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

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

一、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覃柏钧[1](2021)在《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管棚是在不良地质洞段构筑的较长且牢固的临时棚状支护结构,能有效预防和限制围岩的变形。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公路隧道工程为明挖改洞挖的变更项目,缺乏前期地质勘探资料,随着隧道进口明挖工作的完成,揭露出的岩层均为Ⅴ类围岩,而且属于浅埋隧洞,开挖过程存在坍塌风险。为了确保隧道洞口开挖安全,加快洞身开挖速度,经研究,提出了在隧道进口段采用长管棚支护的方案,并给出了具体的设计参数。介绍了长管棚的施工工序、资源配置、质量安全控制、费用评价及处理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游勇利,张腾龙[2](2021)在《隧道“零开挖”进洞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山区修建隧道,对环境影响最为直接的一方面就是隧道洞口,隧道"零开挖"是最大程度维护原生态,减少对山体及环境的破坏。站在如何施工角度的来考虑设计,设计与施工相结合,采用"异形套拱"及长管棚辅助进洞。总结"零开挖"进洞成功案例的设计及施工要点,隧道"零开挖"进洞值得在公路隧道建设中大力推广。

郝婷,张智健,李娇,梁斌[3](2021)在《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及施工技术.依托国家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云南临沧临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马家寨隧道工程,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立有无超前支护的隧道出口端有限元模型,分析无超前支护和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隧道围岩稳定性、初期支护应力及围岩塑性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开挖,拱顶沉降越来越大,无超前支护工况下隧道开挖完成后最大拱顶沉降为9.56mm,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拱顶沉降降低了44.9%.针对围岩变形而言,在长管棚超前支护条件下围岩最大竖向变形降低了48.0%,最大Y方向变形降低了50.4%.在无超前支护工况下,初期支护最大压应力超过规范允许值13.5MPa,长管棚超前支护工况下最大初期支护压应力为11.47 MPa.长管棚超前支护能够有效控制富水软弱围岩隧道偏压段的围岩变形,改善结构受力状态,确保隧道进洞施工安全.

罗文[4](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洞口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超前支护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公路隧道工程施工中,该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公路隧道的稳定性。本文选取开春高速TJ05施工段作为实际案例,重点研究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此为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赵凯[5](2020)在《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公路隧道洞口段多处于软岩地层,为施工安全和早进洞,常需采取超前支护和合理的施工方法,以控制洞口段围岩变形,保障围岩稳定。以四川某公路隧道洞口段为背景工程,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控制措施和合理的施工方法,得出的主要结论:(1)围岩沉降主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内拱顶处,应力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拱顶加固围岩区、隧洞拱脚处和仰拱区;长管棚注浆加固圈有效地形成“承压拱”,使围岩塑性区集中在拱脚处;管棚轴力及弯矩分布受掌子面的影响范围主要为掌子面开挖前后约3个开挖进尺范围内。(2)对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分三个阶段:前期快速变形阶段、中期缓慢变形阶段和后期稳定变形阶段。将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所得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变形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真实可靠。(3)管棚增设小导管超前支护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好,长管棚措施控制效果明显,单设小导管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效果较差。在管棚加小导管超前支护条件下,对管棚的环间距、管径和管长三个主要参数不同取值的隧道围岩变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管棚环间距合理取值为40cm,管径的合理取值为108mm和159mm,布设长度合理取值范围为30~40m。(4)在管棚加小导管超前支护作用下,对单侧壁导坑法与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这两种工法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两种工法下的拱顶沉降、边墙水平位移、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及塑性区分布范围变化规律,由数值模拟计结果得出单侧壁导坑法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优于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确定单侧壁导坑法为此类隧道进洞的首选开挖方法。

