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渣打积极申请QFII托管人资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漫游[1](2018)在《外资行在华展业大解禁 渣打尝鲜基金托管人》文中指出6月8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正式申请《商业银行申请基金托管人资格核准》,外资银行开始试水基金托管人资格。早在2013年,证监会、原银监会对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外资银行开放了在华基金托管业务。5年后,借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进一步开放的诸多红利,这一业务终于有了实质性突破。6月8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中国")正式申请《商业银行申请基金托管人资格核准》,外资银行开始试水基金托管人资格。具有诸多高净值人群以及拥有海外市场背景是外资银行的优势,不过要如何打破中资银行对基金托管领域的"垄断"地位,是外资银行仍需面临的难题。
李佳峰[2](2013)在《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QDⅡ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早是由香港的财政部门所提出,和QFⅡ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及CDR (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类似,是在目前大陆实行的外汇兑换管制政策下,方便大陆资本市场对外投资的政策。即本国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虽然这两年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政府主动放缓了经济增速,但总体上近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出现的顺差,产生外汇存底累计额度逐年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QDII制度的正式推出,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而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持续性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建立一种主动管理的投资管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账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工制度从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地阐述了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了QDII投资境外市场的各种面临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衡量与评估方法,从市场关联度、资产配置、风险监测、避险策略等角度深入系统地研究了QDII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而通过资产的国际配置以及衍生品投资,在平稳投资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对优良的投资业绩,同时对风险内部机制、外部监管和法律防范模式进行了探讨。本文按照理论、案例和对策研究的逻辑,分为八大部分,研究架构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QDII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其风险机制及管理的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实践的国际比较,包括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其影响、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包括QDII政策发展历史、QDII制度发展历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以及不同国家及地区实施QDII制度的比较等。第四章主要通过分析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说明目前QDII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对策研究。第五章主要结合风险管理中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角度全面阐明在国际投资中如何识别不同的风险暴露,以及运用风险模型控制不同类别的风险。第六章介绍了在国际资产配置下,运用改进的资产组合构建方式详细说明了分散化投资能够显着地起到分散风险,提高组合收益的结果,同时基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QDII持有人投资者收益的影响,针对国内基金公司在QDII海外投资中所面临的外汇风险,提出了利用衍生品来进行风险对冲的方法。第七章主要对QDII风险内控机制和外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一些思路,为国内QDII管理人进行海外投资管理以及后续的产品开发提供借鉴。第八章主要是总结和展望,QDI工作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由于其一系列优点,必将成为我国投资海外的未来趋势。为了更好地提高QDII在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和投资收益能力,本文认为在其市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各类市场风险,并建立风险监控和预测系统,合理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并择时进行国际资产配置,分散风险并获得全球收益,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
谢政谕[3](2012)在《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于2002年12月正式实施QFII制度,QFII是英文Qualified 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所谓QFII,就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通常泛指保险、银行、证券商、基金管理机构,以及其它投资机构,包括共同基金、退休基金、政府基金及慈善基金等。QFII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货币未能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以及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在进入一国的证券市场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通过该国有关部门的审批后,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再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监管的专门帐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QFII制度的建立与证券市场开放有极大的关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开放达到与国际市场接轨。QFII制度就是有限制直接开放的一种模式。本文采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多方面地探讨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产生的效应。中国施行QFII制度的效应,包括了提高中国与国际市场关联度;优化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推动金融创新;促进上市公司完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完善证券市场监管;带来金融服务业的机会与挑战等。定量分析则是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与国际股市的国际接轨效应。研究期间为1997年至2011年,变量的选取为上证综合指数、深证综合指数、美国道琼工业指数、德国法兰克福DAX指数、香港恒生指数与台湾加权股价指数。以相关系数分析、因素分析法,分析中国引进QFII制度后,上海股市、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中国股市不再是封闭的股票市场,中国股市的涨跌方向与国际股市走势方向一致,同时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收益率联动性也比引进QFII前明显提高。此外,以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GARCH Model,即DCC-GARCH模型)分析上海股市与深圳股市与国际主要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QFII制度实施后,促进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向国际股市靠拢,波动溢出效应非常明显。QFII的进驻,并没有对中国股票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而是加大了随国际股市波动的程度。论文最后总结了我国推行QFII制度后尚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人民币剧烈波动的防范问题;QFII的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的问题;QFII对上市公司股权的掌控性问题;QFII可能带来国际传导性风险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包括继续采取循序渐进的稳健政策;强化QFII的信息披露;完善金融商品创新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管体制;以及培养国际证券人才等。
