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检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农药检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农药试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郭迟鸣,林文珍,汪文华,郭莺,刘黎卿,林志楷[1](2020)在《不同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文中研究说明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是由于其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造成了茶树病害的滋生。茶炭疽病和茶轮斑病是茶树的重要病害,目前主要利用化学方法防治,而生物防治方法仍十分有限。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结果表明,0.5%香菇多糖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好,EC50值分别为9.40μg/mL和2.68μg/mL;其次为6%阿泰灵,EC50值分别为18.25μg/mL和18.63μg/m L,而5%海岛素和3%植物免疫蛋白效果较差。

牛新月[2](2019)在《氟氯苯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的毒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蜜蜂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上世纪初,意大利蜜蜂(意蜂)被引进亚洲,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当家蜂种,与此同时,意蜂也遭受着蜂螨的严重危害。目前,人们对蜂螨的防治主要以化学用药为主,与其他杀螨剂相比,氟氯苯氰菊酯(Flumethrin)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的杀螨剂,深受国内外广大蜂农的喜爱。但由于蜂农对杀螨剂的不规范性操作和使用剂量的增多,在无形之中也危害着蜜蜂的健康。前人较多的研究了其他杀螨剂如氟胺氰菊酯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等对蜜蜂生长发育的影响,但作为其他杀螨剂的替代药品——氟氯苯氰菊酯,其对蜜蜂健康的影响还有待研究。因此,本文通过饲喂的方法,研究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的生长发育、毒性效应、酶活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以明确其对意蜂的毒性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幼虫形态发育的影响通过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饲喂意蜂幼虫试验,结果表明幼虫的形态发育受到了影响,幼虫的症状表现为发育迟缓、体色变褐、身体塌瘪或食量减少等;羽化出房的蜜蜂表现为残翅、体色发黄、复眼不健全或身体娇小等畸形现象。分析数据发现意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出房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如10-3mg/L处理组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显着下降了24.40%和30.38%,表明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幼虫的发育过程造成了严重危害;通过采集3日龄幼虫在室内进行重复染毒试验,暴露持续至21日龄羽化出房,期间每天记录蜜蜂的死亡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处理组意蜂幼虫死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仅低浓度处理组10-55 mg/L的死亡数就显着高出对照组1.57倍。(2)氟氯苯氰菊酯对新出房意蜂的急性毒性通过氟氯苯氰菊酯对新出房意蜂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新出房意蜂的急性毒性为高毒,试验数据显示,48 h-LD50为0.47μg a.i./蜂,95%置信区间为0.390.57μg a.i./蜂,药剂剂量与蜜蜂死亡数之间的线性方程为Y=-0.123+0.120x,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38。(3)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成年工蜂的发育毒性利用亚致死剂量的氟氯苯氰菊酯连续饲喂成年意蜂14 d,每天记录死亡数和摄食量,试验发现意蜂有明显的中毒现象:行动缓慢、仰躺、颤抖、互相打斗、反应迟钝等;统计数据显示,处理组的死亡数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但各处理组摄食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说明低剂量的氟氯苯氰菊酯促进蜜蜂取食量的增加。(4)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酶含量活性变化的影响测定经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饲喂的意蜂的头部、腹部和幼虫组织中各酶活性的变化,这些生物酶分别为:SOD、CAT、POD、GST、GR和AChE的酶活力,GSH、MDA、LPO和Ach的酶产物含量。结果显示成蜂腹部组织中CAT、POD、GST、GR等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有显着变化,并且这些酶活力在7 d时的变化水平较14 d的活性变化更为显着,表明在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造成的氧化胁迫中,各种抗氧化酶可能在蜜蜂发育初期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药剂处理成蜂14 d后,发现高浓度处理组中蜜蜂头部AChE的活力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61.54%,表明氟氯苯氰菊酯可显着诱导AChE活性,从而干扰蜜蜂的神经传递,诱发蜜蜂行为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在幼虫中除了SOD的活力变化不明显外,其余9种酶活性含量均有显着变化,说明幼虫对外界污染物的影响更为敏感。(5)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意蜂在氟氯苯氰菊酯的亚致死剂量中暴露14 d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意蜂腹部Sod、Cat、Gst1、Gst3、CRBXase、CYP6AS14、CYP306A1共7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意蜂头部Sod、Cat、CYP4G11、CYP6AS14、PGRPSC、PGRP-4300、Spaetzle、toll、cactus、dorsal、hopscotch、abaecin、defensin、defensin-2共14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蜜蜂腹部和头部组织的Sod和Cat的抗氧化基因,Gst,CYP 450家族的解毒基因,羧酸酯酶(CRBXase)和免疫相关基因(defensin、defensin-2、abaecin、toll、spaetzle等)的相对表达水平均受到显着影响。研究氟氯苯氰菊酯对蜜蜂的亚致死效应,旨在对蜂业上该杀螨剂的合理应用和对意蜂的危害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杀虫剂对蜜蜂亚致死效应的研究,为探索蜜蜂作为环境指示生物奠定理论基础。

初雷霞,江金茂,赵永坡,许文耀,江茂生[3](2015)在《碱木素焦油的抑菌活性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测定了碱木素焦油对10个属16种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效果,研究了碱木素焦油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和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碱木素焦油对供试病原菌物的菌丝生长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3.75%-100%;对P.capsici菌丝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18和291μg·m L-1,优于甲霜灵;碱木素焦油对P.capsici有多个作用靶位点,能显着抑制P.capsici的有氧呼吸,使细胞膜受损,胞内蛋白、还原糖、电解质流失,使纤维素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降低.

