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侨对史学的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

论华侨对史学的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

一、试论华峤的史学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倪晓明[1](2021)在《《论衡》会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会通”的角度切入《论衡》的研究。文章从书与人两条线交融的视角出发,试图挖掘作家身份与文本形态的融会贯通属性。总体上,文章又分文体、文本、文心、文脉四个范畴,而王充的士大夫身份是勾连四个范畴的桥梁。第一章谈王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化动因。《论衡》是王充创作实践与认识观念的统一体。在“论”体层面,王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与兰台文人作家群相比,王充的批判气质使其能对“论”体进行深入探索。从王充到刘勰,展现的是文体探究由朦胧模糊到逐渐清晰的文体发展历程。“论”体的正俗功能,促使王充将其作为“疾虚妄”的选择;王充的博通之学,则为其驾驭“论”体提供客观保障。越文化、书肆、班氏家族,共同铸就王充的博通学风。王充的个人气质与学术素质使其与“论”体交融为一,相互成就。第二章从文本素材角度还原了王充的士大夫身份。《验符》篇涉及的素材大多是汉代的文书,王充对文书内容进行节录与转写处理后,将其移入《论衡》的文本之中,而官吏身份是其能够阅读官方文书的前提,他对文书的熟悉也是其官吏身份的反映。这表明王充的真实身份应当是融“文人”与“官吏”于一身的士大夫。王充征引文书有两大意义:其一是文书的史料价值。《论衡》所载汉事与常见史书存在详略不同、文字出入等差异。其二是征引素材的宣汉意义。王充将政府公文用于文章写作,含有宣汉的政治意味。此举致力于匡正儒生的复古观念,是从素材到理念的双重纠偏。第三章谈王充颂汉的文化意味。为汉辩护是王充创作《论衡》的首要动机,是其为文之用心。首先,王充的颂汉理念与其对《春秋》的继承密不可分。《春秋》“惩恶劝善”的理念为王充“颂汉”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王充与东汉前期的其他文士存在颂汉理路的细微差异。王充依违五经,东汉文士依附五经。东汉其他文士对汉德的歌颂不出经义的范畴,王充的颂汉则超出了五经的界限。东汉文士通过依附往圣的方式抬高汉圣,王充则通过对比往圣的方式以凸显汉帝王的优越性。第四章谈《论衡》在后世的接受。总体来讲,20世纪以前的《论衡》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由于历代的文章评判标准不同,《论衡》的评价也随之起伏不定。黄晖撰写的《论衡校释》是融“会校”与“通释”于一体的“会通型”学术专着。张舜徽先生对《论衡》之接受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张氏由《论衡》崇博尚通的学风奠定自身博通的治学路径。其二,张氏服膺《论衡》贬斥师法与其自身转益多师的学术阅历有关。其三,张氏以《论衡》“作”、“述”、“论”三科为依托,由考辨体例到编纂语选,实现了体用的会通。其四,张氏由认同《论衡》“反是古非今”理念,到推崇知今之学,将教学与科研、时代与学术融会贯通,知行合一。

王爱华[2](2021)在《《后汉书》女性研究》文中提出范晔所着《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该史书以其独有的文化内蕴与艺术特色而流传千古,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姿态万千的女性形象,使得这部着作更是成为后世经典。本文即是以《后汉书》中记载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分别对范晔《后汉书》女性形象的溯源、写作背景、类型划分、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作品创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以期通过对《后汉书》女性的研究来探究东汉时期女性生活的风貌,并对《后汉书》女性的相关研究献微薄之力。范晔受刘宋王朝重文风气的影响,形成其精华的文笔、隽永的语言,因而能够与华峤等人的《后汉书》相媲美,并能独秀于后世,引起后世的不断关注。但鉴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对先于《后汉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溯源。