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四种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桃树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21)在《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湖南衡阳桃品种生物学特性与果实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以衡阳四个主栽桃品种为试材,分别为菁香桃、脆蜜桃、大久保、锦绣黄桃,通过测定桃品种物候期、植物学特征及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变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等内容,比较分析桃品种生长发育阶段品质指标变化,为提升桃品种品质和产量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菁香桃生长规律与其他三个桃品种呈显着差异。菁香桃与其他品种物候期呈显着差异,3月初萌芽,开花始于3月中旬,盛花期为3月下旬,花期为4月初,开花期持续9-10天,果实成熟期为8月中下旬,落叶期为11月中旬,之后进入休眠状态。大久保叶片长、宽,株高与地径长势及坐果率较为显着,数值分别为 17.06±0.38d、4.21±0.12a、42.12±3.13aA、42.12±3.13aA、4.66±0.48 cm;桃品种生长发育习性中,菁香桃萌芽率及成枝率较高,为93.80%,脆蜜桃短果枝率较高,为57.3%;脆蜜桃和菁香桃花粉生活力较高,分别为70.1%、61.3%,菁香桃和大久保花粉萌发率较高,分别为60.7%、49.6%。从果实品质来看,成熟期菁香桃果实横纵径、果形指标突出,大久保果实各项指标最低。(2)四个品种光合特性呈显着差异。菁香桃比叶重数值较高,大久保较低,品种均值相差165.43 mg/dm2;脆蜜桃叶绿素a+b值较高,为3.29 mg/g,菁香桃的叶绿素a/b值较高,为2.15 mg/g。光合速率日变化中,不同桃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呈“双S”型,脆蜜桃Pn值在10:00 a.m呈最大值,比炎陵黄桃提前2h,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气孔导度变化呈“双峰型”,而大久保呈“W型”,锦绣黄桃Ci日变化均值最大,脆蜜桃Ci日变化均值最小。(3)从不同桃品种果实综合特性比较来看,菁香桃果实综合性状最好,色泽青翠,着色全面,青、脆、甜。桃果实生长发育阶段,菁香桃单果重与其他三个品种呈显着差异性,其果实纵横径较低,而大久保果实横纵径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四种桃品种的果实发育变化规律一致,桃品种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趋势均为“增长-下降-增长-下降”。成熟期时,菁香桃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含量较高,分别为11.63 mg/g、21.54 mg·g-1FW;锦绣黄桃果糖、VC 含量较高,分别为 51.31 mg/g、24.87 mg/g;锦绣黄桃可滴定酸含量与总糖含量较高,分别为0.69 mmol/100g、55.04 mg/g;脆蜜桃总糖含量较高,为0.65mg/g。在花后25d-45d,菁香桃果肉叶绿素含量表现较为活跃,其花青素及类胡萝卜素在发育后期表现活跃,且其花青苷与类胡萝卜素之间呈正相关,有利果实色素积累。(4)针对衡阳主栽品种菁香桃进行不同栽培技术管理,以改善桃品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研究结果表明:CPPU对果实纵、横径及单果重均有显着的增大作用,并且GA3+CPPU组合处理(200mg/L+15 mg/L)对果实营养物质剂有提高作用。在疏花疏果方式中,二次疏果和报纸套袋较为合适。在不同配比施肥中,N2P1K2处理表现较为良好,2018-2019年单果重、挂果重和产量分别提升11.9%、33.9%及27.7%。综上所述,在四个不同桃品种中,晚熟菁香桃果实品质优良,抗逆性良好,结合适配的栽植管理措施适宜在南方地区推广种植。
李焦生,杜宇茜,宋健,陈烝,马广源[2](2021)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植保所")两个典型的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例,介绍了基地开展成果转化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做法,并从完善激励机制、确保企业主导地位、打造农业高端产品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基地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王东[3](2021)在《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地理生态和自然资源差异、个体禀赋差异等因素造成的人类物质和生活资源匮乏的综合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长足发展。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需要啃剩下的“硬骨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从全面小康补短板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河南省兰考县,已于2017年初宣布脱贫,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摘帽”贫困县,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借鉴。选取兰考县这一典型区域,以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一是梳理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历史过程,深化对扶贫课题的研究;二是总结兰考县精准扶贫的经验,为全国扶贫工作提供借鉴;三是丰富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拓宽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第一章考察兰考县精准扶贫的背景和成效总结。