刘顺[4](2014)在《农药实验信息管理及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是农药登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最基础的工作。它为农药生产企业办理农药登记提供了农药田间应用效果的基础数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也是评价农药对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的主要环节。但是由于农药田间药效的数据较为复杂、凌乱,在分析计算时极易出错,因人为因素而导致错误的结果。目前的统计软件如DPS, SPSS, SAS虽然功能强大,可以进行较快速的计算,但不能自动化处理农药实验数据、计算防治效果、只能进行后续的统计分析,没有生成实验报告的功能,而且这些步骤都是分离的,操作起来十分繁琐。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依据我国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国家相关准则,使用Delphi7+SQL Server2005、Access2010等作为开发工具,我们开发出了集实验数据管理、试验设计、计算防效、统计分析、生成报告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用户只要简单的输入一些必要参数,系统即可建立一个实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存取实验数据。随着实验的进行,实验数据全部收集完成后,用户只要简单的点击计算按钮,系统会自动计算防治效果,并对不同处理的防治效果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户还能根据得到的计算结果,生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报告。本文由四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中简述了农药登记许可制度和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国内外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管理规范化的现状,并简单描述了本项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介绍了田间药效试验和农药田间试验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针对现阶段的农药田间药效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第三章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中介绍了本系统的研发目的、总体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结构,其中3.4小节详细地对本系统的几个重要的功能设计思路做了分析。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计算机实现方法数据库的设计、开发工具选择的原因,简单介绍了ADO数据库访问的技术。其中4.5小节详细地对本系统的几个重要功能的实现方式做了介绍。第五章的结语和讨论,讨论了本系统的创新点,本系统数据处理流程规范化,适应各种农药类型混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以实现农药田间试验数据联网共享,并且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文字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更,本系统也将不断地改进更新以适应新的需要。

陶挺燕[5](2010)在《海南荔枝种质资源对荔枝霜疫霉病抗性鉴定及霜疫霉病防治药效筛选》文中认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属常绿性乔木,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果树。随着荔枝生产的发展,病害已成为影响荔枝果实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中以荔枝霜疫霉病((Peronophythora litchi Chen ex Ko et. al))对荔枝生产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不仅造成采前的大量减产,而且也是采后贮运保鲜期间的主要致病菌。本研究针对该问题,在充分了解荔枝霜疫霉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田间荔枝霜疫霉发病规律,并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测定,为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提供了安全高效的药剂;同时从荔枝种质资源对荔枝霜疫霉病的抗性入手通过室内和田间结合的鉴定方法,筛选出抗性优良的种质,为海南抗荔枝霜疫霉病的荔枝优良种质大面积推广和抗性育种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荔枝霜疫霉病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最适温度为27℃;适宜pH值为4-8,最适pH值为6;以可溶性淀粉、山梨酸和甘露醇为碳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以酵母菌膏为氮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光照处理下,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药剂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室内供试12种药剂中,44%百菌清·精甲霜灵FW、69%烯酰吗啉·锰锌WP和68%精甲霜灵WG 3种杀菌剂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效果显着高于其它药剂,将室内筛选出的抑菌效果较好的三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上述三种杀菌剂对荔枝霜疫霉病在田间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从防效来看,生产上建议使用浓度44%百菌清·精甲霜灵FW为100-150mg/L,69%烯酰吗啉·锰锌WP为150-200mg/L,68%精甲霜灵WG为150-200mg/L。抗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对荔枝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果实品质及气象因子与荔枝霜疫霉病病情消长关系的田间观测及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抗病种质农美9号、青皮和荔枝13,但果实品质一般;同时筛选出果实品质优良的感病种质白糖罂、妃子笑、鹅蛋荔和紫娘喜。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综合分析,并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将13份荔枝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根据抗性鉴定结果,构建抗感DNA池,寻找与抗病种质相关的标记,为荔枝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利用筛选出的12对SRAP引物组合分析13对供试荔枝材料的多样性,共产生14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12条,平均多态性为71.72%;对13个荔枝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4之间,在0.71水平上可分为三类。