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泰盛”更上一层楼

祝“泰盛”更上一层楼

一、祝《台声》更上一层楼(论文文献综述)

朱友城[1](2021)在《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文中指出

王琪琪[2](2021)在《台湾国光剧团营销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黄建华[3](2019)在《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文中研究说明台湾京剧从1948年至2018年间的发展,历经多次转变,充满不同发展时期的时代印记。这相关发展现象及其动力机制,既有内在的需求,也有外在影响。总体而言,这七十年间台湾京剧的发展,尝试并经历了古今合流和中西合流,还有京崑合流,由此建构了台湾现代京剧发展的基本脉络。1948年前台湾的京剧,混杂了不少地方戏元素,发展并不显着。随着台湾政府意识形态的需求,以及很多来台军人需要休闲娱乐,军中京剧剧团一时便如雨後春笋,扩枝散叶,对台湾京剧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至1980年代中後期,这些军中京剧团发展逐渐脱离现代社会思潮,於是,台湾京剧究竟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被强烈地提出来了,不久便孕育了台湾京剧的改革:传统京剧逐渐被现代京剧所取代。从1990年代中後期开始,台湾京剧不仅尝试古今合流、中西合流,还注意京崑合流。这些带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二十多年,构成了当代台湾京剧的基本格局及未来发展基础。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共有六章,分别梳理并研究探讨了如下基本内容: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来台艺人与京剧团的发展,不仅有三大民间京剧团,更有以历史悠久四大军剧团为主体的公办专业京剧团;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传承发展与时代思潮、市场需要的互动,尤其是京剧广电传播反映市场机制对京剧曲艺变化的影响;台湾三军京剧教育、民间京剧教育和高等教育学院三大方面对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台湾京剧在艺术美学方面努力於古今合流、中西合流和京崑合流所带来的传承与发展效果。感於现代京剧在台湾普遍受到观众喜爱,全文在回顾其发展历史各阶段特色基础上,着眼於研究新京剧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并对未来展望提出了期盼与省思。

牙彩练[4](2019)在《宋代涉桂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代涉桂诗歌,承载了宋代广西时期的风俗和文化,是广西诗歌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宋代广西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深度研究宋代涉桂诗歌,挖掘宋代涉桂诗歌独具广西特色的文化因子,对完善宋代涉桂诗歌研究的不足不无裨益。广西地域环境为宋代涉桂诗人提供独具地域特色的诗歌创作题材,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大量的山水诗、岩洞诗;人文环境如亭台楼宇、宗庙墓祠等人文景观也会触动诗人诗兴,从而使得涉桂诗人创作了大量极具广西地域色彩的诗歌。涉桂诗歌主体主要有来桂诗人、异地诗人以及本土诗人三类,不同的诗歌创作主体对广西的情感及态度不同。来桂诗人寓桂期间在广西的情感以精神上的闲置、城阙故土之思以及升迁之渴望为主,充分表达了思念家乡,渴望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的情感;异地诗人和本土诗人则没有这些复杂的情绪。但在对广西的态度上,异地诗人则是以赞美和肯定为主,本土诗人则是集自信和自卑为一体的矛盾态度;来桂诗人对广西的态度是由最初的恐惧、抵抗到最后的逐渐适应。这些都与宋时广西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宋代涉桂诗歌主体息息相关。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文学是自然、人文环境与诗歌创作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广西自然、人文环境为宋代涉桂诗歌提供了诗歌题材,从而促进了宋代涉桂诗歌的繁荣,形成了以“清淡自然”为主的诗歌风格。宋代涉桂诗歌不仅弘开广西文运,促进了广西诗歌的发展,还孕育、催生了一批风格各异的本土诗人,促进广西本土文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涉桂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反作用于宋代广西的自然、人文环境,赋予人文景观以深沉的文学内涵,兴盛当时的人文景观。

易靖茗[5](2018)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着名油画家 张祖英》文中指出中国油画近几十年的开拓与发展,张祖英先生付出了非凡的智慧与精力,为业界所称赞。作为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言行无不折射在油画界近几十年的各项重要活动之中,也流动在他的创作情怀里,并时时关注两岸文化交流。为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张祖英先生。

