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制革企业生产废水全物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卞光明[1](2021)在《基于制革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轻工业的不断发展,皮革工业崛起迅速,成为支柱行业。虽然带动市场经济,给国家创造财富,但同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为保护环境,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废水处理厂进行科学的改造刻不容缓。以江苏某制革厂废水处理实例做出分析、设计改造、调整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
郭丽芹[2](2019)在《制革白湿皮废料制备明胶及混合废水处理》文中指出皮革工业是中国轻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其生产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制革白湿皮废料及其他废弃物。皮革行业因其工艺不同导致废水出现水质与水量的变化差异,处理工艺不同也导致了其产生的污染物成分比较复杂,属于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制革厂原有传统的生化处理工艺不能达到《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0486-2013)的要求。皮革废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面临优化和转型的问题。废旧皮料作为固体垃圾进行处置,既增加了企业成本,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明胶在食品加工,药物生产,化妆品添加和照相领域都有十分普遍的应用,采用未经铬鞣的白湿皮废料制备明胶产品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本课题以山东某制革厂制革废水处理为例,该制革厂内堆积有大量的废旧皮料待处理;制革废水经原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出水CODCr、氨氮等指标不能达到现行的排放标准要求。因此本课题通过制革白湿皮废料制备明胶实现皮料的资源化利用,筛选了明胶制备工艺及条件;对制革厂原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优化,采用A/O-MBR工艺代替原生化处理工艺,并考察了 HRT对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对制革与明胶废水采用分流处理的工艺使制革厂废水达标排放。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碱酸法制备明胶的品质优于酸法和碱法,制备明胶的最优条件为:1.5mol/L的氢氧化钠;碱处理12h;酸处理3h。得到明胶产品的黏度为6.95 mPa·s,明胶提取率为35%。明胶废水进行混凝预处理后水质CODCr为2048 mg/L、氨氮为15.05mg/L、总氮为254.9mg/L可以进行后续生化处理。将A/O池HRT调节为12 h时能够到达MBR池进水水质要求,此时CODCr去除率为82.4%,总氮的去除率为46.09%,氨氮的去除率为51.04%;MBR池调节水力停留时间为24h时,CODCr去除率达到91.13%,总氮去除率达到77.78%,氨氮去除率达到81.73%,能够保证最终出水水质CODCr≤65 mg/L、氨氮≤25 mg/L、总氮≤40 mg/L,达到制革工业现有GB30486-2013排放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A/O池与MBR池构筑物的设计,对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工艺的运行成本进行了核算,并且对经济环境损益进行了分析。
姚悦[3](2018)在《电絮凝法对制革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革工业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制革生产的同时,排放大量废弃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制革厂作为重污染行业,其排放的废水COD含量高,废水中除了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含有重金属铬、硫化物等物质,制革废水的此种特性使其处理的难度增加。常规处理工艺A-O池的出水中COD和铬含量不能达标。参照(GB 30486-2013)总铬的排放限值从1.5mg/L提升到了 0.5mg/L,COD的排放限值提升到了 60mg/L,将制革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势在必行。本论文提出了采用优势菌种进行生物反应与电絮凝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山东某制革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铬。废水使用化学沉淀处理去除重金属铬,再进行生物处理,先是15d污泥的驯化过程,再挂膜处理,并进行20d的稳定运行,使出水稳定在COD约200mg/L,总Cr为10mg/L左右。然后进一步进行电絮凝反应,针对重金属铬的去除,研究了电极材料、反应电压、pH值、反应时间对总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还探究了电流密度、电流效率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同时,验证实验中的物料守恒,证明处理后的铬的含量,对铬的转化形态进行了推断。针对难降解有机物COD的去除,研究了反应电压、pH、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还计算了阳极消耗量,从而评估电絮凝反应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三个阶段的生物富集培养与驯化,优势菌种对废水的COD降解2d可达到60.79%,生化出水CODCr最终稳定在200mg/L左右。电絮凝反应过程中选用铝钛阳极处理效果最佳,反应电压采用5V,pH值为6,反应30min,电流密度为800A/m2时,总铬去除率可以达到98.88%,Cr(III)去除率达到98.93%,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3.38%,满足制革行业一级排放标准(GB30486-2013)。根据反应动力学的拟合,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Cr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去除COD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规律。电絮凝处理制革废水实验中电解时间(t)与COD的去除率(R)满足的关系式为:R =-0.049t2 + 2.5595t +56.674,时间(t)与剩余浓度 COD(C)的关系为:C=0.2868t2-13.448t-11.514,同时,COD的浓度变化与时间之间成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947,符合一级反应的规律。
