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脂饮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孙玉莉[2](2021)在《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首先通过数据挖掘获得导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核心处方(JPTZY)。在此基础上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核心处方(JPTZY)治疗NAFLD的核心靶点和作用机制。再通过动物实验阐明核心处方(JPTZY)治疗NAFLD的分子机制。方法:1.数据挖掘:收集导师治疗NAFLD的146个有效病例,整理数据后输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关联、复杂网络分析获得常见证型、治法及核心处方(JPTZY)。2.网络药理研究:通过TCMSP、OMIM、Gene Cards等在线数据库获得核心处方(JPTZY)主要成分、靶点和NAFLD靶点,通过Venn获取二者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2软件获取核心靶点,利用DAVID、KEGG获得主要通路和目标靶点。3.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模型组33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末从模型组中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成功后将高脂饲料喂养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5.84g/kg/d)、中药中剂量组(11.67g/kg/d)、中药高剂量组(23.34g/kg/d),按照上述剂量每日灌胃核心方(JPTZY),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和体重。治疗8周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水平,q-PCR法检测FXR、SHP、SREBP-1c、PPARα、CPT1A、ACC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结果:1.数据挖掘:本研究共收集146例患者,结果以痰浊内阻证居多(44.52%),用药药性以平、微寒、温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为主。高频药物以健脾、化痰、祛湿为主,得出NAFLD“脾虚痰伏”为核心病机。给予复杂网络分析获得核心处方健脾调脂饮: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瓜蒌、泽泻、茵陈、荷叶、败酱草、虎杖、片姜黄、甘草。2.网络药理: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健脾调脂饮治疗NAFLD通过37个作用靶点,介导37条信号通路,核心靶点包括:FXR、SREBP-1、HMOX1、AHR、FAS、IL6、IFNG、PPARα、PPARγ、APOE、MTOR、VEGFA、GSTP1、HGF、IL1β、CTNNB1、APP、MMP1、CAT、MAPK8、LDLR、CCL2,主要汇集在NAFLD通路、PPAR信号通路、FXR通路,最终筛选出与脂质代谢关系密切的3个靶点:FXR、SREBP-1、PPARα。3.实验研究:12周高脂饮食成功建立NAFLD大鼠模型。(1)体重、肝指数、血清ALT、AST、TC、TG及肝组织TC、TG、FF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着升高(P<0.01);各治疗组可以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降低显着,改善明显(P<0.05,P<0.01),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降低显着,改善更明显(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2)肉眼观察肝脏的色泽、形态、质地和触感,模型组大鼠肝脏黄褐色,明显肿胀变大。空白对照组均好于模型组和各药物组;而各药物组均优于模型组,尤其是高剂量组肝脏形态学接近空白对照组。400倍光镜下观察肝组织HE染色和油红染色。空白对照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呈索条状,呈放射转排列,细胞结构清晰,胞浆均匀,核浆比例正常。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细胞肿胀变形,呈弥漫性脂肪变性,肝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边界欠清,呈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健脾调脂饮不同剂量治疗后,各组肝脏脂肪变性和炎症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脂滴数量较少,细胞结构形态较规则,部分大鼠肝组织结构趋于正常。(3)肝组织FXR、SHP、SREBP-1c、PPARα、CPT1A、ACCm RN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上述指标均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FXR、SHP、PPARα、CPT1Am RNA皆不同程度增加。SREBP-1c、ACCm RNA均不同程度降低,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更有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明显;高剂量组FXR、SHP、ACC、CPT1Am RNA改善较中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组织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FXR、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剂量治疗组FXR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高剂量组改善尤显着(P<0.01),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不显着(P>0.05,P=0.058),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治疗组FXR、PPAR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中药各治疗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较低、中剂量组PPARα、FXR蛋白表达增加显着(P<0.05);中、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SREBP-1c蛋白相对表达变化显着(P<0.01)。结论:1.“脾虚痰伏”为NAFLD的重要病机,健脾化痰为核心治法,核心处方为健脾调脂饮:党参、薏苡仁、白术、茯苓、陈皮、瓜蒌、泽泻、茵陈、荷叶、败酱草、虎杖、片姜黄、甘草。2.健脾调脂饮可能通过激活FXR,抑制SREBP-1c及下游靶基因ACC的表达减少脂肪合成;同时激活PPARα,调控CPT1A基因转录,促进脂肪酸β氧化,共同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脂质沉积,改善肝组织病理学。
王俐钧[3](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汪倩[4](2020)在《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进行干预,观察针药结合使用对改善高脂血症小鼠TC、TG、HDL-C、LDL-C、小鼠行为及体重的协同增效作用,观察各组高脂血症小鼠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从而探讨异功降脂饮疗法对各组高脂血症小鼠作用机理,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体质量20±2g雄性健康KM小鼠,先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再使用随机数表法将符合试验标准的58只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13)和实验组(n=45),实验组小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式进行造模,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食不作处理。喂养4周后,两组各随机抽取5只,摘眼球取血,检测血脂后处死。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模型组、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针药结合组、辛伐他汀组继续喂养高脂饲料,空白组继续喂养普通饲料。辛伐他汀组给予辛伐他汀0.01 ml/(g·d)灌胃治疗,异功降脂饮组给予异功降脂饮0.01 ml/(g·d)灌胃,其余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针灸组针刺丰隆、足三里,内庭,留针20 min,其余组固定20 min。针药结合组予针药结合干预,干预4周后,观察各组体重变化,血脂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结果:1.治疗后小鼠体重较模型组小鼠明显降低(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明显优于异功降脂饮组与针灸组(P<0.05)。2.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血脂四项情况改善显着(P<0.01),其中针药结合组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TC、LDL-C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P<0.05)。3.治疗后小鼠较模型组小鼠相比,显着或极显着提高SOD值(P<0.05,P<0.01),与针灸组、异功降脂饮组相比,针药结合组SOD明显升高(P<0.05)。结论:1.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有效改善高脂血症小鼠的行为学表现、体质量及TC、TG、HDL-C、LDL-C含量。2.针刺丰隆、足三里及内庭结合异功降脂饮可以提高高脂血症小鼠体内SOD的含量。3.本实验表明,针刺结合异功降脂饮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的。