陈溪[6](2020)在《软岩隧道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软岩隧道洞口段围岩普遍软弱破碎,出洞端场地狭窄,洞口无法进行长管棚支护等问题,通过采取双层注浆小导管替代管棚进行超前支护,从而达到对洞口段围岩预加固的目的。本文结合葫芦顶隧道左线工程实例,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双层超前小导管支护技术的加固机理、支护效应、以及支护参数影响展开研究,并与其它超前支护方法进行对比分析。(1)在阐述双层小导管的加固机理后,基于文克尔弹性地基理论建立超前小导管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最不利受力状态模型,依托实际工程推导出小导管的挠度、转角、弯矩、剪力表达式,并利用matlab编程得到导管受力分布特点。(2)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技术,模拟隧道在有、无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下的开挖过程,从围岩变形、掌子面稳定性、初期支护应力三方面分析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双层小导管预加固技术能有效控制围岩位移发展,其中对围岩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约束明显,提高掌子面自稳能力,抑制围岩纵向位移;能明显改善初期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弱化应力集中程度;导管弯矩数值结果虽然低于理论计算结果,但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3)选取双层注浆小导管的主要参数进行分析,通过目标断面的拱顶沉降和小导管受力分析小导管长度、直径、内外两层外插角和注浆加固圈粘聚力、内摩擦角、注浆范围和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小导管长度能降低围岩沉降,但直径和外插角对其作用较小,三者均对导管受力影响较大,通过比选给出了小导管最佳设计参数;注浆加固圈四个参数中除内摩擦角外,对围岩拱顶沉降均具有较大影响力,实际工程中要注浆充分以确保加固效果。(4)从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的变形、应力方面对管棚支护、单层小导管支护、双层小导管支护等三种超前支护的支护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若注浆充分,支护作用甚至优于管棚支护,在围岩位移和应力、初期支护位移方面双层小导管支护效果均优于其它两种超前支护方式,但初期支护应力方面双层小导管和管棚的支护效应差别不大。

候航[7](2020)在《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文中认为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起秦岭、北至长城。干燥情况下的黄土土质均匀、压缩性比较小,但当黄土土层遭遇连续性降雨的侵蚀以及地下水的渗流时,黄土强度急剧降低,产生强烈的湿陷现象,对本地区的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在黄土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工程设施,其中尤其以隧道为代表的地下工程受黄土湿陷的影响最大。基于此,本文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特点,总结了国内外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及施工诊治措施。同时,以宁夏海原县赵家山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塌方事故为依托,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总结了黄土隧道塌方的事故原因及具体诊治措施。通过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在还原了赵家山隧道塌方沉陷变形过程的前提下,对采用两种不同加固措施下的隧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不同加固措施的控制变形效果,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1)湿陷性黄土不但会降低围岩的承载力,而且会导致衬砌结构承受较大的水土压力。水流入渗黄土地层的方式可分为两种:静力入渗和运移优势通路入渗。对比静力入渗过程的缓和稳定,运移优势通路的入渗过程波动明显,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着改变黄土土体的结构,容易让稳定的黄土结构产生变化及甚至黄土土层的不均匀沉降。(2)借助MIDAS/GTS-NX模拟了赵家山隧道ZK54+526~556段在实际开挖过程出现的变形及塌方情况。基于对现场监控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获得了两者的基本变形趋势一致且数值接近的结论(监测的最大拱顶沉降34.2cm,数值计算为38.8cm,相差11.86%),证明了数值模拟方式的可靠性。(3)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提出了两种措施进行赵家山隧道塌方处的加固:长管棚加固与双层小导管加固。基于数值方式可靠性的前提下开展了两种加固措施和未加固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对比,综合来看长管棚加固的效果更好,其相对于双层小导管加固在最大地表(减少了7.4cm)、拱顶沉降(减少了19%)以及水平收敛(减少了15mm)等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本文认为长管棚加固效果优于双层小导管加固效果,因此建议隧道的后续开挖中采用长管棚加固措施。(4)赵家山隧道围岩产生大变形及塌方的原因在于:黄土围岩的湿陷性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在雨水的侵蚀浸泡下,围岩强度明显降低,初期支护强度明显偏低。赵家山隧道围岩塌方后发生后,实际上采取了回填塌腔并封闭掌子面的措施,对塌落土体进行临时支撑并根据隧道实际侵限状况,对侵限钢拱架进行换拱处理,之后优化塌落段的超前支护方式,加强隧道拱顶上方的支护效果,但是结合长管棚加固措施的方法来看,建议进一步进行长管棚加固措施。

