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虎,张立功,刘佳佳,高宗恩[1](2021)在《碘佛醇致对比剂脑病一例》文中认为对比剂脑病是在血管内使用对比剂后出现的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但亦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该文报道1例应用碘佛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即刻出现小脑功能障碍的对比剂脑病病例,以期对对比剂脑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
王怡婷[2](2020)在《应用多模式CT研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多模式CT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研究与侧枝循环状态及预后相关的因素,并探讨侧枝循环的形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使患者达到最佳的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侧枝循环及预后的好坏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各种临床及实验室等资料,得出患者侧枝循环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侧枝循环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最终纳入的173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男性111例(64.2%),女性62例(35.8%),平均年龄64.12±13.556岁。其中侧枝循环良好者120例(69.4%),侧枝循环不良者53例(30.6%)。预后良好者103例(59.5%),预后不良者70例(40.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责任血管、有大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缺血低灌注体积、核心梗死体积、基线NIHSS评分、ASPECT评分在侧枝循环良好组和侧枝循环不良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提示ASPECT评分和缺血低灌注体积与侧枝循环相关。2.心源性栓塞型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差异在侧枝循环良好组和侧枝循环不良组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房颤病史、静脉溶栓治疗、梗死后出血、大血管闭塞或重狭,空腹血糖、高密度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基线NIHSS评分,ASPECT评分和rLMC评分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NIHSS评分、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ASPECT评分和静脉溶栓治疗与短期功能预后相关。4.rLMC评分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的患者有更高的rLMC评分。结论:1.ASPECT评分和缺血低灌注体积与侧枝循环相关。2.NIHSS评分低、ASPECT评分高、空腹血糖低和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预后较好。3.基线NIHSS评分≥6.5分,基线ASPECT评分≤8.5分时提示预后不佳。
雷毅[3](2019)在《发生“血栓迁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脑卒中已经成为全世界继恶性肿瘤后的第二大致死性疾病和首位致残性疾病,其中约85%为缺血性脑卒中,约30%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发生血栓迁移,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栓迁移与AIS患者取栓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迁移是指血栓第一次脱落,卡在管径与血栓直径相同的管腔并造成靶血管栓塞后,再次随着血流发生移位至血管远端。血栓迁移通过几个方面评估:1、术前CTA与DSA闭塞段位置不符;2、术前DSA显示豆纹动脉闭塞情况与术后影像复查基底节区梗塞灶分布不符。根据其是否发生血栓迁移将患者分为两组:阳性组及阴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操作流程、再通后m TICI分级、7天NIHSS评分以及90天m RS评分。结果:我们筛选出48名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所搜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13例发生“血栓迁移”,两组患者在性别(53.8%vs54.3%,P=0.978)、年龄(69.7±14.1 vs 67.5±14.2,P=0.223)、吸烟史(15.4%vs 31.4%,P=0.456)、卒中史(30.8%vs 22.9%,P=0.851)、心房纤颤(53.8%vs40%,P=0.390)、高血压病史(61.5%vs 71.4%,P=0.759)、糖尿病史(15.4%vs25.7%,P=0.711)、基线收缩压(135(129-145)vs 136(125-146),P=0.726)、基线血糖值(6.5(5.8-7.75)vs 6.4(5.9-8.1),P=0.917)、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12-20)vs 13(10-15),P=0.057)、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桥接治疗率(30.8%vs 40%,P=0.801)、发病至再通时间(377.7±121.2 vs 343.7±139.1,P=0.737)、成功再灌注率(84.6%vs 94.3%,P=0.624)上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与阴性组的首次取栓成功率(38.5%vs 57.1%,P=0.250)无统计学差异。阳性组的完全再通率明显低于阴性组(46.2%vs 85.7%,P=0.015)。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61.5%vs25.7%,P=0.049)及7天NIHSS评分(11(6-15)vs 6(3-8)P=0.031)存在显着性差异。两组90天的功能良好率(m RS≤2)存在统计学差异(30.8%vs 65.7%,P=0.03。结论:发生血栓迁移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后较低的完全再通率,较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较差的功能预后有关。
