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版模具设计软件(论文文献综述)
孙前江,黄映霞,李宁,姜丽红[1](2021)在《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模具CAD/CAM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具CAD/CAM课程具有高度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针对模具CAD/CAM课程内容的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展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模块化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的优化,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度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改革与实践,模具CAD/CAM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薛小山[2](2021)在《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家电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迭代更新快,在新产品的制造、设计过程中大量的工程技术图纸需要被设计、修改、参阅,形成了丰富的图纸资源库。顺德作为家电重镇,有许多小家电企业都面临着内部产品图纸管理与保密。各企业间的基本现状是大量产品、模具、专用设备、工装夹具的CAD图纸掌握在各个职能部门及少量人员手中,缺乏有组织、规范的集中管理。在行业中研发设计人员流动相对频繁,这就容易造成大量的图纸丢失、泄密,产品CAD图纸资源利用率低下。图纸管理系统可有效的提高企业对图纸管理、储存及信息查找,保证文档准确,提高图文档搜索、查找的响应速度,方便用户对CAD图纸信息的获取,提高企业的开发效率。一般大型企业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如美的、格力均自开发成套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但对于一般小企业受困于管理成本很难引入相对完备的PDM系统,因此本文提出了构建适用于一般家电企业低成本的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这种电子数字化图纸管理系统可实现了企业图文档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并确保公司对技术图纸文档的所有,提高管理效率。首先,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图纸在业务流程过程中的特点,分析各部门间对企业内部图纸管理的需求,通过建立用户权限下各级功能的映射关系,描述了用户进行业务处理的流程,确定了系统在性能、接口、安全等方面安全需求。其次,本文在系统总体设计中,采用Spring Cloud微服务架构构建总体架构,同时,设计了系统应用架构与技术架构。在此系统中引入了OAuth2认证相关的技术,使用了My Batis中间件框架,集成了Redis内存数据库;进一步设计出了系统功能结构,指出图纸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数据安全管理、文档模板化管理、版本控制、数据查询、数据变更管理、编码管理、参照借用、收发管理、在线浏览等单独可成微服务的模块,能够满足系统各业务之间的耦合性和独立性。最后,本文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搭建开发了测试环境,利用时序图、流程图等图的形式对UML建模设计内容进行了阐述,并编码实现了核心功能模块。配置了测试所需环境,阐述了测试方案,进行功能、性能等方面测试。
王栓廷[3](2019)在《战略转型背景下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以成都科技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纷纷进行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技术人员来支撑,人们迫切地意识到技术人员在现代化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新经济发展时期企业转型升级加速,企业间人才竞争愈发显着,企业为面对战略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考验,有必要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适合企业战略转型的人才发展计划。其中技术人员作为公司软实力的保证,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突破传统企业人才选拔局限,创新企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研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对胜任特征理论的研究与运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范围仍局限在对高校教职工以及企业管理类员工的胜任特征研究,对技术性人才的胜任特征建模与运用较少。比如像富士康这样超大型制造业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转折期,就面临着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甄选与培养困境,想要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就急需重视技术人员在固本强基、企业战略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在战略转型背景下深入探究富士康技术人员所表现出的胜任特征要素,构建出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以期为富士康在技术人员的招聘、培训与开发以及绩效考评等方面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吸引和保留优秀的技术性人才,使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本文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梳理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说明书,同时借助胜任特征词典等方法,初步提出富士康技术人员的11个胜任特征要素。