从兰考县的自然区位、经济社会发展及区域贫困状况,回顾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进而总结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兰考县的扶贫历程,最后在中国农村扶贫的历史进程中概括兰考精准扶贫的实践,将其置于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中。第二章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建档立卡初步确认扶贫对象,针对建档立卡存在的识别不精准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回头看”精准再识别,确保扶贫对象准确。最后通过对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程序和成效的考察,总结这一过程的经验启示。第三章精准发展扶贫项目。在对项目分类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兰考县扶贫项目的确认和管理过程,并以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为例做详细考证。在发展扶贫项目方面,兰考县积极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破解脱贫攻坚中的关键制约,推进扶贫项目落实,并且能够关注到项目间的连续性,统筹整合资源,但也存在有些项目选择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第四章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梳理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及投入方向,详细考察兰考县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情况,并选取利用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的实际案例,解析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和成效。在扶贫资金分配上兰考县探索出了“先拨付、后报账,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资金分配运行机制;也关注到扶贫过程中存在的扶贫资金来源不合理、资金滞留问题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项目实施较慢、相关制度和人员配套不够完善等问题。第五章精准选择到户措施。通过梳理“六到户”分析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进而考察“三保障,五政策”的精准到户具体措施,梳理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的全过程。同时,以许河乡东埽怀村为例实证考察精准到户的具体流程和内容。从前期宣传、动员,到过程严格监督管理、突出重点,再到最后严把验收考核等角度分析兰考县精准到户的经验。第六章精准因村派人。在强调精准派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论文考察了兰考县扶贫队伍构成和管理制度,以张命月等扶贫干部为典型分析兰考县扶贫干部的培养过程。兰考县把“扶贫队伍”作为承接贫困户与扶贫措施的中间环节,优化选人体制、精化工作内容、严格队伍管理,基本做到“选对了人”、“人尽其力”,将人的优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第七章精准考核脱贫成效。首先梳理国家关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然后从各部门自查、第三方评估、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等阶段详细梳理兰考县脱贫考核的过程。最后总结兰考县脱贫程序的经验并总结不足。第八章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和启示。从兰考县精准扶贫经验探寻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系统总结精准扶贫实践成就,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成功典范。
康梦天[4](2019)在《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本研究项目旨在对里寨村及周边村庄的农田进行规划,以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城乡统筹建设新形象的目的。本文通过整理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总结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功能,分析国内农业观光园规划与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景观规划方法。通过对盐城伍佑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上海奉贤杭州湾农业观光园、南京禄口航空农业园、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安徽阜阳生态农业观光园五大案例的概况、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借鉴这些案例的优点和经验,农业观光园应以发展当地产业为核心,深度挖掘当地生态价值;通过打造独特的农业景观来展现当地特色。本文通过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背景、基地现状条件、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对以上要素的分析确定其规划理念为“产业联动、观光农园”,遵循发展性、生态性、景观多样性等规划原则。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形成了“一带、六区”的空间格局。整个农业观光园共分为6个区:入口展示区、观光休闲区、滨水体验区、特色农业观光区、高效产业示范区、生态防护区。入口展示区功能定位为游客集散、展示公园文化、为园区游客提供各项服务;观光游览区位于园区的核心位置,主要开展生态旅游、观光游览、户外健身活动等;滨水体验区内水系为人造水系,亲水形式多样,功能定位为联动各区、提升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特色农业观光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开展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农作物的采摘及采摘后的加工体验等;高效产业示范区主要用来栽植当地的特色农作物,创造经济价值;生态防护区主要是将园区外界隔离起到防护作用,并为游客提供一个原始的休闲空间及野营活动场所。通过对场地内的道路、植物、建筑、服务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规划方案,把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建设成为生态、现代、田园、体验、科普、观光一体化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园。
