予以考察,为深入细致地研究云南诗歌发展及文献整理提供切入点。由于概述性及局部的研究难以囊括全貌,笔者整理了云南省级系列诗歌总集作者名录,以及部分云南诗歌总集序跋、目录等,希望有补于文献,但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全部收录。最后,附录《云南诗歌总集知见书目》,以作为对云南诗歌总集的概览式介绍。
张莉娜[4](2011)在《论日本汉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意象”是中国诗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也是日本汉学研究中较为重视和擅长的领域。日本学者的唐诗意象研究注重亲见亲闻,长于细读深究,方法独到新颖,研究成果颇丰,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关系,日本的汉学研究呈现出“初看相似,细品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日本的唐诗意象研究进行再研究能够整体把握日本学者唐诗意象研究的主要见解、基本方法及其特色,并且有助于深化国内的意象研究。本文研究所依据的代表性文献为松浦友久1先生的《唐诗语汇意象论》、中西进2和王晓平合着的《智水仁山——中日诗歌自然意象对谈录》以及后藤秋正3和松本肇1合编的《诗语のイメージ——唐诗を読むめ(?)》5三部诗歌意象研究专着。这三部专着堪称日本学者在诗歌意象研究领域于不同时代所取得具有不同特色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诗意象,研究范围为日本汉学界。“引言”概述了中、日两国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现状及代表性成果,着重梳理日本学界在唐诗意象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引言”还述评了日本重要学者研究唐诗意象的论着及其对国内唐诗意象研究的启发,并择要阐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日本唐诗意象研究成果的译介和再研究。第一章讨论中国、西方和日本学界对“意象”的认识和界定。由于海内外学者对诗歌意象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中、西、日三方对“意象”的理解不尽相同。本章重点探讨中、日学者对“意象”概念的不同理解和阐释,后者所理解的“意象”具有更广泛的外延。第二章对日本的意象研究内容进行梳理,探讨日本学界在意象的选取、分类、研究角度等方面与中国学者的不同,并从民俗和原型因素两方面分析这些不同的产生原因。本章将日本学者的研究与原型批评理论相结合,讨论意象研究中的民俗学意义,从而证明原型力量和民俗因素对日本学者的唐诗意象研究具有重要影响。第三章重点分析日本学者唐诗意象研究中惯用的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优点及不足。日本传统研究方法以“溯本探源”式的原型探索、文献考订、田野调查、数据统计、例证法、比较法等为主,讲究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二战后,日本学者尝试以多学科交叉的新方法研究唐诗意象,成果令人瞩目。“结语”主要从方法论层面总结日本学者的唐诗意象研究对国内学界的借鉴意义。日本学者在唐诗意象研究领域长于小题大做、微观切入、由点及面和打通学科界限,这些研究特点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学科研究以及改进学术研究方法。日本学者唐诗意象研究成果为国内学界提供了一种“他者”视角,其研究方法、研究特点以及研究思路都以“陌生化”的方式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多向度的思索空间。梳理和总结日本学界唐诗意象研究成果,揭示唐诗意象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被解读,对于深化国内意象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许建萍[5](2010)在《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文中认为闽东地区即今宁德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含蕉城区,福安、福鼎二个县级市和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闽东地区界闽浙之交,山雄水秀,人杰地灵,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尽管,受崇山阻隔,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经济亦不甚发达,闽东地区却有着优良的修志传统。闽东的修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现存旧方志42种,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具有很强的政治效用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闽东地区旧方志的挖掘、整理,对研究“中国礼仪之争”、“清代教案”、“三都澳历史”、“廊桥古建筑”、“倭寇”、“海防”、“甘棠港”、“畲族”等学术问题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其功用不可忽视。然而,迄今为止,并未有任何专着对闽东地区旧方志的总体状况做过梳理,甚至连个案研究也廖若星辰。本文试图以闽东地区为研究区域,对闽东地区旧方志的存佚状况、版本、特色、价值以及利用做一次有效的梳理和探索,一则使那些被人们遗忘的旧志走出历史的“故纸堆”,走进学人的研究视野;二则充分挖掘旧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价值,对其进行评判推介,以期引起人们重视,为闽东地区即今宁德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安载鹤[6](2010)在《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我国《聊斋志异》研究,引进西方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如叙事学、女性文学批评,成为《聊斋志异》研究的主流。与之相对,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的受容可谓我国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本论文将焦点集中于日本近代以来对《聊斋志异》的受容与研究,试图展现翻译·翻案的全过程及研究的倾向,在儿童文学方面作为材料的作用,并从中国研究的影响和日本的新动向,探求《聊斋志异》的现代意义。这里所说的受容,是接受与吸收的结合,与单纯接受相比,更主要在于吸收于自己的文化之中。第一章“序章”中,首先追溯了《聊斋志异》的成书、刊行。重点介绍了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对《聊斋志异》的评价。近代日本对《聊斋志异》的受容形态,其背景是中日两国对“鬼”、“幽灵”、“妖怪”等概念的异同上,同时这也是解读以“支那趣味”作为原点的《聊斋志异》受容过程的重要线索。第二章“《聊斋志异》的翻译”将重点集中从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翻译。对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村上知行、增田涉、田中克己等译本的内容、文体进行对照,此外还介绍了近年的翻译活动。第三章“日本近代文学作品对《聊斋志异》的受容”中,对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中《聊斋志异》的翻案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火野苇平、安冈章太郎、小林恭二的翻案进行考察,解读翻案的内容与作家阐释的关系,以及对《聊斋志异》传播的作用。