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袁瑞强[1](2010)在《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报道中的体现 ——以腾讯和上海六家报纸为例》文中提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在即,这是继08北京奥运之后,中国人又一次以东道主的身份参与、分享这一全世界的盛大聚会。然而,在这一盛会真正来到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土地之前,世界博览会其实已经走过了自己漫长的159年的历史。在这近多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世博会这一主题似乎并没有引起新闻传播界的足够重视,尤其是中国的新闻传播界,关于世博主题下的媒体研究篇幅寥寥,这也是笔者之所以撰写本文的必要所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章所要涉及的一些定义及背景知识做出了界定和解释,并介绍了文章所要选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则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相关话题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文章对比、量化研究的核心所在;结论部分则对全文做出了概括性的小结。文章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幕前的宣传报道工作为研究背景,选取了腾讯世博频道以及上海地区的六家主流报纸分别作为中国商业型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报纸的典型代表,透过其在近一年时间内对上海世博的宣传报道中的具体表现,利用对比、量化研究的方法,以求通过实例分析来凸显二者在新闻信息报道中所展示出的各自的传播特点,并展现二者之间的博弈过程。
孙浩翔[2](2010)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越来越多的交集,一方面网络媒体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不同环境、不同心理的大学生在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对网络媒体有不同的认识和影响从而对网络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状态的大学生所受到的网络媒体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本论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和研究。在网络媒体同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互动影响研究中就三点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为:1.大学生受网络媒体影响的消费额的相关的因素。其中的提出的假设并经过验证的理论为:大学生消费群体对于网络环境中网络媒体的认知程度同消费者消费额的正相关作用;大学生消费者的生活开支对于消费有显着的影响作用;群体效应对于消费额的推动作用;关系型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低依赖性;娱乐至上,成就感,尊重对方程度对网络媒体的消费影响力的间接效果。2.网络媒体对消费者购买后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的因素。其中提出的假设并经过验证的理论有:群体效应对大学生消费者参与网络评论的行为有显着影响;网络评论和口碑对购买的参考价值对于消费者的评论行为有显着影响;成就感价值观不利于网络媒体中消费者的评价行为;拥有享乐为主的价值观的大学生于网络评价行为有显着差异性。3.消费者个人特征同网络媒体的消费额影响力的关系。我们还消费者的学历、家庭收入、年龄、性别等做出分析。发现了将获得本科学历的学生的消费额低于在校的大专生和研究生。拥有电脑的学生的消费明显高于没有个人电脑的学生。在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对网络媒体信息的不同反应和行为差异研究中我们分析研究了以下问题:1.心理因素同网络媒体真实性的认知情况关系。消费者将关注度放置于产品本身优劣和能为自身带来的优势时,对网络媒体真实性的肯定较高。情绪心态较高的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信任度较高。消费者通过网络媒体的信息了解,能稳定其在非网络环境中的购买行为的影响性,避免冲动性购买;拥有逆反心理和保值心理的消费者往往是在购买中受到现场情绪影响较大的消费者,三者呈正相关关系。2.心理因素同消费者对网络口碑和评价信息的认知度的关系;占有心理较强的消费者的对网络媒体的产品评论和口碑信息的关注的度和认知度较高;体验心理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消费者对网络媒体产品评论和口碑信息的认知度的提高。3.心理因素同消费者在网上做出产品评价行为倾向的关系。拥有自豪心理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络媒体中对产品做出评价的行为;具有奋斗者的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不喜欢在网络媒体中作出产品的评级的行为。从以上分析中本文探索了网络媒体在对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市场营销中所拥有的优势,主要为:群体影响力有利于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具有占有心理、自豪心理、实惠心理、体验性生活方式倾向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度更高;消费者对于网络中产品的评论具有自动补足性,有利于网络口碑信息系统的建立;娱乐性有助于提高网络中对于产品的评论行为;自豪心理较高的消费者的评论行为较多。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消费市场中所处的劣势为:可支配的支出金额约束了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力;关系取向的大学生消费者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度有限;认为网络媒体信息十分便利的消费者受到网络媒体影响的消费额并不高;奋斗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消费者做出网络产品的评论行为从其优劣势中我们得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即:考察主要群体的消费需求有助于企业开发产品和市场;网络媒体营销对于数量有限的限量产品、精致的低价非奢侈品,充满新奇的刺激性产品有利。