张艳[6](2017)在《况祥麟《六书管见》研究》文中认为况祥麟是晚清研究六书的重要学者,他的《六书管见》是晚清研究六书的重要着作。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况氏六书观和文字学实践,爲梳理清代至当代六书学演进的轨迹提供研究借鉴,爲六书学学术史补上晚清的一笔。本论文对况祥麟《六书管见》的研究共分八个部分。绪论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六书研究简史。简述自许慎《说文》首次界定六书定义以来,六书学形成的历史。其二,清代《说文》学鼎盛的原因。认爲,清代学者“经世致用”的思想爲清代小学复兴提供了基础。传统小学研究的基础推动了清代《说文》研究达及鼎盛。宋元明六书学的成果爲清代《说文》学的深入研究夯实了基础。这样的学术背景自然影响到了《六书管见》的形成。其三,选题意义。目前尚未见到专门研究况祥麟《六书管见》的专着及论文,通过本项研究纠正一些书目中以“资料汇编”、“行文繁冗”简单定论《六书管见》的观点,客观评价《六书管见》,爲梳理清代至当代六书学演进的轨迹提供研究借鉴。其四,说明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历时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定性定量研究并用。第一章,况祥麟与《六书管见》。包括作者与成书、介绍《六书管见》的体例和版本的情况,归纳《六书管见》的收字与字体。第二章,六书管见对《说文》相关问题的研究。包括况祥麟对《说文》体例的归纳、对《说文解字系传》的辨疑及虚字、其他文字的辨疑。第三章,况祥麟对文字问题的认识。其一,论述况祥麟“依声立训”的观念。况氏从“直接声训”与“隐含声训”两个方面归纳声训材料,且将声训分爲四种,即同字爲训、训释字与被训释字之间音同或音近的声训、叠韵爲训及声异而韵相近的声训。其二,论述况祥麟“字体相异”论。将况氏“字体相异”论定位爲讨论两个相同汉字部件之间的位置变化与字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借况氏所列俗字例,探讨俗字产生的原因;二是探讨了因汉字部件位置相易,产生异体字的问题。其三,论述况祥麟的俗字观。根据况氏归纳的俗字,本文认爲:首先,俗字相对于正字而言,是当时约定俗成的一个用字现象;其次,俗字当是汉字形体流俗的一个表现,它反映当时使用该字体年代的一个用字特征,或者说俗字是记录当时那个时代书面用语的标志性产物。最後,论述况祥麟遵从班固的“六书次序”论。第四章《六书管见》表意字论。本章包括绘形、象形、指事、象事、会意五个方面的内容。绘形部分,承郑樵“书画同源”观点的影响,拟推衍文字起源之初形,绘一切六书中能绘之形。这种积极推衍文字初形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象形部分,主要从正形、侧形、合体、兼书等方面分析《系传》象形字,并以《六书正譌》象形字进一步补充说明。况氏认爲,如果汉字中含有的抽象性符号,当这些符号起指示或者区别作用以指向意义之所在时,这个汉字即属於指事。而况氏所言象事实爲“以形会意”的会意字,况氏的会意观则是“以意会意”的会意字。第五章《六书管见》的谐声论。其一,况祥麟以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爲基础归纳出三百二十五个谐声声旁,在郑樵子母相生说的影响下,根据谐声声旁类聚谐声字,所收谐声字中包括亦声字及省声字。其二,况氏从历时的角度归纳出谐声声旁的层级性,且依据同谐声的字之间的层级关系绘制谐声图、次序图及孳乳图。本文的研究是在《六书管见》谐声简谱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同谐声声旁下的谐声字,把谐声偏旁甄别爲表音兼表义的字根和纯表音的声旁两类,认爲所谓声旁表义,实爲字根表义。深层探讨由同一个字根孳乳分化出来的字彼此之间形音义的联系性与区别性。第六章《六书管见》的转注、假借论。况祥麟对转注的认识,一认爲转注即转变字形的方向,二认爲转注即文字相同部件的增加或某一部件的减少。首先,本文认爲况氏以转变字形的方向爲转注的的观点是错误的;其次况氏所谓转注即文字相同部件的增加,其中大部分字实际爲同体会意字。关於假借问题,况祥麟行文述而不作,只是将郑樵、周伯琦的假借观摘录於文中。本文则进一步阐发对假借字的认识。第七章《六书管见》的成就与不足。此章内容总体评价况祥麟的《六书管见》的成就及不足之处。最後是本文的结语。(一)清代六书学研究是宋元明六书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系统梳理《六书管见》的六书观点,追溯其根源可见,《六书管见》的成书主要受徐锴、郑樵、周伯琦三人文字观的影响。(二)本文通过对《六书管见》系统的研究,一是补缺关於《六书管见》研究的空白,二是更正一些书目中以“资料汇编”、“行文繁冗”简单评价《六书管见》的观点。(三)利用《六书管见》谐声简谱考同源字,从历时的角度出发动态把握汉字的发展变化,甄别谐声声旁里兼声与义於一身的字根,论证具有共同发生源的同字根的谐声字内部固有的层次性、系统性,揭示同源字之间的在形、音、义三个方面的关联性及滋生关系。(四)对《六书管见》的客观研究,爲梳理清代至当代六书学演进的轨迹提供系统的第一手资料。

