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梁舒筌[1](2021)在《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文中指出一个公司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要想在国内、国际上有所跨越式发展,就应当建立起环境、质量和职业安全健康三个管理体系。SCJZ公司从2000年成立以来,随着业务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体系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也面临着建立体系化管理的迫切需求。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之间,逐步的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但各个系统都是单独运行、单独建立、单独认证,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劳动重复,资源被大量耗费。这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问题,例如工作重复,管理成本增加,文件化程序显着增加,资源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对各种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三大体系而言,它们也是存在相互关联的。为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并达到企业的最佳管理效果,必须对三个系统进行集成。三大体系的融合可以说是适应国际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怎样才能给公司带来一个通用且持续的管理理念,在管理领域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具有清晰的目标。将各种管理体系融合,从而达到职责简化、流程清晰,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把各个体系的深度结合现在看来是企业在不断发展后必须走的道路。本文重点对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这三大标准进行了研讨分析,从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管理体系整合的可行性。分析了SCJZ公司三大管理体系独立运行的现状,并针对SCJZ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工作目标和项目推进组织保障等,通过对项目的实施和对结果的分析,最终实现了SCJZ公司三大体系的整合,提高了三大体系在公司的运行效率。
朱金明[2](2020)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职业需求导向的鲜明特征、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产学研协同培养的教育过程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期待,规定了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蓬勃兴起,迫切需要以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适应性不强、解决问题能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切中国情景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分析、历史研究、调查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治理系统论等,试图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互相协调、互相关联、责权对等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基于质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的变迁,分析了参与主体、理念内容、机制模式的变化原因。二是基于大数据调查分析,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识别了影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数据挖掘发现主要存在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不力与规模发展、政府引导的宏观监管、评价机制不健全与规模发展、社会多方参与薄弱与规模发展等三大主要矛盾。三是系统比较研究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四是基于现代治理理论,构建了资格准入和监督评估协同、专业学位评估与培养单位整体审计协同、政府外部宏观指导与培养单位内部自我评估协同、社会监督与行政性评估协同的“四协同”专业学位质量保障机制。五是对优化构建适切中国情境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吴凯[3](2020)在《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管理效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健康文化是预防职业健康事故事件、防范职业病发生的“软”力量,是企业员工广泛认可的职业健康的观念、行为、物质、环境等,具有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以及辐射和同化作用,能够在无形中教育影响员工按正确的职业健康方式行事,引导和规范生产作业行为。但是,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影响因素、职业健康文化形成的机理、体系构成等研究尚属空白,航天企业对职业健康文化的认识不足,职业健康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不系统。因此,有必要从职业健康文化体系的角度,对体系构建、管理效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提高航天企业全员的职业健康素质,提升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整体水平。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职业健康文化研究现状和成果,界定了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内涵和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内涵,基于Schein结构模型提出了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发展阶段,建立了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类型矩阵,从员工敬业阶梯角度分析了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驱动因素。其次,选择35名专家征求意见,到6家不同类型的大型航天企业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取得了6家大型航天企业的日常职业健康管理现状、职业健康文化、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等调研成果,经过两轮问卷征求意见,构建了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体系,共分为三个级别,一级指标共3项,二级指标共7项,三级指标共17项。最后,借鉴盖洛普组织效能的调查结构,探索分析出影响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三因子结构;基于SEM理念,建立包括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三层次结构与职业健康管理效能三因子关系的结构模型,通过调查数据代入检验,得到两者关系的结构模型和变量间具体的影响路径;提出了优化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刘京珊[4](2020)在《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健康监管体制机制几经改革,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新发职业病例数仍呈上升趋势,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大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都会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始终危害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权益。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是指监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对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进等建设项目建设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与经常性监管构成了职业健康监管的全部内容。在监管实践过程中,监管人员习惯于事中检查、事后处罚,但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权益的必要性、职业病的不可逆性和监管的效率及效果出发,立足于预防性监管,重点放在对新建项目的事前干预上,更见成效。自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以来,肇庆市多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纷纷落地,新建项目遍地开花。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必须对新建项目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加强预防性监管,防止其“先天不足”、“带病投产运行”,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可能造成的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本文以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情况为研究主体,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结合预防性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分析发现该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不足的表现主要包括:新建项目投产前的审查缺失、监管部门掌握项目信息滞后、在建单位没有及时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已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不符合要求、建设单位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质量参差不齐等。追溯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4个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有效监管体系仍待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足、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严重缺失以及其他原因等方面。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职业健康监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健全预防性监管法规体系、完善预防性监管机制、提高监管人员准入门槛、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发展职业卫生服务评价机构的建设、健全社会制约机制等。