时明[5](2014)在《桃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以当涂县挑花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既在理论上丰富对中国桃文化的认识,又在实践中探索桃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以实现桃文化的世代传承和桃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桃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我国桃文化发展历程、系统归纳桃文化内涵和旅游开发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我国桃文化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桃文化旅游开发原则和对策,并以当涂县桃花村为具体案例,提出桃花村旅游开发思路和建议。具体表现为:一、从桃概况介绍入手,将桃文化的衍生发展历程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和当代六个阶段,比较展示我国不同阶段的桃文化观。二、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解读桃文化的深厚内涵,即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医治文化、审美文化、寓意文化和信仰文化,并提出其在美学观赏、营养保健、文学艺术和民俗文化四个方面的旅游开发价值,为桃文化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三、通过对当前我国桃文化旅游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桃文化旅游开发普遍存在桃文化旅游意识不足、桃文化资源利用不够、桃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桃文化产业链条不全、桃文化节庆影响不强等问题,并在对以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桃文化旅游开发相关对策。四、以当涂县桃花村为个案,在归纳其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鲜桃种植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开发条件展开分析,针对目前桃花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硬件配套缺少、软件支撑缺失、文化特色缺乏、个性内涵缺欠等问题,提出应采取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服务意识、丰化旅游产品内容、异化旅游节庆主题等对策,并借力美好乡村建设,打造“画里山水,诗中李白,农家桃花,四季休闲”的桃花村旅游品牌形象。同时,提出建设“桃文化凤情园”的构想,为桃文化在观光桃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罗海蓉[6](2014)在《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文中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县域经济的农业属性决定了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基于此,本文将耦合理论引入产业的规划中,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结合实证案例,研究农业和旅游业之间内在耦合关系,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旅游农业发展作了理论综述,扩充了研究背景。然后根据逻辑推演,用LEPEST&SWOT复合分析法选取农业类型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引入耦合理论,以及本文中所涉及的两个耦合子系统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规划发展的相关理论,搭建规划依据的理论框架。在理论框架下,选取农业和旅游业的耦合要素,通过同质耦合键进行耦合,两个产业的发展如同双螺旋结构在同质耦合键的作用下不断上升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新体系,实现耦合功能。最后,本文以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设计为例,在县域内最主要的南北交通干线沿线两侧空间规划建设系列桃生产基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与交通轴线的耦合关系;并在沿轴线桃基地内规划设计了具有桃文化内涵的“十八景园”,建立了基地与景园的同质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交通轴线和文化游线的双重耦合关系,打造了具有桃文化足迹的游览线路,构建了泗阳桃文化旅游的灵魂。耦合新体系从结构上通过轴线形成文化内涵丰富的“十八景园”的序列空间。耦合的新体系促进桃生产和桃旅游业共同发展,新的耦合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全面推动了泗阳县经济发展。
吉炳轩[7](2014)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文中提出土地是宝中之宝,这是人人皆知的最为普遍而又十分简单的道理。就是这最为普遍而又简单的道理,人在丰衣足食,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则往往被忽视。肆意毁坏土地、任意侵占耕地的事件时有发生。毁林、毁草、毁耕地开发矿业,圈占耕地来开发房地产,以土地换开发,以土地来经营城?