荔枝种质整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遗传基础相对狭窄,遗传背景相似度比较高。这可能主要和荔枝育种工作中的育种主体亲本的选择有关。对荔枝进行SRAP标记技术,尚未找到稳定的扩增条带,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姚立新[6](2010)在《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 cv. Dongzao)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晚熟、鲜食枣品种。在冬枣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同产地争当“第一”、盲目引种、果实品质下降等问题。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在山东沾化、河北黄骅和沧县三地设立产地对比试验园,将选自不同产地(沾化、黄骅、庆云、沧县和乐陵)的冬枣在同一立地条件下栽培,对冬枣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感官评价、抗寒性和光合生理指标等进行了连续4年的测定分析,探讨了冬枣产生差异及品质下降的真正原因;本文还进行了冬枣cDNA文库构建、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了冬枣主要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并探索了冬枣杂交育种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多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试验园内,不同产地冬枣在果实和果核表型、果实营养组成和感官评价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在不同年份、不同试验园之间,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各项指标差异显着。说明影响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而不是产地来源。就冬枣群体而言,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由于芽变和人工选择,仍存在着个别单株的差异。所以,冬枣改良的方向不是产地选择,而是单株选择。2.冬枣叶片N/P变化范围为11.11~13.54,属于N含量制约的植物类型。冬枣叶片N、P、K元素含量在7月~9月初比较稳定,这段时间是上述3种元素最佳营养诊断采样期。3.冬枣的光合性状受环境的影响变化较大,测定结果与测定时间、地点甚至部位等均有很大关系。沧州地区不同产地冬枣叶片Pn的日变化呈较为明显的不对称双峰曲线,年变化呈单峰曲线,冬枣为中午光合速率降低型植物。4.温度的骤变是可能引起冬枣冻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注意防护;冬枣在适生区栽植也要防止个别年份出现极端低温时遭受冻害;温度条件不适合的地区不可盲目引种,进行栽培时应采取保护措施。5个不同产地冬枣抗寒力有一定差别,但在不同指标间表现不一致。不同产地冬枣在沧州地区均能正常生长,无冻害发生。5.利用3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冬枣果实构建混合cDNA文库,从该cDNA文库中随机挑取单克隆进行5’端单向测序,得到1060条EST序列,经过cross-match和CAP3软件处理后共获得628条Unigene。在Uniprot数据库中比较发现有534条Unigene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序列,占Unigene总数的85%。利用ESTPiper在线分析软件对Unigene进行GO功能基因分类,发现273条可以在“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细胞内组分”得到分类。鉴定出MYB转录因子、肉桂醇脱氢酶、甘露糖转运等与果实品质形成相关功能基因以及AC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热激蛋白等与冬枣果实后熟相关功能基因。利用PERL程序对628条Unigene进行EST-SSR分析,结果表明在116条EST序列中包含有147个SSR,以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为主要重复类型。6.在调查已有栽培技术和自己试验的基础上,本研究总结课题组多年工作,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AA级)冬枣栽培技术规程(草案)》,为实施冬枣无公害栽培提供了依据和工作细则。7.冬枣人工杂交育种困难,本研究中杂交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冬枣坐果率低、种仁率低、胚败育,而且杂交时授粉时期晚、部分品种花期不遇,并遭遇绿盲蝽象危害等,应开拓枣树育种的新思路。

张曦[7](2010)在《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及残留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矮壮素和缩节胺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毒理学的研究表明:即使在低于日允许摄入量浓度水平下,矮壮素对动物的繁殖能力仍有不良影响。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发布的化学物质毒性数据库已将矮壮素列为疑似内分泌干扰物质。欧盟委员会仅在2000年至2002年间,就婴儿食品、鲜果及蔬菜中的矮壮素残留问题发布了十七次快速预警通告。2006年新疆巴州番茄酱中矮壮素、缩节胺严重超标,被禁止出口欧盟、美国和日本。至此,矮壮素和缩节胺在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目前我国关于矮壮素和缩节胺的研究较少,还没有果蔬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标准及限量标准。因此,研究果蔬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及残留动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优化液相参数、质谱参数等仪器条件,以及流动相配比、前处理方法等影响因子,建立了番茄及其制品中矮壮素和缩节胺残留的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检测方法。矮壮素和缩节胺在番茄及番茄汁基质中的回收率分别为86.9%104.49%和98.66%116.95%,相对标准偏差为0.29%7.4%,其仪器检测限分别为0.05 ng/mL、0.07 ng/mL,方法检测限为0.005 mg/kg,符合目前国际残留限量的要求。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回收率试验考察了该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发现: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油菜、黄瓜、葡萄、梨等不同基质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也适用于同属于季铵类农药的敌草快和燕麦枯的残留检测。在方法建立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北京市场的樱桃番茄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50个批次樱桃番茄样品中,有34个批次检出矮壮素残留,检出率为68%,其浓度范围在0.01 mg/kg9.44 mg/kg之间,与欧盟标准(0.05 mg/kg)相比,超标率为46%;此外,5个样品中检出缩节胺残留,检出率为10%,残留量在0.01 mg/kg0.37 mg/kg之间,与日本的“一律标准”(0.01 mg/kg)相比,超标率为6%。