娱乐性应当是网络媒体吸引大学生消费者的主要特征;认识到消费者的个人特征的局限性从而回避风险。研究中主要分以下几条思路进行:1.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其所处的环境,包括了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客观外部环境,自身的特定因素等在不断改变。其网络环境和客观环境对于其消费额的影响是本次研究的问题的一部分。2.客观环境是否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认知情况也是研究的重点。3.消费者所面临的不同的客观环境是否有不同的对评价行为的倾向。4.消费者所具有的年龄、性别等个人特征是否会影响其消费额。5.大学生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方式,在面临网络时代到来的时候,不同的心理状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网络认知,不同的心理状况是否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购后评价行为。6.网络媒体影响了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状况,而对网络媒体的认知程度也被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所影响着,双方应当产生了相互影响的效应。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在营销中所具有的优劣势。在研究中我们采用实证分析,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15份,除去多选变量和无序变量,整体信度大于0.70。在态度、认知等单选变量中采用五种程度的测量标准,由于问题多为有序分类变量,在回归分析中采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的方法来验证结论。
柴芳[3](2007)在《中国电视文摘类节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文摘类节目,是电视媒体的一种创新节目形式。它借助纸媒体“文摘”形式的成功经验,以电视为载体,通过卫星接收录制下来众多电视台的优秀节目,择其精华,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它的特点是容量大、信息多、素材来源广,而且具有鲜活的声音、画面,富有立体感和互动感。媒体间的竞争、受众信息需求的转化、受众可视性需求的强化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另外电视文摘类节目也是媒体间互相借鉴学习、相互融合的结果。电视文摘类节目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的出现促进了电视内容的综合化、促进了媒体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了电视编辑工作者编辑功能的增强、促进了电视业人才结构的多样化。电视文摘类节目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节目来源的版权问题、节目内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性、主持风格缺乏个性且口无遮拦等。针对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就要求电视工作者在制作电视文摘类节目时应依据现已出台的《版权法》等法律法规,一方面在搜集素材时要尽可能与对方取得联系,征求对方意见,以防在无意情况下侵犯原作者的版权;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被别人侵权,在自己的版权受到侵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另外,主持人应该慎用话语权,与观众进行真实的交流,对事实负责、对自己的评语负责、对社会负责。最后对电视文摘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要不断创新,避免跟风模仿。第二,要具备导向性与趣味性。第三,节目主持人要进行多元化发展。1、打造个性化主持;2、品牌主持打造品牌栏目。第三,增强受众意识。1、新竞争下的电视栏目改革;2、增强受众意识的举措。第四,积极与网络媒体融合。1、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2、网络与电视媒体的有机融合。第五、设立电视文摘类节目频道。1、受众研究;2、节目设置与编排;3、品牌管理。
张帆[4](2001)在《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对主流网络媒体发展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1995年,我国有了第一家上网的刊物,到1999年初,全国至少有127家报刊和近100家广播电视台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网站。 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是信息泛滥:商业网站经常发布未经查实的信息,网络信息又容易被复制,加上用户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甚至传播信息,于是造成网上信息污染严重,主流意识淡化。另一方面是信息霸权: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信息的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试图垄断全球网络传播体系,加强霸权地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传播的特点和造成的影响,通过正确利用媒体达到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和管理,那么这就使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探讨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从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传统媒体的地位主要表现为他通过对新闻传播的主导来实现对社会舆论的整合和引导,而基于数字化的网络媒体的兴起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直接,削弱了信息传播者对信息的控制能力。新的传播方式使信息接收者的自由选择意识增强,主动性得到了尊重和实现,他们还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主页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正是由于网络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以及容易复制等特点,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料库,另一方面信息急剧增长,造成信息搜寻更加困难。