第四章“日本学界对《聊斋志异》的研究”中,从着作、论文、日本着中国文学史三个方面,试图掌握日本学界《聊斋志异》研究的全貌。第五章“《聊斋志异》与日本儿童文学”是中国《聊斋志异》接受形态中没有的一个领域,本论文着眼于近代、现代、近年三个阶段的翻译、编撰活动,对《聊斋志异》的想象性与日本儿童文学的关联进行探讨。第六章“日本《聊斋志异》研究的展望”,阐述了中国研究对日本研究的影响,并结合日本研究的新动向,预测作为中国古典的《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受容。日本,随着人们对中国现代社会认识的提高,《聊斋志异》已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承担探索异国情趣的古老中国社会的桥梁的作用。在其社会背景的淡化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虚构性、想象力被不断强化。本论文对日本近代以来对《聊斋志异》受容与研究,其现代意义在于《聊斋志异》文本本身的价值。日本的翻译、翻案活动,是对文本现代意义的阐释,其操作性在研究视角上给我们的启示。
刘颖伸[7](2010)在《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困境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论文以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不畅的实际困境引出两个问题:一是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阻碍因素有哪些;二是这些阻碍因素的严重程度是怎样的。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代建制的产生、我国各地区主要城市采用代建制的做法、代建制与工程监理和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区别、以及代建制现有的问题等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初步归纳出代建制在推行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这些阻碍因素分别来自于法律规范的不明确、代建市场的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的原因以及代建单位自身原因等。利用这些阻碍因素设计了“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广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选择代建制涉及到的利益相关单位(即政府相关部门、勘察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等)从业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作为发放对象。问卷于2009年12月20日开始共发放问卷600份,截止到2010年5月12日,共回收问卷304份,回收率为50.67%。利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得到阻碍因素的均值和方差值。根据严重程度对均值和方差进行排序,得到被调查人员对阻碍因素问题看法的趋势,并做了相关解释。论文最后通过对阻碍因素的分析,展开了相关的讨论。对如何解决三个严重程度较高的阻碍因素做了政策性的对策建议,并对代建制的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
贾文斌[8](2009)在《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小额贷款作为一种为农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模式,其运行主要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帮扶金融弱势群体以达到扶贫的目标,另一个是促使小额贷款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历史时期,推动我国小额贷款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性的小额贷款发展模式。这不仅要求从观念上重视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而且要求从运作机制上能够实现小额贷款的可持续。从小额贷款机构的利率、风险、成本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促使整个机构的可持续性,达到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小额贷款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小额贷款运作的背景与基本原理进行阐述,认为利率水平、风险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水平是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为了促使小额贷款机构能够同时达到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进行相应的小额贷款制度创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验证上述结论。据此结论文末从宏观调控层面、微观操作层面提出了若干促进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爱国主义在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一)清末民初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 |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三)新中国成立后,以阶级教育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 |
(四)改革开放初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
(五)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
三、课题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四、爱国、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清末历史教科书中的忠君爱国教育内容 |
一、历史背景 |
二、清末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忠君爱国教育内容 |
三、该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爱国教育内容呈现的特点 |
四、出现如上特点的原因 |
第二章 中华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一、历史背景 |
二、中华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一)民国初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三)解放战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三、中华民国各时期爱国教育内容变化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一、历史背景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二)曲折发展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三)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四)新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教育内容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时期爱国教育内容变化的原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寄宿制学校 |