姜思阳[7](2017)在《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都依靠手机来进行资讯的传播以及产业的服务。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开始利用手机来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同时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传统的档案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我国的档案服务也逐渐上升到了档案的公共服务。而在移动网络这个大环境下,把我国的档案公共服务融入其中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虽然我国对于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颇多,但是针对于移动网络下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虽有着作出现,但是经过笔者对于其的体验,却发现这方面的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功能的缺失、宣传方式的不到位以及无法达到惠民的效果等等都是其建设的致命伤。因此笔者通过对其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于我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章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笔者首先陈述了选题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达到了理论的认知;其次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再次笔者通过对于国内现状的研究,了解大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掌握了笔者对于其研究的方面;最后对于本文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总结。第二部分笔者介绍了如今手机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已经存在的两种形式:第一种为档案类微信公众平台,第二种则是档案类移动手机客户端。第三部分笔者通过体验以上两种形式的档案服务,对于其优势进行总结。第四部分针对于档案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以及档案类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开发运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陈述。第五部分则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对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可以使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研究更好的发展。第六部分结语,同时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并指出了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可以进一步的发展趋势。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本文,能够对我国的档案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马立伟[8](2016)在《《公牍学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牍学史》是民国时期档案学经典着作之一,也是文书学的开山之作。本文通过以下五个部分对全书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许同莘与公牍学。这一部分从许同莘其人入手,对“公牍”和“公牍学”进行了界定,梳理了许同莘与公牍、公牍学的渊源。第二部分:《公牍学史》的成书背景。该部分从《公牍学史》成书的时代需求出发,对与该书形成相关的政治环境、学术氛围、思想基础、教育条件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三部分:《公牍学史》的内容研究。笔者从《公牍学史》版本比较、许同莘的治牍思想、治牍技巧与方法三个角度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研究。首先,笔者将该书的四个版本在内容和排序上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其次,笔者将许同莘的治牍思想归纳为:一、“公牍乃临民治事之具”,二、“政事与学术、公牍与文章为一贯”,三“治牍如治史”,四、善治牍者要具备“养耻”、“去忍”之牍德。并对刚刚进入文书工作行业的人员“应以学习性写作为主、思虑要周全、掌握用笔之法及谋篇布局之道、公牍一定要‘名正言顺’”的公牍撰拟技巧与方法进行了具体的理解和分析。第四部分:《公牍学史》的成就与缺陷。该部分笔者从许同莘系统论述公牍学史和治牍者,及该书存在的考据不清、没有充分利用考古史料等视角,对该书的成就与缺陷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第五部分:《公牍学史》对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研究的启示。最后一部分,笔者将《公牍学史》对文书学、档案学的启示归纳为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研究可以之为范本,应当更加注重主体素质的提高,注重对文书工作、档案工作环境研究以及应更加注重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的结合四个方面,从现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理论的角度对《公牍学史》中可借鉴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于瑶[9](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为对象,收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相关文献。结合时代背景对文献进行综述和统计分析。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里的中国艺术歌曲文献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十年(1979—1989)、改革开放二十年(1990—1999)、2000年以后一直到2012年,并对数量众多的文献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全文分为四部分,前三部分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文献进行研究,找出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发展程度,第四部分统计分析了文献数量与质量变化、文献来源,并联系文艺思想、教育体制改革、音乐价值观念等从社会背景方面找出出现这些特点的深层原因。在不同时期,对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研究内容更加广泛深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教学、创作和历史回顾方面的研究贯穿始终,其中在创作方面的研究是21世纪后最大的热点;21世纪后文献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文献的水平也开始下降;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歌曲的来源期刊不断增加,且高校校报及学位所占比例提高;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发现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社会的政策、教育制度、科技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学术风气、社会环境等对中国艺术歌曲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易靖茗,程朔[10](2013)在《倡导色彩再生能源 弘扬中华色彩文化——专访色彩能量画派创始人、台湾知名人士黄木村教授》文中指出与其说这是篇专访黄木村教授的文章,还不如说这是对黄教授平时言语累积的一次梳理。与黄教授的相识,得益于工作上的关系。自2011年6月起,黄教授开始主持《台声》杂志《艺术与生活》专栏以来,他的文章和版面都是由我来协助编辑。久而久之,从读他的文章到对他色彩能量画派的熟悉,我渐渐地开始读懂了他这个人。这次,在《台声》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杂志社与北京台湾会馆一道,