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形象的留存亘久,从《诗经》到《左传》《战国策》《史记》,最后至《汉书》都有个性不一的女性形象出现在文学的长河之中;其次,环境对女性的成长影响很大,故本章从政治环境、思想环境以及当时对女性的性别态度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东汉时代对女性个性成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范晔对东汉女性所持有的态度;第三,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将《后汉书》中的女性形象划分为位尊而贵的皇家女性形象、守礼而为的贵族女性形象与质朴为本的平民女性形象三类,并对她们受时代影响而形成的品性进行探究;第四,围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叙事方法三方面,论述范晔在塑造《后汉书》女性形象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最后,简要论述范晔《后汉书》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闫菊香[3](2021)在《《後汉书》与相关史料语言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博[4](2020)在《《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范晔所作的《后汉书》被后人列入“前四史”,出后汉诸史之右,是书在删选材料、整理编排上十分优秀,尤其体现在党锢、独行等十一篇类传中。这十一篇类传,除党锢篇为东汉特殊历史事件外,宦者、文苑、独行、逸民、列女等传都是范晔首创,并对后世史书产生深远影响。考察东汉以降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以及《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可以看出,范书类传的设立实出于:政治选拔方式、前代史书文化、社会风气、个人史观等四个角度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引导下,范晔于元嘉九年开始编撰《后汉书》,并设立了这十一篇类传。其中的编撰人员众多,据文献记载,范晔广集学徒,谢俨等人均参与了《后汉书》的编撰。编撰形式即先由谢俨等人进行初步编撰,然后由范晔审定。类传部分的编撰,大体遵照《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其中亦有变更,除了新设传记外,范氏还为每篇类传皆作序、论、赞,并于其中蕴含了范晔的史观。但可惜的是,由于范晔涉及谋逆,《后汉书》并未能最终成稿。《后汉书》类传史料来源也是探讨的重点,其来源多而且复杂。范晔在编撰《后汉书》时,运用了大量相关的后汉史书。据《隋书经籍志》等相关史志目录记载,后汉一代的史书较之《史》《汉》尤其丰富,除范晔《后汉书》外,还有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张璠、刘义庆、萧子显诸人所作史书,加上东汉刘珍等所撰《东观汉记》、袁宏《后汉纪》,达十二部之多。除此以外,《华阳国志》、《三国志》及裴注、《神仙传》等也与范书联系紧密。范晔正是在掌握这些文献的基础上整理编撰成书。范书对众书的借鉴主要体现在史料、篇目、体例和史观等方面,可谓借鉴良多。不过,其重点仍把握在范晔手中,其类传创新就有不少,而且多成为后世典范。这种创新主要有三点:篇目创新、体例创新和思想创新。范晔对《宦者列传》《文苑列传》《独行列传》《列女传》等篇目的设立和定名,完善序、论、赞三者完备的类传体例类传中序、论的创作反映出其自身独到的观念。范书领衔群书,成为后汉正史,但反观其内部却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名、传不符,序、传不符,有传无序、论,传主次序不当,传主收录不当,传中人物、内容繁多,与他传重复等七方面的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七种矛盾,既有其客观社会性,也有其主观局限性。大体归因以下五点:史观史料的推动、社会背景的刺激、谋逆下狱的中断、书籍流传的必然、自身观点的决定。由于有限的史料及史观的推动、社会背景的刺激、下狱问罪的事件、典籍后世的亡佚和范晔自身史观的局限,共同造成了类传乃至整部《后汉书》的问题。这既是《后汉书》问题的揭露和探索,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古史书共同问题的呈现。《后汉书》类传近乎是全书的一个小缩影,《后汉书》又是中古史学的典范。因此,在对《后汉书》类传部分的编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一些问题是由于客观原因占据主导,而这些问题也可以说是史书类传编撰的固有问题,体现在人物立体性与传记片面性的对立,以及文饰过后的史料运用与编撰者史观的对立上。这既是修史者的无奈,也是史书编撰导致的必然结果。中古时期对于中国古代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突破。特殊的环境令中古史传在编撰过程中,也出现了自身独到的特点。一是史料的转引和资料的使用,二是类传的不规范性。中古史书中的类传在整个体系中扮演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而言,其类传虽存在不规范性,内部有着诸多问题。但也正是这种不依与一定之规,不落前史之窠臼,才能开辟出新的类传。