基于市场调查数据,本研究按照JMPR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的方法估算出番茄中矮壮素的风险为14%,缩节胺为0.1%。本试验还比较了不同的清洗方式对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残留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流水清洗和浸泡30 min不同处理方法并没有显着影响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残留量。通过对矮壮素和缩节胺在番茄上一年一地(山东潍坊)田间试验的研究发现: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较快,半衰期分别为12.4 d和1 d,而在果实中消解较慢,14 d内变化不显着。在廊坊的单株模拟试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即56 d内矮壮素和缩节胺在番茄果实中的残留量变化不显着。虽然本论文仅为初步的研究,但该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番茄上的高残留仍应引起相关产业界和管理部门的重视。

张海军[8](2010)在《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合成的一类含有多个苯环结构的广谱性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耐光、热等特点,在农产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这类农药在环境中稳定、降解速度慢、降解率低,残留量高,因而带来了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研究大多数针对单一菌株对某一或少数几个农药,而同时能降解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菌株或混合菌对多种菊酯农药的报道较少。鉴此,本研究从杭州农药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产车间下水道处驯化过的污泥中筛选出2株能同时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高效降解菌株M6R9和M5R14,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研究单一菌及混合菌对3种菊酯类农药的降解特性,以期为降低农产品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气相色谱同时测定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发现:石油醚对水样中3种菊酯的萃取效果最最理想,3种菊酯类农药的含量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在0.001~20mg·L-1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0.001、0.003和0.002mg·L-1。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在95.37%至103.41%之间,变异系数在2.36%至4.11%之间,符合农药残留提取标准要求。同时高温灭菌对培养液中3种菊酯浓度的变化并没有显着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捷,适合多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M6R9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表明:菌株M6R9经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该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氧型杆菌,大小约为长(0.8-1.9)μm、宽(0.5-1.0)μm,能够以3种菊酯农药为碳源生长。在通气、pH 7.0、温度(25-30)℃、接菌量OD415nm=0.2、农药浓度100 mg·L-1和转速180 r·min-1的环境条件下,对含有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各100 mg·L-1的混合培养基培养3天,发现该菌对3种菊酯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分别为55.74%、55.11%和56.96%,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65.4、70.7和68.6h。3种菊酯农药降解率与接菌量、通气量和振荡速率呈正相关。3、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M5R14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表明:菌株M5R14经鉴定为缺陷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iminuta),该菌为杆菌,好氧型,球形,大小(0.3-0.7)μm,革兰氏阴性,能够以3种菊酯为唯一碳源生长,在通气、pH6.0-7.0、温度30℃、OD415nm=0.2、农药浓度100 mg·L-1、转速180 r·min-1的环境条件下降解效果最好,在该条件下,对含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各100 mg·L-1的混合培养基,培养3天,3种菊酯农药的降解率分别为43.78%、43.91%和43.75%,且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97.6、106.6和101.9h,3种菊酯农药降解率与接菌量、通气量、振荡速率呈正相关。4、通过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降解特性研究发现:混合菌对3种菊酯的降解过程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含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各100 mg·L-1的基础培养基中、接菌量相同(单一菌OD415nm均为0.2,混合菌中M6R9和M5R14的OD415nm各为0.1),30℃、pH 7.0、180 r·min-1下培养3天,发现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比单一菌M6R9和M5R14提高2.5%、3.4%、2.3%和14.5%、14.6%、15.5%,半衰期分别缩短8.1、14.8、13.1h和40.3、50.7、46.4h,表明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降解存在协同作用,即混合菌可提高3种菊酯农药残留的去除率。

蔡学清,林娜,陈炜,胡方平[9](2008)在《荔枝霜疫霉的生防菌株与化学制剂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2、解淀粉链芽孢杆菌TB2和枯草芽孢杆菌TL2菌株对荔枝霜疫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8cfu.mL-1的TB2和BS-2菌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63.34%和79.29%;化学农药烯酰吗啉对荔枝霜疫霉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1.70和0.84μg.mL-1.

