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两种脉型金矿床矿体富集数学模拟

胶东两种脉型金矿床矿体富集数学模拟

一、胶东两类脉型金矿的矿体分段富集数学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斌[1](2019)在《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玲珑金矿是胶东地区最大的石英脉型金矿床,断裂构造是主要的控矿要素。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对于深部构造控矿规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玲珑金矿田控岩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靶区预测”和“玲珑灵山沟金矿田控岩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项目”,在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大量前人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从现代构造地质学、动力学等方面对玲珑金矿田的地质特征、构造控矿特征等进行研究,总结成矿规律,对玲珑金矿田深部找矿预测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玲珑金矿的构造运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叠加的特点,对构造进行了分期与配套。NE、NEE、NNE向控矿断裂构造是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组合形式。其中NNE向构造多为剪切断裂,平面上表现为右行剪切;NEE向构造多为张剪性断裂,平面上表现为左型剪切;NE向构造多为张性断裂。EW向构造是区内的基底构造,NW向构造形成较晚,对矿床起破坏作用。(2)通过统计玲珑金矿田内节理,投影到吴氏网测算三组主应力方向,得出矿田主要受NESW向区域挤压作用。(3)破头青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断裂系统控制了玲珑金矿田的规模,在空间上构成一套“入”字型构造组合。(4)通过统计蚀变岩石内石英矿物晶体位错密度,计算成矿期差应力,发现差应力大的地方构造活动强烈,岩石受到挤压后产生变形,容易破碎。运用构造校正测算法估算九曲矿段成矿深度为1962.482204.84m,剥蚀深度为1662.48m1904.84m。

恽孟河[2](2019)在《胶西北平里店金矿床构造控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胶东金矿集区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是中国已探明的金储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断裂在胶西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控矿断裂。本次论文研究的平里店金矿床被认为是发育在焦家断裂南缘的石英脉型金矿床,但其与绝大部分受到焦家断裂控制的金矿床明显区别在于其赋存于胶东变质群中,其控矿构造与焦家断裂关联性较小。利用实地产状测量、剖面填图、露头尺度和镜下尺度的构造观察以及构造解析,并结合3D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在厘定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空间格架和分析不同尺度上构造控矿的特征基础上,探讨了平里店金矿床的构造控矿模式。平里店金矿床位于焦家断裂南延,赋存于胶东群变质岩中,围岩岩性单一,矿体分多层近平行呈似层状,矿体中部产状稳定,可见含矿石英脉沿较早不含矿石英脉两侧充填,矿体南北两端受到构造叠加影响,产状变化较大。成矿过程的构造活动分为四期:D1期为成矿前矿区内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影响,形成以韧性变形为主的基底褶皱以及地层内层间薄弱带如黑云母和白云母(脉)条带,矿物定向性明显。D2期为成矿早期由压剪性转变为张剪性作用,受地下隆升作用引起脆-韧性构造变形形成宽缓褶皱,地层层间发生正断滑脱产生张性空间,在构造薄弱带形成一系列的容矿构造。D3期为成矿晚期受到NNW-NW向挤压力的影响,对之前褶皱进行构造叠加作用,使矿体南北两缘发生强烈构造变形,褶皱两翼向外端变形并在枢纽端发生逆断层活动,使脉体叠加增厚。D4期为成矿后倾向NW,走向NE的右行张性正断活动,明显错断石英脉矿体,断距为10cm到几米不等。平里店金矿床空间展布受褶皱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平里店金矿床成矿期前后分别受到隆升作用影响和NNW-NW向挤压力作用影响,区域上产生褶皱叠加作用,活动强烈区域产生断层活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显示,矿床在应力应变场中褶皱两翼σ3、ε3应力集中,褶皱南北两端σ1、ε1集中。说明在褶皱两端中部更容易产生张性空间,有利于成矿流体富集。在形变场中,褶皱南北两端变形较大,在两期褶皱叠加过程中易发生逆断活动,形成脉体叠加。通过模拟中的Z向和Y向剖面能够看出矿体在褶皱一翼,且模拟结果与实际脉体情况相近,在脉体中部易于成矿,南北两端与轴面渐远。

郭林楠[3](2016)在《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机理》文中研究说明胶东金成矿省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论文聚焦胶东金矿床的成矿机理,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石英热阴极发光、黄铁矿LA-ICP-MS微区原位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厘定了成矿系统的源-运-储过程与金的富集机制,构建了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模式,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胶东金矿床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富含CO2和少量CH4的变质流体,其δD和δ18O值分别为-68‰-33‰和-3.9‰9.9‰,方解石的δ13C值为-6.7-6.3‰,载金黄铁矿的δ34S值为4.3‰8.9‰,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推测其来源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估算金矿床成矿温度、压力和深度分别为328230?C、20040MPa和7.44.0km。(2)区域NE-NNE向断裂带内部结构和成矿流体流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金矿化类型的不同;其中区域缓倾断裂带由碎裂岩系和张剪性破裂面组成,其内成矿流体以渗透流为主,控制了蚀变岩型金矿化;次级陡倾断裂带由张性破裂面和密集节理带组成,其内成矿流体以隧道流为主,控制了石英脉型金矿化。(3)高品位的金主要是黄铁矿微裂隙内及颗粒边缘的可见金,主要是由于张-剪性活动与递进脆性变形导致流体-围岩发生硫化反应和成矿流体不混溶,从而致使先成黄铁矿脉动沉淀、破裂和溶蚀,金在黄铁矿内部的微裂隙和矿物颗粒边缘沉淀而形成了大规模金矿床。其中流体不混溶是石英脉型矿体的主导成矿机制并导致了更高的矿石金品位。(4)胶东金矿床低As含量、低Au/Ag比值、发育方铅矿和碲铋矿、以及大量脆性变形与浅成造山型金矿床相近。然而,胶东金矿床具有独特的强烈伸展成矿背景、张剪构造环境、大规模围岩蚀变和俯冲板片脱水的成矿流体来源,其成矿背景-环境和蚀变-矿化特征不同于已有典型金矿床成矿模式,而应属“胶东型”金矿床。

