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肖关华,张伟,陈恒春,卓武,王艳君,任丽莹[1](2022)在《浅层地震技术在济南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浅层地震作为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其勘探效果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如激发、接收因素、采集参数以及处理方法等,因此需要根据地质任务进行系统科学的论证、选取。笔者以济南地下空间探测项目为例,探讨提高浅层地震勘探分辨率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的资料建立合理的地震地质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地震采集参数波动方程正演分析与照明分析,获得高密度二维地震观测方案;通过对叠前去噪、反褶积和速度场优化等针对性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获取高分辨率的反射成像。项目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为济南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探资料参考,对今后该地区浅层地震勘探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彭远黔,朱坤静,冉志杰,张璇,王皓[2](2021)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在活动断层中的应用——以邯郸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文中认为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在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获取深度十米至几十米的浅层地层反射信号,且大部分反射剖面均可较清楚地揭示出浅部断层位置和断层特征,地震数据处理是准确识别近地表活动断层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资料分辨率和信噪比的有效途径。本文应用邯郸市活动断层浅层地震资料,运用多途径、分步骤的去噪技术和方法,压制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并对活动断层的典型剖面进行重点研究和验证。
赵兰[3](2021)在《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活动断层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我国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管理、存储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中产生的成果数据,为城市建设规划与抗震救灾提供数据支持,对抗震救灾与城市建设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通过开展的工作内容以及获得的成果,依据国家活动断层管理中心发行的建库标准规范,设计建立了1个专业库和11个专题库,用于存储管理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获得的探测数据、报告、文档、图件、文献资料等。11个专题包括标准钻孔探测与第四纪地层剖面建立、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初勘阶段联排钻孔探测、工作区1:250000地震构造图编制、研究区孕震构造环境研究、详勘阶段联合钻孔探测、目标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鉴定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浅层地震详细探测、目标区1:50000主要断层分布图编制、目标区1:10000活动断层条带状填图与综合制图、近断层强地震动评价与地表破裂带或强变形带预测。建立了适用于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评价成果存储、显示、管理、查询和编辑的空间数据库,为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提供服务,为城市规划、抗震防灾决策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数据质量,提出了根据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不同阶段对于数据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
马振宁[4](2020)在《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超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现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多采用油气勘探中的成熟数据处理方法。但深浅数据特征存在差异,许多常规处理方法不能直接移植到超浅层数据处理中。本文研究的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重点研究200ms以浅的地震数据,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问题在于:1、超浅层地震波场十分复杂,反射波受到各类复杂严重干扰,尤其是近偏移距的面波和震源干扰,为了获取近偏移距的反射信号,必须压制这些强噪声;2、近地表地层的横向变化大,各向异性强,甚至在某些地形平坦地区也存在静校正问题,同时由于浅层地震波速度较低而且速度梯度大,即使厚度变化不大的低速层也会产生较大的校正量;3、超浅层叠前道集中包含有效波的道数少,统计效果差,因此造成了速度谱的分辨率低,导致速度分析误差大,另外较低的真实覆盖次数使叠加过程的抗干扰能力差,反射波同相轴不完全对准、相干噪声等现象使叠加剖面信噪比低,真实性较差;4、传统动校正方法是根据到达时间和选定的NMO速度延长单个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完成的,这个拉伸过程会扭曲反射波,会因拉伸而丢失20-30%的高频信息,为了避免反射波特性的变化和错误的解释,在叠加过程前必须去除过度拉伸对反射波的影响,但如果简单利用切除方法又会损失大量有效信号。针对超浅层复杂的干扰波,本文通过分频分析各频段数据的特征差异,设计了分频串联F-K滤波器进行干扰波压制,实现高保真度的噪音压制,有效恢复了近偏移距面波和声波等干扰波区域内的反射波。针对近地表复杂介质引起的静校正问题,本文对比应用了折射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结果表明层析静校正在超浅层复杂地表介质中的计算效果更好;剩余静校正应用后使剖面的信噪比更高,但也会使一些微小异常。针对超浅层速度谱分辨率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层析速度模型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有效降低了速度分析中的人为误差。针对超浅层动校正拉升问题,本文利用各向异性动校正解决了双曲动校正易产生拉升效应,减少了切除量,保留了更多超浅层反射波。针对超浅层有效波道数少,叠加过程抗干扰能力差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第三代相干算法的叠前道集评价方法和加权叠加,利用局部相干值作为道集评价参数,根据相干值大小再进行加权叠加,能够有效避免干扰波混叠的影响,获取更加准确的叠加结果。
