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失真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孟铂林[1](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解决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发行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更为重大。然而,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着广泛的失灵,具体表现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证券服务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失真;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存在自利性;以及,普通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本文立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整个体系,运用调查问卷、成本-收益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在披露规定层面上,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的模糊性降低了违规披露的成本,相关规定的分散性则增加了合规披露的成本,且细化规定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在披露信息层面上,不断增加的披露信息不仅导致了监管上成本收益的失衡,而且导致了投资者吸收和运用披露信息上成本收益的失衡,此外海量的披露信息还扭曲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途径、增加了证券市场的“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并且引发了上市公司之间的“马太效应”;在监管监督层面上,上市公司、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监管机关,以及投资者形成了一个“伞形”利益关联体系,由于利益冲突和监管“俘获”等原因,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监管监督很有可能出现缺位问题。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路径,规范分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法律机制方面,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事前法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立法,适当增加司法机关、监管机关和监督主体的自由裁量权,与此同时通过信息披露标准化的方式,进一步压缩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操作空间;在事中法律机制方面,应该着重保证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在上市公司的法律顾问业务和资产评估业务中增设同行评审环节,在审计业务和资信评级业务中重构委托-代理关系;在事后法律机制方面,应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完善相关的证券民事诉讼制度。与此同时,立足于“法律+技术”的视角,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问题,可以通过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通过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缓解披露信息的“数量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监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监管合作、强化监管制约。
张婷婷[2](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作为国家管理部门、企业、投资人以及债权人等各方利益主体提供财务经济状况的信息系统,对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为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其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结果。尤其是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宏观层面可以影响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在微观方面可以影响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和经营管理与决策,因此,消除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经济社会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是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资本市场又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会计信息能够直接反映上市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是经济调整的风向标、利益分配的基础,具有参考权衡利益分配的功能。同时,会计信息也是履行约定的各类人员薪酬等的参考依据。倘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将会对整体社会经济、上市公司本身以及投资人和债权人等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和影响。对整体经济社会来讲,资源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安排,市场秩序得不到良好的维护,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对上市公司来讲,虽然短期之内利用虚假的盈利信息规避了监管,达到上市、再融资或避免退市的目的,但是会计造假不可能长期维系下去,最终将降低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并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效率。对投资人和债权人来讲,会计信息失真会引导其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并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讲更为重要,影响面更广,一旦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难以估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始终是金融行业管理的重大难题。如何有效的防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不良现象的发生,已然成为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作出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主要表现形式等,并提出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对策或建议,为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雅百特公司为例,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和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分为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与框架,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文献综述。首先阐述会计信息的概念、质量特征与主要作用,并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分类以及影响因素。接下来,介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与危害性。在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微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层面两个方面出发阐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危害性。第四章是雅百特公司案例分析。在介绍雅百特公司发展背景和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因素、人员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内部因素五个方面出发分析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并对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经济后果展开叙述。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从政府层面、人员层面、社会层面、技术层面、公司内部审计层面五个方面出发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第六章是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归纳了本研究形成的结论和成果,并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自我分析,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孙蕊[3](2019)在《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重要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制约和指导着企业会计实务工作。相比于谨慎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其它会计原则,重要性原则应用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判断特性。但会计理论界对会计重要性一直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近些年来,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开始关注会计重要性问题。2011年,欧洲证券市场机构(ESMA)发布了《财务报告中关于重要性考虑》的咨询文件,在界定重要性术语,主要信息使用者特征以及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会计政策、中期报告、附注披露等涉及重要性判断和决策的问题的考虑因素设置征求意见。为了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有效性,IASB在2015年发布了《IFRS实务声明:财务报表中重要性应用的征求意见稿》。同年,FASB也发布了有关于“重要性决定”(Materiality Determination)的一系列概念框架修订项目征求意见稿;2017年,为使得公司管理层在财务报告信息编制方面更好地运用重要性判断,IASB制定并向公众发布《作出重要性判断的实务声明2》(Making Materiality Judgements:Practice Statement 2)。这一系列项目或声明反映出西方会计组织对重要性原则应用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在完善重要性概念、尝试制定相关非强制性实务指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我国目前仅将重要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纳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尚未制定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实务应用方面的准则、解释或指引。