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探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论文文献综述)

罗雄[1](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王晨[2](2020)在《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为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高校健康教育的要求,提升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本研究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为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奠定基础,为高校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对象: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论文和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研究方法:选用VOSviewer对主题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期刊论文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密度视图和聚类网络视图探讨该领域研究热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文献计量法拟定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各级条目;采用德尔菲法对条目进行筛选与调整;选用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研究结果:1.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的数量从1987-2008年整体呈增长趋势,2009年后整体呈下降趋势。研究热点演变表现为在1987-1997,除大学生、健康教育、高校这些主题词以外,具有实质健康教育内容的关键词很少,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1998-2008年,大学生健康教育关键词数量迅速扩增,体育教学、精神卫生、性与生殖健康、学生保健服务、饮食、营养等关键词开始显现。2009-2019年,茶文化、积极心理学为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高校体育等研究减少已无法单独聚为一类,精神卫生研究领域扩大且内容更加丰富,健康素养、避孕、男性同性恋等关键词逐渐凸显。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主题分为7类,主题1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2为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知信行研究,主题3为高校体育教学研究及课程改革,主题4为大学生精神卫问题相关研究,主题5为学生的健康素养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相关研究,主题6为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主题7为青少年常见有害健康行为。2.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64.1%和100%,收集专家修改意见70余条;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329和0.335;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学术水平0.936、专家判断依据0.936、专家熟悉程度0.808)综合得分0.89,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包括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生命与安全教育行动、科学知识普及行动一级条目4个,二级条目11个,三级条目40个。3.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条目的权重值,一级条目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生命与安全教育行动、科学知识普及行动的权重值为分别26.68%、25.60%、24.30%、23.43%,最后利用概率乘法原理计算出各级条目的组合权重。4.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评价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可靠性,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α)表示,内容体系总体Cronbach α为0.946,一级条目的Cronbachα系数为0.581,其余各部分的Cronbachα系数在0.613-0.845之间,说明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可靠性高。研究结论:1.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发展近三十余年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有所转变,研究主题可分为七类。2.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充分合理,可信可用。建议:1.完善高校健康教育的政策与法律,建立高校健康教育治理体系。2.高校需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队伍。3.围绕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4.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疫情健康教育。5.倡导将中医养生项目纳入高校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大学生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创新点:本研究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所需全部内容作为研究整体,在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构建内容充分、权重分配合理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经文献检索,尚未发现相同成果。

杨林[3](2020)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进步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处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影响,承受着思想与现实的沉重压力,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频发。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攻克的难题。因此,在调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基础上,研究融入路径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本部分剖析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背景,梳理了具体的实践历程,将其分为起步初探、快速发展、规范化发展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第二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本部分通过解读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阐释两者的契合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第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本部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寻找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所在,并从高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分析困境存在的原因。第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是针对第三部分的困境分析寻求解决对策,主要从高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五个角度切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张志晟[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健康素养的重任。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及国家越发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质量。评价体系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其质量提升的重要风向标和调节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的目的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体系,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和功能。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方法展开探索,深入领悟“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立足“新时代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体系构建予以补充和完善。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述评,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着重厘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相关概念,以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等理论为依据,为论文研究确立了科学指导。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中外来引介与本土化相结合、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三个基本原则,强调了要突出心理育人的创新价值、“心育”与“德育”融合的价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价值,确了定量与定性、历史性与时代性、即时效果与长期目标关系的处理与观照。第四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章节,从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条件保障层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设施、管理制度、专业队伍进行了评价;从具体内容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教育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进行评价;从效果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结果满意度进行了评价。第五部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构建,指导指标权重设计,以及评价检验内容与优化路径予以分析和阐述。

李硕[5](2020)在《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初期以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和困扰为工作重点;2001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性”为指导理念,帮助学生完成个体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发展中的心理矛盾,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2017年末,“心理育人”成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它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终极目标,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实现了从“问心”到“育人”的积极转变,为加强高校育人合力,补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障碍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育人三个阶段的发展概况,揭示了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育人”工作,在理念、目标、内容、服务对象、工作队伍和工作体系六个方面的变化特点,并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变化、对心理育人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三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问心”向“育人”转变的深层动因。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做了深入思考,分析了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从强化心理育人服务意识、推进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校内外协同育人工作格局三个角度提出完善心理“育人”功能的科学发展策略。