杨歧焱,尤惠川,邸龙[5](2018)在《超浅层地震勘探在青岛王哥庄断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对目标层埋深仅有几十米(甚至十几米)的超浅层地震勘探经验不多,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从城市活断层探测的角度出发,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数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超浅层地震勘探在青岛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取得有效探测结果的前提条件,并对青岛市主要活断层的典型剖面进行重点研究,力求在城市活断层超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等方面有所进展,为青岛及类似地质构造背景的地区开展活动断层超浅层地震探测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超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可以获取深度仅有十几米的地层反射信号,且大部分反射剖面都可较清楚地揭示出超浅部断层位置和断层特征。
王小明[6](2016)在《城市地下地质异常反射波法探查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当中,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新城区建设及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是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确保城市在建设及改造后更加安全,需要提供扎实的城市地质基础资料。因此,客观上需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先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浅层反射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对常见的城市地质异常——断层和滑坡进行探查试验研究。通过前期对工作区进行踏勘与资料收集,论文首先对城市地下地质异常探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震源条件及观测系统进行现场试验,并分析了浅层反射波法处理处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在断层地球物理探查基础上,构建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断层模型,基于有限差分计算,用交错网格逼近的地震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反射波在断层地质异常中的传播特点及波场响应特征。为浅层地震反射勘探在现场实际探测中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对滑坡现场条件及波速测试结果获取的岩土层动弹性模量参数,构建与该场地类似的滑坡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找出最优采集参数及观测系统,为后续现场数据采集提供理论依据。根据陆地地震勘探规范,分别对莆田市地下断层现场探测,天水市滑坡进行探查,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浅层反射地震勘探能够准确反映莆田市地下断层的埋深及空间展布特征;通过波组、能量、频率等差异,其能够反映滑坡体埋深及走向。通过与电法结果对比分析,浅层反射地震勘探具有良好的分辨率与探查精度,所取得的结果可为当地城市建设及改造提供一定的地质基础资料。由于城市勘探的干扰因素较多,情况较为复杂,文章仅对断层和滑坡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利用人工锤击震源,由于其勘探深度有限,无法获得较深部地质状况;在特殊场地中,探查结果分辨率不高;未能提供适用于浅层反射地震勘探的波场分离技术。
顾勤平,许汉刚,赵启光[7](2015)在《厚覆盖层地区隐伏活断层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桥北镇—宿迁断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反射勘探法是当前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主要方法,它在厚覆盖区探测断层及其上断点的效果取决于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参数。桥北镇—宿迁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在江苏境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断裂。以宿迁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中针对该断裂敷设于厚覆盖层地区的QL14测线为例,为了查明测线控制地段内断裂的空间展布形态、性质以及活动性,针对不同目标、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作者按照组合、分步探测的工作思路,采用了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技术和采集参数对其进行了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成像,解决了地质任务要求与野外资料采集方法之间的矛盾,从而获得了埋深约16450 m范围内高分辨率的地层结构和非常清晰的断裂构造图像,为钻孔联合剖面位置的布设、钻孔深度的设计以及断裂活动性的评价提供了地震学依据。最后经高精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证实,地震勘探方法反演得到的主要地层界面和构造特征都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吻合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组合探测的方法能够获得断层在不同深度的产状、展布以及由深至浅完整的分布图像;地震勘探法在厚覆盖区确定隐伏断层具体位置和判定断层活动性具有可行性以及地震勘探与钻孔联合地质剖面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有有效性。