陈永真[5](2020)在《玫瑰花有效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玫瑰花中的有效成分—玫瑰花多酚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明确玫瑰花多酚降血脂的功效,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玫瑰花多酚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正常组每天给予普通饲料,其余各组大鼠每天给予高脂饲料,同时按要求给药,玫瑰花多酚高、中、低剂量组的给药剂量分别为140mg/kg、70mg/kg、35mg/kg,辛伐他汀组为0.9mg/kg,非诺贝特组为27mg/kg,高脂血症模型组和正常组大鼠分别给予等量蒸馏水。各组大鼠灌胃容积为10ml/kg,每日1次,持续给药6周,最后1天给药结束后,禁食12h称重、取材。主要检测指标:1.称量大鼠实验前后体质量。2.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腹主动脉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的含量;3.运用HE染色的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4.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腹主动脉血清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 A carboxylase,ACC)、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脂蛋白脂酶(Lipoprteinlipase,LPL)的含量;5.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的FAS、ACC、LPL、SREBP-1c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过程中各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的体重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玫瑰花多酚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大鼠体重较模型组有所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2.血脂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的TG、TC、LDL-C的含量明显升高,HDL-C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玫瑰花多酚高、中剂量组及非诺贝特组的TG含量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的TG含量虽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组TC和LDL-C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的肝细胞形状较为规则,细胞核圆且位置居中,细胞索结构清晰。模型组中肝细胞浆内出现了大小不等、数量不等的圆形空泡,其中一部分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玫瑰花多酚高、中、低剂量组细胞排列欠规则,结构欠清晰,肝血窦逐渐清晰,未见脂滴。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的细胞核位置居中,形状规则,少见脂肪变性。4.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FAS、ACC、HSL、LPL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玫瑰花多酚高、中、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中的FAS的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中的ACC的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LPL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HSL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组间比较显示,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较玫瑰花多酚中、低剂量组的FAS酶含量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中剂量组的FAS酶含量较玫瑰花多酚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FAS酶含量较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ACC、FAS酶含量较玫瑰花多酚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LPL、HSL酶的含量较玫瑰花多酚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中的FAS、ACC、LPL、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大鼠肝脏中的FAS、ACC、SREBP-1c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高、中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的LPL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玫瑰花多酚高剂量组FAS、ACC、SREBP-1c的蛋白表达水平较中、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较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明显升高(P<0.05)。玫瑰花多酚中剂量组的FAS、ACC、LPL的蛋白表达水平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较辛伐他汀组和非诺贝特组明显升高(P<0.05)。玫瑰花多酚低剂量组的FAS、ACC、LPL、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较辛伐他汀组、非诺贝特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1.玫瑰花多酚可以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TG和ACC、FAS的含量,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2.玫瑰花多酚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的细胞结构,修复脂肪变性。3.玫瑰花多酚可以通过抑制SREBP-1c的激活来减少脂肪酸合成关键酶ACC、FAS的蛋白表达,延缓了脂肪合成速度,进而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董伯钰[6](2020)在《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经典方药逍遥散、连朴饮分别干预NAFLD大鼠肝郁脾虚证、湿热证模型,同时应用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对照,探讨相关药物对于大鼠降脂作用、行为学和代谢组学的影响。方法:将5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NAFLD组(高脂乳剂灌胃),NAFLD湿热证组(高脂乳剂灌胃+人工气候箱12h/d),NAFLD肝郁脾虚证组(高脂乳剂灌胃加束缚3h+夹尾1h/d),造模完成后将大鼠重新分组进行药物干预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AFLD组、NAFLD湿热证对照组、NAFLD肝郁脾虚证对照组,NAFLD连朴饮组,NAFLD逍遥散组,NAFLD西药组七组。药物干预14天后进行大鼠行为学实验。干预第15天,解剖大鼠取血清检测TG、CHOL和GLU等指标,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取肝、脑、结肠组织及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⑴造模32天后,肝脏HE染色见弥漫性空泡伴炎症,大泡较少,小泡较多;肝郁脾虚证组大鼠时有眯眼,大便多见不成形,或先干后稀,或时干时稀,表现出肝郁脾虚证的部分症候;湿热证组大鼠见毛发发黄疏松粗糙,晦暗无光泽,少数大鼠大便存在少许粘液甚者渐见肛周污秽,红肿,阴囊皮肤发红松弛,表现出湿热证的部分症候。药物干预实验后模型组大鼠肝脏HE染色结果均出现脂肪病变,逍遥散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水平降低明显,大鼠血清检测结果各组未见显着差异。