赵金萍[5](2020)在《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 ——以XS焦化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迅猛增长促使人们对安全问题更加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在安全管理方面仍不完善,致使安全事故频发,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国家相关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用于预防安全事故和提高安全管理效率。虽然每个体系标准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很多要素在体系日常运行中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的情况。而体系标准一体化工作可以将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工作环节融合在一起,以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简化企业工作流程和内外部评审工作。将贯穿焦化企业安全管理的四类体系标准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次要素整合法对四类体系标准要素进行对比研究,构建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借鉴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计算体系成熟度等级。最后,选择XS焦化企业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相关数据。由于数据量大,计算过程复杂,所以借助软件Super-Decision和MATLAB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和成熟度等级。得出的结论为该企业在设备设施管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这两方面做的非常完善,而领导作用和承诺、教育培训和安全投入是需要企业进行重点改进的工作环节。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成熟度模型的可行性。图9幅;表21个;参62篇。
修莫妍[6](2019)在《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过去唯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民生命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有背于党领导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初衷,必须彻底改变。员工安全与健康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利于削减组织中的资本耗损,增强组织中的人员稳定性。组织对员工健康进行必要的投入,能够保证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以及劳动效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提升劳动生产率。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充分占有健康安全管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和安全健康管理相关理论,通过分析YZ火电厂目前的实际状况,找出管理中的问题,剖析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在研究中发现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机构人员保障不足,管理制度内容不健全,工艺和信息化建设滞后,工作场所噪声危害超标,员工违反安全规定等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管理者思想观念落后、安全文化流于形式、企业部分保障措施不力以及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积极性。根据YZ火电厂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原因,给出的建议和对策是,提高管理者的重视程度、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以及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并对每个方面进行了分类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查阅法、实地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YZ火电厂实施的安全健康管理相关工作基本能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一般要求,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和改善。通过本文第三章提出的管理问题、原因分析以及第四章给出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可以帮助YZ火电厂重新审视当前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进一步明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水平。本文的创新点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理论融合,形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理论框架,以该框架为指导,结合火力发电企业个案——YZ火电厂当前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梳理出当前企业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改善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做一些尝试,也为其他类似企业在安全与健康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指导和参考意见。
朱平华[7](2019)在《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社会和政府不堪重负。《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多次提到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已然是实现全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战略和关键路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广西2030”规划》也提出了开展健康管理、构建健康促进体系的任务。而这两项任务的最终完成,无疑离不开医联体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平台架构或实施载体。新的形势下,拥有优质核心医疗资源、掌握健康管理优质客户、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理应成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示范基地和榜样力量,尤其是在加快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三级综合医院如何在评价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创新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如何在紧密型医联体的框架下围绕健康管理的实践环节有所作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然而,健康管理学界与健康服务业界目前均无关于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定义,也未专门开展对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具有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特色、适用于医联体框架下的广西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也在探索之中。目的1.提炼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典型模式,梳理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实践探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发展情况,为构建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2.构建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查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现状和联动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为评价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供指标体系和实证数据。3.分析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提出完善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为三级综合医院及其所在医联体各成员单位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共建健康管理联动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推动健康管理落地实施提供配套政策。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询和收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医联体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可供借鉴的理论、模式、经验和方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框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在厘清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理论框架后,初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经2轮Delphi法专家咨询后筛选评价指标,逐步统一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3.