二、祝《台声》更上一层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台声》更上一层楼(论文提纲范文)

(3)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一、台海两岸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二、检视当代京剧艺术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三、再探台湾跨文化剧场的流动与现象
    第二节 前人研究成果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状
        二、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三、台湾京剧教育传承与创新
        四、跨文化台湾戏曲的发展现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第四节 章节大纲
第二章 1948年後的台湾政社艺文环境
    第一节 相对紧张的文化氛围
        一、政局环境
        二、政策与奖励制度
    第二节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
        二、剧本审查,少年国剧欣赏
    第三节 地方意识抬头
        一、政治社会环境
        二、文化建设政策
    第四节 两岸开放与台湾文化发展
        一、开放交流的推动
        二、地方的积极坚持
第三章 1948年後台湾京剧的传承起步
    第一节 初期来台艺人与剧团
        一、初期来台的京剧艺人
        二、1948年後京剧活动
    第二节 三大民间京剧团
        一、剧团的脉络
        二、活动情况
    第三节 顾剧团结束後的京剧活动
        一、演艺活动与整编
        二、海派京剧——麒麟厅
    小结
第四章 公办专业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四大历史悠久军剧团
        一、大鹏国剧队
        二、海光国剧队
        三、陆光国剧队
        四、明驼国剧队
    第二节 历时较短的军剧团
        一、大宛国剧队
        二、龙吟国剧队
        三、干城国剧队
    第三节 军剧团主要目的任务
        一、劳军戏演出
        二、藉由竞赛传递政治讯息
    第四节 学校附属的京剧团
        一、国光剧团
        二、台湾京崑剧团
    小结
第五章 1980年代後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时代思潮与市场需要
        一、新剧团与京剧现代化
        二、「京剧改革」论争
        三、京剧演出活动
    第二节 广电传播与市场机制
        一、京剧与广播电台
        二、戏曲现代传播之再发挥
    第三节 面对时代改变的京剧之变化
        一、剧本内容之变化
        二、演出制作层次之提昇
        三、演出风格之多样化
    小结
第六章 京剧教育及人才培养发展与变迁
    第一节 三军京剧教育学校
        一、(空军)大鹏戏剧实验学校
        二、(陆军)陆光戏剧实验学校
        三、(海军)海光戏剧实验学校
    第二节 军团及艺工总队京剧教育机构
        一、大宛国剧训练班
        二、国光艺术戏剧学校
    第三节 民间京剧教育机构
        一、少年国剧欣赏会
        二、大专青年国剧研习会
        三、剧本五年计画暨教育课程制定标准
        四、复兴国剧特刊
        五、创办「金龙奖」竞赛
        六、首度引进大陆师资交流
        七、两岸六校京剧联演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院
        一、中国文化大学
        二、台湾戏曲学院
        三、台湾艺术大学
    小结
第七章 京剧新美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政策解禁下的交流与发展
        一、两岸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动力
        二、台湾京剧面向大陆和世界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京崑合流——多元融合
        一、京崑腔体融合——李宝春
        二、崑生改行京剧——温宇航
        三、蓬瀛五弄——曾永义、周秦
    第三节 中西合流——走向国际
        一、与西方经典对话——吴兴国
        二、听觉演员邂逅视觉导演——魏海敏、罗伯·威尔森
        三、全能剧场——高行健
        四、小结: 兼谈环境剧场
    第四节 古今合流——继往开来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台湾演剧生态与京剧发展现象
    二、台湾京剧艺术与教育推广
    三、台湾京剧表演与舞台实践
    四、当代台湾戏曲发展的跨界与创新
参考书目(按年份排序)
附录一: 国军文艺金像奖历届京剧竞赛表
附录二: 台湾京剧发展年表
附录三: 台湾出版之京剧论述书籍
附录四: 1982年~2018年台湾京剧硕博士论文