李自红[8](2014)在《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临汾盆地地处山西断陷带的南端,其北部洪洞凹陷和中部临汾凹陷相继在1303年和1695年发生了8.0级和73/4级特大地震,在不到400年的时间内同一盆地发生两次特大地震,是大陆内极为罕见的,因此临汾盆地的成因和深部孕震构造环境,以及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据此,本文通过在临汾盆地开展的深地震反射、高分辨浅层地震和地震精定位等工作,对临汾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地球动力学过程、深部孕震构造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通过对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研究,揭示出临汾盆地地壳所具有的上、中、下地壳结构特征在纵向上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表明盆地的构造运动和地壳结构变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深部;并清晰地给出了盆地基底与莫霍面的起伏变化呈镜像关系,即莫霍面最浅处位于临汾盆地中部的下方,显示出临汾盆地为纯剪拉张盆地模式;由地震资料反应出壳幔过渡带呈多相位复杂强反射及叠层结构特点,表明下地壳底层发育厚约2-3kmm的高、低速物质的变化带,反映出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侵入的深部过程。根据深地震反射揭示的构造现象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得出临汾盆地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内一系列西倾的沉积层不整合地覆盖在一套古老的结晶变质岩之上,显示出该区曾经历过沉积间断和多期构造活动;此外罗云山山前断裂、浮山断裂和由地震反射剖面给出的6条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呈“负花状”构造特征展布,并共同控制了临汾盆地的上地壳结构与构造的形成及其地层沉积。通过绝对定位和双差相对定位方法相结合,对临汾盆地1981-2013年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揭示出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5-11km和15-27km两个高速层位,表明这两个层位是临汾盆地主要发震层,其地震的孕育与发震主要受罗云山深大断裂控制;由于临汾盆地地壳的高低速层相间结构,尤其是低速层的存在与分布深度,是影响孕震的重要因素;由此进一步表明,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地壳深部的构造活动和软流圈物质上涌引起的地壳结构调整。最后本文根据高分辨浅层地震探测的结果,结合深地震反射探测得到的结论,对所揭示的深部隐伏断裂在第四系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横跨盆地内的汾西断裂、汾东断裂、曲亭断裂和淹底断裂在浅部均错断了早第四纪地层,为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其深部与深地震反射剖面所揭示的深部断裂存在上、下一致的对应关系,因此,这些断裂应是临汾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断裂。上述研究成果刻画了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活动断层在地壳深部的延伸情况以及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揭示了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位以及发震构造。为进一步研究大陆动力学背景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鄷少英[9](2011)在《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孕震构造与隐伏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文中认为银川盆地处于南北地震带北部,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发生,是一个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构造条件的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与地壳深浅构造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复杂联系,要对一个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做出有效评价,必须对深部孕震构造及震源区介质的动力学环境、性质及深浅构造关系进行探测研究。对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进行深入研究,将为了解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原因提供一个良好窗口。利用跨银川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及跨银川断裂的不同尺度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对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进行由浅到深(浅至第四纪覆盖层内部、深达莫霍面)的解剖,结果表明:1、银川盆地地壳有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上地壳上部地层分层特征明显,层位丰富,反射能量强,地层分段连续性较好,呈现典型的断陷沉积盆地特征;上地壳下部分层特征不明显,层位较少。下地壳反射整体表现较凌乱,仅在剖面部分区段,有倾斜或弧形反射。