杨立强,邓军,王中亮,张良,郭林楠,宋明春,郑小礼[4](2014)在《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文中提出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区,其内已发现金矿床150余处,探明金资源储量4000余吨。虽然其金矿床数量众多、资源储量巨大、分布地域广泛、产出空间各异、矿化类型多样,但它们的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赋矿围岩环境与产出条件及其成矿作用特征总体一致:(1)胶东是一个主要由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超高压变质岩块组成、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发育的内生热液金矿集区,约130110Ma的金成矿事件比区域变质作用晚约2000Myr;(2)区域金成矿系统形成于早白垩世的陆缘伸展构造背景,大规模金成矿事件发生在区域NW向伸展转换为NE向伸展后的NEE向挤压变形作用过程中,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3)金矿床群聚于NNE向玲珑、鹊山和昆嵛山变质核杂岩周边,主要沿前寒武纪变质岩与中生代花岗岩体接触带形成的区域NE-NNE向拆离断层带分布;(4)控矿断裂带经历了早期的韧-脆性变形和晚期的脆性变形构造叠加,在三维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延展,控制了金矿体的侧伏和分段富集;(5)矿化样式以破碎带蚀变(砾)岩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和复合脉带型为主,矿石普遍发育压碎、晶粒状和填隙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网脉状、脉状、团块状和块状构造,反映其形成于韧-脆性→脆性变形环境;(6)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钾长石、斜长石和方解石为主;金矿物以银金矿和自然金为主、含少量金银矿,主要以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石英裂隙中、含少量晶隙金和包体金;热液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成矿元素为Au-Ag(-Cu-Pb-Zn);呈现出中-低温蚀变矿化组合特征;(7)成矿流体为壳-幔混合来源,以壳源变质流体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于中生代活化再造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并混入了少量浅部地壳和地幔组分。这种区域成矿特征的一致性,表明胶东金矿集区早白垩世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受控于统一的地质事件,属于后生的中-低温热液脉金成矿系统。这些金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群聚分布特征,主要沿三个变质核杂岩周边的岩相接触带产出,且自西向东,金成矿作用年龄由老变新。据此,可划分为胶北隆起蚀变岩-石英脉型、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硫化物-石英脉型和胶莱盆地北缘蚀变砾岩型三个金成矿子系统。其矿化样式由浸染-细脉、细脉-网脉型和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蚀变(角)砾岩型变化,矿石结构、构造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环带结构与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为特色,反映其成矿作用分别发生于脆-韧性转换带(约15km)→脆性张剪性断裂带→脆性角砾岩带(约5km)环境;矿化、蚀变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弱,成矿物质中浅部壳源组分逐渐增多,可能与其矿床定位空间越来越远离源区有关;成矿温度和压力依次降低、成矿流体中大气降水和/或盆地卤水贡献逐渐增大,与其成矿深度越来越浅、成矿构造环境越来越偏张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这种成矿特征的区域规律性变化反映至少在拆离断层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之间的地壳剖面中、在不同的垂向深度上连续成矿。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的上述特征明显区别于典型的"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和"造山型金矿",也不同于全球其它已知的金矿床类型,不能被已有成矿模式所涵盖。为合理解释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独特的地质与成矿特征,我们提出新的"胶东型金矿"成矿模式,指出古太平洋Izanagi俯冲板片的回转作用可能是引起区域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中成矿物质大规模活化再造的主要驱动机制,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俯冲板片变质脱水,金可能主要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在流体中沿拆离断层系输运,在韧-脆性转换带附近→脆性角砾岩带,由于构造空间急剧增大、成矿流体的温度和压力突然降低,CO2、H2S逸出和硫化作用导致Au(HS)2-等金络合物失稳分解,金大规模沉淀富集成矿。

韦烈民[5](2014)在《山东龙口大磨曲家金矿床302脉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大磨曲家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滨太平洋西部—新生代大陆边缘活动带内,华北地台鲁东地盾胶北隆起区西北部,沂沭深大断裂东侧,招平断裂带北段。302脉作为大磨曲家金矿床最大和最主要的工业矿脉,其深部和外围地质研究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寻找可能存在的新的工业矿体成为矿区当前找矿增储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查明大磨曲家金矿床302脉的矿化富集规律,评价深部找矿前景,笔者在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整理和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和认识,结合控矿断裂模拟找矿预测系统(OPIS),以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对大磨曲家金矿床的矿化富集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302脉深部矿体进行找矿预测。通过对大磨曲家金矿床蚀变分带现象的系统研究,笔者认为主矿体向外侧依次出现黄铁绢英岩带、绢英岩带、硅化带、钾化带,一般自断裂中心向两侧破碎程度、蚀变矿化程度越来越弱,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断裂带下盘中,而断裂带上盘则无工业矿化。大磨曲家金矿床具有明显的多级构造控矿特征。302脉受九曲—蒋家Ⅰ级断裂构造的控制,主要工业矿体产于主断面下盘0~80m范围之间。在空间分布上,构造分带往往与蚀变分带、矿化分带协调对应,呈现三位一体特点,即强蚀变带(黄铁绢英岩带)往往对应强构造变形带(碎裂岩带),同时也是强的矿化带(高品位矿体)。深入分析302脉矿体产出和分布特征,总结如下规律。大磨曲家金矿床302脉内工业矿体的产出受断面产状变化控制,矿化富集部位多位于断裂倾角较陡或由缓变陡及走向NE、或由NE转向NNE地段。矿体主要产于主断裂面下盘受应力变形最强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距主断裂面有一定距离。空间上,金矿化具有明显的分段富集规律,垂向上,在-380m以上为第一富集段;-420~-650m区间为第二富集段;走向上,72~76线、78~82线、84~86线及92~98线为金矿化富集地段。利用OPIS方法,对302脉区域及矿区范围内矿体厚度、金品位、米克吨值和蚀变带厚度等矿化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302脉在大磨曲家矿化富集段呈北东向侧伏,侧伏角60°左右。在此基础上,根据断裂面形态变化趋势在矿区存在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在302脉深部圈定3处找矿靶区,估算金属量9462kg。其中,Ⅰ号靶区:位于大磨曲家金矿床302-1号矿体深部,76线~88线标高-600~-1000m之间,预测靶区面积约195000m2,预计金属量2184kg。Ⅱ号靶区:分布于大磨曲家金矿床302-2号矿体两侧和深部,90线~104线标高-200~-1180m之间,其中除去已验证区域,预测区域面积约382000m2,金属量4278kg。Ⅲ号靶区:赋存在矿区已探明矿体北东向深部,106线以北,-420~-1300m之间,在矿区范围内预测面积约268000m2,金属量约3000kg。