⑵在旷场实验中,经过药物干预后的大鼠模型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经逍遥散干预的肝郁脾虚大鼠模型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评分(P<0.01)。⑶代谢组学发现,连朴饮干预后大鼠代谢物中的小檗碱、1-花生四烯醇-sn-甘油-3-磷酸胆碱、L-α-甘油磷酸胆碱、次黄嘌呤、水苏碱、烟酰胺存在显着升高(FC<0.1,P<0.05)。逍遥散干预后代谢物中的甲哌唑、2-(6-羟基-1H-吲哚-3-基)、乙酰胺、替利索洛、6-羟基-5-甲基-4,11-二氧基癸酸、十二硫酸盐、3羟甘草次酸、5’-脱氧腺苷、(2S,3S)-2,3-二氢-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两性离子显着降低(FC>2,P<0.1)。结论:通过肝脏组织病理学及大鼠体表特征改变,提示大鼠中医证型模型构建成功。在此基础上发现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有一定的肝脂肪病变改善作用,且通过行为学实验发现逍遥散对肝郁脾虚型大鼠有一定的缓解焦虑抗抑郁作用,且在代谢物分析上该实验组与其它组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发现连朴饮具有改善大鼠湿热症状的作用,在代谢物分析上发现连朴饮组小檗碱等代谢物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这可能与湿热证症状的改善有关。
杨洪超[7](2019)在《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肠肝轴”理论观察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脾化浊饮水煎剂,对照组给予水林佳,疗程为12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体重、体质指数、生化指标(ALT、AST、TG、TC、GLU)、血清内毒素、肝脏彩超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实验共设置5组:空白组、模型组、健脾化浊饮低剂量组、健脾化浊饮中剂量组和健脾化浊饮高剂量组。分别干预8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的肝湿重、ALT、AST、TG、TC、GLU、LPS、D-La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相对定量。结果:临床观察: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主症右胁肋胀满和次症中的大便质稀不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形体肥胖外,其余症状积分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4.体重和体质指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ALT、AST、TG、TC方面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在TG、TC、GLU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LT、AST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内毒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肝脏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实验研究:1.在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GLU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2.在D-Lac、Occludin蛋白、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肠粘膜病理表现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在血清LPS和TLR4、NFκB蛋白表达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1.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彩超情况,而且安全性良好。2.健脾化浊饮改善NASH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粘膜屏障,降低肠粘膜通透性,从而抑制LPS/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肠肝损伤的恶性循环,通过调节“肠肝轴”而发挥作用。3.本研究证实脾虚浊阻是NASH的主要病机,健脾化浊、祛湿化痰为有效治法,为中医药防治NASH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朱丹[8](2019)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文中认为1.研究背景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迄今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防治脂肪性肝病不良反应少,显示了较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会对脂肪性肝病认识也基本达成了一致,制定了相关的中医药诊疗指南和规范,供临床参考。但这些意见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需要在临床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学术水平,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力军。因此,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及丰富诊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本论文是在“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在学习古代文献及现代中西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的同时,基于当代一百余位名老中医辨治脂肪性肝病的文献、临证医案以及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特色和临证医案分析,系统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共性经验总结和个性经验分析。并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索,以提高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水平。3.研究方法(1)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古籍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上对脂肪性肝病进行论述。(2)对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和493例患者共1469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认识、证候特征、方药规律等。(3)对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和340例患者628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辨治特色和辨证用药规律。(4)探索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之中,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构建探索,以便更好的传承中医药经验,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4.研究结果4.1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病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中所论述的中医病名有25种之多,其中列入前5种的分别是“胁痛”、“积聚”、“痰证”、“肝癖”、“积证”,以“胁痛”为最多。但“胁痛”及“痰证”、“积聚”、“积证”都属于一类代表广泛的疾病,特异性太差,以其命名不合适。而其中以“肝癖”特异性较强,但认知度不够高,说明就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而言,尚缺乏共识。(2)病因病机:病因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大量饮酒、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为主要病因。病机方面,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痰癖互结、肝郁脾虚、血瘀为主。(3)证候特征:文献中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证候很多,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脾虚失运、肝脾不调等。(4)治法:健脾、活血、疏肝、化痰、理气、清利湿热、祛湿、化湿、化浊、益气为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其中健脾使用的频率最高。在临床应用中,名老中医常多种治法合并使用。