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车“鞋” (1)

轮胎车“鞋” (1)

一、轮胎汽车的“鞋”(1)(论文文献综述)

张紫琦[1](2020)在《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物质资源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经济增长与支撑这种增长的自然环境逐渐不协调,就会严重阻碍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物质代谢理论为基础,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手段,发现物质流正是物质代谢的载体。物质流分析考虑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还关注非直接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却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的隐藏流,可以真实全面地展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间的物质交换规模、交换物质组成及变化情况,可以很好地测度区域环境压力及可持续性。因此,本文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并以欧盟统计局发布的物质流权威研究成果“欧盟导则”为依据,对重庆市2000-2017年经过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边界的物质进行分类及核算。根据物质流核算结果,再结合人口数量、GDP这类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建立输入、输出、消耗、平衡、效率和强度、综合指数六方面共1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物质流进行分析及评价其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随后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建立重庆市直接物质输入量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富裕程度、工业化程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程度、资本形成率8个方面,分析影响重庆市环境可持续性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重庆在2000-2017年间:(1)2000-2015年物质资源输入量和消耗量逐年增加,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建筑非金属矿和化石能源占主导地位。污染物排放量在研究期内波动下降,其中工业固废和工业二氧化硫大幅下降。(2)物质生产力和环境效率均提高,说明单位物质资源输入和单位污染物排放能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体现了重庆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3)以直接物质输入量表征环境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表明重庆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从2015年开始逐渐增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富裕程度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对直接物质输入产生正向影响,技术水平对其产生负向影响。最后,文章针对提高重庆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商贸大流通;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深循环经济及静脉产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色消费等参考建议。

Mikita Kryvasheyeu[2](2019)在《“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俄罗斯位于新欧亚大陆桥的战略位置。从中国到西欧有8条铁路集装箱运输路线穿过白俄罗斯,这些贸易路线大大提高了中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之间的货物运输速度(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也使白俄罗斯的运输量大大增加。目前,每年有超过1亿吨货物通过白俄罗斯。过境量的增长支持了白俄罗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白俄罗斯交通运输产业已占GDP的6%)。基于目前的贸易量增长态势,以及白俄罗斯对运输和制造业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白俄罗斯已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针对“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梳理了“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白俄罗斯在物流领域的合作,总结了中欧班列和白俄罗斯的关系以及白俄罗斯物流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并运用OLS regression模型进行回归,进一步分析了“一带一路”政策对白俄罗斯物流管理水平、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流量和流向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主题与当下时代发展特征紧密相连,且采用了最新的经济数据,使研究结论尽可能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论文结论为白俄罗斯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货物运输量的增加和货物过境运输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建议,既可以为中国和白俄罗斯的交通部、贸易部、国家投资政策部门,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提供参考,也可以为白俄罗斯企业或外国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建议。

黄络萍[3](2017)在《基于GIS平台的成都市工业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市空气污染问题越发凸显,本研究以2013年为基准年,以成都市下辖的20个区县为研究区域,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占各地区排放总量85%以上的1000家涉及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现场入户调查以及利用排污申报年报、排污申报季报和环境统计年报等资料,收集了各工业企业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运用较为广泛的排放系数法,排放系数则利用国家环保部编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测算了成都市工业源VOCs的排放量。同时构建了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4级排放源分类系统,将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源分类系统分为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化石燃料燃烧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计算各排放源的排放量,分析各排放源的主要行业构成、主要贡献源行业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运用GIS工具,构建成都市1km×1km空间网格系统和成都市各区县的空间网格系统,分析了工业源、溶剂使用源、工艺过程源和固定燃烧源的VOCs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选取重点排放行业的12家企业进行实测,获得这些企业排放的VOCs的主要成分和排放浓度,分析行业间VOCs组成成分的差异性,以及同行业不同企业的VOCs组成成分的差异性及原因,并通过计算获得5个行业的成都市本地排放系数。通过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2013年成都市工业源VOCs的排放总量为5.77× 107kg,其中,溶剂使用源的排放量为3.09×107kg,工艺过程源的排放量为2.35×107kg,化石燃料燃烧源的排放量为0.21 × 107kg,生物质燃烧源排放量为0.12× 107kg。(2)从排放贡献率上看,溶剂使用源和工艺过程源为主要排放源,排放贡献率分别占53.55%、40.73%。其中涂料生产、汽车喷涂、设备制造和家具制造为溶剂使用源的主要排放行业,而工艺过程的排放量则主要来源于化工、玻璃、水泥行业。(3)从工业源VOCs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排放量较大的地区多分布在成都市的二、三圈层的各区市县,VOCs排放量大于1000×103kg的网格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郫县、温江区、崇州市、双流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等县市区。(4)从溶剂使用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龙泉驿区是最主要的排放源,排放贡献率高达73.45%,主要来源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其次是郫县和大邑县,贡献率分别为7.37%和6.13%。从工艺过程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青白江区是最主要的贡献源,排放贡献率占19.67%,主要来源于钢铁和化工产业。双流县、都江堰市、温江区和彭州市次之。从化石燃料燃烧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彭州市和金堂县是最主要的贡献源,排放贡献率分别占23.87%和22.26%。彭州市的排放量主要来源于水泥行业中燃煤的使用,金堂县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厂。青白江区、金牛区、都江堰市次之。从生物质燃烧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上看,双流县是最主要的贡献源,排放贡献率占74.75%,主要来源为环保发电行业。崇州市和邛崃市次之。(5)从实测数据分析来看,芳香烃和含氧VOCs是成都市工业源重点行业VOCs排放的主要成分,不同行业的特征VOCs组分各有不同。大气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物种大部分为芳香烃。成都市家具制造行业VOCs排放系数为0.61kg/件,汽车喷涂行业VOCs排放系数为3.1kg/辆,制鞋行业VOCs排放系数为4.04g/双,印刷行业VOCs排放系数为34.7g/kg油墨,人造板生产行业VOCs排放系数为3.67g/m3人造板。