饶祝源[5](2020)在《《续汉书·礼仪志》研究》文中提出《续汉书·礼仪志》为西晋司马彪所撰写的《续汉书》八志之一,经刘昭所注,合并于范晔《后汉书》,作为正史礼志流传至今。司马彪以“礼仪”与“祭祀”两分的写法修撰东汉礼志。对《续汉书·礼仪志》来说,则以“月令”为体系记载王朝礼制的具体仪节,在内容安排上颇具政治性考量。《续汉书·礼仪志》在内容与体例上所兼有的独特性,使其在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礼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司马彪着史广征古籍,故《续汉书·礼仪志》史料来源广泛。其中对蔡邕着述的引用较为突出,同时史料来源大量涉及两汉间政令、仪制、诏书等汉家“故事”。在文献方面,通过考察,可以发现现今广为流传中华书局点校本《续汉书·礼仪志》在史实与编纂方面仍存在较多讹误,故有必要结合历代考据成果对《续汉书·礼仪志》进行再一次的全面校勘。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有清以来,学者对《续汉书·礼仪志》的考据呈现不同的特点,同一问题不同史学家考释研究侧重也各有不同,因此,探讨历代学者对《续汉书·礼仪志》诠释研究特点有利于对《续汉书·礼仪志》文献研究成果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最后,《续汉书·礼仪志》以及刘昭注在史料以及内容上兼具研究价值。在史料上,《礼仪志》志文及刘昭注对后世文献具有辑补以及溯源方面的价值;在内容上,《续汉书·礼仪志》为汉代礼制研究提供了祭祀、丧葬、习俗等多种方面研究视角,对东汉史以及礼制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吴园[6](2020)在《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写本《事林》与《事森》皆是以道德伦理和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人名居首体类书,在类书的发展史尤其是《类林》系类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为上、下两编,对《事林》《事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与研究。上编绪论部分讲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回顾王三庆、张涌泉、张文举等学者对P.4052号写卷、P.2621号写卷以及S.5776号写卷的相关研究史,对《事林》《事森》写卷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和叙录。第一章对《事林》《事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厘清了其与《孝子传》的关系,并通过对写卷题记及诸多杂写的考察,提升了对《事林》《事森》的认知,《事森》的抄写者可能是出身敦煌翟氏的净土寺学郎员义,员义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杂抄诸书而成新作,反映了曹氏归义军早期敦煌寺学的教学状况。第二章是关於《事林》《事森》引书研究的考察,二书引用了经部、史部、子部典籍共54部,经部类引书不限於九经,数量不多;史部类引书共42则,比例最大,其中主要是《高士传》《列女传》《孝子传》《楚国先贤传》等杂传类史籍,也有前四史与《东观汉记》《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史籍,还有少量地理类着作,如《会稽录》《晋阳春秋记》等;子部类引书为《说苑》《世说》等。《事林》《事森》的主要内容多为先贤人物故事,二书之事例亦非通常的类书引书模式,多对所引文献进行节抄、缩写,甚至有删减过度之举,而《事林》《事森》思想多是积极向上的,内容上多半是宣导道德教化、忠孝仁义。第三章通过对《事林》《事森》残存篇目与《类林》《语对》《籯金》的对比,阐释了《事林》《事森》的编纂体例,二书之体例无疑是类事类书,但是又有其独特的特点,与《类林》之体例关系最爲密切,可统称为《类林》系类书,人名居首是其特点,《事森》廉俭篇、孝友篇、敦信篇、贞洁篇、报恩篇的部分内容,亦见於《语对》等类书,但是体例有别,人物取舍、故事内容又不完全一致。文章下编对写卷内容作了更加准确的录文和校注。