如两种治法并用的健脾与疏肝,健脾与活血,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等;三种治法合用的健脾、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活血等;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健脾、疏肝、化痰、活血。说明上述治法针对主要病机,可以起到综合辨证而施治的目的。(5)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55种,其中自拟方102种,时方及经方53种,使用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这些自拟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病机、个体经验及相关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除自拟方之外,常用成方有二陈汤、逍遥散、柴胡舒肝散、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复元活血汤等,反映了健脾、疏肝、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6)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208种中药,1674药次。常用中药有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麸炒白术、炒山楂、生山楂、陈皮、白芍、郁金、法半夏、茵陈、赤芍、黄芪、当归、醋莪术、虎杖等。药物的使用种类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活血化瘀、消食及清热类。从用药规律上反映了脂肪性肝病脾虚为本运化失调的病机特点。(7)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生山楂、炒山楂、白芍、陈皮、郁金、法半夏、茵陈、黄苗、赤芍、当归、醋莪术、虎杖、荷叶、麸炒枳壳、制何首乌、麸炒苍术、麸炒枳实、甘草、川芎、姜厚朴、党参、海藻、木香。这些药物根据证候的不同,组成核心处方,其功效为祛湿活血、健脾疏肝、消积化痰、清利湿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病机及病机的复杂性,治疗上不能单用健脾疏肝等方面的药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整个病证情况,注意运用祛湿活血、化痰消积、清利湿热等相关治法。4.2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493例1469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以乏力、右胁肋胀痛不适、大便溏、口苦、口干、腹胀、纳呆、小便黄、眠差、头晕等常见。舌象以苔白、舌红、苔黄、舌暗、舌尖红、舌暗红、苔腻、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较为常见。脉象以弦、细、沉、滑以及由此组成的复合脉象常见。(2)证候特征:常见中医证候有痰瘀互结、肝络不和、热毒内蕴、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蕴、肝胆湿热等。(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病名共64种,排在前五位的为:肝痞、胁痛、眩晕、肝着、肝癖,由于“痞”和“癖”经常互用,所以“肝痞”和“肝癖”可以一道统计,达322诊次,占全部病名记录诊次(977次)的33%,而胁痛和眩晕包含的病种比较多,缺乏特异性,很难作为病名来考虑。“肝着”是传统病名,作为五脏之积“肝积”的病名,要从病名上全盘考虑。从以上分析,说明对脂肪性肝病的病名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多数医生考虑以“肝癖”或“肝痞”较为适宜,“肝着”亦在考虑范围,而其他病名认可较少。所以脂肪性肝病的病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兼夹西医疾病:“原始医案”所涉及到的西医疾病达174种,分布非常广泛,但从总体来看,主要的兼夹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排在前10位的兼夹西医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息肉、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囊肿、高尿酸血症。(5)治法:常用治法有活血、疏肝、化痰、健脾、清热、解毒、化浊、清利湿热、理气、化湿等。由于脂肪性肝病病机证候相互兼夹,治法也应是多法同用。两种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疏肝与化痰、清热与活血、清热与解毒。三种治法中常以疏肝、化痰、活血,解毒、活血、清热,化痰、活血、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痰、解毒、清热相合而用。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解毒、化痰、活血、清热,其次为解毒、疏肝、活血、清热。(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82种,其中自拟方107种,时方及经方75种。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方剂依次为:逍遥散、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天麻钩藤饮、四逆散。(7)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456种中药,19106药次。常用中药有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等。中药的使用类别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利水渗湿类和清热类,其次是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消食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微寒、平、温、寒、微温。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用药特点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8)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炒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垂盆草、生山楂、黄芪、虎杖、海藻、连翘、六月雪。4.3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340例628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乏力、大便溏、眠差、口干、嗳气、胃脘胀满、口苦、右胁肋痛不适、腹胀、反酸等常见。其中以乏力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脾在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舌象以苔暗红、舌淡暗、苔黄腻出现的频率最高。脉象以弦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脉弦细。(2)证候特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脾虚失运、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痰浊内蕴、浊邪内滞、浊邪瘀滞、肝血亏虚等。其中肝脾不调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证候。常见相兼中医证候为肝脾不调与湿浊内停,肝脾不调与痰浊内蕴,肝脾不调与浊邪内滞,肝脾不调与浊邪瘀滞,肝脾不调与湿热蕴结。反映了导师对脂肪性肝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强调肝脾不调是其基本病机。(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疾病共19种,导师认为将脂肪性肝病命名为“肝癖”能反映该病的特点,较为贴切。(4)兼夹西医疾病:所涉及到的兼夹西医疾病共116种,排在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高血压、肝囊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胆囊息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胃息肉。分析结果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结果大致一致。(5)治法:常用治法有健脾、调和肝脾、化浊、化湿、疏肝、清利湿热、活血、理气、化痰等。两种治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化浊与健脾、化浊与调和肝脾、健脾与疏肝、活血与化浊。三种治法中化浊、调和肝脾、活血,化浊、疏肝、健脾,化浊、健脾、活血等常相合而用。(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27种,临床选方时以自拟方为主,这与脂肪性肝病病机复杂多样,涉及多脏腑,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有关。故选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中方剂依次为:四君子汤、逍遥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二陈汤、温胆汤、香连丸、四逆散。(7)用药特点: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共使用了 312种中药,10767药次。