谭满堂[6](2013)在《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秦岭地区横跨陕西和河南两省,地质构造上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造山带自早前寒武纪以来经历了多阶段、多体制的构造演化过程,印支期以来,扬子板块、南秦岭地块及华北板块的对接碰撞使得秦岭全面造山,营造了多地体拼贴的大地构造格局;尤其是燕山期又受到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影响,使区内经历了多个构造岩浆旋回,壳-幔物质交换、地表与深部地质作用强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成矿系统和成矿系列。其中金成矿作用与印支期末—燕山期秦岭陆内造山运动中的构造-岩浆-热液流体作用有密切关系,小秦岭金矿田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典型成矿系列之一。小秦岭地区北以太要断裂与渭河盆地相邻,南部以小河断裂与熊耳构造带相接,是秦岭造山带的北缘东段部分,呈东西向区域性褶皱隆起,北侧、东南侧均为第四纪沉积盆地,南侧为元古宙地层分布区。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古元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的花岗—绿岩岩系,是区内金矿的赋矿围岩;次为新元古界管道口群碎屑岩-海滨相碳酸盐岩建造。小秦岭地区构造复杂,褶皱、断裂极其发育,总体格局被归结为“一核、二界、三拆离”的变质杂核岩构造,形态上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复式背形构造,中部为老鸦岔主背形,南北两侧分别为五里村背形、七树坪向形和庙沟向形、上杨砦背形。区内发育数百条韧-脆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最主要的控矿断裂,以压扭性质为主,沿走向和倾向均呈波状起伏变化;其次为北东向的控矿断裂;主要的控矿断裂均是在早期韧性剪切带的基础上叠加发育而成的。区内火山-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的有元古代花岗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以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且与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小秦岭金矿田内含金石英脉及金矿床众多,具丛聚性、密集成带、近于平行排列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具体可分为西矿带、南矿带、中矿带、北矿带四个矿带:主要的成矿类型为石英脉型,伴有少量构造蚀变岩型。河南省灵宝市东闯金矿、杨砦峪金矿和陕西省潼关县东桐峪金矿是最典型的三个石英脉型矿床,均分布在老鸦岔主背斜轴部附近,赋矿围岩以太华群变质岩为主,含金石英脉主要分布在褶皱轴部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之中。东闯金矿规最大的矿脉为507脉,其次还有508、505、504等脉;杨砦峪金矿主要为S60脉;东桐峪金矿主要矿脉则有东西向的Q8、Q10以及北东向的Q12脉等。矿脉均具有分支复合、尖灭再现或侧现特征,矿体在脉体中则具有近等距多分段富集特征,品位与厚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石英和黄铁矿等,次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主要结构有粒状结构、充填结构等,主要构造有条带状、网脉状、浸染状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绢英岩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主成矿期内,金矿化可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以发育宽大的乳白色石英脉为特征,矿化弱;Ⅱ石英-黄铁矿阶段,以发育细脉状和条带状黄铁矿脉为特征,矿化强;Ⅲ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以同时发育团块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等为特征,矿化强;Ⅳ石英-碳酸盐阶段,矿化弱。小秦岭金矿受构造控制作用显着,区域网状复合构造格局是成矿基础,复式褶皱及断裂密集带控制金矿带分布,断裂活动控制矿体形态以及多阶段矿化富集。依据构造活动与金矿成矿演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成矿前、成矿期及成矿后构造活动。成矿前构造:随着秦岭造山运动的陆陆碰撞,小秦岭地区在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东西向褶皱构造、韧性剪切带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脆性断裂带。韧性剪切带演变为脆性断裂,主要走向为北东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少数为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大多被基性岩脉充填。成矿期:Ⅰ Ⅱ阶段时矿田区域内处于以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应力的作用下。Ⅰ阶段近东西向南倾断裂发生逆冲左行活动,走向上近东西向方位段以及剖面上缓倾部位形成主要的引张空间,充填了宽厚的乳白色石英脉,但矿化很弱。与其配套产生一组NE-NNE和NNW-SN向陡倾的共轭断裂组合,前者发生左行扭动,后者产生右行扭动。Ⅱ阶段断裂活动是Ⅰ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断裂活动基本相似。但此阶段矿化强烈,形成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Ⅲ阶段时区域构造应力转为伸展,主要的东西向南倾控矿断裂以右行扭动为主,使早期矿化(脉)体破碎,沿裂隙充填大量多金属硫化物,造成矿化叠加。Ⅳ阶段构造活动减弱,断裂活动仍以张裂为主,矿化弱。成矿后:构造活动减弱,主要发育微型的正断层和少量逆断层,错断矿(脉)体,对成矿影响不大。围岩和矿脉定向构造样品的分析可知:成矿前及早阶段的区域构造应力以南北向挤压为主,且具有压扭性质;成矿期Ⅰ Ⅱ阶段的应力场以NNE-SSW挤压为主,Ⅲ阶段则转为张性构造应力。小秦岭金矿成矿始于秦岭碰撞造山后期的构造体制转换时期,大规模成矿于燕山中晚期的伸展阶段。印支期及以前,秦岭造山使得小秦岭地区强烈褶皱隆起,形成复式褶皱和韧性剪切带为主的东西向构造体系。印支期末-燕山早期,秦岭碰撞造山开始由挤压逐渐向伸展转换,早阶段构造应力仍以挤压为主,发生同造山拆离伸展,形成变质核杂岩雏形,脆性断裂逐渐发育,形成早阶段矿化。燕山中晚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影响,北东向构造体系逐渐叠加改造东西向构造体系,变质核杂岩成型,发生垮塌伸展,花岗岩基侵入,脆性断裂更加发育,成就了大规模的金矿化。对东闯金矿507脉、杨砦峪金矿S60脉以及东桐峪金矿Q8和Q12号脉进行了矿化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矿脉趋势分析图解上显示出矿体厚度与金铅品位的总体相似、又有细微差异的特点,反映了“Ⅰ阶段成脉、Ⅱ阶段金矿化、Ⅲ阶段金铅叠加”的矿化规律:东西走向南倾矿脉总体呈现向南西深部侧伏的特征,指示控矿断裂活动由南西向北东斜上左行逆冲的活动特征;由矿体侧伏与断裂产状波状起伏联合控制的近平行等间距展布的两组结构线的交汇部位是矿化富集地段:沿着矿脉侧伏方向,依据两组线性结构的延伸交汇并兼顾厚度与品位高值中心的偏差是深部成矿预测的重点方向。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法数值模拟,验证了区域构造应力南北向挤压及剪切扭动对矿脉形成的控制作用,尤其是对东闯金矿3号勘探线剖面的构造应力的模拟结果,一方面表明断裂产状陡缓变化部位也是应力尤其是剪应力较强区域,有利于岩石破裂形成容矿空间,也是成矿流体压力变化较大位置,有利于成矿;另一方面通过先挤压后拉伸的应力模拟,所得到的图解能很好地与已知矿脉矿化富集特征吻合,验证了区域构造应力由挤压向伸展转化机制对矿化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本文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对小秦岭地区石英脉型金矿构造控矿规律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揭示了成矿过程中构造应力转换对成矿的控制,探讨了主要构造活动与金成矿演化的关系,总结了矿化富集规律,指出了深部预测方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区内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规律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均具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小军[7](2013)在《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矿深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脉型金矿是胶东金矿集中区、乃至我国最重要的金矿类型。但其型(脉型金矿)、亚型(中深成亚型和浅成亚型)和次亚型(胶东中深成亚型有3种次亚型,胶东浅成亚型有5种次亚型)的三级分类鲜见论述。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属浅成亚型的次亚型,迄今未见论述。胶东金矿集中区任何不含浅成脉型金矿的金矿类型、地质和成因的总结都是不全面、不完整和存在缺陷的论述。本论文对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的成矿深度所述,不仅树立了浅成脉型金矿的学术地位,而且提高了浅成网脉型金矿的勘查价值。胶东金矿集中区早期(第一期)金成矿形成于挤压一拉伸地球动力学环境,生成中深脉型金矿,与郭家岭岩体同源相关;晚期(第二期成矿)金成矿,形成于拉伸地球动力学环境,生成浅成脉型金矿。本文论述的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属于后者。本论文以浅成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为指导,据浅成网脉型(银)金矿本质特征分析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建立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地质模型和成因模型;以模型思维和方法结合成矿深度相标志,探讨成矿压力深度模型、压力深度值—控制延深模型,矿化自然尖灭信息(标示),总结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的矿体侧伏规律及控矿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探索出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体深部探矿极限值与侧伏方向深部探矿靶区。