龚纪纲[4](2010)在《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QD11(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内机构投资人)制度最原始是由香港的政府部门所提出,它与CDR(China Depository Share,中国存托凭证)和QF11(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境外机构投资人)类似,是在实行的外汇管制下方便大陆地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便宜之计。令本国大陆投资人在资本账户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之下,对海外的资本市场实行投资。这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有逐渐加快的现象,对外贸易在国际收支上不断的出现顺差,因而产生我们的外汇存底积累额增长加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QDII制度的正式上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对开放资本账户更跨出一大步,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外汇需求,使人民币与国际汇率相较之下更加稳定、更加市场化与平衡,同时鼓励国内更多公司能够跨出国门,以进一步减少贸易顺差以及资本项目的盈余。其中最直接的优点便是让国内投资人方便透过这样的机制直接或间接参与国外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可以获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报酬率。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在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以专用基金的模式投资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为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以后持续停留在低潮的股市注入一笔新的资金.重新振作香港的经济。这几年来,大量的外汇存底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期待不断地增大,造成对中国资本流出带来巨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开设一种积极管理的投资渠道的制度来引导这部分的资金对外流出。随着国内人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投资外汇市场的需求上扬,资本帐户的开放也自然成为必要的趋势,QDII制度在这些角度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实际上QDII的思路可以追溯到1983年,台湾在针对岛内资本市场进行逐步开放的时后,为了防止形成比较大的冲击,于是对外资机构投资人实行了QFII,相对的,有一些机融学者觉得可以参考台湾的QFII机制,另外提出了QDII的想法。中国台湾、印度、智利、巴西、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的1990年代初期就设立以及实施过QFII和QDII的双“Q”制度,也从而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非常有价值的经验与成果。本文以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以及实践为出发点,深入的阐述了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者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这样的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背景和意义,运用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述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及H市场价格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国内首批QDII基金净值表现并不好看,QDII基金净值折损创下中国基金业发展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基金QDII首发规模越发越小。迄今有24家基金公司获得QDII资格,但已发行QDII基金的只有10家,持观望态度的不在少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一批大基金公司对出海仍然执着,申报相当积极。在金融风暴中频频受挫,QDII基金选择一再收缩“战线”,将港股作为绝对主战场。偏爱在家门口炒股的QDII基金,离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期望却越来越远,投资者也开始质疑QDII全球配置分散风险的能力。本文研究的QDII制度是中国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做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方法,也同步是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政策与手段,其策略十分重要。所以研究QDII市场的现象、影响力以及QDII制度正式实施以后,H股对A股折价等种种的问题,对于学术与实务的研究,具备了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过由于QDII在国际上的研究并不多,况且国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还处于探讨的阶段,缺乏比较权威性或是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中国现在相关的经济资料结合相关的模型进行研究和交叉比对分析,进而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推行QDII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所发生的变化,更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同时就QDII对中国现在实际上可能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冲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此外,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和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等理论对QDII制度的实施对我国证券市场H股折价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相信这些研究将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的价值。QDII制度是我国在外汇管制状况下大陆地区的一种临时性的资本运作模式,曾造成过国内A股及B股和香港H股的几番波动。QDII制度作为一种调节外汇存底,稳定汇率的方式被提到议程并已经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本论文研究的QDII被当作是中国大陆地区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加强型作法,地位十分显着。但由于QDII制度在国际上的研究很少,而且国内对QDII的研究也还处于很初步探讨的状况,缺乏比较权威或成熟的研究结果。所以本文在资料收集和撰写成文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很难找到国内外与QDII制度直接相关的专着或研究成果以作为参考和借鉴,可运用的数据也较为有限。所以因为这种状况,本文只能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以中国目前相的关经济数据结合相关模型进行研究和对照分析,从而更清晰地探讨出中国推行QDII制度之后我国资本市场产生的变化。本文试图综合性的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获得科学性较准确的研究结论。主要来说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互结合的模式:1、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分析在中国实施QDII制度这个事件点的前后中国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变化,从而量化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影响。2、基于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日交易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H股折价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进一步结合模型,系统地检验我国证券市场H股相对A股折价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是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等协整检验方法验证两地市场的互动关系,二是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造成价差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和分析。