随着近些年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步伐加快,以及企业经济业务和资本市场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我国亟待对重要性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这对于提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保护都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是基于“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重要性基础理论构建—重要性判断及框架理论构建—重要性应用的实证检验—重要性应用指引制定建议”的研究脉络,按研究内容和性质不同可大致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梳理和评述了有关重要性及判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并阐述了后续核心内容探讨的理论基础。第二层次是基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详细阐述了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应用与演化。第三层次是运用规范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并建立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判定的概念理论框架;这其中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会计重要性概念及作为信息质量特征特征的解析和重构,第二部分是探寻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第三部分是尝试分析重要性判定机制和判定标准,以及建立会计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四层次是重要性概念应用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自愿性重述和财务报告舞弊两个视角,分别检验关于错报重要性评估和内控缺陷定量重要性标准设定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第五个层次是分析我国建立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和提出设计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及相应研究结论按照次序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采用历史演进和制度演化经济学分析范式,梳理自古代簿记时代、近代会计时期和现代会计时期三个不同阶段重要性思想在会计中的应用和演进,并分析了会计重要性思想历经“自生自发性秩序—会计惯例—正式会计制度”的制度演化路径。会计重要性应用的演进过程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首先,会计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化深深根植于一国经济社会制度与商业环境变迁,因而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和把握不能忽略社会发展与会计规则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恰如其分地应用重要性原则可以提升会计信息处理效果和质量,有利于细化会计核算和收益计量,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最终提升企业业绩;此外,重要性的应用囿于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第二,通过比较分析会计重要性现有的不同定义发现,目前的重要性基本定义涵盖视角和可理解程度较低。在定义基础上,总结了重要性的概念特征可分解为三个维度:基于特定主体背景、信息使用者导向以及依赖于专业判断。结合重要性特征,并借鉴西方哲学价值理论、经济学效用理论等,对重要性相关概念进行重构:在本质属性和概念内涵的认识方面,会计重要性可以被表述为:基于特定主体环境下,是一种为满足主要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为导向的价值判断,在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程序发挥着制约和行动导向性作用;普遍运用形式反映在会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评估财务报表项目或事项等信息的错漏报是否会对财务报表整体表述造成重大影响。第三,阐释和分析了影响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外部环境。在宏观文化环境方面,一国会计文化和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重要性水平评估和应用。树立良好的会计价值观可以通过二次投射作用,激励和驱动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标准规范来施行会计工作,使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念刚柔并济,共同影响着他们对重要性原则的运用。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此种环境对会计人员作出合法合规的职业判断起到强有力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而且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商业模式,其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最大影响是企业价值创造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关心的会计报表信息发生改变,这进一步又对会计信息重要性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企业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报告编制中重要性应用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一定程度上约束指导着管理当局决策行为。第四,探讨了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和特征,借鉴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本文提出提高重要性判定质量的途径是加强程序理性,减少三类程序非理性偏差。优化重要性判定的质量,就需要加强规则理性,减少规则的不完备性;在加强认识理性过程中,首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训练以弥补会计判断人员的“知识差”,借助于判断和决策辅助工具,弥补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行为理性约束方面,为避免严重的行为非理性造成的重要性判定偏误,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以保证管理层以及相关会计人员能够作出客观公允的判断。基于对重要性判定理论的探讨,构建了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第五,以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重述公告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财务报表错报重要性程度对管理层财务重述行为意愿的作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更倾向对于数量和性质重要性程度均较低的财务报表错报进行自愿性重述;相反被监管部门责令要求更正的公司财务报表差错的数量和性质均较严重;进一步发现若上市公司前一年度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会减弱错报数量重要性程度对自愿重述的影响。第六,基于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及重要性标准设定的相关理论,考察了2011-2017年度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首次设定未变更的内控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对后续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设定重要性定量标准的上市公司中,其首次设定内控缺陷重要性水平越低,则发生后续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大,这种情况在非国企、两权分离度较高、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外部审计质量较低的公司中显着。结论支持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很可能存在利用重要性标准的自利动机这一路径。第七,基于重要性及判定的理论构建及实证检验,分析了我国制定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性决定了在实务中具体应用重要性时,更多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其一,会计准则执行、重要性职业判断和建立应用指引三者之间是存在双向逻辑互动关系的。其二,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建立,一定程度会提升不同利益相关者关于财务报表重要性应用问题的共同知识比重,有助于共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三,会计重要性本质上是原则导向的价值判断,制定相关方“共识性”的应用指引可确保职业判断中隐性知识得到有效传递。设计应用指引需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差异性规定原则以及程序表现原则。最后在应用指引设计的主体内容、重要性判断的整体程序以及应重点明确的警示类条款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基于严谨的规范性理论分析,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哲学视角的相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会计重要性概念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从而得出了有异于以往研究的观点。并对比分析重要性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的定位,提出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以上创新点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重要性原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二,会计重要性判定的理论研究。重要性判定是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一大难点,国内鲜有关于这方面的相对系统的理论探讨。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重要性判定特征,数量、质量判断标准,以及判断机制的基础上,从加强程序理性、减少程序非理性偏差这一视角,提出了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路径,并尝试构建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以上创新之处可为会计人员在编报财务报告信息过程中更好地作出重要性判断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并对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提出设计建议。第三,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的探究。基于制度演化经济学视角,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进过程,总结了重要性思想运用与演进的三大规律。其创新之处在于从历史演进、会计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层面,探索重要性思想的产生及其演进,这可以认为是对会计重要性系统、深入研究的一个逻辑性起点。第四,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重要性应用与财务重述行为的实证研究。