刘文龙[8](2013)在《焦家金矿床矿化网络结构》文中研究指明焦家金矿床是焦家式金矿命名地。论文以详细矿床地质调查为基础,对该金矿床的控矿构造、蚀变分带和矿化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焦家断裂带及其内次级断裂带是金矿床最重要的控矿因素,直接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和分布。由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这些断裂构造经历多期次构造活动:成矿前韧性剪切活动、成矿期张剪性活动(早期由右行逆断层转化为右行正断层,晚阶段发生较大规模右行走滑)、成矿后期压剪性活动。通过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得出焦家金矿床金的主要来源是玲珑型黑云母花岗岩,而早期胶东群变质岩为间接矿源岩。通过质量平衡计算方法得出由黑云母花岗岩到蚀变岩Si、Na、Ca、Pb、Zn、Cu等,K、Fe、Mg等主要为迁入,Al既有迁入也有迁出。围岩蚀变的分带性是由于成矿流体作用过程中成矿元素及其他元素的迁入迁出造成的,并且分带与特定的化学元素的富集相关。针对焦家金矿床围岩蚀变及不同类型矿化的分带现象,进行了蚀变-矿化地质填图。结果表明,焦家断裂带为压剪性断裂带、规模宏大,其控制的蚀变带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平面上,蚀变岩沿断裂带上、下盘呈不规则带状分布,下盘蚀变强度及规模远大于上盘,按照距主断面的远近及构造-蚀变的强弱,从矿体到围岩依次可划分为黄铁绢英岩带、绢英岩带、钾化带及弱钾化花岗岩带。鲍李断裂带是发育在焦家断裂带下盘的次级剪性断裂带,其控制的蚀变带规模较小,断裂带两侧蚀变对称分带,由断裂面向两侧分别为绢英岩化带、钾化花岗岩带、弱钾化花岗岩带;焦家断裂带和鲍李断裂带组成的菱形格状断裂内系列近平行的NE向次级张性断裂、节理规模较小,控制了系列近平行的石英硫化物脉型矿体和钾化细脉型矿体的产出;鲍李断裂下盘系列近平行的次级张性断裂控制石英-硫化物脉型矿体和黄铁绢英岩型矿体分带,前者紧贴断裂面两侧展布、而后者远离断裂面产出。