本文实证部分主要是基于QDII推出前后的沪深300指数与恒生指数等等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大陆境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相关系数的变化,进一步而得出QDII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国内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相关性的结论。可以由此得出,QDII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国内投资人将资产投资到海外的目的以及资金分流的愿望。本文根据与遵照理论、实证、对策研究的基本概念,一共分为七大部分,研究架构与思考模式如下:第一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的研究主题、相关的背景以及其积极的意义,与文献综和叙述、研究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安排及创新。第二章,QDII制度概述,包括QDII制度的内涵、运作原理,实施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台湾、韩国、智利等国实施QDII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三章主要包括国内QDII政策里程碑记录、QDII制度发展历经的过程、QDII发展的现状、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以及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等。第四章主要包括对QDII制度对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影响的探讨、QDII制度对我国国内股票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的影响、QDII制度对外汇市场的影响、QDII制度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安全的影响等的定性分析。第五章主要包括QDII制度对A股市场收益的定量分析及QDII制度对A股市场风险的定量分析。第六章包括市场分割与多重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差异,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以及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股H股价差的影响。文章最终,透过总结QDII制度在国内实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列争议与问题,提出了可能可以建立与更进一步完善我国QDII制度的政策和建议,并对中国大陆地区未来在QDII制度的发展未来前景上提出了展望。对于中国大陆地区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说,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时间点、开放的速度以及开放的程度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说,由于政治与经济体制都不同于其他国家,如何保证经济能够有秩序的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下,采用哪一种模式与策略来放开资本市场,是非常重要的。QDII制度不单纯只是一种创新,那更是一种可能可以实现我国大陆资本市场开放的一个明智选择。不过在QDII制度的施行甚至到整个资本市场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必须始终能够贯穿谨慎的、坚定的以及积极的执行原则。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以后的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带来实证研究和理论这方面的价值。
李江蓓[5](2010)在《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作为其核心之一—金融全球化也愈演愈烈。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不可避免的融入世界金融市场,任何一国都不可能独立于国际金融市场之外而寻求本国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也是履行加入WTO承诺的必然之举。在所有的金融市场活动中,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融资行为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证券市场国际化正是我国推进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进程的一个表现。QFII制度是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在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我国QFII制度的推出,标志着境内证券市场向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延续和拓展,适时地引入QFII制度,是加入WTO后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现实选择。QFII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迈向国际化走出的重要一步,无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QFII的实施对于我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和影响。本文选择以QFII作为切入点研究证券市场国际化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为论题,试图为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和国际化问题提供理论解释,并结合实际问题展开策略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探索出更合理、更稳定地对外开放证券市场,最终顺利实现资本市场开放的有效途径。
陈汝[6](2010)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伴随着金融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资产托管业务日渐兴起,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手续费收入和巨额的资金沉淀量,并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相应的风险管理课题。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不仅是资产托管的业务保障,更是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一部份。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在理念、制度、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托管银行仍有着较大差距。因此,深入剖析资产托管业务风险,并借鉴国外托管银行风险管理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对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和壮大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文章的研究目的,以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为研究对象,回顾了国内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采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从资产托管产品、服务角度来剖析资产托管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运用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国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管理的实践,总结国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管理的特征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剖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指出了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培养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文化意识,重视和关注风险文化的传播,建立全程监控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引入“独立监督实体”,改进治理结构。