其次,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名模具设计人员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进一步整理提取出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要素,构建出富士康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要素库。再次,为进一步筛选出构建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备选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将胜任特征要素库中要素设计进问卷之中,发放并回收整理问卷数据,并对有效问卷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分析,最终确定包含27个胜任特征要素的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其中模型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分别为“专业能力”、“发展动机”、“职业素养”。建模研究发现富士康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中最为重要的胜任特征要素是专业技术能力,经验积累次之,而后是保密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在对本文所构建的战略转型背景下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应用得出基于胜任特征的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减少技术人才低质量招聘,提升人岗匹配度,使技术人才培训与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改善富士康现有绩效考评,提高绩效考评在技术人员晋升与激励的作用。本文研究成果表明对技术人员内隐的动机、特质、自我概念和社会角色等鉴别性胜任特征的研究是有助于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工作的,能够帮助企业突破以往人才选拔的局限性,从长远角度去发掘与储备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提升企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本文所构建的战略转型背景下富士康技术人员的胜任特征模型也为更多国内相似企业创新技术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丰富和拓展了胜任特征理论的应用范围。
马夏鹏[4](2019)在《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进步,还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势日益激化,使得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加剧。企业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必须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的内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内审部门可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和防范等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以求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下面的一部分,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它强调风险分析和预测,贯穿内部审计的整个流程,以指导审计工作的发展,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是我国对这种新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务中也还没有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论在哪一方面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笔者首先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对内部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解,然后以D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公司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了公司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先介绍了其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原因,然后分析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个工作过程,即从风险识别开始,运用各种方法分析DT公司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在对风险进行评分排序的基础上制定接下来各项目的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确定剩余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发表审计报告。本文针对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内部审计环境不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改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改良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