柳纷华[10](2008)在《纳米银材料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纳米银材料对14种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活性,探索了纳米银对植物病原菌物的部分杀菌机理,利用离体叶片接种,测定纳米银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将纳米银开发成农用杀菌剂提供依据。用室内毒力测定法研究了纳米银对14种植物病原菌物的毒力。结果表明,纳米银可明显抑制水稻纹枯病菌、香蕉炭疽病菌等12种菌物菌丝的生长,其EC50在2.7267μg·mL-1~36.2465μg·mL-1之间。其中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EC50=2.7267μg·mL-1)和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EC50=3.8871μg·mL-1)的毒力较强。纳米银对香蕉炭疽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菌物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EC50在0.0275μg·mL-1~1.0927μg·mL-1之间,其中抑制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毒力(EC50=0.0275μg·mL-1)最强。对同种病原菌而言,纳米银抑制孢子萌发的剂量大大低于抑制菌丝生长的剂量。用2.5~40μg·mL-1剂量范围的纳米银处理48h对红麻灰霉病菌、柑橘绿霉病菌、烟草白绢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仅分别为20%~40%左右,且纳米银剂量与菌丝生长抑制率之间不成线性关系。纳米银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机理研究表明,纳米银可导致菌丝呼吸作用变弱、细胞膜透性增加。纳米银处理后悬浮菌丝液的呼吸耗氧量显着低于对照菌丝,剂量为9μg·mL-1的纳米银处理2h后对白菜黑斑病菌的氧呼吸抑制率为63.05%、对稻瘟病菌的氧呼吸抑制率达57.71%。用纳米银处理悬浮菌丝液,菌丝的电导率值显着高于对照菌丝,且其电导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处理2h菌丝体悬浮液电导率是对照的2倍左右。显微观察表明,纳米银处理后的菌丝细胞出现扭曲、膨大、细胞崩溃、凋萎死亡。离体叶片法研究纳米银对稻瘟病的防病效果表明,纳米银对稻瘟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防治效果随药剂浓度的加大而提高,其防治效能表现为病斑小,病斑数量少,60μg·mL-1的药剂浓度下,相对防效可达72.23%。综上所述,经室内测定,纳米银有良好的抑菌防病效果,具有开发成新型杀菌剂的潜力。

二、农药试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药试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药剂浓度梯度设置。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室内毒力测定
    2.2 对茶轮斑病菌菌丝的室内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2)氟氯苯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的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意蜂的生物学特征及其重要性
        1.2.1 意蜂的生物学特征
        1.2.2 意蜂的重要性
    1.3 氟氯苯氰菊酯
        1.3.1 氟氯苯氰菊酯简介
        1.3.2 氟氯苯氰菊酯的应用与残留现状
    1.4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蜜蜂的影响
        1.4.1 杀虫剂对蜜蜂的亚致死效应
        1.4.2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蜜蜂的生物学影响
        1.4.3 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蜜蜂解毒代谢酶系统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的毒性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药品和试剂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幼虫的毒性分析
        2.2.2 氟氯苯氰菊酯对新出房意蜂的急性毒性分析
        2.2.3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新出房意蜂的毒性分析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关键酶含量及活性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蜜蜂组织粗酶液的制备
        3.1.4 蜜蜂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幼虫关键酶活性和产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3.2.2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成蜂腹部关键酶活性和产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3.2.3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成蜂头部关键酶活性和产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亚致死剂量氟氯苯氰菊酯对意蜂基因表达量变化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药品和试剂
        4.1.4 总RNA的提取
        4.1.5 cDNA的合成
        4.1.6 引物设计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3)碱木素焦油的抑菌活性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供试病原菌物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碱木素焦油对供试菌的抑制作用
    2.2 碱木素焦油对 P. capsici 的毒力
    2.3 碱木素焦油对 P. capsici 有氧呼吸的抑制作用
    2.4 碱木素焦油对 P. capsici 细胞膜的作用
    2.5 碱木素焦油对 P. capsici 纤维素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 结论

(4)农药实验信息管理及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国内外农药田间试验管理规范化现状
    2 实现农药田间试验管理规范化改进思路
        2.1 数据管理使用数据库
        2.2 数据分析处理合理、规范,实验报告具科学性
        2.3 数据处理具通用性,适应各种农药试验情形
    3 该立项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农药田间试验数据处理基本流程及存在问题
    1 农药田间试验的基本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试验设计
    2 田间农药试验防治效果的计算
    3 农药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3.1 方差分析
        3.2 多重比较
    4 农药实验结果统计分析中存在主要问题及规范方法
        4.1 用原始田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2 基数问题
第三章 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1 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研发目的
    2 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3 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4 农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模块与功能设计
        4.1 身份验证模块
        4.2 农药实验报告设计模块
        4.3 实验数据录入、修改、编辑模块
        4.4 计算生成报告模块
        4.5 参数设置模块
第四章 系统构建与功能计算机实现
    1 农药试验数据自动生成的数据库设计
    2 开发工具的选择
    3 ADO数据访问技术
    4 软件界面设计
    5 系统主要模块计算机实现简介
        5.1 身份验证模块
        5.2 实验设计模块
        5.3 数据录入、编辑模块
        5.4 计算生成报告模块实现
第五章 结语与讨论
    1 本系统主要特点
    2 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PERMS培训课件

(5)海南荔枝种质资源对荔枝霜疫霉病抗性鉴定及霜疫霉病防治药效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荔枝的生物学特性
    1.2 荔枝的价值
        1.2.1 营养价值
        1.2.2 济价值
    1.3 荔枝种质资源
    1.4 荔枝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4.1 发展现状
        1.4.2 影响我国荔枝产业发展的因素
    1.5 荔枝霜疫霉病的研究进展
        1.5.1 荔枝霜疫霉病的危害