郑智杨[7](2009)在《涉外证券投资的国内法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纵有金融危机肆虐,也不能阻挡这股历史潮流的脚步。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正式结束,在“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和外汇储备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背景下,我国的“外资证券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快速发展,而将二者统称的“涉外证券投资”一词在当前的背景下尤其引人注目。本文针对“涉外证券投资”的国内法规制问题,立足国内的现有立法实践,结合国外的有益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言、正文五章和结论,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方法,并对既有学术研究进行了资料综述。第一章开篇首先对“涉外证券投资”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剖析与界定,并从法律的角度搭建起相关概念体系:将其分为“对外证券投资”和“外资证券投资”两大类,对“外资证券投资”又细化为“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和“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同时列举了每一类别包含的具体制度。进而探讨了涉外证券投资的法律特征和主要的分类方式。第二章介绍和评述了我国“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制,具体制度包括: 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QFII投资债券、境外投资者对A股上市公司战略并购、境外投资者投资B股(即境内上市外资股)、境外投资者投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其中,着重探讨了QFII制度和外资A股并购制度。第三章介绍了我国“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制,具体制度包括:境外投资者投资H股(即境外上市外资股)、境外投资者投资红筹股、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外发行债券。第四章着重评述了美国现行有关跨国证券投资监管的部分法律制度,包括外国私人发行人概念、私募发行、多法域披露系统、美国存托凭证等制度规范,并介绍了美国旨在强化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的《萨班斯法》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对外国公司的影响。第五章从最新的司法案例入手,阐述了笔者对于我国涉外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缺陷的思考,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结论部分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及涉外证券投资监管的总体策略,认为只有总揽全局,与我国的历史国情、经济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相适应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开放的效益和公平。
侯沛沛[8](2009)在《QFII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比较》文中提出随着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投资额度的放宽和投资力度的扩大,QFII在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头羊地位的机构投资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也正快速稳定的发展着。两者的发展历史、投资理念、制度现状都有很大不同,这些因素是否决定了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差异呢?本文的目的就是比较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的差异并挖掘决定差异的原因,并最终提出相关建议,这对他们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是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括说明。包括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背景、过程、现状和模型以及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QFII和中国基金的制度做深入分析。在QFII的发展研究上以最早的台湾QFII的发展研究为基础将台湾QFII发展与国内QFII现状做比较;中国基金的发展研究部分详细分析中国的基金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老基金时代、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第三部分QFII与中国基金的投资组合分析主要分析比较两者的资产配置,包括各自的A股投资分析、可转债投资分析、国债投资分析以及QFII的基金投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QFII对大势的判断和把握要优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QFII对可转债和国债的投资力度大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另外QFII也注重利用国内的研究团队,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内证券投资基金,但是对着对中国股市的了解越来越多,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减少。第四部分QFII与中国基金投资特征分析主要从行业策略、选股偏好、交易策略以及投资独立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发现QFII对国内具有传统优势的行业投资较多,行业集中度更高;而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力度最高,同时也很注重中国传统优势行业。在选股偏好方面,国际经验上以大盘蓝筹为主要投资对象的QFII在中国的投资更多的集中在中盘股、中低价股,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前20名重仓股反而主要集中在大盘股和中低价股。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都采用动量交易策略。另外羊群行为检测结果QFII并没有表现出比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更高的独立性。第五部分对QFII与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比较做出总结分析,并且找出两者存在差异的具体原因。第六部分根据以上比较分析针对国内金融市场、QFII和国内证券投资基金分别提出建议。
王雅琴[9](2009)在《QFII与国内基金投资行为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促进投资理念的转变和先进投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我国于2002年开始引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是符合一定条件并得到东道国有关政府部门审批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他们在批准的投资范围内,可以通过汇入一定的外汇资金转换为当地货币,并通过严格监管的特别账户投资于当地资本市场。目前国内QFII基金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有关QFII的投资行为及其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比我国的QFII和国内基金在投资行为(主要是投资策略和交易策略)上的差异,并解释上述差异存在的原因,为相关制度的改进提供依据。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主要工作:首先,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的QFII制度,并比较其和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QFII制度的异同。总体来说,我国的QFII制度门槛较高,对于资金汇入汇出的监管较严。但是在信息披露上,不如台湾对QFII的信息披露要求高。我国的QFII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可以将额度转让。其次,本文重点比较了QFII与国内基金在持股偏好和交易策略方面的差异。投资组合数据根据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中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整理而成,时间跨度从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共15个季度,共整理了823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每家公司提取17个财务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QFII和基金的选股偏好,选取QFII和基金所持股票的超配比例为因变量,所持股票的市场面和基本面指标作为自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基金一般更加注重市场面指标,比如倾向于选取过去有超额收益、股价较高的股票,而对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成长性要求较低,表现出了明显的“追涨杀跌”行为。而这也与后文中交易策略研究的实证结果相一致,即基金的惯性交易策略程度较强;而QFII在持股偏好上坚持了价值和成长并重的投资理念,偏好选取基本面指标良好的股票进行投资,比如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以及毛利率较高的股票,这也与后文中得到的QFII惯性交易策略程度较弱的结果相一致。接下来,本文比较了QFII A股基金与国内股票型基金的业绩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QFII A股基金在当月总回报以及最近6个月总回报上与国内股票型基金相差不大,而在最近12个月总回报上的表现不如国内股票型基金。