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考试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入学考试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一、入室试验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钾离子变化规律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维持患者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是保证围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安全的重要手段,如何尽早的发现、诊断内环境紊乱,如何积极利用技术、药物和液体重建患者体内平衡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表现为低血钾或高血钾的钾离子(Potassium,K+)代谢紊乱(Disorders of Potassium)在住院患者中很常见,鉴于未经治疗的低钾血症(Hypokalemia)或高钾血症(Hyperkalemia)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及时认识和治疗这些疾病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对于围术期患者K+水平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比较患者入院时与入手术室后K+变化规律,分析入手术室后K+紊乱相关因素,探究围术期K+紊乱的发生规律。方法:本实验是一项关于围术期K+变化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湖院区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同时需要入院常规离子、生化分析和入手术室后动脉或静脉血气分析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没有进行额外的抽样或干预,连续入选。病例排除标准:1.急诊手术患者;2.患者年龄<13岁;3.有肠、肝、心、肾等主要器官功能障碍或存在导致K+紊乱相关的基础疾病的患者;4.处于妊娠期的患者;5.长时间禁饮食及饮食障碍患者;6.近期服用利尿剂或类固醇激素的患者;7.入手术室后血样采集之前有过大失血、输血或补K+;8.重要实验数据缺失或未检测的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入院时血检查结果、入手术室后血气结果、是否接受胃肠道准备等信息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入选患者总计258人,男性110例(42.64%)女性148例(57.36%),年龄54.50(43,64)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ess Index,BMI)23.88(22.04,26.55)kg/m2。其中高血压患者75例(29.07%),糖尿病患者38例(14.73%),接受肠道准备患者80例(31.01%)。2.围术期K+紊乱的发生率:入院患者发生低钾血症19例(9.65%),高钾血症2例(0.78%);入手术室后发生低钾血症102例(28.19%),未发现高钾血症病例,其中16例为入院低钾血症患者,其余86例均为入院时离子监测正常的患者。3.入手术室后K+浓度与入院时K+浓度Pearson检验P<0.05,呈正相关,入手术室后K+水平与入院时K+水平具有相关性,但R2=0.1316,相关性不显着。4.入院及入手术室患者K+浓度春夏秋冬四季K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比较P值均大于0.05,K+浓度在季节间无明显差异。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性患者、ASA分级为Ⅲ/Ⅳ的患者、高血压患者、术前接受肠道准备患者是入室低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手术室后低钾血症发生概率很高,即便是入院常规检查正常的患者仍有可在入室后发生低钾血症,值得引起重视。其中入院低钾患者、女性患者、ASA分级为Ⅲ/Ⅳ的患者、高血压患者、入院接受肠道准备患者是入手术室后发生低钾血症的高危人群。积极监测K+水平,是及早发现并治疗的关键。

孙玲玲[2](2021)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制定专科化的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探讨前馈控制护理措施对预防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基于前馈控制管理理论,成立前馈控制小组,分析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初步制定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最后经过相关专家咨询确定最终的前馈控制护理措施。(2)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回顾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后在复苏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躁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体温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入室体温、手术部位、ASA分级(麻醉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入PACU(麻醉复苏室)、入PACU10min后的SAS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PACU时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PACU、入PACU10min、入PACU30min和出PACU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体温始终高于对照组。对各时间点体温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组别=14.646,P<0.01,F时间=257.466,P<0.01,F交互=4.914,P<0.01,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体温和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组别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两组患者入PACU、出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两组患者在PACU内的躁动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前馈控制护理可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前馈控制护理可减少术中体温的降低幅度,有效预防肺癌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3)前馈控制护理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对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不明显。(4)前馈控制护理可缩短肺癌患者术后在PACU内的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对提高PACU内床位的周转率有一定的作用。

尉纳[3](2021)在《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了解国内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模式的研究现况;2、明确ICU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核心和原则,并以此为框架,制订ICU的探视方案;3、汇集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相关的证据,基于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构建相关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降低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抑郁,降低患者和家属ICU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研究方法: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方案。2、循证护理学研究方法。(1)文献质量评价:系统检索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获取系统评价以及原始研究,追溯系统评价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使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2)相关指南分析:检索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网,如美国国立指南库(NGC)、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等,获取相关指南,追溯指南的相关参考文献。运用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进行相关证据提取。(3)汇总以上相关证据,并根据JBI证据预分级系统对证据条目进行分级。(4)形成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3、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使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甄选浙江省内危重症领域的18名临床医生和护理专家进行2轮函询,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汇总专家的反馈意见,最终确立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研究结果:1、共有32篇文献纳入最终研究,其中临床实践指南2篇,临床实践标准2篇,JBI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及综述8篇,原始研究17篇;初步制定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涵盖了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4方面内容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2、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其中第二轮函询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0-0.23之间、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11-0.25之间、协调系数分别为0.266和0.178,Ρ值均<0.01。