王小军,李永钱[9](2013)在《山东省平度市大庄子矿区浅成石英脉型金矿分段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大庄子矿区石英脉型金矿脉中金矿体的分段富集主要以"串珠状"相间、斜列式分布两种方式重现。通过对矿区井下探矿工程已揭露的石英脉型金矿脉取样分析,研究其品位变化规律,发现其金矿体分段律在金矿脉的走向(水平延伸)上表现为:随着探矿深度的增加(中段的下延),矿化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富矿段长度不断增加,且富矿段间隔呈缩小的趋势。

王中亮[10](2012)在《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焦家金矿田是焦家式金矿命名地,已查明黄金资源/储量500余吨,其金矿床产出环境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在全球金矿中独具特色,巨量金的来源和富集机制是引人瞩目关键科学问题。论文聚焦该金矿田成矿系统,通过详细的野外和室内研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1、金矿形成于陆-陆碰撞向俯冲碰撞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期区域主压应力为NNE-NE向,控矿断裂带以右行张剪活动为主。焦家断裂带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构成菱形控矿断裂系统,控制矿化网络的形成与分布。2、蚀变-矿化岩石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及胶东群变质岩具继承性,且后两者中金品位与矿床规模成反比;煌斑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石具有明显差异,其金丰度与其所侵入的地质体的金丰度成正比,煌斑岩规模与金矿床规模成反比;表明金可能来源于玲珑黑云母花岗岩和胶东群变质岩,而煌斑岩不提供成矿物质。3、成矿流体主体为中-低温(200℃~330℃)、低盐度(3.15~8.99wt%NaCl)的H2O-CO2-K+-Cl-体系,H、O同位素组成大多与变质/岩浆流体一致。成矿过程中,载金黄铁矿稀土元素总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流体中δ18O值逐渐降低;暗示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变质流体,而变质程度和水-岩反应可能是影响金沉淀的主因。4、金矿化3D分带结构特征明显:水平方向上,从焦家主断裂下盘向外由破碎带蚀变岩型→钾化细脉浸染型→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变化;垂向上,矿床尺度总体为蚀变岩型矿化在上、脉型矿化在下,矿体尺度往往是脉型矿化在上、蚀变岩型矿化在下。成矿后的风化剥蚀是影响金矿床变化保存主要因素,在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由NE→SW依次增大,望儿山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浅于焦家断裂带内金矿床的剥蚀深度。5、金矿田是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产物:流体沿控矿断裂走向运移的同时,由于周期性压力积聚引起裂隙向外扩展,部分流体侧向运移。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使含矿流体由碱性氧化高温→酸性弱还原中-高温→弱酸性还原中-低温演化,导致围岩中金成为高价态离子活化进入流体,之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引起流体中AuH3SiO4和AuHSiO4稳定性降低、[AuCl2]-和Au(HS)2-的溶解度减小,Fe2+、Fe3+、Cu2+等金属离子被消耗形成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造成金-硫/氯络合物分解,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6、以成矿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勘查系统模型,指出焦家断裂下盘距主断裂面1000m范围内具有良好找矿前景。针对重点远景区,进一步建立隐伏矿体预测模型,圈定20处预测靶位。截止2011年底,经矿山工程验证累计探明新增金金属量10.04t。

二、胶东两类脉型金矿的矿体分段富集数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东两类脉型金矿的矿体分段富集数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区位置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胶东半岛金矿研究现状
        1.3.2 玲珑金矿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1.4 脉岩
    3.2 矿脉特征
        3.2.1 脉群特征
        3.2.2 矿脉垂向分带特征
        3.2.3 矿脉品位、厚度与矿化关系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3.4.1 蚀变类型
        3.4.2 蚀变矿物
        3.4.3 蚀变分带
    3.5 矿化阶段划分
    3.6 成岩成矿年龄
4 控矿构造
    4.1 构造类型
        4.1.1 压扭性构造
        4.1.2 张扭性构造
    4.2 节理统计
    4.3 构造分期与配套
        4.3.1 构造分期
        4.3.2 构造配套
        4.3.3 构造应力场演化
    4.4 构造控矿规律
        4.4.1 构造形式对矿脉的控制
        4.4.2 近等间距分布
        4.4.3 多级构造控矿
5 成矿深度测算
    5.1 成矿深度研究现状
    5.2 剥蚀深度研究现状
    5.3 构造校正测算
        5.3.1 野外工作方法
        5.3.2 岩石应变测量
        5.3.3 古构造应力场测算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胶西北平里店金矿床构造控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1.1 矿床构造解析和应力场模拟
        1.3.1.2 探讨矿床成矿构造模式
        1.3.2 技术路线
        1.3.2.1 地质资料整理
        1.3.2.2 野外地质勘查
        1.3.2.3 矿相学、岩石学观察
        1.3.2.4 矿体构造解析
        1.3.2.5 有限元分析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
        1.4.1 论文结构
        1.4.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1.1 上太古界胶东群苗家岩组
        2.1.2 下元古界粉子山群
        2.1.3 第三系
        2.1.4 第四系
    2.2 岩浆岩
        2.2.1 玲珑二长花岗岩
        2.2.3 郭家岭花岗闪长岩
    2.3 构造及演化
        2.3.1 构造格架
        2.3.2 构造演化
        2.3.2.1 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变形
        2.3.2.2 印支晚期构造变形
        2.3.2.3 侏罗纪构造演化
        2.3.2.4 早白垩世构造演化
        2.3.2.5 晚白垩世构造演化
3 矿床地质
    3.1 矿区概况
        3.1.1 地层
        3.1.2 岩浆岩
        3.1.3 构造
    3.2 矿体特征
        3.2.1 矿石结构
        3.2.2 矿石构造
        3.2.3 矿体与地层之间的关系
        3.2.4 成矿阶段
4 矿床控矿构造特征
    4.1 矿床基本构造特征
        4.1.1 脉体空间分布特征
        4.1.1.1 脉体垂向分布
        4.1.1.2 脉体横向分布
        4.1.2 成矿期构造叠加活动
    4.2 显微构造特征与变形环境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显微变形环境
        4.2.2.1 差应力
        4.2.2.2 变形过程
    4.3 矿床控矿构造应力场分析
        4.3.1 成矿前基底褶皱
        4.3.2 早期南北向褶皱
        4.3.3 晚期东西向褶皱
        4.3.4 成矿后正断活动
5 矿区构造变形数值模拟
    5.1 矿床空间结构
    5.2 数值模拟
        5.2.1 数值模拟地质原理
        5.2.2 矿体建模
        5.2.3 参数设置与分析步
        5.2.4 网格划分及载荷设置
        5.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6 矿床构造控矿模式
    6.1 矿体空间展布
    6.2 矿区控矿构造演化
    6.3 矿区构造控矿模式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个人简介
    2 参与项目
    3 发表论文情况

