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就业:在“火”中求“新”

师范生就业:在“火”中求“新”

一、师范生就业:“火”中求“新”(论文文献综述)

崔士岚[1](2021)在《“双减”背景下高职师范生“诗教”研究》文中提出"诗教"是通过诗词的教学、教育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方式、方法,它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切入点。"双减"政策下高职师范生的"诗教"要确立大"诗教"观,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服务于学生及未来的工作、生活与交往,重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自身塑造健全人格、示范教学、培养实践能力、锻炼职业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吴朝娅,杨忠东[2](2021)在《体育师范生择业心态的调适与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择业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针对学生心理素养、综合素质的检验。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的扩招形势,学生面对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体育师范生择业心态主要问题体现在盲目、焦虑、自卑、依赖上,有其产生的客观及主观原因。应重点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完善将教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开辟第二课堂,提升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充分正视现实。

陈琼琼[3](2020)在《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进入新工科建设时期,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职教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日益重要。基于新工科视阈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的视角,聚焦在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和成因分析上,力图探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职教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情感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研究发现,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具备程度略高于一般水平,职教师范生的情感素养最优,其次为知识素养,最后为能力素养。职教师范生存在知识范围较为狭窄,批判创新能力较为缺乏。工程实践素养较低等问题。美国、德国和日本职教师资培养强调教育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侧重职前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经验。我国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遴选优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平台,构建完善的职教师范生实践制度。实现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推进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跨界整合,实现专业结构的交叉融合。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瞄准产业前沿和技术变革,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新工科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教师合作共同体。完善职教师范生培养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规范化的评估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的资源支撑体系,改善职教师范生的就业环境。

李军[4](2020)在《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的个案研究 ——以XX高师院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备受关注。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是数学教师知识的重要构成成分,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主要从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来分析归纳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的MPCK水平和在数学学科知识(MK)、数学教学知识(PK)、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及有关教育技术的知识(TK)四个维度的特征,并提出有关提升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水平的建议。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水平一般,从各维度来看,教育技术知识(TK)水平较高,数学教学知识(PK)和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水平一般,而数学学科知识(MK)水平较低,且不同专业背景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个案研究结果表明:个案在数学学科知识(MK)维度水平较高,能较好地掌握特定的数学内容;对特定的数学内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比较准确;并且能够较好地了解某特定数学内容知识与前后知识的相关联系。在数学教学知识(PK)维度水平一般,能够较好地选择合适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能够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特定数学内容知识的重难点;在进行教学课堂反馈时,对学生的反馈一般表现为对问题的复述比较多,基本不能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反馈。在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维度处于较低水平,不了解学生对特定内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够准确的预测学生对于相关问题的回答和观点;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出学生存在的知识障碍和形成该障碍的原因。有关教育技术的知识(TK)维度水平较高,能够较好地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育技术来呈现具体的数学内容;基本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来选择和调整教育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传统的和简单的现代的教育技术。为提升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水平提出了相应建议: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应强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丰富有关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反馈的知识;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思维方式,熟悉各种数学软件的使用。高校应提供充足的专业课学习资源;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与合作,提供真实课堂的实践机会;在设置课程时加强对数学软件学习的要求标准。

宁冬梅,陈晗[5](2020)在《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调查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师范生,发现师范生就业去向呈现选择多元化趋势。考研成为师范生毕业后的重要选项,直接求职不再是师范生的首要出路;师范生就业地区选择城市化,到基层地区就业意愿较弱;就业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但仍以稳定职业为主,尤其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仍很大;就业薪资期望值偏高;师范生自身的背景因素、主客观条件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就业意向。