在实证检验报表错报信息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影响时,本文通过手工收集我国上市公司以重大事项临时公告的形式披露的差错更正公告中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国内鲜有文献探索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重述行为和错报重要性之间的关系,因而具有一定创新性。第五,在探讨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水平设定与财务报告舞弊关系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制定内控缺陷认定的重要性定量标准是否具有治理作用,以及内外部治理环境对上述两者关系的影响。创新点在于,以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审计师对重要性判断的研究,很少从管理层视角来探究对于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标准设定与自利动机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关系,这对验证重要性定量标准的执行效果以及如何完善内控缺陷重要性标准具体设定方面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郭彤[4](2019)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证券市场正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资本配置的重要场所。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规模迅速扩大,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伴随着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影响着证券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功能发挥,屡禁不止、呈逐年上升趋势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便是其中问题之一。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不仅极大的扰乱了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秩序,而且降低了社会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任程度,俨然已经成为证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阻碍。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作为优秀企业代表的市场主体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当生力军和领头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动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防范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本文主要采用了统计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作为样本,统计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现状及其特点,进而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基于发生财务舞弊行为高发行业为制造业这一特点,选取了制造业某代表性企业K公司作为论文的案例分析依据,依据财务舞弊GONE理论得出财务舞弊行为的基本动因,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本文从辨析财务舞弊及相近的概念入手,首先界定了财务舞弊的概念,并阐述了财务舞弊动因的相关理论。本文运用了财务舞弊GONE理论,理论具体包含四方面,分别是:贪婪因素(G)、机会因素(O)、需要因素(N)、暴露因素(E)。通过选取被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作为样本,总结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手段及其原因,得出了违规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手段多样的结论。从盈利能力来看,财务舞弊公司的财务指标普遍凸显了盈利能力弱的问题;从公司内部结构来看,缺乏相互制约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为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温床;从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结果来看,审计人员无法及时揭露财务舞弊行为是财务舞弊行为发生的帮凶;从财务舞弊公司被监管惩处的结果来看,舞弊成本过于低廉,无法有效制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防范对策,以努力改变和杜绝现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财务舞弊事件频发的现象。
李嘉嫱[5](2018)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市场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则是证券市场的主要信息来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上市公司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运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监管的缺失、法律规制的不健全,法律责任的缺陷是其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的分析,并对比外国的规制体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进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建议。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理论。从会计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论述了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它有哪些分类以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现状分析。这部分内容分别具体论述了哪些法律是如何规制这一问题的,并阐述了目前法律规制的一些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外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现状分析。这一部分分别论述了美英日德四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体系及监管主体,总结了他们共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到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第五部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的建议。这部分针对前文所分析的不足与原因,结合外国有益经验和本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
曾宪佳[6](2012)在《论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文中认为公司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的重要依据,更是证券市场有序发展的基础。目前,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充斥于交易市场和证券市场,影响交易主体和投资人的决策,大大增加了市场活动的风险,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民事责任体系的缺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引言与结论外,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意义。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在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有不同的表现。为了更有效的治理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建立起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制度,发挥民事责仟的补偿、惩罚及协助市场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之功效。第二部分是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性质辨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本着最大限度保护受害人利益和促进市场秩序及早恢复的原则,本文认为,对于非上市公司因为合同的存在,使其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合同责任比较合适;对于上市公司则以承担侵权责任比较妥当。第三部分是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法律比较。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从出现之日起就不是哪一个国家所特有的经济现象,而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均感头疼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其相关理论与法律规定,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健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现状与完善措施,是本文的重点。对于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除《合同法》之外,《公司法》、《会计法》等均未提及,这是造成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在整个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体系内无足轻重的现实原因之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规范,我国《证券法》的规定也存在着数量稀少、可操作性不强、责任主体不全、程序性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从归责原则、构成要件、赔偿范围、诉讼机制方面对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制度提出了完善措施。
