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仪器增长点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于璇[1](2019)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教育是连接义务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衔接纽带。然而,在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难以破解的现实困境,不仅影响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更影响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本研究从“经验、问题和对策”三个层面及“供需、经费、均衡、质量”四个维度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湖北、陕西、贵州、河南、甘肃、四川、云南7省14个贫困地区30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政策变迁历程、取得的经验成就、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总体经历了重点发展、调整稳定、着力扩大规模以及迈入普及发展新阶段的发展脉络,并取得了显着成就,具体表现在普及水平持续提升、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免费教育逐步推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继续扩大。第二,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在资源供给、经费保障、均衡发展以及内涵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现实困境。在资源供给方面,教育规模供给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以满足贫困地区家长和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在经费投入和保障方面,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均衡,普通高中举债办学,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在均衡发展方面,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在内涵发展方面,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以及辍学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部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低重心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的制约,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贫困文化的桎梏和家庭教育功能缺失,以及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等。基于以上发现并结合现代治理理论,本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和策略:一是加强普通高中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二是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三是构建长效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投入力度;四是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五是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姚遥[2](2013)在《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渐成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话题。传统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过于简单、粗糙、单一,低效。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以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研究认为民办中小学班主仟角色需要实现“从单纯教师向学生良师益友转变”、“从硬性管理者向柔性服务者的转变”、“从经验工作模式向专业化工作模式的转变”、“从用时间进行学生工作向用心进行学生交流的转变”以及“从单兵作战向协作化工作的转变”等几大转变。本文运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了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调查发现,当下民办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在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远远高于理论成果的呈现。同时,运用访谈法,笔者了解到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对于工作改革的强烈愿望与困境。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虽有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新点子,但苦于工作奔波,毫无时间精力系统研究,行动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调查发现,目前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传统班主任观影响严重,教学凌驾在管理之上,管理凌驾于学生之上”,最后导致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高,班主任之间沟通性不强,专业性不高。总体来讲,民办中小学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原因主要体现在民办中小学社会生存环境比较差、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难度比较大,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严重等方面。因此,为理清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局,使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真正有效发挥班主任作用,必须改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环境,同时,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自身必须转变时代角色,强化工作职责。再次,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必须要做好“两手抓,两手都不松”。一是抓好成才观,创新学生管理服务理念,构建“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相结合的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服务理念;二是抓好班主任发展观,积极鼓励班主任加强专业继续教育,增强理论科研能力。同时,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工作辅助开展。
宋艳梅[3](2012)在《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担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高中教育不但会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标杆,其规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对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相关理论和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例,对示范高中的内涵、失范现象、失范原因和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与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回顾了示范高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辐射带动等方面对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规范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之完善,学校管理之科学,校园文化之丰富,教师教学之生动和辐射带动之全面。第二,扫描了示范高中的失范问题。通过问卷、访谈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对示范高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念、示范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上的不规范。教师管理上,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生管理严管重罚,课业负担沉重,身体健康被忽视。财务欠债比较严重,教育乱收费。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合作精神淡漠,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精神追求单一,道德现状忧人,心理问题丛生;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目标偏离素质;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方式单一封闭;内容偏难偏旧;评价分数挂帅。第三,透视了示范高中失范的原因。传统性影响上,官本位思想影响到示范高中发展的主动权和自觉性、教育理念和师生管理。社会本位思想使示范高中成为传承社会价值观念的工具,教学中灌输为主,训练和控制成为必需。专制思想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天经地义。教条主义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现代性的陷阱和危机上,功利主义影响到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并凸显教育负功能;控制思想使学校管理重权威、轻民主;科学主义使工具理性合理化,部分师生精神文化失范。