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的传播格局也造成了冲击,媒体运作方式从以传者为中心走向以受者为中心,同时我国也获得了新的传播途径,利用网络媒体的全球性和开放性,让世界上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有人认为他会取代传统媒体,但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他将促进传统媒体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另外,网络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这就决定他们有各自的适用人群和使用场合。从媒体发展规律看,人们对媒体的接受程度还受到生活习招{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休与传统媒休的共同演进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协。 许我!习,传播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利益的代表,一直起着喉舌的作用,他的币要作用就是弓}导汪确的臾沦,宣传主流意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的国情和需求,木文刘一我国的商业网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东方网二种网络媒体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希望对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我们可以借鉴东方网的模式,建立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大型的、综合性的网络媒体,一方而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优先权和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能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有助于发挥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作用,同时应该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出特色,加强信息服务,尤其是有偿信息服务的开展,并对受众进行分析,争取更多的读者。
龚红雅[5](2000)在《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文中研究指明 “第四媒体”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第四媒体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媒体,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二、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报道中的体现 ——以腾讯和上海六家报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相关背景简述 |
1.1.1 世界博览会 |
1.1.2 世博会与媒体 |
1.1.3 网络媒体的出现及其传播 |
1.1.4 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章 网络媒体与传统报刊 |
2.1 网络媒体和传统报刊的特征 |
2.1.1 网络媒体———“新视听”文化的先锋媒介 |
2.1.2 传统报刊的传播特征——“读”文化的象征媒介 |
2.2 新闻信息报道中的角色分工 |
2.2.1 网络时代传统报纸的“深”与“专” |
2.2.2 网络媒体的时代使命 |
第3章 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 |
3.1 样本选择说明 |
3.2 上海世博会前期报道个案分析 |
3.2.1 报道方式 |
3.2.2 报道量 |
3.2.3 新闻来源 |
3.2.4 受众特点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第4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2)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分析 |
1.2.1 网络媒体发展同其特性研究 |
1.2.2 网络媒体的商业价值研究 |
1.2.3 网络媒体影响下的消费者的相关行为研究现状 |
1.2.4 大学生消费市场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网络媒体同大学生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环境因素的互动影响研究 |
2.1 相关的理论前提 |
2.1.1 消费者市场的含义和特征 |
2.1.2 消费者所面临的环境因素 |
2.2 大学生受网络媒体影响的消费额的相关的因素假设的和验证 |
2.2.1 假设1:网络媒体的认知度对消费额有显着的影响 |
2.2.2 假设2:大学生消费者面对的非网络环境对消费者消费有显着影响 |
2.2.3 回归分析 |
2.2.4 模型对假设的验证 |
2.3 网络媒体对消费者购买后行为的影响的相关的因素假设的和验证 |
2.3.1 假设1:群体效应同产品的网络评论行为有显着差异 |
2.3.2 假设2:网络评论参考价值同网络评论行为有显着差异 |
2.3.3 假设3:文化价值观影响产品的网络评论行为 |
2.3.4 回归模型分析 |
2.4 消费者个人特征同网络媒体的消费额影响力的关系 |
2.4.1 学历的影响 |
2.4.2 电脑拥有影响 |
2.5 结论 |
3 大学生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对网络媒信息的不同反应和行为差异 |
3.1 相关理论前提 |
3.1.1 消费者购买心理 |
3.1.2 生活方式——Vals结构 |
3.2 心理因素同网络媒体真实性的认知情况关系的相关的因素假设和验证 |
3.2.1 假设1: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关注度较高的心理因素同其对网络媒体真实性认知的情况的认知有差异 |
3.2.2 假设2:消费者的情绪心理同网络媒体的真实性认知具有显着差异 |
3.2.3 回归模型分析 |
3.2.4 模型分析和结论 |
3.3 心理因素同消费者对网络口碑和评价信息的认知度的关系的相关的因素假设的和验证 |
3.3.1 假设1:拥有不同占有心理的消费者对于网络媒体的产品评论和口碑信息的认知度存在差异 |
3.3.2 假设2:体验者心理特征的消费者对网络媒体产品评论和口碑信息的认知有差异 |
3.3.3 回归模型分析 |
3.3.4 模型分析和结论 |