施国荣[5](2018)在《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核电仪控系统中的数字化控制系统大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控制平台,为核电设施提供了各种控制和保护手段及监控信息,保证了各类核电设施的在正常和异常工况中安全、可靠和有效地运行。然而,仪控系统控制设备数量众多,导致控制和测量点的数量非常庞大;同时,设备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供电方式、信号类型也各有不同。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对核电仪控系统数据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包括:所有与核电仪控系统设计相关的输入文件,如设计院的图纸、I/O清单等;所有设计输出文件,如机柜布置图、端接表等。传统的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数据管理更多的关注数据的信息化,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忽略了数据之间的关联。数据的关联可以有效地形成一条数据的历史追溯和多条数据关联关系,这样有利于工程师进行设计需求追踪、设计问题定位等,进一步提升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的质量。通过分析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整个设计流程,总结出当前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出核电仪控系统数据管理软件的业务需求。在软件架构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时,以用户为中心兼顾开发运维成本。以用户为中心,考虑用户操作的通用性和便捷性,通过简化软件的操作逻辑,统一软件的操作风格,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兼顾开发运维成本,充分考虑软件的兼容性、容错性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通过分析软件的需求以及现有的工作环境,提出性价比高的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块设计。通过研究数据库表的使用频度和数据量,合理设计数据库的关系模式。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数据管理软件采用C/S结构,运用Visual Studio、Oracle等软件,以WPF、WCF、NHibernate为技术核心,借助编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完成开发。目前,软件已经上线使用并支撑三个核电项目的数据。使用过程中数据管理软件并未出现严重的缺陷导致软件崩溃、数据缺失。数据管理软件的使用减少了工程师的差错率,降低了人力成本。
余国强[6](2014)在《供热直埋管道压制三通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三通作为供热直埋管道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局部构件,是管系中不可回避的薄弱环节,其对整个管系的稳定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其几何结构复杂和数学分析的困难,至今对供热领域三通理论研究相比弯头、变径等明显滞后,特别是压制三通,其在供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其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借鉴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三通研究思想,利用ANSYS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三通特别是压制三通在内压、温度载荷作用下应力的变化规律。本文所做的工作简述如下:第一章从集中供热到直埋管道再到供热三通,详细叙述了本文的选题大背景和目前研究状态,基于课题的研究意义,简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理论分析了供热直埋管道受到的各种荷载,而不同的载荷会产生不同的应力,并对应力可能导致的管道失效方式进行了分类,明确指出三通的主要失效方式是塑性变形和低循环疲劳破坏。第三章在简单介绍三通的基础上,说明了焊制三通与压制三通的加工工艺,并对比两者的优缺点指明压制三通优于焊制三通。最后给出了一种新型三通加工工艺。第四章主要针对三通的两种失效形式,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对于三通无限塑性变形与低循环疲劳破坏的应力计算方法,推导总结了国内外直管与三通壁厚的计算方法。介绍了欧洲规程的帕尔姆格林—米纳公式以及S—N曲线,并计算出三通临界应力大小,从而可以判断出不同等级要求下的三通是否满足低循环疲劳破坏的安全性要求。并在给出三通施工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三通加固方法与理论。第五章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通过对三通特别是压制三通模型施加压力载荷、温度荷载,得到本文的研究成果:(1)仅在压力载荷下,首先模拟得到了在应力集中区域三条关键路径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焊制三通最大当量应力点位于肩部内壁,而压制三通随着转角半径的增大,最大当量应力点有从肩部到腹部两侧移动的趋势;发现造成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是环向应力,而轴向应力的作用较小;得到了焊制三通应力集中区最大最小当量应力值的比值及压制三通与焊制三通最大当量应力值的比值;得到了压制三通随着转角半径、局部壁厚变化时,最大当量应力值的变化规律等。(2)在压力与温度载荷同时作用下,模拟得到了在应力集中区域三条关键路径上的应力分布规律,发现焊制三通最大当量应力点位于腹部内壁,而压制三通随着转角半径的增大,最大当量应力点有从腹部到肩部两侧移动的趋势;发现造成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是轴向应力,而径向应力的作用较小;得到了压制三通与焊制三通最大当量应力值的比值;得到了压制三通随着转角半径、局部壁厚、支管长度变化时,最大当量应力值的变化规律等。(3)模拟发现三通在压力载荷与温度载荷单独作用的应力值叠加起来等于两种载荷同时作用下得到的应力值,能很好满足叠加原理;压力载荷与温度载荷相比,温度载荷是主要因素,压力载荷是非常次要的因素。(4)发现在压力与温度载荷作用下,三通腹部发生了鼓胀变形,而肩部则是内塌变形。(5)通过模拟发现垂直引分支优于平行引分支与跨越三通;且模拟分析了焊制三通披肩加强与肋板加强及压制三通肋板加强的效果。(6)对弹塑性分析进行了有限研究,得出了不同于线性分析的结论。第六章归纳本文的研究成果,总结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三通今后的研究方向。