(4)宋代涉桂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以及涉桂范围界定
    二、涉桂诗歌研究现状
        (一)宋代涉桂诗人在桂的活动事迹研究
        (二)宋代涉桂诗歌风格特征的研究
        (三)以地域的视角来宋代涉桂诗歌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宋代涉桂诗歌的目的
        (二)研究宋代涉桂诗歌的意义
第一章 宋代涉桂诗歌形成的地域环境及诗歌主体概况
    第一节 广西地域环境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歌创作主体概况
        一、来桂诗人
        二、异地诗人
        三、本土诗人
第二章 宋代广西自然及人文环境与涉桂诗歌主体概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宋代涉桂诗歌
        一、广西之山水
        二、广西之岩洞
        三、广西之物产
    第二节 人文环境与涉桂诗歌
        一、亭台楼阁
        二、寺观墓祠
        三、关隘驿站
第三章 宋代涉桂诗人的对广西的情感及态度
    第一节 宋代涉桂诗人在广西的情感
        一、精神闲置之慌
        二、城阙故土之思
        三、升迁之渴望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人对广西的态度
        一、从恐惧到适应
        二、赞美及肯定
        三、自信与自卑交织
第四章 宋代涉桂诗歌风格及价值意义
    第一节 宋代涉桂诗歌的风格
        一、清淡自然之韵
        二、沉郁悲凉之风
    第二节 宋代涉桂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一、弘开广西文运
        二、兴盛人文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着名油画家 张祖英(论文提纲范文)

张祖英简介
“推动中国油画更上一层楼”
“把在美国体会到的严谨工作态度带回中国”
“奋力向前的三大动力”
“透过两岸艺术交流达到两岸人民心连心”