3、最终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共包括4个维度和37项具体指标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护理学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构建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包括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四方面内容,方案构建过程严谨规范,结果科学可靠,适合我国的ICU临床现状。该方案为我国实行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提供了证据支持,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谭爱华[4](2021)在《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初步提出较为系统的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规律,探析由因虚生热和痰瘀化热导致的“热”推动AD病变发展这一重要病机,及AD病理变化的四个关键过程:“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探讨AD病理进程中的“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依据。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解析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阐明痰、瘀在AD的病理变化过程中存在“化热”这一关键过程,并尝试揭示“痰瘀化热酿毒”“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以及“热”和“毒”可能的生物学基础,初步证实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发挥改善脑神经炎症、改善海马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等作用。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子部、《中华医典》(第5版)为主要工具,综合古今医家之言,系统梳理虚、痰、瘀及痰瘀互结、化热酿毒、毒损脑络这些因素和环节与AD的关联,整理中医学对AD病变全过程的病机演变认识,探析“热”和“毒”的理论内涵,梳理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的理论依据。2、实验研究方法:(1)以3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作为AD的疾病模型动物,用D12492高脂饮食饲喂,改变其血脂指标,以模拟中医“痰”证的病理状态;用0℃冰水浴处理,改变其血液流变指标,以模拟中医“瘀”证的病理状态;二者结合模拟同时存在“痰”“瘀”的病理状态,分别建立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通过比较各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舌色客观变化,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脑神经炎症、AD相关病理变化的指标来评价模型,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AD-痰、瘀、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2)复制AD-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分为5个组:不予给药处理的模型组、给予痰瘀同治的益智温胆汤组、给予清热解毒的黄连解毒汤组、同时给予痰瘀同治和清热解毒的益智温胆汤+黄连解毒汤组,以及作用机制对照药物替普瑞酮组,并以同系遗传背景的非转基因C57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处理40天。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刚果红染色法、甘氨酸镀银染色法、透射电镜法、高尔基染色法等方法分别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SP、NFTs、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突触和树突棘的改变等;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内相关蛋白的表达和共定位关系,比较各组小鼠的病理改变、脑神经炎症、凋亡、突触、线粒体功能等的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一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AD-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的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trol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更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更多,其余各组小鼠的游泳总路程、上平台潜伏期和穿越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舌色对比: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舌色偏淡红,其余各组小鼠舌色偏暗红。AD-Pbs组小鼠的舌色r值最小。(3)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低。其余各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Bs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更高。(4)血脂指标检测: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Control组小鼠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小鼠的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相比,AD-Ps组和AD-Pbs组小鼠的各项血脂指标更高,但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各组小鼠的海马组织TNF-α、IL-1β和T-Tau均明显升高。与AD-Model组小鼠比较,AD-Pbs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和T-Tau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二结果:(1)Morris水迷宫: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与Model组比较,各组小鼠平均游泳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游泳总路程和上平台潜伏期均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跳台实验:与Control组比较,各组小鼠潜伏期明显缩短、出错次数增加;与Model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潜伏期延长、出错次数减少。3、实验三结果:(1)刚果红染色:Contro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几乎没有观察到SP,而Model组小鼠海马区和皮层中散在分布着许多SP,各给药组SP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甘氨酸银浸镀: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染色明显加深,镜下可见大量被染成黑色条状的NFTs,以CA3区最为明显;各给药组小鼠海马区的NFTs有不同程度减少。(3)透射电镜:Contro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染色质团聚在核内,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均匀散在分布在胞质中。Model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出现细胞死亡现象,镜下可见细胞核塌陷,边界破解甚至消失,染色质固缩或消失,视野内可见若干凋亡小体分布,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且大部分线粒体出现肿胀甚至破裂,粗面内质网结构松散,仅可见少量零星分布的核糖体。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神经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细胞核整体形态正常、结构完整,镜下可见部分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排列松散,核糖体减少等现象。(4)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小鼠比较,各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总Tau蛋白和三个不同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实验四结果:(1)免疫荧光: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区Aβ1-42、GFAP、Iba-1、的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明显上升,DG区Aβ1-42蛋白的周围分布着大量的GFAP蛋白和Iba-1蛋白;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明显减少;Model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区均可见大量HSP70荧光,各给药组小鼠皮层和海马各个区域的HSP70荧光数量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CA3区和DG区更为明显。与Model组小鼠相比,各个给药组小鼠海马区Aβ1-42蛋白、GFAP蛋白和Iba-1蛋白荧光数量和荧光强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SD95荧光数量和强度有不同程度增加。