招生考试体制导致重学历并影响教育教学;社会用人制度加剧了示范高中之间的比拼和一考定终身;重点学校制度的遗风影响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和保障不力引起学校负债和乱收费;法律制度不健全助长了不规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实的地域差别阻碍了示范。校园文化上,偏重物质建设滋生学生的享乐主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素质中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师德修养、教学哲学和业务能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质上,示范高中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加上青春期的困扰以及人性复杂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示范高中进一步规范的思路与对策。从政府、社会和示范高中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示范高中规范发展的应对策略。政府层面上,应改革考试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示范高中发展搭建平台。社会层面,应转变用人观念和对示范高中的评价意识,重视育人质量;警惕失范效应扩展,扩大其规范引领作用;多种形式并举,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示范高中自身层面,应端正素质教育和示范发展理念,完善教师管理的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提高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学生管理上应科学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精神文化上,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精神文化建构,营造和谐的师-校,师-师,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标准的物质文化,建设规范的制度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教学上,树立知能结合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其难易度;推行多元多维学生评价。
叶财富[4](2010)在《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各种问题急待解决。归纳起来,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无外乎有两个:一是外部公共制度不完善,二是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内外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战略上创新优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个角度是国际比较。鉴于西方国家的私立大学起步早,外部、内部制度均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实践模式,因此本论文将对西方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私立高等教育的制度环境进行研究,以资借鉴。第二个角度是对现状的把握。通过调查上海、乃至全国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制度环境的现状,总结问题,分析根源。在此基础上,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根据成功的实践总结,运用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工具,从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层面的制度优化入手,抓住民办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制度这一关键问题,进行理想的制度优化目标设计,揭示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制度安排,提出现实可行的优化建设操作性建议,是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提出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框架进行阐述。厘清本文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对“民办高职院校”进行界定,对“制度”、“制度优化”进行诠释。同时介绍本文涉及的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和技术路线。认真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所依赖的因素,力求建立起这些自身变量与制度目标的关联度,通过条件的改善以达到制度的优化。第二章,历史回顾和制度变迁。回顾我国私学的兴起、发展和结束,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着重研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制度的演变,从发展规律和历史阶段中把握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特殊脉络,寻求制度建设与时代发展的紧密关系,力图为制度目标的设计作必要的铺垫。第三章,制度比较与优化目标。以比较视野,借鉴西方着名私立大学的成功制度、台湾地区私立技职教育的发展经验,进行法律制度、经费投入制度和管理治理制度的目标构建,运用准公共产品、成本分担、公共政策等理论工具,从而提出理想化的制度目标假设,构建目标制度所需要的实现条件,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的民办体制、高职类型和新建院校等有利条件,阐述民办高职的制度优化功能及模型。第四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制度分析。揭示民办高职发展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政府宏观政策与学校微观教育活动的关系,政府和学校是一对相互关联的利益共同体,对理想的制度安排都充满了期待,双方在利益博弈互动均衡过程中,培育起各自的责任意识,达到制度目标的统一。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外部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法律制度的重复与缺位、产权制度的界定与模糊、监管制度的扶持与制约、同等制度的认可与看轻及市场制度的贴近与距离等方面。外部制度亟需优化的背后是体制限定、文化制约和教育属性等根源。第五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分析。民办高职院校具有内部制度的竞争力特征,可从资源效率机制、文化稳定机制、市场契合机制、供给优质机制等方面进行描述。然而事实上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局限严重制约了其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组织治理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教师聘用激励制度、质量保障与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文化积淀制度等方面,尚未健全的委托代理、难以摆脱的路径依赖、不够明确的使命管理、相对短期的价值选择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亟待优化的根源。第六章,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路径。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需要遵循公共教育政策均衡性、制度竞争环境公平性、资源配置制度效率性、内部运行制度激励性等一系列原则。为实现假设的理想化制度目标,必须进行外部和内部制度的优化路径设计,并作必要的制度优化实施策略和评估研究。对政府来说,要实现角色转变,框定管理边界、降低管理成本、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从政策治校到依法治校、直接干预到间接调控、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来说,必须将政府的普遍性制度要求,和自身的实际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求特色,并使之具备文化的内涵,保持制度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社会来说,则需要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建立共同参与和评价的功能。本章还选择一个成功内部制度优化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力求破解制约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障碍,发现具有指导全局意义的学校内部制度优化价值。
姚丽霞[5](2010)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职教中心办班点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学制,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逐步发展壮大。一方面,社会对五年制高职毕业生需求加大,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原因,五年制学生中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数量也相当多。厌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五年制高职教育却是一个建办只有二十多年的学制类型,在这样一个新学制下,学生的厌学原因有哪些,是值得去研究和探索的。本文以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查找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符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的对策。文章除结束语外,共分五章内容。文章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叙述了国外五年制学校发展概况和学生学习的状况;第二章,对厌学、五年制高职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等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消极影响,围绕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现状所做的调查,从学生厌学的总体状况、入校后对学校、学习的态度、对学习内容的反应、对作业的反应、对考试的反应、以及学生课堂行为所表现出的厌学反应、在课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来分析学生厌学的调查结果。