吉炳轩[8](2014)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文中指出土地,尤其是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财富。有了土地,就能生产粮食、种植果菜、美化环境、建设城镇等。但如果没有了土地或任意侵占土地致使土地大幅度减少,将会给人类带来饥饿、贫穷,乃至灾难。历史上,多数战争是因为土地而爆发的,许许多多的群体性事件乃至人相食的悲惨事件也是因为饥荒、争夺土地而发生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整个人类
唐敏锋[9](2013)在《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以广元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出台和实施都具有特殊的背景含义和深远的战略考虑。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不仅关系到工程成果的实现和巩固,而且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乃至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包括收入结构影响和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效益影响。参与此过程的农户要么转移到更有收益的其他农业生产或者非农生产,要么退耕土地在未来能够直接为农户带来更高的稳定收入,才能保证参与农户不会复耕。如果上述农业和农村生产以及收入结构的调整没有到位,退耕户将可能复垦。退耕还林工程从1999年开始试点,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11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工程实施的成果如何,能否实现长期的经济可持续?本文选取四川省盆周北部山区的生态重点市广元市为研究样本区,选取该市三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县(区):利州区、元坝区和青川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区分退耕户和非退耕户的基础上,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收入和退耕地收益影响的两个角度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是否达到了调整农户收入和产业结构目标,从而论证退耕还林工程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主要结论如下:(1)从退耕户与非退耕户2006年和2010年的收入差距分析两者种养殖业的产量和现金收入差距,以及非农收入中的务工收入差距。退耕农户来自种养殖业的收入明显少于非退耕户,且产量下降明显。从收入结构来看,退耕还林没有实现调整退耕户收入结构的目标,农户收入以不稳定及层次低的务工收入为主。尽管工程区农户的总收入有所提高,但粮食、蔬菜、猪肉等消费支出增加,生活改善不明显。随着粮食种植的相对效益显现,不排除退耕户复耕的可能性。工程区替代性的种养殖业还未建立起来,农户不稳定的劳务输出对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构成威胁。(2)在对退耕还林地的分析方面,首先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退耕地块的目标瞄准性进行分析,发现当前退耕地块的选择基本符合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但也存在将路边地进行退耕从而给退耕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的现象。从退耕地的经济收益来看,工程区农户户均林地面积大,有很大的增收潜力。但目前,退耕还林种植的兼用林依然处于效益初期,收益潜力还未全部体现。未来看,退耕还林地的收益受到市场的影响有可能出现“退耕经济”,损害退耕户的经济收入,从而影响工程成果的维护。现有的林地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林地的收益。工程实施区林地经营模式以家庭经营为主,林地市场流转比例低,不利于林地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林地的产权缺失随着工程实施进入第二轮补助阶段越加明显,对退耕还生态林的采伐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现有的政策法规缺乏明确规定。退耕户无法从退耕林地受益,影响农户的管护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激励农户对林地的投资热情。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退耕还林工程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面临考验,需要国家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①创新和完善退耕还林经营模式,采用联户经营、入股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林地经营水平:②加大科技支撑,对退耕农户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户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退耕农民的就业技能;③政府要积极落实退耕还林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④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把退耕农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实行企业与农户相互联结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⑤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制定以退耕还林产权或经济林的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办法。
徐嘉蔚[10](2013)在《无锡阳山创意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观光园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项目实践和研究论文十分丰富,但对农业主题文化园区的研究还不多。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各类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园的发展与规划建设,专门阐述了桃主题文化园的概念,是指以桃树为载体,集桃种质资源圃、桃优良品种园、桃科技应用示范、桃传统农艺挖掘、桃优良文化集展、农业科普教育、观光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桃主题农园;并对上海南汇桃花村、张家港水蜜桃科技示范园、南国桃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及深州蜜桃观光园等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包括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等在内容的桃主题文化园规划设计模式。实证研究了“无锡阳山创意桃园”的规划与设计,图文并茂阐述了项目概况与条件、规划依据、规划原则、思路、目标和功能分区,将项目区分为休闲观光桃园区、科技示范桃园区以及试验研究桃园区三个分区,完成了园区道路交通、水利水系、绿化、景观体系、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设计,提出了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
