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性

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性

一、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论文文献综述)

宋美霞[1](2021)在《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这一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服务”和“融合”,“融合”是“服务”的前提,通过最大程度地融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才能推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和权利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教育资源融合的视角,尝试提出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构想,从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出发探讨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提出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相关概念界定。大学教育指高等教育中由大学实施的教育,是层次较高的教育。社区教育指在社区这一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开发、利用各种社区的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旨在促进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并促进社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社区性教育综合活动。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指在教育资源层面的共享与融合。第二,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是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大学教育的公共性、社会性和有限性要求其融入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非正规化、非专业化和有限性要求其融入大学教育。第三,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地区间的人口差异、欠缺的制度支持、分散的管理机构、低水平互动的参与主体是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外部因素;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内部因素。第四,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原则。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应坚持平等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互补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和反馈性原则,这些原则的贯彻落实有助于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尽快实现。第五,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包括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共享性的物力资源、对接式的课程资源、开放化的信息资源和先进性的文化资源。第六,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应统一教育理念,树立终身、人本和全纳的教育观;衔接教育内容,统一设计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共享教育资源,构建“资源整合,双向开放”的资源共享体系;建设教师队伍,打造大学与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师资队伍;认定学习成果,建立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立体化多向联通的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政策法规。

陈元元[2](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李建楠[3](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其实一直为党、国家和教育界所关注,并且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策的实施尚未完全改变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尚未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一些教育场合,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这也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则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的。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基础,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并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采纳中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思想,不断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演变历程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厘清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变化,这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应加以考量,这样从整体上以历史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步伐。围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本研究在论证中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其一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通过古今中外对二者的认识做综合分析和界定;其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形态变化、劳动范围扩展,阐明影响劳动教育相关主要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三是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和耕读教育理念,并对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探析,通过对该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从确立到探索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探索的梳理,从劳动教育目的和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塑与革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在发展中添加了“技术”的元素,无论是从劳动素养还是综合实践出发,这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开始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和创新动力,在劳动教育思想中强调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人才创新能力,这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破解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同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不同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指出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在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握理论实际相结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拓展实践平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更好发挥作用。

赵捷[4](2021)在《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文中提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投入终身学习中才能在信息更新加快、科技发展迅速、网络互联互通的时代实现个人的生存和不断的发展。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引领者,更需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本研究选取太原市R区三所小学的部分教师作为调查样本,将问卷法和访谈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状开展实证调查,了解目前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找寻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究造成问题的原因,为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具体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的变化的必然要求。可行性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第二,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培养的现状调查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二是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三是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四是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五是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六是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第三,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二是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三是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四是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五是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第四,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二是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三是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四是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五是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六是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第五,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二是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三是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陈思文[5](2021)在《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在不断进步,全民终身学习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走到今天,其目标早已不是对学习者进行最基础性的教育,未来的教育要满足学习者生命全过程的学习需求,帮助学习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在未来随着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教育理念将发生更多的转变,需要满足人一生的发展需求。