常用中药有茯苓、麸炒白术、丹参、甘草、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陈皮、夏枯草、姜厚朴、厚朴花、党参、醋鸡内金。中药类别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温、平、微寒、寒、微温等。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等。(8)核心处方:茯苓、麸炒白术、丹参、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炙甘草等。4.4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分析共性规律的研究,选取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文献及医案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探求其共性经验和规律。这些名老中医,无论从所处地域、专业水平、时间跨度和提供的资料,虽不能全面代表各方面的学术和经验,但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经验,所以得出的证治规律可以供我们来学习提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医案数据库中医案数最多的三位名老中医就治法、选方、中药进行个性经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其发病病位在肝,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侧重点不同,或侧重于本虚,或侧重于邪实,也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就治法而言,侧重于本虚者,常用健脾、疏肝的方法。侧重于邪实者,常用活血、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方剂而言,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用药而言,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当然也囊括了个人用药习惯的特殊性。因此,对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的分析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诊疗特色并发现总结其共性经验,让名老中医经验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能开拓临床思路,为中医理论注入鲜活的新鲜血液。4.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本部分利用图形数据库中的Neo4j作为存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的数据库,探索构建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知识图谱,并以名老中医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从有关图谱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病因、病证、治法、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理论探析,对于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增添了新的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图谱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其可视性、重要性及达到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
郑佳连[9](2016)在《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导师卢秉久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肝性肝炎的临床经验,确立活血祛湿为治疗大法。临床研究旨在观察自拟活血祛湿方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的疗效及机制。材料与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NASH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除基础治疗外,对照组给予水林佳胶囊治疗,试验组给予自拟活血祛湿方水煎剂和水林佳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血清SOD、MDA、TNF-ɑ水平以及肝脏B超结果观察加用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NASH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实验研究:纯化高脂饲料建立大鼠NASH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自拟活血祛湿方高、中、低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采用相应药物干预,观察相应药物对模型大鼠肝细胞保护、血脂调节、抗氧化反应以及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并探讨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NASH模型肝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实验(一)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试验研究1.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肝功能、血脂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肝功能、血脂(TG、TC)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LDL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V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SOD、MDA、TNF-ɑ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ɑ、MDA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肝脏B超对照组B超总有效率为46.67%,试验组B超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脏形态方面,试验组并不优于对照组。5.综合疗效评定对照组总有效率46.67%,试验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事件。实验(二)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及病理形态学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肝脏湿重明显增加,肉眼观察肝脏颜色变黄,体积增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胞浆内可见脂肪空泡及炎性细胞浸润,NAS组织学病理评分>5分,证明NASH造模成功;各干预组较模型组相比,大鼠的体重以及肝脏湿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在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性以及总分均较其他组下降明显(P<0.05或P<0.01)。2.肝功能及血脂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显着升高;各干预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G、VLDL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或P<0.01)。各干预组大鼠血清TC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实验(三)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1.肝组织SOD、MDA水平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显着降低,MDA含量显着增加(P<0.01)。各干预组大鼠较模型组大鼠肝脏SOD酶活力显着升高,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2.肝组织中CYP2E1 mRNA以及蛋白表达及分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YP2E1 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自拟活血祛湿方高、中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大鼠肝组织CYP2E1 m RNA及蛋白表达、分布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实验(四)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干预作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 p65、TNFR1、TNF-ɑ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p<0.01或p<0.05),各干预组大鼠肝组织中NF-κB p65、TNFR1、TNF-ɑm 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或p<0.05);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组以及水林佳组效果最为显着(p<0.01或p<0.05)。结论:1自拟活血祛湿方联合水林佳可通过改善患者BMI指数、肝功能、血脂水平、肝脏影像学等方面治疗NASH,未出现毒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和体征。减轻内脏脂肪堆积,促进自由基清除,增加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因子可能是其治疗NASH的作用机理。2自拟活血祛湿方通过降低大鼠体重以及肝脏湿重,保护肝功能,调节血脂,改善大鼠肝组织病理等方面治疗NASH。3自拟活血祛湿方能够增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具体体现在:增强机体以及肝脏局部SOD酶活力,促进排除血清以及肝脏中脂质氧化反应的产物MDA,抑制肝脏中CYP2E1基因以及蛋白的表达,减少CYP2E1蛋白分布。4自拟活血祛湿方增强肝组织抗炎症反应能力,抑制肝脏炎性反应。可能机制有二:(1)下调肝脏中TNF-ɑ以及NF-κB p65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2)调节NF-κB信号转导通路。5.根据各项指标比较结果,自拟活血祛湿方高剂量较中、低剂量效果更佳。