周欣[4](2016)在《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设计具有典型的二元性。一方面,它是西方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共同催生的产物,设计有助于产品赢得利润,这使它染上了功利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它又携带着源自启蒙运动的崇高“基因”,对平等、民主等价值的实现锲而不舍,致力于服务社会,表现出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注,这又是它超越性的所在。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才使得西方设计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气质。正因为如此,所以批评几乎总是伴随着设计而存在,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它们依次展开,具有逻辑上的轻重缓急。批评维度的扩展也显示出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表明了设计背后伦理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回归到整体当中,它也将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融合在一起。本课题包含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针对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正文下辖6章。第1章是对设计批评的历史进行追溯,以古希腊文明作为起点,对前工业文明时代比较重要的设计文化、物质文化进行梳理,从中呈现出设计批评的雏形。第2、3、4、5章则是以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批评发展做深入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将其中关键性的议题逐一呈现出来。而第6章则是针对设计批评的主体问题加以思考,阐述了在不同主体的参与之下,设计批评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元的特质。在这四个维度之下,将若干关键性的伦理议题逐一呈现出来,映射出西方设计发展的多元性、矛盾性。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本课题认为,现代设计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计批评才彰显出它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它也因此而逐渐从一种属于批评家圈子的人文思考活动,渐渐蜕变成为大众对自我权益进行合理的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自觉意识。

童建闽[5](2016)在《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外调探究》文中提出粮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皆给予密切关注。本文主要选取江西省在1949—1979年之间的粮食外调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以江西粮食外调的流向和数量为切入点,以1949—1979年江西粮食外调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线索,将这一时期江西粮食外调对全国的作用凸显出来,从而阐析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本文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概述了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生产状况与粮食征购。通过对这一时期江西粮食状况的介绍,得出江西的粮食产量在建国后曲折中增长,同时重点探讨了外调粮食的来源和国家如何向农民征购粮食。总体增长的粮食产量为粮食外调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前提条件,而外调的粮食需要多种方式向农民征购。第二章论述了新中国前30年江西外调的状况与社会动员。通过对这一时期江西粮食外调的特殊背景的论述,得出这一时期江西大力开展粮食外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粮食外调的社会动员的研究认识到发动社各阶层都积极投入到粮食的外调中来,加强对参与外调粮食的各阶层人员的宣传,是顺利进行粮食外调的有利保证。第三章详细论述了江西粮食外调的组织运输与管理。从外调粮食的品种、数量、流向、路线、运输方式、粮食装具和运输损耗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问题的研究可以阐析出江西在新中国前30年粮食外调的主要情况,可以全面地研究这一阶段江西粮食外调的具体问题,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评价江西粮食外调的贡献,从对于全国层面的贡献和对于粮食调入区的贡献来论述。同时也阐析江西粮食外调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影响,特别对于江西自身所带来的影响。

左言庆[6](2012)在《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以青岛工业园区为例》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依靠负债消费和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再工业化”浪潮重新涌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理论机制、测度与评价方法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内涵是区位要素集中布局、产业要素集群发展、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从空间经济理论看,园区的形成是要素集聚的要求。本文用集聚经济相关理论揭示园区发展的微观机制。提出了测度和分析园区要素集聚的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第一,对要素集中程度的度量,即从区域和产业角度衡量要素集聚的非均衡程度。通过园区产业集中度系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艾利逊—格雷瑟指数加以测度。第二,对要素集约利用程度的度量,即衡量生产要素在园区内的集约利用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企业、园区两个层面,要素密度、要素价格两个角度来反映。第三,对园区要素集聚的评价,即对园区之间要素集聚水平的比较。在定性分析方面,提出了包括经济、创新、土地、生态和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工业园区要素集聚分析框架(简称5A框架);在定量分析方面,建立了基于5A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国外和国内典型园区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着重以青岛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了要素集聚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园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了要素集中程度的测度,结果显示园区工业总产值集聚熵指数为3.31,单位土地产出熵指数为3.49,都小于不存在集聚的熵指数4.03,说明青岛工业园区存在要素集聚。再次,进行了要素集约利用的测度,结果显示集约利用系数为1.16,说明要素集约利用提高了16%的工业生产效率。接着,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要素集聚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工业园区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相比,集聚总体水平较低;在5A集聚指数中,生态集聚水平较好,管理集聚水平较差;占总数67.86%的园区是整体投入产出有效率的,但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较低问题。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青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优化布局方案。针对园区要素集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从政府管理层面和园区自身建设层面提出了促进园区要素集聚的对策。

张丛[7](2012)在《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商业服务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商业服务业的载体,不仅是满足居民购物和消费等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而且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立足于微观实体的视角,对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把握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不仅是城市商业发展需要面对的基本问题,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急需认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选取莱州市的城市中心区——老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其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展开对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研究,总结其分布特征和规律,并提出优化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绪论、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范围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另外,对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参考国内外的分类标准和研究从等级、规模、经营类型三个角度对商业服务设施分类,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章: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空间的形成。该部分分析了莱州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老城商业服务空间的发展演变,并从历史、人口、交通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商业空间形成的因素。第四、五、六章:从商业服务设施的等级类型、规模类型、经营类型三种不同的分类视角下,研究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微观实体的角度揭示城市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规律。第七章:在前文的基础上,从规模密度、空间形态、交通条件、环境设施等方面对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出优化策略。