刘苏锋[7](2010)在《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作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相关决策的结果。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它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重要基础。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优劣决定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前景。作为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信息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履行包括管理人员报酬计划在内的诸种契约的重要依据之一。若会计信息虚假,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将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并使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上市公司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来说,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了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上市公司由于其在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所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如何有效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我国财务学术界、经济理论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失真主要的的表现形式,在当前阶段探讨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治理对策,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治理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国际性的老话题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也数不胜数,但笔者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前阶段,要更好的抑制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更重要的是应从外部监管、监督着手,完善相关外部监管、监督制度。众所周知,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基本上都是创利性组织,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长期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短期目标,企业的相关决策都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综合考量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但靠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完善内部制度安排、加强自我监督是不可能很好的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当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等对于抑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对于作为证券市场“守夜人”、监管者的政府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靠一些高压的计划经济手段笔者相信也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这样也会葬送我们的市场经济、葬送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监管部门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相关外部监管制度改革、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安排。正是基于此考虑,本文试图从此角度上给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抑制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参考价值,确保证券市场的正常、良好运行。
王芳[8](2010)在《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哲学思考》文中提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各行各业的经营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受新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影响甚远的证券期货行业,其发展也在网络时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网络证券期货成为继电话、电报委托代理等形式之后,又一种新兴的证券期货交易和投资方式。本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唯物辩证法,首先从技术变革的内涵及证券期货业发展的趋势展开全文,再引申到我国证券期货业各环节对于技术方面的迫切需求,主要包括集中交易管理、网上交易系统、安全与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四个方面的需求;根据这种需求进一步讨论了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在操作方式、资金使用、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四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了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哲学理论加以分析,以实用、盈利和发展三方面为价值取向来讨论技术变革对于证券期货业带来的哲学意义。同时,将技术变革的影响同科技哲学理论相结合,辩证地阐述两者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的特性,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全文的研究发现,技术变革对于我国证券期货业的影响不仅要着眼于交易所、市场等宏观面,也必须从交易的各个环节去讨论,并且,要辩证地去看待技术的进步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要对其所引发的弊端进行思考。力求将技术变革对证券期货行业的影响上升到哲学的理论层面,从而更好的指导其发展。
陈韶君[9](2008)在《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由财务舞弊与审计失败引发的不利经济后果,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导致财务审计舞弊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寻租行为。我国资本市场赖以运作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导致了租金存在,上市公司和审计师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寻租行为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而且还会引起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失败。从资本市场现实角度看,如何有效进行审计和遏制审计寻租行为已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实务界乃至政界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和所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故对此展开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其学术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寻租理论为视角,运用产权理论和博弈理论,分析上市公司和审计师寻租行为产生的供需动因,并为有效控制审计寻租提出政策性建议。首先,本文运用寻租理论、产权理论与博弈论,研究了我国审计寻租的特殊产权背景与审计寻租中的非合作博弈。阐述了租金涵义演变、寻租涵义和寻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现代产权理论,基于产权保护的视角分析了会计信息披露产权界定和模糊产权所形成的公共领域,以及审计师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审计界定的必要性。本文还从产权制度变迁和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安排角度,深入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上市公司产权界定模糊和非流通国有股比重过高这一特殊产权背景。此外,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了审计师、上市公司和监管者之间的动态寻租博弈模型,克服了仅仅从理论视角研究的片面性,为更全面理解审计寻租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基本理论。明确界定了审计寻租内涵、审计寻租主体和客体与审计寻租成本涵义,从产权角度出发剖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由政府主导、政府管制、审计委托聘任机制和会计制度双轨制等特征,分析了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在审计寻租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阐述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严重社会后果。再次,研究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本文明确指出,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揭示管制主要通过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来实现,信息揭示管制产生了管制租金,而管制租金是审计寻租的产生诱因。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审计寻租产生的供需动因,一方面,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特殊产权制度安排和会计审计准则的变迁特色,构成了审计寻租形成的需求动因;另一方面,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法律体系缺陷和审计职业道德缺失又构成了审计寻租供给动因。最后,从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和供给视角两方面,检验与分析了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审计寻租产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系分别从市场管制、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三方面进行,结果表明,审计寻租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管制具有显着相关性,上市公司作为审计寻租主体也存在着强烈的避亏、增发股票和保持上市资格的寻租动机;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控制权安排与审计寻租显着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审计寻租动机越小;由于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和公众监督的力度大,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审计寻租需求动机更弱。然而,检验结果未发现股权制衡度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也未发现我国目前的董事会制度对审计寻租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故无法改变对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装饰品”的质疑。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是从事务所规模和异常审计收费两方面进行的,结果表明,作为供给因素的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收费对审计寻租有显着影响,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寻租的供给动机便越低,说明事务所规模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异常审计收费的减少能对审计寻租起到了显着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审计寻租行为应加强控制,控制原则是加大审计寻租成本、降低审计寻租的需求和供给。此外,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民事赔偿机制、降低监管成本等以加大审计寻租成本,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以降低审计寻租需求,形成合理的审计市场结构以减少审计寻租的供给等政策性建议,作为适度控制审计寻租的具体措施。