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的调查结果,查找原因。学生厌学与社会环境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对其地位不是充分肯定有关;与学生家庭的氛围、家长的观念、家长的素质等有关;与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有关,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生学习的内容、教材、实训环境和设施有关,与教师教学的态度、方法、手段有关;学生厌学还与其自身思想认识不足,态度不端,缺乏自信等有关。第五章,围绕厌学原因,查找对策。要消除厌学,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被认同,家长才会转变观念,学生才不会自卑;其次,要转变家长的观念,提升家长的素质,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有目的性地开展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而消除厌学的重点在学校。学校要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当然消除厌学还离不开深入实际做好学生思想的转变工作。第六章,简单介绍了针对学生厌学的问题,学校积极采取对策,通过实施“三性五化六合一”的职教课堂教学新模式,对学生的厌学进行了一系列有意、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并初步取得实效。
王茂山[6](2009)在《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烹饪历史悠久,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饮食文化,但中国烹饪技术的传承以师带徒和家庭内的传授为主要形式,影响着烹饪行业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生活模式发生了转变,社会对烹饪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尤其需要既懂得饮食营养,又能科学烹调的专门人才,而传统的以师带徒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烹饪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学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培养烹饪专门人才的学校教育却起步较晚,1959年,黑龙江商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曾先后设置烹饪专业,招收了一届学生,为中国烹饪高等教育的启蒙阶段。目前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主要在黑龙江、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东八个省建立了本科教育,为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弘扬中华饮食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烹饪专业本科教育只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是在烹饪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进行烹饪技能操作为主的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烹饪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实践教学成败关系到学生操作技能平台的形成,是学生未来就业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基石。济南大学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烹饪实践教学大胆探索,锐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本文主要运用调查法,对济南大学旅游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学生采用调查问卷法,收集、整理了实践教学中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和研究。本文总结了济南大学实践教学特色是:突出能力,注重细节,优化过程,立足实用。本文对实践教学中提出了如下建议: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建议: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设备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严格筛选工艺品种,设计合理教学课时;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加学习方法指导。对于校外实践教学,建议:建立稳固实习基地,定期轮换实习岗位;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加强实习环节监控,做实实践教学评价。综上所述,济南大学旅游学院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和老师收益匪浅。但是,我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才刚刚起步,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烹饪实践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的进行尝试,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烹饪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烹饪高等教育任重道远。
骆正军[7](2008)在《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永州职院教师团队的建设意义重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富民强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是富民强市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的需要,是创建国家级示范院校实现永州职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是构筑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永州职院教师团队的建设,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职称学科分布等方面,仍然差强人意。必须从现有的校区教师团队向以专业群为主的学科教师团队迅速过渡,尽量减少教师团队人材的流失。按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所确定的项目,紧紧抓住“护理、生态养殖、农产品质量检测、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四个申请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热点”,以及“医学影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旅游管理”等3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热点”。以这些专业为龙头,带动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的农学类、医学类、计算机类、旅游英语类等专业进行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7个专业群,立足永州,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在教师团队的建设中,必须处理好软和谐与硬和谐、内和谐与外和谐、正和谐与负和谐、新和谐与老和谐等几组关系,加快整合,建好本部,关心贴心,凝聚人心,努力建成国家级示范学院,为广大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孙宇[8](2008)在《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高校教学楼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信息流通、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其设计必然受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现代人心理、行为、情操等方面的变化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改变。高校教学楼的适应性改造是节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历史文脉的延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物的耐久性,也要考虑我们周围的环境及其资源的耐久性。舒适的室内环境仍然是建筑节能设计所追寻的重要目标,其重点是充分利用自然、气候等综合因素创造高品质的空间、健康舒适的环境和完美的建筑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的高校教学楼建筑,主要特征是冬季采用热水集中采暖系统供暖,建筑节能设计以冬季保温为主、适当考虑夏季防热。论文针对部分九十年代以前建造的教学楼老化现象严重、室内环境质量差的现状,提出“适用性、适宜性、和谐化”的适应性改造策略;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问卷调查、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针对高校教学楼的建筑特点以及使用者行为、心理模式的不同,对室内热环境、风环境、光环境等作出客观评价,分析室内环境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寒地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旧建筑改造的特殊性,提出节能优化设计的整合策略和技术法则,探讨被动式节能改造技术在高校教学楼中的系统应用。