曹严[10](2012)在《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极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高脂组(HF组)、高脂饮食+运动组(HE组)、高脂饮食+消脂散组(HZ组)、高脂饮食+运动+消脂散组(HZE组)5组。运动方案是10周60min的无负重游泳运动,每周6天。消脂散中药灌胃剂量为1ml/100gBW(浓度为0.8g/m1)。10周后,检测大鼠血清TG、TC、和LDH含量,肝组织TG、TC、SOD、MDA和FFA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脏PPAR-α mRNA的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实验结果:1.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血清TG、TC显着升高(p<0.01);肝组织TG、TC和FFA水平显着上升(p<0.01);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均能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和肝组织中TG、TC和FFA水平;同时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对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内TG、TC和FFA水平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1)。2.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血清ALT水平上升趋势明显(p<0.01);且HF组大鼠血清AST和LDH活性也有升高趋势,差异显着(p<0.01)。通过双因素方差数据分析得出,有氧运动或“消脂散”可以显着地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AST、ALT和LDH的活性,而且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对于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血清ALT和LDH活性均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从而使它们的活性进一步降低。3.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肝组织中SOD活力显着下降(p<0.01),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从而导致SOD/MDA显着降低(p<0.01)。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均能使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显着升高(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从而使SOD/MDA显着升高(p<0.01);且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使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SOD活性进一步升高,MDA含量进一步降低,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4.与C组相比,HF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α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HF相比,HE、HZ组大鼠肝组织中PPAR-α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均能使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PPAR-α 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而且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使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PPAR-α mRNA表达量升高有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1.10周的高脂饮食不仅能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且进一步加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症的产生。2.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同时,进行有氧运动或服用“消脂散”能有效地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的形成,并且有氧运动和服用“消脂散”在有效预防脂肪肝的形成中有明显的交互作用。3.高脂饮食诱导脂肪肝形成的同时,伴随着肝组织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多,这可能也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血清酶活性增高的机制。而有氧运动和“消脂散”可以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预防肝细胞的损伤。4.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中,由于大鼠的血脂和肝脏脂肪代谢出现紊乱,导致大鼠肝脏中PPAR-α mRNA表达量下降,通过有氧运动和消脂散提高了大鼠肝脏中PPAR-α mRNA表达量,从而为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5.光镜观察显示,HF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较重,为大泡性小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肝窦间隙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变窄,已经出现炎症。HE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居中,偶见少量小泡,肝索结构正常,肝窦间隙无明显变化。HZ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居中,可见微量脂滴,肝索结构趋于正常,肝窦间隙轻微变窄。HZE组:肝细胞基本上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偶见微量的小泡性脂滴,肝索结构正常,肝窦间隙无明显变化。
二、消脂饮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脂饮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
1.2 FXR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现状 |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认识 |
2.1 中医病名认识 |
2.2 历代经典中关于NAFLD病因病机的论述 |
2.3 现代医家对NAFLD的认识及治疗 |
3 基于脾虚痰伏探讨NAFLD的发病与治疗 |
3.1 伏邪理论源流 |
3.2 脾虚痰伏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孙建光教授治疗NAFLD用药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规范化处理 |
3.2 数据导入 |
3.3 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证型分布情况 |
4.3 药物频次分布 |
4.4 中药属性分析 |
4.5 关联分析 |
4.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及核心处方挖掘 |
5 讨论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中医证型情况分析 |
5.3 药物种类功效分析 |
5.4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