吴娜娜,郑璐,李亚峰,王宇思[4](2017)在《皮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皮革废水具有成分复杂、含盐量高、处理难度大且含有有毒物质等特点。对皮革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化法处理工艺的原理、技术特点、最佳条件和处理效果,并指出了皮革废水处理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王倩倩[5](2014)在《聚砜/聚氨酯合金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进一步提高聚砜膜的柔韧性、亲水性及抗污染性,增加膜的使用寿命,本课题将聚砜与聚氨酯共混,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聚砜/聚氨酯合金超滤膜。同时将聚砜/聚氨酯合金超滤膜应用于脱毛废液的处理,在实验室阶段探讨了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中应用的可能性。首先用溶解度参数预测、共溶剂法、玻璃化转变温度法、黏度法表征了PSF与PU的相容性,结果表明,PSF和PU部分相容。同时,还研究了溶剂种类、共混比、聚合物浓度对PSF/PU相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DMAc溶剂中,PSF/PU共混质量比为80/20时,PSF与PU具有最好的相容性。在膜的制备过程中,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添加剂种类与用量、凝胶浴组成及温度、挥发时间等制膜条件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制膜条件为:在铸膜液中PSF/PU共混质量比80/20,PEG400的用量6%,聚合物浓度16%,膜的挥发时间60s,纯水凝胶温度20℃。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分离性能较好的PSF/PU合金超滤膜,其纯水通量为112.3L/m2·h,对聚乙二醇10000的截留率达90%。通过研究不同共混比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PU质量分数的增加,膜的断裂伸长率不断增加。当PU质量分数为50%时,膜的断裂伸长率最大为296.87%;但拉伸强度却出现先增大后减少的现象。当PSF/PU共混质量比为80/20时,机械性能最好,膜的断裂伸长率为36.78%,拉伸强度为3.37MPa。通过考察不同共混比下合金膜的表面水接触角发现,随着PU质量分数的增加,膜的接触角从90.17°下降到73.9°。同时,角蛋白的吸附量从138.12μg/cm2下降为82.06μg/cm2,极大地提高了PSF膜的抗污染性。将纯PSF膜与PSF/PU合金膜分别放入0.1mol/L的HCl溶液、0.1mol/L的NaOH溶液和20%的H2O2溶液中浸泡168h后,通过考察膜通量、截留率和外观形貌,对膜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PSF/PU合金膜及纯PSF膜的纯水通量均有下降,但下降程度并不太大,均在3%以内,截留率略有提高。而且,膜的外形结构等没有明显破坏,表明两种膜均具备较好的耐酸、碱、氧化性能。将制备好的PSF/PU合金膜用于脱毛废液的处理,研究了不同操作压力、废液温度、截面流速、等操作条件对合金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操作压力0.09MPa,温度30℃,膜面流速0.8m/s的条件下,PSF/PU合金膜对废液中CODcr、悬浮物去除率均达到93%以上,总氮和硫化物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了73.7%和65.9%,满足了制革废水水质排放要求。同时,将污染的PSF/PU合金膜和PSF膜反复清洗,测定纯水通量,结果发现PSF/PU合金膜的通量恢复率为93.1%,远远高于PSF膜的通量恢复率。
夏宏,杨德敏[6](2014)在《制革废水及其处理现状综述》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制革废水的来源和特点:制革废水是有色、有臭味、有毒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排放不连续、不均匀,水质差别很大;还介绍了国内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水资源化,并用高效的末端治理方法处理废水,是制革工业水污染控制的出路。
贾坤[7](2013)在《组合工艺对制革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革行业是中国轻工行业中的支柱产业。近年来,随着中国皮革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革工业废水处理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皮革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主要是物化-生化法,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受制革工艺约束,制革废水存在着水量水质波动大,污染物浓度高,易受到铬和硫化物的毒性干扰等问题,另外,有机氮分解导致氨氮集聚和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对处理系统的影响也较大。