张婵[9](2008)在《XISU高职教育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整个社会外语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培训行业适时而生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已经成为我国教育行业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行业之一。但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外语培训行业发展时间较短,竞争日趋激烈,整体教学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水平较低,加之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偏差,都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运用服务营销管理知识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竞争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XISU高职部为研究对象,针对XISU高职部的产品利益特点,运用服务营销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客观分析了当前XISU高职教育营销现状及存在的营销问题,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结合XISU高职部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得出XISU高职部的发展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总结出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下,虽然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就业压力增大、竞争对手逐渐增多,XISU高职必须结合自身的品牌、地理位置及实习合作单位增多等优势对XISU高职教育的服务产品利益进行详尽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分析,确定中西部经济中等发达的地区、中高收入家庭中选择五年制专科高职全日制教育形式的初中毕业生源为XISU高职的目标市场,并重点制定XISU高职部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策略方面,提出XISU高职教育产品包含的三个层次,阐明XISU高职教育产品的内涵,主要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树立品牌形象、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再分别价格、渠道、促销、人员、过程和有形展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为保证以上策略的有效实施,本文从提升竞争优势、强化营销理念,完善服务营销人员管理机制,强化对外沟通及优化组织机构几个方面给出了实施建议。
卓嘎[10](2005)在《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与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西藏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开展新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西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教师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民族教师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时俱进的新课程理念、目标与方法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西藏教师教育要着眼未来,把握机遇,紧密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首先全面回顾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走向,教师教育现状、西藏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师范院校教育资源、办学条件、效率及师资队伍等状况,总结分析了教师教育在43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其次,依据西藏中小学教育师生历年数据及自治区教育发展的有关规划,用统计分析方法预测出了未来若干年中小学教育(包含职业教育)师资的需求量,为制定具有较大可行性的师范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西藏教师教育发展形势,评述了国外部分国家师资培养过程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及对西藏教师教育的启示。最后,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走向为依据,结合国际、国内教师教育改革趋向和西藏未来教师需求实际,提出了加强西藏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措施及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本课题研究采用了调查法、文献法(含网上查阅)、比较法、统计法等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仪器增长点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仪器增长点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贫困地区 |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 |
三、普通高中教育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第五节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
一、结构安排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必然性 |
第一节 从人力资本理论透视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 |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脉络及理论贡献 |
二、人力资本视域中的贫困研究 |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减贫功能和应然选择.. |
第二节 教育公平理论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弱势补偿 |
一、多元视角下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 |
二、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
三、教育公平视角下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补偿的路径 |
第三节 教育治理现代化与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治理的实践趋势 |
二、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审视 |
三、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三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及发展成就 |
第一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变迁 |
一、重点导向时期(1949-1980) |
二、普职调整时期(1980-1998) |
三、规模扩张时期(1998-2005) |
四、普及攻坚时期(2005 至今) |
第二节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成就 |
一、普及水平持续提升 |
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
三、办学条件显着改善 |
四、免费教育逐步推行 |
五、升学通道继续拓宽 |
第四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供需矛盾困境 |
一、规模上的供不应求加剧入口困难 |
二、办学资源紧缺导致“大班额”现象突出 |
三、办学条件薄弱难以满足基本办学需求 |
四、社会对优质资源的渴求激化资源短缺矛盾 |
第二节 经费保障困境 |
一、财政性经费投入不足,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
二、经费投入占比偏低,面临学段“倒挂”现象 |
三、经费投入不均衡,贫困地区内部差异显着 |
四、举债办学现象普遍,学校债务问题突出 |
五、贫困家庭普通高中教育成本负担较重 |
第三节 均衡发展困境 |
一、城乡之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失衡 |
二、示范校与非示范校之间发展失衡 |
第四节 内涵发展困境 |
一、优质生源大量流失 |
二、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
三、辍学现象尚未改善 |
第五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社会基础薄弱,普通高中发展先天不足 |
一、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灾害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影响 |
二、薄弱的社会基础条件对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制约 |
第二节 贫困程度深,经济发展滞后,普通高中发展缺乏经济基础 |
一、贫困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
二、贫弱的经济状况影响政府财政投入和家庭的支付能力 |
第三节 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重心过低,普通高中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 |
一、低重心的基础教育管理格局使县级政府成为普通高中的领导者 |
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承担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重任 |
第四节 法律规制不健全,普通高中发展缺乏法制规范和保障 |
一、法制供给不足导致多元主体的行为失范和利益受损 |
二、政策执行偏差:普职结构政策的地方博弈 |
第五节 贫困文化桎梏,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普通高中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 |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贫困文化制约机制 |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高中教育的影响 |
第六节 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健全,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功效有待加强 |