田丰[7](2020)在《“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文中研究说明建武元年(25),西汉宗室疏属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特殊的“中兴”性质,使得东汉在政治上存在着向前朝盛世学习的风潮。曾中兴汉朝的宣帝刘询是其时最受士人关注的西汉君主之一。由此东汉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笔者称之为“孝宣情结”,即指东汉士人对前汉宣帝、宣帝朝辅臣及其所共同构成之政治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一政治文化对东汉王朝影响深远,故本文以东汉士人之“孝宣情结”为研究对象,希冀通过梳理其缘起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而勾勒出东汉近两百年政治变化发展的轮廓。西汉中期,宣帝以成熟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中兴了彼时衰败的汉朝。因此有汉家传统的,“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思想与带有汉宣帝特色的,以吏治建设为核心的政治实践,就构成了经典的孝宣政治,加之西汉中后期士人对汉宣帝形象充满曲折的层累建构,共同推动了东汉士人“孝宣情结”的缘起。东汉建立后,国家的首要任务即是确定立国方针。“孝宣情结”的缘起使得此时的士人对宣帝中兴汉朝的故事颇为倾慕,向孝宣政治的回归便成为了东汉朝野共同的目标。在“孝宣情结”的驱使下,东汉皇帝重构国家政治,拔高宣帝地位,如光武重新确立宣帝在汉家宗庙中的位置以颂扬其功,更换精明能干的太子以继承大业;以班固为代表的一批文士则综合前史塑造,以历史书写的形式固定了汉宣帝的中兴形象。孝宣政治也成为了东汉初年行政的范本,光武、孝明二帝复行孝宣之政,将其内核融入东汉的具体政治实践中,开创了东汉前期的盛世。明帝以降,章、和二帝虽能继续领导东汉王朝走向盛世,但出于调整现实政治的考虑,由章帝推动的帝国政治转向,与宣帝所奉行的理性政治渐远,为东汉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东汉士人的“孝宣情结”也出现了分化的现象。在此时的上层士人如皇帝身上,几乎看不到“孝宣情结”了,东汉初年由皇帝主导,君臣共尚的“孝宣情结”转为由中下层士人主导。东汉中后期,中央权假他姓,外戚、宦官的先后迭兴使得东汉中央政治败坏,地方政治亦濒临崩溃。国家衰落,士人们为重振皇权,整肃吏治,纷纷以孝宣政治为模板,设计东汉新政,一批士人更在具体实践中推行孝宣之政。不过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士人们的努力只是徒劳,其人由此心灰意冷,旨趣转变。东汉末年,仅见于中下层士人的“孝宣情结”则出现了明显的异变。汉宣帝中兴汉朝的幻景与汉朝难以复兴之现实的抵牾使得其时士人较少直接提及汉宣帝,“孝宣情结”存在着脱敏淡化的趋势。本是为挽救国家危亡,纠正国家弊端的孝宣政治被士人拆解开来,泛化为一般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成为了汉末群雄经营地方的重要参考。三国创业君臣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儒法兼用,重塑吏治,从并起的汉末英豪中脱颖而出,最终三分东汉天下。而原本为构建汉宣帝中兴形象的谶纬异象也出现了异化,变成了地方割据乃至最终他姓完成权力转换的重要因素。

曹雨杨[8](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刘春[9](2020)在《范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范晔(公元398—公元445),字蔚宗,小名砖,生于南朝宋,顺阳人,车骑将军范泰之子,官至太子詹事,南朝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为本文谱主,本谱均记为:范晔(详见年谱正文内容)。于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参与谋反一事被诛。史书载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自做官始,“频加荣爵,遂参清显。”着有《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对于范晔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对于范晔此人的研究;第二类是对于《后汉书》的研究。笔者拟将二者结合,通过广泛收集材料、阅读前人着作等方法,在撰写《范晔年谱》的基础上对范晔其人进行一个全面的研究并对《后汉书》的撰写背景、历史评价及史学价值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探究。本年谱采用“竭泽而渔”式文献搜索方法,对谱主生平行迹、文史思想等各个方面通过比较分析式的文献细读法进行全面考证,将范晔的形迹放置在当时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宏观背景中考察,旨在厘清:一、范晔此人完整的生平经历;二、范晔的生平交游,并在此基础之上将与谱主有关人物的生平行迹加以梳理;三、范晔的主要思想与文学创作;四、《后汉书》的重要意义与影响。本谱分为绪论、前言、年谱正文、附录四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范晔及其作品在文史方面的重要地位及对其的研究概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前言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范晔的家世及时代背景,涉及南阳顺阳范式家族世系考证及刘宋时期的社会背景;第二章为范晔的人生经历,包括范晔的生平与仕宦;第三章为范晔的思想与文学创作,涉及范晔的史学思想、儒家思想和反佛思想及对其文学作品的分析;第四章为《后汉书》,包含《后汉书》的撰写缘起、历代的评价与其文史影响;附录是谱主存世诗文作品。