陈奚[6](2019)在《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研究 ——基于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对比》文中认为新教师是壮大教师队伍的新力量。教师资格全国联考制度的实行使得大批非师范毕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教师队伍中,赢得了任教学校的认可和欢迎。由于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和教师队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情况值得研究。然而,在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研究中,对新教师教学工作的研究较多,很少有关学生管理工作。并且研究多以调查问卷法为主,难以真实反映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现状和感受。同时,对某一学科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的研究较多,更缺少针对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开展的对比研究。因此,了解两类新教师入职适应现状和困境、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俨然成为教师本身、当前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的H小学为个案研究,以8位入职1-3年的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视角和实践视角出发,构建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分析框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观察和访谈研究对象,全面收集研究所需的资料。进而通过弗兰德斯(FLAS)互动分析系统和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到两类新教师入职适期内的表现,归纳一般特征和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整个研究过程,为新教师、任教学校和其他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1)在入职适应期内,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上整体表现良好。(2)两类新教师的一般特征:在教学工作上“拥有教学成就感”、“具备反思与学习能力”、“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管理工作上“拥有正确的师生关系认知”。同时存在“学生管理能力不足”和“家庭教育指导力欠缺”两大困难。(3)两类新教师的差异特征:师范毕业的新教师更善于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且具备更强的控班能力;从入职开始计算,师范毕业的新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略优于非师范。师范毕业的新教师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具备更强问题分析能力。

韩刚[7](2018)在《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文中提出师范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教师教育职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的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师范生培养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师范生毕业后进入中小学,成为教师,开启教师职业生涯。教师生涯是每一位师范生一生中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人生组成部分。实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将帮助师范生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适应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终身发展。高师院校建设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师范生在职前做好准备,降低生涯困惑和焦虑,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主动建构未来教师生涯发展规划。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以及多元文化带来的多样性选择都为教师教育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师范生毕业后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诞生于工业化时代的,以“人职匹配”为核心理念的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已无法完全满足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通过对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政策、高师院校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国际经验进行研究,考察生涯建构理论指导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课程内容和方法、课程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新的见解。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理念应当从“人职匹配”为核心的职业生涯教育向以“主动建构”全面、终生职业生涯发展转变。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应当是立足帮助师范生构建终身发展的教师职业生涯,引领师范生确立终身从教的教育信仰,提升师范生职业适应力,增加师范生对于生涯理论发展的基本认识,能够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指导中小学学生的生涯发展。课程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涵由基础层、中间层和顶层构成。顶层是教师信仰、职业理想信念教育;中间层是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教育;基础层是师范生内外生涯的探索和生涯决策。作为大中小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主要衔接者,课程的外延是教会师范生面向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师范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仅要帮助师范生自己建构职业生涯,同时要通过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学习生涯探索工具和方法,帮助师范生,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岗位上,实施和开展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在生涯建构理论指导下,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要把提高师范生的生涯适应力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解构、共构、建构为主的生涯叙事法应贯穿全课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反思、原型访谈、团队合作、实习实践等形式和方法,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主要方法。在课程评价和管理方面。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评价应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师范生对教师信仰和终身从教的认识;师范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反思与整理;师范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以及前往中小学职业生涯的体验;师范生对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的思考等内容都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及时给予记录和评价。在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师资培训方面,应建立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师资的资格准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道德规范等,促进课程师资的专业化发展。在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一批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热衷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学与研究,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人员组成骨干队伍。通过集体备课、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教学研究、分析总结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确保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果。

孙喆[8](2017)在《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以实习支教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习支教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探索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缓解了农村师资的不足、改变了原有教育理念,同时,还拓宽了师范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升华了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从而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实习支教在实施过程中虽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政策制度的支持、各方的配合、经费的大力投入将会促进实习支教的长足发展。