        1.5.2 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1.5.3 荔枝霜疫霉病的症状
        1.5.4 荔枝霜疫霉的病害循环
        1.5.5 荔枝霜疫霉的发病规律
        1.5.6 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措施
        1.5.6.1 农业防治
        1.5.6.2 药剂防治
    1.6 抗性鉴定
        1.6.1 传统抗病性鉴定
        1.6.1.1 鉴定方法
        1.6.1.2 接种技术
        1.6.1.3 田间试验设计
        1.6.1.4 抗病性的分级评定
        1.6.2 分子水平抗性鉴定
        1.6.2.1 分子标记的发展现状
        1.6.2.2 SRAP分子标记在生物中的应用
        1.6.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1.6.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1.6.2.5 重要性状的标记
    1.7 海南岛总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材料
        2.1.2 供试菌种
        2.1.3 供试菌源
        2.1.4 供试培养基
        2.1.5 供试农药
        2.1.6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6.1 主要试剂
        2.1.6.2 主要溶液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2.2.2.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3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4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2.5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2.2.3 病原菌的药效测定
        2.2.3.1 室内毒力测定
        2.2.3.2 田间药效测定
        2.2.4 传统抗性鉴定
        2.2.4.1 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
        2.2.4.1.1 离体接种
        2.2.4.1.2 活体接种
        2.2.4.2 大田(自然发病)抗性鉴定
        2.2.5 分子水平抗性鉴定
        2.2.5.1 荔枝总DNA的提取和纯化(改良CTAB法)
        2.2.5.2 构建混合DNA池
        2.2.5.3 SRAP分析
        2.2.5.4 检测与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致病性测定结果
    3.2 形态学鉴定结果
        3.2.1 菌落形态
        3.2.2 病原菌形态
    3.3 生物学特性结果
        3.3.1 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2 PH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3 碳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4 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3.5 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4 病原菌的药效测定
        3.4.1 室内毒力测定
        3.4.1.1 杀菌剂对荔枝霜疫霉菌的EC_(50)比较
        3.4.1.2 荔枝霜疫霉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比较
        3.4.1.3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3.4.2 田间药效测定
    3.5 抗性鉴定结果
        3.5.1 室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结果
        3.5.1.1 离体抗性鉴定结果
        3.5.1.2 活体抗性鉴定结果
        3.5.2 大田(自然发病)抗性鉴定结果
        3.5.2.1 生育期对荔枝霜疫霉病的相关性分析
        3.5.2.2 物候期对荔枝霜疫霉病的相关性分析
        3.5.3 荔枝种质资源对荔枝霜疫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
        3.5.3.1 室内离体鉴定结果分析
        3.5.3.2 室内活体鉴定结果分析
        3.5.3.3 大田鉴定结果分析
        3.5.4 果实品质与荔枝霜疫霉病病情指数消长的关系
        3.5.5 气象因子与荔枝霜疫霉病病情指数消长的关系
    3.6 SRAP分子标记
        3.6.1 荔枝基因组DNA的提取
        3.6.2 13个荔枝种质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研究
        3.6.2.1 扩增结果
        3.6.2.2 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3.6.3 荔枝抗病种质的SRAP标记
4 结论
    4.1 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与分析
    4.2 药效测定结果与分析
    4.3 抗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4.4 SRAP分子标记结果与分析
5 讨论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1 讨论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2.1 加强药效试验合理化
        5.2.2 继续发掘抗荔枝种质资源
        5.2.3 荔枝对霜疫霉病抗性机制多样性
        5.2.4 抗性级别的变化
        5.2.5 抗性基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现状和立题依据
    1.1 冬枣的品种特性
        1.1.1 食用和营养价值
        1.1.2 经济价值
        1.1.3 生态价值
        1.1.4 育种价值
    1.2 冬枣的引种栽培与适应性研究
    1.3 果树矿质营养分析研究概况
    1.4 果树光合生理研究概况
        1.4.1 主要研究方向
        1.4.2 影响果树光合生理的环境因素
    1.5 植物抗寒性研究概述
        1.5.1 植物抗寒性鉴定
        1.5.2 低温胁迫与植物生理生化机能变化
    1.6 cDNA文库构建与EST-SSR分析研究概述
        1.6.1 cDNA文库的构建与应用
        1.6.2 EST-SSR及其在果树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7 冬枣无公害防治和标准化栽培研究进展
        1.7.1 无公害栽培、无公害果品的含义
        1.7.2 无公害冬枣生产技术
        1.7.3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7.4 果实裂果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1.8 果树杂交育种研究概述
    1.9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1.9.1 立题依据
        1.9.2 研究意义
        1.9.3 技术路线
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表型和品质差异研究
    2.1 不同产地冬枣果核与果实表型差异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2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品质差异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3 不同产地冬枣矿质营养对比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试验园土壤矿质营养对比分析
        3.2.2 不同产地冬枣叶片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3.2.3 不同产地冬枣果实矿质营养含量对比分析
        3.2.4 不同试验园土壤、叶片、果实矿质元素和果实品质对比分析
    3.3 小结
4 不同产地冬枣光合特性对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基地情况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产地冬枣叶绿素含量对比分析
        4.2.2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光响应规律对比分析
        4.2.3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对比分析
        4.2.4 不同产地冬枣净光合速率年变化分析
        4.2.5 不同试验园冬枣净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6 不同产地冬枣荧光特性对比分析
    4.3 小结
5 不同产地冬枣抗寒性对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相对电导率测定
        5.1.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5.1.3 枝条失水率测定