王亮军[10](2020)在《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文中指出相较于《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其新设的类传。《后汉书》共有类传十篇,尤以《党锢》《文苑》《独行》《方术》《列女》五篇颇具特色,它们不但各自记述了东汉时期的某类社会历史现象,在史法、史识与史意等方面更彰显了范晔在历史撰述上的精意与特色。范晔通过设《党锢列传》形成以《党锢》为核心的党人传记载结构,范晔以序总论党锢始末,以“三君”“八俊”等核心党人展现党锢全貌,通过将其他党人分别归类形成对《党锢》的补充,又以大量存在于《党锢》及其他诸传中的史论表达了他对党锢之祸及东汉党人出处进退的看法。在《文苑列传》中,范晔记载了东汉的“文章之士”。因深受南朝刘宋时期“文章之学”发展的影响,范晔对东汉“文章之学”的思考存在时代的区格,这主要反映在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士观念两个方面。范晔以其文士观念为指导,以对历史评价所具有的功利性为依托,将这种时代的区格通过《文苑》和《儒林》两传之间的互补进行了弥合。《独行列传》记载了被排斥在统治道德之外的独行之士。范晔通过对“侠”之精神主流化即“公义”化的改塑,将“游侠”塑造成其史撰中的“儒侠”,游侠的“私义”也在史撰中渐趋“公义”。在这一主流化撰述的过程中,范晔通过剪裁史料、选择传主将东汉闾里布衣之侠放入《独行》,弱化和分散卿相之侠,以此来表彰“独行”的精神。在《方术列传》中,范晔对东汉“方术之士”的记载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二重因素,这体现着范晔对“方术”内涵的把握。以此内涵为标准,范晔将东汉“方术之士”分为“数术之士”“方技之士”“神怪之士”三类,进而阐发了自己对东汉社会中“方术”风尚的认识。《列女传》从其撰写基础和材料来源看,亦深受同时代风习的影响。通过对传主身份的甄别、对东汉才女及贞女的重视,范晔充分强调了“三纲”理论中“夫为妻纲”重要性,而在这一旨趣背后则是魏晋南北朝妇女史撰写中分后妃入《皇后传(纪)》,以《列女传》记载社会中下层女性的妇女史撰写变更的趋向,这种趋向主要功用即在于以《皇后纪》行君主劝诫,以《列女传》引导社会风气。范晔《后汉书》中的类传既有出于呈现客观历史的考虑,也体现了史学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即史撰对象与史撰主体、史学发展与社会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充分反映出范晔“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的撰述旨趣。这一旨趣之下,范晔类传撰写表现出择取众家之长而重构、展现时代风尚而再造的特征,这正是范晔类传撰写中变与常之一端。同时,范晔的类传撰写既出于就事论事而又高于就事论事,它们不仅代表了范晔历史思想与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也体现出类传作为一种史书体例,在纪传体史书编纂上的变化过程及其价值与意义。

二、试论华峤的史学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华峤的史学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论衡》会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论”体意识与博通之学
    第一节 自然与自觉: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一、关于“文体意识”
        二、自然:王充文体意识的整体面貌
        三、自觉:王充“论”体意识的明确
        四、王充文体意识的过渡性
    第二节 王充“论”体意识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论”体与王充的博通学风
        一、王充与“论”体的交融
        二、博通与越文化
        三、博通与书肆
        四、博通与班氏家族
第二章 士大夫身份与《论衡》征引文书的意义
    第一节 文本素材与身份重估
        一、以叙述代议论:从《验符》篇“庐江湖水出金事件”谈起
        二、偏重主旨:《验符》篇研究史略
        三、以文书为素材:《验符》篇素材来源剖析
        四、士大夫:王充身份重估
    第二节 史料与宣汉:《论衡》征引文书的双重意义
        一、史料价值:对东汉史书记载的补充
        二、政治意味:文书与宣汉
第三章 《论衡》颂汉的文化意味
    第一节 《春秋》与颂汉:王充颂汉动因析论
        一、历史意识的缺失:王充颂汉动因研究史略