未来的学校也不是当今这样传统的、物理的学习空间,而是超越了物理界限,将家庭和社区包含在一个超越学校围墙的连续体中。在以后,提升自身学历以便更好就业的学习目的不再是主流,很多人学习的目的将变为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学习不再是一个主要用于就业的手段,而发展成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提高自身素养为目的去进行的活动。本文将面向未来的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需求趋势分为三大方面:即正规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以及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的需求。本文对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需求进行了预测,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三大部分展开了论述。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课程研发实施制度、教学实施制度、科研学习实施制度以及技能培养学习实施制度。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家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社会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社区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继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老年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以及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包含健全服务于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建立网络智能媒体学习实施制度、建立纸媒与“互联网+”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以及完善科普场馆教育职能的学习实施制度。本研究有助于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面向未来全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建议。

任杨阳[6](2021)在《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们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正在深刻变革着社会。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的时代,学习实施机构也必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终身学习贯穿人的一生,要想在全社会形成“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的全民终身学习风尚,必须依托学习实施机构的转型发展,走出一条具备个性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改革转型之路。创造终生学习的教育生态,是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带给教育人的使命。因此本研究以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为主题,为未来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基于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需求预测,从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三大部分展开了论述。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课程研发推广学习实施机构、科研实施机构、教学研究实施机构以及技能学习实施机构。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包含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从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和科普场馆三方面进行论述。

陆露[7](2021)在《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逢贤(1928-2013),辽宁省大连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德育专家、知名学者。任何教育思想的生成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现实性,有其深刻的生成基质和复杂影响因素,探究王逢贤教育学思想,不仅要探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同时也要对思想产生的机理加以深入阐析,以达到最终揭示思想者思想形成的辩证之路。将微观史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对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研究中,探究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经历的特殊阶段,探查王逢贤在不断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中,其思想嬗变的历程。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何以为优质教育之思再到如何使之落地为优质之教,也是教育本质与规律所应呈现的具体形式。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话语一旦形成,它就为分析提供了一个领域,而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自我认识的一个中心部分。话语在一种持续界面中相互交叉和关联。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其思想演进的历史顺序进行系统分析,概括总结其教育观点的精髓所在,实际是一种挖掘知识的深层、对现行知识做进一步解构的思想史方法。思想体系的构成与思想本身一样具有双重性,将本研究做微观史学审视,将隐匿于王逢贤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中,与其思想变化发生链接的具体事件与经验描述出来,寻踪觅迹,呈现出他的教育思想的聚成事实,为我国教育学思想史谱系建构添枝增叶,丰富、充盈、拓展宏大历史叙事的整体理论框架和综合研究。王逢贤的忧思是科学地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积极、乐观、理性的教育理论思维活动,在此种思维活动的导向下,创生出与之契合的规范教育则是一种必然。在科学的教育学思想指导下的规范教育的表达和生成,应该可以回答最令人满意的教、最好的教育这一重要议题。王逢贤规定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简称“优教”。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学可能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经济、心理等诸多学科要素,由此造成教育学沦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的边界”亦变得很模糊。很少有一门科学如教育学这般有着模糊的面影,这是科学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在于含混模糊的学科边界对其论哉的清晰性乃至知识有效性的消极影响,教育学模糊的学科边界直接对其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批判力产生严峻的质疑和巨大的挑战。教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上面临的质疑和巨大挑战,并不能成为阻碍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教育学者们停滞不前的借口,可能也正是因为赫尔巴特未尽之事,为广大教育学研究者们留下无数思考和研摩的空间,王逢贤就是众多学者们之一,对教育学本质规律探寻和追求成为他教育学研究的动力与燃点。本研究利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整体展示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阶段发展脉络下得以最终呈现。个人思想形成必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这是思想源流,也是思想得以形成的条件背景,更是个人与社会权力分配博弈的结果,其思想的形成必然体现了思想者的话语权,也是其思想在话语权实践中所处地位的表现。教育思想形成于教育思想者头脑中的认知世界,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外部世界的摄入,并着落于教育思想者所专注的个人事业上,通过对个人从事的事业的认知加工,以个人思想形式内在的生成,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前瞻性、继承性等特征。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复杂的,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都有其来源的客观性和形成的主观性。王逢贤的教育思想诞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生成于曲折多舛的个人经历与源流多重的文化思想交互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但却始终坚守着同一的教育信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教育经验的审视、可以揭示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存在,使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是王逢贤终其一生所执着的思与教的思想嬗变之过程。关于教育的探讨中,已经涉及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定义、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教育与人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如何为优教之思再到何以使之落地为教的不懈探索。