苏林建[8](2020)在《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投入,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多穿越黄土地区的高等级公路被规划修建,黄土在较低含水率的状态下能维持较好的壁立性,但被水浸泡后强度骤减,围岩较长时间难以稳定,本文针对西会高速庞湾隧道富水浅埋段由于其开挖后崩解速度快,自承能力弱尤其拱脚承载力不足、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大等特点,为实现快速安全施工的目的,进行富水浅埋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控制方法的相关研究。(1)基于相似理论,采用具有庞湾隧道现场工程性质相似土,依据相似比制作软塑状土质浅埋隧道模型,探究其在开挖过程硬塑状土质与软塑状土质围岩压力与变形的演化规律,对比出两种状态下隧道开挖净空位移特点。(2)以庞湾隧道现场测试基础上,选取典型断面进行分析,在中台阶开挖时,拱顶沉降达到34mm/d,上台阶拱脚承载力不足,常规拱脚支护的设计并不能控制拱脚稳定的特点,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隧道净空位移得到控制,施工得以顺利进行。(3)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进一步研究庞湾隧道典型软塑状黄土隧道开挖位移场及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并开展三维流固耦合数值计算,分析地下水作用下对浅埋黄土地层变形特点,并与仅考虑力学计算下的结果进行对比。(4)通过不同支护工况的数值分析,对比三台阶Φ89大锁脚锚管设置不同下斜角、扩大不同拱脚尺寸以及中管棚+小导管支护对浅埋富水隧道沉降变形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不同台阶锁脚锚管的下斜角度对隧道净空位移的控制不一致,上台阶锚管在控制隧道净空位移的效果较中、下台阶的锚管显着,在上台阶可适当增长锚管长度;2)通过大拱脚支护,对浅埋富水黄土隧道的拱部沉降的控制有明显效果,沉降减小约10.9%,而对于边墙水平收敛控制作用有限,其中在上台阶设置60cm~80cm大拱脚对隧道沉降控制更为有利,3)中管棚+小导管支护较仅设置小导管工况地表沉降减小约10%,拱顶沉降减小约22.8%。

赵瑜[9](2020)在《高速公路隧道超前长管棚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某在建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段超前长管棚施工实践,分析了超前长管棚对隧道围岩的加固原理,从长管棚设计参数、施工准备、施工技术等方面对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质量控制措施,可为长管棚施工质量提供技术参考。

张建,王良国[10](2019)在《山岭隧道进洞方案比选与下穿地方道路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山岭隧道进洞方案多样,如何结合洞口的工程地质、结构形式、周边环境及与洞外道路关系等特点,合理选择进洞方案,既可确保进洞安全施工、缩短工期,又可降低工程成本。黄楼隧道进洞方案从安全、进度、施工难度和地方关系处理等角度进行研究与比选,最终选择下穿地方道路方案,即保持地方原道路不变,采用明洞接长,将隧道暗洞延长至地方道路以外,洞顶与地方路相交部分进行地表注浆,洞口施作双层大管棚,施工期间采取交通限行措施。这一方案不需另外征地修建新的地方道路,缩短了施工工期,整体上节约了工程造价。

二、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管棚参数
2 施工方案
    2.1 管棚施工工艺流程
    2.2 管棚施工方法
        2.2.1 明洞边仰坡开挖支护
        2.2.2 施做导向墙
        2.2.3 挖钻机平台与安装钻机
        (1) 工作平台。
        (2) 钻机定位。
        2.2.4 钻 孔
        2.2.5 清 孔
        2.2.6 钢花管制作加工与安装
        2.2.7 注 浆
    2.3 施工控制要点
        2.3.1 导向管安装要求
        2.3.2 搭接方式
        2.3.3 钻孔技术
3 资源配置
    (1) 机具设备准备。
    (2) 劳动力配置。
4 质量和安全控制
    4.1 质量控制
    4.2 安全控制
5 费用评价及处理效果
    (1) 费用评价。
    (2) 处理效果。
6 结 语

(2)隧道“零开挖”进洞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
2 “零开挖”理念进洞
    2.1 “零开挖”理念
    2.2 梨树下隧道出口进洞方案
    2.3 “异形套拱”施工
    2.4 “零开挖”进洞施工工艺
        (1)套拱、长管棚施工
        (2)暗洞开挖
        (3)锚杆作用
3 “零开挖”施工的难点
5 结 语

(3)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数值模拟
    2.1 模型参数选取
        2.1.1 围岩参数
        2.1.2 隧道各项支护参数
    2.2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
    2.3 计算工况
3 结果分析
    3.1 围岩稳定性分析
        3.1.1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3.1.2 围岩变形分析
    3.2 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3.3 围岩塑性区分析
4 长管棚施工技术
    4.1 管棚加固作用效应
    4.2 长管棚施工
        4.2.1 管棚设计参数
        4.2.2 施工方法
        4.2.3 施工过程关键技术措施
5 施工效果评价
6 结论

(4)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洞口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超前支护施工技术概述
3 公路隧道施工中要做好地质勘查工作
4 超前支护施工技术
    4.1 超前长管棚施工
    4.2 超前小导管施工
    4.3 超前锚杆施工
    4.4 沉降观测
5 结束语