在实际的运行中往往都存在着工艺运行不稳定、生化处理单元效率低导致出水不稳定尤其是氨氮难以稳定达标排放,随着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优化的高稳定性组合物化-生化-深度处理法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主要研究了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工艺的效率提升与优化组合,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组合方式和优化的工艺运行参数。选用二次絮凝沉淀方式的强化预处理提高对总铬和硫化物的去除能力,选用预沉+反应沉淀工艺投加FeSO4除硫的同时进行第一次絮凝反应,预沉池进水端投加阴离子PAM实现助凝加速沉淀,随后投加PAC二次絮凝,实验表明该工艺组合起到了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的作用,尤其是对总铬和硫化物的去除率高达90%左右。整个系统分四步启动系统,强化硝化反硝化能力。优化运行,缩短停留时间,同时选用在生化池内投加粉末活性碳的PACT法工艺等方式强化生物处理的效果。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达90%左右,尤其是脱氮率达到95%左右。三是合理组合分项工艺,利用碱性废水处理含铬废水,出水端选用深度处理工艺提高运行可靠性。试验证明,该组合处理工艺运行效率与可靠性都优于一般皮革废水处理系统,在经济可靠地基础上能够满足《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675-2007)二级标准限值的要求。
李亚光,葛敬,王三反[8](2011)在《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的对比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目前制革废水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制革废水的特点、发展与现状、危害以及处理难点,主要介绍了国内制革废水的处理工艺-传统活性污泥法、制革废水的全物化处理、氧化沟、SBR工艺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等,以及国外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高效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膜分离技术和高级氧化技术。同时,对上述几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制革废水处理技术做了展望。
张涛,任昭,刘智峰[9](2011)在《制革废水处理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分别从物化、生化及组合工艺三方面综述了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及效果。
周秀凤[10](2009)在《国内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制革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含硫、铬等有害离子,是一种较难处理的轻工业废水,一般采用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处理。本文分析了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选择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并对国内常用的处理工艺进行总结。
二、中小型制革企业生产废水全物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制革企业生产废水全物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制革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注重污水处理的意义 |
2 常用废水处理工艺及工程实例分析 |
2.1 一级物化处理工艺 |
2.2 二级生化处理工艺 |
2.3 工程实例分析: |
3 废水处理影响因素及改造措施 |
3.1 影响因素 |
3.2 针对性改造方法 |
3.3 改造处理方法 |
3.4 运行效果及改造费用 |
4 结论 |
(2)制革白湿皮废料制备明胶及混合废水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制革行业研究背景 |
1.1.1 皮革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2 制革综合废水处理技术 |
1.1.3 制革废旧皮料处理技术 |
1.2 明胶行业研究背景 |
1.2.1 明胶行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典型的明胶生产方法 |
1.2.3 明胶废水特点及污染处理现状 |
1.3 山东某制革厂概况及技术需求 |
1.4 混合废水生化处理 |
1.4.1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A/O)工艺 |
1.4.2 膜生物反应器(MBR)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明胶制备工艺的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碱法明胶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2 酸法明胶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3 碱酸法法明胶处理条件的优化 |
2.2.4 明胶制备方案的比较 |
3 制革厂生化工艺升级改造技术方案研究 |
3.1 制革厂混合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
3.2 制革厂混合废水生化处理条件优化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主要构筑物设计 |
3.3.1 处理规模 |
3.3.2 主要构筑物工艺设计参数 |
3.3.3 运行成本核算 |
3.3.4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3)电絮凝法对制革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制革废水概述 |
1.1.1 制革废水的主要来源 |
1.1.2 制革废水的危害 |