王逢贤对于教育原理的重审,主要是辨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王逢贤的观点是要在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在教育目的的定位上,王逢贤认为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目的不二之选,对于如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王逢贤认为必须要摒弃异化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复归,认知自我使人之为人成为可能,最后在社会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因此,王逢贤认为教育的实践取向必须指向如何实现为社会服务,否则教育必然会脱离教育的本体追求,而出现异化的趋向,在这一维度上,王逢贤认为,应该以教育的超前性面向社会未来,以教育的前提性推动社会实践,以教育的现代性驱动社会发展,以教育的本体性抵制社会异化。教育的任务是对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此,道德教育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选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取向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整体的系统性,应该从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从西方接受了很多的思想,但是本土化研究取向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做到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教育研究本土化是一个认识过程。中国教育理论体系必然是以国家发展需要、政治需求为导向的政治话语权力主导下,同时受国外教育领域话语实践、学术态势和社会发展等的学科话语权力参与构建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话语权力和学者话语权力共同主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表征与特质,其鲜明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即政治话语实践在先,学者话语实践在后的,凸显中国特色的理论生成并指导实践的基本逻辑。王逢贤毕生挚爱研究的事业所体现的必然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成为有特色的、质量高的,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展的优质教育。基于这一着眼点,王逢贤的教育学思想都围绕如何实现教育发展、教育先行、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指明中国教育现在的实践取向和未来的目标指向,这包括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根基,内容包括运用马克思人的学说,扩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教育研究必须坚守本土意识,内容包括让社会为教育做后勤,坚守教育的本真角色,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性。教育研究必须直面规律的复杂性,内容包括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问题基点,内容包括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先进性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否则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具有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王逢贤有着中国传统教师最典型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位教师的风骨、风范、品格与情怀。如果不能体悟、通感他的教育学思想,便无法知晓新中国教育理论从无到有,在荆棘中跋涉的探索历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当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未来去向与实践向度。这些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形成的过程都是后辈学子需要认真挖掘的宝藏,思想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受洗礼者变得睿智,而感悟思想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研学之路上懂得如何精进学识,达到提升思想高度的目的。任何一位教育学者都会有一探教育规律的内在动因,这是一位有着思想意识和职业追求的教育思想者潜在的驱动力。再审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与思想风格,王逢贤不仅是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教育家,也是始终走在中国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拓荒者与探索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老一辈教育家光辉形象的延伸和价值的延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镜鉴,是为教育现代化探索合理化,科学化路径的最好手段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张娟[8](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唐姝敏[9](2020)在《“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也随之产生了极大的变化。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当今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互联网+”的形态,网络化已经基本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教育环境也在随之变化。教育行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在不断对教学手段及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特别是终身教育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当然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教学及管理模式已经初见雏形,各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也在逐步实现网络教学,建设搭建了各自的网络化教学管理平台。然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学员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利用率低下;第二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无论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还是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上都未能跟上网络教学改革的进程;第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都为“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的建设带来阻碍,也亟需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中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终身教育理论、资源共享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等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网络化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并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案例,研究分析其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中应用投入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建设情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明确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网络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学质量、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及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质三个方面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提出思路建议,以期对“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为今后建设“互联网+教育”教学大平台提供基础,为改革进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社会认可度的提升提供帮助。

王哲[10](2020)在《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洛斯·阿尔贝托·托雷斯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会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本文主要研究托雷斯的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应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了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的思想影响因素、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要观点、思想评价和影响启示等。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为研究成人教育的发展变化,托雷斯站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新的社会文明危机,重新解释了终身学习的概念,对成人教育的学习模式、政策制定模式、变革性作用进行研究,并对以工具理性为指导思想的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批判。托雷斯根据发展战略与政治参与策略的不同,将成人教育政策规划模式分为现代化人力资本模式、被压迫者教育学—大众教育模式、实用理想主义模式以及社团主义模式。根据在不同国家所做的实证调查研究,托雷斯将成人学习教育发展模式分为福利国家模式、招聘或特许经营模式、强制现代化模式、革命性模式、以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大众公共成人学习教育模式。为论述成人教育合理性的问题,托雷斯从宪法授权、人力资本投资、政治社会化、补偿性合法化、国际压力和社会运动六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成人教育政策制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社会正义学习模式的设想。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对中国及国际成人教育发展、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1.2.2 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