1.4.2 学习动机 |
2 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
2.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2.1.2 调查工具选择 |
2.1.3 调查方案实施 |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1 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2.2.2 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
3 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学生自身影响因素 |
3.1.1 自我效能感较差 |
3.1.2 学习目标不明确 |
3.1.3 缺乏强烈的成功欲望 |
3.1.4 缺乏持久的意志力 |
3.2 外在影响因素 |
3.2.1 家庭因素 |
3.2.2 学校因素 |
3.2.3 社会因素 |
4 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教育管理策略 |
4.1 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
4.1.1 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4.1.2 培养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
4.1.3 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 |
4.2 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形成外部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
4.2.1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4.2.2 坚持理想主义教育,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志向水平 |
4.2.3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感 |
4.3 家校合力,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
4.3.1 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
4.3.2 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动机教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云南诗歌总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云南诗歌总集的范畴界定 |
二 云南诗歌总集的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意义与思路 |
第一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繁荣 |
第一节 云南诗歌总集繁荣的原因 |
第二节 云南诗歌总集繁荣的表现 |
第二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流变 |
第一节 开端:明代的云南诗歌总集编纂 |
第二节 繁荣:清代的云南诗歌总集编纂 |
第三节 总结:民国的云南诗歌总集编纂 |
第三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类型 |
第一节 全国类、地方类、宗族类 |
第二节 唱和类、题咏类、课艺类、歌谣类及其他 |
第四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编纂特色 |
第一节 云南诗歌总集的编纂宗旨 |
第二节 云南诗歌总集的编纂体例 |
第五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文学意义 |
第一节 梳理云南诗史脉络 |
第二节 拓展诗人群体研究 |
第三节 考察诗坛交游活动 |
第四节 传达诗歌理论思想 |
第五节 呈现作品文学内涵 |
第六章 云南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 |
第一节 辑佚存遗 |
第二节 有助校勘 |
第三节 提供史料 |
第七章 地方文人诗歌总集的开山之作——《滇南诗略》 |
第一节 生平交游 |
第二节 成书背景 |
第三节 编选情况 |
第八章 两部接续之作——《滇诗嗣音集》与《滇诗重光集》 |
第一节 黄琮与《滇诗嗣音集》 |
第二节 许印芳与《滇诗重光集》 |
第九章 两部补遗之作——《滇诗拾遗》与《滇诗拾遗补》 |
第一节 陈荣昌与《滇诗拾遗》 |
第二节 李坤与《滇诗拾遗补》 |
第十章 总结之作——《滇诗丛录》 |
第一节 成书背景 |
第二节 三位主纂 |
第三节 编选情况 |
结语 |
附录 云南诗歌总集知见书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日本汉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意象的界定 |
第一节 国内学界对意象的界定 |
第二节 西方学界对意象的界定 |
第三节 日本学界对意象的界定 |
第二章 日本学界唐诗意象研究特点及其成因 |
第一节 意象的选取角度 |
第二节 意象的独特分类 |
第三节 意象的隐形因素 |
第三章 日本学者唐诗意象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基于探寻源流的意象成型研讨 |
第二节 基于考证与统计的意象运用探析 |
第三节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意象研究方法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综述 |
三、基本史料 |
四、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
第一章 闽东地区旧方志的概况 |
第一节 闽东地区历代方志修编概况 |
第二节 闽东地区修志兴盛的原因探析 |
第二章 闽东地区特色方志评述 |
第一节 详核赅善的《福宁府志》 |
第二节 独具特色的《寿宁待志》 |
第三节 甘棠堡历史的活化石——《甘棠堡琐志》 |
第三章 闽东地区旧方志的特点 |
第一节 时代特点 |
第二节 地域特点 |
第三节 纂修者个人特点 |
第四节 方志演变特点 |
第四章 闽东地区旧方志的文献价值及评价 |
第一节 正确认识史、志关系 |
第二节 闽东地区旧方志的价值 |
结论 |
附录1 闽东地区现存旧方志目录提要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章 |
1.1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受容 |
1.2 日本文化における「鬼」·「妖怪」 |
第二章 『聊斋志异』の翻訳につぃて |
2.1 『聊斋志异』の翻訳の最盛期 |
2.1.1 柴田天马、田中贡太郎 |
2.1.2 村上知行、增田涉、田中克己 |
2.2 『聊斋志异』翻訳の新动态 |
2.2.1 中野美代子の翻訳 |
2.2.2 佐藤亮一訳:林语堂着『マダム D:中国伝奇小说二十编』 |
2.2.3 近年の翻訳 |