吴娜[7](2012)在《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通常,注塑模具的80%以上零件为标准件,标准件的使用可极大地提高模具的设计效率、节省模具的制造成本。建立符合我国设计规范的模具标准件库和模架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此,本论文在分析国标新版GB/T12555-2006《塑料注射模模架》内容构成的基础上,借助Pro/E三维设计软件自带的族表和Pro/Program功能模块,分别建立了国标新版GB/T12555-2006《塑料注射模模架》的注塑模标准件库及标准模架库。论文首先使用Pro/ENGINEER系统的族表工具,建立了2006版国标注塑模的标准件库及标准模架库。其中标准件库包括导向类标准件(如导柱、导套等)、紧固类标准件(如内六角螺钉、定位销钉)、推出类零件(如推杆)、定位圈、浇口套等轴类零件和垫块、动(定)模板、动(定)模座板等板类零件;标准模架库包括直浇口型模架系列的四种结构,标准模架库的建立是通过在已建立的原始模架模型中通过设置组件族表和族表项来实现的。论文通过表格驱动的方式,实现了新国家标准在Pro/ENGINEER环境下的数字化。论文还使用Pro/ENGINEER的Pro/Program程序作为二次开发工具,通过参数化草绘、参数化建模、关系表达式、编写程序、装配造型等技术,再次建立了一组注塑模标准件库和标准模架库。注塑模标准模架库系统的开发是以直浇口B型模架为原始模型,通过编写程序段实现模架类型间切换和组件与零件间的数据传递;以提问方式进行人机交互,最终完成整个直浇口系列四种模架的建立。试运行表明:论文建立的两种注塑模标准件库和标准模架库,调用方便、运行迅速、可扩展性强,便于后续的修改和完善。论文运用的族表和Pro/Program程序两种二次开发方法,可充分发挥Pro/ENGINEER系统参数化建模特长,实现模架系列化参数化,可将企业的设计思想和知识融入到开发中,以更好服务于模具设计工作。本次开发对后续的Pro/E标准件库和模架库系统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白庆平[8](2011)在《基于Pro/E的国标注塑模标准件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模具行业的迅猛发展,模具CAD技术被公认为是提高模具质量和设计效率的重要手段。国外一些大型CAD设计软件如Pro/ENGINEER和UG等也在我国模具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这些商业化软件的通用性较强、行业针对性较弱;在模具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人工绘制众多已经系列化的标准件,不但增加了重复劳动量影响设计效率,而且容易导致人为错误。有一些软件虽嵌有标准件设计系统,但多数采用的是国外标准与我国标准以及设计习惯不尽相同,成了制约我国模具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在这些通用CAD系统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我国标准的模具标准件库已经成为提高模具设计效率,缩短开发周期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开发模具CAD设计软件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选择当前应用较广的3D设计软件Pro/ENGINEER为平台,根据国家标准GB/T 4169.1~4169.23《塑料注塑模零件》(2006版),分别利用族表工具、Pro/TOOLKIT建立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塑料注射模标准件库,为注塑模CAD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论文还尝试应用Pro/ENGINEER布局文件实现模架系列化,该方法简便易行是一种有效的注塑模模架设计手段。1)用Pro/ENGINEER系统族表工具,建立了2006版国标塑料注射模标准件库,实现了该标准在Pro/ENGINEER环境下的数字化。2)以Pro/ENGINEER系统为平台,VC++2005为系统开发环境,Pro/TOOLKIT为开发工具,采用动态连接(DLL)模式,充分利用MFC可视化技术建立了一套基于ACCESS数据库的塑料注射模标准件库。3)应用ODBC数据库连接技术,通过对支持ODBC的MFC类如CDatabase、CRecordset、CRecordView等进行操作,实现了对话框和数据库ACCESS的连接,以及通过对话框控件操作实现数据库的查询和管理。4)通过调用已经建立好的标准件并创建“A15×”模架布局文件,充分利用布局文件的装配参照和参数传递功能实现了模架自动装配及模架的系列化生成。论文应用族表和Pro/TOOLKIT建立的塑料注射模标准件库调用方便,充分发挥了Pro/ENGINEER系统参数化建模特长;而应用布局文件实现模架自动装配及系列化,为中小型企业模架设计提供一套简便易行的解决方案。
闵立军[9](2008)在《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应用实施》文中指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并占领市场己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为了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企业在利用并行工程进行新产品研制的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管理等新技术,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数据文件,并且企业的许多工作流程也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起来,如对各种新产品设计的审核可以完全在计算机上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对原有数据资源重复使用的要求,对产品数据和工作流程管理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产品数据管理(PDM)是企业实施并行工程和CAD/CAE/CAM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PDM是一项实施性、应用性极强的技术,贯穿于整个企业设计、制造、管理的全过程,是技术、管理、理念的全方位结合。因而,PDM受到了国外工业发达国家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发展极为迅速。针对PDM系统的实施方案,这部分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在一个企业中实施PDM,通常要涉及到技术和企业内组织关系等因素,因此,PDM的实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是一个需要分阶段、在合理的规划下逐步完善的过程。本论文旨在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PDM的应用出发,介绍PDM的概念、技术及其实施,从而为我国企业PDM实施应用提供参考。