问卷调查法:根据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31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成员单位开展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面向体检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调查。4.专家访谈法: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广西医院协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召开年会的契机对上述医院健康管理部门31名负责人开展个人访谈,了解机构发展现状和健康管理服务联动情况,征询意见建议。5.综合评价法:对现场调查数据采取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结合、嵌套的方法,综合评价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应用“雷达图”法对服务能力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6.SWOT分析法: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以矩阵方式列出并分析医院健康管理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运用策略配对方法提出提升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SO、WO、ST和WT策略及对策建议。7.统计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使用内部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分别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使用EPI Data软件录入调查表中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分析。结果1.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有2个层次,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34个。德尔菲法两轮咨询中,二级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达0.865和0.869,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和0.348,专家意见逐步趋于一致,专家咨询意见趋同的效果较好。层次分析法构造的5个判断矩阵,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比例CI、CR均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组合权重排名前五位依次为:开展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引领健康管理科学研究、引领区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开展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指标体系专家代表性、权威性和一致性较好,经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内容效度检验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体系以医联体为视角和框架,涵盖了健康管理服务投入、服务过程、服务产出、服务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为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测量工具和参考指标。2.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两家机构违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健康体检服务量、年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年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近1/3的机构未制定完善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仍有35.5%的机构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将近40%的机构没有开展问诊或问卷调查。健康体检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独立开展能力总体不强,与医院共享情况较为普遍,个别机构连基本的一般检查项目都未开展。半数左右的机构体检报告未包含疾病危险性评价和慢病患病风险评估内容,38.7%的机构未能对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性进行全面分析评估,64.5%的机构未能对慢病患者进行分级干预并随访,67.7%的机构未能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健康指导与干预。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随访项目有限,仍有6.4%的机构只停留在健康检测的初级阶段,单纯体检或“只检不管”。仅有22.5%的机构延伸到了健康跟踪的阶段,但总体还是重健康体检,轻健康管理。从健康管理(体检)服务对象来看,35.1%的体检者23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检一次,仅有11.1%的人群经常测量自身心率和血压,有30%的人经常观察自身大小便情况来进行粗略的健康检查,仅有10.1%的调查对象出差或旅游时随身携带药物,依旧有5.4%的人从来不系安全带,调查对象9项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不高。体检人群对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均满意度为89.16%,不同机构间满意度水平差异不大。与健康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健康管理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工作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尚未普遍建立。对体检者健康状况的采集和掌握不够全面,影响到后续的健康评估的准确度和健康干预的效果。健康体检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医院内部和医联体内的健康管理联动极少,信息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健康管理理念和疾病管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健康管理服务缺乏创新。3.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综合评价加权密切值法、秩和比法、“雷达图”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家医院位于优档,5家医院处于差档,其余19家医院为中档,分别约占医院总数的14%、18%、68%。评价结果较全面、合理。排序第一的医院在所有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排序最后的医院,排序最后的医院在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各项评价指标表现中均很不理想。三档中,过程、效果指标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投入、产出指标。服务能力处于“优”档的,总体表现比较出色,一级指标均优于其它两档,但存在个别医院部分指标发展不均衡,指标表现不佳。普遍表现较好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符合《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应用信息化系统开展医联体内的预约、转诊服务,开展健康知识教育。普遍表现较差的指标主要有:健康管理对象的健康体检或医疗服务信息在医联体内安全互联互通、健康管理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机构内涵建设薄弱,服务能力总体不足,服务内容不全面,服务流程不完整,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比较单一,覆盖人群十分有限,疾病管理服务相对缺乏,不同机构间的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医联体内部健康管理运行机制有待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与医疗服务之间发展极不协调。4.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大多数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仍停留在以健康体检为主(重检轻管)的健康体检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即专业化健康体检服务模式)。绝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健康管理的内部联动机制,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面向体检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与医院临床科室面向住院患者的疾病管理服务未能形成有效合作与互补,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目前较少涉及健康管理方面的合作。加上医院健康体检人群总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基本健康素养水平较低,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的健康管理及其联动工作任重道远。结论1.三级综合公立医院示范引领健康管理服务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健康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以疾病为中心”、“重治轻防”的发展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运行惯性和路径依赖,广西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实施健康管理也面临不小挑战和不少障碍。因此,应整合发挥SO、WO、ST和WT等不同策略之间的协同效应。2.作为公立医院举办方的各级政府要更好发挥“做好健康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健康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尽快出台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性文件——《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暂行规定》,适时发布《健康管理基本项目目录》,最终建立健全以公立医院为骨干带头、三级综合医院为示范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服务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业务指导,健康管理公司、健康保险公司和全社会、全体人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健康管理服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卫生健康、医疗保障、发展改革、财政、人社、教育、保监等各个相关部委办局要主动发挥“制定健康管理配套政策,加强健康管理协调指导”的作用。3.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四位一体”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全程服务、智能管理、信息共享、各司其职、责任共担、上下联动、利益共享、一体运行”的目标,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服务“五项联动”新机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省级教学研究型医院牵头制订开发健康管理行业标准指南,县级、二级、城市辖区医院成为本区域预防、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服务、医养结合的龙头,中医院、民族医院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技术、民族医药的特色和治未病及养生保健的优势,专科医院开展针对专门疾病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执行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健康管理服务标准指南。