金凌[10](2008)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信息,是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政府掌握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的基础。失真的会计信息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会影响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破坏投资环境、并且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普遍存在,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界的突出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但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纯从会计学角度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法学界也开始从法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制定各种法律制度来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本文从法学角度结合会计学基本原理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研究,借鉴外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度,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立法现状,提出完善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建议。本文从对会计信息及会计信息失真两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危害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发达国家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相关法律制度的历史轨迹和制度成果,认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修订法律制度、明确法律责任、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可以作为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借鉴的有益经验。文章还以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近几年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及政府发布的一些调查数据的介绍,说明我国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法律规制已势在必行。对我国会计相关法律制度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立法现状进行剖析,查找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研究构筑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防范体系。认为首先应完善我国会计监管法律制度体系,对现行《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在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方面提出修订意见;其次,从内部监管角度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出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及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措施;再次,从外部监管角度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提出加强政府对企业、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督;最后,提出建立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制度,完善相关民事法律责任。
二、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失真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失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失灵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自利性 |
一、上市公司文字叙述的模糊披露 |
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盈余管理 |
第二节 我国证券服务机构专业报告的失真问题 |
一、律师事务所IPO尽职调查报告失真导致“业绩变脸” |
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失真导致“资本消失” |
三、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报告失真导致“评级失灵” |
四、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报告失真导致“资产缩水” |
第三节 我国证券散户投资者难以吸收并运用披露信息 |
一、详尽披露导致的“过犹不及”问题 |
二、专业性导致的“知识壁垒”问题 |
三、散户投资者自身抗拒分析披露信息 |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的原因 |
第一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模糊且分散 |
一、规定模糊导致了低廉的违法成本 |
二、规定分散导致了高昂的披露成本 |
三、披露立法的困境 |
第二节 信息的单向棘轮:“数量至上”的误区 |
一、披露信息“大爆炸”的单向棘轮 |
二、数量问题导致了监管成本与收益的失衡 |
三、数量问题导致了投资者成本收益的失衡 |
四、数量问题引发了潜在的其他影响 |
第三节 “伞形”利益关联体系下监督的缺位 |
一、保荐人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二、证券服务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联 |
三、监管机关所面对的利益诱惑 |
第三章 中美案例及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典型案例显示信息披露造假技术不断提升 |
二、监管趋严以及新的问题 |
第二节 美国信息披露典型案例及制度发展过程 |
一、“蓝天案件”与“安然、世通事件” |
二、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中美信息披露制度比较分析 |
一、全面实施注册制对信息披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二、美国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
三、技术进步对信息披露制度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实现立法上的“刚柔并济” |
一、转移立法重心,实现“以柔克刚” |
二、制定标准模板,实现“以刚制柔” |
第二节 保证“看门人”的独立性 |
一、实现保荐人与承销商的分离 |
二、增加同行评审环节 |
三、重构委托-代理关系 |
第三节 完善监管督察机制和证券诉讼制度 |
一、完善信息披露监管督查机制 |
二、完善相关证券民事诉讼制度 |
第五章 “法律+技术”视角下的可行性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信息披露评级机制 |
一、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评机制简析 |
二、构建新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级机制 |
第二节 构建偏好型信息披露体系 |
一、顺应信息披露的单向棘轮 |
二、以个性“化繁为简” |
三、双轨体系与双重标准 |
第三节 构建数据共享机制 |
一、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原因 |
二、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思路 |
三、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沪深证券交易所2015年6月1 日—2018年12月31 日间上市公司统计表 |
附录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在个人投资者中实际效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层面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定量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4.4 定性分析法 |
1.4.5 计量分析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概述 |
2.1.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概念 |
2.1.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2.1.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方法 |
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
2.2.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
2.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
2.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理论 |
2.3.1 经济人假设与利益驱动 |
2.3.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效益理论 |
2.3.3 基于现代契约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1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定义的研究 |
2.4.2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分类的研究 |
2.4.3 关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研究 |
2.4.4 关于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对策的研究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与危害性 |
3.1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3.1.1 虚构交易事实 |
3.1.2 不恰当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3.1.3 掩饰交易事实 |
3.1.4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3.1.5 采用线下项目调节利润 |
3.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危害性 |
3.2.1 微观经济层面的危害性 |
3.2.2 宏观经济层面的危害性 |
第四章 雅百特公司案例分析 |
4.1 雅百特公司简介 |
4.2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始末 |