王缓缓[6](2020)在《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一个自发、个别的助人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教育工作,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高校德育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导向与要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综合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部分,对心理育人相关概念,以及心理育人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进行分析,阐释了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从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内容任务、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四个层面,剖析了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通过分析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论证了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8所高校为例,综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从高校心理育人取得的实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第三部分,对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任务和要求、思路和举措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田文文[7](2019)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陆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两种形式。而已经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其教学实际效果如何,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依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内涵,归纳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课程开设状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教师素养、学生态度六个方面,并在二级指标中明确界定每个方面的具体评判标准,划分非常同意(90-100分)、同意(70-89.9分)、不确定(60-69.9分)、不同意(60分以下)四个等级。进而以一级、二指标的具体内容为依据设计问卷,主干题目用课程实效性评价标准的四个等级,作为选项区分。问卷主要以陕西省1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各大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本文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访谈、案例剖析等手段发现,被调查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整体实效性较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教师队伍素养整体较好,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该课程存在学时、班级规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专业化教师队伍欠缺,课程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掌握,课程评价不科学,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性不足等问题,限制课程实效性的提高。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就阻碍课程实效性的不利因素,提出改进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以期望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

刘宗利[8](2018)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发展的变化对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的革新和完善。本研究采用了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第一,本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加以述评,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来启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二,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二是问卷调查的分析;三是总结分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存在的问题为:只关注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对待心理问题上缺乏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其他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忽视对大学生潜在力量的激发,造成了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第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启示。结合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提出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心理素质,增强主观的幸福感,促进潜能的开发的内容。以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实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创新。

詹伟峰[9](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张玉杰[10](2018)在《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生完善自我和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自我意识强烈而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思想和心理问题。近年来,高校频频出现因思想或心理问题而发生的休学、退学和自杀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领域。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中,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嵌入点,研究两者关系及相互作用的成果不为鲜见,各种观点在相互交锋中各有所据,但对两者关系的辨析不够深入、系统,这直接影响着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判断。本文从各自整体的基本要素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厘清两者的关系;深挖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分析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表现;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其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寻找其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不足,并做出相应的原因分析;探索研究其功能发挥的原则、模式和具体步骤。通过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理论依据,彰显其回应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和关键。本论文(除引言外)一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是在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研究范畴三个方面,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从而确定了两者之间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并列”关系,而是“交叉”关系。从而,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其功能发挥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相关理论和必要性。其主要内容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海洋中,寻求理论支持。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需要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阐述了西方人格心理学健康人格的模式、动机理论,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理论依据。并从国家的党政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以及客观需求等方面,阐述了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三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具体体现。本部分内容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概念和具体体现出发,重点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主要体现,即大学生个体生存的保障功能、个体发展的补偿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作用的优化功能。研究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是论文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现状,探求功能发挥实践要求的基础。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分析调查结果,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现实状况。着重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视角,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五是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原则、模式和具体实现步骤。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用案例分析的方法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和重点关注相结合的原则、发展性和协同性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通过借鉴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的工作模式、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模式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模式,探索研究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实现的工作模式;最后一方面,研究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工作模式的实践步骤,着重研究了其功能实现的实践前准备、实践条件的完善、具体过程和注意事项。青年大学生面对新的时代,拥有新的征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环境下具有新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工作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热点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工具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与小结
3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条目选择
    3.1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3.2 条目的选择原则
    3.3 专家咨询
    3.4 条目的筛选、调整与确定
    3.5 讨论与小结
4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权重设置
    4.1 计算权重方法的选择
    4.2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4.3 权重设置
    4.4 组合权重值
    4.5 讨论与小结
5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构建与检验
    5.1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构建
    5.2 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的检验
    5.3 讨论与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介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回顾
    (一)实践背景
    (二)实践历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依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传统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表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高校:完善育人体系,健全融入保障
    (二)教师:统筹教学要素,创新融入过程
    (三)学生:提高重视程度,增强融入自觉
    (四)家庭:转变教育观念,筑牢融入基础
    (五)社会:发挥教育合力,改善融入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后记