        1.2.3 大学与社区的互动
        1.2.4 大学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
        1.2.5 国内外社区学院比较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历史法
第二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1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需要
    2.2 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2.2.1 大学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2.2.2 大学教育的公共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2.2.3 大学教育的有限性要求大学教育融入社区教育
    2.3 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2.3.1 社区教育的非正规化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2.3.2 社区教育的非专业化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2.3.3 社区教育的有限性要求社区教育融入大学教育
第三章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因素
    3.1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外部因素
        3.1.1 不平衡的区域发展
        3.1.2 地区间的人口差异
        3.1.3 欠缺的制度支持
        3.1.4 分散的管理机构
        3.1.5 低水平互动的参与主体
    3.2 影响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内部因素
        3.2.1 教育目的
        3.2.2 教育主体
        3.2.3 教育内容
        3.2.4 教育方法
第四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原则
    4.1 平等性原则
    4.2 开放性原则
    4.3 互补性原则
    4.4 长期性原则
    4.5 反馈性原则
第五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可融合的资源
    5.1 多样化的人力资源
        5.1.1 教育者资源
        5.1.2 管理者资源
    5.2 共享性的物力资源
        5.2.1 教学设施资源
        5.2.2 活动场馆资源
        5.2.3 图书报刊资源
    5.3 对接式的课程资源
        5.3.1 职业型课程资源
        5.3.2 生活文化型课程资源
        5.3.3 主体发展型课程资源
    5.4 开放化的信息资源
        5.4.1 人载信息资源
        5.4.2 实物信息资源
        5.4.3 网络信息资源
    5.5 先进性的文化资源
        5.5.1 物质文化资源
        5.5.2 精神文化资源
        5.5.3 制度文化资源
        5.5.4 活动文化资源
第六章 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策略
    6.1 树立终身、人本、全纳教育观
        6.1.1 树立终身教育观
        6.1.2 树立人本教育观
        6.1.3 树立全纳教育观
    6.2 统一设计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本内容
    6.3 构建“资源整合,双向开放”的资源共享体系
        6.3.1 共享人力资源
        6.3.2 共享物力资源
        6.3.3 共享信息文化资源
    6.4 打造大学与社区一体化的专业师资队伍
        6.4.1 提升双方成员互助意识和能力
        6.4.2 开展终身教育教师资格考核认定
    6.5 建立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
        6.5.1 建立“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
        6.5.2 建立学历教育标准学分互认制
        6.5.3 建立非学历教育学分折算互认制
    6.6 完善立体化多向联通的管理制度
        6.6.1 完善学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制
        6.6.2 完善社区教育委员会制
        6.6.3 完善普通高校董事会制
    6.7 制定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的政策法规
        6.7.1 出台终身教育法
        6.7.2 出台社区教育法
        6.7.3 制定学社融合促进条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教育的一般解释
    2.1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诠释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2 社会发展中导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劳动能力提升
        2.2.2 劳动形态变化
        2.2.3 劳动范围拓展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特征
        2.3.1 树立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
        2.3.2 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2.3.3 提升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3.1.1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3.1.3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教育学者的劳动教育理念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3.2.2 符合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耕读”劳动教育理念
        3.2.3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者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反思
    3.3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3.3.1 近代欧洲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3.3.2 苏联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4.1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思想的初步确立
        4.1.1 以“为工农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4.1.2 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紧缺为劳动教育契机
        4.1.3 “以俄为师”的劳动教育政策取向
    4.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4.2.1 劳动教育向“本土探索”的思想转变
        4.2.2 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4.2.3 以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劳动教育目的
        4.2.4 通过课堂教学和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曲折探索
        4.3.1 以世界观改造为劳动教育重点
        4.3.2 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劳动教育目的
        4.3.3 “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劳动教育实践
第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探索革新
    5.1 强调“技术”的劳动教育恢复与探索
        5.1.1 劳动与技术“合成”下的劳动教育
        5.1.2 以“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为劳动教育目的
        5.1.3 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5.2 立足“素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深化
        5.2.1 劳动教育中“人”的回归
        5.2.2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劳动教育目的
        5.2.3 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
    6.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审视
        6.1.1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
        6.1.2 劳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
        6.1.3 劳动教育是破解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6.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6.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6.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动力
    6.3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建设的要点
        6.3.1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2 塑造诚实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6.3.3 培育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6.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6.4.1 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6.4.2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6.4.3 强化党员干部劳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
        7.1.1 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
        7.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
    7.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则
        7.2.1 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发展中丰富党的劳动教育思想