弓茹月[4](2019)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头颅MRI(包块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及预后,指导临床。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内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符合条件的共计87例。搜集该87例患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在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后两周内首次行头颅磁共振分为小于两周组和大于两周组,根据磁共振结果有无异常分为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电话通知患儿家属带患儿来我院儿童保健科行“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即儿心量表),评估患儿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情况。完成儿心量表者70例,将DQ小于85分者或者死亡患儿列入不良预后组,将DQ大于等于85分者列入痊愈组。采用SPSS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数值变量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通过单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选出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87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首次行头颅MRI检查,其中有47例存在并发症,异常率54.0%,包括硬膜下积液的13例(27.7%),脑出血18例(38.3%),脑软化7例(14.9%),脑积水5例(10.6%),脑梗死2例(4.3%),脑室管膜炎5例(10.6%),信号异常3例(6.4%)。确诊化脓性脑膜炎两周内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62.5%,两周后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38.7%,两组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无并发症两组患儿在发热天数≥5天(P=0.048)、抽搐(P=0.026)、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0)、脑脊液糖<1.1mmol/L(P=0.023)方面有统计学意义。不良预后组及痊愈组在抽搐(P=0.024)、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P=0.022)、脑脊液糖<1.1mmol/L(P=0.012)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磁共振表现主要有硬膜下积液、脑出血、脑软化,诊断两周内进行头颅MRI检查更能发现相关异常改变。2.本研究中发热天数≥5天、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中抽搐、脑脊液总蛋白>2000mg/L、脑脊液葡萄糖<1.1mmol/L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抽搐是显着危险因素。
聂嘉敏[5](2019)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R脑灌注成像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探讨不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脑灌注异常,同时比较不同磁共振灌注方法对脑微循环异常的检出是否存在差异,为临床提前干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脑微血管病变提供指导意义。[方 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及眼科收治的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0人及非视网膜病变患者24人分别作为研究组A组及B组,健康志愿者21人作为对照组C组。在静息状态下对受试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头颅平扫、MRA、DSC-PWI及ASL扫描。所有研究对象在进行磁共振检查前均测量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肾功能。对于使用matlab基础上的SPM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和预处理,测得糖尿病患者于正常对照组CBF有明显差异的区域。在adw4.7后处理工作站对ASL和PWI进行图像后处理,手动选取感兴趣区,测得ASL的平均CBF值及PWI的rCBF、rCBV、MTT、TTP等灌注参数,分析两种方法所得的脑灌注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组受试者的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年龄、血压、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分别进行方差分析;A组及B组的糖尿病病程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ASL和PWI的灌注参数采用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齐性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不符合的进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SD)和两两组间秩和检验,运用Kappa检验评估两种灌注方法对脑微循环改变的检出是否具有一致性。[结 果](1)ASLA组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扁桃体、双侧颞下回、左侧直回、左侧扣带回、双侧额中回平均CBF值低于B组和C组(P<0.05),A组脑桥、左侧中央前回平均CBF值高于B组和C组(P<0.05)。(2)PWI左侧枕叶、右侧颞下回、左侧扣带回A组rCBV低于B组和C组(P<0.05),右侧海马旁回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颞下回、双侧扣带回A组rCBF均低于B组和C组(P<0.05);左侧小脑半球、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颞下回、双侧额中回以及右侧扣带回A组TTP高于B组和C组(P<0.05),脑桥右侧、右侧海马旁回A组低于和C组(P<0.05);左侧小脑半球、左侧颞下回、双侧额中回A组MTT高于B组和C组(P<0.05),脑桥右侧、左侧海马旁回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3)两种脑灌注方法的一致性系数为0.706,表明ASL对不同脑区灌注异常的检出与PWI一致性较好。[结 论](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脑运动中枢、视觉投射区、边缘系统等区域磁共振脑灌注出现异常,说明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视网膜病变的同时,可能出现脑微循环改变。(2)ASL和DSC-PWI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脑微循环改变的检出能力相似。
闫丽[6](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李春帆[7](2019)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机械取栓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是一种有效再通闭塞血管的创新型微介入手术方式。随着取栓器械的革新以及技术的改良,MT已经成为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再通方法。但目前国内外有关MT治疗对AIS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旨在分析经MT治疗后AIS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7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AIS(又称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经MT治疗的患者91例,采用统一设计的标准问卷记录入院患者情况,包括基本信息、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及辅助检查等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院内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teristic curve,ROC)评价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MT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rier法,得出不同水平的入院时NIHSS评分对MT治疗AIS的院内生存率是否有差异。