(6)况祥麟《六书管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例言
绪论
第一章 况祥麟与《六书管见》
    第一节 作者与成书
    第二节《六书管见》概述
第二章 《六书管见》对《说文》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说文》体例的归纳
    第二节 《说文解字系传》的辨疑
    第三节 具体文字的考辨
第三章 况祥麟对文字问题的认识
    第一节 依声立训”的观念
    第二节 况祥麟字体相易论
    第三节 况祥麟俗字观
    第四节 况祥麟“六书次序”论
第四章 《六书管见》表意字论
    第一节 《六书管见》之绘形
    第二节 《六书管见》之象形
    第三节 《六书管见》指事、象事、会意辨疑
第五章 《六书管见》的谐声字论
    第一节 子母相生说对归纳谐声声旁的影响
    第二节 谐声中的亦声字
    第三节 谐声中的省声字
    第四节 谐声层次观
第六章 《六书管见》的转注字、假借字论
    第一节 转注
    第二节 假借
第七章 《六书管见》的成就与不足
    第一节 《六书管见》的成就
    第二节 《六书管见》的不足
结语
附录一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7)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研究对象
        0.1.1 档案公共服务
        0.1.2 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公共服务
    0.2 选题背景
    0.3 研究意义
        0.3.1 理论意义
        0.3.2 实践意义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4.1 国内研究现状
        0.4.2 国外研究现状
    0.5 论文创新点
    0.6 论文研究不足
1 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新类型
    1.1 档案微信公众平台
        1.1.1 平台类型
        1.1.2 主要功能
        1.1.3 内容建设
    1.2 档案手机客户端
2 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的优势
    2.1 服务理念的改变
        2.1.1 “相互帮助”的服务理念
        2.1.2 公民被动意识的转变
    2.2 服务形式的创新
    2.3 服务对象的扩大
        2.3.1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2.3.2 多样性多层次的受众群体
    2.4 服务性能的提升
3 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公共服务在微信公众平台存在的问题
        3.1.1 窗口作用明显,交互性差
        3.1.2 推送内容缺少粘性
        3.1.3 宣传方式手段过于薄弱
        3.1.4 推送次数普遍较少
    3.2 档案公共服务在移动手机客户端存在的问题
        3.2.1 自身定位尚不明确
        3.2.2 维护更新不及时
        3.2.3 体验功能较差,替代者功能强大
        3.2.4 人工服务功能欠缺
4 移动网络下档案公共服务的创新策略
    4.1 档案类微信公众平台的创新策略
        4.1.1 提升公众平台的交互性能
        4.1.2 丰富公众平台的推送内容
        4.1.3 加强公众平台的宣传力度
        4.1.4 增加公众平台的推送次数
    4.2 档案类移动手机客户端的创新策略
        4.2.1 明确的自身定位
        4.2.2 及时的维护更新
        4.2.3 强大的特色功能
        4.2.4 方便的人工通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公牍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六) 局限性
一、许同莘与公牍学
    (一) 许同莘其人
    (二) 公牍与公牍学
二、《公牍学史》的成书背景
    (一) 时代需求
    (二) 政治环境
    (三) 学术氛围
    (四) 思想基础
    (五) 教育条件
三、《公牍学史》的版本演变及主要内容剖析
    (一) 版本演变
        1、排版顺序和结构不同
        2、文字、标点符号等细节上有所不同
    (二) 内容剖析
        1、治牍思想
        (1) “公牍乃临民治事之具”
        (2) “政事与学术、公牍与文章为一贯”
        (3) “治牍如治史”
        (4) 善治牍者要具备“养耻”、“去忍”之牍德
        2、治牍技巧与方法
        (1) 初为公文者,要以学习性写作为主
        (2) 思虑要周全
        (3) 掌握用笔之法及谋篇布局之道
        (4) 公牍一定要“名正言顺”
四、《公牍学史》的成就与缺陷
    (一) 《公牍学史》的成就
        1、系统论述公牍史,首次倡导和探索“公牍学”
        2、详论治牍者
        3、由内而外,全面论述治牍要旨
    (二) 《公牍学史》的缺陷
        1、书中所引文献考据不够详细
        2、全书以引用历史文献为主,未利用当时的大量考古史料
        3、对历史上一些治牍大家和朝代文风的评价有失客观
五、《公牍学史》对当代文书学和档案学研究的启示
    (一) 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研究可以之为范本
    (二) 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的教学应当更加注重主体素质的提高
    (三) 应更加注重当代文书学、档案学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的结合
    (四) 当代文书学、档案学要注重对文书工作、档案工作环境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 《公牍学史》引用考证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 本文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十年中国艺术歌曲文献研究综述
    一、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研究代表性文章
    二、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三、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研究代表性文章
    四、 中国艺术歌曲其他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注释
第三章 20 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文献研究综述
    一、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研究代表性文章
    二、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三、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研究代表性文章
    四、 中国艺术歌曲体裁界定研究代表性文章
    五、 中国艺术歌曲其他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注释
第四章 21 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文献研究综述
    一、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三、 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顾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四、 中国艺术歌曲美学方面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五、 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六、 中国艺术歌曲体裁界定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七、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教学研究代表性文章
        (一) 期刊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二) 硕士论文类文献代表性文章
    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评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之研究特点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来源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研究内容之特点分析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变化至社会成因分析
        (一) 文艺政策对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影响
        (二) 教育体制改革对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影响
        (三) 音乐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倡导色彩再生能源 弘扬中华色彩文化——专访色彩能量画派创始人、台湾知名人士黄木村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自小多舛却具敏锐的观察力
台湾家喻户晓的动画“大明星”
致力于色彩再生能量的理念和创作
色彩能量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四、祝《台声》更上一层楼(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时期习近平对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985-2002)[D]. 朱友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2]台湾国光剧团营销传播策略研究[D]. 王琪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研究(1948-2018)[D]. 黄建华. 苏州大学, 2019(08)
  • [4]宋代涉桂诗歌研究[D]. 牙彩练.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 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着名油画家 张祖英[J]. 易靖茗. 台声, 2018(06)
  • [6]况祥麟《六书管见》研究[D]. 张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移动网络环境下档案公共服务研究[D]. 姜思阳. 辽宁大学, 2017(03)
  • [8]《公牍学史》研究[D]. 马立伟. 云南大学, 2016(02)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歌曲文献之研究[D]. 于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01)
  • [10]倡导色彩再生能源 弘扬中华色彩文化——专访色彩能量画派创始人、台湾知名人士黄木村教授[J]. 易靖茗,程朔. 台声, 2013(02)

标签:;  ;  ;  

祝“泰盛”更上一层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