(2)HSP70和Aβ1-42、Tau荧光共定位:胞内外均可见由HSP70的红色荧光和Aβ1-42的绿色荧光重叠的黄色荧光。由红色荧光的HSP70和绿色荧光的Tau重叠的黄色荧光,几乎都分布在胞外。(3)Western Blot:与Control组相比: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TNF-α、IL-1β、IL-10等脑神经炎症指标和HSF1、HSP70均明显上升;各组小鼠Bcl-2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Model组小鼠尤其明显,而YZ+HL组与Control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odel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均明显上升。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有明显的下调,IL-10除GGA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小鼠的Bcl-2蛋白均有上调,Bax蛋白和c-Caspase-3蛋白均有下调;YZ+HL组和GGA组小鼠海马组织中HSF1有明显的上调;其余各给药组与Model组相比,HSP70蛋白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YZ+HL和GGA组进行LSD分析,两者在HSF1表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SP70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高尔基染色: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和树突棘均明显减少,镜下可见CA3和DG区的神经元丢失情况最为明显。与Model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元数量、树突棘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各给药组海马区神经元树突棘均有明显增加,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虚是AD发生的根本,痰、瘀是AD的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因素,痰瘀化热酿毒进一步加速了AD的发生发展。“虚生痰瘀-痰瘀化热-热结酿毒-毒损脑络”是AD发生发展的四个关键过程。2、起于病之始的“因虚生热”和现于病之中的“痰瘀化热”导致了“热”可能是推动AD病变发展的重要因素。3、痰瘀热化酿毒,毒损脑络是AD的最终环节。“痰瘀化热酿毒”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和异常磷酸化的Tau过度活化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诱发了脑神经炎症,促进了SP和NTFs的形成;“毒损脑络”的生物学过程可能是具有神经毒性的寡聚态Aβ蛋白、异常磷酸化的Tau和它们引起的各种致炎因子释放,导致了神经元的凋亡和突触的损伤。“毒”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神经损害性错误折叠沉积的Aβ蛋白形成SP和异常磷酸化的Tau形成的NTFs;“热”的生物学基础可能是脑神经炎症反应过程中产生和释放的各种致炎因子。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以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病理改变,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抑制了Aβ的生成和沉积、Tau的异常磷酸化,进而抑制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了脑神经炎反应,减少了神经元的凋亡,保护了海马神经元和树突棘,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张钰[5](2021)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老年患者腰麻前血容量及指导补液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首先探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直径(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d IVC)及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nferior vena cava collapsibility index,IVC-CI)对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postspinal anesthesia hypotension,PSAH)的预测价值;由于术前合并高血压病和未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一般情况存在差异,故探讨术前合并高血压病是否影响IVC-CI对PSAH的预测价值;在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上探讨IVC-CI用于评估老年患者腰麻前血容量而后指导输液,对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率、盐酸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和硫酸阿托品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纳入201例择期在腰麻下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89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嘱患者术前禁食8 h,禁饮4 h。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但在麻醉前未输入任何液体。麻醉方式选择腰麻,穿刺间隙为L2~L3或L3~L4,穿刺成功后向头端注入0.5%罗哌卡因2.4~3.0 ml,感觉阻滞平面上界控制于T8~T10。根据术前是否临床确诊高血压病分为合并高血压病组(H组)和未合并高血压病组(N组),再根据腰麻(spinal anesthesia,SA)后30 min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将H组和N组进一步分为低血压组(D组)和未发生低血压组(F组)亚组。分别在SA前、SA后超声测量d IVC最大值(d IVCmax)和IVC-CI。记录SA前和SA后30 min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d IVCmax、IVC-CI对PSAH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通过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得出的IVC-CI阈值(N组IVC-CI阈值37.6%,H组IVC-CI阈值34.9%),将156例择期在腰麻下行手术,IVC-CI大于等于阈值且ASA分级Ⅰ-Ⅱ级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亚组。S组患者250 ml复方电解质液10 min输完,再次测量IVC-CI,重复输注直至IVC-CI低于阈值,但输液总量不超过8 ml/kg,输液时间不超过30min;C组按照10 ml·kg-1·h-1的输注速度输注复方电解质液30 min。两亚组在液体输完后进行麻醉,麻醉方法与第一部分相同。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的SBP、MAP、HR;给予盐酸麻黄碱、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患者的例数;比较C组患者麻醉前10 min、20 min、30 min液体输注量和S组液体输注量;比较S组和C组老年患者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结果:第一部分最终纳入163例患者,49例(30.1%)发生PSAH。H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腰围、SBP、MAP、HR基线值、PSAH发生率明显高于N组患者(P<0.05)。H组和N组分别分为D组和F组两亚组后,除去H组中两亚组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F组其它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SA前、后d IVCmax均明显小于F组(P<0.05),D组SA前、后IVC-CI均明显大于F组(P<0.01)。SA前和SA后IVC-CI预测PSA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SA前、后d IVCmax(P<0.05)。H组中,D组SA后d IVCmax较SA前明显减小,IVC-CI较SA前明显增大(P<0.01)。从Medcac软件绘制的ROC曲线中可以得出N组SA前、后IVC-CI预测PAS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与H组的SA前、后IVC-CI预测PASH的AU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N组:0.915、0.917,H组:0.919、0.933);N组和H组SA前、后IVC-CI预测PASH的敏感性(N组:85%、100%,H组:89.7%、96.6%)、特异性(N组:92.5%、80.6%,H组:80.9%、83.0%)、临界值(N组:37.6%、40.7%,H组:34.9%、39.6%)。第二部分最终纳入131例老年患者,N组68例,H组63例。N组和H组分别分为S和C两亚组后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N组中S组纳入45例患者,有20例(44.44%)发生PSAH,C组纳入23例患者,有11例(47.83%)发生PSAH。S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S组与C组使用过盐酸麻黄碱、硫酸阿托品的患者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组需要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C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H组中S组纳入33例,有16例(48.48%)发生PSAH,C组纳入30例,有15例(50.00%)发生PSAH。S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C组,S组与C组使用过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阿托品的患者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S组液体输注量500.00(250.00,500.00)ml,C组10 min输液量110.00(95.83,123.33)ml、20 min液体输注量220.00(191.67,246.67)ml,S组麻醉前输液量明显多于C组10 min液体输注量和20 min液体输注量(P<0.05)。S组补液后SBP与入室后SBP相比无明显升高,但补液后MAP与入室后MAP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补液后SBP、MAP变化不明显。S组麻醉后MAP与入室后MAP相比无明显降低,C组麻醉后MAP与入室后MAP相比明显降低(P<0.01)。S组与C组患者麻醉后SBP与入室后SBP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腰麻前和腰麻后IVC-CI在预测术前合并、未合并高血压病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具有一定价值;未合并高血压患者IVC-CI阈值为37.6%,合并高血压患者IVC-CI阈值为34.9%,腰麻前IVC-CI可以评估老年患者腰麻前血容量并指导液体治疗。