莫霍面反射能量较强,呈现延续大于1s的密集反射层,横向不连续,剖面中部较深(约43.5km),东、西两侧较浅(约41.4km)。这种形态表明,银川盆地地壳早期曾经遭受了强烈的汇聚挤压作用。2、盆地中发育多条断裂,且都是正断层,上断点很浅。黄河断裂是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倾角较陡,呈现花状走滑断裂特征,向深部以束状形式延伸,并错断莫霍面。贺兰山东麓断裂规模仅次于黄河断裂,是一条东倾的铲型正断层,剖面西段多条断层都归于该断层上,其本身在下地壳归并于黄河断裂上。3、在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基础上开展的浅层地震反射探测表明,银川断裂已经错断到埋深约12~15m的T02反射界面上。经钻探证实,银川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4、前人研究认为1739年银川Ms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贺兰山东麓断裂(或银川断裂)。本文研究认为,发震构造不局限于某条断裂,而是在区域应力作用下,能量汇聚于不同断裂交汇处,并通过贺兰山东麓断裂及银川断裂将能量向上传递,贺兰山东麓断裂和黄河断裂交汇处可能是发震构造。本文结合银川盆地开展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深地震反射探测中的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并根据城市及周边环境的特点,研究了城市环境下的抗干扰浅层地震反射探测方法,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探测深度应采用不同采集参数。作为对地壳自浅层至深层精细结构的整体性研究,结合可能引发地震的活断层探测,本文还研究和探索了浅层折射和横波探测方法,给出了在四川青川和北京的探测实例。
赵成彬,刘保金,姬计法[10](2011)在《活动断裂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文中认为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性质,并初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作者在夏垫断裂上采用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从几米到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通过对这些叠加时间剖面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时间剖面的分辨率。给出了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层埋深和精度要求所适用的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为提高断层探测的分辨率和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确定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浅层地震技术在济南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密度地震采集方案 |
1.1 道距分析 |
1.2 最大炮检距分析 |
1.3 覆盖次数 |
1.4 数据采集参数 |
2 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
2.1 静校正 |
2.2 叠前精细去噪 |
2.3 高分辨率处理技术 |
2.4 高精度速度分析 |
3 应用效果 |
4 结论 |
(2)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在活动断层中的应用——以邯郸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邯郸地区地质构造概况 |
2 浅层地震勘探 |
2.1 测线布设 |
2.2 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 |
3 浅层地震数据处理 |
4 浅层地震剖面特征及其断层解释验证 |
4.1 测线CXXK04 |
4.2 测线YNXK2-2 |
4.3 测线CXXK2-6 |
5 结论与讨论 |
(3)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及工作量 |
第二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概况 |
2.1 三河市地震地质概况 |
2.2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简介 |
2.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与流程 |
第三章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方法简介 |
3.1 活动断层数据库设计原则 |
3.2 活动断层数据库模板 |
3.3 活动断层数据库建库相关标准 |
第四章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构建 |
4.1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的设计 |
4.2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内容 |
4.3 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步骤 |
4.4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库成果展示 |
5.1 钻探专题 |
5.2 隐伏断层浅层地震勘探专题 |
5.3 制图成果展示 |
5.4 评价专题数据库成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处理关键问题 |
2.1 超浅层静校正的主要问题 |
2.2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的主要问题 |
2.3 超浅层速度分析的主要问题 |
2.4 超浅层动校正的主要问题 |
2.5 超浅层叠加的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超浅层静校正 |
3.1 折射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的对比 |
3.2 反射波剩余静校正 |
第四章 超浅层干扰波压制 |
4.1 波场分析 |
4.2 数据分频分析 |
4.3 干扰波压制 |
第五章 叠前处理 |
5.1 提升分辨率处理 |
5.2 层析成像约束超浅层速度分析 |
5.3 各向异性动校正 |
第六章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道集评价的加权叠加 |