韦余祥[9](2017)在《考为教师:N市教师招聘政策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策偏好是政策主体因其利益诉求而对某种政策选择效用的预期。在教师招聘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主体的教育部门对报考者在资格限制与选拔方式方面有其偏好,同样作为政策主体的报考者亦有其择业与应试的偏好。教师招聘政策的结果是教育部门的偏好与报考者的偏好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总体而言,教师招聘数量既存在学科的不同,又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源自教师招聘政策设计、教育资源调整、学科调整、高考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招聘主体要求的不同,N市教师招聘的结果呈现出分层的特点,同时地域间教师整体素养存在不均衡的特点。具体而言,N市教师招聘主要存在四类偏好。首先,N市教育部门具有资格限制与选拔路径方面的偏好。就资格限制而言,考虑到地方利益、编制政策等因素,N市教师招聘的主要政策对象为师范类本科生群体、有专业背景的硕士生群体;就选拔路径而言,因考试对报考者具有界定与区分功能,N市采取先笔试后面试的考试程序,笔试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要求、地方文化、职业生涯方面对报考者要求,面试主要考查报考者的授课能力,其形式主要有校招和区招两类,一些优质学校在面试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其次,报考者具有一定的择业与应试偏好。就择业偏好而言,选择教师职业是报考者以其对职业回报的判断为基础的,他们在择业时比较看重编制,会考虑就业压力,并且热衷于名校、城区、近郊地区。N市本地户籍者、女性群体、师范院校毕业生群体更倾向于当教师,教师群体以本科学历者居多;就路径而言,报考者有其应试偏好,他们努力使自己符合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男性报考者,女性报考者在教师招考中更有优势。这些偏好具有“非教育因素”与“教育因素”两方面的特征。在“非教育因素”的影响下,教师是行政管理之下的一种职业选择,就“教育因素”而言,教师招聘有着知识崇拜的情结,因为教师选拔内涵着应试教育的要求,同时成为教师的过程也是一种应试的过程。在教师招聘中,谁应该成为教师招聘的组织主体、编制管理是否合理、考试能否选拔出优秀教师以及资格限制是否阻碍公共利益的实现等问题均存在进一步改革的要求。改革教师编制管理方式、实现教师身份多元化、规范公共权力的活动空间是改进教师招聘的有效方式。

赵尉交[10](2016)在《成都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C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在原先比较薄弱的前提下,我国农村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流失呈加速态势,优秀师资力量匮乏,基础教育跟城镇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而现实情况下农村地区学子只有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才有可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提高农村地区教学质量和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农村生源学生投身基层教育事业,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决定于2007年开始进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制度推行以后,农村教育力量得到充实,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免费师范生制度实施几年来,现实中对这一政策反映出来的问题却非常复杂,出现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例如服务基层时间太长,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就业后管理缺失等,免费师范生的整体就业情况牵动了许多人的神经,其职业定位、职业归属感、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职业生涯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还是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领域。由此反映出对免费师范生群体进行研究充满了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基于此,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完善、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的背景出发,以供给-需求理论、就业结构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深入研究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了四个重点因素:免费师范生对政策的了解度和熟知度、免费师范生的就业质量、免费师范生对该政策的评价、免费师范生就业中的自我认知情况。针对以上研究目标和内容,选取和借鉴了科学的调查问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础评估后,发放了119份问卷对C大学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连续三届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106份有效问卷的初步分析,发现C大学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总体水平较高,与其他地方的政策推行过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依然存在政府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工作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等方面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四项建议: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培养单位转变培养模式,提高供需匹配;用人单位加强社会责任,提高人才效用;就业主体调整就业心理,提升就业实力。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作者编制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C大学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情况。(2)被调查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整体情况较好,个体差异不大。(3)免费师范生对影响其就业情况因素的认识更加务实。鉴于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还在稳步推进之中,国家也还在探索和研究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长效机制,免费师范生工作还会相应进一步深化。为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从根本上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本文提出的问题有持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师范生就业:“火”中求“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范生就业:“火”中求“新”(论文提纲范文)