朱玉荣[8](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趋势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它是各国通过单边、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等途径,根据互惠和互利安排,在国际贸易中逐步消除歧视性待遇、减低关税和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贸易自由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贸易自由化表现出开放性、中性化和政府干预弱化的特征。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也促使贸易自由化成为各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方向。转轨国家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也首先实施了贸易自由化的改革,主要手段为取消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放松对外贸易主体的限制,实施进出口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逐步放松进口限制,减低各种非关税壁垒,提高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程度。由于转轨方式不同,转轨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是不同的。俄罗斯等国采取激进改革措施,实行一步到位的完全贸易自由化,结果导致大量国家稀缺物资出口,科技秘密泄露,进口大幅增长,冲击国内产业,造成国内工厂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通货膨胀严重,产业结构恶化,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中国实行渐进式改革措施,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与贸易自由化是一个需要逐步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完全的贸易自由化需要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作为基础和条件,而转轨国家并不具备这一基础,因此,转轨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贸易自由化不仅会为转轨国家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还会冲击转轨国家国内产业,影响国内产业发展、就业水平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因此,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尤其重要。转轨国家政府应对贸易自由化有充分的研究和认识,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固守成规,要充分认识到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根据本国产业发展情况,逐步开放本国市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按照wTO允许的规则培育优势产业,转变观念,完善宏观调控手段,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纵观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改革与实践,转轨国家政府指导贸易自由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到麦金农的最优次序论。目前,转轨国家已经认识到贸易自由化的过程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并已采取了相关措施。但是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转轨国家还普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不完善,贸易战略不明确,贸易结构不合理,市场开放度不够,贸易竞争力低下等共性问题。本文将转轨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分析了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指出转轨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加强宏观调控,并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等方面具体提出转轨国家深化贸易自由化的路径与对策。全文共分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明选题的意义,概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基本框架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为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综论。对经济全球化理论、贸易自由化理论进行综述,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阐明贸易自由化的含义,分析贸易自由化的意义与成本,介绍贸易自由化的历史实践及其进展。指出贸易自由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转轨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应认清贸易自由化的含义、特征、意义及成本,逐步开放市场,注意贸易自由化的成本,及时规避风险。第三章研究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分析了转轨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的原因,指出转轨国家的贸易自由化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介绍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对其特点进行简单评述,并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对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成效进行分析。指出不同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成效存在很多不同,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需要国家高度重视。第四章分析了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对转轨国家进出口贸易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在经济转轨的特殊阶段,政府应充分重视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第五章从分析介绍转轨国家经济干预的理论与实践入手,指出转轨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必不可少的,并指出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应从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贸易发展战略、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本国贸易国际竞争力、转变职能,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考虑。第六章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转轨国家深化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措施。转轨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应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在国家对自由化进程宏观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在商品贸易方面,应调整贸易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市场多元化;在服务贸易方面,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高本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趋势下,转轨国家还应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加快贸易自由化改革。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并提出出口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及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指出,企业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应加强对各种贸易壁垒的研究,加快企业制度的完善,以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转轨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王德刚[9](2008)在《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动卫生装备作为实施战伤救治、完成卫勤保障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除机动性能、医疗功能、作业能力等战术技术指标应满足部队使用要求外,还应具备良好的舱室微环境。机动卫生装备多处于夏季、冬季的高温低温环境,热带潮湿、多微生物的环境,复杂的道路地形状况等野外恶劣条件下实施医疗救治作业,舱室微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作业效果和伤病员伤情的恢复。同时,近年来国际生化恐怖袭击及突发性重大化学事故、灾害疫情时有发生,机动卫生装备在医学救援过程必须能够保证舱室内人员的安全性要求,其舱室生化防护措施及防护指标也是舱室微环境的重要内容。为保证舱室微环境质量,机动卫生装备舱室通常应采取有效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振动控制乃至生化防护等措施,以调节舱室内环境参数、减少振动冲击影响、控制空气污染物浓度、防止有毒气体或气溶胶颗粒进入舱室,保证人员舒适性、安全性。