        5.1.4 枝条水分饱和亏缺测定
        5.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5.1.6 田间调查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对电导率
        5.2.2 发芽率测定(生长恢复法)
        5.2.3 枝条失水率与水分饱和亏缺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
        5.2.5 田间调查
    5.3 小结
6 冬枣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1 冬枣果实cDNA文库构建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结果与分析
    6.2 冬枣果实EST生物信息学分析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3.1 冬枣果实总RNA的提取
        6.3.2 cDNA文库的构建
        6.3.3 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7 冬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研究
    7.1 冬枣绿盲蝽象植物源农药防治研究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2 冬枣裂果病防治研究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3 冬枣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调查
        7.3.1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7.3.2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7.4 绿色食品冬枣栽培技术规程
    7.5 小结
8 冬枣杂交育种初探
    8.1 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材料
        8.1.2 试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7)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及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季铵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1.1.1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理化性质
        1.1.2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作用、用途
        1.1.3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毒性
    1.2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概况
        1.2.1 前处理方法
        1.2.2 分析方法
    1.3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残留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登记使用情况
        1.3.2 残留评估研究情况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和标准品
        2.2.3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2.4 仪器条件
        2.2.5 样品的定性与定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质谱参数的优化
        2.3.2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3.3 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2.4 方法应用
        2.4.1 不同基质中的应用
        2.4.2 不同物质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3 北京市场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测定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和标准品
        3.2.3 前处理方法
        3.2.4 样品的采集
        3.2.5 矮壮素和缩节胺残留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际样品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残留情况
        3.3.2 不同的清洗方式对矮壮素和缩节胺残留的影响
    3.4 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急性膳食风险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矮壮素和缩节胺在番茄种植中的初步残留试验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田间试验
        4.2.2 矮壮素和缩节胺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山东田间残留试验
        4.3.2 廊坊单株模拟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概况
        1.1.1 农药的定义
        1.1.2 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1.1.3 农药残留的治理方法
        1.1.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简介
    1.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概况
        1.2.1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趋势
        1.2.3 降解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微生物
        1.2.4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选育
        1.2.5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鉴定方法
        1.2.6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7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1.2.8 微生物降解农药的机理
    1.3 本课题立题依据
第二章 气相色谱测定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气相色谱检测条件
        2.2.3 不同萃取剂对水样中3种菊酯测定的影响
        2.2.4 3种拟除虫菊醋农药的GC-ECD保留时间的确定
        2.2.5 水样中3种菊酯的添加回收率试验
        2.2.6 3种浓度和峰面积关系的标准曲线制作
        2.2.7 高温灭菌对液体介质中3种菊酯稳定性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萃取剂对3种菊酯测定的影响的研究
        2.3.2 3种拟除虫菊醋农药的GC-ECD保留时间的确定
        2.3.3 水样中3种菊酯的添加回收率试验
        2.3.4 3种菊酯浓度和峰面积关系的标准曲线制作
        2.3.5 高温灭菌对培养液中3种菊酯稳定性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产气肠杆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筛选分离、纯化和筛选
        3.2.3 菌株降解效能的测定
        3.2.4 降解菌株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3.2.5 菌株自动化系统鉴定(MIDI鉴定系统)
        3.2.6 分离纯化单个菌株总DNA的提取
        3.2.7 扩增的16S rDNA割胶回收
        3.2.8 16S rDNA的提取剂PCR扩增
        3.2.9 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3.2.10 菌株生长量(OD_(415nm))和降解3种菊酯关系曲线的测定
        3.2.11 不同接种量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2.12 不同农药浓度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2.13 不同温度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2.14 不同pH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2.15 不同的振荡速率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2.16 不同的装液量对菌株降解效能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筛选
        3.3.2 菌株M6R9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性质
        3.3.3 菌株M6R9的鉴定
        3.3.4 总DNA提取结果
        3.3.5 16S rD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3.3.6 产气肠杆菌生长(OD_(415nm))与降解3种菊酯的关系曲线