(1)“双减”背景下高职师范生“诗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师范生“诗教”的内涵与价值
    (一)“诗教”是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切入点
    (二)“诗教”是高职师范生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对高职师范生教育的影响
三、“双减”政策下高职师范生“诗教”内容与实践
    (一)明确“诗教”性质,确立宏观“诗教”理念
    (二)在“双减”政策下,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定范围,选内容
    (三)针对学生特点,有所侧重地实现服务学生工作、生活、交往的目标
    (四)采取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全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3)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研究
        1.2.2 职教师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概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素养
        2.1.2 教师素养
        2.1.3 核心素养
        2.1.4 教师核心素养
    2.2 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
        2.2.1 新工科
        2.2.2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概念
        2.2.3 职教师范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
        2.2.4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特征
    2.3 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基础
        2.3.1 全面发展理论
        2.3.2 多元智能理论
第3章 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现状及成因
    3.1 调查设计
        3.1.1 研究对象
        3.1.2 问卷编制与实施
    3.2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状况
        3.2.1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总体状况
        3.2.2 职教师范生知识素养的现状
        3.2.3 职教师范生能力素养的现状
        3.2.4 职教师范生的情感素养现状
    3.3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
        3.3.1 知识整合能力不足
        3.3.2 批判创新能力不够
        3.3.3 工程实践能力较弱
    3.4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
        3.4.1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3.4.2 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4章 国外职教师资职前核心素养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4.1 美国职教师资职前核心素养的培养
        4.1.1 坚持能力导向的培养理念
        4.1.2 注重职教师资的职业生涯发展
        4.1.3 规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4.1.4 课程体系凸显学术整合取向
    4.2 德国职教师资职前核心素养的培养
        4.2.1 “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
        4.2.2 课程设置强调三性融合
        4.2.3 职教师范生培养强调产教深度融合
        4.2.4 评价制度注重动态化调整
    4.3 日本职教师资职前核心素养的培养
        4.3.1 多元化的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模式
        4.3.2 构建宽基础的课程体系
        4.3.3 综合化的职教师资培训主体
        4.3.4 职教师范生培养的终身化
    4.4 启示
        4.4.1 教育技能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
        4.4.2 职前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
        4.4.3 终身学习技能的侧重
        4.4.4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强调
第5章 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5.1 加强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5.1.1 遴选优质新工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5.1.2 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践实训平台
        5.1.3 构建完善的职教师范生实践制度
    5.2 构建复合融通的专业课程结构
        5.2.1 实现专业结构的交叉融合
        5.2.2 推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跨界整合
        5.2.3 实现教育学科和专业学科融合
    5.3 打造多元复合的师资队伍
        5.3.1 瞄准产业前沿和技术变革,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5.3.2 面向新工科打造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5.3.3 构建教师合作共同体
    5.4 制度保障
        5.4.1 健全规范化的评估管理机制
        5.4.2 构建多元化的资源支撑体系
        5.4.3 改善职教师范生的就业环境
第6章 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的个案研究 ——以XX高师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硕士扩招,生源呈现多样化
        1.1.2 教育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1.3 数学教学内容知识(MPCK)是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
        1.1.4 已有相关研究涉及学科教学(数学)专业较少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MPCK的国外研究
        2.1.1 关于MPCK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2.1.2 关于MPCK的框架的研究
    2.2 关于MPCK的国内研究
        2.2.1 有关MPCK内涵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2.2.2 关于MPCK的框架的研究
        2.2.3 关于MPCK的实践研究
    2.3 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个案研究法
        3.3.4 课堂观察法
        3.3.5 访谈法
    3.4 问卷设计
        3.4.1 问卷编制
        3.4.2 问卷的信度
        3.4.3 问卷的效度
    3.5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分析框架的设计
        3.5.1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分析框架
        3.5.2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分析框架的水平划分
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MPCK整体情况分析
    4.2 数学学科知识(MK)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4.3 数学教学法知识(PK)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4.4 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4.5 教育技术知识(TK)调查结果分析
    4.6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5 MPCK特征的个案研究
    5.1 个案研究的目的
    5.2 个案研究的对象
    5.3 个案研究内容及实施过程
    5.4 个案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
        5.4.1 数学学科知识(MK)特征的分析
        5.4.2 数学教学法知识(PK)特征的分析
        5.4.3 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CK)特征的分析
        5.4.4 有关教育技术知识(TK)的分析
        5.4.5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个案分析总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
    6.2 提升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水平的建议
        6.2.1 有关提升数学学学科知识(MK)水平的建议
        6.2.2 有关提升数学教学知识(PK)水平的建议
        6.2.3 提升有关数学学习知识(CK)水平的建议
        6.2.4 提升有关教育技术知识(TK)水平的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M1教学设计
    附录4 M2教学设计
    附录5 M1课堂实录
    附录6 M2课堂实录
致谢