余黎媛[6](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监测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脓毒症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Dex对脓毒症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合计60例为本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Sepsis 3.0中相关诊断新标准[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按《2016年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处理国际指南》[2]强推荐意见予规范及个体化的综合对症支持治疗,并参照2018年《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3]进行必要的适度镇静镇痛治疗。实验组应用右美托咪定稀释后0.2~0.7 μg/(kg·h)个体化静脉微量泵注,对照组则选用该指南推荐的ICU镇静基本用药咪达唑仑0.03~0.2mg/(kg·h)静脉微泵注;两组同时辅以舒芬太尼镇痛治疗,维持两组患者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在-2~0 分,重症监护室疼痛观察工具法(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评分在 0~1 分。比较两组患者:(1)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入室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2)炎症指标及肠屏障生物学指标:记录入ICU时(T0)、24h(T1)、48h(T2)、72h(T3)各时间点外周血中PCT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上述各时间点外周血中HMGB1、D-Lac和I-FABP水平;(3)分析炎症因子与肠屏障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4)评估临床预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住ICU天数,电话随访其28天生存情况。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整体差异对比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总体差异使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组间的比对运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法;符合正态分布数据运用Pearson法作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原发感染疾病分布及入ICU时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因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PCT及HMGB1水平在入室T0时无明显差异(P>0.05),但经积极对症支持基础治疗后两组患者PCT、HMGB1水平均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差异显着(P<0.01),实验组PCT的表达在治疗后T2、T3两个时间点均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HMGB1水平在T1、T2、T3各时间点较同期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3)肠屏障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两组I-FABP水平均随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D-Lac在治疗后T2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P<0.05),实验组D-Lac在治疗后的各时间点较入室T0均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D-Lac及I-FABP水平在入室T0时差异不明显(P>0.05),但实验组D-Lac、I-FABP的表达水平在治疗后T1、T2、T3各时间点较同时间点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4)两组患者外周血HMGB1、PCT与D-Lac、I-FABP均成正相关(P<0.01);(5)住院情况及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在ICU住院天数缩短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8天死亡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可以显着降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中肠道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水平,降低肠道屏障通透性,其机制可能与右美托咪定降低机体HMGB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对肠道组织的损伤有关。(2)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缩短脓毒症患者住ICU的时间。

李霞[7](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及其对术后快速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肛肠科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5例,年龄25~75岁,ASA分级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TEAS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T组患者在术前1天于合谷(LI4)、内关(PC6)、足三里(ST36)、上巨虚(ST37)、下巨虚(ST39)、三阴交(SP6)穴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30min,手术当天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切皮开始时、手术结束时分别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30min,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继续在相同穴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次30min。S组患者在与T组相同穴位、相同时点给予假刺激,观察并记录手术前1天、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后(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变化情况;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开始进食时的食欲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第1天、第3天两组患者TP、ALB、PA和TRF均较术前1天显着下降(P<0.05),在术后第7天,T组TP、ALB、PA和TRF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而S组仍低于术前基础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3天、第7天T组患者TP、ALB、PA和TRF均明显高于S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室时(T0)相比,在麻醉诱导后(T1)S组患者心率(HR)下降更显着(P<0.05),在切皮时(T3)及手术结束时(T4)两组患者心率(HR)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在麻醉诱导后(T1)和手术结束时(T4)较入室时(T0)降低更显着(P<0.05),且S组平均动脉压(MAP)在切皮时(T3)也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在插管后(T2)和拔管后(T5)较T组升高更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均较S组显着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的食欲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均较S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感染、切口裂开以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稳定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梁斯林[8](2021)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血胱抑素C诊断及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准确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及尿量对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诊断具有滞后性。AKI不能早期被准确识别往往导致重症患者的预后不佳。