一、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 |
二、教育精准扶贫推进中的粗放式 |
三、教育精准扶贫中多元主体的缺失 |
第六章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加强普通高中教育立法,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法制体系 |
一、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新时代背景 |
二、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和重点内容 |
三、构建和完善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制度体系 |
第二节 扩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缓解供求失衡的现状 |
一、扩充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办学资源 |
二、合理规划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 |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创新作用 |
第三节 构建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力度 |
一、建立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
二、明确各级政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主体责任,构建政府间分担机制 |
第四节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满足中西部贫困地区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
一、师资素质转型:加强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 |
二、组织机制转型: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和良性互动机制 |
三、战略思路转型:推动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
第五节 健全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提升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精准扶贫成效 |
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
二、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 |
三、建全贫困资助体系,保障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合法权利 |
四、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西部贫困县(区)教育局调查表 |
附录二 校长、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校领导卷) |
附录四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五 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民办中小学亟待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
二、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不容乐观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访谈法 |
第二章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特征描述 |
一、民办教育 |
二、民办学校 |
第二节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特点 |
一、劳动特点 |
二、心理特点 |
第三节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 |
一、教育学生 |
二、提升自己 |
三、服务学校 |
第三章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一节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问题 |
一、班主任角色定位不准 |
二、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 |
三、班主任工作创新不足 |
四、班主任管理效率较低 |
第二节 制约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原因 |
一、民办中小学社会生存环境差 |
二、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难度大 |
三、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严重 |
第四章 改革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环境 |
一、转变社会对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错误认识观念 |
二、增加社会对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政策性支持 |
三、强化社会对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特色管理 |
第二节 转变民办中小学班主任时代角色 |
一、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
二、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
三、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要坚守职业的专业性 |
第三节 强化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 |
一、加强理论学习,有效指导学生工作 |
二、增强责任心与爱心,用心服务学生 |
三、密切与科任老师及家长的联系,合作育人 |
第四节 改进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 |
一、更新学生成才观 |
二、创新学生管理服务理念 |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
四、调整工作状态与心态 |
第五节 加强民办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 |
一、鼓励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继续教育,增强理论科研能力 |
二、切实提高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待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示范高中 |
1.3.2 规范 |
1.3.3 规范问题 |
1.3.4 示范高中规范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规范引领:示范高中示范诠释 |
2.1 示范高中创建的必要性 |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2.1.2 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
2.2 示范高中的演变历程 |
2.2.1 重点高中政策 |
2.2.2 “重点”“示范”并行 |
2.2.3 示范高中政策 |
2.3 示范高中应起的规范引领作用 |
2.3.1 理念规划之完善 |
2.3.2 学校管理之科学 |
2.3.3 校园文化之丰富 |
2.3.4 教师教学之生动 |
2.3.5 辐射带动之全面 |
第3章 规范失衡:示范高中失范现象扫描 |
3.1 教育理念重功利 |
3.1.1 素质教育理念模糊 |
3.1.2 教育公平理念不公 |
3.1.3 示范发展理念竞争 |
3.1.4 规划目标重进线率 |
3.1.5 办学目标重短平快 |
3.1.6 培养目标表里不一 |
3.1.7 办学质量效益不高 |
3.2 学校管理重控制 |
3.2.1 行政管理依赖评比 |
3.2.2 教师管理机制扭曲 |
3.2.3 教师负担过于沉重 |
3.2.4 学生管理严管重罚 |
3.2.5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
3.2.6 学生健康不受重视 |
3.2.7 举债发展违规收费 |
3.3 精神文化重实用 |
3.3.1 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 |
3.3.2 一些教师合作精神淡漠 |
3.3.3 一些教师体罚变相体罚 |
3.3.4 一些学生精神追求单一 |
3.3.5 一些学生道德现状忧人 |
3.3.6 一些学生心理问题丛生 |
3.4 教师教学过重高考 |
3.4.1 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 |
3.4.2 教学目标偏离素质要求 |
3.4.3 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 |
3.4.4 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 |
3.4.5 教学方式单一封闭 |
3.4.6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
3.4.7 教学评价分数挂帅 |
3.5 正确认识示范高中失范现象 |
3.5.1 失范现象的诸类型 |
3.5.2 失范现象的普遍性 |
3.5.3 失范现象的特殊性 |
3.5.4 失范现象的动态性 |
第4章 难言隐痛:示范高中失范原因透视 |
4.1 传统思想影响 |
4.1.1 官本位与片面追求政绩的影响 |
4.1.2 社会本位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影响 |
4.1.3 专制主义与“一言堂”的影响 |
4.1.4 传统的教条主义影响 |
4.2 现代陷阱危机 |
4.2.1 功利主义冲击教育 |
4.2.2 控制思想影响学校 |
4.2.3 科学主义垄断教学 |
4.3 制度体制机制 |
4.3.1 招生考试体制的缺陷 |
4.3.2 社会用人机制的漏洞 |
4.3.3 重点高中制度的失误 |
4.3.4 经费保障机制的不足 |
4.3.5 法律制度的不够健全 |
4.4 地域差别 |
4.4.1 经济发展水平失衡 |
4.4.2 教育发展状况不匀 |
4.5 校园文化 |
4.5.1 物质文化有些过分 |
4.5.2 制度文化有些迷失 |
4.5.3 精神文化有些欠缺 |
4.6 教师素质 |
4.6.1 教育观念有些陈旧 |
4.6.2 师德修养有所欠缺 |
4.6.3 教学哲学有些无奈 |
4.6.4 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
4.7 学生素质 |
4.7.1 部分示范生自身缺点 |
4.7.2 青春期困扰未排除 |
4.7.3 个别差异性未受重视 |