(3)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胶东金矿床成矿机理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2 焦家和玲珑金矿田是研究胶东金矿床成矿机理的理想选区
    1.2 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1.3.2 载金矿物特征及金赋存状态
        1.3.3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演化及运移方式
        1.3.4 胶东金矿床的金沉淀机制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黄铁矿微区原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量元素分析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D‐O‐C‐S‐Pb同位素联合分析
    1.5 论文结构和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华北板块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金矿集区分布
    2.2 胶东金矿集区地质背景
        2.2.1 区域岩石建造
        2.2.2 区域构造格架
        2.2.3 区域成矿特征
    2.3 焦家金矿田地质背景
        2.3.1 控矿构造系统
        2.3.2 赋矿岩石建造
    2.4 玲珑金矿田地质背景
        2.4.1 控矿构造系统
        2.4.2 赋矿岩石建造
3 典型金矿床地质
    3.1 矿床及矿体地质
        3.1.1 新城金矿床
        3.1.2 望儿山金矿床
        3.1.3 台上金矿床
        3.1.4 罗山金矿床
        3.1.5 阜山金矿床
        3.1.6 玲珑金矿床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类型
        3.2.2 矿石结构
        3.2.3 矿石构造
        3.2.4 矿石矿物组成
    3.3 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3.3.1 围岩蚀变类型
        3.3.2 围岩蚀变时空结构
        3.3.3 金成矿阶段
    3.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4 载金黄铁矿结构与微量元素特征
    4.1 样品岩相学与矿相学
        4.1.1 样品选取
        4.1.2 金矿物特征
        4.1.3 黄铁矿结构与类型
        4.1.4 黄铁矿与可见金关系
    4.2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4.2.1 黄铁矿LA‐ICP‐MS图谱特征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含量
        4.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相关性
    4.3 相关讨论
        4.3.1 黄铁矿内金的赋存形式
        4.3.2 黄铁矿和金的成因关系
        4.3.3 金矿床成因类型指示
5 流体包裹体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5.1.1 台上金矿床
        5.1.2 望儿山金矿床
        5.1.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5.2 显微测温
        5.2.1 台上金矿床
        5.2.2 望儿山金矿床
        5.2.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5.3 激光拉曼光谱
        5.3.1 台上金矿床
        5.3.2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5.4 流体包裹体组成与密度
        5.4.1 台上金矿床
        5.4.2 望儿山金矿床
        5.4.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5.5 流体不混溶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氢氧同位素
        6.1.1 望儿山金矿床
        6.1.2 台上金矿床
        6.1.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6.2 碳氧同位素
    6.3 硫同位素
        6.3.1 望儿山金矿床
        6.3.2 台上金矿床
        6.3.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6.4 铅同位素
        6.4.1 望儿山金矿床
        6.4.2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7 胶东金矿床成矿机理
    7.1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7.1.1 同位素组成约束
        7.1.2 区域岩石和热液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背景
        7.1.3 成矿流体混合作用
        7.1.4 水‐岩反应与成矿流体演化
        7.1.5 绢云母单矿物氢同位素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7.2 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7.3 成矿流体运移方式
    7.4 金的迁移形式
    7.5 成矿温压条件估算
        7.5.1 望儿山金矿床
        7.5.2 台上金矿床
        7.5.3 罗山和阜山金矿床
    7.6 成矿深度估算
    7.7 金沉淀机制
    7.8 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8 结论
    8.1 主要认识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岩石建造
    2.2 区域构造格架
        2.2.1 EW向构造
        2.2.2 NE-NNE向构造
        2.2.3 NW向构造
3 区域成矿特征
    3.1 胶北隆起金成矿系统
    3.2 胶莱盆地北缘金成矿系统
    3.3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金成矿系统
4 成矿时代与持续时限
5 成矿流体性质与来源
    5.1 成矿流体性质
    5.2 成矿流体来源
6 成矿物质来源与演化
    6.1 硫同位素
    6.2 铅同位素
    6.3 锶同位素
7 区域成矿系统模式
    7.1 成矿背景与驱动机制
    7.2 成矿作用过程与机理
    7.3 地壳连续成矿模式
    7.4 胶东金矿床成因类型
8 结论