4.3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4.3.1 虚构交易事实 |
4.3.2 掩饰交易事实 |
4.3.3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4.3.4 采用线下项目调节利润 |
4.4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动因分析 |
4.4.1 政府因素 |
4.4.2 人员因素 |
4.4.3 社会因素 |
4.4.4 技术因素 |
4.4.5 内部因素 |
4.5 雅百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后果 |
4.5.1 影响公司经营和利润 |
4.5.2 资金财产风险加剧化 |
4.5.3 严重误导投资行为 |
4.5.4 影响金融市场秩序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对策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实现对配股政策的优化改进 |
5.1.2 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监督力度 |
5.1.3 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法 |
5.2 人员层面 |
5.2.1 加大对会计人员的招聘与甄选 |
5.2.2 强化对会计人员工作能力的培训 |
5.2.3 加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
5.2.4 加强对领导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
5.3 社会层面 |
5.3.1 完善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 |
5.3.2 统一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 |
5.3.3 实现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同步 |
5.4 技术层面 |
5.4.1 应用区块链技术识别会计信息失真 |
5.4.2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
5.5 公司内部审计层面 |
5.5.1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
5.5.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
5.5.3 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监督机制 |
5.5.4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会计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
三、重要性问题研究评析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西蒙有限理性理论 |
二、现代决策理论 |
三、不确定性与风险方面理论 |
四、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 |
五、管理控制中关于会计系统控制方面的理论 |
六、自愿性信息披露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会计重要性思想及制度演化 |
第一节 古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原始簿记时代重要性思想的产生 |
二、中世纪庄园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三、古代“官厅会计”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第二节 近代会计时期重要性思想 |
一、复式簿记重要性思想的体现 |
二、股份制公司会计重要性的应用 |
三、工业革命时期会计重要性的运用 |
第三节 现代会计时期重要性相关制度 |
一、会计重要性研究的理论准备 |
二、西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中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确立 |
三、西方重要性会计准则或指引的制定与发展 |
第四节 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分析 |
一、会计重要性制度演化路径 |
二、会计重要性运用与演化的规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会计重要性基本理论问题探讨 |
第一节 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及特征 |
一、会计重要性相关概念 |
二、重要性概念的特征 |
第二节 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二、会计重要性的本质: 一种价值判断 |
三、会计重要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信息质量特征:重要性 |
一、重要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性 |
三、重要性与其它信息质量特征的作用关系 |
四、满足重要性信息质量特征的充分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会计重要性应用的环境因素 |
第一节 会计文化与价值观环境 |
一、东西方会计文化对会计判断的影响差异 |
二、会计价值观影响重要性职业判断 |
第二节 资本市场会计监管环境 |
一、资本市场会计监管核心: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
二、信息披露重要性水平的设定要求 |
三、不同行业信息披露重要性标准规定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创新变化环境 |
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
二、商业模式影响使用者共同会计信息需求 |
第四节 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环境 |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本质”的观点 |
二、重要性原则应用的内部制度保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要性判定理论探讨与框架构建 |
第一节 重要性判断标准、机制与特征 |
一、影响重要性判定的数量和质量标准 |
二、重要性判定机制的简要分析 |
三、会计重要性判断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重要性判定的优化:程序理性视角 |
一、程序理性与结果理性的权衡与替代 |
二、程序理性视角判断偏差的产生 |
三、提升重要性判断质量的途径 |
第三节 财务报告重要性判断框架构建 |
一、会计重要性应用的原则导向 |
二、财务报告重要性职业判断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要性判断对自愿性财务重述的影响 |
第一节 TD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 |
二、会计差错更正情况 |
三、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情况 |
四、案例分析结论及问题提出 |
第二节 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财务重述相关文献回顾 |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选取 |
三、回归模型的选择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主要回归结果 |
三、内生性问题处理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内部控制缺陷重要性定量标准与财务报告舞弊 |
第一节 制度背景与研究路径 |
一、我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制度 |
二、内控缺陷重要性认定标准的治理作用 |
三、管理层重要性标准设定的机会主义动机 |
第二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实证研究设计 |
一、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三、回归模型设定 |
第四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单变量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
三、实证回归结果 |
四、截面测试与进一步分析 |
五、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制定我国重要性应用指引的必要性及建议 |
第一节 制定重要性实务应用指引的必要性 |
一、重要性判断、会计准则与应用指引的内在关系 |
二、建立会计重要性判断的共同知识 |
三、应用指引确保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 |
第二节 重要性应用指引整体设计的建议 |
一、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主要原则 |
二、重要性应用指引设计的几点问题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性和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与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财务舞弊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舞弊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2.1.2 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
2.1.3 财务舞弊的概念 |
2.2 财务舞弊动因理论简介 |
2.2.1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
2.2.2 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2.2.3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2.3 GONE理论 |
2.3.1 贪婪因素 |
2.3.2 机会因素 |
2.3.3 需求因素 |
2.3.4 暴露因素 |
3 基于GONE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统计分析 |
3.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 |
3.1.1 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发展趋势 |
3.1.2 财务舞弊行为的手段与金额特征 |
3.1.3 财务舞弊公司的审计报告特征 |
3.1.4 财务舞弊公司的盈利能力特征 |
3.1.5 财务舞弊公司的处罚结果特征 |
3.2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3.2.1 贪婪因素分析 |
3.2.2 机会因素分析 |
3.2.3 需求因素分析 |
3.2.4 暴露因素分析 |
4 基于GONE理论的K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4.1 K公司简介及案例回顾 |
4.1.1 K公司简介 |
4.1.2 K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回顾 |
4.2 K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剖析 |
4.2.1 虚增收入 |
4.2.2 少计提成本 |
4.2.3 少计存货 |
4.3 K公司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
4.3.1 贪婪因素分析 |
4.3.2 机会因素分析 |
4.3.3 需求因素分析 |
4.3.4 暴露因素分析 |
5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范对策 |
5.1 强化对公司财会人员的约束 |
5.1.1 建立完善财会人员信用档案 |
5.1.2 建立严重失信会计人员“黑名单”制度 |
5.2 持续深化公司内部控制 |
5.2.1 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 |