        7.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
    7.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实践的机制构建
        7.3.1 探索立德树人中劳动教育的合理路径
        7.3.2 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7.3.3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2.1 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1.2.2 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研究
        1.2.3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1 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2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1.3 适应小学生知识结构与心理特征变化的必然要求
    2.2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2.2.1 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战略需求
        2.2.2 小学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2.2.3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第三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培养目的和态度分析
        3.1.3 培养内容分析
        3.1.4 培养方式分析
        3.1.5 培养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分析
        3.1.6 培养的激励和评价分析
        3.1.7 培养环境分析
        3.1.8 培养的困难和影响因素分析
    3.2 调查结论
        3.2.1 培养目的为“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外部动机为主导性动机
        3.2.2 培养内容十分丰富,指导教学实践的内容收获最大
        3.2.3 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以组织集体学习、观摩研讨为主
        3.2.4 重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3.2.5 注重精神奖励,以撰写学习心得评价教师终身学习的效果
        3.2.6 强调开发学习资源,校园文化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
第四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目的不够明确,内部学习动机不足
    4.2 培养内容拓展不够,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4.3 培养方式偏重讲授,方法应用水平较低
    4.4 激励评价缺乏科学,积极性实效性不强
    4.5 培养环境仍需改善,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第五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终身学习意识薄弱,轻视求知趋于功利
    5.2 理论脱离教学实践,忽视教师层次差异
    5.3 模式固化创造力弱,学习方法欠缺灵活
    5.4 激励机制形式单一,评价未能发挥成效
    5.5 场所受限资源短缺,理念错位监管缺位
    5.6 法律保障支撑不足,制度体系亟需完善
第六章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6.1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6.1.1 强化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6.1.2 完善终身学习规划,灵活应用学习方法
        6.1.3 调整个人良好心态,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6.2 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6.2.1 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转变理念加强监管
        6.2.2 适应层次发展需求,全面促进实际工作
        6.2.3 开拓创新更新模式,扩大参与加强互动
        6.2.4 多元优化激励机制,健全发展评价体系
    6.3 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6.3.1 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6.3.2 实施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习成果认证
        6.3.3 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校领导)
附录三 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正规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三)关于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发展的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未来全民学习实施制度改革的理论构建
    一、概念界定
        (一)终身学习的概念
        (二)终身学习实施制度的概念
    二、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理论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事实基础
        (三)理论构建
第三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一、问卷设计调查与检验
        (一)问卷研制
        (二)问卷抽样调查情况
        (三)问卷信效度检验
    二、学习实施制度改革需求预测
        (一)正规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二)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三)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需求预测
第四章 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课程研发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建立推动学习方式更加数字化的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二)建立促使学习内容更加个性化的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三)建立支持学习环境开放化课程研发实施制度
    二、教学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完善有助于教学方式信息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推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促进教学方式弹性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四)建立支持教学内容智能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三、科研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创新校级科研机构科教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国际科研交流互通的学习实施制度
    四、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中职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二)高职技能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第五章 非正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家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培养创造性的家庭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家长职称化的家庭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的学习实施制度
    二、社会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发展导向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学习内容多元化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学习方式数字化的社会学习实施制度
    三、社区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学习内容高品质的社区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主体差别化的社区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方式数字化的社区学习资实施制度
    四、继续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人才培养科学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平台信息化的继续学习实施制度
    五、老年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学习模式多元化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学习途径信息化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养学结合的老年学习实施制度
        (四)建立规范的老年学习评价制度
    六、课外辅导机构学习实施制度改革
        (一)建立辅导机构个性化培养的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辅导机构未来在线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辅导机构移动APP学习实施制度
第六章 非正式学习实施制度改革趋势展望
    一、健全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
    二、建立媒介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实施制度
        (一)完善微信线上远程学习实施制度
        (二)建立微博共享学习空间的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影视学习平台智能化学习实施制度
    三、建立纸媒与“互联网+”融合的学习实施制度
    四、完善科普场馆教育职能的学习实施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党和国家重视终身学习
        (二)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是推动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现有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缺乏系统的前瞻性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述评