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田立明[10](2008)在《中国QFII制度的发展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的经济日益融合,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更加自由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也成为大势所趋。在新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融合,证券市场最终走向全面开放也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借鉴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开放的模式,我国也采用了QFII制度来引进国外的机构投资者到我国证券市场投资。QFII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12月份引入该制度至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了,本文以QFII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为题旨在通过分析归纳我国QFII制度实施以来在制度设计方面的变化以及对我国证券市场各方面的影响,得出通过进一步实施QFII制度来进行证券市场开放的思路。本文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第二章阐述并分析了与QFII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双缺口模型理论等等,提出了这些理论对实施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第三章分析归纳了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实施QFII制度的历程,总结了QFII制度对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实施QFII制度的背景,接着总结归纳了QFII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最后评析了O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第五章首先针对QFII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提出了一些问题,然后结合证券市场开放的一般规律及国际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经过分析研究,文章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QFII制度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虽然从资金供给和机构投资者数量上有所影响,但在投资理念和策略、证券市场国际化等方面影响不是很明显。根据国际经验,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2)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应当把握好节奏,实行渐进式的开放。QFII制度限制的放宽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3)QFII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股权制度的完善、金融创新的推进以及监管水平的提高等多方面措施的配合。
二、渣打积极申请QFII托管人资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渣打积极申请QFII托管人资格(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行在华展业大解禁 渣打尝鲜基金托管人(论文提纲范文)
首试基金托管业务 |
在华展业空间扩大 |
(2)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
二、 基本概念和范畴 |
(一) QDⅡ制度的界定 |
(二) QDⅡ制度风险机制及其管理的界定 |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 国外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国内QDⅡ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三) 国际资产配置文献回顾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的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五、 主要贡献及创新 |
六、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QDⅡ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QDⅡ制度的运作原理及影响 |
二、 QDⅡ制度的风险管理理论 |
(一)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二) 金融深化理论 |
(三)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
(四) 资产组合理论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QDⅡ发展历程及国际比较 |
一、 QDⅡ的发展历程 |
(一) 筹划阶段 |
(二) 试点扩大阶段 |
(三) 加速发展阶段 |
二、 QDⅡ的发展状况 |
(一) 发行量呈倒“V”形 |
(二) 多数产品跌破净值 |
(三) 海内外夹缝中难发展 |
(四) 销售海外基金成主流 |
(五) QDⅡ产品发行规模与现存规模情况 |
三、 QDⅡ投资风格分析 |
(一)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
(二) 基金系QDⅡ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
(三) 银行系QDⅡ投向以感熟市场为主 |
四、 QDⅡ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
(一) 海内外投资文化和体制的相互包容性差 |
(二) 投资过于集中,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 |
(三) “次贷”危机引致全球性的经济疲软 |
五、 QDⅡ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
(一) 韩国QDⅡ制度的实践 |
(二) 中国台湾QDⅡ制度的实践 |
(三) 智利QDⅡ制度的实践 |
六、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QDⅡ海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突然清盘引起重大社会影响 |
(一) 民生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民生银仃QDⅡ严品冲击汲的严生及存在问题 |
二、 东亚银行“利财通”投资产品系列1浮亏过半引起强烈反响 |
(一) 东亚银行QDⅡ产品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东亚银行QDⅡ产品投资运作情况及存在问题 |
三、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面临问题 |
四、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一)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成立背景和基本情况 |
(二)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的运作情况及投资绩效分析 |
(三) 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存在的问题 |
五、 本草小结 |
第五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
一、 QDⅡ制度的一般风险 |
(一) 市场风险 |
(二) 汇率风险 |
(三) 主权风险 |
(四) 信用风险 |
(五) 跨国监管风险 |
二、 QDⅡ制度的特殊风险 |
(一) 外汇管理风险 |
(二) 机构投资者风险 |
(三) 有效监管风险 |
三、 QDⅡ制度风险的衡量 |
(一) 波动率方法 |
(二) VaR方法 |
四、 QDⅡ制度风险管理的手段 |
(一) 规避与预防风险 |
(二) 分散风险 |
(三) 对冲风险 |
五、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QDⅡ海外资严配置的有效分散风险策略 |
一、 资产配置是一种风险管理手段 |
二、 资产配置理论简介—资产组合理论 |
(一) Markowitz方法 |
(二) 对Markowitz方法的改进 |
(三) 重复抽样 |
三、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最新进展 |
(一) 考虑市场摩擦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
(二) 考虑流动性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 |
(三) 贝叶斯投资组合理论 |
(四) 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
四、 QDⅡ海外资产配置的意义 |
(一) 通过国际化投资对冲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
(二) 国际化投资体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推动力 |
(三) 金融资产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五、 QDⅡ海外资产配置中的市场分散化与行业分散化策略 |
(一) 资严配置的分类和基本框架 |
(二) 国别效应和行业效应及其对资产配置策略的影响 |