5.2.2 深化内控理念 |
5.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设计 |
5.3.1 建立独立董事专家库推行职业化 |
5.3.2 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重 |
5.3.3 制定独立董事薪酬支付标准 |
5.4 构建审计机构独立监督体系 |
5.4.1 打破原有会计师事务所选聘制度 |
5.4.2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强制定期轮换制度 |
5.4.3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等级评级制度 |
5.5 提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违规成本 |
5.5.1 提高行政处罚罚款额度 |
5.5.2 加大对舞弊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处罚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简述 |
2.1 何为会计信息失真 |
2.1.1 会计信息本质 |
2.1.2 定义会计信息失真 |
2.1.3 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
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 |
2.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2.4.1 损害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破坏投资环境 |
2.4.2 导致政府管理决策失误,影响宏观调控 |
2.4.3 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犯罪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3.1 《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制 |
3.2 《公司法》的规制 |
3.3 《证券法》的规制 |
3.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防范的不足 |
3.4.1 法律规范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
3.4.2 监管主体间权责有待厘清 |
3.4.3 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外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1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1.1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1.2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2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2.1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2.2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3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3.1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3.2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4 德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4.1 德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4.2 德国会计信息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
4.5 四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5.1 优化监管体系 |
5.2 统一监管主体 |
5.3 发挥行业自律 |
5.4 加强责任承担 |
5.4.1 优化行政责任追究 |
5.4.2 强化刑事责任承担 |
5.4.3 完善民事责任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现状 |
1.1 学术着作 |
1.2 学术论文 |
1.3 学位论文 |
2 研究价值 |
2.1 现实价值 |
2.2 理论价值 |
2.3 创新点 |
1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意义 |
1.1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
1.1.1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 |
1.1.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1.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1.2.1 导致微观决策失误 |
1.2.2 形成宏观调控错位 |
1.2.3 阻碍市场体制完善 |
1.2.4 削弱国家经济实力 |
1.2.5 产生社会信用危机 |
1.3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功能分析 |
1.3.1 微观层面 |
1.3.2 宏观层面 |
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性质辨析 |
2.1 关于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性质的理论争议 |
2.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认定 |
2.2.1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合同责任 |
2.2.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侵权责任 |
3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法律比较与反思 |
3.1 美国 |
3.1.1 《证券法》 |
3.1.2 《证券交易法》 |
3.1.3 《SEC10b-5条规则》 |
3.2 日本 |
3.2.1 出售非注册证券的责任 |
3.2.2 因计划书、申报书等虚假记载而产生的赔偿责任 |
3.2.3 有价证券报告书有虚假、重大遗漏记载的责任 |
3.2.4 欺诈性交易的民事责任 |
3.3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3.3.1 应重视证券市场上民事责任制度的作用 |
3.3.2 设立证券市场侵权的一般条款 |
3.3.3 在证券法律法规中专门规定证券民事责任的相关问题 |
3.3.4 完善民事责任的相关配套制度 |
4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现状与完善 |
4.1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现状 |
4.1.1 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 |
4.1.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 |
4.2 我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完善 |
4.2.1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
4.2.2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4.2.3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赔偿范围 |
4.2.4 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民事责任的诉讼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理论 |
2.1 会计信息概述 |
2.1.1 会计信息的概念 |
2.1.2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
2.1.3 会计信息的作用 |
2.2 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
2.2.1 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
2.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
2.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 |
2.3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理论 |
2.3.1 "经济人"假设与利益驱动 |
2.3.2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本效益理论分析 |
2.3.3 基于现代契约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直接原因 |
3.1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
3.1.1 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及上市公司的现状 |
3.1.2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
3.2 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 |
3.2.1 为了上市 |
3.2.2 为了配股 |
3.2.3 为了摘"牌"(ST、PT)保"壳" |
3.2.4 为了炒作本企业股票 |
3.2.5 为了少向股东分配股利 |
3.2.6 为了少纳税 |
第四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
4.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
4.1.1 虚构交易事实 |
4.1.2 任意变更或者使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4.1.3 掩饰交易或事实 |
4.1.4 虚拟资产挂账 |
4.1.5 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
4.1.6 利用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做文章 |
4.1.7 采用"线下项目"调节利润 |
4.1.8 采用调整溢价比例进行缩股 |
4.1.9 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估计空间调节损益 |
4.2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4.2.1 从微观经济角度来说 |
4.2.2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
第五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度分析与治理对策—基于制度监管角度的分析 |
5.1 中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度分析 |
5.2 提高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效率的对策分析 |
5.2.1 监管的制度层面机理 |
5.2.2 提高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监管效率的对策探讨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
(8)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技术变革与证券期货业发展概述 |
2.1 技术变革的内涵 |
2.1.1 技术变革的产生 |
2.1.2 技术变革的特征 |
2.2 证券期货业发展 |
2.2.1 证券期货业发展的过程 |
2.2.2 证券期货业发展的现状 |
2.2.3 证券期货业发展的趋势 |
第三章 我国证券期货业技术变革演进 |
3.1 我国证券期货业技术需求 |
3.1.1 集中交易管理技术需求 |
3.1.2 网上交易系统技术需求 |
3.1.3 安全与风险管理技术需求 |
3.1.4 客户关系管理技术需求 |
3.2 我国证券期货业技术变革 |