本文在分析借鉴相关舱室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标准后,根据不同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分为热环境、振动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照明等其他物理环境以及极端生化环境五类,构建了舱室微环境指标体系,提出了各类微环境质量等级的指标限值和相应的测试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方法。本文重点研究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振动环境和极端生化环境的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并进行了生防急救车的试验研究,验证了所确立的指标限值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具体内容如下:(1)在热环境方面,运用环境医学和生理学知识分析了热环境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影响和人体的热舒适性机理,确定了影响舱室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揭示了人体热感觉与舱室热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分析各类舱室热环境标准和综合评价指标后,确立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的指标限值和测试评价方法。选取PMV综合评价指标开展了人体热舒适性的试验评价研究,验证了指标限值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炎热夏季车厢经空调降温30min和1h时,分别对人员的卧姿、坐姿、站姿各测点热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并进行加权处理,参考相关文献得出了人体代谢率和服装热阻,编写Matlab程序计算了各种姿态的PMV指标值,得出结论:在外界38.8℃环境条件下,经30min降温,车厢内温度到达28℃左右,卧姿伤病员的PMV值在-0.5+0.5的舒适性范围内,热舒适性较好,而医护人员和坐姿伤病员则感觉偏热;经1h降温,车厢内温度达到了25℃,医护人员和坐姿伤病员的PMV值在-0.5+0.5的舒适性范围内,医护人员的整体热舒适性较好,但PD指标表明其存在局部不舒适感,而卧姿伤病员则感觉偏凉。可以通过调节空调制冷档位、增加卧姿伤病员的服装热阻及改变送风口百叶方向来改善车厢内人员的热舒适性。(2)在振动环境方面,分析了人体振动特性和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卫生技术车辆内坐姿、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指标限值及相应的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在汽车试验场对急救车内坐姿、卧姿伤病员振动舒适性进行了道路试验,运用DASP振动分析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验证了指标限值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即急救车以40km/h的速度在沥青路上行驶时,坐姿振动的总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0.65 m/s2,在1.027m/s2的范围内;卧姿振动的两次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0.39 m/s2,在1.250 m/s2的范围内,人体振动舒适性良好。(3)在极端生化环境方面,介绍了生化威胁的特点、生化防护措施及防护指标要求,提出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生化防护的指标限值和测试方法。运用数值模拟结果,结合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舱室安全性的评价方法,对手术方舱人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当舱室外存在5mg/L的HCN毒剂时,舱室内人员整体安全性属于“较安全”级以上的概率为65.4%,而“危险”和“较危险”的概率仅为0.67%,舱室的生化防护效果满足要求。此外,在空气环境方面,本文通过对舱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的分析总结出CO、CO2、SO2、NO2、H2S、NH3、CH2O、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可吸入颗粒物、微生物等常见空气组分,分析了各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参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内空气组分浓度的指标限值,并结合热环境的研究内容确定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通风量的指标限值和测试方法,针对医疗舱室特点确定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洁净度等级。引入空气品质(IQA)的概念,介绍了客观评价、主观评价、综合评价中有代表性的方法,特别是指数评价和PDA评价指标。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污染源的强度,提出了控制舱室空气质量的措施。在噪声、照明、电磁辐射等其他环境方面,介绍了噪声、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危害,强调了舒适光照条件的重要性。在参考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内噪声、照度、电磁辐射的指标限值,介绍了相关的测试评价方法,特别是等效连续声级和烦恼指数等噪声评价指标。本文的研究成果被国家军用标准《野战卫生舱室微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所采用。

凌丹[10](2005)在《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后期以来,以生产、贸易、投资越来越自由的全球性流动为代表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与特定的地理边境及民族(或居民)利益息息相关的地域性发展为特征的本土化(localization),这两大力量支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正重新塑造着整个世界。 制造业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生产活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缩影。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被誉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中心”的国家——英国、美国和日本,均是因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在当今世界上,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因素。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约有1/4的人口从事各种形式的制造活动,约有70%~80%的物质财富由制造业创造。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今世界制造业所进行的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正是经济全球化的缩影。另一方面,生产活动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均衡,而是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即便在一国之内,不同区域之间也常常是繁荣与衰退并存,发展与停滞同在。一些区域往往因特定产业的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所形成的本土化的产业氛围,以及创新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其他区域难模仿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成为快速成长的成功区域。各国正是依靠这些植根于本土的区域产业群体去参与全球竞争的。也正是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不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的态势,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而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论渊源、内涵界定、发展过程和某些方面的策略研究上得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但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互动的强劲趋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总的来说,关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还处在百家争鸣的状态,相关观点还未取得广泛认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十分欠缺。人们需要深入揭示及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全球化与本土化为何及如何关联互动?其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全球化背景下应形成什么样的产业空间分布结构与组织模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如何建立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战略与政府政策的新视角?等等。而上述问题的提出,正为本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锲机与理论开拓空间。 本论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全球在地化等学科理论,探讨了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联机理,运行机制,战略模式和制度环境;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论文通过上述研究,试图建立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论框

二、轮胎汽车的“鞋”(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轮胎汽车的“鞋”(1)(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可持续发展
        1.3.2 物质流分析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可持续发展及物质代谢理论介绍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物质代谢理论