(4)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教育评价
        2.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2.1.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2.2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依据
        2.2.1 教育评价相关理论
        2.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相关论述
        2.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相关政策
    2.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功能
        2.3.1 践行立德树人理念下的心理育人
        2.3.2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2.3.3 达成全员培育“四要”青年的育人目标
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基本议题
    3.1 基本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要点
        3.1.1 外来引介与本土化相结合
        3.1.2 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3.1.3 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3.2 价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重点
        3.2.1 心理育人的创新价值
        3.2.2 “心育”与“德育”融合价值
        3.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价值
    3.3 关系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评价难点
        3.3.1 时代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3.3.2 定量与定性的关系
        3.3.3 即时效果与长期效果的关系
4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基本要素
    4.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条件指标
        4.1.1 硬件条件配置“先进完备”程度
        4.1.2 管理制度建设“科学系统”程度
        4.1.3 专业队伍构建“层次合理”程度
    4.2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内容指标
        4.2.1 促进心理发展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4.2.2 关注创新与潜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2.3 凸显“利他利己”价值的心理咨询
        4.2.4 保障生命安全为底线的危机干预
    4.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效果指标
        4.3.1 心理育人目标达成度
        4.3.2 教育客体社会适应度
        4.3.3 教育实践结果满意度
5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实现、检验与优化
    5.1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实现
        5.1.1 新角度界定评价权重
        5.1.2 多元化确定评价标准
    5.2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检验
        5.2.1 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检验
        5.2.2 评价体系的目标性检验
        5.2.3 评价体系的主体性检验
    5.3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优化路径
        5.3.1 借鉴相关理论
        5.3.2 优化评价内容
        5.3.3 创新评价方法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起缘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
        1.2.1 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1.2.2 国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1.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历程
    2.1 阶段一:障碍性心理咨询
        2.1.1 单一的工作内容
        2.1.2 单薄的工作力量
        2.1.3 单独的工作机构
    2.2 阶段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2.2.1 综合性的工作内容
        2.2.2 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2.2.3 成体系的教育网络
    2.3 阶段三:心理育人
        2.3.1 全面性的工作内容
        2.3.2 全员性的工作队伍
        2.3.3 全方位的工作体系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特点
    3.1 教育模式由西方化走向本土化
    3.2 教育目标由具体走向系统
    3.3 教育内容由心理拓展至价值观层面
    3.4 服务对象由个别学生覆盖到全体师生
    3.5 工作队伍由专兼结合走向全员育人
    3.6 工作格局由“单兵作战”到“四位一体”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心”到“育人”的发展动因
    4.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变化
        4.1.1 社会转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挑战
        4.1.2 高校育人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要求
        4.1.3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新要求
    4.2 对高校心理育人规律的深入认识
        4.2.1 心理是开展“三观”教育的重要因素
        4.2.2 心理健康是道德自律的形成基础
        4.2.3 心理是理想信念确立的主体性因素
    4.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4.3.1 心理健康与德
        4.3.2 心理健康与智
        4.3.3 心理健康与体
        4.3.4 心理健康与美
5.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的思考
    5.1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成效初显
        5.1.1 “育人”为本的目标体系基本确立
        5.1.2 “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5.2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5.2.1 心理育人服务意识不强
        5.2.2 心理育人能力不足
        5.2.3 心理育人合力不够
    5.3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优化策略
        5.3.1 增强心理育人服务意识
        5.3.2 推进心理育人队伍建设
        5.3.3 提升心理育人合力
        5.3.4 处理好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结语
附录:访谈提纲(教职工)
附录:访谈提纲(学生)
参考文献