(5)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围岩变形研究
        1.2.2 管棚超前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隧道洞口段施工工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性与超前支护作用机理
    2.1 隧道洞口段围岩变形特性分析
        2.1.1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2.1.2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破坏形式
        2.1.3 隧道洞口软岩段围岩变形特征
    2.2 隧道洞口段超前支护技术
    2.3 管棚超前支护作用机理与参数研究
        2.3.1 管棚超前支护参数
        2.3.2 管棚超前支护作用原理
    2.4 本章小结
3 背景工程概况和围岩变形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地质条件
        3.1.2 水文地质条件
        3.1.3 地层岩性
        3.1.4 现场超前支护方案实施
    3.2 隧道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计算假定
        3.2.2 参数的选取
        3.2.3 模型的建立
    3.3 数值模拟结果
        3.3.1 围岩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3.3.2 围岩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3.3.3 围岩塑性区计算结果分析
        3.3.4 施工过程中管棚受力分析
    3.4 现场监测
        3.4.1 监测目的
        3.4.2 监测内容及方案
        3.4.3 监测结果分析
    3.5 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隧道洞口段管棚超前支护优化模拟研究
    4.1 管棚超前支护方案的对比研究
        4.1.1 围岩位移模拟计算结果
        4.1.2 围岩应力模拟计算结果
        4.1.3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4.2 管棚支护影响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4.2.1 不同环向间距参数的影响
        4.2.2 不同管棚管径参数的影响
        4.2.3 不同管棚长度参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隧道洞口段掘进施工工法比选
    5.1 数值计算模型
    5.2 开挖施工工法计算结果分析
        5.2.1 围岩位移分析
        5.2.2 围岩应力分析
        5.2.3 围岩塑性区分布分析
        5.2.4 两种施工工法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软岩隧道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双层超前小导管加固作用机理分析
    2.1 双层超前小导管的布置形式及适用范围
    2.2 双层超前小导管作用机理
    2.3 隧道开挖过程中超前小导管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效应数值模拟研究
    3.1 隧道概况
    3.2 隧道超前支护效应数值模拟
    3.3 双层小导管支护技术加固效果分析
    3.4 有限差分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参数影响分析
    4.1 超前小导管主要设计参数
    4.2 小导管参数分析
    4.3 注浆加固圈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超前支护方法支护效应分析
    5.1 不同超前支护的力学行为及其特征
    5.2 不同超前支护情况下围岩分析
    5.3 不同超前支护情况下初期支护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及特征分析
        1.2.2 黄土隧道塌方处置方法分析
        1.2.3 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分析
    2.1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分析
        2.1.1 黄土分布
        2.1.2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
        2.1.3 黄土湿陷特性
    2.2 依托工程简介
        2.2.1 隧址区地形地貌
        2.2.2 隧址区气候及水文地质概况
        2.2.3 隧道设计及施工概况
    2.3 赵家山隧道工程建设难点
    2.4 小结
第三章 赵家山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置措施分析
    3.1 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3.2 赵家山黄土隧道塌方现场概况
    3.3 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塌方处置方案
        3.3.1 塌方原因分析
        3.3.2 塌方处置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浅埋黄土隧道塌方段处治效果数值计算分析
    4.1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1.1 基本假设
        4.1.2 计算参数
        4.1.3 尺寸及边界条件
        4.1.4 施工过程模拟
    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1 地表沉降分析
        4.2.2 拱顶沉降分析
        4.2.3 水平收敛分析
        4.2.4 围岩及加固体应力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赵家山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及处治现场测试分析
    5.1 概述
    5.2 现场测试目的
    5.3 现场测试方案及判别标准
        5.3.1 测试方案
        5.3.2 判别标准
    5.4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5.4.1 侵限情况
        5.4.2 位移监测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现场测试研究
        1.2.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1.2.3 数值分析研究
        1.2.4 富水黄土支护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浅埋富水黄土隧道施工特点及难点
    2.1 概述
    2.2 浅埋富水黄土隧道的工程特性
        2.2.1 地下水迁移特性
        2.2.2 含水率对抗剪强度影响
        2.2.3 浅埋黄土隧道特点
    2.3 依托工程概况
        2.3.1 隧道概况
        2.3.2 开挖与支护设计
    2.4 现场施工特点与难点
        2.4.1 围岩强度低
        2.4.2 地下水丰富
        2.4.3 围岩变形速率快
        2.4.4 埋深浅
        2.4.5 工期紧
    2.5 富水土质隧道工程类比分析
        2.5.1 富水土质隧道建设统计
        2.5.2 隧道建设经验总结
    2.6 小结
第三章 黄土隧道相似模型
    3.1 相似理论及参数
        3.1.1 相似理论
        3.1.2 相似常数确定
    3.2 模型材料
        3.2.1 土体选取
        3.2.2 相似土室内试验
    3.3 方案设计
        3.3.1 试验仪器
        3.3.2 测点布置
    3.4 实验步骤
        3.4.1 模型填土
        3.4.2 隧道开挖
    3.5 实验现象分析
    3.6 实验数据分析
        3.6.1 围岩内部变形
        3.6.2 地表沉降
        3.6.3 围岩应力变化
    3.7 小结
第四章 现场控制技术及监测分析
    4.1 概述
    4.2 现场控制措施
        4.2.1 排水措施
        4.2.2 拱脚补强
        4.2.3 及时封闭掌子面及注浆
        4.2.4 扩大拱脚
        4.2.5 中管棚+小导管支护
        4.2.6 短进尺
    4.3 富水黄土隧道监测目的与内容
        4.3.1 现场监测目的
        4.3.2 监测内容
    4.4 监测方案
    4.5 监测数据处理及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依托工程数值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差分FLAC~(3D)原理
        5.2.1 概述
        5.2.2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简介
    5.3 计算假定及模型构建
        5.3.1 模型计算参数
        5.3.2 几何模型
        5.3.3 隧道的施工过程模拟
        5.3.4 分析工况
    5.4 计算结果分析
        5.4.1 不考虑地下水渗流分析
        5.4.2 有无水土耦合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支护措施围岩变形控制效果分析
    6.1 概述
    6.2 锁脚锚管支护优化分析
        6.2.1 锁脚锚管支护优化模型建立
        6.2.2 锁脚锚管支护优化效果分析
    6.3 扩大拱脚支护分析
        6.3.1 大拱脚支护模型建立
        6.3.2 大拱脚支护效果分析
    6.4 中管棚+小导管支护分析
        6.4.1 中管棚+小导管支护模型建立
        6.4.2 中管棚+小导管支护效果分析
    6.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高速公路隧道超前长管棚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超前长管棚加固原理
3 超前长管棚结构设计
    3.1 套拱设计
    3.2 管棚主要技术参数
    3.3 钢拱架
    3.4 注浆
4 超前长管棚施工技术
    4.1 施工准备
    4.2 边仰坡防护
    4.3 套拱立模
    4.4 混凝土浇筑
    4.5 钻孔
    4.6 顶管
    4.7 注浆
5 结语