戚应艳[8](2018)在《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安全健康事件频频发生,职业安全健康形势日趋严峻。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已然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健康问题成为全人类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重要民生问题,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经历多次调整,主管部门在劳动部、卫生部和安监局等部门之间切换,特种设备和特殊行业的监管职能划归国家质检总局和行业主管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是多部门跨领域分段式的综合监管,鉴于监管主体的频繁变更,监管机构职能的不断调整,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正滞后,造成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职能交叉与缺位、权责不明晰,监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理碎片化,公共服务散裂化。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参与式观察法,指出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问题,并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社会公众层面等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主体方面分析监管问题的成因,旨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论文认为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英国的整体性治理理论为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指导。整体性治理模式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价值导向,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运用整合和协调的治理策略,凭借责任和信任机制,注重碎片化的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间关系的有效整合与协调,以合作无间地解决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持续地由破碎走向整合,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部分走向整体,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有效地解决传统科层制和新公共管理造成的部门化和碎片化问题。因此,论文采用整体性治理模式为理论分析框架,在系统梳理有关文献和多年从事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审核的基础之上指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存在监管职能分散、交叉与缺位并存,各自为政、信息孤岛林立,监管力量薄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论文认为导致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困境的原因主要是:制度不完善和部门利益博弈是导致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困境的根源;监管对象的复杂状况增加了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客观上的障碍;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引导不够导致其在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中难以发挥协同作用。最后,论文指出优化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整体性监管的解决之道:基于社会公众需要的价值导向,完善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适时颁布《职业安全健康法》,及时修正法律法规;从静态上调整组织架构,构建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整体性监管体系,建立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统一的监管机构,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整合与协作,消除监管职能部门化和职能交叉、缺位以及各自为政的问题;从动态上实现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流程的再造与创新,凭借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的技术工具,搭建职业安全健康统一信息平台和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办事流程简化及标准化,提升办事服务效率,消除信息孤岛。此外,政府应当最大程度地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组织开展针对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相关主体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专业培训,持续不断地提升相关主体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素养,营造良好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环境氛围,进而助力整个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可持续改进与发展,以维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谢玥[9](2016)在《兰州市供热行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集中供热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目前我国城镇供热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担负着为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提供热能,保障城市发展和人民温饱的重要职责。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进行具体的服务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现的能力也影响着整个当前的服务能力的建设。所以,在进行具体的公共服务实现的过程中,将会更好的结合服务的能力体现上来发展。这样才能够保障未来的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建设的效果上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供热作为一项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发挥服务本职的作用,这样在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政府在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能够通过对当前的研究,找到目前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在职工安全管理体系上的不足。从而结合职业安全的相关理论基础,对现有的兰州市供热行业乃至整个公用事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上进行有效的设计,体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从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来看,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定性研究法等,结合当前的调查分析的结果汇总,对当前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的职工安全管理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为文章的研究奠定基础。并从已有的数据上最终得出符合当前的市政公用事业的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的结论。