二、介绍四种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桃树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四种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桃树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我国桃文化 |
1.2 我国桃的栽培历史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1 国外桃品种发展现状 |
1.3.2 国内桃品种研究现状 |
1.4 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
1.4.1 桃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4.2 桃的果实发育规律研究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2 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及实验材料 |
2.1.2 物候期观测 |
2.1.3 植物学特征研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物候期研究 |
2.2.2 植物学特征 |
3 光合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比叶重测定 |
3.1.3 叶绿素测定 |
3.1.4 光合日变化规律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比叶重 |
3.2.2 叶绿素含量比较 |
3.2.3 光合特性 |
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
4.1.3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
4.1.4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果实外观品质研究 |
4.2.2 果实营养物质研究 |
4.2.3 果实色素类物质变化研究 |
5 栽培技术措施对菁香桃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地概况 |
5.1.3 试验药品与仪器 |
5.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5.2.1 试验内容 |
5.2.2 试验内容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GA_3与CPPU对果实品质影响 |
5.4.2 疏果套袋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4.3 施肥处理对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物候期 |
6.2.2 植物学特征 |
6.2.3 光合特性 |
6.2.4 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
6.2.5 栽培技术措施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地开展成果转化取得的成效 |
1.1 顺平桃产业示范基地 |
1.2 饶阳品牌蔬菜工作站 |
2 基地开展成果转化的做法与经验 |
2.1 坚持不懈地进行基地建设 |
2.2 发挥专业特色与自身优势 |
2.3 科研项目立足生产实际,基地建设符合市场需求 |
3 加强基地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
3.1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
3.2 确保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
3.3 打造高端农业产品,推动科企合作共赢 |
3.4 创新服务模式 |
(3)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及主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与效果 |
第一节 兰考县概况 |
一、兰考县自然区位 |
二、兰考县经济社会状况 |
三、治沙治贫中凝炼焦裕禄精神 |
四、兰考县区域贫困状况 |
第二节 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和成效 |
一、兰考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历史背景 |
二、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实践 |
三、十八大前兰考县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和困难 |
第三节 新时代兰考县实施精准扶贫 |
一、兰考落实精准扶贫的条件和背景 |
二、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的实践 |
三、兰考县落实精准扶贫成效显着 |
第二章 兰考县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
第一节 建档立卡确认贫困对象 |
一、贫困村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二、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方法和步骤 |
三、精准识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精准再识别贫困对象 |
一、“回头看”把握三大工作要求 |
二、“回头看”找准四个核查内容 |
三、“回头看”把握六个工作方法 |
四、精准再识别的成效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识别的经验启示 |
第三章 兰考县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
第一节 扶贫项目概况 |
一、扶贫项目分类 |
二、扶贫项目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扶贫项目确认过程及其管理 |
一、项目申报和审批制度 |
二、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基本要求 |
三、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兰考县堌阳镇推进实施扶贫项目 |
一、堌阳镇依靠民族乐器产业实现脱贫的优势 |
二、依托民族乐器产业园,形成集聚效应 |
三、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脱贫的启示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发展扶贫项目的经验启示 |
第四章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
第一节 扶贫资金的来源及投入方向 |
一、扶贫资金的来源构成 |