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一种理想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能够准确检测AKI的发生。但许多研究表明sCysC水平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影响,从而增加其反映肾功能的局限性。因此sCysC在重症患者诊断及预测AKI是否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影响值得深入探究。本研究通过探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是否影响sCysC诊断及预测AKI的准确性,为sCysC在临床应用上提供指导。研究对象和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于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进行。进入ICU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SCr、sCysC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之后连续监测患者转出ICU前的每日SCr水平。根据患者入住ICU前5天内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将患者分为使用激素组及未只用激素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在进入ICU前5天内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信息(激素类别、使用天数、累积剂量)。采用单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寻找与sCysC存在独立相关性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而后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方法平衡使用激素组和未使用激素组间相关混杂因素的差异。按进入ICU前5天内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将患者分为四组(I组:未使用激素;Ⅱ组:Omg<泼尼松≤50mg;Ⅲ组:50mg<泼尼松≤150mg;Ⅳ组:泼尼松>150mg)。我们比较了 sCysC在不同组间的水平及诊断和预测AKI的效能。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每组患者sCysC诊断及预测AKI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并将每组计算所得AUC值进行两两比较,探讨sCysC对于AKI的诊断及预测准确度是否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共240例患者在入住ICU前5天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我们成功地匹配了 2716名患者中的240名糖皮质激素使用者和960名未使用者。匹配前后,使用激素组与未使用激素组sCysC水平均存在显着差异(均P<0.05)。单变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与sCysC独立相关。匹配后,I组sCysC水平显着低于Ⅲ组和Ⅳ组(均P<0.05),但不同累积剂量的使用激素组间s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我们在匹配队列中未发现任何两组的AUC值有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诱导sCysC水平升高。然而,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sCysC诊断及预测重症患者AKI的准确性没有影响。

李丹[9](2021)在《灌注指数与总外周阻力指数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总外周阻力指数(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index,TPRI)的相关性,探讨应用PI监测或评估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年龄18~60岁、ASA I~II级、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至手术切皮前SBP下降超过基础值20%或SBP<80 mm Hg的患者,排除胸科手术、心脏跳动节律不整齐、入室后PI<1、应用非接触红外额温计无法测得手部温度的患者。使用无创心排量监测仪(Noninvasive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NICOM)、菲利浦监护仪Intellivue MP50监测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静脉麻醉诱导,顺序给予丙泊酚效应室2μg/ml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4μg/kg、顺式阿曲库铵0.2 mg/kg静脉注射,维持脑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在45~60范围内气管插管。将机械通气后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以HR作为指标分为两组: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HR≥60次/分钟)和多巴酚丁胺组(D组,HR≤59次/分钟),P组静脉恒速输注去氧肾上腺素1μg/kg/min,D组恒速输注多巴酚丁胺10μg/kg/min,直至SBP升至基础值80%~120%。观察和记录进入手术室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输注去氧肾上腺素或多巴酚丁胺前后五个时点的HR、SBP、MAP、DB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搏量(Stroke volume,SV)、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PI、及TPRI,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PI与TPRI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计75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P组45例,D组30例。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前PI增大、TPRI减小(P<0.05);在气管插管后PI减小、TPRI升高(P<0.05)。P组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后PI、HR、CO后减小(P<0.05),SBP、MAP、DBP及TPRI升高(P<0.05);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前后PI与TPRI呈负相关(r=-0.31,P<0.05),TPRI与SBP、MAP、DBP呈正相关(r=0.81、0.79、0.80,P<0.05)。D组输注多巴酚丁胺后PI、TPRI、SBP、MAP、DBP及HR升高(P<0.05,),SV及CO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多巴酚丁胺前后PI与TPRI无相关关系(r=0.12,P>0.05),TPRI与SBP、MAP、DBP呈正相关(r=0.68、0.65、0.68,P<0.05)。结论输注去氧肾上腺素过程中PI与TPRI呈负相关,且在全身麻醉诱导期PI与TPRI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根据PI的变化可以初步反映TPR的变化趋势。

谭成维[10](2020)在《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预防性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对老年无痛肠镜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疲劳综合征、麻醉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优化老年患者无痛肠镜麻醉前准备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经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附件1伦理1,2018-069,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Chi CTR1900026391),将老年无痛肠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40):即对照组,静脉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组(静脉输液组)和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组(口服术能组)。对照组按照传统肠道准备,未进行补液干预;静脉输液组于无痛肠镜检查前2 h内静脉匀速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口服术能组受试者于无痛肠镜检查前2 h口服术能5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400 ml。2.试验信息采集:(1)采集基线数据: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等信息,记录患者静息状态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ASA分级、口渴、饥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2)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完成肠镜。观察受试者围麻醉期、肠镜操作期、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受检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镜即刻(T2)、入PACU即刻(T3)的生命体征。围术期若出现循环呼吸抑制,按如下处理:(1)右上肢MAP降幅超过术前30%,给予麻黄碱5mg;脉率≤50次/分,给予阿托品0.25 mg;(2)低氧血症:行托下颌手法,必要时放置鼻咽通气或者口咽通气道,同时增加吸氧流量甚至面罩加压给氧。余按常规急救准备与处理。基于检查体位,本研究所有患者各时刻均左侧卧位测量右上肢血压。(3)记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的剂量和次数;记录肠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4)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5)记录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苏醒时间延长、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6)对受试者进行术后口渴、饥饿评分。