课题介绍了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的目的、重点、方法等;以及PDM的概念和内涵及工作原理;结合新宝电器的具体实施事例,详细描述了企业在PDM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工作,包括PDM应具备的基础工作、PDM实施方案、实施步骤、应该注意的问题、常见问题解决方案,以及验收的方法与规范等。论文立足于企业应用实际,对从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启发作用,从而对PDM在大批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从而加速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Steve Mastrangelo[10](2007)在《再次探索CAM计算机辅助生产技术》文中提出探索未经充分利用的CAM计算机辅助生产技术的特点,可以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减少模具的修整费用。
二、新版模具设计软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版模具设计软件(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模具CAD/CAM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模具CAD/CAM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
2 模具CAD/CAM课程改革与探索 |
2.1 重新整合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双创教育理念 |
2.2 构建“理论+实验+课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
2.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
2.3.1 主题项目教学法 |
2.3.2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3.3 科研驱动式教学法 |
2.4 加强过程考核,培育创新思维 |
3 课程改革成效 |
4 结束语 |
(2)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概述 |
2.1 JAVA EE平台 |
2.2 SPRINGBOOT框架 |
2.3 SPRING SECURITY OAUTH2 技术 |
2.4 REDIS技术 |
2.5 ZOOKEEPER中间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图纸管理的特征分析 |
3.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3.3 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核心功能需求分析 |
3.4 功能用例分析 |
3.5 业务流程分析 |
3.5.1 数据安全管理业务流程 |
3.5.2 版本控制业务流程 |
3.5.3 数据变更管理业务流程 |
3.6 其他需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内容和流程 |
4.2 系统应用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层次化结构设计 |
4.3.1 企业配置管理模块 |
4.3.2 图文档管理模块 |
4.3.3 变更管理模块 |
4.3.4 流程管理模块 |
4.4 分布式部署架构设计 |
4.4.1 分布式部署使用过程 |
4.4.2 分布式部署作用 |
4.5 数据库设计 |
4.5.1 概念模型设计 |
4.5.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详细设计内容 |
5.2 系统的主要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系统数据安全管理模块 |
5.2.2 图纸管理区功能模块 |
5.2.3 版本控制模块 |
5.2.4 数据查询模块 |
5.2.5 数据变更管理模块 |
5.3 界面设计 |
5.3.1 登录界面 |
5.3.2 图纸管理区功能模块登录界面 |
5.3.3 企业配置管理界面 |
5.3.4 数据查询界面 |
5.3.5 变更管理界面 |
5.3.6 在线浏览功能管理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配置 |
6.2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
6.2.1 测试准备 |
6.2.2 功能测试 |
6.2.3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战略转型背景下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以成都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胜任特征 |
2.2 胜任特征模型 |
2.2.1 洋葱模型 |
2.2.2 冰山模型 |
2.3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流程 |
2.3.1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方法 |
2.3.2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流程 |
3 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必要性 |
3.1 富士康发展概况 |
3.1.1 富士康简介 |
3.1.2 富士康战略转型 |
3.2 富士康成都科技园区技术人员现状 |
3.2.1 成都科技园区基本情况 |
3.2.2 成都科技园区人力资源总体概况 |
3.2.3 成都科技园区技术人员结构特征 |
3.3 战略转型对富士康技术人员管理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
3.4 构建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必要性 |
4 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4.1 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
4.2 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获取 |
4.2.1 基于工作说明书的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获取 |
4.2.2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获取 |