6.1 基于第三代相干体(C3)算法的道集评价 |
6.2 加权叠加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个人简介 |
附录二:论文发表情况 |
(5)超浅层地震勘探在青岛王哥庄断裂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青岛地区地质构造概况 |
2 超浅层地震勘探 |
2.1 青岛地区超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 |
2.2 观测系统的设计和采集参数的选取 |
2.3 超浅层地震数据处理中的方法 |
2.4 超浅层地震剖面特征 |
3 钻孔地质剖面及综合解 |
4 结论与讨论 |
(6)城市地下地质异常反射波法探查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断层探查研究现状 |
1.2.2 滑坡探查研究现状 |
1.2.3 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2 浅层反射波法探查技术 |
2.1 地球物理探查基础 |
2.1.1 城市断层地球物理探查基础 |
2.1.2 城市滑坡地球物理探查基础 |
2.2 浅层反射波法探查技术 |
2.2.1 方法原理 |
2.2.2 浅层反射波探查中几个关键问题讨论 |
2.2.3 浅层地质异常探查模拟 |
3 现场探查试验与分析 |
3.1 城市地下断层探查 |
3.1.1 工作任务 |
3.1.2 测线布置 |
3.1.3 仪器设备 |
3.1.4 解释与成果分析 |
3.2 滑坡体探查 |
3.2.1 工区条件 |
3.2.2 测线布置 |
3.2.3 资料解释与成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厚覆盖层地区隐伏活断层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桥北镇—宿迁断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勘探测线位置和地震地质概况 |
2浅层地震探测 |
2.1数据采集 |
2. 1. 1 QL14测线( 5 m道间距) |
2.1.2QL14jm测线(2m道间距) |
2.2资料处理 |
3浅层地震探测叠加剖面特征 |
3.1跨F5断裂的地震剖面特征 |
3.1.1QL14时间剖面特征 |
( 1) 波组特征 |
( 2) 断裂特征 |
( 3) 地质特征分析 |
3.1.2QL14jm时间剖面特征 |
4钻孔联合剖面 |
5总结与讨论 |
(8)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现状 |
1.2.2 地震定位研究现状 |
1.2.3 临汾盆地地震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基础及主要工作量 |
1.4.1 论文研究基础 |
1.4.2 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临汾盆地第四纪活动特征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区域构造 |
2.1.2 区域地层 |
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演化 |
2.2.1 山西断陷带总体结构 |
2.2.2 山西断陷带的形成与发展 |
2.3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和演化历史 |
2.3.1 临汾盆地总体结构 |
2.3.2 临汾盆地演化历史 |
2.4 临汾盆地主要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
2.4.1 NNE-NE向断裂 |
2.4.2 近EW向或NW向断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
3.1 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选取 |
3.2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集方法 |
3.2.1 地球物理模型参数 |
3.2.2 采集参数计算 |
3.2.3 现场试验 |
3.2.4 观测系统与参数 |
3.3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技术 |
3.3.1 基本数据处理流程 |
3.3.2 主要数据处理方法 |
3.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
3.4.1 地震波速度结构基本特征 |
3.4.2 临汾盆地地壳反射结构特征 |
3.4.3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 |
3.5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主要研究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研究 |
4.1 浅层地震数据采集 |
4.1.1 激发震源的选择 |
4.1.2 接收方式和接收条件的选择 |
4.1.3 观测系统参数的选择 |
4.2 数据处理方法 |
4.2.1 干扰类型和特点 |
4.2.2 数据处理方法 |
4.3 近地表精细速度结构 |
4.4 临汾盆地第四系精细构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临汾盆地小震精定位分析 |
5.1 双差地震定位法 |
5.2 地壳速度模型 |
5.2.1 数据资料 |
5.2.2 地壳速度模型 |
5.3 小震精定位 |
5.3.1 资料选取 |
5.3.2 小震精定位 |
5.3.3 定位精度分析 |
5.4 重定位后地震分布特征 |
5.4.1 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5.4.2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
5.4.3 地震分布和地震构造的关系 |
5.5 地震选取对活动构造认识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与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
6.1 临汾盆地深部构造特征 |
6.1.1 临汾盆地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特征 |
6.1.2 临汾盆地的形成机制 |
6.2 临汾盆地孕震构造环境分析 |
6.3 临汾盆地深浅构造关系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 |
(9)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孕震构造与隐伏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研究现状与地壳精细结构探测 |