3.4 心理因素同消费者在网上做出产品评价行为倾向的关系的相关的因素假设的和验证 |
3.4.1 假设1:拥有不同程度的自豪心理的消费者所作出的网络评价倾向有显着差异 |
3.4.2 假设2:消费者对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在意程度同在网络上发布使用评价的倾向存在显着差异 |
3.4.3 回归模型分析 |
3.4.4 模型的分析和验证 |
3.5 结论 |
4 网络媒体在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营销中的优劣势分析和建议 |
4.1 网络媒体在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营销中的优势分析 |
4.1.1 群体影响力有利于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
4.1.2 具有占有心理、自豪心理、实惠心理、体验性生活方式倾向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度更高 |
4.1.3 消费者对于网络中产品的评论具有自动补足性,有利于网络口碑信息系统的建立 |
4.1.4 娱乐性有助于提高网络中对于产品的评论行为 |
4.1.5 自豪心理较高的消费者的评论行为较多 |
4.2 网络媒体在对大学生消费群体营销中的劣势分析 |
4.2.1 可支配的支出金额约束了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力 |
4.2.2 关系取向的大学生消费者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度有限 |
4.2.3 认为网络媒体信息极为便利的消费者受到网络媒体影响的消费额并不高 |
4.2.4 奋斗者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消费者做出网络产品的评论行为 |
4.3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大学生消费市场的营销行为的评价和营销建议 |
4.3.1 评论 |
4.3.2 几点营销建议 |
4.3.3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执行过程 |
调研问卷 |
调研问题统计描述 |
后记 |
致谢 |
(3)中国电视文摘类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电视文摘类节目概述 |
(一) 电视文摘类节目内涵界定 |
1. 电视文摘类节目定义的界定 |
2. 电视文摘是媒体资源整合的新样态 |
3. 电视生存空间的自我扩张 |
(二) 电视文摘类节目产生的原因 |
1. 媒体竞争的结果 |
2. 借助纸介质的成功经验推陈出新 |
3. 受众信息需求的转化与可视性的强化 |
4. 媒体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
二、电视文摘类节目的特征和现状 |
(一) 电视文摘类节目的特征 |
1. 综合性 |
2. 创新性 |
3. 可视性 |
4. 互动性 |
5. 服务性 |
6. 娱乐性 |
(二) 电视文摘类节目形态与节目概览 |
1. 电视文摘类节目形态 |
2. 我国电视文摘类节目概览 |
三、电视文摘与纸介质文摘的比较 |
(一) 纸介质文摘的现状与优势 |
1. 纸介质文摘的发展现状 |
2. 纸介质文摘的优势 |
(二) 电视文摘与纸介质文摘的比较 |
四、电视文摘类节目对电视发展的促进作用 |
五、电视文摘类节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
(一) 电视文摘类节目存在的问题 |
1. 电视节目来源的版权问题 |
2. 节目内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感 |
3. 主持风格缺乏个性且口无遮拦 |
(二) 对电视文摘类节目的相关思考与建议 |
1. 不断创新避免跟风模仿 |
2. 具备导向性与趣味性 |
3. 主持人多元化发展 |
4. 增强受众意识 |
5. 积极与网络媒体融合 |
6. 设立电视文摘类节目频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对主流网络媒体发展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网络媒体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
第一节 网络媒体发展的背景 |
1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
2 信息化对网络媒体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网络媒体的定义 |
第三节 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 |
第二章 网络信息传播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 |
第二节 网络信息传播者分析 |
第三节 信息接收者分析 |
第四节 信息内容分析 |
第五节 对中国传播格局的影响 |
第三章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演进 |
第一节 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
第二节 符合媒体发展规律 |
第三节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 |
第四章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模式探讨 |
第一节 我国的国情和需求 |
第二节 网络媒体与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 |
第三节 对网络媒体发展模式的探讨 |
1 网络媒体发展的三条途径 |
2 AOL+Times Wamer模式 |
3 东方网(www.eastday.com)的模式 |
第四节 对我国网络媒体发展的思考 |
1 树立品牌,做出特色 |
2 开展各种信息服务 |
3 加强对受众的分析 |
附录: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媒体与报纸的博弈在上海世博前期报道中的体现 ——以腾讯和上海六家报纸为例[D]. 袁瑞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6)
- [2]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互动影响研究[D]. 孙浩翔. 贵州财经学院, 2010(05)
- [3]中国电视文摘类节目研究[D]. 柴芳. 河南大学, 2007(01)
- [4]我国网络媒体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对主流网络媒体发展模式的研究[D]. 张帆. 华东师范大学, 2001(02)
- [5]从“第四媒体”的介入看受众的角色演变[J]. 龚红雅. 新闻实践,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