4.2.3 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词典的初步构建 |
4.3 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问卷调查 |
4.3.1 问卷的编制 |
4.3.2 问卷的发放 |
4.4 数据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信度检验 |
4.4.3 效度检验 |
4.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5 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的确定与验证 |
4.5.1 胜任特征模型的确定 |
4.5.2 胜任特征模型的验证 |
5 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结果的应用 |
5.1 基于胜任特征的技术人员招聘 |
5.2 基于胜任特征的技术人员培训与人员开发 |
5.3 基于胜任特征的技术人员绩效考评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
附录B 技术人员胜任特征问卷调查 |
(4)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
2.1 内部审计概述 |
2.1.1 内部审计的定义 |
2.1.2 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述 |
2.2.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
2.2.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征 |
2.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程序 |
2.3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
2.3.1 战略理论 |
2.3.2 风险管理理论 |
2.3.3 受托责任理论 |
第3章 DT公司基本情况及内部审计现状 |
3.1 DT公司基本情况 |
3.1.1 DT公司简介 |
3.1.2 DT公司组织结构 |
3.1.3 战略目标 |
3.1.4 行业环境分析 |
3.2 DT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2.1 DT公司内审部门组织架构 |
3.2.2 DT公司内审部门人员构成 |
3.2.3 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保障 |
3.2.4 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流程 |
第4章 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4.1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不完善 |
4.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
4.1.2 人员素质不高 |
4.2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缺陷 |
4.3 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
4.3.1 风险评估方法不全面 |
4.3.2 缺乏对风险数据的动态评估 |
4.4 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
第5章 完善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建议 |
5.1 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环境 |
5.1.1 合理设置风险审计机构 |
5.1.2 提高公司人员素养 |
5.2 改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流程 |
5.2.1 优化审计计划流程 |
5.2.2 优化审计实施流程 |
5.3 改良风险评估机制 |
5.3.1 改善风险评估方法 |
5.3.2 对风险进行动态评估 |
5.4 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1.4.1 创新性 |
1.4.2 难度 |
1.4.3 工作量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管理软件的开发技术 |
2.1 C/S软件体系结构 |
2.2 .NET Framework |
2.3 WCF框架 |
2.4 WPF |
2.5 MVVM |
2.6 Oracle数据库 |
2.7 NHibernate技术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分析与数据管理软件架构 |
3.1 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 |
3.2 核电仪控系统设计工作的流程和业务需求分析 |
3.2.1 核电仪控系统设计工作的流程 |
3.2.2 数据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
3.3 数据管理软件架构设计 |
3.3.1 数据管理软件的业务功能 |
3.3.2 数据管理软件总体架构 |
3.3.3 软件运行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管理软件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规范 |
4.2 系统管理模块 |
4.2.1 用户管理模块 |
4.2.2 安全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 |
4.3 文档管理模块&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
4.3.1 设计分析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管理模块 |
5.2 数据版本管理模块 |
5.2.1 版本管理业务分析 |
5.2.2 版本管理功能设计 |
5.3 数据集集成功能 |
5.3.1 集成功能业务分析 |
5.3.2 集成功能设计 |
5.4 数据集合并功能 |
5.4.1 合并功能业务分析 |
5.4.2 合并功能设计 |
5.5 数据对比功能 |
5.5.1 数据对比功能业务分析 |
5.5.2 数据对比功能设计 |
5.6 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库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管理软件的优化 |
6.1 业务功能优化 |
6.1.1 文档独占编辑功能 |
6.1.2 数据更新通知及数据撤销编辑操作 |