(三) 中国证券市场主要行业的国际相关性 |
六、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QDⅡ海外投资风险的管理控制机制 |
一、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
(一) 前台交易与后台管理分离原则 |
(二) 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和策略体系 |
(三) 内部审计与独立风险管理原则 |
(四) 互动原则 |
二、 QDⅡ风险内部控制的基本框架 |
(一) 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指引 |
(二) 投资风险检测制度 |
(三) 内部估值体系 |
(四) 内部管理控制 |
(五) 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 |
三、 ODⅡ风险外部监管机制存在的问题 |
(一) 国际监管合作机制的缺陷 |
(二) 信息披露制度的缺陷 |
(三) 我国QDⅡ监管制度的缺陷 |
(四) 我国QDⅡ制度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
四、 加强QDⅡ风险外部监管的政策建议 |
(一) 加强QDⅡ监管的国际合作 |
(二)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三) 改变监管理念,完善我国监管模式 |
五、 完善ODⅡ制度风险的法律防范制度 |
(一) 严格挑选QDII主体 |
(二) 完善QDⅡ运营规则 |
(三) 推进QDⅡ制度下的监管合作 |
六、 本草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QFII 与证券市场研究的文献梳理 |
1.2.1 国外相关文献 |
1.2.2 国内相关文献 |
第三节 论文主要内容与观点 |
1.3.1 章节安排 |
1.3.2 研究创新之处 |
1.3.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二章 证券市场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
第一节 QFII 制度的原理 |
2.1.1 QFII 制度的定义 |
2.1.2 QFII 制度的核心问题 |
第二节 QFII 制度与证券市场开放的关联 |
2.2.1 QFII 制度是有限制直接开放模式 |
2.2.2 QFII 制度与资本账户开放 |
2.2.3 QFII 制度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现实选择 |
第三节 新兴国家(地区)发展 QFII 的经验 |
2.3.1 新兴市场的 QFII 发展 |
2.3.2 QFII 对新兴市场的正效应 |
2.3.3 新兴市场 QFII 经验的启发 |
第三章 QFII 制度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与 QFII 制度的建立 |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与渐进开放 |
3.1.2 中国引入 QFII 制度的背景 |
第二节 QFII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
3.2.1 暂行办法阶段 |
3.2.2 管理办法阶段 |
3.2.3 QFII 制度使资本账户处于有限制的开放状态 |
3.2.4 QFII 制度的创新 |
第三节 中国 QFII 制度的特色与衍生风险 |
3.3.1 中国 QFII 制度的独特性 |
3.3.2 中国引进 QFII 衍生的证券市场风险 |
第四节 QFII 在中国的投资现况 |
3.4.1 QFII 的投资规模 |
3.4.2 外资投资行为的研究 |
第四章 引进 QFII 制度后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
第一节 提高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 |
4.1.1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奠定国际化基础 |
4.1.2 A 股与 H 股双挂牌的国际联动效应 |
第二节 改善市场参与者结构与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
4.2.1 投资者结构多元化 |
4.2.2 促进市场理性投资 |
第三节 推动金融创新 |
4.3.1 QDII 的金融制度创新 |
4.3.2 股指期货的金融创新 |
4.3.3 融资融券业务 |
第四节 加速上市公司实行公司治理制度 |
4.4.1 QFII 对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 |
4.4.2 股改后 QFII 投资行为的转变 |
第五节 金融监管的崭新考验 |
4.5.1 完善 QFII 管理规范 |
4.5.2 提高 QFII 监管体制的要求 |
4.5.3 金融监管的新挑战 |
第六节 金融服务业的竞争与挑战 |
4.6.1 托管业务与经纪业务 |
4.6.2 中外合资券商快速成立 |
4.6.3 QFII 带来的新挑战 |
第五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联动性研究 |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5.2.1 平稳性检验 |
5.2.2 因素分析 |
5.2.3 主成分分析法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结果 |
5.3.2 描述性统计 |
5.3.3 相关系数阵 |
5.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引进QFII 后沪深股市与国际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研究 |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6.2.1 一般化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 |
6.2.2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 GARCH 模型(DCC-GARCH)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ARCH 效应检验 |
6.3.2 确定 GARCH 模型形式 |
6.3.3 DCC-GARCH 模型实证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QFII 实施后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书籍与期刊或论文或网站 |
二、英文书刊与网站部份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合述述 |
1.2.2 国内QDII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
1.2.3 A股H股价差的国外文献综述 |
1.2.4 A股H股价差的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
1.3.1 本文结构安排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背景及国际比较 |
第一节 QDII制度的运作原理 |
第二节 QDII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2.2.2 资产组合理论 |
2.2.3 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 |
2.2.4 金融深化理论 |
第三节 中国资本市场引入QDII制度的背景 |
2.3.1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大批富裕阶层和理财需求 |
2.3.2 外汇储备增长迅速,人民币存在较大升值压力 |
2.3.3 汇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
2.3.4 繁荣香港市场的要求 |
第四节 QDII制度实践的国际比较 |
2.4.1 韩国QDII制度的实践 |
2.4.2 台湾QDII制度的实践 |
2.4.3 智利QDII制度的实践 |
第三章 QDII发展现状及治理措施 |
第一节 QDII政策大事记 |
第二节 QDII的发展历经程 |
第三节 QDII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中国QDII投资风格分析 |
3.4.1 分类以股票型基金为主 |
3.4.2 基金系QDII重仓港股且偏好金融 |
3.4.3 银行系QDII投向以成熟市场为主,区域相对分散 |
第五节 QDII基金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六节 QDII基金的治理措施 |
第四章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一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 |
4.1.1 有利于优化国内市场的投资路径,降低投机行为发生率 |
4.1.2 有利于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接轨 |
4.1.3 为我国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带来全方位的投资机会 |
4.1.4 有助于培养国际级投资者队伍,推动投资理念与模式的逐步成熟 |
第二节 QD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消极影响 |
4.2.1 导致国际游资跨境频繁流动 |
4.2.2 引起市场萎靡 |
4.2.3 证券市场的资金分流,可能导致股市动荡 |
第五章 QDII制度对A股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施QDII制度前各地股市风险溢价比较分析 |
第二节 QDII对A股市场风险收益的实证分析 |
5.2.1 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的计量方法 |
5.2.2 各地股市间相关系数的计算 |
第六章 QDII制度对市场分割及A、B、H股价差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A股、H股的市场分割及基本情况介绍 |