邓莹[10](2010)在《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要追求卓越经营,必须要适应国际发展需求。21世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国都对人类的可生存空间及健康安全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贸市场发展及现状证明,国际标准有利于商品的贸易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国际管理体系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管理体系的建立、认证和持续有效运行,已成为现代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增强企竞争能力,提升社会形象、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如何适应发展趋势,构建国际管理体系,以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是首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从国际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方面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看国内外均有一些企业已经在开始进行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索和尝试,ISO也认同建立和实施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今后管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一体化体系构建发展状况及一体化体系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探讨了一体化体系构建的可行性、构建的模式以及方法,结合SHU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适合SHU公司的一体化体系框架和构建方案,并给出了公司一体化体系的具体实施步骤。通过对SHU公司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研究,证实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使公司有能力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通过持续改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顾客和相关方要求,增强顾客和相关方满意,同时也为同行业(冶金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中小型企业的国际管理体系构建提供参考,提出适合企业实际的管理体系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二、论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目前国际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综合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的含义 |
2.1.2 项目管理的含义 |
2.2 集成管理基础理论 |
2.3 三种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
2.3.1 质量管理体系 |
2.3.2 环境管理体系 |
2.3.3 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
2.3.4 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标准的相同点 |
2.3.5 三大标准的差异性 |
第三章 SCJZ公司体系整合项目概况 |
3.1 SCJZ公司简介 |
3.2 SCJZ公司项目推进组织架构 |
3.3 项目必要性 |
3.3.1 项目工作目标 |
3.3.2 项目组织保障 |
3.3.3 项目工作计划 |
3.4 项目推进的可行性 |
3.4.1 以质量管理体系为结构主体 |
3.4.2 持续改进的基本思想 |
3.4.3 用过程方法实施管理框架架构 |
3.5 项目实施的原则 |
3.6 项目实施过程的问题点 |
3.7 文化的重要性 |
3.7.1 什么是企业文化 |
3.7.2 文化在整合管理中的作用 |
第四章 体系整合实施及试运行 |
4.1 首次评审 |
4.1.1 现状调查 |
4.1.2 过程识别与过程评价 |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
4.2 策划 |
4.2.1 方针目标的制定 |
4.2.2 职责 |
4.2.3 管理方案的编制 |
4.3 编制体系文件 |
4.3.1 构建体系文件框架 |
4.3.2 管理手册的制定 |
4.3.3 程序文件制定 |
4.3.4 编制作业指导书 |
4.4 执行 |
4.4.1 教育 |
4.4.2 记录与控制 |
4.5 持续改进 |
4.5.1 监视与测量 |
4.5.2 数据解析 |
4.5.3 纠正和防控 |
4.5.4 内部审核 |
4.5.5 管理评审 |
第五章 整合体系运行及成效 |
5.1 体系方针运行情况 |
5.2 体系目标运行情况 |
5.3 体系运行资源配置 |
5.4 相关方管理 |
5.5 重要环境因素和危险源控制情况及管理方案实施情况 |
5.6 法律法规的符合性情况 |
5.7 体系运行的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专业学位 |
二、研究生教育 |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 |
四、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回溯 |
三、高等教育治理机制研究回溯 |
四、已有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内容框架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质量保障主体探析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构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第二节 三角关系理论:质量保障主体责权分析 |
一、三角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主体关系:基于三角关系理论的分析 |
第三节 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
一、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
二、体系构建: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探讨 |
第三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及其质量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脉络 |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孕育期 |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初步建设期 |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期 |
第三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
一、规模现状:着眼从数量提升到质量提升转变 |
二、分布现状:呈现从普遍院校到一流高校集聚 |
三、质量现状:专业学位定位与特征尚缺乏共识 |
第四节 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
一、阶段论质量观 |
二、需要论质量观 |
三、适应论质量观 |
四、目标论质量观 |
五、全面的质量观 |
第五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制度变迁 |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演进分析 |
第四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分析 |
一、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 |
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
三、专业学位质量认证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价研究 |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际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德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三节 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一、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 |
二、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三、英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
一、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比分析 |
二、国外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启示 |
第六章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研究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 |
一、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基本原则 |
二、质量保障体系再设计路径方法 |
第二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主体评价协同机制 |
一、专业学位教育评价主体责权关系 |
二、基于责权关系的协同评价机制 |
第三节 中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重构策略 |
一、构建使命导向的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
二、构建与教育认证相协同的专业学位合格评估体系 |
三、构建与质量监测相协同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管理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和管理效能的理论基础 |
2.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内涵与结构特征 |
2.1.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内涵 |
2.1.2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结构特征 |
2.1.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的发展阶段 |
2.2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内涵类型及驱动因素分析 |
2.2.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内涵 |
2.2.2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主要类型 |
2.2.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驱动因素分析 |
2.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对职业健康管理的影响 |
2.3.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管理的特点 |
2.3.2 对职业健康管理理念的影响 |
2.3.3 对职业健康管理行为的影响 |
2.3.4 对职业健康管理制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指标体系构建和管理效能评估 |
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2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评估 |
3.2.1 前期调査研究 |
3.2.2 问卷设计研究 |
3.2.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的因子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管理效能的实证分析 |
4.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结构方程模型 |
4.2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结构方程模型 |
4.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与管理效能关系模型路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原则 |