4.8 主要原因关系探析 |
4.8.1 主要次要原因 |
4.8.2 内部外部原因 |
4.8.3 直接间接原因 |
4.8.4 多果以及多因 |
第5章 真正示范:正视失范规范发展 |
5.1 政府职责:从效率到公平 |
5.1.1 改革考试制度 |
5.1.2 减政放权松绑 |
5.1.3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5.1.4 搭建学校发展平台 |
5.1.5 从重效率到重公平 |
5.1.6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
5.2 社会责任:从功利到合理 |
5.2.1 警惕蝴蝶效应发生 |
5.2.2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 |
5.2.3 科学评价育人质量 |
5.2.4 形成尊师重教风尚 |
5.3 示范高中:从失范到规范 |
5.3.1 端正办学理念 |
5.3.2 转变培养目标 |
5.3.3 完善教师管理 |
5.3.4 转方式提效能 |
5.3.5 完善学生管理 |
5.3.6 引领精神文化 |
5.3.7 推进素质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民办高职院校发展问题 |
二、研究的宏观意义和微观价值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已有研究的概述 |
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 |
三、本文力求的突破创新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关于"民办高职院校"的界定 |
二、关于"制度"的诠释 |
三、关于"制度优化"的认识 |
第四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理论工具 |
二、路径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史回顾与制度变迁 |
第一节 解放前私学的历史回顾 |
一、私学的发展 |
二、私学发展的原因 |
三、私学的结束 |
四、私学发展的特点 |
五、私学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建国后民办教育的发展历史 |
一、民办教育机构的兴起 |
二、民办高校的初步发展 |
三、民办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 |
第三节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制度的演变 |
一、恢复发展阶段 |
二、鼓励发展阶段 |
三、规范发展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比较与优化目标 |
第一节 中外的制度比较分析 |
一、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制度 |
二、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制度 |
三、英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制度 |
四、台湾地区私立技职教育的制度借鉴 |
五、美、日、英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制度优化的理论基础 |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
二、成本分担理论 |
三、公共政策理论 |
第三节 制度优化的有利条件 |
一、民办体制优势 |
二、高职类型优势 |
三、新建院校优势 |
第四节 制度优化的目标设计 |
一、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目标 |
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功能 |
三、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办高职院校的外部制度分析 |
第一节 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与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 |
一、制度环境缘起:动态博弈的发展历程 |
二、制度环境培育:民办高职院校的责任意识 |
三、制度环境优化:政府与学校的互动合作 |
第二节 民办高职院校外部制度缺陷 |
一、法律制度的重复与缺位 |
二、产权制度的界定与模糊 |
三、监管制度的扶持与制约 |
四、同等地位的认可与看轻 |
五、市场制度的贴近与距离 |
第三节 外部制度缺陷的根源分析 |
一、体制限定 |
二、文化制约 |
三、教育属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办高职院校的内部制度分析 |
第一节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制度的竞争力特征 |
一、灵敏的反应度 |
二、资源的高效率 |
三、独特的差异性 |
四、持久的稳定力 |
第二节 民办高职院校内部制度局限 |
一、组织制度建设问题 |
二、学生培养模式问题 |
三、师资管理体制问题 |
四、质量保障制度问题 |
五、财务管理目标问题 |
六、文化积淀机制问题 |
第三节 内部制度局限的根源分析 |
一、尚未健全的委托代理 |
二、难以克服的路径依赖 |
三、不够明确的使命管理 |
四、相对短期的价值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民办高职院校的制度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的原则 |
一、公共教育政策的均衡性 |
二、制度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
三、资源配置制度的效率性 |
四、内部运行制度的激励性 |
第二节 外部制度的优化路径 |
一、框定政府的管理边界:充分尊重办学自主权 |
二、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政策指引到依法治校 |
三、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直接干预到间接调控 |
四、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培育教育中介组织功能 |
第三节 内部制度的优化路径 |
一、科学的法人治理制度:构建高效的领导管理体制 |
二、鲜明的人才培养制度:构建全面的学生培养模式 |
三、规范的质量监控制度:构建优质的教学质量体系 |
四、竞争的分配激励制度:构建长期的师资发展规划 |
五、精细的成本核算制度:构建严谨的财务管理系统 |
六、延续的持久传承制度:构建稳定的文化培育机制 |
第四节 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的保障 |
一、政府角色转变:政策的主体 |
二、校内关系处理:政策的客体 |
三、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的途径 |
第五节 一个成功的内部制度优化案例实证分析 |
一、创新优化的A学院制度体系设计 |
二、A学院内部制度优化模式的形成机制 |
三、A学院内部制度优化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制度优化的实现展望 |
附录1 国家和地方相关民办教育政策法规概要 |
附录2 A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控制点文件 |
附录3 上海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及答复 |
附录4 上海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九大举措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职教中心办班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厌学的概念界定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概念界定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概念界定 |
第三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消极影响 |
二、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现状调查与基本情况概述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
一、 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社会环境影响 |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 |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学校因素分析 |
四、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的对策研究 |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
二、提升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
三、提高教育水平,改善学校管理 |
四、树立自觉学习意识,自我纠正厌学思想 |
第六章 改变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状的实践探索 |
一、“三性五化六合一”职教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成 |
二、围绕这种新模式,学校积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品味 |
三、关于“三性五化六合一”职教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论证及效果评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提出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现状 |
(一)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
(二) 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调查 |
1、校内实践教学的调查统计 |
2、校外实践教学的调查统计 |
二、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一) 校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指导教师方面 |
2、学生学习方面 |
3、设施经费方面 |
(二) 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1、校外实习酒店差异性较大 |
2、校外实习技能标准不明确 |
3、校外实习岗位定期轮换制度缺乏 |
4、校外实践教学监控不力 |
5、校外实践教学评价执行不力 |
三、提高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
(一) 关于校内实践教学的建议 |
1、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室设备建设 |
