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论文文献综述)
薛均来[1](2021)在《丹参酮ⅡA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疾病,多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发病率高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三位,由于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其发生率仍在不断增加。目前结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尽管现在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各种综合治疗以及个性化治疗,比如化学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然而化疗常伴随不良反应并且容易产生耐药,同时免疫治疗成本过高。因此,开发和寻找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对于提高结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期极为重要。丹参酮ⅡA(Tanshinone IIA,Tan IIA)是唇形科植物丹参中的主要脂溶性组合物之一,是丹参中最丰富的二萜醌类,是单酰基甘油脂肪酶的天然抑制剂。丹参酮ⅡA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癌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以及心血管保护。目前,丹参酮ⅡA的抗肿瘤活性已在多种癌症中得到验证,如: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自噬和抑制细胞迁移。有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能够抑制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但是相关研究仍没有具体阐明丹参酮ⅡA的具体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以丹参酮ⅡA为研究对象,探究对结肠癌发展的抑制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内容包括:1)评估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确定丹参酮ⅡA的作用,以及丹参酮ⅡA影响的细胞状态等相关指标。2)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受丹参酮ⅡA影响的蛋白表达变化,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关信号通路。3)通过对相关信号通路的抑制、回补等实验策略,研究丹参酮ⅡA具体作用的信号通路,以阐明丹参酮ⅡA具体作用机制,为丹参酮ⅡA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1、通过CCK-8实验检测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2、通过CCK-8、细胞计数、克隆形成和裸鼠移植瘤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通过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研究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存活能力、细胞凋亡的影响。5、通过试剂盒检测细胞中GSH、NADPH和ATP的水平探究丹参酮ⅡA对于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和ROS水平的影响。6、通过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处理结肠癌细胞引起的蛋白质组的改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丹参酮ⅡA显着影响的细胞信号通路。7、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丹参酮ⅡA对于Nrf2/ARE信号通路的影响。8、通过核浆分离实验检测丹参酮ⅡA对于Nrf2亚细胞定位的影响。9、通过Nrf2回补实验,结合流式细胞术及RT-PCR实验检测Nrf2对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1、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通过用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处理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及LoVo不同时间,发现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CCK-8、克隆形成和细胞增殖曲线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明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动物移植瘤实验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显着抑制移植瘤生长。2、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和迁移。通过细胞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显着抑制划痕的愈合,并且降低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量。3、丹参酮ⅡA提高结肠癌细胞中ROS水平并引起凋亡。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丹参酮ⅡA明显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发生。进一步分析发现,丹参酮ⅡA可以提高细胞内的ROS水平,同时降低细胞内GSH、NAPDH、ATP等水平,并且抗氧化剂处理可以抑制丹参酮ⅡA引起的细胞死亡和ROS提高。因此,丹参酮ⅡA参与了细胞内氧化稳态的调控。4、丹参酮ⅡA处理影响细胞中Nrf2/ARE信号通路。将对照组及丹参酮ⅡA处理组细胞进行蛋白组学检测,通过对122个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丹参酮ⅡA可能影响Nrf2/ARE信号通路,尤其是其下游经典抗氧化基因的表达,如NQO1、HO1、GCLC等。5、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引起细胞死亡。通过RT-PCR以及Westernblot检测,明确了丹参酮ⅡA对Nrf2下游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报告基因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抑制了Nrf2的转录活性。由于Nrf2发挥其功能需要定位于细胞核中,核浆分离确定了丹参酮ⅡA影响了Nrf2的细胞核定位。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核表达的Nrf2,可以抑制丹参酮ⅡA引起的细胞死亡和ROS提高,同时能够抑制丹参酮ⅡA引起的抗氧化基因表达下调。实验结论:本研究以丹参酮ⅡA和结肠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作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最新相关成果,综合运用细胞增殖实验、凋亡实验、转移侵袭实验、裸鼠移植瘤实验、流式细胞术、蛋白质组学分析等为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丹参酮ⅡA在抑制结肠癌进展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通过提高细胞中的ROS水平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抗氧化基因的表达,进而打破细胞内氧化稳态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因此,这一机制的阐明为丹参酮ⅡA针对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刘天宇[2](2021)在《FGF13调节A549细胞ROS生成及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3,FGF13)属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成员,在哺乳动物大脑、骨骼肌和卵巢中均有表达。最新研究发现,FGF13在宫颈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癌症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此外,FGF13被发现在肺癌中也高表达,促进肺癌细胞的增殖及存活,但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稳定干扰FGF13的A549细胞株,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干扰FGF13后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探讨FGF13在A549细胞中可能参与调控的差异基因和相关的信号通路,进而探究FGF13对A549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影响与机制,在细胞和蛋白水平初步探究FGF13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为解析FGF13在NSCLC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获得实验结果如下:1.成功建立了两组稳定干扰FGF13的A549细胞株,其中FGF13-sh RNA-1组细胞株在m RNA和蛋白水平干扰效率分别为90%和62%,可用于后续研究。2.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干扰FGF13引起A549细胞内大部分差异基因上调,并影响多种细胞组件的基因表达。其中,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代谢和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3.FGF13可能通过调控NADPH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4,NOX4)蛋白表达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2-related factor 2,Nrf2)介导的抗氧化体系调节A549细胞ROS的生成。4.干扰FGF13促进A549细胞凋亡,且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表达下调,而促凋亡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3,Caspase-3)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上调,结合FGF13调控ROS生成的研究结果,提示FGF13可能通过ROS/Caspase-3通路调控A549细胞凋亡。结论:FGF13可能调控NOX4蛋白表达以及Nrf2介导的抗氧化体系从而调节细胞内ROS的生成,并可能通过ROS/Caspase-3通路调控A549细胞凋亡。
向磊[3](2021)在《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结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各类肿瘤的前列,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肠癌临床治疗常采用的方式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主要适用于早期局限转移的肿瘤患者,如Ⅰ期结肠癌,Ⅱ、Ⅲ期结肠癌则采用手术与化疗结合治疗,而进展性晚期结肠癌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可见在各阶段结肠癌的治疗中,化学药物治疗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结肠癌的主体治疗方式。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奥沙利铂(Oxaliplatin)和伊立替康(Irinotecan)是临床治疗结肠癌常用化疗药,其中5-FU作为结肠癌的基础药物,在过去40多年中一直是重要的化疗主体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尿嘧啶类抗代谢药物,属于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除了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外,对处于细胞周期其它时相的细胞亦有作用。该药的疗效显着,抗癌谱较广。然而,5-FU会对患者产生的较强毒副作用以及难以逆转的耐药性。鉴于5-FU等结肠癌化疗药物都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很有必要研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抗癌新药或能够对传统化疗药物起到减毒增效作用的药物。因此,在我国传统中草药中分离筛选无毒或低毒的天然抗肿瘤有效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姜黄素(curcumin,CUR)是中药姜黄(Curcuma longa L.)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现代研究发现姜黄素具有抗感染、抗炎症、抗氧化、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已有的研究发现,CUR对体外培养的包括结肠癌在内的多种常见肿瘤细胞都有着显着的抑制作用,然而,关于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诱导凋亡作用和迁移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有待于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全面研究CUR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的抑制效应和凋亡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理。