(7)请主管麻醉医师、PACU护士和受试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评分表。(8)请受试者离开PACU前刻进行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评分,肠镜结束后24 h对受试者术后电话随访,并再次进行POFS评分。结果:1.基线数据三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民族,入室静息状态下生命体征、入室口渴评分、饥饿VAS评分等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2.血流动力学(1)MAP: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PACU即刻(T3),三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镜即刻(T2),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T0、T2时刻,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HR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刻,三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 O2(%):T0、T1、T2、T3时刻,口服术能组、静脉输液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肠镜操作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反复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三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严重低血压、PONV和苏醒时间延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离室口渴评分、饥饿评分离室口渴评分、饥饿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低于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和PACU护士评分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U护士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离开PACU前刻和24 h后POFS评分(1)离开PACU前刻POFS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 h后POFS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和静脉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均能提高老年患者肠镜检查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轻术后即刻POFS。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减少术后口渴感和饥饿感,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效果更优,患者满意度更高。第二部分 床旁超声评估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基于第一部分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对缓解口渴、饥饿感效果更优,本部分应用床旁超声对无痛胃镜患者术前2h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后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并评价床旁超声在无痛胃镜术前评估胃内容物的应用价值。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附件1.伦理2,KLLY-2019-107,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Chi CTR2000036307),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因消化道疾病就诊于我院,并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和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组(术能组,n=40)。对照组按照传统胃镜准备,无补液干预;术能组术前2h口服术能5 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400 ml。2.试验信息采集:(1)采集基线数据,同第一部分。(2)床旁超声对胃内容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由同一名经过超声专业培训的麻醉医师使用飞利浦便携式超声Lumify,分别于平卧位、右侧卧位进行床旁超声胃内容物评估,记录检查完成时间。超声检查结束后立即将检查床移到待检区域,接心电监护,患者行左侧卧位待胃镜检查开始。(1)患者入胃镜准备室后,先仰卧位,后右侧卧位进行患者胃窦部扫描。选择凸阵低频探头,频率2-5MHZ,均匀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纵向放置在患者剑突下部位皮肤,旁矢状面轻微旋转探头扫查上腹部,在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或下腔静脉的水平处,肝左叶和胰腺之间矢状位平面识别出胃窦,选择胃窦收缩间隙期冻结图像。定性分析,确定胃窦内胃内容物并判断内容物的性质:液体和/或固体。(2)Perlas三分评分系统对胃内液进行半定量评估,以确定胃窦分级(0,1,2级):0分表示平卧位和右侧卧位胃窦部都无胃内容物,误吸风险低;1分表示平卧位没有胃内容物,右侧卧位胃内容物为液体,误吸风险较低;2分表示平卧位和右侧卧位都有明显的胃液,误吸风险较高;3分表示胃内为固体内容物,误吸风险高。0-1分为空腹,2-3分为饱胃。(3)右侧卧位测量胃窦垂直径线:头尾径(D1)、前后径(D2),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D1×D2)/4。(4)根据成人饱胃判断标准:Perlas评分0分或Perlas评分1分但是CSA<340mm2,判定为无胃内容物;Perlas评分1分且CSA>340 mm2,判定为中度胃内容物;Perlas评分2分无论CSA大小,判定为饱胃。(3)麻醉方法,术中并发症处理同第一部分。观察受试者围麻醉期、胃镜操作期、PACU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受检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镜即刻(T2)、入PACU即刻(T3)的生命体征MAP、HR、Sp O2;记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的剂量和次数。(4)入镜后请内镜操作医生从入镜时进入胃体开始吸引胃内容物,直至胃底将胃内容物最大程度从胃镜侧孔吸引至收集袋中,观察吸引物性质,测量其容积;记录术后诊断。(5)对所有患者测算的CSA与胃液量行相关性分析。(6)请胃镜操作医生进行胃蠕动评分。(7)记录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8)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9)记录不良事件:胃镜检查中反流误吸、呛咳、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苏醒延迟、PONV。(10)对受试者进行术后饥饿、口渴评分。(11)由主管麻醉医师、内镜操作医师、PACU护士和受试者分别填写满意度调查评分表。(12)请受试者离开PACU前刻进行POFS评分,胃镜结束后24 h对受试者术后电话随访,并再次进行POFS评分。结果:1.基线数据:对照组和术能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民族、入室静息状态下生命体征、入室口渴评分、入室饥饿评分等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2.床旁超声对胃内液的定性和定量评估:(1)所有患者床旁超声评估均在5min内完成。所有患者胃内容物均无固体。(2)对照组17例(17/40,42.5%)、术能组22例(22/40,55%)平卧位、右侧卧位均无胃内容物,Perlas评分0分;对照组23例(23/40,57.5%)、术能组18例(18/40,45%)平卧位无胃内容物,右侧卧位显示为液体,Perlas评分1分。Perlas三分评分系统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80例患者均成功测算CSA,其中对照组1例、术能组2例CSA超过340mm2,余77例患者CSA测量均<340mm2,两组患者胃窦部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成人饱胃评判标准,所有患者均为空腹。3.血流动力学和麻黄碱使用情况(1)MAP、HR、Sp O2(%):T0、T1、T2、T3时刻,口服术能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黄碱使用率和反复使用率口服术能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液量80例患者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7例,胃糜烂13例,胃息肉1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7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慢性胃炎合并胃溃疡2例。患者胃液量均≤0.8mg/kg,两组患者间胃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共80例患者CSA与其胃液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9,p=0.001。6.胃蠕动评分胃蠕动评分术能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术能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两组80例患者均未发生反流误吸。(2)呛咳、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NV和苏醒时间延长口服术能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离室口渴、饥饿评分术后口渴、饥饿VAS评术能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胃镜操作医师评分和PACU护士评分(1)受试者评分术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医师评分、胃镜操作医师、PACU护士评分术能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离室POFS评分和24 h后POFS评分(1)离室POFS评分术能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h后POFS评分术能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床旁超声可快速评估无痛胃镜患者检查前的胃内容物,可作为评估胃镜检查前反流误吸风险的依据,对提高术中安全性具有较高价值。(2)术前2h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不增加胃内容物容积,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口渴感、饥饿感,缩短无痛胃镜患者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减少患者PONV和术后离室POFS,增加患者舒适满意度。