    2.2 物质流分析方法介绍
        2.2.1 物质流核算基本思想
        2.2.2 区域物质流核算方法
    2.3 STIRPAT模型介绍
        2.3.1 IPAT模型
        2.3.2 STIRPAT模型
3 重庆市物质流核算与分析
    3.1 重庆市现实基础
    3.2 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3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4 物质流核算
        3.4.1 区域资源开采
        3.4.2 区域过程排放
        3.4.3 调入调出
        3.4.4 隐藏流
        3.4.5 气体平衡
    3.5 结果分析
        3.5.1 输入端物质流分析
        3.5.2 输出端物质流分析
        3.5.3 消耗项与平衡项分析
        3.5.4 效率与强度分析
        3.5.5 综合指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STIRPAT模型构建
        4.1.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4.1.2 数据来源与数据检验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岭回归
        4.2.2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白俄罗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1.1.2 白俄罗斯未来会吸引大量外国公司前来建厂
        1.1.3 白俄罗斯高度重视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一带一路相关研究
    2.2 跨境物流理论研究
    2.3 物流影响因素研究
    2.4 一带一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研究
3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管理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人才的影响
    3.3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信息化的影响
    3.4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通关效率的影响
    3.5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效率的影响
    3.6 小结
4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设施设备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基础设施的影响
    4.3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装备的影响
    4.4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技术的影响
    4.5 小结
5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5.1 引言
    5.2 白俄罗斯的物流运输品类介绍
    5.3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总量的影响
    5.4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铁路货运量的影响
    5.5 “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铁路货运量的影响
    5.6 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GIS平台的成都市工业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编制研究方法
    2.1 研究年份和区域
    2.2 研究对象
    2.3 VOCs排放源分类
    2.4 排放源活动水平确定
        2.4.1 溶剂使用源
        2.4.2 工艺过程源
        2.4.3 固定燃烧源
    2.5 排放因子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及行业排放特征
    3.1 成都市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
        3.1.1 企业分布情况
        3.1.2 各区县排放量情况
    3.2 溶剂使用源
    3.3 工艺过程源
    3.4 化石燃料燃烧源
    3.5 生物质燃烧源
    3.6 不确定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工业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
    4.1 成都市VOCs排放空间分布特征
    4.2 溶剂使用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
    4.3 工艺过程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
    4.4 化石燃料燃烧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
    4.5 生物质燃烧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VOCs排放因子实测和化学反应活性研究
    5.1 采样和分析
        5.1.1 采样方案
        5.1.2 分析方法
    5.2 VOCs物种的主要化学成分
        5.2.1 VOCs的基本化学组分
        5.2.2 VOCs的特征化学组分
    5.3 VOCs物种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5.4 VOCs排放系数估算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个人在学期间参与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4)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路径
第一章 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伦理的价值:造物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伦理价值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 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 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 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最高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伦理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 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 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 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 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 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 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 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 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 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 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 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伦理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 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 设计批评与大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外调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一)粮食问题研究
        (二)粮食安全问题
        (三)建国以来全国粮食调运
        (四)江西粮食外调问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计量分析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生产状况与粮食的征购
    第一节 江西粮食生产状况
    第二节 粮食的征购与外调粮的来源
        一、公粮征收
        二、余粮征购
        三、外调粮食的来源
第二章 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外调的状况与社会动员
    第一节 粮食外调的状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66)
        三、集体经济巩固发展时期(1966—1978)
    第二节 江西粮食外调的的社会动员
        一、调运机构的设立
        二、调运政策制定和贯彻
        三、粮食外调中的群众动员
第三章 江西粮食外调的组织运输与管理
    第一节 江西粮食外调的品种与数量
        一、外调粮食的品种
        二、粮食外调的数量
    第二节 江西外调粮食的流向与路线
        一、粮食外调的流向
        二、粮食外调的路线
    第三节 外调粮食的运输方式
        一、人畜力运输
        二、车辆运输
        三、船舶运输
    第四节 外调粮食的装具与损耗
        一、装具的库存与调拨管理
        二、外调粮食的损耗
        三、外调粮食运输的事故与安全保卫
第四章 江西粮食外调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节 江西省粮食外调的贡献
        一、从历代国家领导的评价中看江西粮食外调的贡献
        二、从外调粮食的数量和进度来看江西粮食外调的贡献
    第二节 江西粮食外调的影响
        一、对调入地的影响
        二、对江西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6)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以青岛工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园区集聚发展基础研究