了解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UR对HCT-116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比较CUR与常用化疗药5-FU在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转移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作用效果;揭示CUR抑制结肠癌细胞生长、转移和诱导该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为CUR应用于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三、实验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株、人结肠癌SW620细胞株至对数生长期,使用不同剂量的CUR和5-FU体外作用细胞后,再分别通过下列实验方法检测CUR和5-FU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结肠癌SW620细胞生长、凋亡与转移调控的相关实验指标。1.运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实验检测CUR和5-FU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索CUR对这两种结肠癌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以此结果为依据,拟定后续实验分组所用浓度;2.运用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作用不同时间的增殖抑制效应,并统计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3.运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并统计实验结果,计算CUR对HCT-116细胞的生长活力抑制率;4.运用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周期的影响;5.运用AO/EB双染法观察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并统计观察结果,计算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6.运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SW620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并计算结肠癌细胞的凋亡率;7.运用RT-qPCR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8.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9.运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的迁移能力的影响,并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的迁移的抑制率;10.运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并计算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的抑制率;11.构建人工转移模型,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在小鼠肺中转移的抑制效应,并计算其转移抑制率;12.运用明胶酶谱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13.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细胞E-cadherin、Claudin-3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对表达水平。四、结果1.CCK-8实验所得IC50检测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结肠癌HCT-116细胞24 h的IC50为22μM,CUR体外作用结肠癌SW620细胞24 h的IC50为49μM。2.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Control)相比,不同浓度CUR和5-FU体外作用于结肠癌HCT-116细胞、SW620细胞24 h、36 h和48 h后,其生长和增殖能力被CUR显着抑制(*P<0.05),且姜黄素对细胞生长与增殖抑制率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与时间依赖效应。此外,CUR高剂量组的增殖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R和5-FU体外作用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能显着抑制该细胞的生长分裂活性(*P<0.05),且其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此外,CUR高剂量组的克隆形成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4.基于PI单染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CUR能使HCT-116细胞显着地阻滞在细胞周期的S期(P>0.05)。5.凋亡形态学显微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呈现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形态的细胞比例增多,凋亡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其凋亡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时,高剂量CUR组细胞的凋亡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6.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和SW620细胞24 h和48 h后,与Control组对比,各实验组中发生凋亡细胞的比例显着增加,凋亡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细胞凋亡率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此外,高剂量CUR组细胞的凋亡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细胞划痕实验的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剂量CUR组能显着抑制划痕愈合,其愈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其愈合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CUR高剂量组的愈合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8.Transwell实验的结果显示,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剂量组CUR均能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穿越小室,其穿越抑制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穿越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高剂量CUR组的抑制率与5-FU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9.人工转移模型实验的结果提示,CUR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能显着抑制HCT-116细胞转移至小鼠肺中(*P<0.05)。10.明胶酶谱实验检测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后,与Control组相比,各实验组中HCT-116细胞MMP-9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并且呈现出剂量依赖效应。11.RT-qPCR实验结果表明,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显着增强了该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基因的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12.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剂量CUR体外作用于HCT-116细胞24 h后,与Control组相比,显着升高了Fas、FADD、caspase-8、caspase-3、E-cadherin等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显着抑制了NF-κB、Claudin-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P<0.05)。五、结论1.姜黄素能显着抑制体外培养的结肠癌HCT-116和SW620细胞生长与增殖能力,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特点,且姜黄素对于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能够达到5-FU作用的水平;2.姜黄素可将结肠癌HCT-116细胞阻滞在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从而抑制该细胞的分裂增殖。3.姜黄素显着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和SW620细胞发生凋亡,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且其诱导凋亡能力可达到5-FU作用的水平;4.姜黄素显着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在体内和体外的转移能力,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且CUR的转移抑制能力可达到5-FU的作用水平;5.姜黄素诱导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潜在分子调控机制可能与激活Fas死亡受体通路信号有关;姜黄素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转移的潜在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EMT的发生有关;其共同的上游靶点可能受NF-κB的调控。
祝烨[4](2021)在《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及重楼皂苷Ⅶ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传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化疗药物存在靶特异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多重耐药性等缺点,因而肿瘤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结直癌细胞中的肿瘤干细胞是癌症复发、耐药和转移的主要罪魁祸首。因此针对结肠癌干细胞特性寻找特异性靶点并克服其耐药性,可能成为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的重要途经之一。重楼皂苷Ⅶ是传统中草药重楼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癌活性,但是对结肠癌肿瘤干细胞的作用机制尚未见详细报道。目的:本课题从生物信息数据库及临床病理标本评估结肠癌干细胞标记物CD44的表达情况。然后从细胞水平研究重楼皂苷Ⅶ对人结肠癌细胞干细胞性的影响,及对CD44+结肠癌细胞的特异性抑制效应,初步探讨重楼皂苷Ⅶ作为结肠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方法:通过挖掘TCGA/GTEx数据库数据分析结肠癌相关肿瘤干细胞标记在结肠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收集临床结肠癌制成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肠癌干细胞标志物CD4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44表达情况与一般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MTT法和RTCA法检测重楼皂苷Ⅶ对结肠癌细胞的IC50值;观察重楼皂苷Ⅶ作用后细胞形态、增殖活性、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检测重楼皂苷Ⅶ对结肠癌细胞克隆能力及肿瘤成球能力的影响,重楼皂苷Ⅶ对分选出CD44+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TCGA/GTEx数据库分析显示CD44在结肠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更差的预后相关,同时具有一定的结直肠癌诊断价值。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44在结肠癌肿瘤性腺体组织中呈表达升高,阳性率87.95%;而在正常腺体中不表达。CD44表达与黏液腺癌有关,而与其他一般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通过细胞MTT实验和RTCA实验明确重楼皂苷Ⅶ可抑制CRC细胞系的增殖活性,计算出各细胞在药物作用24h或48h后的IC50。重楼皂苷Ⅶ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改变CRC细胞系细胞形态、抑制克隆数形成、抑制迁移和侵袭能力。并从m RNA水平及蛋白水平降低CD44表达。同时重楼皂苷Ⅶ可特异性显着抑制HCT116和HCT8中CD44+结肠癌细胞的增殖。结论:CD44在人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其表达水平与结肠黏液腺癌有关,但与其他一般临床病理特征无显着相关性。CD44与患者较的差预后相关,可作为结肠癌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分子标志物。重楼皂苷Ⅶ在体外实验中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抑制肿瘤细胞成球能力及肿瘤干细胞性。重楼皂苷Ⅶ对CD44阳性结肠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效应。