        二、采善贬恶:王充对《春秋》的接受及其颂汉学术基础的确立
    第二节 依违五经:王充颂美汉帝王的独特理路
        一、 “五、三”与王充颂美汉帝王的背景
        二、高汉于周:王充对汉代圣王图谱的勾勒
        三、依违与依附:王充与东汉文士颂汉的差异
    第三节 颂汉视野与王充对东汉文章的推崇
        一、知行合一:王充对兰台文士颂汉理念的认同与实践
        二、颂汉无罪:王充赋论观平议
第四章 《论衡》接受发微
    第一节 历代《论衡》接受举隅
        一、六朝:对书与人的全面肯定
        二、唐代:肯定《论衡》与贬低王充
        三、宋代:“非圣无法”与“以人废言”
        四、清代:官学打压与私学赞扬
    第二节 文脉不绝:黄晖及其《论衡校释》平议
        一、黄晖与《论衡校释》成书始末
        二、“会校”:校勘的方法与理念
        三、“通释”:归纳与分类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通人通学:《论衡》对张舜徽先生治学理路的影响
        一、弃专尚通:博通的治学路径
        二、不拘师法:学术为天下公器
        三、体用结合:考辨体例与撰述实践
        四、古为今用:知今之学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后汉书》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女性形象溯源
    第一节 汉前女性形象
        一、《诗经》女性:形象朦胧纯真自然
        二、《左传》女性:形象独立个性鲜明
        三、《战国策》女性:自由独立与礼碰撞
    第二节 西汉女性形象
        一、《史记》女性:争权夺势为利为贵
        二、《汉书》女性:公私皆存德行分明
第二章 《后汉书》女性形象创作背景
    第一节 凸显东汉复杂的社会镜像
        一、彰显波谲云诡的政治生态
        二、揭露外戚宦官专权朝政
        三、反映女性强烈的参政意识
    第二节 展现多家并存的思想
        一、凸显儒学兴盛的样貌
        二、昭示谶纬神学的强势
        三、再现黄老之学的尊位
    第三节 尊重女性的性别态度
        一、赞同“以德为上”的执政观
        二、表明“肯中含否”的身份观
        三、坚持“以尊为上”的颂扬观
第三章 《后汉书》女性形象评议
    第一节 位尊而贵的皇家女性
        一、为人恭谦德才兼备
        二、身居高位滥用职权
        三、独占专宠仗势欺人
    第二节 守礼而为的贵族女性
        一、不慕名利宠辱不惊
        二、安守本分不渝礼法
        三、温婉贤淑德行感人
    第三节 质朴为本的平民女性
        一、明辨事理坦露真诚
        二、宁死不屈意志坚定
        三、舍身为父孝字永存
        四、恪守贞洁谨言慎行
第四章 《后汉书》女性形象塑造艺术
    第一节 综合运用修辞手法
        一、引人之言语精意赅
        二、比喻恰切形象生动
    第二节 精彩使用描写方式
        一、正面描写凸显个性
        二、侧面烘托细腻传神
    第三节 交错使用叙事手法
        一、妙用预叙手法昭示人物命运
        二、接入插叙手法完善叙事情节
第五章 《后汉书》女性形象塑造对后世影响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对姜诗妻形象的浸染
        二、对薛宝钗形象的沾溉
    第二节 对戏剧创作的影响
        一、对昆剧《班昭》创作的渗透
        二、对戏曲《蔡文姬》创作的感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后汉书》类传编撰的缘起与过程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原因
    (二) 《后汉书》类传编撰过程
二、《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史料及其来源
    (一) 后汉史书概述
        1. 《东观汉记》
        2. 谢承书、薛莹书
        3. 司马彪书、华峤书
        4. 谢沈书、张莹书、袁山松书
        5. 张璠纪、袁宏纪、习凿齿《汉晋春秋》
    (二) 范书与诸后汉书之关系
        1. 范书对众书的借鉴
        2. 范书自身的创新
    (三) 范书与其他史书之关系
三、《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后汉书》类传编撰的问题
        1. 名、传不合
        2. 序、传不符
        3. 有传无序、论
        4. 传主次序不当
        5. 传主收录不当
        6. 传记体量失衡
        7. 与他传重复
    (二) 《后汉书》类传问题原因分析