        1.3.2 园区要素集聚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工业园区的概念
        2.1.2 要素集聚的概念
    2.2 基本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工业区位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技术创新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理论
        2.2.6 多元参与管理理论
    2.3 园区要素集聚的理论分析
        2.3.1 要素集聚的空间经济理论分析
        2.3.2 要素集聚的微观基础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测度与评价方法
    3.1 园区要素集中程度的测度
        3.1.1 园区产业集中度系数
        3.1.2 园区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
        3.1.3 园区熵指数
        3.1.4 园区空间基尼系数
        3.1.5 园区艾利逊—格雷瑟指数
    3.2 园区要素集约利用程度的测度
        3.2.1 企业层面的测度
        3.2.2 园区层面的测度
        3.2.3 经济密度视角下的测度
        3.2.4 要素价格视角下的测度
    3.3 园区要素集聚的 5A 分析框架
        3.3.1 经济集聚(Agglomeration of economy)
        3.3.2 创新集聚(Agglomeration of innovation)
        3.3.3 土地集聚(Agglomeration of land use)
        3.3.4 生态集聚(Agglomerat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3.3.5 服务集聚(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3.4 园区要素集聚的评价
        3.4.1 评价指标
        3.4.2 评价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工业园区发展实践
    4.1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实践
        4.1.1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4.1.2 硅谷科技园
        4.1.3 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
        4.1.4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
        4.1.5 裕廊工业园
        4.1.6 新竹科学工业园
    4.2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实践
        4.2.1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4.2.2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4.2.3 中关村科技园区
        4.2.4 苏州工业园区
        4.2.5 上海化学工业区
        4.2.6 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
        4.2.7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青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研究
    5.1 青岛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5.1.1 园区发展概况
        5.1.2 园区发展的作用
        5.1.3 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青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测度
        5.2.1 要素集中程度测度
        5.2.2 要素集约利用的测度
    5.3 青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评价
        5.3.1 层次分析评价
        5.3.2 数据包络有效性评价
    5.4 青岛工业园区布局优化
        5.4.1 园区战略优化
        5.4.2 园区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促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对策
    6.1 政府管理措施
        6.1.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园区管理体系
        6.1.2 统筹园区土地管理
        6.1.3 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
        6.1.4 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
        6.1.5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
        6.1.6 加大园区配套设施投资力度
        6.1.7 做好园区建设宣传
    6.2 园区自身建设
        6.2.1 基础设施
        6.2.2 园区详细规划
        6.2.3 环境保护
        6.2.4 园区服务
        6.2.5 园区精神
    6.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7)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商业服务设施类型划分
        2.2.1 商业服务设施等级分类
        2.2.2 商业服务设施规模分类
        2.2.3 商业服务设施经营类型分类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空间的形成
    3.1 莱州市概况
    3.2 莱州市城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演变
    3.3 老城商业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
        3.3.1 历史格局
        3.3.2 人口分布
        3.3.3 可达性
    3.4 小结
第四章 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等级类型的分布特征
    4.1 研究区域的提取
    4.2 研究指标选取和分析方法应用
    4.3 商业区等级划分
    4.4 商业区等级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4.4.1 城市级商业区空间分布特征
        4.4.2 社区级商业区空间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老城商业服务设施规模分布特征
    5.1 老城商业服务设施总体规模分布特征
        5.1.1 零售商业设施规模不足
        5.1.2 社区商业中心空间分布不均衡
    5.2 城市级商业区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5.2.1 商业区设施规模及其构成的类型差异特征
        5.2.2 商业服务设施规模分布的道路等级指向性特征
        5.2.3 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类型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
    5.3 社区级商业区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5.3.1 社区商业中心经营类型构成特征
        5.3.2 社区商业中心商业服务设施规模类型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经营类型的分布特征
    6.1 商业服务设施分区聚集特征
        6.1.1 研究方法
        6.1.2 定量分析
    6.2 专业性商业区空间分布特征
        6.2.1 区位特征
        6.2.2 内部空间结构特征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莱州老城商业服务业布局优化策略
        7.1.1 规模密度的优化
        7.1.2 空间形态的优化
        7.1.3 交通条件的优化
        7.1.4 环境设施的优化
    7.2 主要结论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综论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经济全球化理论
        2.1.2 贸易自由化理论
    2.2 贸易自由化的含义及特征
        2.2.1 贸易自由化的含义
        2.2.2 贸易自由化的特征
        2.2.3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政策中性化
        2.2.4 贸易自由化的衡量依据
    2.3 贸易自由化的意义与成本
        2.3.1 贸易自由化的意义
        2.3.2 贸易自由化的成本
        2.3.3 关于贸易自由化的争议
    2.4 贸易自由化的历史实践及其进展
        2.4.1 贸易自由化的历史实践
        2.4.2 贸易自由化的进展
    2.5 小结
3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转轨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3.1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原因
        3.1.1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外因
        3.1.2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内因
    3.2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2.1 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
        3.2.2 俄罗斯贸易自由化进程
    3.3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的成效分析
        3.3.1 中国贸易自由化的成效分析
        4.3.2 俄罗斯贸易自由化的成效
    3.4 转轨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1 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2 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5 小结