结果(1)预后良好29例,占31.9%;预后不良62例,占62.1%;死亡16例,占17.6%;血管再通(mTICI 2b3)88例,占96.7%;出血转化32例,占35.2%;症状性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10例,占11.0%;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为主要病因,占46.2%;前循环为主要闭塞部位,占70.3%。(2)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出血转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P=0.014)、入院时NIHSS评分(P=0.007)和出血转化(P=0.028)是ACI机械取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年龄、病因类型、出血转化、再通情况、入院时NIHSS评分、甘油三酯及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P=0.003)和出血转化(P=0.029)是ACI机械取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入院时NIHSS评分预测ACI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5.18,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95%CI 0.6650.866),其特异性为82.8%,敏感性为61.3%。入院时NIHSS评分预测ACI机械取栓患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为18.37,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95%CI 0.7220.944),特异性为82.7%,敏感性为75.0%。K-M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NIHSS评分>18.37与≤18.37的患者累计存活率有差异(Log Rank=0.000)。结论(1)糖尿病是预测急性脑梗死M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出血转化是预测急性脑梗死MT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入院时NIHSS评分>15.18时,MT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更大;>18.37时,MT患者死亡的风险更高。
谢克莱·阿布力肯[8](2019)在《VBD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CTA检查,初步评估VBD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出率,并通过比较急性脑梗死合并VBD以及非VBD患者的峰值血流速度,初步研究VB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峰值血流速度在VB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完善头颅MRI、头+颈部CTA以及TCD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66例,收集其基本资料,根据是否达到VBD的诊断标准,分为病例组(VBD组)14例及对照组(非VBD组)152例,并两组基本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之间峰值血流速度。结果:VBD患者在此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出率为脑梗死患者的VBD检出率为8.43%,前循环和后循环的VBD检出率分别为6.12%和11.76%;在前循环梗死组中,VBD组和非VBD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平均峰值血流速度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后循环梗死组中,两组基底动脉以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BD组低于非VBD组;在总体比较中,两组左侧椎动脉流速、基底动脉以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较,均P<0.05,VBD组均低于非VBD组。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VBD的患者的峰值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VBD患者,因此我们在临床上对VBD患者行TCD评估此类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
陆璐[9](2016)在《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HMCA)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均行MRI平扫,68例行头颅3D-TOF MRA和/或CTA检查,对比HMCA阳性组与HMCA阴性组患者脑梗死范围、血管病变程度、DWI-ASPETS评分以及临床表现。同时收集同一时期非脑梗死患者34例,观察这些患者是否出现T1WI HMCA征。结果34例非脑梗死患者T1WI均未出现HMCA征。92例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43例存在阳性HMCA,49例为HMCA征阴性,两组间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HMCA阳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4.0±1.1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者占83.7%;HMCA阴性组平均梗死范围为2.5±0.9个脑叶,DWI-ASPETs中评分≦6分占26.5%;两组间差异显着(χ2=30.091,P<0.01)。入院时,HMCA征阳性组67.5%的患者肌力0-1级,肌力0-1级者占47.0%,明显少于HMCA征阳性组(χ2=6.632,P=0.01);出院时两组间的肌力变化无统计学差异(χ2=1.644,P>0.05)。43例中有9例(20.93%)为出血性脑梗死,比较该组出血性梗死与单纯性梗死患者入院时肌力情况,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4),HMCA征阳性患者的入院时肌力水平低于HMCA征阴性患者。MRA和/或CTA检查,35例HMCA阳性患者中,动脉闭塞占71.4%,动脉狭窄占28.6%;33例HMCA阴性患者中,动脉闭塞占45.5%,动脉狭窄占39.4%,正常占15.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9,P=0.02)。结论T1WI HMCA征提示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该征象可作为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之一。认识HMCA的意义,有助于理解梗死的发病原因,指导临床治疗以及判断预后。