二、入室试验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室试验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钾离子变化规律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钾离子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及其治疗和预防的研究进展
    2.1 围术期血清K~+紊乱及不良事件发生的临床现状
        2.1.1 低钾血症临床症状及危害
        2.1.2 高钾血症临床症状及危害
    2.2 K~+紊乱的病理生理学病因分析
        2.2.1 K~+摄入异常
        2.2.2 K~+排出异常
        2.2.3 K~+跨细胞分布异常
        2.2.4 其他离子与K~+的相互作用
    2.3 影响血清K~+的疾病
    2.4 影响血清K~+的药物
    2.5 K~+紊乱预防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方法
        3.1.1 病例选择
        3.1.2 病例筛选流程图
        3.1.3 数据收集
        3.1.4 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
    3.2 诊断标准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纳入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4.2 围术期K~+紊乱的发生率
    4.3 入室K~+水平与入院K~+水平的关系
    4.4 入院及入手术室K~+浓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5 入室低钾血症相关危险因素
第5章 讨论
    5.1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K~+紊乱的情况
    5.2 入室K~+水平与入院K~+水平呈正相关
    5.3 入院及入手术室K~+浓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5.4 入室低钾血症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
    5.5 预防和控制低钾血症的原因和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样本量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伦理审查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干预方法
        2.2.3 监测指标
        2.2.4 研究工具
        2.2.5 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2.2.6 麻醉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苏醒期S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体温比较
    3.4 两组患者苏醒期FLACC疼痛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低体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 PACU 停留时间比较
4 讨论
    4.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4.2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4.3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低体温的影响
    4.4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疼痛的影响
    4.5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恶心呕吐的影响
    4.6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PACU内停留时间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1.2.2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
        1.2.3 循证护理学
        1.2.4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1.3 研究现状
        1.3.1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初稿
        1.4.2 基于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最终确立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1.5 技术路线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检索策略
        3.2.2 纳入、排除标准
        3.2.3 文献筛选
        3.2.4 文献质量评价
        3.2.5 文献资料提取
        3.2.6 证据分级和证据汇总
    3.3 质量控制
    3.4 研究结果
        3.4.1 文献筛选结果
        3.4.2 文献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结果
        3.4.3 证据汇总结果及方案初稿
4 形成本土化的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4.2.2 遴选函询专家
        4.2.3 函询过程
        4.2.4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5 指标筛选标准
    4.3 质量控制
        4.3.1 专家甄选
        4.3.2 专家函询问卷的制订
        4.3.3 匿名性
    4.4 研究结果
        4.4.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4.4.2 第一轮函询过程
        4.4.3 第一轮函询结果
        4.4.4 第二轮函询过程
        4.4.5 第二轮函询结果
        4.4.6 确立方案终稿
5 讨论
    5.1 方案的具体内容分析
        5.1.1 尊重并满足患者和家属合理的探视需求
        5.1.2 促进医患之间的合作
        5.1.3 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共享
        5.1.4 鼓励并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生活照护
    5.2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5.2.1 专家的代表性
        5.2.2 专家的积极程度
        5.2.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5.2.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5.2.5 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
6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ICU弹性探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中医学对AD的基本认识
    2.古籍文献中的AD病名浅析
        2.1 侧重症状描述
        2.2 次症掩盖主症
        2.3 兼夹其它疾病
        2.4 名为“痴呆”并非AD
        2.5 “痴呆”即指AD相关病证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
        3.1 脏腑虚衰为AD之始
        3.2 内生痰瘀为AD之标
        3.3 化热酿毒为AD之变
        3.4 损伤脑络为AD之末
    4.益智温胆汤源流浅析
    5.黄连解毒汤源流浅析
    6.HSP70 与AD的关系
        6.1 HSP70 功能概述
        6.2 热休克蛋白家族在AD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D与痰、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及试剂
        2.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造模
        3.模型评价
        3.1 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
        3.2 各组小鼠舌色客观变化
        3.3 各组小鼠血液流变学变化
        3.4 各组小鼠血脂变化
        3.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相关蛋白含量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5.2 舌色客观化比较实验结果
        5.3 血液流变学检测实验结果
        5.4 血脂检测实验结果
        5.5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实验二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用药及其制备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实验动物造模