王茺茺[5](2021)在《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是世界上死亡率位列第六位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类型主要包括食管鳞状细胞癌和食管腺癌,国内以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居多。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已发现家庭聚集性,说明食管癌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刺猬信号(Hedgehog,Hh)信号通路转录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转录因子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transcription factor 1,Gli1),已被发现在人食管癌样本中高表达,并与其侵袭、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但Gl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具体致癌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Hippo信号通路转录共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1(yes associated protein1,YAP1),已被证实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致癌功能,但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有研究表明Hh与Hippo信号在消化道平滑肌分化以及肝脏再生中存在相互调控,提示Gli1可能与YAP1存在一定的关联。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真核细胞的一种保护性应激反应。过度的ERS则能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但是,适度的ERS却能够使细胞回归稳态而促进细胞存活。已有研究表明激活的ERS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但ERS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功能与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YAP1能够通过上调ATF6调控非折叠蛋白反应,从而抑制肝癌细胞死亡。由此,我们推断:Gli1可能与YAP1协同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和迁移,并参与ERS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调控。目的:研究Gli1协同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1.Real-time PCR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分别观察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E1、EC109、EC9706、KYSE-450细胞以及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中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研究Gli1与YAP1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研究Gli1与YAP1表达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2.Western blot实验检测Gli1或YAP1敲低效率;MTT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评估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迁移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敲低Gli1或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侵袭的影响;TG(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处理TE1细胞48 h诱导内质网应激,对照组则利用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48 h,MTT实验检测敲低Gli1对TE1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毒胡萝卜素处理EC109细胞48 h诱导内质网应激,对照组则利用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48 h,MTT实验检测过表达Gli1对EC109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对TE1和EC109细胞中PARP剪切的影响。3.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检测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E1和EC109细胞以及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的空间相关性;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Gli1与YAP1在TE1和EC109细胞中的结合情况;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探索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4.MTT和裸鼠成瘤实验分别检测Gli1调控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和体内生长的影响。5.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XBP1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IRE1α信号通路下游靶分子JNK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总的JNK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PERK信号通路靶基因CHOP m 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ATF6蛋白和m RNA的影响;Real-time PCR实验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TE1细胞敲低Gli1对ATF6信号通路靶基因Grp94、Ero1Lβ以及Orp150 m RNA表达的影响;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研究Gli1与ATF6表达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关系;MTT、细胞划痕以及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内质网应激条件下,过表达ATF6对TE1细胞生存能力、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挽救实验结合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以及裸鼠肺转移模型实验检测ATF6对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挽救实验结合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实验探究YAP1是否介导了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的上调。结果:1.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1.1 Gli1与YAP1 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Gli1与YAP1 m RNA在EC9706、TE1、EC109、KYSE-450细胞中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1.2 Gli1与YAP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Gli1与YAP1蛋白在EC9706、TE1、EC109、KYSE-450细胞中要高于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系NE-1细胞。1.3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Gli1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Gli1低表达的患者,且YAP1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YAP1低表达的患者。1.4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1.5 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Gli1与YAP1同时呈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总生存率低于Gli1与YAP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2.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迁移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2.1 Gli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敲低Gli1后,TE1和EC109细胞均在第3 d和4 d时细胞存活减少,克隆形成数量减少,细胞划痕的愈合范围缩小,且transwell小室中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2.2 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敲低YAP1后,TE1和EC109细胞均在第3 d和4 d时细胞存活减少,克隆形成数量减少,细胞划痕的愈合范围缩小,且transwell小室中侵袭的细胞数量减少。2.3 Gli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降低了TE1细胞的存活率,过表达Gli1提高了EC109细胞的生存,敲低Gli1上调了TE1和EC109细胞中剪切的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PARP)的表达。3.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3.1 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空间相关性Gli1与YAP1在TE1和EC109细胞以及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中均存在共定位。3.2 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结合情况在TE1和EC109细胞中,Gli1与YAP1存在相互作用。3.3 Gli1与YAP1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3.3.1 Gli1上调YAP1表达的分子机制在TE1和EC109细胞中,敲低Gli1抑制YAP1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Gli1可以上调YAP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丝氨酸127位磷酸化的YAP1以及苏氨酸1079位磷酸化的LATS1蛋白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而LATS1总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过表达Gli1不会引起YAP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3.3.2 YAP1上调Gli1表达的分子机制在TE1和EC109细胞中,敲低YAP1能够显着地抑制Gli1蛋白表达水平;过表达YAP1上调Gli1蛋白表达水平,且呈现剂量依赖;敲低YAP1不会影响Gli1m RNA表达;在TE1和EC109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下调Gli1蛋白表达水平,而当同时过表达YAP1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时,则能够挽救由过表达YAP1引起的Gli1蛋白表达上调。4.Gli1调控YAP1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过表达YAP1或Gli1可以挽救敲低Gli1或YAP1引起的TE1和EC109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降低;过表达YAP1或Gli1可以挽救敲低Gli1或YAP1引起的TE1细胞体内裸鼠成瘤能力降低。5.Gli1调控YAP1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5.1 Gli1对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5.1.1 Gli1对IRE1α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诱导TE1细胞中剪切的XBP1 m RNA表达水平;敲低Gli1上调IRE1α信号通路下游靶分子c-Jun氨基端激酶1(c-Jun N-terminal kinase 1,JNK1)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而总的JNK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5.1.2 Gli1对PERK信号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对TE1细胞中PERK信号通路靶基因CHOP的m RNA表达没有明显影响。