二、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向 |
第二节 扶贫资金的统筹使用 |
一、精准落实扶贫资金及成效 |
二、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精准使用资金的案例分析 |
一、有效利用财政资金 |
二、有力撬动金融资金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的经验启示 |
第五章 兰考县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第一节 精准到户的基本内容 |
一、建档立卡到户 |
二、结对帮扶到户 |
三、项目覆盖到户 |
四、工作指导到户 |
五、排难攻坚到户 |
六、统计抽查到户 |
第二节 精准到户的具体措施 |
一、“三保障”推进社会福利到户 |
二、“五政策”实现生产帮扶到户 |
第三节 兰考县许河乡东埽怀村精准选择到户措施 |
一、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
二、针对不同致贫原因采取差异化脱贫措施 |
三、针对多原因致贫采取多维度脱贫措施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到户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兰考县精准因村派人 |
第一节 精准派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二节 扶贫工作队的构成及管理 |
一、扶贫工作队的动态结构 |
二、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要求 |
三、扶贫工作队的监督管理 |
第三节 驻村干部的具体工作 |
一、调查研究了解实情 |
二、对症下药落实精准帮扶 |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
四、脚踏实地为民服务 |
第四节 兰考县精准派人的经验总结 |
第七章 兰考县精准脱贫 |
第一节 脱贫标准和退出程序 |
一、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脱贫标准 |
二、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程序 |
第二节 兰考县脱贫考核过程 |
一、兰考县各部门自查确保退出机制科学合理 |
二、第三方评估保障退出真实公正 |
三、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综合考核批准 |
第三节 兰考县精准脱贫的经验启示 |
第八章 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启示 |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落实精准扶贫的经验启示 |
一、兰考县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二、中国其他典型区域在精准扶贫中的经验积累 |
第三节 精准脱贫的历史贡献和未来展望 |
结束语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大事记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考县扶贫工作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农业观光园概述 |
1.2.1 相关概念明晰 |
1.2.2 农业观光园类型 |
1.2.3 农业观光园的功能 |
1.2.4 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方法 |
1.3.1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1.3.2 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农业观光园研究现状 |
1.4.2 国内农业观光园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查阅文献资料 |
2.2 实地调查 |
2.3 案例对比 |
2.4 SWOT分析 |
3 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3.1.1 盐城市伍佑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 |
3.1.2 上海奉贤杭州湾农业观光园 |
3.1.3 南京禄口航空农业园 |
3.1.4 河北省北戴河集发农业观光园 |
3.1.5 安徽阜阳生态农业观光园 |
3.2 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基地现状分析 |
3.2.3 SWOT分析 |
3.2.4 规划依据 |
3.2.5 里寨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 |
3.2.6 规划理念 |
3.2.7 规划原则 |
3.2.8 整体规划布局 |
4 里寨农业观光园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 |
4.1 里寨农业观光园分区规划 |
4.2 里寨农业观光园专项规划 |
5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植物名录表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桃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以当涂县挑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桃概况和桃文化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桃概况 |
第二节 桃文化发展历程 |
第二章 桃文化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一节 桃文化内涵 |
第二节 桃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
第三章 桃文化旅游策划与开发 |
第一节 桃文化旅游策划思路与原则 |
第二节 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桃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
第四章 案例研究——当涂县桃花村旅游开发 |
第一节 桃花村旅游开发条件 |
第二节 桃花村旅游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三节 桃花村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县域经济发展 |
1.1.2 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影响 |
1.1.3 农业旅游文化发展 |
1.1.4 研究动因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县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
2.1.2 县域经济的结构和功能 |
2.1.3 县域经济发展方向 |
2.1.4 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5 区域农业产业相关理论 |
2.2 主导产业相关理论 |
2.2.1 主导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
2.2.2 主导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2.2.3 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依据 |