        (一)关于终身学习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文献综述
        (四)关于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发展的研究综述
        (五)研究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构建
    一、概念界定
        (一)终身学习
        (二)终身学习实施机构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预测理论
        (二)教育体制论
        (三)终身学习理论
    三、事实基础
        (一)文献分析
        (二)问卷与访谈分析
    四、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范畴体系
        (二)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三)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四)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子范畴体系
第三章 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需求趋势预测
    一、问卷设计调查与检验
        (一)问卷研制
        (二)问卷抽样调查情况
        (三)问卷效度信度分析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一)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二)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三)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对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提出新需求
第四章 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课程研发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二)建立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三)建立以学习者研究导向为原则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四)建立研发主体多元化的课程研发实施机构
    二、科研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产学研互相合作的基础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二)建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实施机构
        (三)建立内设成果专业化服务的开发研究型科研实施机构
    三、教学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互联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二)建立“个性教学”的教学实施机构
        (三)建立“多元时空”的教学实施机构
    四、技能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互联网+教育战略下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二)开展多元办学,注重内涵发展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三)注重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四)结合教学改革,采取弹性学制的技能学习实施机构
第五章 非正规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家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家庭学习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二)“学导式”家庭学习指导机构应运而生
    二、社会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打造数字化远程学习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二)推进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三)促进学习治理协同发展的社会学习实施机构
    三、继续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更加信息化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二)建立公益效益共进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三)建立采取营销策略的继续学习实施机构
    四、老年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建立供给环境最优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二)建立办学主体社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三)建立办学场所社区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四)建立培养模式专业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五)建立学习方式信息化的老年学习实施机构
    五、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实现市场化与公益性的融通
        (三)未来社区学习实施机构推动新技术与旧传统的融合
第六章 非正式学习实施机构改革趋势
    一、网络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一)未来云技术平台成为网络媒体机构必备支持系统
        (二)未来网络媒体机构立体传播代替单一传播
        (三)未来网络媒体机构定制化传播代替普适性传播
        (四)未来网络媒体机构主推视频内容新生态
    二、纸质媒体机构改革趋势
        (一)纸质媒体求存图变,与网络媒体共铸辉煌
        (二)传统印刷厂整合,升级为智能印刷厂
        (三)传统报社平台向全媒体平台转型
        (四)未来出版机构更加智库化
    三、科普场馆改革趋势
        (一)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数据化
        (二)未来科普场馆更加智能化
        (三)未来科普场馆更加可视化
        (四)未来科普场馆更加社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致敬先贤:对思想的追根溯源
        (二)挖掘思想:领悟先生学术精妙
        (三)后辈仰止:在企首中追寻足迹
    二、研究问题
        (一)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生成的内在机理
        (二)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内隐的教育意蕴
        (三)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指向
    三、文献综述
        (一)厘清研究个人思想的方法
        (二)一位德育专家的思想脉络
        (三)对后辈学生德育研究之引领
        (四)学界同仁对先生思想之评述
        (五)后生晚辈对先生品格之追忆
    四、研究方法
        (一)微观历史法
        (二)个人访谈法
第一章 逻辑辨析:思想呈现的科学进路
    一、教育学研究逻辑的反思
        (一)教育学元认知的批判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二、教育学科学逻辑的继承
        (一)寻找教育学史中的教育学体系
        (二)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逻辑起点
    三、教育学逻辑结构的建构
        (一)教育社会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二)教育认识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第二章 条件追因:思想生成的实然之路
    一、社会与个人的互动机理
        (一)沉与浮的交织经历
        (二)学与教的思想洗礼
    二、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思想的聚合与积淀(1935-1956)
        (二)思想的沉淀与凝练(1957-1977)
        (三)思想的焕发与升华(1978-2000)
        (四)思想的总结与反思(2000 年以后)
    三、恒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一)国家与个人的共在中寻找教育之美
        (二)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达成教育之善
        (三)现代与后现代统整中追求教育之真
第三章 本体挖掘:探寻教育规律的应然之旨
    一、教育原理的重审——教育本质的辩证
        (一)从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
        (二)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
        (三)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
    二、教育目的的定位——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是基础:对教育目的的审思与锚定
        (二)人的复归:对异化的批判与摒弃
        (三)人能为人:对自我的认知与觉察
        (四)发展程度:体现社会进步纵向度
    三、教育功能的展开——教育先行的战略
        (一)服务社会:教育的自觉功能
        (二)人才培养:实现的前置条件
        (三)指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构想
        (四)正确逻辑: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四、教研方法的确定——教育研究本土化
        (一)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
        (二)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
        (三)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
    五、教育任务的剖析——学校德育系统论
        (一)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
        (二)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
        (三)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
        (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第四章 向度阐释:对现实指导的必然之意
    一、理论根基:教育研究的生成基点
        (一)坚守哲学基础本根
        (二)坚持教育就是教育自身
    二、本土意识:教育研究必须扎根
        (一)教育发展要有社会的保障
        (二)不能将教育做成产业
        (三)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