5.1.3 Gli1对ATF6信号的调控作用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Gli1抑制TE1细胞中ATF6蛋白和m RNA表达水平;敲低Gli1抑制TE1细胞中ATF6下游靶基因Grp94和Ero1Lβm RNA表达,而对Orp150 m RNA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影响;Gli1与ATF6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5.2 Gli1调控ATF6参与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5.2.1 ATF6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ATF6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增殖;敲低ATF6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5.2.2 ATF6对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敲低ATF6抑制了Gli1介导的食管鳞状细胞癌TE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体内肿瘤转移能力。5.3 YAP1介导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的上调的机制在正常条件和内质网应激条件下,过表达Gli1能够上调EC109细胞中YAP1蛋白表达水平;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YAP1能够挽救EC109细胞中过表达Gli1引起的ATF6蛋白上调;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敲低YAP1能够挽救EC109细胞中过表达Gli1引起的ATF6下游靶基因Grp94和Ero1Lβm RNA表达上调。结论:1.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均呈高表达,两者的高表达均与患者不良预后呈正相关;Gli1与YAP1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Gli1与YAP1同时呈高表达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相对于Gli1与YAP1同时低表达的患者呈现出更加不良的预后。2.Gli1和YAP1均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且Gli1能够帮助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死亡。3.Gli1与YAP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相互作用,且两者形成正反馈调节,机制上Gli1通过调控LATS1上调YAP1表达,YAP1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上调Gli1表达水平。4.Gli1调控YAP1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和体内生长能力。5.Gli1通过上调YAP1诱导ATF6表达,进而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
陆漫漫[6](2021)在《内质网应激参与MDM2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鼠双微基因2(mouse double minute 2,MDM2)是p53最重要的负性调控因子,它通过与p53形成一个自动调节反馈环调控p53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进而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MDM2抑制剂Nutlin-3a在多种肿瘤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近期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参与调控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本课题将从细胞凋亡和内质网应激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索MDM2抑制剂Nutlin-3a的抗肿瘤及调节结肠癌化疗敏感性的可能机制。目的1.明确MDM2抑制剂Nutlin-3a对结肠癌细胞存活、增殖及凋亡的影响。2.探讨内质网应激在Nutlin-3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3.明确Nutlin-3a对结肠癌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1.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RKO、HCT116和LOVO,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2.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结肠癌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肠癌细胞凋亡率;3.利用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结肠癌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变化;4.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以及死亡受体相关蛋白的表达;5.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PCR)检测外源性凋亡途径相关基因m RNA水平的变化;6.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4 AM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浓度Nutlin-3a对结肠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7.利用结肠癌细胞构建裸鼠皮下瘤模型,随机分配后应用不同药物治疗,观察并记录荷瘤小鼠皮下瘤生长速度、重量;8.利用TUNEL法检测结肠癌组织石蜡切片中凋亡情况。结果1.Nutlin-3a可显着减少结肠癌细胞存活、增殖能力,诱导肠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Caspase-8的剪切体的激活。敲低Caspase-8可显着减轻Nutlin-3a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2.Nutlin-3a可显着上调死亡受体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其中,在三种结肠癌细胞中,死亡受体5(DR5)蛋白的上调最显着。干扰DR5可有效抵消Nutlin-3a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减少Nutlin-3a激活的Caspase-3和Caspase-8剪切体的形成。3.Nutlin-3a可显着降低P53突变型结肠癌细胞存活率、诱导其发生凋亡,同时上调其DR5基因及蛋白表达。干扰DR5可效抵消Nutlin-3a对P53突变型结肠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显着减少Nutlin-3a激活的Caspase-3和Caspase-8剪切体的形成。4.Nutlin-3a可显着上调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BIP、P-EIF-2α、ATF4、CHOP、XBP1α的表达。干扰CHOP可减轻Nutlin-3a引起的结肠癌细胞凋亡、减少Nutlin-3a诱导的DR5、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8的表达。Nutlin-3a可以呈时间依赖以及浓度依赖性增加结肠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利用钙离子螯合剂BAPTA作用结肠癌细胞可有效降低Nutlin-3a引起的钙离子浓度并减轻Nutlin-3a诱导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5.体内外实验证明,Nutlin-3a联合应用内质网应激激活剂Tunicamycin/Thapsigargin可显着减小肿瘤体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Nutlin-3a联合化疗药物5FU/TRAIL可显着增加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结论Nutlin-3a可以诱导结肠癌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发生,从而通过内质网应激相关CHOP调控DR5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并增强结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张慧[7](2020)在《下调乙酰辅酶A羧化酶A基因表达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抑制前列腺癌进展》文中认为背景能量代谢重编是肿瘤重要特点,脂肪酸代谢异常是其中之一。近年多项研究表明,肿瘤普遍存在脂肪酶过度表达的状况,众多研究拟探索脂肪酶抑制剂作为癌症潜在治疗方法。本研究旨探索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etyl-CoA Carboxylase-A,ACACA)基因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细胞及线粒体功能,代谢产物和动物体内肿瘤形成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ACACA在人前列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评估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中的情况。公共数据库GEPIA分析ACACA在人前列腺癌及非癌中的表达。细胞功能实验检测前列腺癌低表达ACACA细胞系功能及代谢组学变化。WB检测脂肪酸及酯类代谢途径相关蛋白表达。海马实验检测细胞系线粒体潜能及能量产生变化。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线粒体染色情况。qRT-PCR检测线粒体DNA(mtDNA)。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比色法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NADH)水平。动物体内探讨ACACA对裸鼠肿瘤形成影响。结果1、ACAC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临床TNM分期显示晚期PCa患者ACACA表达水平强于低级别患者。T3强于T2、T1,N1强于N0,M1强于M0,均有统计学差异。GEPIA统计显示前列腺癌患者中ACAC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者。2、细胞功能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ACACA基因后,DU145细胞和PC3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增殖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周期G1期延长。均有统计学意义。3、代谢组学检测显示,敲低ACACA基因后,DU145细胞中有94种代谢物质发生改变,PC3细胞中105种物质发生改变,两种细胞中39种物质同时发生改变。ATP水平在两种细胞中均降低。PC3细胞中敲低ACACA基因后,脂肪酸代谢产物L-棕榈酰肉碱和硬脂肉碱水平减少,相关途径蛋白(FAS,Lipin1,ATP-CL,P-ATP-CL,AceCS1,ACSL1)水平下调。均有统计学意义。4、海马实验显示,敲低ACACA基因后,DU145和PC3细胞中ATP产量,基础呼吸,最大呼吸,储存呼吸能力均下降。实时ATP检测中发现,DU145细胞总ATP产生率下降,线粒体ATP产生率显着下降。5、线粒体荧光染色显示,敲低ACACA基因后,DU145和PC3细胞线粒体染色及平均荧光强度均减弱。DU145和PC3细胞mtDNA均明显降低。且均有统计学差异。6、NAD+/NADH检测发现,敲低ACACA基因后,DU145和PC3细胞中该比值均上升,且细胞内R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7、裸鼠成瘤模型中,实验组肿瘤在各个时间点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重量也明显小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CACA基因的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的TNM分期呈正相关。结果证实,前列腺癌细胞中ACACA的下调通过干扰NAD+/NADH,线粒体ATP产量,mtDNA和ROS水平的平衡而影响线粒体潜力,从而降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测试线粒体潜力和ACACA的表达可能会在将来成为预测目标和治疗方法。