6.1.3 数据查询 |
6.2 软件开发优化 |
6.2.1 WCF服务优化 |
6.2.2 数据持久化代码编写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数据管理软件测试 |
7.1 搭建测试环境 |
7.2 兼容性及异常测试 |
7.3 性能测试 |
7.4 功能测试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工作 |
8.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供热直埋管道压制三通应力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城市集中供热的现状 |
1.1.2 直埋供热管道理论发展历程 |
1.1.3 直埋供热管道的国内外发展应用 |
1.1.4 管道三通的国内外研究 |
1.1.5 直埋供热三通的国内外研究 |
1.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2.1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1.2.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管道载荷、应力分类法及失效形式 |
2.1 管道载荷分析 |
2.1.1 力载荷 |
2.1.2 位移载荷 |
2.1.3 力—位移载荷 |
2.2 管道应力状态、强度理论、应力分类及失效方式 |
2.2.1 应力状态 |
2.2.2 强度理论 |
2.2.3 应力分类 |
2.2.4 失效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通加工工艺介绍 |
3.1 管道三通的概述 |
3.1.1 三通常用的专用术语说明 |
3.1.2 管道三通与压力容器开孔的区别 |
3.1.3 直埋管系中三通分类 |
3.2 三通加工工艺介绍 |
3.2.1 焊制三通工艺 |
3.2.2 压制三通工艺 |
3.2.3 其它三通加工工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通受力计算方法比较 |
4.1 受内压状态下管道三通的受力分析 |
4.1.1 新《规程》中壁厚计算方法 |
4.1.2 BS EN13941中壁厚计算方法 |
4.1.3 其它文献中壁厚计算方法 |
4.2 低循环疲劳破坏分析 |
4.2.1 新《规程》中三通工程处理方法 |
4.2.2 新《规程》中三通低循环疲劳破坏计算方法 |
4.2.3 BS EN13941中三通低循环疲劳破坏计算方法 |
4.3 三通加强方法和补强理论 |
4.3.1 三通加强方法 |
4.3.2 三通补强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通的有限元模拟 |
5.1 有限元理论和ANSYS简介 |
5.1.1 有限元法简介 |
5.1.2 ANSYS有限元软件简介 |
5.2 ANSYS结构静力学分析过程 |
5.3 三通有限元模拟过程 |
5.3.1 三通有限元模型假设 |
5.3.2 三通有限元分析中极限载荷的确定方法 |
5.3.3 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说明 |
5.3.4 施加载荷及约束条件 |
5.3.5 参数化技术和变量设置 |
5.3.6 网格独立性检验 |
5.3.7 建立三通有限元模型 |
5.4 三通载荷与应力的线性分析 |
5.4.1 内压载荷下三通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
5.4.2 内压与温度载荷下三通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
5.4.3 内压载荷与温度载荷分别作用下三通应力的有限元模拟 |
5.4.4 压力与温度载荷作用下三通的失效表现 |
5.4.5 三通局部加强方案考虑 |
5.5 三通载荷与应力的弹塑性分析 |
5.5.1 内压载荷下三通应力的非线性分析 |
5.5.2 内压与温度载荷下三通应力的非线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6.2 展望 |
附表1 管道基本数据表 |
附表2 压制弯头基本数据表 |
附表3 异径三通基本数据表 |
附表4 三通处最小应力近似值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7)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1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发展趋势 |
1.2 参数化设计概述 |
1.3 国内外模具标准件库和模架库的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和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及二次开发工具 |
2.1 系统开发平台Pro/ENGINEER介绍 |
2.2 Pro/ENGINEER软件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2.1 族表(Family Table) |
2.2.2 用户自定义特征(UDF) |
2.2.3 Pro/Program |
2.2.4 J-Link |
2.2.5 Pro/Toolkit |
2.3 本系统开发方法 |
2.3.1 族表功能介绍及其特点 |
2.3.2 Pro/Program功能介绍及其特点 |
第三章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3.1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流程和原则 |
3.1.1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流程 |
3.1.2 Pro/Program标准件库建立原则 |
3.2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关键技术 |
3.2.1 参数化草绘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2 参数化建模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3 关系表达式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4 编写程序语句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5 装配造型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注塑模标准件库的建立 |
4.1 建立模具标准件库的意义 |
4.2 基于Pro/Program建库流程 |
4.2.1 板类标准零件开发 |
4.2.2 轴类标准零件开发 |
4.3 基于族表(Family Table)建库流程 |
4.3.1 创建父零件 |
4.3.2 编辑尺寸文本 |
4.3.3 生成族表 |
4.3.4 校验实例 |