2.1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方法 |
2.1.1 深地震反射剖面方法的特点 |
2.1.2 深地震反射剖面野外观测及数据处理 |
2.1.3 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的应用及主要成果 |
2.2 抗干扰高分辨浅层反射地震探测方法 |
2.2.1 抗干扰高分辨浅层反射地震方法的特点 |
2.2.2 抗干扰高分辨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
2.2.3 抗干扰高分辨浅层反射地震方法在北京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实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银川盆地构造背景及研究现状 |
3.1 银川盆地地质演化史 |
3.2 大地电磁和重力探测结果 |
3.2.1 大地电磁探测结果 |
3.2.2 重力探测结果 |
3.3 人工地震探测结果 |
3.3.1 宽角反射/折射探测结果 |
3.3.2 天然地震探测结果 |
3.3.3 石油反射地震探测结果 |
3.3.4 三维地震透射成像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银川盆地深地震反射探测 |
4.1 地震地质条件及测线选取 |
4.2 观测系统参数选取 |
4.2.1 地质模型参数 |
4.2.2 采集参数计算 |
4.2.3 模型正演 |
4.2.4 现场试验 |
4.2.5 深地震反射观测系统与基本采集参数 |
4.3 数据处理 |
4.3.1 原始资料分析 |
4.3.2 主要处理方法 |
4.3.3 数据处理流程 |
4.3.4 最终处理结果 |
4.4 银川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特征分析 |
4.4.1 地震剖面的整体反射特征 |
4.4.2 地壳垂向分层特征 |
4.4.3 地壳横向分块特征 |
4.4.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裂构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伏活断层探测的浅层地震反射方法及在银川断裂探测中的应用 |
5.1 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
5.2 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 |
5.2.1 分辨率的定义 |
5.2.2 与分辨率有关的因素 |
5.2.3 城市环境下的抗干扰数据采集方法 |
5.2.4 城市环境下的抗干扰数据处理方法 |
5.3 银川断裂的不同分辨率探测方法 |
5.3.1 深地震反射剖面和石油地震剖面揭示的银川盆地的断裂构造 |
5.3.2 地球物理模型正演 |
5.3.3 银川断裂上断点的不同分辨率探测 |
5.4 浅层高分辨折射勘探方法在青川活断层中的应用 |
5.4.1 应用原理 |
5.4.2 高分辨折射和浅层反射地震在青川活断层探测中的联合应用 |
5.5 横波勘探方法在活断层中的应用 |
5.5.1 横波勘探发展史 |
5.5.2 横波勘探的分辨率 |
5.5.3 夏垫断层的纵横波勘探试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及1739年银川MS8.0地震孕震构造 |
6.1 银川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 |
6.1.1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 |
6.1.2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银川盆地断裂构造 |
6.2 隐伏断层的浅层反射地震探测方法及银川断层的活动性 |
6.2.1 隐伏断层的浅层反射地震探测方法 |
6.2.2 银川断层的活动性确定 |
6.3 银川盆地1739年Ms 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环境 |
6.3.1 1739年银川8.0级地震的深浅构造背景及发震构造 |
6.3.2 1739年银川8.0级地震的孕震环境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承担项目和获奖情况、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活动断裂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震数据采集 |
1.1 测线位置 |
1.2 数据采集方法 |
(1) 仪器设备 |
(2) 工作方法和观测系统 |
2 地震反射剖面分析 |
2.1 速度剖面特征 |
2.2 反射时间剖面特征 |
2.2.1 纵波和横波剖面分辨率对比 |
2.2.2 不同道间距横波剖面分辨率对比 |
2.2.3 不同震源横波剖面分辨率对比 |
3 结论与讨论 |
3.1 浅层地震数据采集的分辨率 |
3.2 活动断层探测的反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讨论 |
四、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层地震技术在济南地下空间探测中的应用[J]. 肖关华,张伟,陈恒春,卓武,王艳君,任丽莹. 物探与化探, 2022(01)
- [2]浅层地震勘探方法在活动断层中的应用——以邯郸市活动断层探测为例[J]. 彭远黔,朱坤静,冉志杰,张璇,王皓. 中国地震, 2021(03)
- [3]三河市活动断层探测数据库建设[D]. 赵兰. 防灾科技学院, 2021(01)
- [4]超浅层反射地震数据高精度处理方法研究[D]. 马振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超浅层地震勘探在青岛王哥庄断裂探测中的应用[J]. 杨歧焱,尤惠川,邸龙. 震灾防御技术, 2018(02)
- [6]城市地下地质异常反射波法探查试验研究[D]. 王小明. 安徽理工大学, 2016(08)
- [7]厚覆盖层地区隐伏活断层探测的地震方法技术——以桥北镇—宿迁断层为例[J]. 顾勤平,许汉刚,赵启光. 物探与化探, 2015(02)
- [8]临汾盆地地壳精细结构探测与孕震构造研究[D]. 李自红.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9]银川盆地地壳精细结构、孕震构造与隐伏活断层浅层地震探测[D]. 鄷少英.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10)
- [10]活动断裂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J]. 赵成彬,刘保金,姬计法. 震灾防御技术,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