6.1.1 影响H股和A股价格差异的因素分析 |
6.1.2 QDII制度和A股、H股市场分割的消除 |
第二节 A股和B股市场波动性、有效性比较及其整合研究 |
6.2.1 研究方法 |
6.2.2 实证研究结果 |
6.2.3 基本结论与评论 |
第三节 QDII制度对A股、H股价差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
6.3.1 资料与研究方法 |
6.3.2 最优滞后步长P的确定 |
6.3.3 平稳性检验 |
6.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与回归拟合 |
6.3.5 实证结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7.1.1 资本项目和证券市场应逐步开放 |
7.1.2 投资者确立合理的风险和收益预期 |
7.1.3 培育专业人士和服务机构 |
7.1.4 对进出资金严格监控 |
第二节 论文的未来研究方向 |
附录 |
附录一 QDII开放投资台湾之规定 |
附录二 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
附录三 台湾地区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办法 |
附录四 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
附录五 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证券市场国际化相关文献 |
1.3 QFII制度相关文献 |
1.4 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及建立QFII制度理论基础 |
1.5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2 我国证券市场及其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
2.1 全球证券市场及其国际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
2.2 我国证券市场及国际化的进程及现状 |
2.3 我国证券国际化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
2.4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因素 |
3 QFII制度及其特点以及QFII制度国际经验比较 |
3.1 我国QFII制度的发展历程 |
3.2 我国QFII制度的特点 |
3.3 我国QFII投资运作流程 |
3.4 QFII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和绩效分析 |
3.5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QFII制度经验的分析比较 |
4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影响效应分析 |
4.1 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宏观效应分析 |
4.2 QFII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微观个体效应分析 |
5 GRACH方法分析QFII制度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波动性影响 |
5.1 模型解释 |
5.2 实证过程 |
5.3 结果分析 |
6 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战略选择 |
6.1 QFII制度改进及相关建议 |
6.2 推进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四节 探索和不足 |
第二章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概述 |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三节 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实践 |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
第二节 国外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实践 |
第三节 国外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特征及启示 |
第四章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分析 |
第一节 国内资产托管风险的识别(托管产品视角) |
第二节 国内资产托管风险的识别(托管服务视角) |
第三节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风险的特征 |
第五章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国内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 |
第二节 国内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第六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第一节 引入“独立监督实体”,改进治理结构 |
第二节 填补风险控制措施盲点 |
第三节 建立托管银行全面内部控制体系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涉外证券投资的国内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涉外证券投资概论 |
第一节 涉外证券投资的含义和范围 |
一、涉外证券投资的含义 |
二、涉外证券投资的范围 |
第二节 涉外证券投资的法律特征 |
第三节 涉外证券投资的分类 |
第二章 外资境内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QFII 投资股票 |
一、QFII 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
二、QFII 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二节 QFII 投资债券 |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对A 股上市公司的战略并购 |
一、规制外资A 股并购的法律法规 |
二、外资A 股并购的现实意义 |
三、外资并购A 股上市公司的方式 |
四、对外资 A 股并购的法律监管 |
第四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B 股 |
第三章 外资境外证券市场投资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H 股 |
一、境外投资者投资 H 股的含义和法律适用 |
二、境内有关H 股的基本法律规范和监管体系 |
三、《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介绍 |
四、境内有关H 股发行的条件和程序 |
五、有关H 股投资的其他实务问题 |
第二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红筹股 |
一、境外投资者投资红筹股的含义 |
二、境内关于红筹股上市的监管 |
第三节 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外发行债券 |
第四章 发达资本市场立法例考察——以美国为例 |
第一节 外国公司在美国发行上市的法律规制 |
一、外国私人发行的信息披露 |
二、私募发行 |
三、多法域披露系统(MJDS) |
四、《证券交易法》12g3-2(b)规则和其他放松管制的规定 |
五、美国存托凭证(ADR) |
第二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对在美上市外国公司的影响 |
一、萨班斯法的内容概览 |
二、对外国公司的适用 |
第五章 我国涉外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的缺陷与完善建议 |
第一节 我国涉外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的缺陷 |
一、司法困境——有法难依 |
二、涉外证券投资现有立法的思路与缺陷 |
三、涉外证券投资立法的空白地带 |
第二节 我国涉外证券投资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8)QFII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文献综述 |
1. 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 |
2.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 |
3.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模型 |
4.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研究现状 |
二.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现状与制度分析 |
1. QFII 的发展现状与制度分析 |
1.1 QFII 的台湾经验 |
1.1.1 台湾QFII 进程 |
1.1.2 台湾QFII 制度绩效 |
1.2 QFII 制度在我国的实施进程 |
2. 中国基金的发展现状与制度分析 |
2.1 国际基金业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
2.1.1 英国基金发展状况 |
2.1.2 美国基金发展状况 |
2.2 中国基金业现状及特点 |
三.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组合分析 |
1. A股投资 |
1.1 QFII 投资A 股 |
1.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持有A 股 |
2. 可转债投资 |
2.1 QFII 投资可转债 |
2.2 基金投资可转债 |
3. 国债投资 |
3.1 QFII 投资国债 |
3.2 基金投资国债 |