5.2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流程 |
5.2.1 研究树立阶段 |
5.2.2 培育强化阶段 |
5.2.3 分析评价阶段 |
5.2.4 跟踪反馈阶段 |
5.3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实施要点 |
5.4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5.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5.4.2 明确规划分步实施 |
5.4.3 强化督导严格奖惩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体系征求意见表 |
附录B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调查问卷 |
附录C 航天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效能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1.2.1 核心概念 |
1.2.2 相关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概况 |
2.1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监管概况 |
2.1.1 职业健康监管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
2.1.2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监管制度 |
2.1.3 职业健康监管机构设置及人员队伍现状 |
2.1.4 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内容 |
2.1.5 职业健康监管对象--用人单位概况 |
2.2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开展概况 |
2.2.1 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机构 |
2.2.2 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机制 |
2.2.3 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工作内容 |
2.2.4 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工作成效 |
2.3 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预防性监管现状 |
2.3.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2.3.2 建设项目开展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情况 |
2.3.3 政府部门开展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肇庆市D区预防性监管问题的表现 |
3.1.1 新建项目投产前的审查缺失 |
3.1.2 监管部门掌握项目信息滞后 |
3.1.3 在建单位没有及时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 |
3.1.4 已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不符合要求 |
3.1.5 建设单位职业健康监护不及时到位 |
3.1.6 技术服务机构服务缺位 |
3.2 肇庆市D区预防性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
3.2.2 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
3.2.3 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足 |
3.2.4 职业卫生技术支撑严重缺失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经验借鉴 |
4.1 国内部分地市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经验 |
4.1.1 四川德阳建立职业健康协同预控监管体系 |
4.1.2 江苏滨海多部门联合建立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 |
4.2 国外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模式 |
4.2.1 德国双轨制职业健康监管模式 |
4.2.2 英国循环式职业健康管理模式 |
4.2.3 美国“合作式监管者”模式 |
4.3 国内外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启示 |
4.3.1 健全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4.3.2 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 |
4.3.3 健全社会制约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思路建议 |
5.1 健全预防性监管法规体系 |
5.2 完善预防性监管机制 |
5.2.1 理顺部门间预防性监管职能 |
5.2.2 事前分类分级监管 |
5.2.3 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 |
5.2.4 加强“三同时”法制宣传教育 |
5.3 提高监管人员准入门槛 |
5.4 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
5.4.1 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 |
5.4.2 加大职业病防护前期投入 |
5.4.3 引导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建设 |
5.5 发展职业卫生服务评价机构的建设 |
5.6 健全社会制约机制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现状调查表 |
附录2 访谈记录及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 ——以XS焦化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成熟度模型应用综述 |
1.2.3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安全管理体系理论 |
2.2 与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理论 |
2.2.1 系统管理理论 |
2.2.2 事故致因理论 |
2.3 成熟度模型理论 |
2.3.1 成熟度模型发展阶段 |
2.3.2 成熟度模型评价方法 |
2.4 软系统方法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
3.1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原则 |
3.1.1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 |
3.1.2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原则 |
3.2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框架构建过程 |
3.2.1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和运行模式分析 |
3.2.2 四类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一体化分析 |
3.2.3 体系筛选要素解析和体系框架初步构成 |
3.3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确定 |
3.3.1 德尔菲法数据统计方法 |
3.3.2 德尔菲法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
3.3.3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最终框架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建立及评价 |
4.1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4.1.1 成熟度模型维度选取 |
4.1.2 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等级特征 |
4.2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1 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2 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设计 |
4.2.3 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4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方法与标准 |
4.3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过程 |
4.3.1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2 成熟度综合评价 |
4.4 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改进分析和模型应用 |
4.4.1 成熟度改进分析 |
4.4.2 成熟度模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XS焦化企业概况 |
5.2 XS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
5.2.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3 安全管理体系成熟度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的原因分析和改进顺序分析 |
5.3.1 评价结果原因分析 |
5.3.2 改进顺序分析 |
5.4 基于改进分析的对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四类标准体系要素 |
附录A.1《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焦化)》体系要素 |
附录A.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体系要素 |
附录A.3 ISO45001:2018体系要素 |
附录A.4 ISO14001:2015体系要素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B.1 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要素必要性调查问卷 |
附录B.2 评价指标相互关系调查问卷 |
附录B.3 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4 评价指标成熟度调查问卷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界定 |
2.1.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2.2.2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2.2.3 三阶段控制理论 |
2.3 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内容体系 |