2.2.4 县域主导产业选择原则 |
2.3 旅游农业研究进展 |
2.3.1 旅游农业的兴起 |
2.3.2 旅游农业的特点和功能 |
2.3.3 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概况 |
2.4 桃产业化相关进展 |
2.4.1 桃的栽植起源和发展历程 |
2.4.2 桃文化内涵 |
2.4.3 部分林果业主导产区的发展 |
2.4.4 部分桃产区发展现状 |
2.4.5 江苏省桃产业发展概况 |
2.4.6 桃文化旅游现状 |
2.5 小结 |
第三章 规划理论框架构建及方法解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匹配、融合、耦合 |
3.1.2 耦合理论基础 |
3.1.3 耦合动力 |
3.1.4 耦合机制 |
3.2 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3.2.1 农业区位论 |
3.2.2 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理论 |
3.2.3 县域农业产业布局理论 |
3.2.4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5 农业景观理论 |
3.3 旅游规划中相关理论研究 |
3.3.1 旅游区位论 |
3.3.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
3.3.3 文化旅游及其主题创意 |
3.3.4 旅游行为心理和审美 |
3.3.5 旅游可持续发展 |
3.4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 |
3.4.1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的内涵 |
3.4.2 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规划的原则 |
3.5 耦合对象的确立 |
3.6 县域范围内选择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分析方法 |
3.6.1 LEPEST分析法内涵 |
3.6.2 SWOT分析法内涵 |
3.6.3 综合分析矩阵 |
3.7 耦合过程 |
3.8 耦合结构 |
3.8.1 耦合的空间形态 |
3.8.2 耦合的空间内容 |
3.9 耦合功能 |
3.10 小结 |
第四章 实证规划案例——江苏泗阳县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 |
4.1 泗阳县概况 |
4.1.1 地理区位 |
4.1.2 自然资源 |
4.1.3 文化历史 |
4.1.4 经济基础 |
4.2 泗阳县主导桃产业发展分析 |
4.2.1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优势分析(S) |
4.2.2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劣势分析(W) |
4.2.3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机遇分析(O) |
4.2.4 泗阳发展桃产业的挑战分析(T) |
4.2.5 桃生产发展策略和桃旅游发展策略 |
4.3 泗阳县桃产业文化旅游体系耦合规划 |
4.3.1 规划定位 |
4.3.2 规划依据 |
4.3.3 规划指导思想 |
4.3.4 规划耦合要素 |
4.3.5 规划空间耦合原则 |
4.3.6 规划内容耦合原则 |
4.3.7 耦合结构 |
4.3.8 耦合功能 |
4.4 耦合体系后续发展 |
4.4.1 交通线路与旅游产品规划 |
4.4.2 经营活动策划 |
4.4.3 组织管理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以广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 |
1.5.1.1 社会经济条件 |
1.5.1.2 森林资源 |
1.5.1.3 退耕还林 |
1.5.2 数据来源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2.1 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历程 |
2.1.1 国外退耕还林发展历程 |
2.1.2 国内退耕还林发展历程 |
2.1.3 国内外退耕还林特点比较 |
2.2 国外退耕还林经济影响研究 |
2.3 国内退耕还林经济影响研究 |
2.3.1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的评价指标研究 |
2.3.2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评价 |
2.3.2.1 总体评价 |
2.3.2.2 对农户的收入影响 |
2.3.2.3 对农户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的影响 |
2.3.3 退耕还林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
2.3.4 退耕还林的补偿机制研究 |
2.3.5 国内研究小结 |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工程的概念 |
3.1.2 退耕还林工程的概念及目标 |
3.1.2.1 退耕还林工程的概念 |
3.1.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 |
3.1.3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的概念 |
3.1.3.1 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 |
3.1.3.2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 |
3.2 研究的基础理论支撑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2 公共产品理论 |
3.2.3 产权理论 |
4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分析 |
4.1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统计 |
4.1.1 描述性统计 |
4.1.2 退耕户与非退耕户户主基本特征T检验 |
4.2 退耕户与非退耕户收入差距分析 |
4.2.1 总体收入差距的显着性检验 |
4.2.2 农户收入总体分析 |
4.2.3 农业收入变化分析 |
4.2.3.1 种植业收入变化分析 |
4.2.3.2 农户生猪养殖规模的变化分析 |
4.2.4 非农收入分析 |
4.3 小结 |
5 退耕还林地经济效益分析 |
5.1 退耕地块目标瞄准性 |
5.2 退耕还林工程区林地经营模式 |
5.3 退耕还林地收益分析 |
5.3.1 退耕还林地收益现状 |
5.3.2 退耕还林地后续产业发展 |
5.3.3 退耕还林地的产权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创新和完善退耕还林经营模式 |
6.2.2 加大科技支撑,对退耕农户进行技能培训 |
6.2.3 政府要积极落实退耕还林配套设施建设 |
6.2.4 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 |
6.2.5 对退耕农户发展后续产业进行金融扶持 |
6.3 研究评价 |
6.3.1 创新与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无锡阳山创意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