5.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5.6 复杂网络核心处方药物分析 |
5.7 核心处方方解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
2.2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筛选及预测靶点 |
2.3 疾病靶点的获取 |
2.4 映射 |
2.5 PPI网络图及核心靶点筛选 |
2.6 GO功能和KEGG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及靶点 |
3.2 疾病靶点获取及Venn图构建 |
3.3 JPTZY-成分-靶点-构建 |
3.4 PPI网络图及核心靶点网络图构建 |
3.5 GO功能富集分析 |
3.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讨论 |
4.1 核心靶点预测 |
4.2 信号通路初探 |
5 结论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调脂饮对高脂饮食NAFLD大鼠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 分组 |
2.3 样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情况 |
3.3 大鼠血清转氨酶、血脂情况 |
3.4 大鼠肝TG、TC、FFA水平的变化 |
3.5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4.2 疗效探讨 |
5 结论 |
实验二 健脾调脂饮调节高脂饮食NAFLD大鼠脂质代谢机制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剂与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XR、SHP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SREBP-1c、AC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PPARα、CPT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健脾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XR、SREBP-1c、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健脾调脂饮通过FXR-SHP-SREBP-1c-ACC减少脂肪生成 |
4.2 健脾调脂饮通过FXR-PPARα-CPT1A促进β氧化,减少肝脏脂质蓄积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健脾调脂饮有效活性成分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3)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1 历史渊源 |
2.2 肝郁生浊概论 |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1.8 不良事件 |
1.9 质量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4 讨论 |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物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指标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4.3 疗效探讨 |
5 结论 |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
5 结论 |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及分组 |
2.2 标本采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4)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概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玫瑰花有效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疗效研究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行为学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NAFLD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逍遥散和连朴饮的现代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1.1 相关概念 |
1.2 常见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 |
1.5 治疗 |
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
2.1 病名归属 |
2.2 病因 |
2.3 病机 |
2.4 辨证论治 |
3 健脾化浊饮理论基础 |
3.1 脾虚生浊理论 |
3.2 脾虚浊阻与NASH |
第二部分 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中止标准 |
1.5 病例脱落及处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3.2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4 肝脏彩超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评定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5.3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
5.4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5.5 体重和体质指数改善情况 |
5.6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
5.7 血清内毒素改善情况 |
5.8 肝脏彩超改善情况 |
5.9 安全性监测结果 |
6 讨论 |
6.1 健脾化浊饮组成及方义 |
6.2 健脾化浊饮主要药物分析 |
6.3 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分析 |
6.4 健脾化浊饮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
7 研究结论 |
8 问题与不足 |
第三部分 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饲料、药物及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记录 |
3.2 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变化情况 |
3.3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
3.4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 |
4 讨论 |
4.1 NASH大鼠模型评价 |
4.2 健脾化浊饮疗效评价 |
5 结论 |
实验二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D-Lac变化情况 |
3.2 大鼠肠道病理学变化情况 |
3.3 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与NASH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结论 |
实验三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 |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血清LPS变化情况 |
3.2 肝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LPS/TLR4/NF-κB通路与NASH |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 |
实验小结 |
1 结论 |
2 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文章 |
(8)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脂肪性肝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证治规律 |
4.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
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对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及辨治经验 |
1. 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重视气化理论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
4. 重视肝脾关系 |
5. 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6. 常用方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研究 |
1.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