2.3.1 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目标 |
2.3.2 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原则 |
2.3.3 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点 |
3 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
3.1.1 事前防范措施 |
3.1.2 事中管理措施 |
3.1.3 事后控制措施 |
3.2 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机构人员保障不足 |
3.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
3.2.3 工艺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
3.2.4 工作场所噪声危害超标 |
3.2.5 员工不遵守安全规定 |
3.3 原因分析 |
3.3.1 管理者思想观念和认识陈旧 |
3.3.2 安全宣传流于形式 |
3.3.3 企业部分保障措施不力 |
3.3.4 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积极性 |
4 解决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
4.1 提高管理者对职业健康安全的重视程度 |
4.1.1 加强对职业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2 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
4.2.1 升级工艺技术和网络信息化建设 |
4.2.2 开展安全健康风险评估 |
4.3 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 |
4.3.1 配备专职机构人员 |
4.3.2 建立安全健康责任制度 |
4.3.3 完善职业病事故应急制度 |
4.3.4 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制度 |
4.4 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
4.4.1 实施标准化教育培训 |
4.4.2 督促员工遵守安全规定 |
4.4.3 制定员工激励机制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价值 |
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6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 |
1 健康管理服务与医联体的相关理论基础 |
1.1 公立医院相关概念界定 |
1.2 健康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
1.3 医联体相关概念界定 |
2 国外健康管理的服务体系 |
2.1 美国——市场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2 英国——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管理 |
2.3 日本——法制化的健康管理 |
2.4 芬兰——基层社区健康管理 |
2.5 德国——健康医疗保险与预防医疗结合式的健康管理 |
2.6 启示借鉴 |
3 国内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1 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内容 |
3.2 我国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 |
3.3 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述评 |
4 医联体建设与发展的现状趋势 |
4.1 国外医疗合作体系模式 |
4.2 国内紧密型医联体代表 |
4.3 广西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
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实践探索 |
5.1 健康知识教育 |
5.2 健康状况检测和信息收集 |
5.3 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评价 |
5.4 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
5.5 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典型模式 |
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 |
1 评价指标体系研制方法 |
1.1 文献研究法 |
1.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1.3 层次分析法 |
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1.5 质量控制 |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果与分析 |
2.1 评价指标初步选择 |
2.2 德尔菲法筛选修订指标 |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 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3.4 组合权重 |
4 信效度检验 |
4.1 信度 |
4.2 效度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现状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机构情况 |
2.2 体检情况 |
2.3 质量管理 |
2.4 健康检测 |
2.5 健康检查项目 |
2.6 体检报告 |
2.7 信息化建设 |
2.8 健康评估与干预 |
2.9 检后随访 |
2.10 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
2.11 健康知识教育 |
2.12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课题 |
2.13 健康管理联动情况 |
2.14 问题困难与意见建议 |
3 讨论分析 |
3.1 健康体检服务量、体检收入、人均体检费用逐渐增加,但机构间差异较大 |
3.2 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不足,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参差不齐 |
3.3 检后服务覆盖范围不广,健康管理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服务水平较低 |
3.4 机构内涵建设薄弱,健康管理服务缺乏联动和创新 |
第四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人群健康状况调查 |
1.2 统计分析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2 调查结果 |
2.1 总体健康状况 |
2.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
2.3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 |
2.4 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 |
3 讨论分析 |
3.1 吸烟、饮酒与不良饮食习惯情况 |
3.2 体力活动不足、负性情绪与不良睡眠情况 |
3.3 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情况 |
3.4 基本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管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
第五章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综合评价 |
1 评价对象与方法 |
1.1 密切值法(Close-value method) |
1.2 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 |
1.3 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 |
1.4 “雷达图”法 |
2 综合评价结果 |
2.1 加权密切值法综合评价结果 |
2.2 加权密切值法与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
2.3 雷达图绘制结果 |
3 讨论分析 |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
3.2 综合评价分档排序结果分析 |
3.3 雷达图评价分析 |
3.4 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
第六章 完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1 医联体框架下公立医院健康管理服务的SWOT分析 |
1.1 已有优势(Strength) |
1.2 内部劣势(Weakness) |
1.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 |
1.4 面临挑战(Threat) |
2 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策略 |
2.1 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的SO策略框架 |
2.2 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劣势的WO策略框架 |
2.3 依靠内部优势,迎接外部挑战的ST策略框架 |
2.4 减少内部劣势,迎接外部挑战的WT策略框架 |
3 完善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
3.1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挥“制定政策,加强协调”的作用 |
3.2 三级综合医院要创新示范医联体框架下的“整合型、全方位、个性化、广覆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位一体”新模式 |
3.3 三级综合医院要带头共建医联体框架下的“机构、人员、信息、服务、防治相互联动”的健康管理“五项联动”新机制 |
3.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在全民健康协同管理中的特色优势 |
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基本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论文结构、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一、论文结构 |
二、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概念 |
一、职业安全健康 |
二、职业安全健康监管 |
第二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内容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在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演变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演变历程 |
一、劳动部主管时期 |
二、卫生部分管时期 |
三、安监局监管时期 |
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管时代 |