2、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学历层次 |
3、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
4、严格筛选工艺品种 设计合理教学课时 |
5、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增加学习方法指导 |
(二) 关于校外实践教学的建议 |
1、建立稳固实习基地 定期轮换实习岗位 |
2、加强实习环节监控 做实实践教学评价 |
3、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增加学生创新能力实践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烹饪专业实践教学调查表 |
附录二 济南大学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本题的缘起、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重大意义 |
2.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
2.2 富民强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 |
2.3 富民强市,建设速度永州、和谐永州、活力永州的需要 |
2.4 创建国家级示范院校,实现永州职院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
2.5 构筑教师个人发展平台,实现教师自身价值的需要 |
第三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整体结构的现状、本原与愿景 |
3.1 可喜的现状与四大结构性的困难 |
3.2 堪忧的本原与两大"瓶颈"性的问题 |
3.3 美好的愿景与"十一五"规划 |
第四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热点与盲点 |
4.1 医卫类专业的一枝独秀 |
4.2 农学类专业的冷落与复苏 |
4.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中兴 |
4.4 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专业的兴盛 |
4.5 旅游管理专业的持续走俏 |
4.6 教育类专业的潮起与潮落 |
第五章 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关系与环节 |
5.1 必须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
5.2 必须把握好的三大环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
1.1.2 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高校教学楼建筑的概念 |
1.3.2 分类 |
1.3.3 内部空间的组合形式 |
1.3.4 使用特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旧建筑改造 |
1.4.2 关于高校教学建筑 |
1.4.3 关于建筑节能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策略 |
2.1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概况 |
2.1.1 从高校的发展看教学楼改造的方向 |
2.1.2 高校教学楼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1.3 高校教学楼改造的内容 |
2.2 高校教学楼的评价标准 |
2.2.1 历史史料价值 |
2.2.2 物质功能价值 |
2.2.3 精神文化价值 |
2.2.4 艺术美学价值 |
2.2.5 生态价值 |
2.3 适应性改造是可持续发展主题在建筑业的重要体现 |
2.3.1 适应性改造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循环经济理论 |
2.3.3 适应性改造是对旧建筑最好的保护 |
2.3.4 适应性改造是缓解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
2.4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的基本原则 |
2.4.1 适用性(从行为模式的角度考虑) |
2.4.2 适宜性(从建造技术的角度考虑) |
2.4.3 和谐化(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考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状况 |
3.1 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
3.1.1 我国的气候特点 |
3.1.2 我国的气候分区 |
3.1.3 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 |
3.1.4 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
3.2 舒适性与学习效率 |
3.2.1 影响室内环境的气候因素 |
3.2.2 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参数 |
3.2.3 PMV-PPD指标 |
3.2.4 层次分析法评估学习效率 |
3.3 北方高校既有教学楼概况 |
3.3.1 现状 |
3.3.2 节能改造滞后的原因 |
3.3.3 教学楼能源消耗状况 |
3.4 夏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分析 |
3.4.1 夏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3.4.2 夏季热环境问卷分析 |
3.5 冬季室内热环境状况分析 |
3.5.1 冬季热环境测试分析 |
3.5.2 冬季热环境问卷分析 |
3.6 室内热环境节能优化的技术法则与策略 |
3.6.1 节能优化设计的技术策略 |
3.6.2 节能优化设计的困难性 |
3.6.3 节能优化设计的技术法则 |
3.6.4 夏季室内热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
3.6.5 冬季室内热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教学楼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
4.1 围护结构改造的功能观 |
4.1.1 围护结构的使用功能 |
4.1.2 围护结构的热交换功能 |
4.2 外门窗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
4.2.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外门窗状况 |
4.2.2 影响门窗节能的因素 |
4.2.3 节能途径和技术措施 |
4.3 外墙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
4.3.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外墙状况 |
4.3.2 外墙的保温隔热性能 |
4.3.3 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 |
4.3.4 外墙外保温节能改造 |
4.3.5 外墙内保温节能改造 |
4.3.6 双层幕墙的应用 |
4.4 屋顶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
4.4.1 北方高校教学楼的屋顶状况 |
4.4.2 屋顶保温材料的选择 |
4.4.3 优化设计的技术方案 |
4.5 楼地面的热工性能优化策略 |
4.5.1 楼地面的热工性能 |
4.5.2 楼地面节能改造的构造做法 |
4.5.3 相变蓄热材料的应用 |
4.5.4 低温热水地板采暖技术 |
4.6 计算机模拟分析 |
4.6.1 模型的建立 |
4.6.2 建筑整体热环境特征 |
4.6.3 节能改造效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教学楼室内风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
5.1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空气品质的状况 |
5.1.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
5.1.2 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 |
5.1.3 主观问卷调查分析 |
5.2 自然通风与室内空气品质 |
5.2.1 自然通风对CO_2浓度的影响 |
5.2.2 自然通风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
5.2.3 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热舒适 |
5.3 促进自然通风的优化策略 |
5.3.1 自然通风的形式 |
5.3.2 自然通风设计的因素 |
5.3.3 加强室内自然通风的方法与措施 |
5.4 控制冬季通风换气的优化策略 |
5.4.1 减少冬季对流热损失的措施 |
5.4.2 高校教室换气次数的探讨 |
5.4.3 热回收式新风换气系统的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校教学楼室内光环境的节能优化策略 |
6.1 北方高校教学楼室内光环境现状分析 |
6.1.1 教学楼的光环境设计要求 |
6.1.2 教学楼采光口的基本形式 |
6.1.3 室内光环境状况 |
6.2 教学楼自然光环境的优化设计 |
6.2.1 自然光的特性 |
6.2.2 自然采光的调节与控制方法 |
6.2.3 采光口的控光(遮阳)系统 |
6.3 教学楼人工光环境的优化设计 |
6.3.1 绿色照明设计的意义 |
6.3.2 提高教学楼的照明质量 |
6.3.3 提高照明系统的效率 |
6.4 教学楼室内色彩环境的优化设计 |
6.4.1 色彩的生理性能与心理性能 |
6.4.2 色彩在教学楼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
6.4.3 高校教学楼室内色彩环境的特点 |
6.4.4 室内色彩环境的优化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的意义和原则 |
7.1.2 结合气候设计的节能优化策略 |
7.1.3 创造健康舒适的教学环境 |
7.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7.2.1 既有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化 |
7.2.2 新型节能技术的完善和推广 |
7.2.3 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一体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XISU高职教育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论文结构 |
2 理论综述 |
2.1 服务营销概念及特征 |
2.1.1 服务营销概念及其发展 |
2.1.2 服务与服务营销的特征 |
2.2 教育服务营销及其与传统营销的区别 |