4 贸易自由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4.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4.1.1 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
        4.1.2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4.2 对外贸易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
        4.2.1 贸易安全的含义
        4.2.2 贸易自由化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途径
    4.3 转轨国家出口贸易与国家经济安全
        4.3.1 出口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4.3.2 转轨国家出口贸易与国家经济安全
    4.4 转轨国家进口贸易与国家经济安全
        4.4.1 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
        4.4.2 中国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
        4.4.3 俄罗斯进口与国家经济安全
    4.5 小结
5 贸易自由化与宏观调控
    5.1 转轨国家经济干预的理论与实践
        5.1.1 转轨国家经济干预理论
        5.1.2 转轨国家经济干预的实践
    5.2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与政府宏观调控
        5.2.1 贸易自由化与宏观调控
        5.2.2 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5.2.3 中国贸易自由化与政府调控
        5.2.4 俄罗斯贸易自由化与政府调控
    5.3 小结
6 转轨国家深化贸易自由化的路径
    6.1 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6.1.1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
        6.1.2 俄罗斯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
    6.2 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
        6.2.1 中国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
        6.2.2 俄罗斯进口贸易结构的调整
    6.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开放市场
        6.3.1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6.3.2 俄罗斯服务贸易的发展
    6.4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发展
        6.4.1 转轨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6.4.2 转轨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6.4.3 转轨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
        6.4.4 转轨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6.5 小结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总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机动卫生装备
        1.1.2 舱室微环境
    1.2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
    1.3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指标体系
    1.4 舱室微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热环境
        1.4.2 振动环境
        1.4.3 空气环境
        1.4.4 噪声和光照环境
        1.4.5 电磁辐射环境
        1.4.6 极端生化环境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环境
    2.1 引言
    2.2 人体体温特征
        2.2.1 人体的产热过程
        2.2.2 人体的散热过程
        2.2.3 体温生理指标及测定
    2.3 人体的热舒适状态
        2.3.1 热舒适的定义
        2.3.2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
    2.4 舱室热环境影响因素
        2.4.1 空气温度
        2.4.2 空气相对湿度
        2.4.3 空气流速
        2.4.4 平均辐射温度
        2.4.5 新陈代谢率
        2.4.6 服装热阻
        2.4.7 其他因素
        2.4.8 通风量与换气量
    2.5 舱室热环境参数相关标准
    2.6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质量要求(指标限值)
    2.7 热环境参数测试仪器
        2.7.1 空气温度计
        2.7.2 空气流速测量仪
        2.7.3 相对湿度测量仪
        2.7.4 平均辐射温度测量仪
        2.7.5 多功能测试仪器
    2.8 舱室热感觉综合评价指标
        2.8.1 PMV-PPD指标
        2.8.2 有效温度
        2.8.3 当量温度t_(eq)
        2.8.4 过渡活动状态的热舒适指标RWI和HDR
    2.9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性试验评价研究
        2.9.1 试验对象
        2.9.2 试验条件
        2.9.3 试验仪器
        2.9.4 测试部位
        2.9.5 测试结果
        2.9.6 环境参数的加权平均
        2.9.7 PMV指标的计算公式
        2.9.8 人体相关参数的确定
        2.9.9 其他参数的确定
        2.9.10 PMV值计算结果
        2.9.11 人体热舒适性评价分析
        2.9.12 冬季热舒适性的预测分析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环境
    3.1 引言
    3.2 振动舒适性理论
    3.3 人体振动特性
        3.3.1 人体轴坐标系
        3.3.2 人体振动的物理参数
    3.4 人体振动舒适性指标相关标准
    3.5 机动卫生装备乘坐(卧)振动舒适性质量要求(指标限值)
        3.5.1 指标限值
        3.5.2 非B级路面坐姿振动的换算方法
        3.5.3 仪器设备振动要求
    3.6 坐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3.6.1 一次计权公式
        3.6.2 总计权加速度公式
        3.6.3 坐姿舒适性评价
    3.7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
        3.7.1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研究概况
        3.7.2 卧姿人体振动舒适性评价
    3.8 机动卫生装备乘坐(卧)振动舒适性试验评价研究
        3.8.1 试验设备
        3.8.2 试验道路
        3.8.3 试验条件
        3.8.4 试验方法
        3.8.5 试验数据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环境
    4.1 引言
    4.2 舱室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4.2.1 舱室内人员活动
        4.2.2 材料和设施
        4.2.3 生物性污染
        4.2.4 舱室外大气污染
        4.2.5 非常规舱室的污染
    4.3 各种空气组分及对人体的影响
        4.3.1 一氧化碳(CO)
        4.3.2 二氧化碳(CO_2)
        4.3.3 二氧化硫(SO_2)
        4.3.4 二氧化氮(NO_2)
        4.3.5 硫化氢(H_2S)
        4.3.6 甲醛(CH_2O)
        4.3.7 氨(NH_3)
        4.3.8 苯
        4.3.9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
        4.3.10 可吸入颗粒物
        4.3.11 微生物
    4.4 通风量
    4.5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4.5.1 空气组分
        4.5.2 菌落数
        4.5.3 洁净度
        4.5.4 通风量
    4.6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空气环境指标限值
        4.6.1 空气组分
        4.6.2 洁净度与可吸入颗粒物
        4.6.3 菌落数
        4.6.4 通风量
    4.7 几种常见污染物的测试方法
        4.7.1 空气污染物的采样
        4.7.2 气态有机物的测定
        4.7.3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
        4.7.4 菌落数的测定
        4.7.5 通风量的测定
        4.7.6 新风量与换气效率的测定
    4.8 舱室空气质量的评价方法
        4.8.1 客观评价
        4.8.2 主观评价
        4.8.3 综合评价
    4.9 舱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其他环境
    5.1 引言
    5.2 噪声
        5.2.1 噪声的危害
        5.2.2 噪声的来源
        5.2.3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5.2.4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噪声指标限值
        5.2.5 评价与测试方法
    5.3 照明
        5.3.1 照明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5.3.2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5.3.3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光照度指标限值
        5.3.4 测试评价方法
    5.4 电磁辐射