余红胜,许红莉,鲁杰[10](2015)在《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T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AE)的CT影像表现及P300潜伏期、波幅变化特点,探讨CT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7例诊断为CAE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初期行CT和P300检查,结合临床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影像表现异常24例(24/37,64.9%),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脑白质变性、脑梗死;其中单一影像表现16例,多病变并存8例;全部37例(37/37,100%)病例P300潜伏期均有显着延长(P<0.001),其中32例伴有波幅显着降低(P<0.001)。结论:CAE患者多伴有脑器质性损害和认知功能障碍,CT与P300检查能分别反映CAE脑中枢器质性和认知功能损害及程度,可为临床CAE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二、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应用多模式CT研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和预后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分析 |
3.2 侧枝循环形成的相关数据分析 |
3.3 侧枝循环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基于多模式CT的评估方法 |
4.2 侧枝循环的影响因素 |
4.3 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 |
4.4 侧枝循环对预后的影响 |
4.5 研究的不足 |
4.6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侧枝循环与缺血性卒中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
致谢 |
(3)发生“血栓迁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1. 收集资料 |
2. 随访 |
3. 分组 |
4. 数据统计 |
结果 |
一、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初次头颅MRI结果 |
2. 同一患儿复查头颅MRI结果 |
3. 头颅磁共振异常与病原学的关系 |
二、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表现分析 |
3. 实验室检查分析 |
4. 将数值变量转变为分类变量 |
三、随访结果 |
1.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
2.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不良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头颅MRI表现 |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
3.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1、影像学检查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中的地位 |
2. 化脓性脑膜炎影像学表现 |
2.1 头颅超声 |
2.2 头颅CT |
2.3 头颅磁共振 |
2.4 化脓性脑膜炎在磁共振特殊序列表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R脑灌注成像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和奖励 |
说明 |
致谢 |
(6)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模型建立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模型建立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分组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 |
3.2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出院时mRS评分分析 |
3.3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不同预后的分析 |
3.4 入院时NIHSS评分对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3.5 入院时NIHSS评分对机械取栓患者生存率的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 |
4.2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
5.结论 |
6.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6.1 研究的局限性 |
6.2 展望 |
7.参考文献 |
8.附录 |
8.1 英文缩略词表 |
8.2 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量表 |
8.3 mTICI(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血运重建评分量表 |
8.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 |
9.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致谢 |
(8)VBD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及内容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T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CT检查 |
3. P300检测 |
4. 脑萎缩判定标准 |
5. P300成分分析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T表现 |
2. P300检测 |
讨论 |
1. 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理机制 |
2. P300在CAE的应用理论基础 |
3. CAE的影像学表现特征 |
4. CAE的P300表现特点 |
5. CT、P300在诊断CAE的临床应用价值 |
四、脑梗死CT、MR与临床不符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碘佛醇致对比剂脑病一例[J]. 刘文虎,张立功,刘佳佳,高宗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03)
- [2]应用多模式CT研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和预后的相关因素[D]. 王怡婷. 苏州大学, 2020(02)
- [3]发生“血栓迁移”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机械取栓后的临床研究[D]. 雷毅. 东南大学, 2019(05)
- [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磁共振表现及预后分析[D]. 弓茹月. 苏州大学, 2019(04)
-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MR脑灌注成像初步研究[D]. 聂嘉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春帆. 暨南大学, 2019(02)
- [8]VBD与急性脑梗死及血流速度的相关性研究[D]. 谢克莱·阿布力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9]T1WI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在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D]. 陆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 [10]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T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照研究[J]. 余红胜,许红莉,鲁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