2.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 |
3. 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 |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经验总结及个性经验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研究 |
1. 知识图谱概念和构建过程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3. 知识图谱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创新点 |
3.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9)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肝细胞保护以及血脂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自拟活血祛湿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NF-κB信号转导通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综述2 活血祛湿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状况 |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 |
1.2.1 “二次打击学说” |
1.2.2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IR) |
1.2.3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质代谢异常 |
1.2.4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损伤 |
1.2.5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细胞因子及其他因素 |
1.3 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和机制 |
1.3.1 有氧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
1.3.2 有氧运动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 |
1.3.2.1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脂质代谢 |
1.3.2.2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 |
1.3.2.3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机体抗氧化能力 |
2、肝代谢性核受体PPAR-α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2.1 PPAR-α的研究进展 |
2.1.1 PPAR-α结构和分布 |
2.1.2 PPAR-α生物学特征 |
2.2 PPAR-α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 |
2.2.1 PPAR-α与胰岛素抵抗 |
2.2.2 PPAR-α与脂质代谢异常 |
2.2.3 PPAR-α与ROS增多 |
2.2.4 PPAR-α与细胞因子 |
2.3 复方中草药的生物学功能及在非酒精性脂肪中的作用 |
2.3.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
2.3.2 复方中草药的生物学功能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1、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高脂饲料与“消脂散”的配方及用量 |
1.3 有氧运动环境及运动量的控制 |
1.4 大鼠体重测定 |
1.5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
1.5.1 主要试剂 |
1.5.2 主要仪器 |
1.6 实验取材 |
2、检测指标及方法 |
2.1 指标的测定 |
2.1.1 切片的制作 |
2.1.2 血脂和AST、ALT、LDH等生化指标的测定 |
2.2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大鼠肝脏PPAR-αmRNA的表达 |
2.2.1 肝脏组织总RNA的制备 |
2.2.2 RNA完整性、纯度鉴定及含量测定 |
2.2.3 PPAR-α扩增引物设计 |
2.2.4 反转录反应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2.2.6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7 统计软件与方法 |
2.2.8 荧光定量结果与分析 |
2.2.8.1 RNA的提取结果 |
2.2.8.2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
2.2.8.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标准曲线 |
3、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实验大鼠的一般表现和体重的变化 |
4.1.1 实验大鼠的一般表现 |
4.1.2 高脂饮食对大鼠体重(BW)的影响与有氧运动和“消脂散”的干预作用 |
4.2 实验大鼠肝脏重量和肝指数 |
4.3 肝组织形态学变化 |
4.4 实验大鼠血清中TC、TG水平的变化和血清中FFA水平的变化 |
4.4.1 实验大鼠血清中TC和TG水平的变化 |
4.4.2 实验大鼠血清中FFA水平的变化 |
4.5 实验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
4.6 实验大鼠肝脏中TC、TG和FFA的变化 |
4.6.1 实验大鼠肝脏中TC、TG变化 |
4.6.2 实验大鼠肝脏中FFA的变化 |
4.7 实验大鼠肝脏中SOD和MDA含量以及SOD/MDA的变化 |
4.8 实验大鼠肝脏中PPAR-αmRNA表达的变化 |
5、讨论 |
5.1 大鼠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
5.2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对高脂膳食大鼠脂肪肝形成的干预作用 |
5.2.1 有氧运动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形成的干预作用 |
5.2.2 “消脂散”对高脂膳食大鼠脂肪肝中形成的干预作用 |
5.2.3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对高脂膳食大鼠脂肪肝形成的交互作用 |
5.3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干预高脂膳食大鼠脂肪肝形成的机制 |
5.3.1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对高脂膳食大鼠脂肪肝脂质代谢的影响 |
5.3.2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对大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
5.3.3 有氧运动与“消脂散”对大鼠肝脏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 |
5.3.3.1 有氧运动对大鼠肝脏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 |
5.3.3.2 “消脂散”对大鼠肝脏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 |
5.3.3.3 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大鼠肝脏PPAR-αmRNA表达的影响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消脂饮治疗高脂血症性脂肪肝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FXR探讨健脾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机制研究[D]. 孙玉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针药并举对高脂血症小鼠的协同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D]. 汪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玫瑰花有效成分对高脂血症大鼠的干预作用[D]. 陈永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经典方药干预NAFLD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D]. 董伯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D]. 杨洪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D]. 朱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9]自拟活血祛湿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和实验研究[D]. 郑佳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10]有氧运动联合消脂散对高脂诱导脂肪肝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曹严. 扬州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