(5)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一)问卷基本结构
    (二)问卷正式施测与样本选择
    (三)分析方法
二、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一)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
    (二)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1.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预计去向的影响因素
        2.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地区意向的影响因素
        3.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行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4.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薪金意向的影响因素
    (三)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三、讨论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二)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分析
        1.就业预计去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2.就业地区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3.就业行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4.就业薪金意向的影响因素
    (三)就业意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结论

(6)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研究 ——基于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教师存在职业适应期
        (二)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加入教师队伍的现状影响
        (三)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成效的需要
        (四)个人经验与感悟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新教师
        (二)入职适应性
        (三)师范生与非师范生
    五、文献综述与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析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入职适应性表现
    一、新教师教学工作的适应性表现
        (一)课堂教学效果——基于观察
        (二)学科教学感受——基于访谈
        (三)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教学工作的适应性特征总结
    二、新教师管理工作的适应性表现
        (一)新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问题
        (二)新教师面对的学生管理问题
        (三)新教师面对的“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问题
        (四)新教师面对的家长沟通问题
        (五)师范与非师范毕业的新教师管理工作的适应性特征总结
    三、新教师入职适应期特征小结
第三章 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积极因素
        (一)内因性成长因素
        (二)外因性支持因素
    二、影响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消极因素
        (一)教室中的“现实震撼”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管理困扰
        (三)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问题
        (四)科研任务的压力
    三、个案分析——我为什么选择离职
第四章 提高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对策
    一、共同特征下提高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二)将家庭教育指导力纳入新教师培养工作中去
        (三)加强针对“问题行为”学生的管理力
        (四)超越导师制——任教学校健全持续的教师培训项目
        (五)自我培养,多方位提高教育实践能力
    二、差异特征下提高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的对策建议
        (一)针对师范教育或师范专业毕业新教师的建议
        (二)针对非师范教育或非师范专业毕业新教师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新时代呼唤新教师
        二、职业生涯教育是唤醒师范生全面、终身发展的着力点
    第二节 研究的对象及辨析
        一、生涯关联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二、职业生涯教育概念的界定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第二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20 世纪初的职业选择教育:追求“人职匹配”
        二、20 世纪中叶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成就“完美旅程”
        三、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的职业生涯建构: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节 西方职业生涯教育历史演变的启示
        一、课程目标人本化
        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第三节 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 20 世纪中叶统包统分阶段和“双向选择”阶段的就业教育
        二、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自主择业阶段的就业指导
        三、进入21 世纪的职业生涯教育
    第四节 我国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启示
        一、课程理念和目标聚焦教师教育特色
        二、课程内容和方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三、课程评价与管理注重体现实效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主动建构“适应”职业生涯
    第一节 主动构建人生主题:更加关注主观生涯的作用
        一、较为明确的生涯预期降低了“人职匹配”论的作用
        二、职业环境快速变化使得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复杂多变
        三、人生主题赋予师范生职业生涯价值感
    第二节 形成自我概念:借助职业人格来强化个人适应性策略
        一、探索职业人格:学会平衡
        二、强化适应性策略:学会反思
    第三节 提高生涯适应力:用适应来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一、从消除不确定性到生涯适应力
        二、大学是形成生涯适应力的关键时期
        三、生涯适应力对师范生群体更为有益
第四章 课程内容:价值驱动、主动适应、播下种子
    第一节 生涯建构的内核:人生观、工作观、教师观的方向一致
        一、激发师范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二、将教师职业理想升华为教师信念形成教育信仰
        三、创建教师生涯的“指南针”
    第二节 生涯建构的动力:以“适应”为核心的生涯建构模型
        一、生涯关注:积极的设计师范生生涯目标
        二、生涯好奇:主动尝试内外生涯的探索
        三、生涯控制:提高生涯建构的自主性
        四、生涯自信:增强生涯发展的自信心
    第三节 生涯建构的参照系: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一、教师职业生涯理论
        二、我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路径
        三、师范生理解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的工具
    第四节 师范生的使命:大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一体化责任担当
        一、培养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意识
        二、构建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三、提高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章 课程管理:促进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学习
    第一节 完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一、加强理论研究
        二、加大教材建设
        三、建设师资队伍
    第二节 实施人性化课程评价
        一、目标达成取向的课程评价
        二、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三、人性化课程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高校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分析问卷(学校版)
附件B 高校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课程现状调查分析问卷(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以实习支教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习支教及其形式
二、实习支教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 实习支教缓解了农村师资的短缺, 促进了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
    (二) 实习支教使师范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 实习支教提高了师范生创新能力
    (四) 实习支教升华了师范生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
    (五) 实习支教培养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习支教现实困境
    (一)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不力
    (二) 实习学校态度消极
    (三) 支教师范生态度消极
    (四) 重支教轻培训, 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
四、解决实习支教困境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政府的主导功能
    (二) 加强各方资源有机配合
    (三) 加强经费的大力投入
五、结语