        5.4.1 电磁辐射的危害
        5.4.2 电磁辐射的来源
        5.4.3 相关标准的指标限值
        5.4.4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电磁辐射环境指标限值
        5.4.5 测试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端生化环境
    6.1 引言
    6.2 生化威胁
    6.3 防护措施
    6.4 防护指标
        6.4.1 国外相关防护指标
        6.4.2 国内相关防护指标
    6.5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生化防护指标限值
        6.5.1 基本要求
        6.5.2 生物防护指标
        6.5.3 化学防护指标
    6.6 生化防护测试方法
        6.6.1 超压防护
        6.6.2 负压防护
    6.7 机动卫生装备舱室生化防护安全性评价
        6.7.1 评价方法
        6.7.2 评价对象
        6.7.3 人员安全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论文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作者简历
致谢

(10)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全球化的内涵
        1.2.2 关于本土化的内涵
        1.2.3 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研究
        1.2.4 相关学科对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
        1.2.5 关于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研究
        1.2.6 简短小结
    1.3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2章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经济学——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
        2.1.1 产业及其分类
        2.1.2 产业经济学的兴起
        2.1.3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制造业的发展
        2.1.4 产业组织理论
    2.2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制造业全球化、本土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理论(Ricardian模型)
        2.2.2 要素禀赋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
        2.2.3 新贸易理论(Helpman-Krugman模型)
        2.2.4 国际贸易理论对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导向
    2.3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制造企业全球化本土化的理论基础
        2.3.1 资本跨国流动的一般理论模型
        2.3.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3.3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理论
    2.4 在地全球化理论——制造业提升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
        2.4.1 产业集群理论(新产业区理论)
        2.4.2 在地调节理论(local regulationtheory)
    2.5 全球在地化理论
        2.5.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5.2 跨国社会网络理论
    2.6 新经济社会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业的发展及其全球化与本土化
    3.1 制造业的内涵及地位作用
        3.1.1 制造业的定义及分类
        3.1.2 制造业的特征
        3.1.3 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
        3.1.4 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3.2 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2.1 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状况
        3.2.2 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
        3.2.3 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3.3 制造业全球化、本土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3.3.1 制造业全球化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3.3.2 制造业本土化的内涵与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造业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基本原理
    4.1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内涵与基本特点
        4.1.1 关联的内涵
        4.1.2 关联的基本特点
    4.2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客观环境
        4.2.1 制造业跨国转移加速的趋势
        4.2.2 技术进步和传统制造业模式的改变
        4.2.3 社会文化多重时空层叠整合
    4.3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基础条件与约束因素
        4.3.1 关联的基本条件
        4.3.2 关联的约束因素
    4.4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驱动机制与路径
        4.4.1 利益扩张机制
        4.4.2 产业链接机制
        4.4.3 组织联系机制
        4.4.4 文化融合机制
    4.5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的支配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4.5.1 生产者驱动的商品链
        4.5.2 买方驱动的商品链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影响的评价
    5.1 关联影响评价的内容
    5.2 关联评价的指标
        5.2.1 评价联系规模深度和发展速度的指标
        5.2.2 评价本土制造业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绩效的指标
        5.2.3 反映本土制造业空间整合及其演变的指标
    5.3 全球化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关联实证研究
        5.3.1 中国制造业与全球制造业发展联系的变化
        5.3.2 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的绩效
        5.3.3 全球化下中国制造业的空间整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中国制造业战略重点与政府行为
    6.1 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逻辑思考
    6.2 基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制造业发展战略
        6.2.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2.2 基本原则
        6.2.3 战略重点
    6.3 政府行为及政策支撑体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轮胎汽车的“鞋”(1)(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物质流分析的重庆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紫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2]“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物流发展的影响研究[D]. Mikita Kryvasheyeu.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基于GIS平台的成都市工业源VOCs空间分布特征[D]. 黄络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4]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D]. 周欣. 苏州大学, 2016(03)
  • [5]新中国前30年江西粮食外调探究[D]. 童建闽.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6]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以青岛工业园区为例[D]. 左言庆.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7]莱州市老城商业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研究[D]. 张丛. 山东建筑大学, 2012(09)
  •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 ——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D]. 朱玉荣.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7)
  • [9]机动卫生装备舱室微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研究[D]. 王德刚.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10]制造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关联机理研究[D]. 凌丹. 武汉理工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轮胎车“鞋” (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