        1. 史料推动
        2. 社会背景
        3. 下狱中断
        4. 书籍散佚
        5. 自身观点
四、《后汉书》类传编撰的启示
    (一) 史书类传编撰固有的问题
    (二) 中古时期史传的编撰特点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续汉书·礼仪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一)古代学者对于《续汉书·礼仪志》的注释与研究
        (二)近代学者对于《续汉书·礼仪志》的整理与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续汉书·礼仪志》内容与结构
    一、引言
    二、内容
    三、结构体例
第二章 《续汉书·礼仪志》史料比较研究
    一、经部文献
        (一)礼学典籍
    二、史部文献
        (一)蔡邕《东观汉记·礼志》
        (二)卫宏《汉旧仪》
        (三)应劭《汉官仪》
        (四)谢承《后汉书》
    三、子部文献
        (一)蔡邕《独断》
        (二)《白虎通》
    四、其他文献
        (一)谶纬书
        (二)两汉“故事”
    五、小结
第三章 《续汉书·礼仪志》文献研究
    一、校勘
        (一)讹文
        (二)脱文
        (三)衍文
        (四)倒文
        (五)存疑
    二、句读
    三、《续汉书·礼仪志》考释
        (一)仪节
        (二)名物
    四、历代学者的研究特点
第四章 《续汉书·礼仪志》价值研究
    一、补遗
        (一)补范书不足
        (二)对其他文献的辑补
    二、他史之源组成部分
        (一)《东汉会要》史源之一
        (二)后世《礼志》史源之一
        (三)其他文献的史料来源
    三、东汉史研究价值
        (一)祭祀制度
        (二)丧葬制度
        (三)巫俗入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编 研究篇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事林》《事森》题记及杂写研究
        一、《事林》《事森》之得名与性质
        二、净土寺学郎员义其人其事杂考
        三、P.2621V杂写考释
        四、结语
    第二章《事林》《事森》引书及1佚研究
        一、《事林》引书及1佚
        二、《事森》引书及1佚
        三、结语
    第三章《事林》《事森》体例与门类研究
        一、《事林》《事森》体例研究
        二、《事林》《事森》门类研究
        三、结语
    余论
下编 校笺篇
    录校凡例
    一、P.4052《事林》写卷
    二、P.2621《事森》写卷
    二、S.5776《事森》写卷
参考文献
写卷图版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一)关于孝宣政治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东汉士人与孝宣政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东汉政治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政治内核与中兴建构:“孝宣情结”的缘起
    第一节 孝宣政治的内核
        一、“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思想
        二、以吏治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实践
    第二节 制造汉宣帝:西汉中后期时人对汉宣帝形象的层累建构
        一、谶纬与祥瑞:汉宣帝在位前后的形象建构
        二、谥号:汉宣帝身后的形象建构
        三、汉宣帝以降的中兴形象建构
    小结
第二章 中兴重构与政治回归:“孝宣情结”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前期汉宣地位的重构
        一、建武十九年的政治重构
        二、《汉书》对汉宣帝中兴形象的塑造与定型
    第二节 孝宣政治的回归
        一、“柔道”与“霸王道杂之”
        二、“中兴已来,追踪宣帝”
    小结
第三章 政治转型与中兴呼唤:“孝宣情结”的分化
    第一节 章、和二朝的政治转型
        一、尚宽的皇帝与严苛的官吏
        二、外戚、宦官的崛起
    第二节 东汉中后期所面临的困境与士人重建孝宣政治的尝试
        一、东汉中后期所面临的困境
        二、东汉士人重建孝宣政治的尝试
    小结
第四章 政治重生与功用流变:“孝宣情结”的异变
    第一节 建安前后的东汉政局与魏蜀创业君臣的选择