4.3.5 调用标准件 |
4.4 两种标准件库建库方法比较 |
第五章 注塑模模架库的建立 |
5.1 注塑模模架标准 |
5.2 基于Program程序建立注塑模模架库的开发流程 |
5.2.1 建立标准模架 |
5.2.2 设置参数 |
5.2.3 设置组件关系 |
5.2.4 编写Execute程序段实现数据在组件和零件间传递 |
5.2.5 保存程序文件退出编写 |
5.2.6 输入数据完成模架调用 |
5.3 基于族表建立注塑模模架库的开发流程 |
5.3.1 建立标准模架 |
5.3.2 建立模架族表 |
5.3.3 调用模架 |
5.4 两种模架库建库方法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Pro/E的国标注塑模标准件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模具技术及发展 |
1.2 模具CAD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 |
1.2.1 模具CAD技术应用现状 |
1.2.2 模具CAD技术的发展 |
1.3 国内外模具标准件库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 |
2.1 系统开发平台Pro/ENGINEER |
2.2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工具 |
2.2.1 族表(Family Table) |
2.2.2 用户定义特征(UDF) |
2.2.3 J-Link |
2.2.4 Pro/TOOLKIT |
2.3 C++语言概述 |
2.4 面向对象及开发环境简介 |
2.4.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2.4.2 开发环境VC++2005简介 |
2.5 ACCESS2003简介及数据库连接技术 |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
3.1 Pro/TOOLKIT二次开发技术 |
3.1.1 Pro/TOOLKIT基本概念 |
3.1.2 两种工作模式 |
3.1.3 菜单技术及菜单动作函数 |
3.2 MFC可视化技术 |
3.3 ODBC数据库连接技术 |
3.3.1 ODBC数据库背景 |
3.3.2 ODBC数据库运行机制 |
3.3.3 MFC与ODBC连接技术 |
第四章 注射模标准件库的建立 |
4.1 模具标准件建库的意义 |
4.2 基于Pro/TOOLKIT建库流程 |
4.2.1 新建项目设置开发环境 |
4.2.2 建立数据库和添加数据源 |
4.2.3 创建对话框 |
4.2.4 创建数据表集类 |
4.2.5 数据传输过程 |
4.2.6 添加事件处理程序 |
4.3 利用族表建立标准件库 |
4.3.1 创建父零件 |
4.3.2 修改尺寸文本 |
4.3.3 添加族表成员 |
4.3.4 校验实例 |
4.3.5 族表标准件库的调用 |
4.4 两种建库方法对比分析 |
第五章 应用布局技术建立系列模架实例 |
5.1 塑料注射模模架标准 |
5.2 布局技术 |
5.3 模架系列化生成 |
5.3.1 新建布局文件 |
5.3.2 添加装配参照 |
5.3.3 添加尺寸参数 |
5.3.4 创建参数表 |
5.3.5 布局声明 |
5.3.6 模架装配与调用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应用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PDM 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PDM 系统的简介 |
2.1 PDM 的内涵 |
2.2 PDM 的作用与目标 |
2.3 PDM 的工作原理 |
第三章 PDM 的解决方案 |
3.1 PDM 系统运行环境及安装方案 |
3.2 文档库的解决方案 |
3.3 产品库解决方案 |
3.4 零部件库解决方案 |
3.5 原材料库解决方案 |
3.6 模具库解决方案 |
3.7 PROE 标准件库方案 |
3.8 项目库方案 |
3.9 数据产生过程 |
3.10 产品数据变更过程 |
3.11 权限、密级、角色控制方案 |
第四章 PDM 的实施 |
4.1 PDM 的基础工作 |
4.2 PDM 的实施规划 |
4.3 PDM 的实施步骤 |
4.4 PDM 实施的效果体现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PDM 实施的体会 |
5.2 PDM 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四、新版模具设计软件(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模具CAD/CAM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 孙前江,黄映霞,李宁,姜丽红.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2]家电五金模具CAD图纸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薛小山.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战略转型背景下富士康技术人员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以成都科技园为例[D]. 王栓廷.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2)
- [4]DT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D]. 马夏鹏.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5]核电仪控系统设计过程中数据管理的研究与实现[D]. 施国荣.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供热直埋管道压制三通应力的有限元分析[D]. 余国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7]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D]. 吴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8]基于Pro/E的国标注塑模标准件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 白庆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9]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应用实施[D]. 闵立军. 吉林大学, 2008(10)
- [10]再次探索CAM计算机辅助生产技术[J]. Steve Mastrangelo. 现代制造, 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