(5)山东龙口大磨曲家金矿床302脉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论文选题及意义
    1.3 研究历史及现状
        1.3.1 区域研究历史
        1.3.2 金矿勘查找矿研究
        1.3.3 科研工作及代表性成果
    1.4 已往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思路
    1.6 完成的工作量
    1.7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概况
    2.2 构造简介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化特征
        3.2.1 矿脉(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矿化阶段
        3.2.4 围岩蚀变
    3.3 矿床成因分析
        3.3.1 成矿物质来源
        3.3.2 成矿时代
        3.3.3 成矿作用
第4章 矿化富集规律
    4.1 断裂构造与蚀变分带规律
        4.1.1 断裂构造的多级控矿规律
        4.1.2 构造岩分带规律
        4.1.3 构造强度分带与矿化
    4.2 302 脉矿体产出及展布规律
        4.2.1 矿化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4.2.2 矿化空间的分段富集规律
        4.2.3 矿化分段富集的构造控制规律
        4.2.4 矿体产出部位与主断裂面的关系
        4.2.5 大磨曲家金矿床 302 脉矿体厚度垂向变化规律
        4.2.6 302 脉见矿钻孔分布特征
        4.2.7 矿化原生晕分布规律
    4.3 构造控矿规律
        4.3.1 控矿断裂数字模拟方法的原理
        4.3.2 金矿化区域变化趋势
        4.3.3 大磨曲家金矿床 302 脉主要矿化指标空间变化趋势
    4.4 小结
第5章 成矿预测与评价
    5.1 预测依据
        5.1.1 控矿构造条件
        5.1.2 302 脉矿化变化趋势及预测
        5.1.3 原生晕叠加模型预测
        5.1.4 大磨曲家金矿床 302 脉成矿预测
    5.2 预测结果
    5.3 预测效果评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小秦岭金矿田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小秦岭地区以往地质及金矿工作
        1.2.2 秦岭及小秦岭地区地质构造与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1.2.3 矿田构造研究与构造模拟
    §1.3 选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及工作进展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秦岭及秦岭造山带
    §2.2 小秦岭地区区域地质构造与成矿
        2.2.1 区域岩石地层
        2.2.2 区域变质作用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岩浆活动
        2.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东闯金矿
        3.1.1 矿区地质概况
        3.1.2 矿脉(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成矿阶段
        3.1.5 围岩蚀变
        3.1.6 矿化分带
    §3.2 杨砦峪金矿
        3.2.1 矿区地质概况
        3.2.2 矿脉(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成矿阶段
        3.2.5 围岩蚀变
    §3.3 东桐峪金矿
        3.3.1 矿区地质概况
        3.3.2 矿脉(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成矿阶段
        3.3.5 围岩蚀变
    §3.4 矿床地质特征小结
第四章 小秦岭金矿田构造控矿特征
    §4.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
    §4.2 矿田构造特征
        4.2.1 成矿前构造
        4.2.2 成矿期构造
        4.2.3 成矿后断裂
    §4.3 构造控矿规律小结
    §4.4 有限应变测量与构造应力场分析
    §4.5 成矿时限与构造-成矿演化
第五章 矿化趋势面分析与构造模拟
    §5.1 矿化趋势面分析
        5.1.1 东闯金矿507脉矿化趋势面分析
        5.1.2 杨砦峪金矿S60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3 桐峪金矿Q8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4 桐峪金矿Q12号脉矿化趋势分析
        5.1.5 典型矿脉脉矿化趋势面综合分析
    §5.2 构造数值模拟与应力分析
        5.2.1 构造应力数值模拟的有限元分析原理
        5.2.2 ABAQUS软件应用
        5.2.3 小秦岭金矿田控矿构造应力有限元模拟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矿深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热液脉型金矿概述
    1.2 脉型金矿的岩浆热液成因问题
    1.3 胶东脉型金矿的三级分类
2.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模型研究
    2.1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地质模型
        2.1.1 模型(Model)与模式(Pattern)考辨
        2.1.2 研究矿床的模型思维与方法
        2.1.3 矿床地质模型的建模参数与程序
        2.1.4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矿床地质模型
    2.2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因模型
        2.2.1 矿床成因模型概述
        2.2.2 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
        2.2.3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矿床成因
3.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矿深度相论证
    3.1 成矿深度研究概述
    3.2 成矿深度相标志
    3.3 成矿的压力及其压力深度值
        3.3.1 脉型金矿成矿深度的研究方法“地质一矿床准则鉴别成矿深度法”
        3.3.2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床成矿深度的“地质一矿床法”鉴别
4. 结论
    4.1 矿体侧伏规律
    4.2 控矿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
    4.3 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体深部探矿极限值与侧伏方向深部探矿
5.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8)焦家金矿床矿化网络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焦家金矿床是研究造山型金矿床的理想选区
        1.1.2 焦家金矿床亟需深入研究矿化网络结构
        1.1.3 焦家金矿床成矿潜力适合进行隐伏矿体预测
    1.2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
        1.2.1 关键科学问题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完成工作量及论文结构
        1.3.1 论文完成工作量
        1.3.2 论文结构
2. 成矿地质背景与环境
    2.1 赋矿岩石建造
        2.1.1 变质岩建造
        2.1.2 岩浆岩建造
    2.2 控矿构造系统
        2.2.1 控矿构造地质特征
        2.2.2 控矿构造应力场解析
        2.2.3 控矿构造演化
3 矿(化)体空间结构
    3.1 矿体地质特征
        3.1.1 Ⅰ号矿体
        3.1.2 Ⅲ号矿体
        3.1.3 Ⅳ号矿体
    3.2 矿化类型
        3.2.1 破碎带蚀变岩型
        3.2.2 钾化花岗岩中的石英—硫化物脉型
        3.2.3 石英—硫化物脉型
    3.3 矿(化)体空间结构
        3.3.1 矿化分带
        3.3.2 不同类型矿体空间分布
    3.4 矿石特征
        3.4.1 矿石结构构造
        3.4.2 矿石矿物组成
    3.5 成矿期次
4 围岩蚀变时—空结构
    4.1 蚀变类型及蚀变岩特征
        4.1.1 钾化
        4.1.2 绢云母化
    4.2 蚀变岩时空分布
    4.3 蚀变分带特征
    4.4 蚀变元素质量迁移
        4.4.1 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4.4.2 蚀变元素质量迁移
5 矿化网络结构模式
    5.1 蚀变-矿化分带
    5.2 蚀变与成矿元素分布关系
    5.3 蚀变-矿化网络结构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山东省平度市大庄子矿区浅成石英脉型金矿分段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脉型金矿的金矿体分段律概述
2 硫化物石英单脉型金矿体在走向上的分段律 (富集率)
3 硫化物石英单脉型金矿体行列式重现规律
4 讨论与结论