(10)山岭隧道进洞方案比选与下穿地方道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隧道洞口现状调查与拟定方案
3 隧道进洞方案分析
    3.1 方案1:乡道改路
        1) 原乡道与隧道位置关系
        2) 改道后乡道与隧道位置关系
    3.2 方案2:回填暗挖法
    3.3 方案3:正交套拱暗挖法[7]
    3.4 方案4:斜交套拱暗挖法[8]
4 方案比选
5 施工方案
    1) 大边墙和漏拱段回填[12-13]
    2) 地表注浆[14]
    3) 边仰坡施工
    4) 套拱施工
    5) 双层管棚施工[15]
    6) 洞身开挖及初期支护
    7) 二衬施作
    8) 交通管制
    9) 安全措施
    10) 地表沉降观测
6 结束语

四、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圳抽水蓄能电站上下库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J]. 覃柏钧. 人民长江, 2021(S2)
  • [2]隧道“零开挖”进洞设计研究[J]. 游勇利,张腾龙.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1(10)
  • [3]富水软弱围岩偏压隧道超前支护施工技术研究[J]. 郝婷,张智健,李娇,梁斌.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4]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的洞口超前支护施工技术[J]. 罗文. 四川建材, 2020(11)
  • [5]隧道洞口软岩段超前支护围岩变形控制及施工方法研究[D]. 赵凯.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软岩隧道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效应研究[D]. 陈溪.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6)
  • [7]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D]. 候航. 长安大学, 2020(06)
  • [8]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开挖变形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D]. 苏林建. 长安大学, 2020(06)
  • [9]高速公路隧道超前长管棚施工技术研究[J]. 赵瑜. 四川水泥, 2020(01)
  • [10]山岭隧道进洞方案比选与下穿地方道路技术研究[J]. 张建,王良国. 公路交通技术, 2019(03)

标签:;  ;  ;  ;  ;  

公路隧道长管棚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