黄莉[8](2020)在《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五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结肠癌的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早期基本无症状。手术是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效果,而中晚期患者通过手术很难根治,手术后容易转移或者复发。而针对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是十字花科植物的硫代葡萄糖苷降解产物,被报道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且对正常组织细胞无任何毒副作用。目前研究认为诱导细胞凋亡是PEITC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机制,而理解PEITC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对于了解其作为临床上有用的化学预防或治疗剂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前期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并且对正常肠的上皮细胞无影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将深入研究PEITC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及其分子机制,并通过裸鼠成瘤模型验证PEITC对结肠癌肿瘤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机制,最后对PEITC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我们选用了 2种不同的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及正常肠上皮细胞(NCM460),用不同浓度的PEITC进行处理,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发现20 μM PEITC的PEITC可以显着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而对正常肠上皮细胞无影响。我们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PEITC促进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通过JC-1和DCFH-DA方法发现PEITC抑制线粒体内膜膜电势并促进ROS产生,提示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我们分离细胞质组分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yto-c和SMAC的表达,发现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的表达,流式细胞仪结果进一步表明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通过anti-SMAC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实验发现PEITC作用后可促进SMAC与Survivin的相互作用,发挥诱导细胞凋亡作用。PEITC通过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及增加细胞凋亡比例,表明PEITC通过ERK/JNK通路介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通过皮下接种法建立裸鼠成瘤模型,发现PEITC抑制结肠癌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促进裸鼠结肠癌皮下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蛋白表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和肝肾功能均无影响。我们研究表明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线粒体途径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证明PEITC抑制裸鼠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并通过SMAC/Survivin信号介导线粒体途径的凋亡,而不影响裸鼠肝肾功能、血常规三系细胞。本论文将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新的方向。
顾焱[9](2020)在《Abhd5/HOXA13促进结肠癌恶性表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及复发的根本原因。自我更新是肿瘤“干性”的基本特征,导致肿瘤无限增殖及复发转移。研究表明,阻断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有效途径,但目前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表观修饰(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对蛋白活性功能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种抑癌基因及癌基因的甲基化修饰与其抑癌或促癌活性密切相关,参与调控肿瘤“干性”表型,但其受何种机制调控尚不明确。深入研究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观修饰的调控机制及其对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可进一步阐释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肿瘤靶向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代谢基因的异常激活或失活成为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课题组成员前期研究成功鉴定出一个新的脂代谢相关抑癌基因,含自水解酶域蛋白5,又称Abhd5(Abhydrolase domain containing 5,Abhd5),其表达缺失可显着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但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Abhd5是体内甘油三酯分解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因子,其本身虽没有脂肪酶的活性,但它可通过激活其他甘油三酯脂肪酶参与调控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过程。本研究发现Abhd5的缺失促进Wnt信号通路的激活,以非β-Catenin依赖性方式增加并维持结肠癌细胞的“干性”,推测Abhd5介导的结肠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改变是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深入探索Abhd5与DPY30相互作用影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1A活性进而维持结肠癌“干性”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阐明了该基因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的分子途径。90%的结肠癌和所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都与Wnt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相关,然而在结肠癌中单纯阻断Wnt信号通路的策略并无显着效果,因此揭示新的靶基因,特别是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基因,将在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发育相关基因参与调控Wnt信号通路并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本研究发现发育相关基因,同源盒基因A13(Homeobox A13,HOXA13),在结肠癌中显着上调,并且其基因高表达显着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为进一步明确HOXA13在结肠癌中的促癌作用,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建立HOXA13敲低及过表达结肠癌细胞模型,深入探索HOXA13在调控Wnt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二、研究目的1.明确Abhd5通过与DPY30相互作用影响SET1A活性,进而调控重要癌基因YAP甲基化激活的分子途径,揭示Abhd5在表观遗传调控中的新功能。2.进一步阐明Abhd5发挥抑癌基因作用的分子途径,为结肠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标。3.探索HOXA13在结肠癌恶性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三、材料与方法1.利用慢病毒载体技术建立Abhd5敲低的HCT-116结肠癌细胞模型,基因敲除技术构建Abhd5肠道特异性敲除APCmin/+小鼠,结合TCGA数据库分析、干细胞成球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学技术、无限稀释成瘤实验、腺相关病毒尾静脉注射等方法,验证Abhd5缺失激活YAP信号对结肠癌“干性”的影响。2.利用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为模型,结合质谱分析、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Co-IP、Chip等实验方法,阐明Abhd5调控YAP翻译后修饰对YAP细胞定位及活性的影响。3.基于慢病毒载体构建Abhd5高低表达的结肠癌细胞系,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免疫荧光、Co-IP等实验技术探索Abhd5调控SET1A对YAP细胞定位的修饰的影响。4.利用核浆分离实验、质谱检测、IP等实验阐明Abhd5调控DPY30核转位影响SET1A活性的分子机制。5.利用结肠癌组织芯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HOXA13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相关性。6.慢病毒载体技术构建HOXA13基因敲低和过表达的人结肠癌细胞系用于体外增殖能力检测及机制研究。四、研究结果1.Abhd5缺失增加CD133+/CD44+及ALDH+细胞比例,显着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干性”,结肠癌细胞敲低Abhd5表达后,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Wnt通路靶基因Met表达升高,且在Abhd5敲低的结肠癌细胞中进一步敲低Met表达可显着逆转细胞自我更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Abhd5缺失激活Wnt通路靶基因Met并非通过经典β-Catenin依赖的途径,β-Catenin的表达活性在Abhd5缺失的结肠癌细胞中无显着变化。继续探索发现在Abhd5敲低的细胞中,YAP信号途径被激活,YAP核定位增加,促进Met的转录表达。2.Abhd5缺失促进SET1A介导的YAP K342甲基化,进而促进YAP核定位及活性。在Abhd5敲低的结肠癌细胞中,YAP在K342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且这种YAP的甲基化依赖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1A的活性。3.Abhd5缺失显着上调SET1A复合物核心亚基DPY30的表达及核转位,且进一步研究发现Abhd5在胞浆中与DPY30发生相互结合而促进DPY30泛素化降解。4.以Abhd5lowDPY30highMethigh为特征的结肠癌患者可从Met抑制剂沃利替尼(Savolitinib)中获益。5.人结肠癌组织中HOXA13的表达较正常组织高,且HOXA13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6.基于慢病毒载体构建HOXA13敲低和过表达的人结肠癌细胞系,使用克隆形成、CCK-8实验和裸鼠移植瘤实验发现HOXA13高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的恶性增殖。7.HOXA13通过β-Catenin依赖的Wnt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的恶性增殖。进一步研究发现Wnt信号通路在HOXA13高表达的结肠癌中显着富集,且HOXA13过表达的结肠癌细胞中β-Catenin的活性明显增加,HOXA13与β-Catenin结合,HOXA13的过表达导致Wnt/β-Catenin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 D1、Met的表达升高。五、结论1.Abhd5缺失通过非β-Catenin依赖的途径激活Wnt信号通路靶基因Met,进而促进结肠癌自我更新能力;2.Abhd5缺失抑制DPY30泛素化降解而促进DPY30入核激活甲基化酶SET1A,进而诱导YAP K342位点甲基化及核定位而持续激活下游基因Met的表达,导致结肠癌细胞“干性”而促进结肠癌恶性进展;3.HOXA13在人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4.HOXA13与β-Catenin结合并促进β-Catenin的核积累,从而导致Wnt通路靶基因Cyclin D1、Met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增强,进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王晓冬[10](2020)在《PD-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程序化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为Ⅰ型跨膜糖蛋白,是免疫应答中重要的负向调控因子。T淋巴细胞的PD-1通过与其配体,PD-1配体 1(PD-1 ligand 1,PD-L1)或PD-1 配体2(PD-1 ligand 2,PD-L2)结合抑制其活化,从而抑制免疫应答。肿瘤细胞通过表达PD-L1或PD-L2,来介导免疫抑制从而发生免疫逃逸。靶向PD-1和PD-L1抗体的治疗机制就是分别与T细胞表面的PD-1或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使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不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活化T细胞,最终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目前,靶向PD-1和PD-L1抗体已用于多种人类肿瘤的治疗,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肾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对PD-1分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者们发现PD-1在某些肿瘤细胞中也有表达,如黑色素瘤和肝癌细胞等。本课题就PD-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以及潜在的分子功能和机制展开研究。首先,我发现PD-1和其配体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的一小部分群体中表达。我们聚焦在NSCLC,通过构建PD-1及其配体PD-L1的敲减细胞系和过表达细胞系发现,PD-1或PD-L1的敲低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克隆形成能力。相反,过表达PD-1或PD-L1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克隆形成能力。这说明,肿瘤细胞内源性PD-1和PD-L1起着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同时,通过建立小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也进一步证实了此功能。然后,我利用Nivolumab,Pembrolizumab和Atezolizumab等靶向PD-1或PD-L1的抗体处理肿瘤细胞发现,肿瘤细胞和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的生长明显加快。分子机制上,我发现,肿瘤细胞内源性的PD-1通过结合配体PD-L1抑制其下游的两大经典信号通路,即AKT和ERK1/2,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总之,本研究表明,PD-1/PD-L1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基因,并且介导了靶向PD-1/PD-L1抗体治疗的效果,因此可作为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