第二节 职业安全健康监管现状 |
一、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
二、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
三、职业病报告病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
四、工伤保险参保人数逐年增加但覆盖率仍然较低 |
第三节 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困境 |
一、监管职能分散、交叉与缺位 |
二、信息孤岛林立 |
三、监管力量薄弱、服务效率低下 |
第三章 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困境之成因 |
第一节 制度不完善和部门利益博弈是导致困境的根源 |
一、法制不健全且修正滞后 |
二、监管部门利益的博弈和有效沟通协作的匮乏 |
第二节 监管对象的复杂状况增加了监管工作客观上的障碍 |
一、监管对象数量众多且差异大 |
二、监管对象职业安全健康基础薄弱 |
第三节 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引导不够导致其难以发挥协同作用 |
一、政府对社会公众职业安全健康意识的引导不足 |
二、政府对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的扶持力度不够 |
第四章 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整体性监管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一、以人为本、适时颁布《职业安全健康法》 |
二、及时修正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 |
第二节 职业安全健康整体性监管体系的构建 |
一、职业安全健康统一监管机构的构建 |
二、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的整合与协作 |
第三节 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流程的再造与创新 |
一、职业安全健康统一信息平台的建立 |
二、职业安全健康一站式服务窗口的创建 |
三、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兰州市供热行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市政公用事业中的职业安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职业安全相关概念 |
2.1.1 职业安全 |
2.1.2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2.2 职业安全理论基础 |
2.2.1 加强职业安全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
2.2.2 职业安全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
第三章 市政公用事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
3.1 市政公用事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
3.1.1 安全管理体系产生背景 |
3.1.2 发展历程 |
3.1.3 运行基础 |
3.2 市政公用事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现状 |
第四章 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现状 |
4.1 公司概况 |
4.2 部门简介 |
4.2.1 经理办公室 |
4.2.2 人力资源部 |
4.2.3 财务部 |
4.2.4 营业中心 |
4.2.5 客户服务部 |
4.2.6 稽查部 |
4.2.7 设备动力部 |
4.2.8 安全生产部 |
4.2.9 生产技术部 |
4.2.10 抢修中心 |
4.3 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职业安全管理体系 |
4.3.1 基本安全管理制度 |
4.3.2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 |
4.3.3 安全管理主要措施 |
4.3.4 职业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五章 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职业安全管理问卷调查 |
5.1 问卷设计 |
5.1.1 结果分析 |
5.2 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职业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员工 |
5.2.2 企业 |
5.2.3 政府层面 |
第六章 优化热力行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议与对策 |
6.1 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
6.1.1 构建原则 |
6.1.2 构建方法 |
6.1.3 具体实施 |
6.2 优化行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保障措施 |
6.2.1 加强监管职能 |
6.2.2 优化安全评估标准 |
6.2.3 加强对热力企业管理人员的职工安全培训 |
6.2.4 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10)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SHU 公司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与术语 |
2.2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2.2.1 质量管理起源 |
2.2.2 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状况 |
2.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2.3 环境管理体系研究 |
2.3.1 发展背景 |
2.3.2 环境管理体系内容 |
2.3.3 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 |
2.4 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研究 |
2.4.1 发展背景 |
2.4.2 主要内容 |
2.4.3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作用 |
2.5 一体化体系研究 |
2.5.1 一体化的必要性 |
2.5.2 体系标准异同分析 |
2.5.3 一体化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三章 SHU 公司一体化体系设计思路 |
3.1 公司现状分析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公司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 |
3.2.1 整合的方法 |
3.2.2 整合的基本原则 |
3.2.3 一体化体系的框架 |
3.2.4 PDCA 模式运作 |
3.2.5 企业文化建设 |
第四章 SHU 公司体系策划 |
4.1 初始评审 |
4.1.1 管理基础 |
4.1.2 过程识别 |
4.1.3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与影响评价 |
4.1.4 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识别、收集 |
4.2 制定管理方针和管理目标 |
4.2.1 方针内涵 |
4.2.2 目标 |
4.3 明确职责权限 |
4.4 制定管理方案 |
4.5 体系文件的编制 |
4.5.1 管理手册 |
4.5.2 程序文件的编制 |
4.5.3 作业指导书的编制 |
4.6 培训 |
第五章 体系构建方案实施 |
5.1 实施策划 |
5.2 过程控制 |
5.2.1 产品实现过程策划 |
5.2.2 与顾客及相关方有关的过程 |
5.2.3 设计和开发 |
5.2.4 采购 |
5.2.5 生产过程与运行控制 |
5.2.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
5.2.7 应急准备和响应 |
5.2.8 体系文件记录控制 |
5.3 测量、分析与改进 |
5.3.1 监视和测量 |
5.3.2 内部审核 |
5.3.3 不合格控制 |
5.3.4 改进 |
5.3.5 管理评审 |
第六章 一体化管理体系构建模式有效性分析 |
6.1 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内涵 |
6.2 有效性的评价原则 |
6.3 SHU 公司一体化体系运行效果 |
6.3.1 环境绩效 |
6.3.2 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
6.3.3 质量绩效 |
6.4 SHU 公司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评价 |
6.5 提高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论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 [1]SCJZ公司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化项目实施研究[D]. 梁舒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朱金明. 天津大学, 2020(01)
- [3]航天企业职业健康文化管理效能评估研究[D]. 吴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肇庆市D区职业健康预防性监管问题研究[D]. 刘京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焦化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评价研究 ——以XS焦化企业为例[D]. 赵金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YZ火电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修莫妍. 扬州大学, 2019(01)
- [7]医联体框架下广西三级综合医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评价及模式优化研究[D]. 朱平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7)
- [8]中国纺织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监管问题研究 ——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D]. 戚应艳.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3)
- [9]兰州市供热行业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以兰州西热东输经营公司为例[D]. 谢玥. 兰州大学, 2016(11)
- [10]SHU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D]. 邓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健康管理论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职业健康安全论文; 一体化管理体系论文; 安全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