(6)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的重点、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与特点
    (一)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1.心理育人的含义
        2.心理育人提出的意义
    (二)心理育人的基本特点
        1.心理育人的德育定位
        2.心理育人的内容任务
        3.心理育人的目标方向
        4.心理育人的原则要求
    (三)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2.实践依据
二、高校心理育人现状分析和问题探讨
    (一)高校心理育人的现状分析
        1.高校对心理育人的重视程度
        2.高校心理育人的开展情况
        3.心育对象的体验感受
    (二)高校心理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析
        1.心育和德育的契合点把握不准确
        2.心育的“三全育人”落实未到位
        3.心育重“矫治”轻“发展”
    (三)原因分析
        1.传统育人思想的影响
        2.传统育人模式的束缚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对策
    (一)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机遇与挑战
        1.恰逢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任务与要求
        1.完善心育主渠道,加强课程建设
        2.整合心育师资力量,加强队伍建设
        3.优化心育途径,加强载体建设
        4.综合多学科,加强心育的理论支撑
    (三)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思路与举措
        1.明确心育理念,实现“育心”向“育人”的转化
        2.尊重德育和心育的独特性,把握好二者的契合点
        3.尊重规律,提高心理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发展中国特色,做好本土化研究
        5.紧跟时代步伐,在创新中谋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研究反思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心理健康
        2.1.2 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1.4 心理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及其评价指标
        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
        2.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评价标准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积极心理学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3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2.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
        2.4.1 发展性
        2.4.2 参与性
        2.4.3 实践性
        2.4.4 主动性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调查
    3.1 课程实效性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2 调查结果统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大多数学校开设本课程
        3.3.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深受同学欢迎
        3.3.3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基本保持一致,每节课信息量适度
        3.3.4 课程对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问题成因分析
    4.1 学时、年级限制、班级规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4.2 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欠缺
    4.3 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不能很好结合
    4.4 课程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掌握
    4.5 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
    4.6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心理健康意识较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5.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5.1.1 积极性原则
        5.1.2 价值性原则
        5.1.3 系统性原则
    5.2 统筹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2.1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与人格完善
        5.2.2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5.2.3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5.3 创设积极环境,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5.3.1 调控课程开设状况,加大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5.3.2 择优选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
        5.3.3 优化校园环境,加大对心理健康课程重要性的宣传
    5.4 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
        5.4.1 引入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5.4.2 科学评价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调查研究
致谢
作者简介

(8)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心理学
        3.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 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的述评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2.比较研究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五) 研究创新
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调查研究
    (一)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情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实际教学内容的结果与分析
    (二) 问卷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访谈情况
        1.访谈对象与方法
        2.访谈结果与分析
    (四) 结果分析
    (五) 存在的问题
四、讨论分析
五、构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一) 促进自我潜能的开发
        1.塑造积极个人特质
        2.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3.挖掘潜在的力量
        4.创建积极的环境
        5.挫折教育
    (二) 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
        1.幸福感
        2.积极心理测量
        3.积极心态
        4.积极的社会实践
        5.积极的自我教育
    (三) 针对发现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1.提升高校的认识和重视
        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
        3.改变关注的对象
        4.弱化外在因素的影响
        5.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表
附录B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10)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重点与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关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标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关系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相关理论和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作用发挥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
        (二)当代西方人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必要性
        (一)落实我国教育方针的政策要求
        (二)两者诸多一致性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
        (四)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的体现
        (一)个体生存的保障功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二)个体发展的补偿功能:健全大学生人格
        (三)优化社会性功能: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调查设计
        (一)调查背景及方法
        (二)调查研究的设计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工作成效
        (一)落实国家心理教育相关政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十足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体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不足的表现
        (一)部分大学生身心不够健康,个体生存功能无法全面保障
        (二)部分大学生政治人格不够健全,政治导向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不够健全,道德规范功能实现不够全面
        (四)部分高校工作理念僵化滞后,社会性功能有待优化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理论探索不够,现实经验不足
        (二)割离两者的交融作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渗入不够
        (三)高校“重过程、轻评估”的教育管理体制亟需改变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有待全面提升
        (五)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心理素质有待加强
第五章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原则、模式、步骤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实现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三)全面性和重点关注相结合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五)协同性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模式借鉴与探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工作的模式借鉴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模式借鉴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借鉴
        (四)“社团—辅导—危机干预”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功能发挥的实践步骤
        (一)实践前的准备
        (二)实践条件的完善
        (三)实践过程
        (四)反馈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2]大学生健康教育行动内容体系研究[D]. 王晨.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杨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研究[D]. 张志晟. 辽宁工业大学, 2020(04)
  • [5]从“问心”到“育人”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嬗变研究[D]. 李硕. 浙江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高校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研究[D]. 王缓缓.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8)
  •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D]. 田文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D]. 刘宗利. 长春师范大学, 2018(01)
  • [9]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10]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D]. 张玉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