二、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结肠癌 |
2.1.1 结肠癌流行病学 |
2.1.2 结肠癌的发病机制 |
2.1.3 结肠癌的治疗方案 |
2.2 丹参酮ⅡA |
2.2.1 中药的应用现状 |
2.2.2 丹参酮ⅡA的机制研究 |
2.2.3 丹参酮ⅡA的应用 |
2.3 细胞凋亡与活性氧 |
2.3.1 细胞凋亡 |
2.3.2 活性氧 |
2.3.3 ROS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2.4 Nrf2/ARE信号通路 |
2.5 定量蛋白质组学简介 |
2.5.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2.5.2 免标记定量(Label-free quantification)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抗体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主要引物 |
3.1.5 细胞系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CCK8 细胞活性检测 |
3.2.3 克隆形成 |
3.2.4 细胞生长曲线 |
3.2.5 蛋白提取与Western blot |
3.2.6 RNA提取与RT-PCR |
3.2.7 侵袭转移 |
3.2.8 ROS检测 |
3.2.9 ATP水平检测 |
3.2.10 GSH检测 |
3.2.11 质谱分析样品前处理 |
3.2.12 肽段除盐 |
3.2.13 纳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3.2.14 蛋白定性和非标记定量分析 |
3.2.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16 NADPH检测 |
3.2.17 免疫荧光 |
3.2.18 小鼠移植瘤实验 |
3.2.1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3.2.20 核蛋白提取 |
3.2.2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
3.2.22 分子克隆实验 |
3.2.23 统计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 |
4.1.1 丹参酮ⅡA浓度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4.1.2 丹参酮ⅡA时间依赖性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4.1.3 丹参酮ⅡA抑制肠癌细胞生长 |
4.1.4 丹参酮ⅡA抑制异种移植小鼠肿瘤生长 |
4.2 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
4.2.1 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 |
4.2.2 丹参酮ⅡA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 |
4.3 丹参酮ⅡA对结肠癌细胞作用机制的探究 |
4.3.1 丹参酮ⅡA促进HCT-116和LoVo细胞死亡 |
4.3.2 丹参酮ⅡA引起HCT-116和LoVo细胞凋亡 |
4.3.3 丹参酮ⅡA引起肿瘤中Capase3 激活 |
4.3.4 丹参酮ⅡA引起细胞ROS水平升高 |
4.3.5 丹参酮ⅡA降低HCT-116和LoVo细胞内GSH水平 |
4.3.6 丹参酮ⅡA降低HCT-116和LoVo细胞内NADPH水平 |
4.3.7 丹参酮ⅡA降低HCT-116和LoVo细胞的ATP水平 |
4.3.8 NAC和 GSH抑制丹参酮ⅡA引起的细胞死亡 |
4.4 蛋白组学筛选丹参酮ⅡA调控的信号通路 |
4.4.1 丹参酮ⅡA处理结肠癌细胞蛋白质组学筛选 |
4.4.2 丹参酮ⅡA处理结肠癌细胞差异蛋白分析 |
4.5 丹参酮ⅡA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 |
4.5.1 丹参酮ⅡA抑制Nrf2信号通路靶基因的表达 |
4.5.2 丹参酮ⅡA抑制Nrf2的转录活性 |
4.5.3 丹参酮ⅡA抑制Nrf2细胞核定位 |
4.5.4 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Nrf2提高ROS促进细胞凋亡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2)FGF13调节A549细胞ROS生成及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 章 绪论 |
1.1 肺癌概况 |
1.2 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 与肿瘤 |
1.3.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 生物学功能 |
1.3.2 FGF13 与肿瘤的关系 |
1.4 活性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1.4.1 活性氧簇 |
1.4.2 RO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两面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 章 稳定干扰FGF13 的A549 细胞株的建立与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株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TCGA数据库分析 |
2.2.2 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 blot |
2.2.3 FGF13 慢病毒干扰载体构建 |
2.2.4 慢病毒包装与收集 |
2.2.5 慢病毒感染及阳性克隆筛选 |
2.2.6 慢病毒干扰效率鉴定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FGF13 在肺癌细胞中高表达 |
2.3.2 FGF13 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 |
2.3.3 慢病毒的包装及阳性细胞株筛选 |
2.3.4 稳定干扰FGF13 的A549 细胞株的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 章 FGF13 稳定干扰的A549 细胞转录组学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株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测序样品制备 |
3.2.2 转录组测序 |
3.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差异表达基因数量统计分析 |
3.3.2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3.3.3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FGF13 调控A549 细胞中ROS的生成及机制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细胞株及质粒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FGF13 超表达效率鉴定 |
4.2.2 细胞内总ROS水平的检测 |
4.2.3 H_2O_2增加细胞内ROS |
4.2.4 细胞内线粒体ROS水平的检测 |
4.2.5 细胞中总GSH含量的测定 |
4.2.6 细胞中总SOD酶活力的测定 |
4.2.7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FGF13 调控ROS的生成 |
4.3.2 FGF13 对线粒体ROS生成的影响 |
4.3.3 FGF13 抑制NOX4 生成的ROS |
4.3.4 FGF13 通过调控Nrf2 介导的抗氧化体系调节ROS的生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FGF13 通过ROS/Caspase-3 通路调控A549 细胞凋亡 |
5.1 实验材料 |
5.1.1 细胞株 |
5.1.2 实验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 |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5.2.3 细胞内总蛋白质提取 |
5.2.4 Western blot |
5.2.5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荧光显微镜检测FGF13 对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2 流式细胞术分析FGF13 对A549 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3 干扰FGF13 影响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 |
附录1 主要实验试剂与耗材(续) |
附录2 实验仪器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抑制作用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方法 |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细胞培养 |
3.3 实验分组 |
3.4 CCK-8 实验测定CUR作用结肠癌HCT-116 细胞的IC50 |
3.5 CCK-8 实验测定CUR作用结肠癌SW620 细胞的IC50 |
3.6 CCK-8 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和SW620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 |
3.7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生长活力的影响 |
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CUR和5-FU对 HCT-116 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 |
4.2 CUR和5-FU对 SW620 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 |
4.3 CCK-8 实验检测 CUR 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
4.4 CCK-8 实验检测 CUR 对结肠癌 SW620 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 |
4.5 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生长与活力的影响 |
5.讨论 |
第二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周期影响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方法 |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细胞的培养 |
3.3 实验分组 |
3.4 实验步骤 |
3.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5.讨论 |
第三章 姜黄素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及其机理的研究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方法 |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细胞的培养 |
3.3 实验分组 |
3.4 AO/EB 荧光双染法观察 CUR 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3.5 Anne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 CUR 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 |
3.6 RT-qPCR方法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Fas、FADD、caspase-8、caspase-3 m RNA表达的影响 |
3.7 WB方法检测CUR对 HCT-116 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CUR对结肠癌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4.2 CUR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效应 |
4.3 CUR对结肠癌细胞 HCT-116 细胞 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mRNA表达的影响 |
4.4 CUR对 HCT-116 细胞NF-κB、Fas、FADD、caspase-8、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5.讨论 |
第四章 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及耗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原理 |