(9)考为教师:N市教师招聘政策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资料来源
第一章 N市教师招聘概况
    第一节 N市教育概况及教师招聘主要形式
        一、N市教育发展概况
        二、N市教师招聘主要方式
    第二节 N市新教师招聘数量概况
    第三节 教师招聘:受谁影响、如何影响
        一、城区与郊区不同的政策设计及其偏好
        二、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及其对新建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影响
        三、学科调整及其对相关学科教师招聘的影响
        四、J省高考模式及其对教师的学科数量结构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谁能当教师:N市教师招聘政策及考试
    第一节 身份的限制:教师招聘政策的条件要求
        一、教师的身份底色:报考者是谁
        二、不同城市教师招聘条件要求比较
    第二节 标准的分类:考为教师
        一、招聘考试是教师选拔的主要程序
        二、教师招考笔试内容及其取向
        三、教师招考面试形式及成绩构成
        四、校招与二次面试的“名校”特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讲台上的群落:N市新进教师的群体特征
    第一节 教师的性别比例问题
        一、不协调的性别比例
        二、新教师的性别问题
    第二节 新教师的教育背景
        一、师范院校与本地院校毕业生是N市教师的主要群体
        二、不同学段的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教师群体分布比例
        三、985院校与211院校毕业新教师的分布特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市教师招聘政策偏好分析
    第一节 资格与身份的限制:选谁做教师
        一、对报考者户籍的限制
        二、编制政策与“教育名城”的影响
        三、资格限制与地方利益
    第二节 “优选”的规则:考试选拔人才
        一、公平的考试能选拔出高效的教师吗
        二、不同的招聘标准与教师队伍的分层差别
    第三节 工作与生活:报考者如何择业
        一、更适合本地人的选择:户籍、性别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
        二、更安逸的学段选择:性别、学历对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
        三、更好的发展空间:名校、核心地区成为选择热点
        四、更低的生活成本:新区学校对报考者的吸引力
        五、更稳定的职业生涯:报考者对公立学校编制的偏爱
    第四节 规则的“共谋”:报考者积极的记忆与应试
        一、报考者的选择:高效而实用的应试
        二、积极应试的结果:女生更容易考高分、被录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师招聘的特征反思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作为体制管制的教师职业选择
        一、行政权力主导的专业人员选聘
        二、作为一门职业而不仅仅是专业的自我选择
    第二节 教师招聘中的“知识崇拜”
        一、因应试教育而衍生的“知识崇拜”
        二、因招聘考试而产生的“知识崇拜”
    第三节 行走在变革之路的教师招聘
        一、组织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学校更应该负责教师招聘
        二、编制管理:究竟是一种对选拔教师的激励还是障碍
        三、考试选拔:究竟是保证了还是降低了教师质量
        四、资格限制:究竟是实现了还是阻碍了公共利益
    第四节 完善教师招聘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教师编制制度,以工作绩效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二、实现教师身份的多元化,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三、规范教育行政权力的活动空间,保证教师招聘程序的公平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成都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C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师范教育和就业问题情况梳理
        1.1.2 免费师范生教育及就业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关于免费师范生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和不足
2 理论基础
    2.1 供给-需求理论
        2.1.1 供给与需求
        2.1.2 供求的均衡与失衡
        2.1.3 免费师范生供求的均衡与失衡分析
    2.2 就业结构
        2.2.1 就业结构理论的定义
        2.2.2 就业结构的特点
        2.2.3 就业结构理论的运用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界定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划分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
3 免费师范生就业现状
    3.1 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的特点
    3.2 成都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基本情况