1.1.1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1.1.2 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
1.1.3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
1.1.4 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文化传承结合成为新趋势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 |
1.4.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 |
1.4.4 项目实践研究 |
第二章 农业主题文化园发展综述 |
2.1 农业主题文化园与桃主题文化园相关概念 |
2.1.1 农业主题文化园与桃主题文化园的概念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1.3 农业主题文化园的特征 |
2.2 国内外农业主题文化园发展概述 |
2.2.1 国外农业景观发展概述 |
2.2.2 国内农业景观发展概述 |
2.3 我国农业主题文化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国外经验的启示 |
2.3.1 我国农业主题文化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2 国外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2.4 农业主题文化园的功能和分类 |
2.4.1 农业主题文化园的功能 |
2.4.2 农业主题文化园的分类 |
第三章 桃主题文化园同类案例分析与评价 |
3.1 桃主题文化园同类案例分析 |
3.1.1 案例一:上海南汇桃花村 |
3.1.2 案例二:张家港水蜜桃科技示范园 |
3.1.3 案例三:南国桃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在建) |
3.1.4 案例四:深州蜜桃观光园 |
3.1.5 其他观光桃园概述 |
3.1.6 研究案例小结 |
3.2 桃主题文化园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 |
3.2.1 桃主题文化园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建立的方法 |
3.2.2 桃主题文化园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构建 |
3.2.3 桃主题文化园研究案例评价与分析 |
第四章 桃主题文化园规划设计模式构建 |
4.1 桃主题文化园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4.1.1 植物造景原理 |
4.1.2 景观生态学原理 |
4.1.3 农业美学原理 |
4.1.4 休闲游憩理论 |
4.2 桃主题文化园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1 功能多样化 |
4.2.2 营造主题形象 |
4.2.3 兼顾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
4.2.4 科技创新 |
4.3 桃主题文化园建设前期基础研究 |
4.3.1 交通区位要素 |
4.3.2 自然人文资源 |
4.3.3 桃产业基础 |
4.3.4 政府政策导向 |
4.4 桃主题文化园发展定位与主题策划 |
4.4.1 发展定位 |
4.4.2 主题策划 |
4.5 桃主题文化园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 |
4.5.1 功能分区 |
4.5.2 空间布局 |
4.6 桃主题文化园景观规划 |
4.6.1 景观资源 |
4.6.2 景观特征 |
4.6.3 景观意向 |
4.7 桃主题文化园基础工程和配套设施规划 |
4.7.1 道路交通规划 |
4.7.2 水利水系规划 |
4.7.3 绿化规划 |
4.8 建筑与服务设施规划 |
4.9 桃主题文化园经营管理策划 |
4.9.1 盈利点策划 |
4.9.2 经营方式策划 |
第五章 实证案例:无锡阳山创意桃园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及基础资料分析 |
5.1.1 项目建设背景 |
5.1.2 地理区位 |
5.1.3 资源分析 |
5.1.4 现状分析 |
5.2 园区总体构思与建设定位 |
5.2.1 总体构思 |
5.2.2 建设定位 |
5.3 规划原则与依据 |
5.3.1 规划原则 |
5.3.2 规划依据 |
5.4 园区整体规划布置 |
5.4.1 整体功能分区 |
5.4.2 景观项目规划 |
5.4.3 道路交通规划 |
5.4.4 水利水系规划 |
5.4.5 绿化系统规划 |
5.4.6 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
5.5 核心区(休闲观光桃园区)规划设计 |
5.5.1 核心区功能分区 |
5.5.2 核心区交通游览规划设计 |
5.5.3 核心区水体规划设计 |
5.5.4 核心区绿化规划设计 |
5.5.5 核心区景观体系规划 |
5.6 组织管理与运营模式 |
5.6.1 园区经营渠道 |
5.6.2 旅游活动方案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介绍四种值得大力发展种植的桃树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四个桃品种生物学特性及果实生长发育规律研究[D]. 张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助力农业绿色发展——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为例[J]. 李焦生,杜宇茜,宋健,陈烝,马广源. 农业科技管理, 2021(02)
- [3]兰考县精准扶贫研究[D]. 王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21
- [4]河北省正定县里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D]. 康梦天.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桃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以当涂县挑花村为例[D]. 时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6]基于耦合理论的县域农业主题文化旅游体系规划研究 ——以江苏泗阳桃文化旅游体系规划为例[D]. 罗海蓉.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5)
- [7]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N]. 吉炳轩. 经济日报, 2014
- [8]农村城镇化建设要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J]. 吉炳轩. 人大建设, 2014(01)
- [9]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研究 ——以广元市为例[D]. 唐敏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 [10]无锡阳山创意桃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 徐嘉蔚.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