3.实验方法 |
3.1 药物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细胞的培养 |
3.3 实验分组 |
3.4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5 Transwell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3.6 人工转移模型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在肺中转移的影响 |
3.7 明胶酶谱实验检测CUR对结肠癌HCT-116 细胞MMP-9表达的影响 |
3.8 WB方法检测CUR对结肠癌细胞E-cadherin、Claudin-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4.实验结果 |
4.1 CUR对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4.2 CUR对结肠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4.3 CUR对结肠癌细胞在肺中转移的影响 |
4.4 CUR对结肠癌细胞MMP-9 表达的影响 |
4.5 CUR对结肠癌细胞E-cadherin、Claudin-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5.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姜黄素抗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
致谢 |
(4)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及重楼皂苷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实验材料 |
1.1 细胞 |
1.2 临床结直肠癌标本 |
1.3 qRT-PCR引物序列 |
1.4 仪器设备 |
1.5 主要试剂 |
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实验方法 |
2.1 结肠癌标本取材与固定 |
2.2 石蜡切片制片 |
2.3 HE染色 |
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5 细胞复苏 |
2.6 细胞冻存 |
2.7 细胞培养 |
2.8 生物信息数据分析 |
2.9 MTT实验 |
2.10 RTCA实验 |
2.11 细胞划痕实验 |
2.12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
2.13 肿瘤球形成能力实验 |
2.14 磁珠分选细胞 |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6 免疫印迹实验 |
2.17 统计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1.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CD44在结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 |
2.CD4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患者预后有关 |
3.CD44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 |
4.CD44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5.重楼皂苷Ⅶ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
6.重楼皂苷Ⅶ可减少结肠癌细胞的克隆集落形成 |
7.重楼皂苷Ⅶ可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能力 |
8.重楼皂苷Ⅶ可抑制结肠癌细胞肿瘤成球能力 |
9.重楼皂苷Ⅶ可降低结肠癌细胞CD44的表达 |
10.重楼皂苷Ⅶ对CD44~+结肠癌细胞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40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楼皂苷抗肿瘤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实验材料 |
2.1 患者标本的收集 |
2.2 实验动物 |
2.3 主要试剂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Real-time PCR实验 |
3.2 Western blot实验 |
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
3.4 细胞培养及转染 |
3.5 MTT实验 |
3.6 克隆形成实验 |
3.7 细胞划痕实验 |
3.8 Transwell侵袭实验 |
3.9 细胞免疫荧光 |
3.10 组织免疫荧光 |
3.11 免疫共沉淀 |
3.12 裸鼠成瘤实验 |
3.13 裸鼠肺转移模型 |
3.14 H&E染色 |
3.15 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
4.1.1 Gli1与YAP1 m 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1.2 Gli1与YAP1 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4.1.3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1.4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的相关性 |
4.1.5 Gli1与YAP1 在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同时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2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侵袭以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
4.2.1 Gli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4.2.2 YAP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4.2.3 Gli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 |
4.3 Gli1对YAP1 信号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
4.3.1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空间相关性 |
4.3.2 Gli1与YAP1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结合情况 |
4.3.3 Gli1与YAP1 相互调控的分子机制 |
4.4 Gli1 调控YAP1 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
4.5 Gli1 调控YAP1 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抵抗内质网应激的分子机制 |
4.5.1 Gli1 对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
4.5.2 Gli1 调控ATF6 参与对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4.5.3 YAP1 介导内质网应激条件下Gli1对ATF6 的上调的机制 |
5.讨论 |
6.结论 |
7.创新之处 |
8.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Hedgehog信号通路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内质网应激参与MDM2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MDM2 抑制剂Nutlin-3a抑制结肠癌细胞存活、增殖并诱导其死亡受体途径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二部分 死亡受体通路通过DR5 参与调控Nutlin-3a诱导的细胞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三部分 Nutlin-3a不依赖于P53 表型调控结肠癌细胞DR5 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四部分 Nutlin-3a通过活化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调控DR5 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五部分 体内外实验明确联合内质网应激激活剂可以增强Nutlin-3a诱导的细胞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第六部分 体内外实验明确联合Nutlin-3a可以增加结肠癌细胞对5-FU、TRAIL的敏感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内质网应激参与细胞凋亡与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下调乙酰辅酶A羧化酶A基因表达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抑制前列腺癌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前列腺癌概述 |
1.2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改变 |
1.3 脂代谢与肿瘤 |
1.4 ACACA的一般特点 |
1.5 ACACA的功能区划分 |
1.6 ACACA的生理功能 |
1.6.1 ACACA的生理功能 |
1.6.2 ACACB的生理功能 |
1.7 ACACA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及相关信号通路 |
1.7.1 ACACA调控肿瘤的分子机制 |
1.7.2 肿瘤中ACACA相关信号通路 |
1.8 靶向ACACA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8.1 TOFA |
1.8.2 ND-630 |
1.8.3 ND-646 |
1.8.4 BAY ACC002 |
1.8.5 ACACA活性的新型调节剂 |
1.9 ACACA与脂代谢在肿瘤细胞中的调节 |
1.9.1 阻止脂肪酸合成 |
1.9.2 阻断脂肪酸合成基因的表达 |
1.9.3 增加脂肪酸降解 |
1.9.4 将脂肪酸转移到储存中或阻止脂肪酸从储存中释放 |
1.10 目前ACACA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
1.10.1 ACACA在头颈细胞癌中的研究 |
1.10.2 ACAC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 |
1.10.3 ACAC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
1.10.4 ACACA与p-ACAC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 |
1.10.5 ACACA在胃癌中的研究 |
1.10.6 ACACA在肝癌中的研究 |
1.10.7 ACACA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 |
1.11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前列腺癌患者组织芯片 |
2.1.2 实验细胞株 |
2.1.3 实验动物 |
2.1.4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1.5 实验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及评分方法 |
2.2.2 细胞培养冻存和复苏 |
2.2.3 载体设计和细胞系构建 |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
2.2.5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2.6 细胞功能实验 |
2.2.7 液相色谱-质谱检测(LC-MS)细胞代谢组学检测 |
2.2.8 海马线粒体压力检测 |
2.2.9 海马XF-ATP效率实时检测 |
2.2.10 海马XF糖酵解速率检测 |
2.2.11 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线粒体示踪 |
2.2.12 比色法检测NAD+/NADH水平 |
2.2.1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 |
2.2.14 动物实验构建裸鼠肿瘤模型 |
2.2.1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ACAC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上调其表达与TNM分期有关 |
3.2 ACACA基因低表达的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和PC3)构建 |
3.3 敲低ACACA基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PC3)功能 |
3.4 ACACA基因对前列腺癌细胞(DU145和PC3)凋亡的影响 |
3.5 抑制ACACA基因影响DU145和PC3细胞ATP水平 |
3.6 PC3细胞中敲低ACACA基因后降低L-棕桐酰肉碱和硬脂肉碱水平及代谢途径相关蛋白表达 |
3.7 敲低前列腺癌细胞系ACACA基因抑制线粒体-ATP水平和线粒体潜能 |
3.8 ACACA能影响线粒体MTDNA及染色情况 |
3.9 ACACA基因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系NAD+/NADH比值和ROS水平 |
3.10 敲低ACACA基因后将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形成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1种肿瘤简称 |
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结直肠癌 |
1.2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
1.3 细胞凋亡通路及其调控机制 |
1.4 异硫氰酸苯乙酯(PEITC)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EITC对结肠癌发展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主要实验仪器 |