1.2 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化学法处理制革废水 |
1.2.2 厌氧法处理制革废水 |
1.3 重金属铬的去除 |
1.3.1 电絮凝去除重金属铬的机理 |
1.3.2 国内外处理重金属铬的研究现状 |
1.4 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
1.4.1 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
1.4.2 国内外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现状 |
1.5 电絮凝反应处理废水中的应用电极的研究 |
1.5.1 电絮凝处理废水中的重金属铬 |
1.5.2 电絮凝处理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 |
1.6 课题目的与意义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过程示意图 |
2.1.3 实验水样指标 |
2.2 实验方案 |
2.3 实验方法 |
2.3.1 铬模拟废水的配置 |
2.3.2 铬标准曲线绘制 |
2.3.3 铬去除率的计算方法 |
2.3.4 色度的测定 |
2.3.5 化学需氧量(CODCr)的测定 |
2.3.6 铝电极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
2.3.7 电能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
2.3.8 物料衡算方法 |
2.3.9 铬转化形态的表示方法 |
2.4 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生物法处理制革废水的实验结果 |
3.1.1 菌种来源和培养基配方 |
3.1.2 菌种挂膜 |
3.2 电絮凝反应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2 反应电极材料的筛选 |
3.2.3 反应电压的影响 |
3.2.4 pH值的影响 |
3.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2.6 电流密度的影响 |
3.3 物料衡算 |
3.4 铬的转化形态研究 |
3.5 铝电极消耗量以及电能消耗量的计算 |
3.6 反应动力学的计算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4)皮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皮革废水的来源和特点 |
1.1 皮革废水的来源 |
1.2 皮革废水的特点 |
2 皮革废水处理技术 |
2.1 预处理技术 |
2.2 生化处理方法 |
2.2.1 氧化沟 |
2.2.2 SBR法 |
2.2.3 A/O工艺及多段A/O工艺 |
2.2.4 生物膜法 |
2.3 物理、化学及物化处理方法 |
2.4 各类组合工艺 |
3 结语 |
(5)聚砜/聚氨酯合金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膜分离技术 |
1.1.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
1.1.2 膜分离过程及特点 |
1.1.3 膜的分类 |
1.2 聚砜超滤膜的研究现状 |
1.2.1 聚砜类膜材料 |
1.2.2 聚砜类膜的制备方法 |
1.2.3 聚砜膜的改性 |
1.2.4 聚砜膜的应用 |
1.3 聚砜合金膜的研究现状 |
1.3.1 共混聚合物的制备及相容性 |
1.3.2 聚砜合金膜的发展 |
1.3.3 合金化对聚砜膜性能的调节 |
1.4 制革废水及处理现状 |
1.4.1 制革废水特性分析 |
1.4.2 目前制革废水处理方法 |
1.4.3 膜分离技术在制革废水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5.4 难点及存在问题 |
2 实验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聚砜/聚氨酯共混物的制备及相容性表征 |
2.2.1 聚砜/聚氨酯共混溶剂的选择 |
2.2.2 聚砜/聚氨酯共混液的制备 |
2.2.3 共混物黏度的测定 |
2.2.4 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
2.3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的制备及表征 |
2.3.1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的制备 |
2.3.2 合金膜微观形貌的观察 |
2.3.3 合金膜孔隙率的测定 |
2.3.4 合金膜的分离性能测定 |
2.3.5 合金膜力学性能测定 |
2.3.6 合金膜表面水接触角测定 |
2.3.7 合金膜耐污染性测定 |
2.3.8 合金膜耐化学稳定性实验 |
2.4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在脱毛废水中的应用 |
2.4.1 实验工艺流程 |
2.4.2 合金膜通量的测定 |
2.4.3 溶质截留率的测定 |
2.4.4 水样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聚砜与聚氨酯的相容性 |
3.1.1 溶剂的影响 |
3.1.2 共混比的影响 |
3.1.3 聚合物浓度的影响 |
3.2 制膜条件对聚砜/聚氨酯合金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3.2.1 聚合物浓度 |
3.2.2 共混比 |
3.2.3 添加剂种类 |
3.2.4 添加剂用量 |
3.2.5 凝胶温度 |
3.2.6 凝胶种类 |
3.2.7 挥发时间 |
3.2.8 操作压力 |
3.3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的力学性能与抗污染性 |
3.3.1 合金膜的力学性能 |
3.3.2 合金膜的亲水性 |
3.3.3 合金膜的耐污染性 |
3.4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的化学稳定性 |
3.5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的表面结构 |
3.6 聚砜/聚氨酯合金膜对脱毛废液的分离性能 |
3.6.1 操作条件对合金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3.6.2 合金膜对脱毛废水的处理效果 |