(10)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造山型金成矿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1.1.1 造山型金矿概念及沿革
        1.1.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1.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1.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1.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1.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1.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1.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2 焦家金矿田勘查与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区域金矿勘查与研究沿革
        1.2.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2.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2.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2.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2.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2.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2.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3.2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1.3.3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1.3.4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1.3.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1.3.6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1.3.7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2.1 区域构造与岩石建造
        2.1.1 区域构造格架
        2.1.2 岩石建造
    2.2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2.2.1 新太古代大洋火山喷发
        2.2.2 新太古代末区域变质作用
        2.2.3 古元古代大洋裂谷-岛弧火山喷发-火山沉积
        2.2.4 晚元古代陆台浅海沉积作用
    2.3 中生代构造动力学体制
        2.3.1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2.3.2 大洋俯冲陆缘构造作用
        2.3.3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2.3.4 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
    2.4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3 成矿环境与控矿因素
    3.1 控矿构造系统
        3.1.1 断裂带空间展布
        3.1.2 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3.1.3 “菱形”控矿构造特征
        3.1.4 控矿构造应力场解析
        3.1.5 控矿构造演化
        3.1.6 构造控矿模式
    3.2 赋矿岩石建造
        3.2.1 变质岩建造
        3.2.2 岩浆岩建造
        3.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4 成矿要素与作用过程
    4.1 蚀变-矿化期次与阶段
        4.1.1 蚀变类型及蚀变期
        4.1.2 金成矿期次与阶段
    4.2 成矿物质来源与供应
        4.2.1 成矿物质来源
        4.2.2 成矿物质供应
    4.3 成矿流体来源与输运
        4.3.1 成矿流体来源
        4.3.2 成矿流体输运
    4.4 成矿物质富集与储存
        4.4.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演化
        4.4.2 金迁移与沉淀机制
5 成矿产物与结构特征
    5.1 成矿产物与物质结构
        5.1.1 矿床系列
        5.1.2 矿化类型
        5.1.3 异常系列
        5.1.4 物质结构
    5.2 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5.2.1 空间结构
        5.2.2 时间结构
    5.3 矿化网络结构模式
6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6.1 变化过程和控制因素
        6.1.1 地质构造与矿床变化
        6.1.2 岩浆活动与矿床变化
        6.1.3 区域变质作用与矿床变化
        6.1.4 表生作用与矿床变化
    6.2 剥蚀程度与保存状态
        6.2.1 蚀变岩空间分布与矿体剥蚀保存
        6.2.2 黄铁矿热电性与矿体剥蚀保存
        6.2.3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6.2.4 硫同位素组成与矿体剥蚀保存
7 成矿机制与动力学模式
    7.1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
    7.2 成矿系统发生-演变过程
    7.3 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式
        7.3.1 挤压-碰撞成岩阶段(~150Ma)
        7.3.2 挤压-俯冲成岩阶段(130~125Ma)
        7.3.3 伸展-走滑成矿阶段(122~110Ma)
8 勘查系统与成矿预测
    8.1 从成矿系统到勘查系统
        8.1.1 成矿系统时-空结构分析
        8.1.2 成矿系统要素分析
        8.1.3 主要找矿标志
        8.1.4 勘查系统模型构建
    8.2 成矿预测与工程验证
        8.2.1 远景区预测
        8.2.2 靶位预测
        8.2.3 工程验证
9 结论
    9.1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和菱形断裂系控矿
    9.2 金成矿过程及机理与矿化网络结构 3Dt 模型
    9.3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9.4 勘查系统模型与成矿预测
    9.5 进一步勘查建议
        9.5.1 大力加强新类型金矿研究
        9.5.2 加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
        9.5.3 注意接触带及构造碎裂岩带找矿
        9.5.4 注意钾化蚀变带找矿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胶东两类脉型金矿的矿体分段富集数学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玲珑金矿构造解析与控矿规律研究[D]. 王一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胶西北平里店金矿床构造控矿模式[D]. 恽孟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胶东型金矿床成矿机理[D]. 郭林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4]胶东中生代金成矿系统[J]. 杨立强,邓军,王中亮,张良,郭林楠,宋明春,郑小礼. 岩石学报, 2014(09)
  • [5]山东龙口大磨曲家金矿床302脉矿化富集规律及成矿预测[D]. 韦烈民. 吉林大学, 2014(10)
  • [6]小秦岭地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研究[D]. 谭满堂.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7]大庄子网脉型(银)金矿成矿深度研究[D]. 王小军.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8]焦家金矿床矿化网络结构[D]. 刘文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S2)
  • [9]山东省平度市大庄子矿区浅成石英脉型金矿分段规律研究[J]. 王小军,李永钱. 化工矿产地质, 2013(01)
  • [10]焦家金矿田成矿系统[D]. 王中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标签:;  ;  ;  ;  ;  

胶东两种脉型金矿床矿体富集数学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