        2.3 实验动物给药
        3.行为学检测
        3.1 Morris水迷宫实验
        3.2 跳台实验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5.2 跳台实验结果
    实验三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病理改变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刚果红染色法检测小鼠海马区SP
        2.2 甘氨酸银浸镀法检测小鼠海马区NFTs
        2.3 透射电镜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
        2.4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AD相关蛋白含量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刚果红染色实验结果
        4.2 甘氨酸银浸镀实验结果
        4.3 透射电镜实验结果
        4.4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实验四 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对AD-痰瘀模型小鼠脑神经炎症的影响
        1.实验动物及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小鼠相关蛋白表达及共定位关系
        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海马区相关蛋白含量
        2.3 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小鼠海马神经元树突棘
        3.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
        4.1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4.2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4.3 高尔基染色实验结果
讨论
    1.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意义
    2.痰瘀化热酿毒是AD的重要病理过程
    3.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4.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能有效改善AD痰瘀模型小鼠的病理形态
    5.痰瘀同治、清热解毒法可调控HSP70 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
结语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AD研究进展及热休克蛋白在AD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学术成果及获得奖励情况
致谢

(5)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老年患者腰麻前血容量及指导补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第一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及药品
        2 研究方法
        2.1 操作流程
        2.2 超声测量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研究分组
        2.5 第一部分研究技术路线
        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第一部分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两亚组老年患者SA前、后d IVCmax、IVC-CI比较
        3.3 IVC-CI与 SA后30 min内最低SBP、MAP相关性分析
        3.4 IVC相关参数预测PSAH的 ROC分析
    第二部分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设备及药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操作流程
        2.3 下腔静脉超声测量方法
        2.4 数据收集
        2.5 第二部分研究技术路线
        2.6 统计学方法处理
        3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两亚组患者PSAH发生率、盐酸麻黄碱、硫酸阿托品、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注射液使用情况、麻醉前液体输注量比较
        3.3 两亚组老年患者入室后 SBP、MAP、HR与补液后、麻醉后 SBP、MAP、HR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下腔静脉直径及塌陷指数评估患者血容量及指导液体治疗的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伦理审查书
附录二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刺在腹部外科患者快速康复中的作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8)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血胱抑素C诊断及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准确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一节 急性肾损伤
    第二节 胱抑素C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数据采集
    第五节 AK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第六节 基线血清肌酐的定义
    第七节 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
    第八节 患者分组
    第九节 标本采集
    第十节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临床基本资料及结局
    第二节 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sCysC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倾向性得分匹配
    第四节 使用激素组与未使用激素组的sCysC水平的差异
    第五节 不同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下sCysC水平的差异
    第六节 sCysC对AKI的诊断及预测价值
    第七节 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水平对sCysC诊断及预测AKI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AKI研究背景
    第二节 sCysC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sCysC受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第四节 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对sCysC诊断及预测AKI的影响
    第五节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中英文对照
致谢

(9)灌注指数与总外周阻力指数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围术期外周阻力监测方法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10)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床旁超声评估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入室试验的概念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钾离子变化规律 ——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D]. 王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D]. 孙玲玲.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以患者家庭为中心的ICU探视方案的构建[D]. 尉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痰瘀同治 清热解毒法防治AD的理论探讨及其调控HSP70介导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D]. 谭爱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下腔静脉塌陷指数预测老年患者腰麻前血容量及指导补液的研究[D]. 张钰.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右美托咪定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HMGB1、D-Lac、I-FABP表达的研究[D]. 余黎媛.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蛋白质水平的影响[D]. 李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8]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对血胱抑素C诊断及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准确性的影响[D]. 梁斯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9]灌注指数与总外周阻力指数相关性分析[D]. 李丹.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10]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D]. 谭成维.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入学考试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