    3.3 C大学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
        3.3.1 C大学免费师范生基本情况
        3.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3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3.4 免费师范生近三年就业情况
    3.4 就业后跟踪调查
4 成都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4.1.1 政府统筹协调能力仍需加强
        4.1.2 政策宣传力度还需加大
        4.1.3 政策机制还不完善
        4.1.4 就业后管理仍有“缺位”
    4.2 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2.1 成长空间有限
        4.2.2 工作压力较大
        4.2.3 继续深造的比例较低
        4.2.4 工资水平较为一般
    4.3 工作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
        4.3.1 专业对口率仍有提升空间
        4.3.2 综合素质匹配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4.3.3 个人和家庭满意度仍有提升空间
5 提升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部门:完善政策机制 ,提升服务能力
        5.1.1 落实岗位和编制,确保有编制有岗位
        5.1.2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及风险管控体系,做好违约处理工作
        5.1.3 鼓励免费师范生到艰苦边远地区任教
        5.1.4 加强免费师范生就业后管理
        5.1.5 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监管
    5.2 培养单位:转变培养模式,提高供需匹配
        5.2.1 正确认识学术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明晰人才培养目标
        5.2.2 改革传统的培养机制,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5.2.3 提高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2.4 加强免费师范生的评价制度及其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和诚信教育
        5.2.5 科学制定就业服务计划
    5.3 用人单位:加强社会责任,提高人才效用
        5.3.1 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5.3.2 提高免费师范生到农村服务的待遇
        5.3.3 满足免费师范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5.3.4 定期考评免费师范生工作情况
    5.4 就业主体:调整就业心理,提升就业实力
        5.4.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积极就业心态
        5.4.2 做好求职准备,进行职业规划
        5.4.3 注重平时积累,提升就业能力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问卷调查

四、师范生就业:“火”中求“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减”背景下高职师范生“诗教”研究[J]. 崔士岚. 辽宁高职学报, 2021(12)
  • [2]体育师范生择业心态的调适与优化策略[A]. 吴朝娅,杨忠东. 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一), 2021
  • [3]新工科视阈下职教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研究[D]. 陈琼琼.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4]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MPCK特征的个案研究 ——以XX高师院校为例[D]. 李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与分析[J]. 宁冬梅,陈晗. 邢台学院学报, 2020(01)
  • [6]新教师入职适应性研究 ——基于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对比[D]. 陈奚.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7]从匹配到建构:师范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探究[D]. 韩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8]地方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以实习支教为中心的考察[J]. 孙喆.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5)
  • [9]考为教师:N市教师招聘政策的案例研究[D]. 韦余祥.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10]成都地方高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情况调查研究 ——以C大学为例[D]. 赵尉交.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师范生就业:在“火”中求“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