        (四)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
    三、复杂规律: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过程机理
        (一)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
        (二)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
        (三)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
    四、人为基点:教育研究的逻辑肇始
        (一)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
        (二)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
        (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
第五章 意蕴生发:对先生精神之检视
    一、弘毅明德:在探索与思考中开创再立
    二、修己安人:在为学与治学中彰显品格
    三、忧国忧民:在为人与为师中抒发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王逢贤生平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手稿资料
    附录四:实物照片
后记

(8)“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1.2.2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综述
        1.2.3 评价与反思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成人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2.1 概念界定
        2.1.1 成人高等教育
        2.1.2 教学改革
        2.1.3 互联网+
    2.2 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2.2.1 分散性
        2.2.2 规模性
        2.2.3 特殊性
    2.3 主要理论基础
        2.3.1 终身教育理论
        2.3.2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
        2.3.3 资源共享理论
第3章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3.1 成人高等教育历史回溯
        3.1.1 探索初建时期
        3.1.2 改革发展时期
    3.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手段的发展
        3.2.1 传统教学手段时期
        3.2.2 现代技术教学阶段
    3.3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现状概述
        3.3.1 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3.3.2 教学手段转变
        3.3.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特点
    3.4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3.4.1 政策支持
        3.4.2 信息技术的支持
        3.4.3 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
第4章 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学改革案例研究
    4.1 “互联网+”时代教学平台建设现状
        4.1.1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4.1.2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资源投入情况
        4.1.3 改革进程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情况
    4.2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互联网+教育”融合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
        4.2.2 网络教学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水平落后
        4.2.3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局限性
    4.3 “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归因
        4.3.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
        4.3.2 信息化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欠缺
        4.3.3 资源共享建设不完善
第5章 “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
    5.1 改革提升网络教学质量
        5.1.1 制定网络教学管理质量标准
        5.1.2 提升学员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
        5.1.3 完善网络教学评价管理
    5.2 改革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5.2.1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5.2.2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5.2.3 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建设
        5.2.4 推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5.3 改革提升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
        5.3.1 针对学员开展网络教学培训
        5.3.2 提升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专业技能
        5.3.3 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的学术成果

(10)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研究成人教育思想的缘由
        二、研究托雷斯成人教育思想的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概述
        三、小结
第二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托雷斯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一、托雷斯的主要经历
        二、作品简介
    第二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背景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二、拉丁美洲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三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理论基础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二、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论
        三、韦伯的理性二分法
第三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揭示新时期的文明危机
        一、道德危机
        二、人权、移民与多元文化危机
        三、全球危机
    第二节 重新审视终身学习概念
        一、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概念变化
        二、托雷斯:终身学习概念
    第三节 整合成人学习教育模式
        一、成人学习教育政策规划的模式
        二、成人学习教育发展模式
        三、成人教育政策规划与成人学习模式之间的关联
    第四节 发挥成人教育的变革性作用
        一、批判蒙昧主义
        二、支持生态教育学
        三、支持社会正义教育
第四章 托雷斯成人教育合理性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成人教育合理性政策制定的理论支持
        一、宪法授权
        二、人力资本投资
        三、政治社会化
        四、补偿合法化
        五、国际压力
        六、社会运动
    第二节 工具理性与政策制定的关联
        一、政策制定中的工具理性倾向
        二、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成人教育发展共性
    第三节 成人教育变革性社会正义学习模式
        一、变革性社会正义学习模式
        二、重新认识成人教育的作用
第五章 对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国内外对批判教育理论家托雷斯的认知
        一、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思想受到关注的原因
        二、对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简评
    第二节 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的影响
        一、国际影响
        二、对中国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研究[D]. 宋美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建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4]小学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以太原市R区为例[D]. 赵捷. 山西大学, 2021(12)
  • [5]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制度改革前瞻性研究[D]. 陈思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未来全民终身学习实施机构改革前瞻性研究[D]. 任杨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1)
  • [7]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D]. 陆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9]“互联网+”时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以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例[D]. 唐姝敏.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托雷斯成人教育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 王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终身教育:知识社会的趋势与必然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