4. QFII 投资基金 |
四.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特征分析 |
1. 行业策略 |
1.1 QFII 行业策略 |
1.2 基金行业策略 |
2. 选股偏好 |
2.1 QFII 选股偏好 |
2.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选股偏好 |
3. 交易策略 |
3.1 交易策略检验方法简介 |
3.2 交易策略数据描述 |
3.3 实证结果 |
4.投资行为的独立性 |
4.1 羊群行为的检验方法简介 |
4.2 羊群行为数据描述 |
4.3 羊群行为实证结果 |
五.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综合比较与原因挖掘 |
1. 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综合比较 |
2. QFII 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差异原因挖掘 |
六.结论与相关建议 |
1.针对金融市场及产品 |
2.针对 QFII |
3.针对国内证券投资基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QFII与国内基金投资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国际投资者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对QFII 和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综述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QFII 制度的国际经验 |
2.1 我国QFII 制度的发展历程 |
2.1.1 我国QFII 的发展历程 |
2.1.2 我国的QFII 制度 |
2.2 QFII 制度国际比较 |
2.2.1 外资机构准入资格的认定 |
2.2.2 外资投资额度和投资范围的限制 |
2.2.3 关于资金汇出汇入的时间与额度限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QFII 与国内基金投资行为的差异 |
3.1 持股偏好的差异 |
3.1.1 数据说明 |
3.1.2 变量选择和多元回归模型 |
3.1.3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其分析 |
3.1.4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
3.2 交易策略比较 |
3.2.1 研究时期的选取 |
3.2.2 研究样本的选取 |
3.2.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
3.2.4 对实证结果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QFII A 股基金与国内基金的业绩比较 |
4.1 我国QFII 和QFII A 股基金简介 |
4.1.1 目前QFII 资格统计及投资额度 |
4.1.2 QFII A 股基金简介 |
4.1.3 QFII A 股基金资产规模的变化 |
4.2 QFII A 股基金与国内基金在费率上的比较 |
4.2.1 主动管理式QFII A 股基金与国内基金费率比较 |
4.2.2 被动管理式QFII 基金与国内基金费率比较 |
4.3 QFII A 股基金与国内基金的业绩比较 |
4.3.1 当月总回报比较 |
4.3.2 最近6 个月总回报比较 |
4.3.3 最近12 个月总回报比较 |
4.3.4 美国、欧洲和日本QFII 单季回报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QFII 资格统计情况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10)中国QFII制度的发展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与QFII制度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
2.1.1 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2 对研究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 |
2.2 双缺口模型理论 |
2.2.1 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2 对研究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 |
2.3 国际证券资本的流动性问题研究 |
2.3.1 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2 对研究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 |
2.4 资本账户对外开放理论 |
2.4.1 理论的主要内容 |
2.4.2 对研究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 |
2.5 机构投资者的特性研究 |
2.5.1 理论的主要内容 |
2.5.2 对研究QFII制度的指导意义 |
第3章 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QFII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 中国台湾地区的QFII制度 |
3.1.1 中国台湾地区QFII制度实施阶段介绍 |
3.1.2 中国台湾地区QFII制度的设定及演变 |
3.1.3 QFII制度对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市场的影响评析 |
3.2 韩国的QFII制度 |
3.2.1 韩国QF11制度的设定及演变 |
3.2.2 QFII制度对韩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评析 |
第4章 QFII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
4.1 中国实施QFII制度的背景分析 |
4.1.1 中国实施QFII制度的外部背景分析 |
4.1.2 中国实施QFII制度的内部背景分析 |
4.2 中国实施QFII制度的现状分析 |
4.2.1 中国QFII制度的引进 |
4.2.2 中国实施QFII制度的现状 |
4.3 QFII制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评析 |
4.3.1 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面的影响 |
4.3.2 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影响 |
4.3.3 对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理念及策略的影响 |
4.3.4 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影响 |
第5章 中国实施QFII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5.1 中国QFII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5.1.1 中国QFII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
5.1.2 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环境对QFII制度实施的制约 |
5.1.3 QFII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5.2 完善中国QFII制度的相关对策 |
5.2.1 遵循证券市场市场对外开放的一般规律 |
5.2.2 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QFII制度的实施经验 |
5.2.3 坚持渐进式的开放模式 |
5.2.4 加强证券市场法制及与QFII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的建设 |
5.2.5 完善股权制度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5.2.6 丰富金融衍生工具推进金融创新 |
5.2.7 提高监管的水平防范金融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渣打积极申请QFII托管人资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行在华展业大解禁 渣打尝鲜基金托管人[J]. 张漫游. 中国外资, 2018(13)
- [2]QDII海外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李佳峰. 武汉大学, 2013(12)
- [3]QFII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效应研究[D]. 谢政谕. 南开大学, 2012(07)
- [4]QDII制度对大陆A股市场价格的影响研究[D]. 龚纪纲. 南开大学, 2010(08)
- [5]QFII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D]. 李江蓓. 暨南大学, 2010(12)
- [6]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陈汝. 复旦大学, 2010(03)
- [7]涉外证券投资的国内法规制研究[D]. 郑智杨.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9(S2)
- [8]QFII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比较[D]. 侯沛沛.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9]QFII与国内基金投资行为比较研究[D]. 王雅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09(12)
- [10]中国QFII制度的发展及对策分析[D]. 田立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