第四章 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影响 |
4.1 技术变革促进我国证券期货业的发展 |
4.1.1 技术变革促进我国证券期货业操作方式多元化 |
4.1.2 技术变革促进我国证券期货业资金使用高效化 |
4.1.3 技术变革促进我国证券期货业业务管理制度化 |
4.1.4 技术变革促进我国证券期货业风险控制定量化 |
4.2 信息技术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
4.2.1 信息技术本身的漏洞带来的隐患 |
4.2.2 信息技术给网络犯罪提供了可能 |
4.2.3 信息失真问题所导致的发展局限 |
4.3 技术变革风险防范 |
4.3.1 建设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
4.3.2 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抵御网络犯罪 |
4.3.3 完善法制建设、道德建设,最大程度降低信息失真问题 |
第五章 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影响的哲学思考 |
5.1 技术变革对证券期货业发展影响的哲学理论基础 |
5.1.1 信息技术哲学理论 |
5.1.2 认识论 |
5.2 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影响的哲学意义 |
5.2.1 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变革 |
5.2.2 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变革 |
5.2.3 以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变革 |
5.3 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影响的哲学反思 |
5.3.1 技术变革对于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客观存在性和独立性 |
5.3.2 技术变革对于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激励性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资本市场 |
1.2.2 资本市场审计对象 |
1.2.3 审计舞弊、审计合谋和审计寻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2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
2.1.1 社会资源配置中的租金与寻租 |
2.1.2 寻租涵义与寻租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 |
2.2 审计寻租研究的产权理论分析 |
2.2.1 产权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 |
2.2.2 会计信息产权及其审计界定 |
2.2.3 产权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
2.2.4 我国审计寻租产生的特殊产权背景 |
2.3 审计寻租研究的非合作博弈论基础 |
2.3.1 审计寻租的博弈 |
2.3.2 审计师与上市公司间的寻租博弈分析 |
2.3.3 上市公司与监管者间的寻租博弈行为 |
2.4 本章小结 3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 |
3.1 审计寻租的内涵界定与类型 |
3.1.1 审计寻租之租金涵义 |
3.1.2 审计寻租的含义和分类 |
3.1.3 审计寻租的主体 |
3.2 审计寻租产生的内在机理分析 |
3.2.1 现代审计产生与投资者产权保护 |
3.2.2 审计寻租问题产生的产权分析 |
3.3 审计寻租产生的外在条件 |
3.3.1 政府主导型的证券发行制度 |
3.3.2 制度变迁与审计寻租 |
3.3.3 审计委托聘任机制缺陷 |
3.4 审计寻租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3.4.1 审计寻租成本的涵义 |
3.4.2 审计寻租者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
3.4.3 审计寻租的成本收益分析 |
3.5 审计寻租的社会后果 |
3.6 本章小结 4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动因研究 |
4.1 资本市场管制与管制租金 |
4.1.1 会计信息揭示管制 |
4.1.2 会计审计准则制定管制 |
4.1.3 会计信息披露管制 |
4.1.4 政府管制产生管制租金 |
4.2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需求动因 |
4.2.1 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寻租 |
4.2.2 产权制度与上市公司制度性寻租 |
4.3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产生的供给动因 |
4.3.1 审计市场的竞争压力 |
4.3.2 审计师法律体系缺陷 |
4.3.3 审计师职业道德约束的缺失 |
4.4 本章小结 5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需求动因的实证检验 |
5.1 研究假设 |
5.1.1 会计管制与审计寻租需求 |
5.1.2 股权结构与审计寻租 |
5.1.3 董事会特征与审计寻租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设计 |
5.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5.3 描述性统计 |
5.3.1 总体样本的年度与行业分布 |
5.3.2 描述性统计 |
5.4 显着性检验 |
5.5 实证结果 |
5.5.1 相关性分析 |
5.5.2 Logistic 模型的回归分析 |
5.5.3 研究结论 |
5.6 本章小结 6 资本市场审计寻租供给动因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3 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
6.3.1 样本 |
6.3.2 描述性统计 |
6.4 配对样本T 检验 |
6.5 实证结果 |
6.5.1 相关性分析 |
6.5.2 Logistic 回归分析 |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审计寻租的适度控制 |
7.2.1 完善法律监管,提高审计寻租成本 |
7.2.2 完善资本市场管制制度,控制审计寻租需求范围 |
7.3.3 形成合理审计市场结构,尽可能控制审计寻租供给渠道 |
7.3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7.4.1 研究局限 |
7.4.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1 引言 |
2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概述 |
2.1 会计信息概述 |
2.1.1 会计信息的含义与特点 |
2.1.2 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
2.1.3 会计信息披露 |
2.2 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
2.2.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分类 |
2.2.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2.2.3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3 国外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度简介 |
3.1 国外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概况 |
3.1.1 英国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制度 |
3.1.2 美国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制度 |
3.1.3 日本会计信息失真防范制度 |
3.2 国外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4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基本情况 |
4.1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现状 |
4.2 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立法现状及不足 |
4.2.1 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立法现状 |
4.2.2 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5 完善我国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的思考 |
5.1 完善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
5.1.1 完善《会计法》的建议 |
5.1.2 完善《公司法》的建议 |
5.1.3 完善《审计法》的建议 |
5.1.4 完善《注册会计师法》的建议 |
5.2 完善企业内部监管制度 |
5.2.1 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强化权利制衡机制 |
5.2.2 建立科学的经营者约束激励机制 |
5.2.3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
5.3 完善企业外部监管制度 |
5.3.1 加强政府监管 |
5.3.2 加强社会监督 |
5.4 完善会计信息失真民事法律责任制度 |
5.4.1 会计信息失真行为应采用推定过错归责原则 |
5.4.2 采用推定因果关系原则 |
5.4.3 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主体 |
5.4.4 确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对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失真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失灵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D]. 孟铂林.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对策 ——基于雅百特公司的案例研究[D]. 张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3]会计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 孙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4]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与防范对策研究[D]. 郭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5]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D]. 李嘉嫱.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论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民事责任[D]. 曾宪佳. 扬州大学, 2012(08)
- [7]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研究[D]. 刘苏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8]技术变革对我国证券期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哲学思考[D]. 王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寻租研究[D]. 陈韶君. 中国矿业大学, 2008(02)
- [10]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制度研究[D]. 金凌.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标签: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