        3.3.7 接种量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8 浓度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9 温度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10 pH值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11 振荡速率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12 装液量对菌株M6R9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3.3.13 菌株M6R9对3种菊酯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缺陷假单胞菌的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拟除虫菊酯降解菌的筛选
        4.3.2 菌株M5R14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性质
        4.3.3 菌株M5R14的鉴定
        4.3.4 总DNA提取结果
        4.3.5 16S rD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
        4.3.6 缺陷假单胞菌生长(OD_(415nm))与降解3种菊酯的关系曲线
        4.3.7 接种量对菌株M5R14同时降解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8 农药浓度对产菌株M5R14同时降解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9 温度对菌株M5R14同时降解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10 pH值对菌株M5R14同时降解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11 振荡速率对菌株M5R14同时降解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12 装液量对菌株M5R14同时降解联3种菊酯农药的影响
        4.3.13 菌株M5R14对3种菊酯农药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降解菌混合降解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不同接种比例对混合菌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5.2.3 混合菌对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降解的动力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接种比例对混合菌M6R9和M5R14降解3种菊酯的影响
        5.3.2 不同接种比例下混合菌对3种菊酯的理论降解率及增幅作用
        5.3.3 M6R9和M5R14单独和混合接种对3种菊酯的降解动力学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讨论与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荔枝霜疫霉的生防菌株与化学制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植物
        1.1.2 菌株与培养基
        1.1.3 化学农药
    1.2 方法
        1.2.1 拮抗微生物的筛选
        1.2.2 拮抗微生物对荔枝离体果的防病保鲜作用
        1.2.3 化学农药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测定
        1.2.4 毒力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生细菌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作用
    2.2 内生细菌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的抑制作用
    2.3 内生细菌对荔枝的防病保鲜作用
    2.4 化学农药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效果
        2.4.1 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2.4.2 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10)纳米银材料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无机杀菌剂的研究概况
    1.2 纳米技术的研究概况
        1.2.1 纳米技术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的应用
        1.2.2 纳米技术在植物保护剂中的应用
    1.3 纳米银杀菌性能的应用现状
        1.3.1 银的杀菌作用
        1.3.2 纳米银的应用
        1.3.2.1 在医学上的应用
        1.3.2.2 在工业上的应用
        1.3.3 银的杀菌机理
        1.3.4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纳米银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供试药剂
        2.1.1.2 供试培养基
        2.1.1.3 供试植物病原菌
        2.1.1.4 供试病菌培养和孢子悬浮液制备
        2.1.1.5 琼脂薄膜的制作
        2.1.2 试验方法
        2.1.2.1 对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
        2.1.2.2 对孢子萌发的毒力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米银对供试病原菌物菌丝的作用
        2.2.1.1 纳米银对供试病原菌物菌丝生长的毒力
        2.2.1.2 纳米银抑制菌丝生长的时间-剂量-抑制率效应
        2.2.2 纳米银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2.3 讨论
第三章 纳米银对植物病原菌的杀菌机理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药剂
        3.1.1.2 仪器
        3.1.1.3 供试病原菌
        3.1.1.4 实验所用培养基
        3.1.2 试验方法
        3.1.2.1 菌丝制备
        3.1.2.2 纳米银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3.1.2.3 纳米银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纳米银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3.2.2 纳米银对病原菌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3.2.3 纳米银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纳米银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供试植物
        4.1.1.2 供试植物病原菌
        4.1.1.3 供试药剂
        4.1.1.4 供试培养基
        4.1.2 试验方法
        4.1.2.1 稻苗培养
        4.1.2.2 稻瘟孢子培养
        4.1.2.3 水稻离体接种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药试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物药剂对茶炭疽病菌和茶轮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郭迟鸣,林文珍,汪文华,郭莺,刘黎卿,林志楷. 现代农业科技, 2020(12)
  • [2]氟氯苯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L.)的毒性作用研究[D]. 牛新月. 河南科技学院, 2019(08)
  • [3]碱木素焦油的抑菌活性及机理[J]. 初雷霞,江金茂,赵永坡,许文耀,江茂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4]农药实验信息管理及报告自动生成系统开发与应用[D]. 刘顺. 浙江大学, 2014(03)
  • [5]海南荔枝种质资源对荔枝霜疫霉病抗性鉴定及霜疫霉病防治药效筛选[D]. 陶挺燕. 海南大学, 2010(01)
  • [6]不同产地冬枣对比试验及冬枣标准化栽培研究[D]. 姚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7]番茄中矮壮素和缩节胺的检测方法及残留研究[D]. 张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02)
  • [8]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 张海军. 浙江大学, 2010(02)
  • [9]荔枝霜疫霉的生防菌株与化学制剂的筛选[J]. 蔡学清,林娜,陈炜,胡方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10]纳米银材料对植物病原菌物的抑制活性研究[D]. 柳纷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农药检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