        一、建安前后的东汉政局
        二、魏蜀创业君臣的选择:孝宣政治的部分回归
    第二节 谶纬异象与汉魏嬗代
        一、两汉间孝宣谶纬异象的功用流变
        二、“冠石之祥”与匹夫裂土
        三、“字成木叶”与汉魏禅代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9)范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的创新点
前言
第一章 范晔的家世与时代
    第一节 南阳顺阳范氏家族世系考
        一 范姓由来和祖先溯源
        二 南阳顺阳范氏世系概括
        三 范晔的籍贯问题
    第二节 刘宋时期的时代背景
        一 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
        二 蓬勃繁荣的文学风尚
        三 尊儒尚佛的思想风貌
第二章 范晔的人生经历
    第一节 范晔的生平
        一 出生与性格
        二 范晔之死
    第二节 范晔的仕宦
        一 初入仕途
        二 始有政向
        三 因祸被贬
        四 仕途终结
第三章 范晔的思想与文才
    第一节 范晔的思想
        一 时代孕育的史学思想
        二 世代传习的儒家思想
        三 与时相异的反佛思想
    第二节 范晔的文才
        一 文采斐然的序论赞
        二 抒情言志的诗文创作
        三 别具一格的“鲜举”之风
        四 强调自然的音律之说
第四章 《后汉书》
    第一节 《后汉书》的撰写
        一 相关着作
        二 《后汉书》的写作缘起
    第二节 历来对于范晔及《后汉书》的评价
        一 南朝:以《宋书》与《南史》为代表
        二 唐代:以《史通》与《文论》为代表
        三 宋金元明
        四 有清一代
        五 近现代以来
    第三节 《后汉书》的文史影响
        一 史学方面
        二 文学方面
        三 思想方面
结语
凡例
范晔年谱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类传概述
    三 本文立意
第一章 铨叙党人择设《党锢列传》
    一 范书中的“党人”
    二 设《党锢》以总括党事
    三 散诸传而补充《党锢》
    四 发史论以明褒贬得失
    五 小结
第二章 齐整文士补叙《文苑列传》
    一 从《文苑》无史论说起
    二 《文苑》传主及其结构
    三 范晔的文学、文士观念
    四 《文苑》《儒林》的关系
第三章 重塑游侠改立《独行列传》
    一 范书中的“折节”之“侠”
    二 《史记》《汉书》中的游侠
    三 “侠”之精神的“公义”化
    四 《独行》传主的精神气质
    五 范晔对“侠”之精神的改塑
    六 小结
第四章 合汇“方”“数”扩置《方术列传》
    一 “术数”“数术”“方术”释义
    二 《方术》的撰写基础
    三 范晔的“方术”观念
    四 小结
第五章 寓服“三纲”采述《列女传》
    一 《列女传》的撰写基础
    二 《列女传》的女性群象
    三 《列女传》的选撰标准
    四 范晔对妇女史撰写的发展
    五 小结
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华峤的史学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论衡》会通研究[D]. 倪晓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后汉书》女性研究[D]. 王爱华.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3]《後汉书》与相关史料语言比较研究[D]. 闫菊香. 浙江大学, 2021
  • [4]《后汉书》类传编撰研究[D]. 李博. 山东大学, 2020(10)
  • [5]《续汉书·礼仪志》研究[D]. 饶祝源. 河南大学, 2020(02)
  • [6]敦煌写本《事林》《事森》整理与研究[D]. 吴园. 兰州大学, 2020(01)
  • [7]“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D]. 田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8]《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9]范晔研究[D]. 刘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范晔《后汉书》类传研究[D]. 王亮军.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华侨对史学的贡献——兼论《后汉书》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