2.2.1 教育服务营销的概念 |
2.2.2 教育服务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区别 |
2.3 营销环境分析 |
2.4 STP理论 |
2.4.1 市场细分理论 |
2.4.2 目标市场选择理论 |
2.4.3 市场定位理论 |
2.5 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3 XISU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营销问题分析 |
3.1 高职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 |
3.2 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
3.3 XISU高职的发展现状 |
3.3.1 XISU高职部简介 |
3.3.2 XISU高职部的发展历程 |
3.3.3 XISU高职部的现状 |
3.4 XISU高职教育存在的营销问题 |
4 XISU高职教育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经济环境分析 |
4.1.2 社会环境分析 |
4.1.3 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法律环境分析 |
4.1.5 人口环境分析 |
4.2 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者分析 |
4.2.2 消费者分析 |
4.2.3 公众分析 |
4.3 XISU高职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5 XISU高职STP分析及营销策略 |
5.1 XISU高职STP分析 |
5.1.1 XISU高职的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XISU高职产品策略 |
5.2.1 办学理念 |
5.2.2 专业设置 |
5.2.3 课程建设 |
5.2.4 品牌形象 |
5.2.5 环境建设 |
5.3 价格策略 |
5.3.1 XISU高职的定价策略 |
5.3.2 对价格的评价及确定 |
5.4 渠道策略 |
5.4.1 招生渠道 |
5.4.2 就业渠道 |
5.5 促销策略 |
5.5.1 广告策略 |
5.5.2 人员推销策略 |
5.5.3 营业推广 |
5.5.4 公共关系 |
5.6 人员策略 |
5.6.1 人员策略方针 |
5.6.2 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
5.7 过程策略 |
5.8 有形展示策略 |
6 实施建议 |
6.1 提升竞争意识,强化营销观念 |
6.2 完善服务营销人员管理机制 |
6.3 强化对外沟通 |
6.4 优化组织机构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与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民族地区师范教育面临的挑战 |
1.1.1 国际师范教育改革的趋势 |
1.1.2 全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 |
1.1.3 西藏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1.1.4 新技术革命和社会信息化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二章 西藏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及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状况 |
2.1 和平解放前西藏教育概述 |
2.2 西藏现代教育的产生 |
2.2.1 社会的变革 |
2.2.2 新式学校的出现 |
2.3 西藏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 |
2.3.1 西藏现代教育事业师资队伍形成与发展 |
2.3.2 西藏师范教育的发展 |
2.4 西藏师范教育的现状 |
2.4.1 西藏师范院校的发展现状 |
2.4.2 西藏师范院校办学现状 |
2.5 西藏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
2.5.1 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
2.5.2 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
2.5.3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 |
2.5.4 教师队伍的民族结构 |
2.5.5 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 |
2.5.6 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 |
2.5.7 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 |
2.5.8 教师队伍的归属结构 |
2.6 西藏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
2.7 西藏师范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基本经验 |
2.7.1 西藏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 |
2.7.2 制约西藏地区师范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2.7.3 发展师范教育取得的基本经验 |
第三章 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师范教育需求与预测分析 |
3.1 西藏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 |
3.2 西藏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师范教育的需求 |
3.3 西藏师范教育的需求预测分析 |
3.3.1 教师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2 在校生规模预测 |
3.3.3 教师需求预测 |
第四章 国外师范教育发展对西藏师范教育的启示 |
4.1 国外教师教育师资培养述评 |
4.1.1 德、英国的教师教育 |
4.1.2 韩国的教师教育 |
4.2 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对西藏发展教师教育的启示 |
4.2.1 政府高度重视师范教育 |
4.2.2 注重实践,强化人本教育 |
4.2.3 在职进修重在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 |
4.2.4 培养模式多元化 |
4.2.5 注重师资的培养质量 |
第五章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及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措施 |
5.1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重点及步骤 |
5.1.1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
5.1.2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的总目标 |
5.1.3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
5.1.4 西藏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步骤 |
5.2 实施西藏教师教育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
5.2.1 坚持从西藏的特殊性出发发展教师教育的原则 |
5.2.2 继续坚持内外结合、内主外助的原则 |
5.2.3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4 坚持开放性的原则 |
5.3 实施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加强西藏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
5.3.1 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
5.3.2 重视教师教育加大投入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 |
5.3.3 大力推进民族教师教育改革与结构调整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小学数学教学仪器增长点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 于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2]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策略研究[D]. 姚遥.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5)
- [3]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个案[D]. 宋艳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0)
- [4]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制度优化研究[D]. 叶财富.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5]五年制高职学生厌学现象的现状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职教中心办班点为例[D]. 姚丽霞.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8)
- [6]济南大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研究[D]. 王茂山.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7)
- [7]永州职院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D]. 骆正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0)
- [8]北方高校教学楼适应性改造研究 ——节能优化与整合策略[D]. 孙宇. 同济大学, 2008(03)
- [9]XISU高职教育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张婵.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10]西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状况与教师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 卓嘎. 天津大学,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