2.2.2 细胞株 |
2.2.3 主要实验试剂 |
2.3 主要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3.2 MTT检测细胞增殖 |
2.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3.4 克隆形成实验 |
2.3.5 细胞划痕实验 |
2.3.6 Transwell侵袭实验 |
2.3.7 统计学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 |
2.4.2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2.4.3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集落形成 |
2.4.4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
2.4.5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侵袭 |
2.5 讨论 |
2.6 结论 |
第三章 PEITC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3.2.2 主要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q-PCR |
3.3.3 Western blot |
3.3.4 OPA1多聚物和可溶性OPA1检测 |
3.3.5 用JC-1染色检测线粒体内膜膜电位 |
3.3.6 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 |
3.3.7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活化 |
3.4.2 PEITC抑制结肠癌细胞的OPA1多聚物的形成,增加可溶性OPA1表达 |
3.4.3 PEITC下调结肠癌细胞的线粒体内膜膜电势 |
3.4.4 PEITC上调结肠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
3.4.5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的BAX/BCL-2比值 |
3.4.6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H2A.X磷酸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PEITC通过SMAC/Survivin信号通路调控结肠癌细胞凋亡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实验仪器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SiRNA处理细胞 |
4.3.3 细胞质组分分离 |
4.3.4 Western blot |
4.3.5 流式检测细胞凋亡 |
4.3.6 免疫共沉淀 |
4.3.7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SMAC和Cyto-c的表达 |
4.4.2 PEITC通过SMAC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
4.4.3 PEITC诱导结肠癌细胞SMAC与Survivin结合 |
4.4.4 PEITC促进结肠癌细胞ERK和JNK蛋白的磷酸化 |
4.4.5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
4.4.6 PEITC通过ERK和JNK通路促进细胞凋亡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利用结肠癌裸鼠成瘤模型评价PEITC的抑癌效果及安全性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主要实验仪器 |
5.2.2 主要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SPF级动物饲养 |
5.3.3 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建立 |
5.3.4 实时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 |
5.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5.3.6 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PEITC抑制结肠癌肿瘤的生长 |
5.4.2 PEITC促进结裸鼠结肠癌肿瘤中线粒体途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SMAC,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 |
5.4.3 PEITC对裸鼠血常规三系细胞数量无影响 |
5.4.4 PEITC对裸鼠肝肾功能无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和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硫氰酸苯乙酯抗肿瘤凋亡机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致谢 |
(9)Abhd5/HOXA13促进结肠癌恶性表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Abhd5缺失调节YAP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自我更新 |
2.1 Abhd5缺失促进结肠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
2.2 ABHD5缺失通过非β-Catenin依赖途径激活Wnt通路靶基因Met,进而促进结肠癌细胞自我更新能力 |
2.3 Abhd5缺失促进YAP核定位及活性,进而激活Wnt靶基因Met的表达 |
2.4 小结 |
第三章 Abhd5通过调节SET1A活性调控YAP赖氨酸342位点甲基化对结肠癌“干性”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作用 |
3.1 Abhd5缺失诱导YAP K342甲基化,进而促进YAP核定位及活性 |
3.2 Abhd5缺失促进SET1A介导的YAP K342甲基化,进而促进YAP核定位及活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Abhd5调控DPY30蛋白稳定性及入核影响SET1A活性的分子机制 |
4.1 Abhd5缺失通过非PNPLA2依赖途径促进SET1A诱导的YAP甲基化 |
4.2 Abhd5在胞浆中结合SET1A辅助蛋白DPY30促进其泛素化降解,进而抑制DPY30入核发挥其促SET1A诱导YAPK342甲基化 |
4.3 Met的药理学抑制作用可降低Abhd5~(low)DPY30~(high)Met~(high)肿瘤的原代结肠癌细胞的干性 |
4.4 小结 |
4.5 部分总结 |
第五章 同源盒转录因子HOXA13对结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5.1 同源盒转录因子HOXA13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 |
5.2 同源盒转录因子HOXA13对结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
5.3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结肠癌的表观遗传学: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潜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PD-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肿瘤的分子基础 |
1.1.1 肿瘤的定义及特征 |
1.1.2 肿瘤的驱动突变 |
1.1.3 肿瘤的免疫逃逸 |
1.2 PD-1/PD-L1及免疫抑制 |
1.2.1 PD-1/PD-L1的分子结构和表达 |
1.2.2 PD-1/PD-L1的免疫抑制功能 |
1.3 肿瘤的免疫治疗 |
1.3.1 免疫治疗的发展 |
1.3.2 基于PD-1/PD-L1通路的免疫治疗 |
1.3.3 假进展与超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系 |
2.1.2 人肿瘤标本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分子克隆 |
2.2.3 慢病毒包装 |
2.2.4 siRNA干扰实验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 |
2.2.6 免疫印迹(Immunoblot) |
2.2.7 流式细胞术(Fluorescence activated Cell Sorting,FACS) |
2.2.8 细胞增殖实验 |
2.2.9 免疫组化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 |
2.2.10 CFSE细胞增殖实验 |
2.2.11 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eal 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 |
2.2.12 小鼠实验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PD-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表达 |
3.1.1 转录组分析 |
3.1.2 PD-1在肿瘤细胞中表达 |
3.1.3 PD-1在病人肿瘤组织中表达 |
3.1.4 IFN-γ可诱导PD-L1的表达 |
3.1.5 IFN-α可诱导PD-1和PD-L1的转录 |
3.2 PD-1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 |
3.2.1 敲低或过表达PDCD1细胞系的构建 |
3.2.2 PD-1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
3.2.3 PD-1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3.2.4 PD-1抑制AKT和ERK1/2通路的活化 |
3.3 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 |
3.3.1 敲低或过表达PDCD1LG1细胞系的构建 |
3.3.2 PD-L1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
3.3.3 PD-L1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
3.3.4 PD-L1抑制AKT和ERK1/2通路的活化 |
3.4 PD-1和PD-L1在体内的功能 |
3.4.1 PD-1抑制体内的成瘤 |
3.4.2 PD-1抑制体内肿瘤的AKT和ERK1/2通路的活化 |
3.4.3 PD-L1抑制体内的成瘤 |
3.4.4 PD-L1抑制体内肿瘤的AKT和ERK1/2通路的活化 |
3.5 PD-1/PD-L1轴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和信号通路 |
3.5.1 PD-1传导信号依赖于ITIM和ITSM |
3.5.2 PD-1传导信号不依赖于SHP-2 |
3.5.3 PD-1通过PD-L1发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功能 |
3.6 靶向PD-1/PD-L1抗体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 |
3.6.1 靶向PD-1/PD-L1抗体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
3.6.2 靶向PD-1/PD-L1抗体活化AKT和ERK1/2信号通路 |
3.6.3 靶向PD-1/PD-L1抗体促进小鼠肿瘤的生长 |
3.6.4 靶向PD-1/PD-L1抗体活化小鼠肿瘤的AKT和ERK1/2信号通路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附件 |
四、EXPRESSION OF Fas LIGAND IN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LINES(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抑制Nrf2/ARE信号通路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 薛均来. 吉林大学, 2021(01)
- [2]FGF13调节A549细胞ROS生成及凋亡的机制研究[D]. 刘天宇. 陕西理工大学, 2021
- [3]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与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向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结直肠癌中CD44的表达及重楼皂苷Ⅶ的干预研究[D]. 祝烨.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1)
- [5]Gli1上调YAP1表达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 王茺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内质网应激参与MDM2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D]. 陆漫漫.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下调乙酰辅酶A羧化酶A基因表达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抑制前列腺癌进展[D]. 张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PEITC调控结肠癌凋亡的机制研究及安全性评估[D]. 黄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9]Abhd5/HOXA13促进结肠癌恶性表型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顾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10]PD-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功能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 王晓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