3.6.3 合金膜的耐污染性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制革废水及其处理现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制革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1.1废水的来源 |
1.2废水的特点 |
⑴ 水质水量波动大 |
⑵ 污染负荷重 |
⑶ 可生化性较好 |
⑷ 悬浮物浓度高, 易腐败, 产生污泥量大 |
⑸ 废水含S2-和总铬等无机有毒化合物 |
2废水处理工艺 |
2.1废水的一级处理 |
⑴ 脱毛含S2-废水处理[3-6] |
⑵ 含脂废水回收 |
⑶ 铬废液的回收 |
2.2综合废水处理 |
2.2.1生化处理工艺 |
2.2.2物化处理工艺 |
3废水处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⑴ 污泥膨胀 |
⑵ 泡沫问题 |
⑶ 污泥上浮 |
4结语 |
(7)组合工艺对制革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皮革加工业情况综述 |
1.2 皮革加工工艺及污染介绍 |
1.2.1 浸水去肉处理工段 |
1.2.2 浸灰脱毛工艺段 |
1.2.3 脱灰软化工段 |
1.2.4 浸酸初鞣工艺段 |
1.2.5 复鞣中和水洗工段 |
1.2.6 染色加脂工段 |
1.3 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现状 |
1.4 工艺确定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工艺流程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剂 |
2.2.2 主要设施 |
2.3 水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三章 工艺工程设计 |
3.1 工艺流程说明 |
3.1.1 工艺流程简介 |
3.1.2 自动控制 |
3.2 设计参数 |
第四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1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2 实验结论 |
4.3 废水治理措施可靠性分析 |
4.3.1 处理工艺可靠性分析 |
4.3.2 运行可靠性分析 |
第五章 运行管理 |
5.1 运行管理 |
5.1.1 维护保养与检修 |
5.1.2 使用及维修年限 |
5.2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 |
第六章 废水处理项目技术、经济、可靠性分析 |
6.1 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 |
6.1.1 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 |
6.1.2 设计能力可行性分析 |
6.2 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
6.2.1 工程经济分析 |
6.2.2 工程经济评价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件 |
(8)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的对比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制革废水的危害及处理难点 |
2 制革废水处理工艺的主要问题 |
2.1 国内制革废水处理工艺 |
2.2 制革废水处理新技术 |
3 结语 |
(9)制革废水处理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物化法 |
1.1 中和法 |
1.2 吸附法 |
1.3 混凝沉淀法 |
1.4 铁炭内电解法 |
2 生化法 |
2.1 氧化沟法 |
2.2 SBR法 |
2.3 生物膜法 |
3 组合工艺 |
3.1 混凝沉淀+SBR法 |
3.2 气浮+接触氧化法 |
3.3 物化+氧化沟 |
3.4 厌氧+好氧 |
3.5 其它工艺 |
4 结语 |
(10)国内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艺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
2.1 制革原料及制革工艺 |
2.2 进水水质和出水处理标准 |
2.3 预处理工艺的选择 |
2.4 生物处理工艺的选择 |
2.5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2.6 集中处理与单独处理的权衡 |
3 典型的工艺组合 |
3.1 混凝沉淀+SBR法 |
3.2 气浮+接触氧化法 |
3.3 物化+氧化沟 |
3.4 厌氧+好氧 |
3.5 其它工艺 |
4 结束语 |
四、中小型制革企业生产废水全物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制革废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分析[J]. 卞光明.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04)
- [2]制革白湿皮废料制备明胶及混合废水处理[D]. 郭丽芹.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3]电絮凝法对制革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D]. 姚悦.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4]皮革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吴娜娜,郑璐,李亚峰,王宇思. 水处理技术, 2017(01)
- [5]聚砜/聚氨酯合金超滤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D]. 王倩倩. 陕西科技大学, 2014(12)
- [6]制革废水及其处理现状综述[J]. 夏宏,杨德敏. 皮革与化工, 2014(01)
- [7]组合工艺对制革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D]. 贾坤. 山东大学, 2013(10)
- [8]制革废水处理技术的对比与分析[J]. 李亚光,葛敬,王三反. 广东化工, 2011(12)
- [9]制革废水处理方法综述[J]. 张涛,任昭,刘智峰. 西部皮革, 2011(04)
- [10]国内制革废水的处理方法[J]. 周秀凤. 皮革与化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