第三章 日本近代文学作品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翻案 |
3.1 国木田独步の翻案作品 |
3.2 芥川龙之介の翻案作品 |
3.3 太宰治の翻案作品 |
3.4 火野苇平の翻案作品 |
3.5 安冈章太郎の翻案作品 |
3.6 小林恭二の『本朝聊斋志异』 |
第四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研究 |
4.1 『聊斋志异』研究の着书 |
4.2 『聊斋志异』研究の论文 |
4.3 日本编中国文学史における『聊斋志异』 |
第五章 『聊斋志异』と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
5.1 近代における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
5.2 现代における日本儿童文学とのかかゎり |
5.3 近年の概况 |
第六章 日本における『聊斋志异』受容の先行き |
6.1 中国の『聊斋志异』研究か日本に与えた影响 |
6.2 中日『聊斋志异』研究の异同 |
6.3 日本の『聊斋志异』文学研究の新しぃ动向 |
第七章 终章 |
7.1 日本近代文学批评における『聊斋志异』の位置づけ |
7.2 大众文学としての『聊斋志异』 |
参考文献 |
谢辞 |
(7)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困境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问题阐述 |
1.4 调查问题 |
1.5 研究的重要性 |
1.6 研究流程与框架 |
1.7 研究范围与限度 |
1.8 相关概念释义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代建制的产生 |
2.2 代建制相关管理办法与条例 |
2.3 中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典型案例 |
2.4 代建制与工程建设监理和工程总承包的区别 |
2.5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工具 |
3.3 问卷的设计与回收情况 |
3.4 资料分析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4.1 调查结果 |
4.2 信度检验 |
4.3 数据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5.1 分析结果讨论 |
5.2 代建制推行的对策建议 |
5.3 本研究主要的贡献 |
5.4 研究的局限性 |
5.5 后续研究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1、中文文献 |
2、外文文献 |
3、相关网址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相关政策文件 |
附录D 被调查人员背景资料与阻碍因素交叉表 |
(8)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小额贷款市场金融理论综述 |
1.2.2 国际小额贷款发展概述 |
1.2.3 我国小额贷款运作的概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小额贷款运作的基本原理 |
2.1 小额贷款产生的背景分析 |
2.1.1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育迟缓,市场结构不完善 |
2.1.2 扶贫贴息贷款效率低,难以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状况 |
2.1.3 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潜力增大,亟需现有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 |
2.2 小额贷款运行的基本原理 |
2.2.1 主要假设 |
2.2.2 基本要素与基本特征 |
2.2.3 运作机制 |
3 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运作机制的研究 |
3.1 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理 |
3.1.1 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3.1.2 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 |
3.2 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的运作机制分析 |
3.2.1 利率决定机制 |
3.2.2 风险管理机制 |
3.2.3 成本控制机制 |
4 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 |
4.1 研究案例的概况分析 |
4.1.1 研究案例的选取 |
4.1.2 三家小额贷款结构经营业绩情况 |
4.2 三家小额贷款机构可持续发展评价 |
4.2.1 可持续衡量指标评价 |
4.2.2 可持续性发展运作机制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宏观层面关于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5.2.1 转变政府在小额贷款发展中的职能 |
5.2.2 开放小额贷款市场,营造完善的农村金融环境 |
5.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小额贷款监管力度 |
5.3 微观层面关于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
5.3.1 合理制定利率,确保小额贷款的可持续性 |
5.3.2 严格控制风险,采用合理的风险保障机制 |
5.3.3 加强机构的成本管理,实施科学的财务核算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保山师专学报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爱国主义在百年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变迁研究[D]. 卢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2]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王茂溶.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8)
- [3]云南诗歌总集研究[D]. 吴肇莉. 浙江大学, 2012(04)
- [4]论日本汉学界的唐诗意象研究[D]. 张莉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2)
- [5]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D]. 许建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6]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 安载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7]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推行困境及对策建议[D]. 刘颖伸.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8]小额贷款可持续性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D]. 贾文斌. 浙江大学,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